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isodic fluid movements in superimposed basin:Combined evidence from outcrop and fluid inclusions of the Majiang ancient oil reservoir,Guizhou Province 被引量:4
1
作者 XIANG CaiFu1,2,TANG LiangJie1,2,LI RuFeng1,2 & PANG XiongQi1,2 1 Basin and Reservoir Research Center,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78-87,共10页
Combined evidence from the outcrop and the fluid inclusion assemblage (FIA)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 two episodes of fluid flow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activity. The first episode was recorded mainly in ... Combined evidence from the outcrop and the fluid inclusion assemblage (FIA)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 two episodes of fluid flow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activity. The first episode was recorded mainly in the reservoir rock of the Honghuayuan Formation,representing the fluid flow of hydrocarbon charging. The second episode occurred mainly along the fault systems,representing the fluid move-ment when the ancient oil reservoir was destroyed. The host mineral morphology,homogeneous tem-perature,and salinity of the FIAs record an episodic fluid movement. Characters of high homogenous temperature,low salinity and a quick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the first episode fluid flow may indicate an early-stage fluid eruption,and correspondingly,fine-grained calcite was formed. Temperature of the erupted fluid tended to decrease during its mixing with the upper formation fluid and finally had the same temperature as the upper formation. From then on,the temperature was rather steady and fa-vored the growth of the coarse calcite. Due to this character of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the episodic fluid flow,we can use the homogenous temperature of the FIA of the coarse calcite to date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struction time of the Majiang ancient oil reservoir. Episodic fluid flow was known for its inhomogeneous trapping,which resulted in the failure of dating according to the burial history. But taking a close look at its temperature variation,we think that the latest stage of fluid flow,characterized by steady state temperature and grow of the coarser crystals,can be used for dating. It will be of great value if this method i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struction time of the Majiang ancient oil reservoir were dated to be in the Indosinian Period and the late Yanshan-early Hymalayan Period respectively. This conclusion is in great discrepancy with the common accepted idea that the Majiang ancient oil reservoir was formed and destroyed during the Caledonian tectonic movement. Even so,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d its reliability from the view of the source rock evolution and also the local tectonic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jiang ancient oil reservoir EPISODIC FLUID flow marine CARBONATE rocks superimposed basin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oil reservoir and metallogenesis
2
作者 SHAO Shuxun, ZHANG Qian and PAN Jiayong Open Laboratory of Ore Deposit Geochemistry,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S2期158-159,共2页
IN nature, there are many coexisting examples of petroleum with metallic ore deposit. There are metallicore deposits in the border and interior of many petroliferous basins, such as the bedded Pb-Zn ore depositin carb... IN nature, there are many coexisting examples of petroleum with metallic ore deposit. There are metallicore deposits in the border and interior of many petroliferous basins, such as the bedded Pb-Zn ore depositin carbonate rock, gold sulfide ore deposit in black shale, cinnabar deposit, copper sandstone, kupferschiefer ore deposit, etc. (Tang Kuilian, 1995). The liquid hydrocarbon all was found in the Pb-Zn oredeposit, Mercury deposit, Carlin gold deposit (Shi Jixi et al., 1995) as well as the beds adjacentto them.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bitumen and organic inclusions with hydrocarbon in the low-temperature Hg-Sb-Au ore concentrated district in southwestern margin to Yangtze platform. Fu Jiamao (1988)thought that they are remains after the ancient oil reservior destructed. In pace with constantly finding thecoexisting phenomena of metallic ore deposit and petroleum as well as further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of them, it is progressively known that there are close links between oil/gas field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oil reservoir HG Sb Au DEPOSITS relationship.
