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etical Debates and Analysis of Legal Research Methods
1
作者 HU Yuhong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4年第3期281-297,共17页
Legal research methods refer to a general term for disciplined and systematic procedures, approaches, means, techniques, and models used by researchers to acquire novel and reliable legal knowledge. Several theoretica... Legal research methods refer to a general term for disciplined and systematic procedures, approaches, means, techniques, and models used by researchers to acquire novel and reliable legal knowledge. Several theoretical debates on the originality of legal research methods go on as follows: Is one legal research method superior to another? Do legal research methods aim for methodological independence? Are legal research methods objective or subjective? Influenced by scientism, positivism is usu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only reasonable research method, but since law is different from science, only using positivist research approaches is insufficient for solving legal problems. Strictly speaking, a method that is appropriate for the research subject is a reasonable method. As one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aw has similarities with other disciplines in terms of the scope of research;therefore, its research methods could be borrowed from other disciplines. However, law cannot ignore the development of its own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while retaining its advantages. Legal research methods are supposed to be objective because they should follow scientific standards and have objective arguments, but inevitably, legal research would be subjective and full of value judgments since it means subjective and creative activities of researchers. Of course, the choice of values should preferably be made in the context of value-freeness to ensur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value-freeness and value judg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gal research methods positivist analysis value analysis value-freeness value judgment
原文传递
国际定量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经验启示
2
作者 谢欣 《湖湘法学评论》 2024年第1期50-63,共14页
国际上采用定量法学研究范式开展研究发轫于20世纪初,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研究范式逐步成为法学学科的重要范式,学术深度与广度逐步拓展。纵观国际定量法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在合同法、家庭法、侵权法、犯罪学、司法制度、宪法、法制史... 国际上采用定量法学研究范式开展研究发轫于20世纪初,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研究范式逐步成为法学学科的重要范式,学术深度与广度逐步拓展。纵观国际定量法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在合同法、家庭法、侵权法、犯罪学、司法制度、宪法、法制史、法学教育、法律职业等领域均有广泛涉及。国际定量法学研究表现出如下三大发展趋势:研究趋势呈现科技化、智慧化、未来化,研究主体、研究内容与方法采用逐渐多元化,研究阵地与平台建设呈扩散趋势。当今,国际定量法学研究在世界法学学术界逐渐成了一种主导趋势,对其前沿进展与发展趋势进行考察,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该研究范式的发展逻辑和国际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实证研究 前沿进展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几点省思 被引量:35
3
作者 徐忠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12,共10页
近些年来 ,尽管学界对中国法律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 ,对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方法问题 ,依然缺乏必要的、自觉的省思。据此 ,本文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现状出发 ,对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方法问题进行一番检讨。文章共分四个部分 :首先 ... 近些年来 ,尽管学界对中国法律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 ,对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方法问题 ,依然缺乏必要的、自觉的省思。据此 ,本文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现状出发 ,对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方法问题进行一番检讨。文章共分四个部分 :首先 ,谈论方法的一个前提 ;其次 ,所谓历史的本来面目 ;再次 ,考证与解释 ;最后 ,史料与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律史 研究方法 解释范式 法律移植 历史解释 史料
下载PDF
《论法的精神》的当下意义——也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被引量:3
4
作者 谭丽娟 周良荣 李忆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7期68-69,共2页
