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ablishment of an animal model of ischemic type intrahepatic biliary lesion in rabbits 被引量:9
1
作者 Qin-song Sheng Da-Zhi Chen Ren Lang Qiang He Yong-Jiu Yang Zhao-Wei Qu De-Fang Zhao Xiao-Sheng Zh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32-736,共5页
AIM:To explore a method to establish an animal model of ischemic type intrahepatic biliary lesion in rabbits. METHODS:Forty Japanese white rabbits of clean grade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four groups(10 rabbits per g... AIM:To explore a method to establish an animal model of ischemic type intrahepatic biliary lesion in rabbits. METHODS:Forty Japanese white rabbits of clean grade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four groups(10 rabbits per group)including sham operation(SO) group,and artery-bile obstruction(ABO)-1 h group, ABO-2 h group and ABO-3 h group.All the rabbits in this study underwent the same initial surgical procedure in which the liver was prepared as for graft removal dur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Subsequently in the SO group,no additional vascular intervention was performed,while in groups ABO-1 h,ABO-2 h and ABO-3 h,the animals underwent combined clamping of the hepatic artery and common bile duct with microvascular clips for 1,2 and 3 h,respectively.After the scheduled occlusion time,the clip was removed to recover blood supply.The animals were killed 4 wk after operation.The survival rate,liver function, cholangiography and histo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rabbits in each group were observed. RESULTS:The survival rate was 100%in groups SO,ABO-1 h and ABO-2 h,while it was 60%in group ABO-3 h.At each observation time,the change degree of the indexes of liver function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clamping time(ABO-3 h>ABO-2 h>ABO-1 h> SO,P<0.05).Cholangiograph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manifestations both showed that intrahepatic biliary lesion aggravated proportion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lamping time. CONCLUSION:An animal model of ischemic type intrahepatic biliary lesion in rabbits i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which may provide a reliable technique for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to the etiology, development and prophylaxis of ischemic type intrahepatic biliary lesion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iary complication Ischemic type biliary lesion animal model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trahepatic biliary stricture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下载PDF
胃癌前病变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颖 矫健鹏 +3 位作者 徐晶钰 刘煊 王晓炜 岳小强 《现代中医药》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中医药在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进行PLGC相关实验研究的前提。文章从模型动物选择、胃癌前病变疾病模型和病证结合模型三方面,对近年来PLGC病证结合模型的... 中医药在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进行PLGC相关实验研究的前提。文章从模型动物选择、胃癌前病变疾病模型和病证结合模型三方面,对近年来PLGC病证结合模型的制备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介绍了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肝胃气滞、脾胃湿热和胃络瘀血5个常见PLGC病证结合模型的造模方法,并对当前模型制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动物模型 病证结合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下载PDF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复合法构建胃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左娇娇 舒劲 +2 位作者 宋瑞平 陈心怡 封壮壮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建立胃癌前病变(PLGC)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方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4只)和模型组(16只),模型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饥饱失常、乙醇灌胃、氨水自由饮用、雷尼替丁饲料喂养五因素复合造模... 