原文传递
Using a Modified GOI Index(Effective Grid 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to Indicate Oil Zone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被引量:2
3
作者 ZHANG Nai PAN Wenlong +3 位作者 TIAN Long YU Xiaoqing JIANG Jing JIN X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902-910,共9页
The GOI(grains 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 index is used to distinguish oil zones,oil-water zones and water zones in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However,this method cannot be directly applied to carbonate rocks that may... The GOI(grains 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 index is used to distinguish oil zones,oil-water zones and water zones in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However,this method cannot be directly applied to carbonate rocks that may not have clear granular textures.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Effective Grid 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EGOI) method for carbonate reservoirs.A microscopic view under10× ocular and 10 x objective is divided into 10×10 grids,each with an area of 0.0625 mm×0.0625 mm.An effective grid is defined as one that is cut(touched) by a stylolite,a healed fracture,a vein,or a pore-filling material.EGOI is defined as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grids 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 divided by the total number of effective grids multiplied by 100%.Based on data from the Tarim Basin,the EGOI values indicative of the paleo-oil zones,oil-water zones,and water zones are 〉5%,1%-5%,and 〈1%,respectively.However,the oil zones in young reservoirs(charged in the Himalayan) generally have lower EGOI values,typically 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I EGOI ancient oil reservoirs late accumulation carbonate reservoirs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延安组延8—延10油藏富集规律
4
作者 黄延明 汪洋 +6 位作者 胡晓雪 张博 葛政廷 吴頔 陈峻 肖飞 吴雨风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4期76-83,9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延安组下段油气显示优越,是长庆油田常规油气藏稳产增产的主力层位。但研究区内延安组储层特征研究程度低,油藏富集规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藏的勘探开发和油田增产稳产工作的推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延安组下段油气显示优越,是长庆油田常规油气藏稳产增产的主力层位。但研究区内延安组储层特征研究程度低,油藏富集规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藏的勘探开发和油田增产稳产工作的推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层特征研究,对郝滩地区延安组的成藏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油藏的精细解剖,探讨研究区延安组下段油藏的富集规律并解剖其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郝滩地区延8—延10储集砂岩物性高,整体为中孔、中—低渗储层,主要的储油空间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沉积—成岩—构造耦合作用控制郝滩地区延安组下段石油富集成藏,沉积—成岩耦合共同控制延安组下段优质储层发育与分布,而局部发育小幅度构造隆起形成的圈闭有利于石油富集保存;郝滩地区延安组油藏主要为古地貌油藏和岩性—构造油藏,以斜坡古地貌成藏模式、河间丘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及坡咀岩性—构造成藏模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滩地区 延安组 古地貌 构造耦合 油藏富集规律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川西北矿山梁地区沥青脉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61
5
