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东亚与古埃及建筑特征相通性观察
1
作者 于志飞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青铜时代晚期以降的东西方沟通日益密切,以殷墟、周原、秦咸阳城、汉长安城、西汉诸侯王大型岩穴墓等商周秦汉宫庙陵墓为代表的东方建筑,与底比斯、阿玛纳、孟斐斯宫庙陵墓代表的古埃及建筑特征息息相通,包括建筑组群规划布局、建筑单... 青铜时代晚期以降的东西方沟通日益密切,以殷墟、周原、秦咸阳城、汉长安城、西汉诸侯王大型岩穴墓等商周秦汉宫庙陵墓为代表的东方建筑,与底比斯、阿玛纳、孟斐斯宫庙陵墓代表的古埃及建筑特征息息相通,包括建筑组群规划布局、建筑单体空间结构、建筑空间尺度与比例等,形成共性显著又自成体系的空间设计理念,典型如多宫布局、多重阙门、前殿后室、陵前巷道。其影响波及古代朝鲜半岛与日本,塑造了两地以飞鸟宫苑与寺院、伊势神宫、朝鲜王朝宗庙等为代表的七世纪以至后期宫庙寺刹的空间形态,如横院格局、宫室与池苑关系、双院设计等,部分建筑礼俗也传承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交流 古埃及 殷墟 秦汉都城 飞鸟京
下载PDF
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演绎考
2
作者 刘小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3期142-146,共5页
从历史角度来论,文学概念的生成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该文首先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东亚中日的古代文学概念语义共性之具体特征,并剖析东亚中日古代文学概念共性的历史成因。其次从历时性视角分析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嬗变历史成因,指出... 从历史角度来论,文学概念的生成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该文首先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东亚中日的古代文学概念语义共性之具体特征,并剖析东亚中日古代文学概念共性的历史成因。其次从历时性视角分析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嬗变历史成因,指出东亚中日现代文学概念的形成是200多年在欧洲先期形成的西方现代文学概念的西学东渐这一文化迁移的结果。在东亚中日向西方借鉴学习过程中,中日还曾经彼此借道对方吸收西学的现象。通过考究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嬗变历史轨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世界各国的文学概念的形成与变革,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ERATURE 文学 西学东渐 古今变迁 东西方 相关性
下载PDF
从三种张力中走进古希腊——对《杨布里科斯著〈毕达哥拉斯的生平〉》的一些补充说明
3
作者 沈小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1期16-20,共5页
该文是对即将出版的译著《杨布里科斯著〈毕达哥拉斯的生平〉》的导读。该译著涉及大量古希腊语境的语词表述,针对部分国内读者可能对于毕达哥拉斯所处的古希腊社会的认识不足。该文从地理观念、宗教观念和政治观念3个方面提供了一些补... 该文是对即将出版的译著《杨布里科斯著〈毕达哥拉斯的生平〉》的导读。该译著涉及大量古希腊语境的语词表述,针对部分国内读者可能对于毕达哥拉斯所处的古希腊社会的认识不足。该文从地理观念、宗教观念和政治观念3个方面提供了一些补充说明,认为毕达哥拉斯所处的古希腊社会具有以下3种张力:(1)由地理观念而来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张力;(2)由文化观念而来的父与子之间的张力;(3)由政治观念而来的民众与精英之间的张力。认识这3种张力可以有助于人们理解《杨布里科斯著〈毕达哥拉斯的生平〉》一书,也有助于理解古希腊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达哥拉斯 杨布里科斯 张力 古代希腊文明 古今对比 东西方对比
下载PDF
某架空输电线路一塔基处古滑坡判识研究
4
作者 李军伟 张磊 《电力勘测设计》 2023年第S02期203-209,共7页
随着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发展迅速,线路通道的选择和杆塔塔基的稳定性是整个工程的重点。选择地质条件良好地段作为线路通道,可较大程度降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线路安全的影响。但随工程建设深入,电网密集化程度增加,所遇地... 随着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发展迅速,线路通道的选择和杆塔塔基的稳定性是整个工程的重点。选择地质条件良好地段作为线路通道,可较大程度降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线路安全的影响。但随工程建设深入,电网密集化程度增加,所遇地质灾害问题也复杂多变。其中一种具有极强隐蔽性、不为人所容易识别、受扰动敏感的地质灾害—古滑坡,由于其发生年代久远,地貌地形上已不具备现代滑坡所特有的一些特征,其不易为人识别的特点,使得在建设选址初期对该种问题关注不足。此外,古滑坡受扰动敏感这一特点,使其极易发生失稳滑动,在影响工程建设进展的同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如何对古滑坡进行判识,并作出相应避让措施,是目前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研究的一个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电东送 塔基 古滑坡
下载PDF
TOWARDS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5
作者 Suzannah Linto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2期217-277,共61页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s businessman Henri Dunant. This contribution challenges that narrative for overlooking, or being ignorant of, the way that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the captured enemy fighter. Traces of some of the critical principles about humane treatment that we see in our present law can actually be found in much older societies from outside of Europe. A more accurate and represent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can and must be crafted, with the prevailing Euro-centric account balanced with practices, cultures and faiths from elsewhere. The quest to achieve more humane treatment in armed conflict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battle of the intellect. Narratives and conceptualisations that are more inclusive, recognising and appreciating of the way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are likely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communicating humanitarian ideals. This work adopts a new method of approach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over time and space. This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uses six cross-cutting themes to facilitate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develop a more sophisticated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theme is how older and indigenous societies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The second focuses on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nd what they teach or require.