目的建立胃癌前病变(PLGC)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方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4只)和模型组(16只),模型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饥饱失常、乙醇灌胃、氨水自由饮用、雷尼替丁饲料喂养五因素复合造模法建立PLGC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表征进行证候判定,检测大鼠体质量、24 h进食量和24 h饮水量,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活动度减少、倦怠嗜卧、眼球黯红、毛枯黄无泽、大便不成形、唇青紫、舌黯红、尾部瘀点等表征;第6周开始体质量明显下降(P<0.01),24 h进食量和饮水量明显减少(P<0.05,P<0.01);胃黏膜腺体排列紊乱,可见大量杯状细胞,细胞浆嗜碱性,细胞核大、深染、不规则,黏膜肌层浸润破坏。结论MNNG复合造模法可成功复制PLGC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本研究可为构建PLGC中医证候模型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气虚血瘀证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的起源及其与胃黏膜损伤修复和胃癌发生的关系
4
作者 郭琦琦 时永全 《胃肠病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51-754,共4页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EM)是一种胃黏膜的化生方式,有主细胞转分化、干细胞转化和前化生表型三种起源假说,目前常采用药物或螺杆菌构建动物模型来研究其作用机制。研究证明SPEM在胃黏膜损伤修复、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发生中发挥着一定...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EM)是一种胃黏膜的化生方式,有主细胞转分化、干细胞转化和前化生表型三种起源假说,目前常采用药物或螺杆菌构建动物模型来研究其作用机制。研究证明SPEM在胃黏膜损伤修复、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发生中发挥着一定作用。本文就SPEM的起源和常见建模方式,以及在胃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SPEM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 模型 动物 胃黏膜损伤 幽门螺杆菌 胃肿瘤 胃癌前病变
下载PDF
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静蔚 宋爱莉 +2 位作者 张敬涛 刘晓菲 殷玉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3期505-508,共4页
目的:研究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不同品系大鼠乳腺的病理改变,探讨造模的成模规律及成功率,建立可靠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方法:随机抽取42只SD大鼠和10只wister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2只)、SD模型Ⅰ组(15只)、SD模型Ⅱ组(15只)... 目的:研究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不同品系大鼠乳腺的病理改变,探讨造模的成模规律及成功率,建立可靠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方法:随机抽取42只SD大鼠和10只wister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2只)、SD模型Ⅰ组(15只)、SD模型Ⅱ组(15只)和Wister模型组(10只),采用DMBA10mg/100g一次性灌胃造模,动态观察大鼠乳房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SD模型Ⅱ组大鼠在第9周出现肉眼可见肿瘤,wis-ter大鼠未发现;空白对照组全部为正常乳腺,SD模型Ⅰ组、SD模型Ⅱ组、Wister模型组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5%、40%、22.2%,SD模型Ⅱ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乳腺癌发生率分别为8.3%、10%、0,SD模型Ⅱ组与SD模型Ⅰ组比较无差异,较Wister模型组发生率高(P<0.01)。结论:DMBA可诱导SD大鼠乳腺增生及癌变,造模10周后出现乳腺癌癌前病变,成功率优于wister大鼠,是癌前病变实验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癌前病变 动物模型 组织病理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 被引量:54
6
作者 陆为民 单兆伟 +4 位作者 吴静 沈洪 张健宁 朱云华 朱长乐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方法。方法  2 5只大鼠随机分为 2组 ,正常对照组不予造模 ,造模组采用甲硝基亚硝基胍 (MNNG)溶液自由饮用 ,雷尼替丁灌胃 ,饥饱失常的综合法造模 2 0周 ,观察 2组大...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方法。方法  2 5只大鼠随机分为 2组 ,正常对照组不予造模 ,造模组采用甲硝基亚硝基胍 (MNNG)溶液自由饮用 ,雷尼替丁灌胃 ,饥饱失常的综合法造模 2 0周 ,观察 2组大鼠周身状况 ,血液红细胞免疫功能、LPO、SOD、GSH -Px、TXB2 、6 -keto -PGF1α、TXB2 / 6 -keto -PGF1α及胃粘膜病理等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周身状况较差 ,肝、脾、胸腺重量减轻 ,血液RBC -IC花环率、LPO、TXB2 、6 -keto -PGF1α含量及TXB2 / 6 -keto -PGF1α比值增高 ,RBC -C3b受体花环率、SOD、GSH -Px活力降低 ,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胃粘膜形态均有典型的CAG癌前病变病理改变。结论 该动物模型经多学科、多指标观察 ,与临床CAG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表现有较好的一致性 ,稳定可靠 ,重复性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 气虚血瘀证
下载PDF
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少明 林才经 +3 位作者 杨春波 施作霖 庄捷 阮君山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71-272,281,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单纯应用小剂量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用的模型1组和综合应用MNNG和雷尼替丁并辅以乙醇灌胃及饥饱失常的多因素造模方法的模型2组,及空白对照组。并比较两模... 目的:建立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单纯应用小剂量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用的模型1组和综合应用MNNG和雷尼替丁并辅以乙醇灌胃及饥饱失常的多因素造模方法的模型2组,及空白对照组。并比较两模型组的差异。结果:病理观察显示模型制造成功。