作者 黄第藩 王兰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8,共6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北段东缘矿山梁地区受海西构造运动中产生的断裂和裂缝系统的控制,在矿山梁和碾子坝构造上的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之中分布着众多的沥青脉,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沥青脉之一。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沥青脉... 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北段东缘矿山梁地区受海西构造运动中产生的断裂和裂缝系统的控制,在矿山梁和碾子坝构造上的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之中分布着众多的沥青脉,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沥青脉之一。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沥青脉抽提物的饱和烃和芳烃中沥青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研究发现,其分子化合物的组成具有某些独特之处,这可能是由于沥青脉源于震旦—寒武系古油藏,当时只有藻类和细菌生源,沥青脉属于热蚀变沥青,形成后经历了长期演化。同时,矿山梁和碾子坝分布的沥青脉也指示在龙门山褶皱带东缘找寻我国最古老的震旦—寒武系油田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矿山梁地区 沥青脉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震旦—寒武系古油藏 热蚀变沥青
下载PDF
古油藏、沥青及沥青包裹体在金属成矿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6
作者 施继锡 余孝颖 王华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古油藏、沥青及沥青包裹体和某些金属矿床都是自然界成矿作用的产物,它们在时空关系上极为密切,成因上有内在联系,可作为研究Hg、Sb、As、An、U、Cu、Pb、Zn等改造矿床的物质来源、迁移形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划分改造阶段及找矿... 古油藏、沥青及沥青包裹体和某些金属矿床都是自然界成矿作用的产物,它们在时空关系上极为密切,成因上有内在联系,可作为研究Hg、Sb、As、An、U、Cu、Pb、Zn等改造矿床的物质来源、迁移形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划分改造阶段及找矿标志等,并对探讨有机与金属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沥青 矿物包体 金属矿床 成矿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奥陶系凝析气藏成因类型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静江 李梅 +1 位作者 刘慧荣 顾乔元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1-183,共3页
通过对流体性质的分析后认为,轮古东奥陶系特殊的凝析气藏是在古油藏基础上形成的混合型油气藏,其原油带有古油藏的一些特征,但总体上表现为凝析气藏特征;轮古东奥陶系油气藏不是孤立的油气藏,而是整个轮南古潜山油藏的一部分。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南古潜山油藏 凝析气藏 多期成藏 古油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原油特征和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徐汉林 江同文 +2 位作者 顾乔元 牛玉杰 张秋茶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8-346,共9页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内部存在着由北向南原油密度等物性呈现规律变化的特征。西北部的"重质油"(密度〉0.934g/cm3)与中-南部的"轻质油"(密度〈0.934g/cm3)来源于同一套烃源岩,但原油族组成、原油成份等方面的特...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内部存在着由北向南原油密度等物性呈现规律变化的特征。西北部的"重质油"(密度〉0.934g/cm3)与中-南部的"轻质油"(密度〈0.934g/cm3)来源于同一套烃源岩,但原油族组成、原油成份等方面的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东河砂岩油藏的原油可能不是直接来自于烃源岩,而是来源于古油藏,原油物性的差异是晚喜马拉雅运动导致晚海西期形成的古油藏发生调整并在运移过程中造成的成份分异等原因所致。哈得逊鼻隆构造高点至今仍在迁移,东河砂岩油藏正处于充注、调整之中,导致了其油-气-水界面的大幅度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物性 古油藏 晚期调整 东河砂岩 哈得逊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羌塘盆地角木茶卡地区二叠系古油藏的发现及基本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宋春彦 曹竣峰 +5 位作者 王剑 谭富文 付修根 何江林 曾胜强 何利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1,共5页
首次在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内角木茶卡地区发现一处二叠系古油藏,该古油藏具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在分析了该古油藏的基本特征及油气显示类型之后,对含油白云岩和可能的烃源岩进行对比性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含油白云岩与龙格组泥... 首次在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内角木茶卡地区发现一处二叠系古油藏,该古油藏具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在分析了该古油藏的基本特征及油气显示类型之后,对含油白云岩和可能的烃源岩进行对比性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含油白云岩与龙格组泥晶灰岩和展金组粉砂质泥岩的饱和烃正构烷烃构成曲线及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合、分布特征不同。因此,含油白云岩中的烃类可能并非来源于其相邻层位的泥晶灰岩和粉砂质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二叠系 古油藏 油气显示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古油藏—古气藏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立恒 卢双舫 陈践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4-486,495,共4页