《论法的精神》概括的由地理、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是其核心精神,也是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而中国现阶段的法治标准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政体历经君主政体、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个阶段,缺少宪政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基... 《论法的精神》概括的由地理、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是其核心精神,也是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而中国现阶段的法治标准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政体历经君主政体、准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个阶段,缺少宪政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基础。《论法的精神》的权力制约思想对我国现阶段仍有重大启迪意义。另外,《论法的精神》的比较研究方法、唯物主义方法、综合系统方法对我国法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中国法学何处去"的回答,要点在于对中国现在国情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法的精神》 良宪 法学研究方法 中国法学 意义
下载PDF
批评与正名:司法档案之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被引量:23
5
作者 尤陈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晚近十余年来,利用司法档案研究中国法律史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与此同时,亦出现了一些针对此类研究成果的批评。例如认为这种方法乃是欧风美雨对国内中国法律史学界的侵袭,故而强调我们不应该盲目效仿国外学者的做法;又如强调司法档案... 晚近十余年来,利用司法档案研究中国法律史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与此同时,亦出现了一些针对此类研究成果的批评。例如认为这种方法乃是欧风美雨对国内中国法律史学界的侵袭,故而强调我们不应该盲目效仿国外学者的做法;又如强调司法档案中也可能存在着某些"虚构",故而不应该一味推崇乃至刻意拔高司法档案的史料价值。这些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当下备受关注的利用司法档案来研究中国法律史的做法,尽管确实受到一些国外学者所做的示范性研究的影响,但它在国内中国法律史学界中亦有其学术渊源。司法档案当中确实可能会存在一些"虚构",但那些"虚构"主要存在于司法档案中关于案情的叙述部分,因此其主要影响司法档案作为"社会史"研究素材的学术价值,只要研究的议题选择适当,并不会对司法档案作为"法律史"研究素材的学术价值产生太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档案 中国法律史 档案虚构 史料价值 法律史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中国侦查监督研究四十年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正万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80-208,共129页
20世纪80年代的侦查监督研究主要是采用注释法学的研究方法对法律规定的有关侦查监督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其中,研究的重点体现在侦查监督内涵的理解,对侦查监督范围拓展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对侦查监督的研究体现在推动立法修改和对修订... 20世纪80年代的侦查监督研究主要是采用注释法学的研究方法对法律规定的有关侦查监督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其中,研究的重点体现在侦查监督内涵的理解,对侦查监督范围拓展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对侦查监督的研究体现在推动立法修改和对修订后的侦查监督制度内容的注解。研究中运用理论法学方法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权利义务范畴本身的理论阐述存在一定的局限影响了对侦查监督制度的探讨。21世纪第1个10年,对侦查监督研究的理论思考有明显进步;对侦查监督立法缺陷和实践问题有进一步揭示。对检侦关系的讨论表明理论研究更贴近制度安排的本质。不足之处在于对公检法三机关关系所体现的诉讼规律与监督规律的把握还有大的提升空间。21世纪第2个10年,除了对侦查监督老问题有研究外,学界对立法改进中新增内容的实施和实践中增强侦查监督探索进行了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足之处在于对侦查监督的价值层面和规范层面的研究还过于表面;对实证方法的运用本身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查监督 检侦一体化 审查逮捕 注释法学方法 实证研究
下载PDF
《民法典》夫妻共同债务构成法理基础论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洪祥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69,共12页
关于夫妻共同债务构成的法理基础,现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基本存在两个范畴:一个是物权法财产共同共有理论,并试图把婚姻家庭内部行为与外部行为区别开来,提出夫妻共同财产包括积极财产和消极财产(消极财产即夫妻共同债务),该理论的... 关于夫妻共同债务构成的法理基础,现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基本存在两个范畴:一个是物权法财产共同共有理论,并试图把婚姻家庭内部行为与外部行为区别开来,提出夫妻共同财产包括积极财产和消极财产(消极财产即夫妻共同债务),该理论的核心是"财产共有则债务共担"。另一个是"法律行为理论",其影响夫妻共同债务构成最主要的是夫妻双方有否共同意思问题,存在共同意思时举债行为为夫妻共同行为,应当共同承担责任;不存在共同意思时举债行为为一方个人行为,后果应当由行为人个人承担。同时,为了补充其可能在婚姻家庭领域夫妻债务规则可能出现的不足,当这种行为带来的利益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时,也应当构成夫妻共同债务。"法律行为理论"已经成为夫妻共同债务构成的法理基础,而且《民法典》夫妻共同债务的规定明显表现出"法律行为理论"的特征。在夫妻共同债务构成上,两种理论比较,"法律行为理论"明显优于财产共同共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妻共同债务构成 研究方法 法理基础 物权法理论 法律行为理论
下载PDF
“方法”称谓之争抑或法律观之争——一场正在兴起的有关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争论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国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86,共6页
目前中国法学界有关法学方法抑或法律方法称谓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有关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争论,虽然两者在"根据法律的"、"司法领域的"、"法律内在视角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等基本... 目前中国法学界有关法学方法抑或法律方法称谓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有关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争论,虽然两者在"根据法律的"、"司法领域的"、"法律内在视角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等基本立场都是相同的,但两者所持的法律观明显有差异。需要指出的是,捍卫司法领域法律自足性的立场只能是"法律"的立场,而非"法学"的立场,有关方法称谓争论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法律观的争论,可见,"方法"称谓的争论所引发的是方法论的争论以及法律观的争论,由此,这场"方法"称谓的争论可能会催生出中国法学流派化的法学研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方法 法律方法 法律自足性 法律观 法学流派化
下载PDF
当代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马小红 张岩涛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6,共14页