结论:本研究所用的造模方法的胃粘膜萎缩的发生率较单纯应用致癌剂MNNG明显增高,同时时间由文献报道的35周缩短为20周,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胃癌前病变的模型,可用于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机理及药物对其防治疗效作用等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 癌前病变 实验研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细胞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蕊洁 杨先照 +3 位作者 焦云涛 李莹 张鹏 叶永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62-164,195,共3页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予二乙基亚硝胺(DEN)腹腔注射的大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肝脏大体形态及病理学特征,结合肝癌前特异性免疫组化指标,以明确DEN诱导肝细胞癌癌前病变形成的最佳时间点。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予...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予二乙基亚硝胺(DEN)腹腔注射的大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肝脏大体形态及病理学特征,结合肝癌前特异性免疫组化指标,以明确DEN诱导肝细胞癌癌前病变形成的最佳时间点。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予50mg/kg DEN腹腔注射,每周1次,持续16周;正常组大鼠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周1次,持续16周。实验分别于给药后第4、6、8、10、12、14及16周末取材,每次取材正常组2只、模型组4只,观察大鼠肝脏大体形态,并行HE、Masson染色及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Pi)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随着DEN给药次数增加,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在第4周表现为肝脏炎性反应,第6周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第8周纤维间隔形成,第10周形成早期肝硬化,第12周形成肝硬化,第14周形成肝细胞癌前病变,第16周形成肝细胞癌。结论:予大鼠50mg/kg DEN腹腔注射,每周1次,可在第14周诱导肝细胞癌癌前病变模型形成,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前病变 肝细胞癌 二乙基亚硝胺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胃痞消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周期分布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潘华峰 任金玲 +1 位作者 赵自明 刘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488-491,共4页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中药胃痞消(由黄芪、太子参、白术、丹参、白花蛇舌草等组成)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周期分布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中药胃痞消(由黄芪、太子参、白术、丹参、白花蛇舌草等组成)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周期分布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7.5、3.75g·kg-1·d-1),维酶素组(剂量为0.27g·kg-1·d-1)。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均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液自由饮用结合饥饱失常加耗气泻下法复制脾虚型CAG胃癌前病变模型,观察胃痞消各剂量组连续治疗4周后对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周期分布、凋亡率、凋亡基因p53、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胃痞消各剂量组可显著增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增加G0/G1期、减少S期细胞分布,促进p53表达,抑制Bcl-2表达(均P<0.01),胃痞消高剂量组可显著促进Bax表达(P<0.05)。【结论】胃痞消可抑制CAG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能促进p53和Bax表达,抑制Bcl-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痞消/药理学 癌前状态/中药疗法 胃肿瘤 细胞周期 基因表达调控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曾进浩 潘华峰 +6 位作者 刘友章 严艳 赵自明 任金玲 李海文 胡霞 赖秋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8-771,846,847,共6页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复方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剂量为0.2 g·kg-1·d-1),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复方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剂量为0.2 g·kg-1·d-1),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7.5、3.75 g·kg-1·d-1)。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耗气泻下法复制GPL大鼠模型,连续18周。从第9周起,给药组按上述剂量连续灌胃给药共10周,观察胃痞消治疗后大鼠胃黏膜上皮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病理积分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胃痞消各剂量组病理学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以胃痞消低剂量组作用为佳(P<0.05或P<0.01)。【结论】胃痞消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断和逆转GPL大鼠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病变,低剂量胃痞消防治胃癌前病变的远期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痞消/药理学 胃癌前病变/中药疗法 胃黏膜/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益脾养肝方对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组织PCNA、GGT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亚珠 李京涛 +4 位作者 魏海梁 闫曙光 何超 陈晓婷 常占杰 《陕西中医》 2017年第2期264-266,共3页