以高压热模拟实验为基础,运用生烃动力学方法,计算川东石炭系地层各时期油裂解生气量,探讨古油藏—古气藏演化史;再结合前人测试的石炭系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根据生烃期与注入期相匹配的原理,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在距今200 Ma... 以高压热模拟实验为基础,运用生烃动力学方法,计算川东石炭系地层各时期油裂解生气量,探讨古油藏—古气藏演化史;再结合前人测试的石炭系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根据生烃期与注入期相匹配的原理,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在距今200 Ma(晚三叠世)左右,古油藏开始裂解生气,持续至135 Ma前(早白垩世),这与代表油裂解生气期的Ⅲ期包裹体形成期(187~140 Ma)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动力学 古油藏 石炭系 川东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油气充注和超压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小文 刘可禹 +4 位作者 宋岩 赵孟军 柳少波 卓勤功 鲁雪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5-943,共9页
为了研究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孔隙物性影响因素,在对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特征和超压成因研究基础之上,采用颗粒定量荧光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古油水界面和油气充注史,并分析油气充注和超压与储层孔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库车... 为了研究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孔隙物性影响因素,在对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特征和超压成因研究基础之上,采用颗粒定量荧光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古油水界面和油气充注史,并分析油气充注和超压与储层孔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泥岩和砂岩中超压形成与水平构造挤压作用具有重要关系。克拉2气田盐下砂岩储层经历最大古埋藏深度达6 000 m以上却显示出异常高的原生孔隙度是因为原油充注到储层中在比较好的盐岩盖层封闭条件下,砂岩储层孔隙中的油没有被排出使砂岩储层胶结作用减弱或者形成欠压实。其主要证据有:1高的定量荧光参数QGF指数和QGF-E强度对应的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也比较高,而在古油水界面之下,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2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晚期油充注发生库车组沉积早期,对应砂岩储层的埋藏深度比较小,孔隙度比较高。研究表明深层砂岩储层油充注和超压发育对储层孔隙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充注 古油-水界面 储层孔隙 克拉2气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华南古板块兴凯地裂运动特征及对油气影响 被引量:35
12
作者 孙玮 罗志立 +2 位作者 刘树根 陶晓风 代寒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188,共8页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兴凯地裂运动始于晋宁运动后(800 Ma B.P.),强烈活动于新元古代中期的苏雄—开建桥组火山岩喷发期(700 Ma B.P.),结束于中奥陶世的郁南运动(458 Ma B.P.)。演化历程大体相当于Rodinia(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应为Rodi...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兴凯地裂运动始于晋宁运动后(800 Ma B.P.),强烈活动于新元古代中期的苏雄—开建桥组火山岩喷发期(700 Ma B.P.),结束于中奥陶世的郁南运动(458 Ma B.P.)。演化历程大体相当于Rodinia(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应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的组成部分。兴凯地裂运动在新元古代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对中上扬子区后期构造变形有重要的影响,为后兴凯期(加里东运动)形成大型古隆起和大形拗陷提供了基础;产生的基底断裂对四川盆地后期构造活动有控制作用;形成的稳定大陆边缘为下组合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条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地裂运动 RODINIA 华南古板块 下组合油气藏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布龙果尔古油藏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匡立春 齐雪峰 +3 位作者 王绪龙 任江玲 唐勇 潘立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本文记述了首次在西准噶尔布龙果尔地区发现的古油藏基本地质情况,探讨古油藏产出的地质层位及时代归属,对古油藏油源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油藏成藏预测模式。认为上古生界古油藏所在的和布克河组一段地质时代为晚泥盆... 本文记述了首次在西准噶尔布龙果尔地区发现的古油藏基本地质情况,探讨古油藏产出的地质层位及时代归属,对古油藏油源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油藏成藏预测模式。认为上古生界古油藏所在的和布克河组一段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期,中生界古油藏产出层位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推断和布克河组古油藏油源可能来自中泥盆统呼吉尔斯特组上亚组陆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八道湾组古油藏油源可能来自上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布龙果尔地区具有多期多源油气成藏特点,断层、不整合面和裂隙是油气运聚和调整的主要通道;和布克河组是北疆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含油层系,对拓展该区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准噶尔 泥盆系 石炭系 侏罗系 古油藏 沥青 油砂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前陆冲断带内的古油气藏 被引量:2
