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1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perceived pain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traditional local anesthesia and single tooth anesthesi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被引量:8
1
作者 Mohammad I Al-Obaida Mehdiya Haider +4 位作者 Rawan Hashim Wafa AlGheriri Sree Lalita Celur Samar A Al-Saleh Ebtissam M Al-Mad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19期2986-2994,共9页
BACKGROUND Contemporary innovations in the area of local anesthesia have attempted to provide an absolutely pain free experience for patients.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Controlled Local Anesthetic Delivery Sys... BACKGROUND Contemporary innovations in the area of local anesthesia have attempted to provide an absolutely pain free experience for patients.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Controlled Local Anesthetic Delivery Systems to dentistry,many studies have compared its efficacy and safety to conventional anesthesia.However,very few studies have compared single tooth anesthesia(STA)and traditional local anesthesia.AIM To compare pain rating,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and heart rate during the local anesthetic injection.The secondary objectives were to measure the patients’level of satisfac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in anesthetic efficiency between the STA system and traditional local infiltration.METHOD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onducted and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dental restorative needs were enrolled for the study.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general physical status and oral clinical findings before enrollment.Information regarding perceived pain,changes in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and patients’satisfaction was collected using an electronic data form and was analyzed using paired and unpaired t-tests.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perceived pain(P=0.59)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P=0.09)during anesthetic injection using both traditional and STA techniques.STA patients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heart rate during anesthesia,althoug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among the traditional anesthesia and the STA groups even before anesthesia.During the restorative procedure,less pain was perceived by STA patients on the Wong-Baker FACES pain scale,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01).Analyses of post-procedure patient responses showed that STA patients ha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treatment experience and preferred to have the same method of injection in the future(P=0.04).CONCLUSION STA system can provide less painful and more comfortable restorative treatment procedures in comparison to the traditional infiltration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anesthesia Single tooth anesthesia pain experience Patient SATISFACTION Pulse rate Heart BEAT Wong-Baker FACES pain scale
下载PDF
Anesthesia for ambulatory surgery in a child with hyposensitivity to pain
2
作者 Claude Abdallah 《World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4年第2期189-190,共2页
Congenital hyposensitivity to pain is a condition with predisposition to injury. In these patients, knowledge regarding anesthetic requirements and complications derives from individual case reports, or small case ser... Congenital hyposensitivity to pain is a condition with predisposition to injury. In these patients, knowledge regarding anesthetic requirements and complications derives from individual case reports, or small case series. Different categori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patients with hyposensitivity to pa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anxiety as well as insuring immobilization, avoidance of triggering of autonomic reflexes, and sedation are integral aspects for a safe and adequate anesthetic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 anesthesia CHILD pain Hyposensitivity SURGERY
下载PDF
Regional anesthesia for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elderly patients
3
作者 Jinlei Li Thomas M Halaszynski 《World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4年第1期82-95,共14页
