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在的文化线路——“川盐古道”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雪松 赵逵 《华中建筑》 2009年第3期120-124,共5页
"文化线路"作为新的遗产保护形式近年来备受关注。该文对照分析了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关于文化线路的定义,认为"川盐古道"的形态特征、本质特征以及其价值体现完全符合定义之要求,其体现出在此繁衍生... "文化线路"作为新的遗产保护形式近年来备受关注。该文对照分析了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关于文化线路的定义,认为"川盐古道"的形态特征、本质特征以及其价值体现完全符合定义之要求,其体现出在此繁衍生息的人类社会在时间的传承关系及空间上的交流联系,指出"川盐古道"是人类社会与丰富的自然景观共生的人类文明,是一条潜在的文化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川盐古道 潜在特征 形态特征 本质价值
下载PDF
川黔古盐道与西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浩 黎弘毅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00-128,共29页
川黔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因不断移民而形成的多民族融合地区,而移民活动、民族交流活动和川黔古盐道亦有着重要关联。川黔古盐道沿线地区民族间通过频繁的商贸和移民活动不断交流融合。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往来密切,互通婚姻。各种语言、... 川黔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因不断移民而形成的多民族融合地区,而移民活动、民族交流活动和川黔古盐道亦有着重要关联。川黔古盐道沿线地区民族间通过频繁的商贸和移民活动不断交流融合。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往来密切,互通婚姻。各种语言、风俗习惯不断碰撞和交流,以此促使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状况发生系列改变,形成了多样性的民族关系和特征。古盐道场镇的形成、发展,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但曾因交通闭塞,民族间的交往联系较少。随盐道沿线场镇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交往逐渐增多。同时,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更是增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民族间的和平交往与共同繁荣。本文拟搜集与整理川黔古盐道上民族分布、民族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相关资料,总结各民族和谐相处、民族融合的成功经验,为当今进一步巩固发展良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提供有益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盐古道 民族分布 民族关系 民族交流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阈下川黔古盐道遗产体系与协同保护 被引量:4
3
作者 邓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9-25,共7页
川盐运黔在清乾隆初年已形成"仁岸""永岸""綦岸""涪岸"4条固定的运输路线。在川盐入黔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地形成了由水路和陆路混合类型构成的川黔古盐道。调查发现,川黔古盐道是以盐运文... 川盐运黔在清乾隆初年已形成"仁岸""永岸""綦岸""涪岸"4条固定的运输路线。在川盐入黔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地形成了由水路和陆路混合类型构成的川黔古盐道。调查发现,川黔古盐道是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线路,其遗产体系以古盐道、古场镇、古街道、古码头、会馆、庙宇、碑刻、堰闸、运盐器具、档案文献及饮食、传统民间音乐、诗词等为核心,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考古价值、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的潜力。就保护层面而言,在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和凝练其内涵、特征及价值的基础上,需沿线各地协同参与,对其进行整体性、多层次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地探索川黔渝地区跨省(直辖市)际大型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黔古盐道 川盐运黔 文化线路 盐运文化 协同保护
下载PDF
文化线路保护与大众传播研究--以自贡盐业博物馆对川盐古道的保护与传播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夏薇 邓军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75-80,F0003,共7页
文化遗产传播在近年来得到学界、媒体的广泛关注,遗憾的是,对文化遗产中特殊类型文化线路传播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欠缺。作为呈线性分布的文化遗产的集合体,文化线路具有较长的历时性,跨越较远的地域空间,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当代价值都十... 文化遗产传播在近年来得到学界、媒体的广泛关注,遗憾的是,对文化遗产中特殊类型文化线路传播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欠缺。作为呈线性分布的文化遗产的集合体,文化线路具有较长的历时性,跨越较远的地域空间,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当代价值都十分丰富,尤其需要相关主体多视角和多层次的传播,并带动沿线各地结合自身所处区位找准传播的定位及其价值。本文以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对川盐古道文化线路保护和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传播的方式、现状、价值及存在的问题,为当前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实践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盐古道 文化线路 大众传播 遗产保护
下载PDF
从背盐歌看清代川黔古盐道上的盐夫生计
5
作者 梁晓竹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38-41,共4页
背盐歌是盐夫在背盐过程中创作的民间口头音乐艺术,是盐夫群体生计的历史缩影。清代伴随着川盐入黔四大口岸的出现,逐渐形成由水路和陆路混合联运的川黔古盐道,川黔两省间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使得川盐入黔后半段需依靠人力运输,盐夫作为... 背盐歌是盐夫在背盐过程中创作的民间口头音乐艺术,是盐夫群体生计的历史缩影。清代伴随着川盐入黔四大口岸的出现,逐渐形成由水路和陆路混合联运的川黔古盐道,川黔两省间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使得川盐入黔后半段需依靠人力运输,盐夫作为一种职业随之应运而生。背盐路途遥远艰辛,盐夫于苦中作乐哼唱出背盐歌,以唱词记录背盐的路线、站点、自然环境及生活状况,以歌声抒发内心苦闷,并对生计的艰难与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进行控诉。背盐歌作为盐夫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民间歌谣,以最直观的视角展现出清代川黔古盐道上的盐夫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黔古盐道 背盐歌 盐夫生计
下载PDF
“因航而兴”的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思文 胡希军 +4 位作者 陈琳 金晓玲 汤佳 罗紫薇 韦宝婧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82,共11页
沅水流域古城镇的规模、兴衰都与水运有着密切的联系。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工具,对筛选出满足四个条件的233个古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沿辐聚状水系呈叶脉分布,具有多中心集群分... 沅水流域古城镇的规模、兴衰都与水运有着密切的联系。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工具,对筛选出满足四个条件的233个古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沿辐聚状水系呈叶脉分布,具有多中心集群分布趋势,由流域东北部向西、北部递增的特征明显;古城镇职能类型呈“条带状与团块状并存”分布格局。(2)219个古城镇分布在与航道距离15 km的范围内,占94%,体现出极强的航道依赖性。(3)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的空间关联以正相关类型为主,总体为“干支流沿线热,与航道距离远冷”;热点区多分布于支流航道交汇处,即沅水干流、酉水、武水、辰水航道,空间集聚性较强;1985年古城镇的空间关联以负相关类型为主,空间异质性特征较强。(4)资源禀赋是影响沅水流域古城镇分布的基础性因素;基于区位和水运条件,古城镇形成并逐步演化出军事、政治、商贸等职能;随着城镇集聚、职能类型的丰富,军事、政治、商贸职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探寻湖南沅水航道沿岸古城镇的分布规律及历史文化特性,对古城镇的发展及多重文化保护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沅水流域古航道的航运复航及古城镇振兴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湖南沅江流域 古航道 川盐航线 古镇分布 水运文化 历史文化保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