目的:研究益脾养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病理组织和PCNA、GG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益脾养肝方大、小剂量组。采用腹腔注射DEN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给药16周后处死。观察大鼠... 目的:研究益脾养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病理组织和PCNA、GG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益脾养肝方大、小剂量组。采用腹腔注射DEN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给药16周后处死。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和体重,肝功变化,肝组织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测PCNA和GGT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养脾益肝方大、小剂量组的ALT、AST、GGT和ALP均明显降低,其中YPYGF大剂量组效果最佳(P<0.01)。病理组织结果显示,益脾养肝方可以改善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的病理形态,能显著抑制肝组织PCNA和GGT的蛋白表达。结论:益脾养肝方对于大鼠肝癌癌前病变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抗细胞异常增殖和抗细胞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中医药疗法 @肝癌前病变 @益脾养肝方 动物实验 大鼠 @PCNA
下载PDF
肝郁证雌性大鼠乳腺组织癌前因子的表达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钱梦 谢鸣 +2 位作者 张媛凤 刘碧原 李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398-1405,共8页
【目的】探讨肝郁证雌性大鼠乳腺组织癌前因子表达的变化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动情周期稳定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和造模组(N=30)。造模组雌鼠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成功复制肝郁证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柴胡疏肝散... 【目的】探讨肝郁证雌性大鼠乳腺组织癌前因子表达的变化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动情周期稳定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和造模组(N=30)。造模组雌鼠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成功复制肝郁证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柴胡疏肝散大剂量组和柴胡疏肝散小剂量组,每组10只。柴胡疏肝散大、小剂量组分别按1.24、0.31g·kg^-1·d^-1给予柴胡疏肝散汤液灌胃,连续2周。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定时记录各组大鼠的外观行为变化。造模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乳腺病理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和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血浆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三叶因子1(TFF1)、三叶因子3(TFF3)和乳腺组织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存活素(Survivin)含量。【结果】(1)肝郁证相关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2~4周外观行为评分明显升高(P<0.01),下丘脑CRH,血中ACTH、CORT、E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中5-HT、NE、DA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大剂量组大鼠第3~4周外观行为评分明显降低(P<0.01),下丘脑CRH、血中ACTH和CORT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中5-HT、NE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柴胡疏肝散小剂量组大鼠1~4周外观行为评分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血中CORT含量降低(P<0.05),NE、DA含量明显升高(P<0.01)。(2)乳腺及相关癌前因子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乳腺腺泡形状不规则,腺导管管腔扩张,导管内分泌物增加,乳腺Survivin和TIMP-2表达明显升高(P<0.01),血清TFF1、TFF3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大剂量组大鼠乳腺腺泡形状趋于规则,间见不规则腺泡,导管内分泌物较少,乳腺Survivin和TIMP-2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柴胡疏肝散小剂量组大鼠乳腺腺泡趋于规则,但不规则腺泡较多,TIMP-2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慢性束缚应激法复制的肝郁证雌性模型大鼠的乳腺出现增生样变且伴有癌前相关因子的异常表达。柴胡疏肝散不仅对模型大鼠肝郁证相关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还可缓减其乳腺增生及调节促癌/抑癌因子的表达,其大剂量作用优于小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郁证 柴胡疏肝散 乳腺增生 癌前因子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海文 潘华峰 +6 位作者 赵自明 史亚飞 严艳 袁玉梅 曾进浩 林钟宇 赵金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71-274,384,共5页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脾虚证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剂量为0.2 g·kg-1·d-1),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脾虚证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剂量为0.2 g·kg-1·d-1),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7.5、3.75 g·kg-1·d-1)。