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the matter of martial practices and codes of ethics for combatants in certain societies. The fourth category engages with colonisation and decolonisation, and regulation (or non-regul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of war. Fifth is the issue of modernisation and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armed forces and fighters, including on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The final issue is the shift towards formalised agreements, beginning with the first bilateral agreements and then the multilateral codification exercise that began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continues to this day. This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eads into a final chapter, presenting a fresh and holistic view on the evolution of prisoner of war protec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t provides a different way of looking at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starting with this effort at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apture ENEMY fighters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prisoners of war humane treatment slavery ransom exchange killing abuse ancient societies indigenous people Hammurabi's Code religion Christianity Islam Hinduism Judaism Buddhism Sikhism martial codes ethical codes cultural norms Japan India west Africa east Africa CRUSADES western Europe USA Henri Dunant colonisation decolonisation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Geneva Conventions1949 Additional Protocol Additional Protocol context evolution modemisation codification global understanding new perspective
原文传递
两汉上郡龟兹县治城位置新探 被引量:8
6
作者 艾冲 陈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1,共7页
两汉时期,上郡龟兹县具有重要的军政地位。但由于史书记载简略,其治城位于今天何处,学界观点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榆林市榆阳区古城滩古城、榆阳区镇川镇上盐湾附近、乌审旗嘎鲁图镇(原名达布察克镇)附近。依据《水经注》关于&... 两汉时期,上郡龟兹县具有重要的军政地位。但由于史书记载简略,其治城位于今天何处,学界观点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榆林市榆阳区古城滩古城、榆阳区镇川镇上盐湾附近、乌审旗嘎鲁图镇(原名达布察克镇)附近。依据《水经注》关于"帝原水"、"黑水"、"交兰水"、"诸次水"及《后汉书》"龟兹盐池"的相关记载,参照文物考古、野外考察的资料,判定乌审旗嘎鲁图镇北部敖柏淖尔古城即汉代龟兹县故城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龟兹县域 治城 敖柏淖尔古城
下载PDF
东西战略格局的演进——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嬗递的一种蠡测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朴民 把梦阳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5期38-42,共5页
在傅斯年"夷夏东西说"认识的基础上,似可认为东西两大区域之间的对峙冲突与文明融合主导了中国上古史的进程:西部的黄帝部落击败东夷蚩尤集团而成为公认的华夏祖先;此后西部领袖尧、禹与东部的舜之间逐渐形成以联盟为主,斗争... 在傅斯年"夷夏东西说"认识的基础上,似可认为东西两大区域之间的对峙冲突与文明融合主导了中国上古史的进程:西部的黄帝部落击败东夷蚩尤集团而成为公认的华夏祖先;此后西部领袖尧、禹与东部的舜之间逐渐形成以联盟为主,斗争为辅的政治关系;而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等事件反映了东西集团对政治主导权的争夺;商、周迭兴则亦表明东西部族对天下的轮流控制;春秋以来,崛起于西部的秦国与东方六国抗衡,以及秦末以楚国旧势力为主力的反秦战争,均可被视作东西对抗的延续。汉晋以降,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其与华夏农耕民族的矛盾冲突,使得上古以来的东西较量逐渐转变为南北冲突,从而改变了中国政治与军事的战略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东西说” 中国上古史 东西对抗 战略格局
下载PDF
论古代中西交流中的葡萄文化 被引量:9
8
作者 苏振兴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5-31,共7页
葡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中亚地区是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酿酒的地区。葡萄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在地中海周围地区。中国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最早是在西域,自西汉以后开始东传,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种植... 葡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中亚地区是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酿酒的地区。葡萄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在地中海周围地区。中国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最早是在西域,自西汉以后开始东传,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业的发展。唐代以后,中原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酿酒业有了较大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输入,是古代中国人善于吸收外来技术的例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交流 葡萄文化 葡萄 葡萄酒 西域