Normal aging is a process that involves loss of functional reserve of most organ systems of the human body, most significantly: cardiovascular, pulmonary, renal and nervous systems. Advancements in both surgery and an... Normal aging is a process that involves loss of functional reserve of most organ systems of the human body, most significantly: cardiovascular, pulmonary, renal and nervous systems. Advancements in both surgery and anesthesia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operate more safely 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those olde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evere co-morbidities that were not routinely possible in the recent past. Regional anesthesiologist have proven to be instrumental in this regard as regional anesthetic/analgesic techniques may now permit surgeons to operate on the elderly who were not ideal surgical candidates or unable to tolerate general anesthesia. In addition, regional techniques provide alternatives that may optimize acute pain control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evastating side effects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such as: myocardial infarction, pulmonary embolism, pneumonia, and also increases the opportunity to allow for early ambulation and shorter hospital stays. These anesthetic options now provide the elderly patient with better medical care alternatives, but also can show a significant financial impact on health care system resource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aging molecular biology,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together with technical improvements of regional anesthetic techniques will continue to make it safer and more efficacious to operate 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with evidence of reduc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lthough there is only anecdotal evidence that regional anesthesia(RA) improves survival,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R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ioperative optimization of pain control and decreases pain management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a reduction in healthcare costs. Beyond traditional operating rooms, elderly patients may increasingly benefit from RA and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Rooms, medical clinics and even within a patient's home.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review is directed toward geriatric patients and beneficial effects of RA on outcomes in the elde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anesthesia Elderly patients pain management Local ANESTHETICS OPIOID ANALGESICS Multi-modal Cognitive IMPAIRMENT ORGAN systems Procedure-and PATIENT-SPECIFIC
下载PDF
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与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研究
4
作者 蒋玲玲 李云 +3 位作者 盛奎 张丽丽 胡阳 张野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02-306,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前路腰方肌阻滞(QLB-LSAL)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LPH)后镇痛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LPH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弓状韧带组和腹横平面组,每组29例。弓...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前路腰方肌阻滞(QLB-LSAL)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腹腔镜肝脏部分切除术(LPH)后镇痛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LPH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弓状韧带组和腹横平面组,每组29例。弓状韧带组在术前进行双侧QLB-LSAL,腹横平面组在术前进行双侧肋缘下TAPB,2组均每侧给予0.33%的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使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2组患者术后2、4、6、12、24和48 h静息和运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术前1 d、术后1和3 d进行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围手术期麻醉药物用量,PCIA按压次数,48 h补救镇痛药使用例数,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结果与腹横平面组相比,弓状韧带组术后2、4、6、12、24和48 h运动NRS评分,术后2、4、6、12和24 h静息NRS评分降低(P<0.05),术后1 d和3 d QoR-15评分增加(P<0.05),弓状韧带组患者围手术期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使用补救镇痛药物比例、镇痛泵按压次数、PONV发生率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降低(P<0.05)。结论QLB-LSAL阻滞对LPH术后镇痛效果和恢复质量优于TABP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疼痛 手术后 麻醉恢复期 腹横肌平面阻滞 弓状韧带上前路腰方肌阻滞
下载PDF
分娩镇痛:舒适与安全并行,教学与质控并举
5
作者 张砡 赵梦芸 +10 位作者 裴丽坚 龚亚红 阮侠 张羽冠 夏迪 鲁志龙 张占杰 周炯 付晨薇 高劲松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0,共5页
分娩镇痛是以遵循产妇自愿和临床安全为原则,通过实施有效的分娩镇痛技术,以最大程度减轻产妇产痛的医疗服务。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成为我国分娩镇痛首批试点单位,近年来在分娩镇痛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满意成果。本文主要介绍... 分娩镇痛是以遵循产妇自愿和临床安全为原则,通过实施有效的分娩镇痛技术,以最大程度减轻产妇产痛的医疗服务。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成为我国分娩镇痛首批试点单位,近年来在分娩镇痛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满意成果。本文主要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分娩镇痛相关经验,具体包括:(1)合理调配人员安排,多学科联动制定标准化诊疗流程,为安全分娩提供舒适度保障;(2)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方案,为安全分娩保驾护航;(3)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分娩镇痛培训与救治演练落到实处;(4)开展教育与科普讲座,帮助产妇树立科学分娩镇痛观。希望该经验分享可为我国各级诊疗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麻醉安全 疼痛管理 多学科协作
下载PDF
日间手术麻醉规范化管理策略
6
作者 孙德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8,共6页