14
作者 付于真 王国芝 +2 位作者 刘树根 黄华 杨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90,共8页
通过对龙门山南段地表沥青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比不同层位中流体充注特征,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史,证实了龙门山南段冲断带内曾经存在过古油(气)藏,重塑了古油(气)藏形成和破坏的过程。研究表明,沥青主要分布于观雾山组和灯影组... 通过对龙门山南段地表沥青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比不同层位中流体充注特征,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史,证实了龙门山南段冲断带内曾经存在过古油(气)藏,重塑了古油(气)藏形成和破坏的过程。研究表明,沥青主要分布于观雾山组和灯影组次生溶孔、溶洞和裂缝中;以灯影组中沥青最为发育,侧向延伸稳定,垂向充填较厚,说明研究区曾存在过古油(气)藏。晚三叠世以前,来源于松潘-甘孜海盆的油藏流体,由西向东运移充注于现今前陆冲断带内的震旦系灯影组、泥盆系和二叠系储集空间中形成古油藏;晚三叠世盆山转换时期,古油藏随着前陆盆地的快速沉降而被深埋,油裂解成气而形成古气藏;随着冲断带向前陆盆地扩展,赋存于前陆盆地内的古气藏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冲断带 沥青 古油(气)藏
下载PDF
普光气藏长兴组-飞仙关组沥青定量化及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立恒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6-649,共4页
储层中固体沥青准确定量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四川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有机碳的测试分析,定量评价固体沥青,并采用物质平衡法(C元素和H元素),计算古油藏原油量及其裂解生气量,得出长兴组储层沥青质量分数平均为... 储层中固体沥青准确定量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四川普光气田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有机碳的测试分析,定量评价固体沥青,并采用物质平衡法(C元素和H元素),计算古油藏原油量及其裂解生气量,得出长兴组储层沥青质量分数平均为0.17%,飞仙关组储层沥青质量分数平均为0.29%。储层性质越好,有机碳(沥青)含量越高;Ⅰ,Ⅱ,Ⅲ类储层的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0.42%,0.35%和0.21%。普光圈闭长兴组-飞仙关组古油藏原油总量约为0.501×109t,古油藏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总量约为0.361×1012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 古油藏 固体沥青 天然气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喀斯特古河道发育特征描述 被引量:64
16
作者 鲁新便 何成江 +1 位作者 邓光校 鲍典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8-274,共7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有效的储集空间主要依赖于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其中喀斯特古河道系统是整个岩溶体系的核心。研究认为,古构造形态及断裂发育程度控制了古河道的形成与分布,而岩溶水动力条件的强弱控制着岩溶发育的强度;经过多期岩... 塔河油田奥陶系有效的储集空间主要依赖于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其中喀斯特古河道系统是整个岩溶体系的核心。研究认为,古构造形态及断裂发育程度控制了古河道的形成与分布,而岩溶水动力条件的强弱控制着岩溶发育的强度;经过多期岩溶和构造运动改造,古河道内部主要发育了单支管道型、网络型管道以及竖井型等溶洞类型。利用地震正演模拟及三维可视化雕刻技术、地震相干属性提取等技术并结合实钻,建立了一套刻画与识别古河道的方法技术,在塔河油田东部共识别6条主干河道。沿河道溶洞型储层发育程度较高,同时沿河道补给区至排泄区,储层受泥质充填破坏程度提高,河道内有利储集体主要具有残丘、断裂匹配串珠状反射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系统 喀斯特 有利储集层 奥陶系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应用地震低速异常带特征研究轮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路 白玉雷 李洪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9-31,共3页