下载PDF
边吏与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以两汉为中心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大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10,共10页
本文以汉代为例,探讨了边吏在疆域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中,边疆地方官吏在其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边吏在古代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大致上可以从边疆行政建制的建立和完善、边疆地区社会稳定、边疆地区... 本文以汉代为例,探讨了边吏在疆域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中,边疆地方官吏在其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边吏在古代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大致上可以从边疆行政建制的建立和完善、边疆地区社会稳定、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优秀的边吏可以实现王朝疆域的拓展,或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统治制度、汉文化的传播来密切边疆和内地的关系,进而巩固王朝的疆域;相反,昏庸的边吏则会引起边疆统治秩序的混乱,甚至导致王朝对边疆地区经营的失败,不得已而放弃对一些边疆地区的经营,由此而引起王朝疆域的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 两汉时期 边疆官吏 疆域盈缩
下载PDF
在东西方文明古国与吐蕃的早期接触中吐火罗的作用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加央平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62,共8页
文章通过藏汉文献资料比较研究来梳理藏文史料中吐火罗概念与吐火罗的历史地理方位的记述,探寻吐火罗地区与藏族地区间存在的相同相似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证西方藏学家考证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笔下的早期在印度北部沙漠中... 文章通过藏汉文献资料比较研究来梳理藏文史料中吐火罗概念与吐火罗的历史地理方位的记述,探寻吐火罗地区与藏族地区间存在的相同相似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证西方藏学家考证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笔下的早期在印度北部沙漠中淘金的印度人(Indians)即“藏族人”,藏汉史料里中原汉地高僧、使者在丝绸之路上通过吐火罗等地往来于西藏的记载,以及藏文史书内关于藏族上古时期对于周边主要文明古国认知的大略记述,认为前吐蕃王朝时期东西方文明古国通过吐火罗等地对藏民族有所认知,并存在文化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文明古国 吐火罗地区 藏族 前吐蕃时期
下载PDF
东西之辩还是古今之变?——对胡适“全盘西化”思想的再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席云舒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3-20,共8页
1929—1931年,胡适先后写过三篇题为“文化的冲突”的英文文章,他指出当时人们对于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有三种不同态度,第一种是抗拒的态度,第二种是全盘接受的态度,第三种是选择性吸收的态度,他主张采取第二种态度。他的主张先... 1929—1931年,胡适先后写过三篇题为“文化的冲突”的英文文章,他指出当时人们对于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有三种不同态度,第一种是抗拒的态度,第二种是全盘接受的态度,第三种是选择性吸收的态度,他主张采取第二种态度。他的主张先在《中国评论周报》上引起了争论,后来随着陈序经的《中国文化之出路》发表,争论又延伸到《独立评论》上。经过上世纪50年代“胡适思想批判”后,胡适成了“全盘西化派”的代名词。根据新发现的胡适英文文章和其他史料,重新考察其“全盘西化”思想,并与陈序经等人的观点比较,可以发现胡适所谓“全盘西化”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古今之变”的问题,而不是“东西之辩”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全盘西化 充分世界化 东西之辩 古今之变
下载PDF
“李约瑟难题”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汝发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从三十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系列不同答案来看,其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沿着李约瑟博士的思路走,正面解答;二是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修正,然后解答;三是从中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出发解答;四是否定"... 从三十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系列不同答案来看,其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沿着李约瑟博士的思路走,正面解答;二是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修正,然后解答;三是从中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出发解答;四是否定"李约瑟难题",宣称其为"伪问题",不论何种方式解答,都不可能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参与大于求解,因此,"李约瑟难题"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中西科学 伪问题 近代科学 古代科学 科学价值
下载PDF
汤寿潜佚著《宪法古义》考证 被引量:7
13
作者 都樾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0-63,共4页
汤寿潜于1901年编撰出版的《宪法古义》是迄今所知我国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出版时间最早的一部宪法学著作,也是近代中国人以西方立宪民主为价值标准系统审视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的第一部专著。它集中体现了以汤寿潜为代表的东南立宪派... 汤寿潜于1901年编撰出版的《宪法古义》是迄今所知我国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出版时间最早的一部宪法学著作,也是近代中国人以西方立宪民主为价值标准系统审视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的第一部专著。它集中体现了以汤寿潜为代表的东南立宪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及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寿潜 《宪法古义》 君主立宪 中西会通
下载PDF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一)
14
作者 王锺陵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191,共11页