日间手术具有床位周转快、患者满意度高、医疗费用少、院内感染率低等优势,是目前国内外大力探索和发展的一种手术模式。安全是日间手术开展的底线,舒适是日间手术的核心追求,二者的保障均离不开对高质量的围术期麻醉管理。因此,在快速... 日间手术具有床位周转快、患者满意度高、医疗费用少、院内感染率低等优势,是目前国内外大力探索和发展的一种手术模式。安全是日间手术开展的底线,舒适是日间手术的核心追求,二者的保障均离不开对高质量的围术期麻醉管理。因此,在快速周转的日间手术模式下,本文就如何实施规范化的麻醉管理策略,分别从日间手术麻醉临床路径的制定、硬件设施以及人员的配备,麻醉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麻醉方式的选择,围术期疼痛管理,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管理,麻醉后监测治疗,术后随访几方面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手术 麻醉规范化管理 围术期疼痛 术后恶心呕吐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对患者苏醒质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7
作者 王进文 卢莉 +1 位作者 宋文学 赵永忠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4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选择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行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将静脉泵入剂量5μg/kg纳入低剂量组,静脉泵入剂量1.0μg/kg纳入高剂量组,每组各41例;对两组患者苏醒指标... 目的:分析选择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行右美托咪定复合全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将静脉泵入剂量5μg/kg纳入低剂量组,静脉泵入剂量1.0μg/kg纳入高剂量组,每组各41例;对两组患者苏醒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高剂量组唤醒睁眼时间较低剂量组耗时更长,拔管时间更短,疼痛及镇静评分更低(P<0.05);T0时,组间心率(HR)、收缩压(DBP)、舒张压(SBP)、平均动脉压(MAP)等指标比较无差别(P>0.05);T1、T2时,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而较T0时,低剂量组无明显变化(P>0.05),高剂量组变化显著(P<0.05);T3时,组间比较,与T0时比较均无差异意义(P>0.05),而与T1、T2比较,高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低剂量组无差异意义(P>0.05)。结论:较高剂量组而言,低剂量更有助于患者咽喉反射恢复,提高其苏醒质量,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剂量 复合全麻 疼痛 血流动力学 苏醒质量
下载PDF
数字化医疗在儿童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8
作者 陈斐 张羽冠 朱波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4,共6页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医疗在医学麻醉领域应用逐渐广泛,其在儿童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数字化医疗不仅为儿童术后疼痛的术前预测、术后监测评估及治疗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麻醉医生制定最佳术后疼痛管理策略提供了新方案...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医疗在医学麻醉领域应用逐渐广泛,其在儿童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数字化医疗不仅为儿童术后疼痛的术前预测、术后监测评估及治疗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麻醉医生制定最佳术后疼痛管理策略提供了新方案。本文通过回顾数字化医疗及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对该疗法在儿童术后疼痛管理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以期加深临床医师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医疗 临床麻醉 小儿术后疼痛 疼痛治疗
下载PDF
切口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对拇外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9
作者 聂志红 王巍 +2 位作者 张明珠 张琳 王克涛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474-480,共7页
目的:探讨切口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对拇外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中心行拇外翻截骨矫形手术的患者70例,根据术后不同镇痛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 目的:探讨切口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对拇外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中心行拇外翻截骨矫形手术的患者70例,根据术后不同镇痛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静脉镇痛泵镇痛,试验组在术后静脉镇痛泵镇痛基础上给予手术切口周围0.375%盐酸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比较两组术后6、18、24及48h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止疼药物使用剂量、静脉镇痛泵的按压次数、术后伤口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术后6、18及24h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1.17±0.954、1.80±0.868、1.74±1.172,低于对照组的2.57±2.160、4.27±1.886、3.66±1.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48h的VAS评分为1.26±0.980,对照组为1.69±1.07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氨酚氢考酮片、塞来昔布胶囊、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等止疼药物使用剂量、静脉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分别为603.43±282.811mg、285.71±176.806mg、40.87(0,150)mg、9(6,10.25),高于试验组的278.14±214.655mg、205.71±141.302mg、30.13(0,400)mg、4.5(3,6.75),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术后伤口近期并发症切口渗液、脂肪液化、切口红肿的发生率为5.71%、2.85%、8.57%,与对照组的8.57%、0%、2.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疼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可以降低拇外翻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减少术后止疼药物的使用剂量及静脉镇痛泵的按压次数,提高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同时不增加术后伤口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切口周围 局部浸润麻醉 术后 疼痛
下载PDF
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10
作者 杨自娟 王冰 丘宇 《当代医学》 2024年第9期6-11,共6页
目的探究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实施全身麻醉,B组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 目的探究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实施全身麻醉,B组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血清学指标[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髓鞘碱性蛋白(MBP)]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切皮、术毕时,B组HR慢于A组,MAP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h,B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d,B组MMSE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B组NGF-β水平均高于A组,MBP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A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可保持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降低其术后疼痛感受,改善其术后认知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区域神经阻滞麻醉 疼痛