当代中国法律史研究经过"前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7)与"改革开放"(1978-至今)三个阶段。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每个时期的研究成果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前十七前"主要采用的&qu... 当代中国法律史研究经过"前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7)与"改革开放"(1978-至今)三个阶段。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每个时期的研究成果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前十七前"主要采用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曾对推动中国法律史的研究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文革十年"中这一方法的绝对化却成为学术发展的桎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使学术研究方法多元化,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也随着方法的多元而繁荣兴盛,与以往相比,研究成果剧增,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拓展了中国法律史的研究领域,但对研究方法的过度重视也带来研究中的其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方法 中国法律史 国学视域 中西交融
下载PDF
论道德法律化限度研究的基本路径——以对传统的研究路径反思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方兴 李志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70-74,共5页
道德法律化限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传统的道德法律化限度研究主要采取3种路径:原则论、道德层次论以及社会发展论。这些研究路径由于缺乏合理的研究立场,采用了片面的研究方法,产生出理论与实践上的弊端。道德法律化限度... 道德法律化限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传统的道德法律化限度研究主要采取3种路径:原则论、道德层次论以及社会发展论。这些研究路径由于缺乏合理的研究立场,采用了片面的研究方法,产生出理论与实践上的弊端。道德法律化限度的研究应该坚持"伦理中心论"的研究路径,即基于伦理学的研究立场,通过对道德法律化限度语境中的道德作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考察,分析不同部分的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而才能得出道德法律化应遵循的合理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法律化限度 研究价值 基本路径 伦理中心论
下载PDF
从思辨到实证:法学研究方法的转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申文宽 陈丽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法学界的思辨性研究促成了法学理论知识的丰富,推动了法制体系的建立,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司法实践日益清晰的信息反馈,传统思辨性研究偏离司法实践的弊端日趋显露,加剧了立法与实践之间的冲突,法律的明文规... 法学界的思辨性研究促成了法学理论知识的丰富,推动了法制体系的建立,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司法实践日益清晰的信息反馈,传统思辨性研究偏离司法实践的弊端日趋显露,加剧了立法与实践之间的冲突,法律的明文规定面临被虚置的危险。实证研究立足于发现现实的合理性,思辨研究侧重于理性建构式的批判。实证研究具有弥补思辨性研究缺陷、传承法学知识的功能。但是,开展实证研究应当对研究成本、信息获取、研究人员与研究效果等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 实证 法学理论
下载PDF
浅论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谢海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125-127,共3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对法律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 法学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下载PDF
从法学的研究对象与论证思路看法学研究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肖海军 《时代法学》 2016年第6期7-12,共6页
法学的研究对象为法现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是论证法理、法条、法案这三个层面、三种状态、三种形式的法现象之存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较,除以法现象为研究对象能体现法学的特殊... 法学的研究对象为法现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是论证法理、法条、法案这三个层面、三种状态、三种形式的法现象之存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较,除以法现象为研究对象能体现法学的特殊性之外,以推论作为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更能彰显法学学科的独特性。通过对法学之特殊研究对象的分析,沿着"以法理释法条,以法条断法案,以法案评法条,以法条证法理"这一独特的法学论证思路,我们会合乎逻辑地总结出推论就是法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因其在应对法理、法条和法案时的侧重点差异,而具体表现为逻辑分析方法、法律解释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三大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方法 推论 法理 法条 法案
下载PDF
中国环境法典编纂中的环境权问题——研究方法论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海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52-59,共8页
环境权是中国环境法典编纂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环境法学研究方法论的要求,环境权的理论争议属于纯粹的环境法学问题,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或错误;“环境权入法典”则为面向实践的环境法问题,要在适应现实需求的前提下给出... 环境权是中国环境法典编纂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环境法学研究方法论的要求,环境权的理论争议属于纯粹的环境法学问题,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或错误;“环境权入法典”则为面向实践的环境法问题,要在适应现实需求的前提下给出相对最优解,两者不存在直接关联。“环境权入法典”是在相应事实判断问题和价值判断问题基础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技术问题。在规则设计上,应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人格权保护的经验,基于动态系统论的规范构造来确认主体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结合基本生存需要、优美自然环境需要和相应的环境义务性规定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形成环境权保护的“要素-效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典编纂 环境权 法学研究方法 动态系统论 立法选择