孔隙型储集层地震波速度越低,代表其孔隙越发育。但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段却与此不同,地震波穿越这类岩溶段的速度与其缝、洞发育规模及缝、洞内的充填物质、充填程度有关,速度降低的程度与有效储集空间也有复杂的关系。利用塔里木盆地... 孔隙型储集层地震波速度越低,代表其孔隙越发育。但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段却与此不同,地震波穿越这类岩溶段的速度与其缝、洞发育规模及缝、洞内的充填物质、充填程度有关,速度降低的程度与有效储集空间也有复杂的关系。利用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合成声波测井剖面岩溶带低速异常特征,结合钻探获取的实际古岩溶及储集层特征信息,研究了该地区奥陶系古岩溶与低速异常的关系,进而研究古岩溶的横向分布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岩溶发育段与致密碳酸盐岩段相比,速度要降低;Ⅰ类低速异常体速度(小于5km/s)降低较明显,主要反映被碎屑岩充填的大规模洞穴体,代表洞穴充填岩溶相带,对储油不利;Ⅱ类低速异常体(速度为5.0~5.3km/s)主要反映中、小型洞穴和裂缝发育段,被充填或部分充填;Ⅲ类低速异常体速度(5.3~5.7km/s)降低相对不明显,主要反映垂直渗流岩溶相带中未充填或半充填中、小规模裂缝发育段,这类裂缝发育段是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古岩溶 油气聚集 储集层 地震解释
下载PDF
中扬子南缘王村上寒武统古油藏成藏剖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艳霞 钟宁宁 +2 位作者 林娟华 龙幼康 李净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8-413,共6页
通过流体包裹体类型观察、均一温度测定,同时结合盆地模拟及原油裂解动力学计算,对中扬子区南缘永顺王村上寒武统古油藏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认为加里东期,中扬子南缘地区普遍接受下寒武统烃源岩有效供烃,局部地区上震旦统烃源岩也形成有... 通过流体包裹体类型观察、均一温度测定,同时结合盆地模拟及原油裂解动力学计算,对中扬子区南缘永顺王村上寒武统古油藏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认为加里东期,中扬子南缘地区普遍接受下寒武统烃源岩有效供烃,局部地区上震旦统烃源岩也形成有效供烃灶,研究区所在的斜坡为油气运移指向区,聚集形成原生油藏。早中三叠世,震旦系和中下寒武统中的原生油气藏在印支构造主幕下发生油气调整,王村古油藏就此形成。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王村古油藏在挠曲构造或逆冲推覆体作用下被深埋,油气藏迅速发生原油裂解,原油裂解气型烃源灶接力供烃,彻底转变为气藏,同时也加速了油气散失的速度。后期在燕山Ⅱ幕强烈改造以及喜山运动的叠加改造下,古油气藏散失殆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裂解气 成藏剖析 王村古油藏 上寒武统 中扬子区
下载PDF
惠民凹陷的震积作用及低电阻率油层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小莉 查明 +2 位作者 杨剑萍 杨懿 巨银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29-833,共5页
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中存在古地震作用形成的原地扰动层、震浊积岩和震风暴岩,尤以原地扰动层和震浊积岩发育。可见微断层、层内阶梯状断层、震球枕构造、震碎角砾及各种变形构造等震积岩的识别标志。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基山砂体中,震积作... 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中存在古地震作用形成的原地扰动层、震浊积岩和震风暴岩,尤以原地扰动层和震浊积岩发育。可见微断层、层内阶梯状断层、震球枕构造、震碎角砾及各种变形构造等震积岩的识别标志。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基山砂体中,震积作用及震积岩分布与火山作用、火成岩分布具有同时间性与同空间性。震积岩,特别是震裂岩和震碎角砾岩中的孔、缝形成早,改善储集层渗透性,可成为一种非均质性很强的储层。该储层具有裂缝-孔隙双重孔隙网络,常形成相对低电阻率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作用 测井响应特征 震积岩储层 低电阻率油层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砂糖状白云岩流体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分析及白云岩成因机制讨论 被引量:9
20
作者 季长军 陈程 +3 位作者 吴珍汉 伊海生 夏国清 赵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6-1198,共13页
羌塘盆地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带中侏罗统布曲组砂糖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因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白云岩成因及其储层预测对于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羌塘盆地布曲组白云岩的成因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争议核心聚焦... 羌塘盆地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带中侏罗统布曲组砂糖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因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白云岩成因及其储层预测对于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羌塘盆地布曲组白云岩的成因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争议核心聚焦在白云岩化流体性质。笔者等试图在包裹体测温和盐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同位素分馏方程系统研究白云岩包裹体碳—氧同位素,探讨羌塘盆地侏罗系砂糖状白云岩白云岩化流体特征。研究表明白云岩白云石包裹体和灰岩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皆为50~220℃,但白云石的包裹体温度峰值分布区间明显要高于方解石的峰值温度,多数样品的温度集中在150℃到220℃区间;另外,与同层灰岩相比,白云岩具有明显的重碳同位素异常富集特征,该特征是高温流体交代石灰岩或者说是水岩反应的标志;此外,通过碳—氧同位素分馏方程计算出白云岩包裹体流体碳、氧同位素分别为-1.30‰~1.53‰和5.81‰~12.50‰,具有高盐度的卤水特征。综合包裹体温度、盐度,以及包裹体碳、氧同位素特征,本文认为羌塘盆地布曲组砂糖状白云岩是热液交代白云岩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碳—氧同位素 白云岩成因 古油藏带 热液交代成因 羌塘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