下载PDF
竖脊肌平面阻滞治疗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
11
作者 刘露 金星 +2 位作者 闫清华 邱绍雷 金文哲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61-263,26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治疗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医院治疗的60例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痛点阻滞组(F组)和筋膜平面阻滞组(FB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视...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治疗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医院治疗的60例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痛点阻滞组(F组)和筋膜平面阻滞组(FB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疼痛缓解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下降(P<0.05)。与F组比较,治疗后的各时间点,FB组治疗效果较好,疼痛缓解率高(P<0.05)。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可有效缓解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优于痛点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麻醉 传导阻滞 慢性疼痛
下载PDF
双侧MUBSCPB复合全身麻醉对甲状腺开放性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情况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影响
12
作者 王博 王天海 +3 位作者 刘涛 杜曼 阎晨 石晓卉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改良超声引导双侧颈浅丛阻滞(MUBSCPB)复合全身麻醉对甲状腺开放性手术患者疼痛、麻醉恢复情况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开放性手术治疗的... 目的探讨双侧改良超声引导双侧颈浅丛阻滞(MUBSCPB)复合全身麻醉对甲状腺开放性手术患者疼痛、麻醉恢复情况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开放性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麻醉方法分组,将接受全身麻醉的49例患者纳入全麻组,将接受双侧MUBSCPB复合全身麻醉的51例患者纳入联合组。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波动水平];观察2组患者清醒时、术后4 h、术后12 h、术后24 h疼痛程度[疼痛数字评价(NRS)评分];比较2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答问切题时间)及术中芬太尼、术后吗啡用量;比较2组患者术后24 h恢复质量[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MBP、HR波动水平小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醒时、术后4 h、术后12 h,联合组患者NRS评分均低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2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用量、术后吗啡用量均小于全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睁眼、自主呼吸、拔管及答问切题时间均短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联合组患者QoR-40中身体舒适、情绪状态、自理能力、心理支持、疼痛评分均高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MUBSCPB复合全身麻醉可缩小甲状腺开放性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范围,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中芬太尼用量及术后吗啡用量,同时促进麻醉恢复和术后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开放性手术 改良超声引导双侧颈浅丛阻滞 芬太尼 吗啡 全麻 术后疼痛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联合常规镇静药物用于小儿腺样体切除术效果观察
13
作者 史胜哲 白耀武 +1 位作者 郑玉娟 闫宏岭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7期92-96,共5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常规镇静药物对腺样体切除术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躁动行为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行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两组...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常规镇静药物对腺样体切除术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躁动行为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行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予常规镇静药物麻醉,研究组患儿加用艾司氯胺酮麻醉。结果与麻醉前(T_(1))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起效时(T2)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T_(2)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停止10 min时(T_(3))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患儿的变化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苏醒室停留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术后6,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麻醉苏醒后、术后3 d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患儿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1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3%(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1.67%比8.33%,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常规镇静药物用于小儿腺样体切除术麻醉诱导中的效果良好,可维持患儿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减少术后躁动行为,减轻疼痛,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腺样体切除术 麻醉诱导 躁动行为 疼痛程度
下载PDF
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姚佳惠 浦少锋 杜冬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3-457,共5页
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不断地发展,神经阻滞作为一种镇痛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麻醉中。传统的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镇痛模式,正在向以外周神经阻滞为主的多模式镇痛转变。全身麻醉复合外周神经阻滞有很多优势,如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促进病... 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不断地发展,神经阻滞作为一种镇痛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麻醉中。传统的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镇痛模式,正在向以外周神经阻滞为主的多模式镇痛转变。全身麻醉复合外周神经阻滞有很多优势,如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促进病人早期活动,加快术后康复等。但部分病人在神经阻滞作用消退时发生反跳痛,其表现为难以忍受的剧痛,不仅增加术后镇痛药的使用,而且严重影响着术后恢复。本文旨在探讨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定义、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为临床麻醉中合理应用神经阻滞作为辅助镇痛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跳痛 周围神经阻滞 区域麻醉 术后疼痛