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200μg/m L)自由饮用、小承气汤(2 m L/只,生药1 g/m L)灌胃法及饥饱失常等多因素造模18周复制脾虚证胃癌前病变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组织病理学及行为学变化,检测血浆TNF-α及IL-4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浆TNF-α、IL-4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TNF-α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与胃痞消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中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IL-4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胃痞消改善脾虚证胃癌前病变大鼠组织学变化的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浆TNF-α、IL-4含量变化及胃黏膜间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动员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痞消/药理学 胃癌前病变/中药疗法 胃黏膜/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Prx1敲除对4NQO诱导的小鼠舌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及转录因子Ets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葛丽华 齐墨词 +4 位作者 王春晓 张敏 杨晶 王敏 汤晓飞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181-185,共5页
目的检测核增殖抗原Ki67和转录因子Ets1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Prx1+/+和Prx1+/-小鼠舌癌前病变模型中的表达,探讨Prx1敲除对小鼠舌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及转录因子Ets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Prx1+/+阴性对照组、Prx1+/+4NQO... 目的检测核增殖抗原Ki67和转录因子Ets1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Prx1+/+和Prx1+/-小鼠舌癌前病变模型中的表达,探讨Prx1敲除对小鼠舌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及转录因子Ets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Prx1+/+阴性对照组、Prx1+/+4NQO组、Prx1+/-阴性对照组、Prx1+/-4NQO组。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小鼠给与蒸馏水,实验组小鼠给与4NQO饮用水,第16周末处死小鼠,取舌组织,用于HE染色及Ki67和Ets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4NQO的诱导下,成功构建鼠舌癌前病变模型。组织学检查发现在第16周末,实验组小鼠舌黏膜上皮表现为单纯增生或不同程度的异常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正常舌黏膜相比,Ki67、Ets1在Prx1+/+4NQO组舌癌前病变中表达明显增高(P<0.01)。Prx1敲除导致Prx1+/-4NQO组舌黏膜上皮中Ki67、Ets1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Prx1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可能通过调控转录因子Ets1在口腔癌前病变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x1 ETS1 舌癌前病变 动物模型 细胞增殖
下载PDF
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邓卫芳 裴晓华 樊英怡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33-437,共5页
目的:通过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证模型的研究,从大鼠一般行为学改变、舒肝颗粒药物干预两方面验证模型;并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探讨模型预后。方法:SD大鼠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模型组、舒肝颗粒组。用二甲基苯蒽(DMBA)联合长期... 目的:通过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证模型的研究,从大鼠一般行为学改变、舒肝颗粒药物干预两方面验证模型;并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探讨模型预后。方法:SD大鼠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模型组、舒肝颗粒组。用二甲基苯蒽(DMBA)联合长期慢性轻度不可预计应激制备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舒肝颗粒干预30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肉眼肿瘤发生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一系列肝郁血瘀证的生物表征变化,且肉眼可见肿瘤发生率升高;②组织病理变化提示:模型组非典型增生较对照组数量增多,且程度加重。舒肝颗粒组大鼠病理以单纯增生伴局灶性轻度非典增为主,较模型组明显减轻。③免疫组化提示:模型组VEGF、CXCR4表达水平最高,较舒肝颗粒组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也有升高趋势。结论:长期慢性不可预计应激是大鼠毒瘀互结证形成的主要因素。对心理应激的干预,能延缓乳腺癌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毒瘀互结证模型组VEFG、CXCR4表达明显升高,组织非典型增生程度较高,易转化成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瘀互结模型 舒肝颗粒 乳腺癌癌前病变 大鼠
下载PDF
建立乙醇、HBV双因素所致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的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东昕 郭斌 +6 位作者 罗莉 龙奉玺 王定雪 李军 王镜辉 黄慧 杨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74-1376,1472,共4页
目的:建立乙醇、HBV双因素诱导的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方法:将32只HBV转基因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6周对照组和模型组、22周对照组和模型组四组各8只,通过比较小鼠肝重和肝脏指数变化及肝脏病理变化来评价模型的建立情况。结果... 目的:建立乙醇、HBV双因素诱导的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方法:将32只HBV转基因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6周对照组和模型组、22周对照组和模型组四组各8只,通过比较小鼠肝重和肝脏指数变化及肝脏病理变化来评价模型的建立情况。结果:模型组肝重和肝脏指数明显增加,肝脏形态学变化显示22周模型组肝损伤最严重,肝细胞层次1~3层增加,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不典型增生有小细胞性改变,细胞具有异型性。结论:乙醇、HBV双因素刺激可加重肝损伤,22周时模型组出现肝癌癌前病理变化,肝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进一步探讨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HBV转基因小鼠 肝脏指数 肝癌癌前病变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口腔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开文 张芸 +2 位作者 杨保秀 杨耘 张明珠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7-39,共3页
