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半岛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型泥炭的形成及全新世最高海平面 被引量:8
1
作者 方晶 胡克 +7 位作者 杨永强 柴锐 李东涛 倪金 康玲玲 李瑞武 武亚芳 马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1-469,共9页
通过对辽东半岛西部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进行钻孔调查取样,对由海向陆4个不同地点的100余个钻孔样品,进行粘土混浊水导电率测定,区分了八岔沟古泻湖平原的海陆相沉积层,查明了该古泻湖平原的海相层上限的高度。结果表明:该平... 通过对辽东半岛西部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进行钻孔调查取样,对由海向陆4个不同地点的100余个钻孔样品,进行粘土混浊水导电率测定,区分了八岔沟古泻湖平原的海陆相沉积层,查明了该古泻湖平原的海相层上限的高度。结果表明:该平原各孔的海相层上限高度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大约为海拔4.0~4.2m,此高度代表了该古泻湖平原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期间海水所达到的平均高潮线的高度。通过测定和讨论覆盖在海相层上的泥炭底部^14C年代,明确了该区略早于5800cal.aB.P.达到全新世最高海平面。全新世最高海面期的平均海平面高度约为海拔3.4~3.6m。将此高度与辽东半岛东部大孤山一带的全新世高海平面期(6000-5500 cal.aB.P.)的平均海平面的高度值约2m相对比,显示出在全新世期间辽东半岛西部八岔沟一带较东部的大洋河平原有相对上升的趋势。深达9m的B3孔的导电率有两个高峰值,反映该平原全新世曾发生过两次海侵,较晚一次海侵的最大范围达到距现代海岸线约1.2k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混浊水导电率 古泻湖平原 泥炭层 全新世 辽东半岛
下载PDF
试论我国古代导引养生理论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文诚 黄建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8-80,共3页
对我国传统的导引养生理论在古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这对于用现代科学手段进一步研究、开发古老的导引养生术 ,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解决未来高龄化社会的健身难题 ,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导引养生 古代 理论 演变
下载PDF
唐代公廨本钱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玉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53,共8页
公廨本钱制是唐政府实行的一种主要的官营高利贷商业,起初有着借以削弱和控制富商的目的。高宗永徽、麟德之前,公廨本钱制实行于京师诸司,置本收息以充京官俸料。之后,自京师推广到各地诸府州县,并在安史之乱后进一步得到发展,呈现出本... 公廨本钱制是唐政府实行的一种主要的官营高利贷商业,起初有着借以削弱和控制富商的目的。高宗永徽、麟德之前,公廨本钱制实行于京师诸司,置本收息以充京官俸料。之后,自京师推广到各地诸府州县,并在安史之乱后进一步得到发展,呈现出本钱来源更加多样、息利用途更加广泛、因事灵活设置、规模不断扩大的显著特点。在经营管理上,安史之乱以前,尚书省刑部之比部司及内外诸司勾官构成公廨本钱的行政管理系统。安史之乱后,比部系统的管理职能削弱,中书门下、御史台以及由宦官掌领的诸司诸使诸军纷纷染指公廨本钱,表现出多头共管、经常变动的显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廨本钱制 古代经营 管理 唐代
下载PDF
河西走廊黑河鼎新至哨马营段河水与地下水转化途径分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仵彦卿 慕富强 +1 位作者 贺益贤 蓝永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3-77,共5页
运用美国GEOMETRICS公司制造的Stratagem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对黑河鼎新至哨马营河谷地带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此段存在一地堑式断层,为东西走向,古河道沿此断层形成,河流在此段大部分沿古河道转化为地下水,自... 运用美国GEOMETRICS公司制造的Stratagem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对黑河鼎新至哨马营河谷地带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此段存在一地堑式断层,为东西走向,古河道沿此断层形成,河流在此段大部分沿古河道转化为地下水,自西向东流去,在东部板滩井一带(盐碱沼泽地)以会向蒸发方式通过地表及植被排泄.古尔乃绿洲的形成与黑河河水通过断层转化成地下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断层 古河道 河水 地下水转换
下载PDF
大石门水利枢纽工程左岸古河槽防渗措施三维渗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焦阳 《西北水电》 2017年第5期39-42,共4页
大石门水利枢纽工程左岸205 m巨厚砂砾石层古河槽,水库蓄水后存在渗漏问题。通过三维渗流计算方法对左岸古河槽进行渗流稳定计算分析,模拟选取的防渗帷幕布置,分析防渗措施的长度及渗流参数对渗漏量的影响,为防渗措施方案的选择提供了... 大石门水利枢纽工程左岸205 m巨厚砂砾石层古河槽,水库蓄水后存在渗漏问题。通过三维渗流计算方法对左岸古河槽进行渗流稳定计算分析,模拟选取的防渗帷幕布置,分析防渗措施的长度及渗流参数对渗漏量的影响,为防渗措施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砂砾石层 古河槽 渗透系数 防渗处理 三维渗流分析
下载PDF
古代汉语中“为人”一词的意义和用法
6
作者 吴昱昊 《科教文汇》 2012年第26期71-71,共1页
古代汉语中,"为人"一词可以用来指人的道德品质,个性修养,人格特质,体貌特征,身体缺陷和生活爱好,在表示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上,现代汉语继承了古代汉语的用法,但其余义项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本文讨论范围仅限于《史记》中... 古代汉语中,"为人"一词可以用来指人的道德品质,个性修养,人格特质,体貌特征,身体缺陷和生活爱好,在表示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上,现代汉语继承了古代汉语的用法,但其余义项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本文讨论范围仅限于《史记》中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人 古代汉语 用法 意义 《史记》