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构建一个汇通中西、融贯古今、具有民族特色与新形态的文艺理论体系。新文艺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摆脱形而上学传统,实现从认识论向着存在论的过渡,并从割裂的、板块式的结构向有机统一的体系过渡。因而,我们必须从... 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构建一个汇通中西、融贯古今、具有民族特色与新形态的文艺理论体系。新文艺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摆脱形而上学传统,实现从认识论向着存在论的过渡,并从割裂的、板块式的结构向有机统一的体系过渡。因而,我们必须从人文世界的生成与文艺的起源入手,以文艺史的运动规律、具体情状作为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必须改变从作者、读者、批评家的角度立论,亦即以阐述创作论、阅读论、批评论为文艺理论之主要内容的思路。构建融世界性、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的新文艺理论体系,还需要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走向新存在论,从西方诠释学走向一种新诠释学,将创作论、批评论浑融于文体与模式之中,并对20世纪中西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中的新的经验作出总结,剖析其得失,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对属于全人类的文艺理论作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存在论 新诠释学 新文艺理论体系 汇通中西 融贯古今
下载PDF
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峻岭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6期30-33,96,共5页
蒙古西征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长久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笔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对这一曾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一些探讨,以达到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目的。
关键词 蒙古西征 东西方文化交流 影响
下载PDF
古代东西方乌托邦思想之比较——读《理想国》与《礼记·礼运》有感
16
作者 王黎明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22-25,共4页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中国古代儒家的《礼记·礼运》是东西方古代乌托邦思想的杰出代表,同样是乌托邦,但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智治国与以德治国、理性主义与直觉主义、未来主义与复古主义、纯理想虚构与可实现性、以人...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中国古代儒家的《礼记·礼运》是东西方古代乌托邦思想的杰出代表,同样是乌托邦,但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智治国与以德治国、理性主义与直觉主义、未来主义与复古主义、纯理想虚构与可实现性、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诸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东西方 乌托邦思想 比较《理想国》 《礼记·礼运》
下载PDF
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一)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保国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7-35,共9页
从文献记载、地质考古、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对济水源头问题提出新的解答。研究结果表明《山海经》"济水出共山南东丘"是对史前济水的客观真实记载,共山指济源盆地北缘的太行山,东丘指济源盆地内北东走向拦蓄水流的高丘,史前古... 从文献记载、地质考古、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对济水源头问题提出新的解答。研究结果表明《山海经》"济水出共山南东丘"是对史前济水的客观真实记载,共山指济源盆地北缘的太行山,东丘指济源盆地内北东走向拦蓄水流的高丘,史前古济水发源于共山南东丘的济源古湖盆,水量巨大且水清沙少,与盆地南缘的黄河相互分隔、各自独立,形成独立的济水源头水系。同时,对济水源头与沁河、沇水、氵聯水的关系以及济水源头从共山南东丘的济源古湖盆到济源城西北的东西二源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水源头 《山海经》 共山 东丘 济源古湖盆 济水东西二源
下载PDF
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二)
18
作者 李保国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25-31,共7页
济水源头问题错综复杂,大体有王屋山说、东西二源说以及黄河说。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依据,然而细究起来,却并没有科学地描述出济水史前的模样。《山海经》中提出"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的说法,值得玩味。这绝不是远古的神话传说或作... 济水源头问题错综复杂,大体有王屋山说、东西二源说以及黄河说。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依据,然而细究起来,却并没有科学地描述出济水史前的模样。《山海经》中提出"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的说法,值得玩味。这绝不是远古的神话传说或作者的主观想象,而是史前济水的客观真实记载。考察当地的地质特点,可以认为共山就是济源盆地北缘的太行山,而东丘则是济源盆地内北东走向拦蓄水流的高丘。综合分析济源一带的地质地貌,古济水可能发源于"共山南东丘"的"济源古湖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水源头 《山海经》 共山 东丘 济源古湖盆 济水东西二源
下载PDF
城市文脉的传承—湖州市爱山广场建筑设计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跃进 吴浩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7-110,共4页
介绍了湖州爱山广场设计中以建设过程中的古城墙发掘为契机,结合项目本身所处区域的历史气息,营造具有历史认同感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探讨城市文脉传承与历史遗迹保护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爱山广场 城市文脉 古城墙保护 东街西院 完美融合
原文传递
古印度与古希腊的辩证思维
20
作者 姚卫群 《哲学门》 2020年第1期166-179,共14页
古印度和古希腊哲人提出的辩证思维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思维的产生是古代人类认识能力有很大提高的表现,是人类认识事物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从孤立静止观察事物到全面综合分析事物的思想飞跃。两地的这些辩证思... 古印度和古希腊哲人提出的辩证思维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思维的产生是古代人类认识能力有很大提高的表现,是人类认识事物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从孤立静止观察事物到全面综合分析事物的思想飞跃。两地的这些辩证思维有很多相同处,也有不同点,但它们都为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思维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整个世界后世科学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继承、改造、丰富这些辩证思维的基础之上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印度 古希腊 辩证思维 东西方哲学比较 文明古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