下载PDF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不同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效果以及对患者疼痛、应激反应影响
15
作者 陆惠冰 刘林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子宫切除术(LH)中应用不同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从2018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拟行LH患者中随机选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数字表法分为七氟醚低浓度组、七氟醚高浓度组、丙泊酚组各32例,七氟醚低... 目的:探究腹腔镜子宫切除术(LH)中应用不同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从2018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拟行LH患者中随机选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数字表法分为七氟醚低浓度组、七氟醚高浓度组、丙泊酚组各32例,七氟醚低浓度组、高浓度组分别实施0.5%或1.5%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丙泊酚组实施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比3组皮质醇(COR)、心率(HR)、血糖(GLU)、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水平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丙泊酚组,七氟醚低浓度组、七氟醚高浓度组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言语应答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与丙泊酚使用量均缩小,且七氟醚低浓度组,七氟醚高浓度组丙泊酚使用量更低;3组术后10min、30minVAS评分均降低,且七氟醚低浓度组(6.02±0.40分、3.07±0.11分)、七氟醚高浓度组(5.89±0.34分、3.05±0.09分)均低于丙泊酚组(7.82±0.38分、4.68±0.29分);3组术后HR均降低、MAP升高,且七氟醚低浓度组、七氟醚高浓度组变化幅度高于丙泊酚组,3组术后GLU、COR均降低且七氟醚低浓度组(4.57±0.18mmol/L、346.07±4.81nmol/L)、七氟醚高浓度组(4.61±0.17mmol/L、339.11±4.32nmol/L)均低于丙泊酚组(5.29±0.20mmol/L、365.22±5.59nmol/L)(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七氟醚低浓度组、七氟醚高浓度组、丙泊酚组(4.2%、4.2%、6.3%)无差异(P=0.655).结论:LH应用不同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可提升麻醉质量并减轻患者手术疼痛、应激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未增加不良反应,高浓度七氟醚方案能减少丙泊酚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不同浓度七氟醚 瑞芬太尼 麻醉质量 疼痛 应激反应
下载PDF
手术病人术后自控镇痛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马丽芳 陈晓霞 陈英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2期2275-2277,共3页
目的:观察病人自控镇痛(PCA)对手术后急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并于麻醉恢复室转运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病人出麻醉室时是否携带PCA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24 ... 目的:观察病人自控镇痛(PCA)对手术后急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并于麻醉恢复室转运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病人出麻醉室时是否携带PCA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24 h和48 h的视觉疼痛评分(VAS)及恶心、干呕、呕吐、头晕和头痛的发生率。结果:结果显示,携带PCA的病人于术后24 h(χ^(2)=1 099.1,P<0.001)和48 h(χ^(2)=2 146.5,P<0.001)均表现出更低的VAS评分,而两组病人的恶心(χ^(2)=1.600,P>0.05)、干呕(χ^(2)=2.011,P>0.05)、呕吐(χ^(2)=2.131,P>0.05)、头晕(χ^(2)=2.732,P>0.05)及头痛(χ^(2)=1.267,P>0.05)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A可以减轻手术后病人24 h和48 h的急性疼痛,并且没有增加麻醉相关不良反应,是加速康复外科及增加护理满意度的理想镇痛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自控镇痛 术后 疼痛 麻醉 护理
下载PDF
包皮环切术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
17
作者 齐铁男 王林 +1 位作者 薛春雷 赵中伟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 提出并实践了一种新的包皮环切麻醉方式-四点法皮下浸润麻醉,探讨其与另外两种传统麻醉方式临床疗效间的区别,旨在为临床工作中最佳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自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因包皮... 目的 提出并实践了一种新的包皮环切麻醉方式-四点法皮下浸润麻醉,探讨其与另外两种传统麻醉方式临床疗效间的区别,旨在为临床工作中最佳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自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因包皮过长或包茎行包皮环切术患者150例,均采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器行包皮环切术。依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3组,每组50例。其中A组使用阴茎远端四点皮下浸润麻醉;B组使用阴茎根部皮下环形注射局部浸润麻醉;C组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比较3组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药用量、手术时间、麻醉疼痛评分、手术疼痛评分、术后注射处瘀血、术后注射处水肿及麻药不良反应。结果 A、B与C组在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药用量、手术时间、麻醉疼痛评分及手术疼痛评分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A组与B组在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药用量、手术时间、麻醉疼痛评分、手术疼痛评分、术后注射处瘀血及术后注射处水肿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在麻醉操作时间及手术疼痛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麻醉起效时间、麻药用量、手术时间及麻醉疼痛评分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B组与C组在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药用量、手术时间、麻醉疼痛评分及手术疼痛评分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A、B与C组在年龄、身高、体重、BMI、是否包茎、环切器型号及麻药不良反应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阴茎远端四点皮下浸润麻醉具有麻药用量少、手术时间短、疼痛评分低等优点,值得在包皮环切术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皮 包皮环切术 麻醉方式 疼痛评分
下载PDF
0.1mg/kg纳布啡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及寒战的影响
18