下载PDF
论“小东坡”唐庚的古文主张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厚琼 王建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87,共5页
有"小东坡"之誉的北宋末作家唐庚倡导时文"以古文为法",这在党争倾轧空前严酷、元祐文学及学术惨遭禁毁的恶劣政治环境下,实属不易。唐庚为文重视形式美,强调"立意"与"气熟",主张"作文当... 有"小东坡"之誉的北宋末作家唐庚倡导时文"以古文为法",这在党争倾轧空前严酷、元祐文学及学术惨遭禁毁的恶劣政治环境下,实属不易。唐庚为文重视形式美,强调"立意"与"气熟",主张"作文当学司马迁",崇尚因事陈辞、通于世务的现实主义精神。唐庚充分肯定和全面吸纳了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北宋古文运动的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庚 古文理论 立意 气熟 因事陈辞 通于世务
下载PDF
养生先修身——对《黄帝内经》养生哲学的解读
8
作者 罗志野 《广东培正学院论丛》 2018年第4期15-21,共7页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伟大医学著作,书中收集了182篇论文,讨论了中国古代关于养生、针灸和疾病起源诸方面的医学成果。这里从养生的意义、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养生先修身、修身德为先、生活起居要适应四时八节气候的变化,以及...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伟大医学著作,书中收集了182篇论文,讨论了中国古代关于养生、针灸和疾病起源诸方面的医学成果。这里从养生的意义、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养生先修身、修身德为先、生活起居要适应四时八节气候的变化,以及情绪相对稳定是养生的前提等五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哲学做一个初步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养生 四时 修身 情绪
下载PDF
我国古代“家训”与当代家庭教育 被引量:2
9
作者 许宛春 《许昌师专学报》 2002年第6期124-126,共3页
中国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基本方法 ,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后代的基本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包含有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 ,以勤俭为主的个人品德教育和以耕读为主的处事方式教育... 中国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基本方法 ,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后代的基本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包含有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 ,以勤俭为主的个人品德教育和以耕读为主的处事方式教育。其教育的方式采用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和训诫与引导相结合。封闭性、连贯性、传承性和双重性是中国“家训”的独有规律和特点。中国古代“家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训 家庭教育 伦理 品德 处世 中国
下载PDF
敦煌古藏文文献《入行论》几种版本比较研究
10
作者 周加克 《攀登(藏文版)》 2022年第2期42-51,共10页
《入行论》是印度大学者寂天菩萨之作,赤松德赞时期由噶瓦百则将梵文译为藏文,后由大译师仁青桑布同释嘉洛哲对译文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但对这一典籍原创作者署名的不同,早期学者认为“Blo-gros-mi-zad-pa”和寂天菩萨系两位不同的人物... 《入行论》是印度大学者寂天菩萨之作,赤松德赞时期由噶瓦百则将梵文译为藏文,后由大译师仁青桑布同释嘉洛哲对译文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但对这一典籍原创作者署名的不同,早期学者认为“Blo-gros-mi-zad-pa”和寂天菩萨系两位不同的人物。通过对比研究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几个不同版本与早期《入行论释》的比较可知,“Blo-gros-mi-zad-pa”为寂天菩萨的别称,且吐蕃时期三大目录典籍中收藏的《入行论》则是噶瓦百则的初译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古藏文 《入行论》版本 比较
下载PDF
经脉学、经络学、血脉论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柳青 《中医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1117-1119,共3页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经脉学、经络学、血脉论本是一家学说,即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的发展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经脉学阶段,这个阶段从发现循经感传导现象到形成以经脉循感线为基...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经脉学、经络学、血脉论本是一家学说,即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的发展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经脉学阶段,这个阶段从发现循经感传导现象到形成以经脉循感线为基本架构。第2阶段是穴位的确定和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从经脉循感线起点,到灸疗部位,经过炊灼孔窍,最终确定和形成穴位。从循经感传线路到穴位的确定和形成标志着经络学说从现象观察到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再实践再总结最终形成基本完备的经络学说体系,指导临床医疗实践。第3阶段是从解剖学的角度研究与循经感传导线路相对应的组织器官,依据解剖的结果而形成血脉论。由此可见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淅,经脉学、经络学、血脉论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脉学 经络学 血脉论 循经感传导 中医理论 针灸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