目的 :观察致癌剂作用后大鼠口腔粘膜改变过程 .方法 :5 7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即正常对照组 (12只 )、诱癌组 (2 7只 )和丙二醇组 (18只 ) ,诱癌组用 0 5 % 4 -硝基喹啉 - 1-氧化物 (4 -NQO)丙二醇液涂抹腭中部每周 3次 ,丙二... 目的 :观察致癌剂作用后大鼠口腔粘膜改变过程 .方法 :5 7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即正常对照组 (12只 )、诱癌组 (2 7只 )和丙二醇组 (18只 ) ,诱癌组用 0 5 % 4 -硝基喹啉 - 1-氧化物 (4 -NQO)丙二醇液涂抹腭中部每周 3次 ,丙二醇组仅用丙二醇涂抹 ,正常对照组不处理 .实验开始后第 8,12和 2 0周随机分别处死 4 ,9及 6只动物 ,并进行组织学及增殖指数评价 .结果 :随着 4 -NQO涂药周次的增加 ,大鼠腭粘膜出现充血发红 ,增厚发白 ,细颗粒状 ,糜烂溃疡等改变 ,组织学上 8周时大部份动物呈单纯增生(89 0 % ) ,少部份呈异常增生改变 ;12周时所有动物呈轻到重度异常增生 ;2 0周时呈原位癌至高分化鳞癌的改变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标记指数表明随着癌变发生 ,上皮细胞增殖指数也增加 .结论 :采用 4 -NQO可诱发大鼠腭粘膜发生与人类口腔鳞癌相似病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变 大鼠 对照组 口腔癌前病变 正常 粘膜 实验性 高分 结论 数表
下载PDF
家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模型制备及癌前病变逆转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明利 王士杰 +3 位作者 徐志彬 丛庆文 于凤铃 邝刚 《实用癌症杂志》 2005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探讨家兔口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癌前病变的逆转方法。方法 将二甲基苯并蒽(DMBA)制成DMBA丙酮溶液及DMBA药膜,涂抹或贴附于家兔口腔颊黏膜,3次/周,共12周。癌前病变模型制成后,再贴全反式维甲酸(ATRA )药... 目的 探讨家兔口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癌前病变的逆转方法。方法 将二甲基苯并蒽(DMBA)制成DMBA丙酮溶液及DMBA药膜,涂抹或贴附于家兔口腔颊黏膜,3次/周,共12周。癌前病变模型制成后,再贴全反式维甲酸(ATRA )药膜,3次/周,共12周,观察其转归。颊黏膜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扫描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家兔颊黏膜应用DMBA12周后均出现不典型增生,其中Ⅱ~Ⅲ级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78.5 % (11/14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12周后,颊黏膜癌前病变不同程度地逆转。结论 应用DMBA可成功构建家兔口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模型,贴膜法是1种比较好局部给药方法;ATRA可能对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前病变 家兔 逆转研究 模型制备 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 全反式维甲酸 口腔颊黏膜 病理组织学检查 DMBA 二甲基苯并蒽 病变模型 超微结构观 12周 逆转方法 动物模型 丙酮溶液 透射电镜 同时扫描 不同程度 给药方法 逆转作用
下载PDF
MNNG诱发大鼠腺胃癌模型的建立及p53,ras基因表达的研究
19
作者 孟振行 雷道年 +4 位作者 吴晓 李豪侠 王成君 王洪涛 郭山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建立N一甲基一N’一硝基一N一亚硝基胍(N-methy1-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诱发大鼠腺胃癌模型并观察p53,ras基因的表达。方法给Wistar大鼠饮用MNNG水溶液(终浓度为80μg/ml),用ABC法检测P53和P21蛋白的表... 目的建立N一甲基一N’一硝基一N一亚硝基胍(N-methy1-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诱发大鼠腺胃癌模型并观察p53,ras基因的表达。方法给Wistar大鼠饮用MNNG水溶液(终浓度为80μg/ml),用ABC法检测P53和P21蛋白的表达。结果MNNG成功地诱发出了胃癌、胃腺瘤、胃息肉、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历上皮化生等病变。胃癌肝转移2例,淋巴结转移1例。P53蛋白在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皆阴性,胃癌阳性率为50%;P21蛋白在肠化及不典型增生中阳性率为44%,在癌组织中为23%。结论MNNG能诱发大鼠脾胃癌等病变,P53基因突变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而ras基因激活是一个早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MG 动物模型 胃腺癌 基因表达 亚硝基胍
下载PDF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复制实验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文婷 沈会 +8 位作者 姜永珊 朱炜楷 刘石 宫健 赵妍妍 张靖源 郝长浩 曹芝郡 张玉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39-1447,共9页
近年来随着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rcinoma,PLGC)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基础研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正确的动物模型选择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胃癌前病变的模型... 近年来随着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rcinoma,PLGC)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基础研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正确的动物模型选择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胃癌前病变的模型多种多样,有免疫模型、Hp感染模型、化学制剂诱导模型等,为寻求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现将近年来关于胃癌前病变的造模方法进行总结,并且归纳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前病变 动物模型 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