作者 林小玲 杨丽萍 陈强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0.1 mg/kg纳布啡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及寒战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4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接收的拟行剖宫产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中采取腰-硬联合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 目的:探讨0.1 mg/kg纳布啡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及寒战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4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接收的拟行剖宫产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中采取腰-硬联合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胎儿娩出后夹闭脐带即刻静注0.1 mg/kg纳布啡,对照组注入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两组麻醉前、用药即刻、用药30 min及用药6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Ramsay镇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寒战发生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用药即刻,两组HR、MAP、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相比,用药即刻两组HR、MAP、SpO2均明显降低(P<0.05);与用药即刻比较,用药30 min、6 h时观察组HR、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O2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HR、MAP均明显升高(P<0.05),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0 min、6 h时观察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SpO2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情况和VAS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寒战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与对照组1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胎儿娩出后即刻静注0.1 mg/kg纳布啡维持产后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并可进一步提高镇静、镇痛效果,有效预防和减轻术后寒战,而且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腰-硬联合麻醉 纳布啡 血流动力学 疼痛 寒战
下载PDF
椎管内麻醉对择期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19
作者 盛伟伟 王宁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32-236,共5页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择期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及疼痛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10例临床资料,依据麻醉方式分为硬膜外组和联合组各55例,研究过程中硬膜外组脱落2例,共纳入53例;联合...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择期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及疼痛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10例临床资料,依据麻醉方式分为硬膜外组和联合组各55例,研究过程中硬膜外组脱落2例,共纳入53例;联合组脱落3例,共纳入52例.硬膜外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联合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疼痛情况、新生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液量(1026.37±65.44ml)、出血量(902.34±87.26ml)及手术时间(104.27±9.34min)均低于硬膜外组(1789.56±70.22ml、902.34±87.26ml、131.26±12.58min),平均动脉压(110.27±5.68mmHg)、心率(86.27±4.57次/min)水平均高于硬膜外组(95.46±4.03mmHg、75.49±3.14次/min),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6.03±2.14s)、凝血酶原时间(11.98±0.54s)水平均低于硬膜外组(29.63±3.28s、13.66±1.03s),纤维蛋白原(2.93±0.32g/L)水平高于硬膜外组(2.61±0.26g/L),视觉模拟评分(1.32±0.49分)及Ramsay镇静评分(2.43±0.13分)均低于硬膜外组(2.72±0.85分、3.14±0.46分),不良反应发生率(9.6%)低于硬膜外组(26.4%)(均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可有效减轻剖宫产产妇疼痛,保持产妇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稳定,但腰硬联合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凝血功能 疼痛
下载PDF
前锯肌浅、深层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手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比较
20
作者 刘燕 董晶晶 +3 位作者 裴文博 徐方胜 贾晋太 李春雨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78-283,共6页
目的 观察前锯肌浅、深层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2年7月择期全麻下初次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60例,随机分为前锯肌浅层平面阻滞组(S组)、前锯肌深层平面阻滞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S... 目的 观察前锯肌浅、深层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2年7月择期全麻下初次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60例,随机分为前锯肌浅层平面阻滞组(S组)、前锯肌深层平面阻滞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S组与D组分别于麻醉前超声引导下识别前锯肌浅层和深层平面,并注入0.5%罗哌卡因注射液20 mL,注药后30 min利用针刺法测定痛觉减退的范围;C组直接行全身麻醉。记录3组麻醉诱导前、切皮前、切皮后3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出血量和手术时间;记录3组术前、术后24和48 h恢复质量,拔管即刻及术后2 h、6 h、12 h、24 h和48 h安静和咳嗽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补救镇痛例数及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S组有3例剔除,共纳入17例。S组和D组均可产生锁骨中线~腋后线、第3~6肋节段痛觉阳性区域,但均未超过前正中线;在相同节段D组阳性例数多于S组。与C组相比,S组和D组在切皮后3 min MAP和心率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12 h和24 h补救镇痛例数减少,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升高(P<0.05)。安静时,S组和D组拔管即刻、术后2 h、6 h、12 h和24 h 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咳嗽时,S组拔管即刻、术后2 h和6 h VAS评分均低于C组,D组拔管即刻、术后2 h、6 h、12 h和24 h 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D组术后12 h和24 h VAS评分低于S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锯肌浅层和深层平面阻滞均能为乳腺癌手术患者提供满意的围术期镇痛,且与浅层平面阻滞相比,深层平面阻滞在超声下操作更易建立,对手术操作影响小,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根治性 前锯肌平面阻滞 麻醉和镇痛 血流动力学 疼痛测定 恢复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