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守正出新:屈大均古体诗的用韵艺术--兼论《怡怡堂诗韵序》的韵学观
1
作者 黄金灿 《铜仁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5-35,共11页
屈大均古体诗用韵艺术具有守正出新的鲜明特色:五言古诗以一韵到底为正体,多用古韵通转是其一大特色;七言古诗以换韵为正体,“三三制”韵式是其一大特色。五七古正体之外,亦有“变体”的创作实验。屈大均另有《怡怡堂诗韵序》一文,系统... 屈大均古体诗用韵艺术具有守正出新的鲜明特色:五言古诗以一韵到底为正体,多用古韵通转是其一大特色;七言古诗以换韵为正体,“三三制”韵式是其一大特色。五七古正体之外,亦有“变体”的创作实验。屈大均另有《怡怡堂诗韵序》一文,系统表达了其韵学观,具有与用韵实践相印证的特殊价值,也有助于展示清代韵学进入诗学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大均 古体诗 一韵到底 古韵通转 换韵
下载PDF
郑庠、项安世《诗经》古韵分部考
2
作者 张民权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3,共5页
本文主要讨论了宋代学者郑庠和项安世的古韵研究,考证了他们在《诗经》古韵分部上的一些不同。郑庠古韵分部一以收音为式,分古韵六部;而项安世则以通转为主,注重古韵部之间的联系。本文对其中一些细节问题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可澄清... 本文主要讨论了宋代学者郑庠和项安世的古韵研究,考证了他们在《诗经》古韵分部上的一些不同。郑庠古韵分部一以收音为式,分古韵六部;而项安世则以通转为主,注重古韵部之间的联系。本文对其中一些细节问题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可澄清宋代古音学研究中的一些是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庠 项安世 古韵分部 收音 通转
下载PDF
中古入声韵在《资治通鉴音注》中的演变
3
作者 马君花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2期67-76,共10页
《资治通鉴音注》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中,入声韵主要发生了同摄入声合并、异摄江宕入声合并、梗曾入声合并的音变现象,同时也有少量异尾混注、阴入混注的现象存在。中古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依旧保持三分的... 《资治通鉴音注》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中,入声韵主要发生了同摄入声合并、异摄江宕入声合并、梗曾入声合并的音变现象,同时也有少量异尾混注、阴入混注的现象存在。中古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依旧保持三分的格局,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音注 入声韵 入声韵尾 阴入相配 近代音
下载PDF
李开先古体诗及《诗禅》所见古入声韵状况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黎新第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72,104,共8页
李开先所作古体诗中,有不少包含古入声韵脚字的韵段;所作《诗禅》中,也有颇多一方或双方为古入声字的谐音谜语。借助对二者的穷尽式统计和分析,可以确认:近代汉语中的古入声韵,在十六世纪初的中国北方地区,已经临近消失。
关键词 李开先古体诗及《诗禅》 古人声韵 十六世纪初中国北方 临近消失
原文传递
江西新余姚圩话古入声的演变
5
作者 温爱华 《语言历史论丛》 2023年第1期61-77,252-253,共19页
据初步统计,姚圩话今常用古入声字共412个,其中388个今仍为入声字,24个发生舒化。入声字经历先发生韵尾分调再发生气流分调,这种变化属“分立型”分调,变化原因属“自变型”演变。发生舒化的古入声字多派入去声和阴平,舒化的具体原因可... 据初步统计,姚圩话今常用古入声字共412个,其中388个今仍为入声字,24个发生舒化。入声字经历先发生韵尾分调再发生气流分调,这种变化属“分立型”分调,变化原因属“自变型”演变。发生舒化的古入声字多派入去声和阴平,舒化的具体原因可能有普通话的影响,浊声母的影响,韵摄来源于后五摄,主要元音舌位偏低、读为轻声,语音构造舒声的空位、不单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圩话 古入声 韵尾分调 气流分调 舒化特点 舒化原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