下载PDF
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的耦合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36-38,共3页
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的异同在学界出现不同观点,文章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类后,提出笔者的对此问题的见解,即法学方法和法律方法二者存在耦合关系,并且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对这种关系加以分析研究。
关键词 法学方法 法律方法 关系 耦合
下载PDF
反思与转向——《英国庄园生活》对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代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0-186,共7页
西方经济—社会史学经典著作《英国庄园生活》,是对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状况进行反思的一面镜子。通过研读该书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当下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方法应做出必要的转向。《英国庄园生活》所体现的经济—社会史学研究方法即其中一... 西方经济—社会史学经典著作《英国庄园生活》,是对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状况进行反思的一面镜子。通过研读该书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当下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方法应做出必要的转向。《英国庄园生活》所体现的经济—社会史学研究方法即其中一个可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史 法律史 研究方法 转向
下载PDF
关于中国法学研究定位的断思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金钊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40-41,共2页
法学研究的定位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中国法学研究的定位基本上是在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确立的 ,甚至我们对法治的定位也建立在对防止文革重演、繁荣发展经济的基调上。这样的定位所造成的结果是 :对法治价值的追求往往被人... 法学研究的定位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中国法学研究的定位基本上是在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确立的 ,甚至我们对法治的定位也建立在对防止文革重演、繁荣发展经济的基调上。这样的定位所造成的结果是 :对法治价值的追求往往被人们忽略 ,法治的实现方式也因其微小而不被人们重视。但实际 ,真正能够促成法治逐步实现的往往是那些被忽略的具体法律方法。在法学研究的定位上 ,我们不能轻视“从小处着眼”的立场 ,但应注意的是 :从小处着眼并不是就事论事 ,并不是简单的案例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学研究工作 法律方法 法学文化 法律规则
下载PDF
国际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改革探析——以法律实证研究为视角 被引量:4
18
作者 衣淑玲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37-40,共4页
在研究生教学中,国际法学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应该密切结合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实践。缺乏与国际法实践的联系,学生往往对国际法的法律性存有疑虑,并对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的实际效用和权威性产生质疑。法律实证研究主张以事实学的方法研究法... 在研究生教学中,国际法学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应该密切结合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实践。缺乏与国际法实践的联系,学生往往对国际法的法律性存有疑虑,并对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的实际效用和权威性产生质疑。法律实证研究主张以事实学的方法研究法律规范,解释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规范适用的实际效果。法律实证研究不仅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训练,而且更适宜于培养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具有"国际法思维"的应用型人才。当然,法律实证研究并不排除传统法学的思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实证研究 国际法学 研究生教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法律人类学学科性质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翟东堂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法律人类学是法学和人类学的边缘交叉学科,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发达人群的秩序控制、法律多元文化和非国家法的地方性知识等法律现象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法律人类学归属于法学或人类学等不同的学科。当前对法律人类学学... 法律人类学是法学和人类学的边缘交叉学科,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发达人群的秩序控制、法律多元文化和非国家法的地方性知识等法律现象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法律人类学归属于法学或人类学等不同的学科。当前对法律人类学学科性质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人类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学科归属 意义 学科性质
下载PDF
社会科学与法律论证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雷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81,共8页
社会科学对法学研究和实践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律理论的发展常与社会科学的进展密切相关。法学研究固有的规范建议和法律论证的需求,导致无论是法教义学还是社科法学都离不开社会科学的介入。这种介入集中表现为法学分析必然包含经验性... 社会科学对法学研究和实践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律理论的发展常与社会科学的进展密切相关。法学研究固有的规范建议和法律论证的需求,导致无论是法教义学还是社科法学都离不开社会科学的介入。这种介入集中表现为法学分析必然包含经验性内容和因果性推论,而社会科学在确定因果关系中具有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至少体现在确定原因性手段和确定适当的立法目标两个方面。但是,社会科学的介入并不必然确保了法学研究和实践结论的准确和论证的科学。法学论证取决于应用的科学方法符合特定的科学程序与规则,而比研究方法更根本的是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法学研究与实践科学论证的基础与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论证 因果关系 研究方法 科学态度 社科法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