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冬春多源积雪资料年际变化尺度上的适用性分析
1
作者 李延 赵瑞瑜 陈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7-292,共16页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由于特殊的复杂地形,青藏高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且不均匀,再分析数据和卫星数据提供的高原积雪资料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和制约积雪变化及其天气气...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由于特殊的复杂地形,青藏高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且不均匀,再分析数据和卫星数据提供的高原积雪资料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和制约积雪变化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基于青藏高原台站观测、再分析(ERA5和NOAA-V3)和卫星反演(MODIS雪盖以及IMS雪盖)的多源积雪资料,采用偏差分析、均方根误差以及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重点检验了多源高原积雪数据在描述积雪年际变化特征方面的不确定性。通过比较不同积雪资料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以期提升多源高原积雪资料适用性的认知,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分析结果表明:(1)就再分析数据给出的积雪资料而言,ERA5雪深资料相较NOAA-V3雪深,对高原站点观测雪深的描述效果更好。除了高原中东部分站点外,ERA5雪深数据的平均偏差和平均均方根误差均较小,而NOAA-V3雪深数据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在整个高原范围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2)再分析(ERA5和NOAA-V3)和卫星反演(MODIS雪盖以及IMS雪盖)积雪数据和高原站点雪深均在年际变化特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ERA5再分析积雪数据与高原站点观测雪深数据在长期趋势上更为类似;另外,北半球雪盖与站点观测雪深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更加类似;(3)再分析资料(ERA5、NOAA-V3)的雪深和雪盖在高原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性,其中NOAA-V3在多雪年和少雪年的大值区都位于高原南部、北部边缘以及高原中东部,而ERA5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中东部、西部以及南部边缘。然而,每种再分析数据各自的雪深和雪盖之间差异较小,且积雪异常年份的差值分布较为一致,无论是雪深还是雪盖,正异常区都位于高原中部、西部和南部边缘,负异常区则都在高原北部;(4)三种卫星的雪盖在多雪年大值区都位于高原中东部、南部以及西部地区。不同卫星数据在积雪异常增多年份雪盖的差值分布也较为一致,但再分析资料体现出的高原北部边缘的负异常并未在卫星雪盖资料上体现出来,此结果可能与卫星反演积雪数据的涵盖时间短以及处理方式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年际变化
下载PDF
Impact of Annual Ryegrass on Nitrate-N Losses during One Growing Season of Maize in the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 <br/>—An On-Farm Case Study
2
作者 Jude A. Holscher Paul C. Davidso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9年第5期606-625,共20页
Winter cover crops have been shown to reduce nitrate-N (NO3-N) losses in runoff water and are recommended by the Illinois Nutrient Loss Reduction Strategy (NLRS) for reducing nutrient losses from agricultural fields. ... Winter cover crops have been shown to reduce nitrate-N (NO3-N) losses in runoff water and are recommended by the Illinois Nutrient Loss Reduction Strategy (NLRS) for reducing nutrient losses from agricultural fields. With an estimated 80 percent of the NO3-N load in Illinois coming from agriculture, the NLRS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farmers’ voluntary implementation of b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order to reach these goals.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in NO3-N losses from tile drainage water from an annual ryegrass (AR, Lolium multiflorum) winter cover-cropped treatment to a conventional tillage (CT) control (fall chisel and spring field cultivation). Throughout the maize (Zea mays L.) growing season, tile drainage water was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NO3-N concentrations. Despite the AR treatment having a 29% lower mean daily NO3-N concentr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daily NO3-N flux between AR and CT for this study period of April-July 2015. The cumulative losses of NO3-N were calculated at 11.65 and 10.56 kg ha?1 NO3-N for the CT and AR treatment, respectively, or a 9.4% reduction in the AR treat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When the season was divided based on growing season periods, the NO3-N flux values were less for the cover crop while the AR was actively growing, greater for the cover crop for the period following annual ryegrass termination through maximum crop canopy, and lower for the cover crop in the late stages of vegetative growth through relative matu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er Crop annual RYEGRASS NITRATE-N NUTRIENT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GULF of Mexico Hypoxia
下载PDF
Feasibility of using polypropylene ground cover upon consideration of long-term responses of sweet cherry nutrition and profitability 被引量:3
3
作者 Xinhua Yin Clark F. Seavert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2年第4期594-601,共8页
The impacts of synthetic polypropylene ground cover in the row area of sweet cherry (Prunus avium L.) trees (‘Regina’/’Gisela 6’) on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tree mineral nutrition and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 The impacts of synthetic polypropylene ground cover in the row area of sweet cherry (Prunus avium L.) trees (‘Regina’/’Gisela 6’) on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tree mineral nutrition and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returns were investigated on a Van Horn fine sandy loam soil at Hood River OR, from 2000 to 2007. Treatments included 2.44-m wide synthetic fabric ground cover made of black, woven poly-propylene over the row area of cherry trees (woven fabric), and no ground cover but with herbicide applications in the row area with the same width as the polypropylene ground cover (herbicide strip) – standard industry practice.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fertility results of 2006 and 2007 and profitability and feasibility results of 2000 to 2007. Tree leaf nitrogen (N)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with 9 to 14% increases using woven fabric compared with herbicide strip in 2006 and 2007. However, leaf sulfur (S)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ed with woven fabric in the two seasons. Woven fabric resulted in fruit with comparable quality and possible greater storability under enhanced fruit yields than herbicide strip in both years. Woven fabric was more profitable than herbicide strip based on an additional net present value of $2,606 ha-1 by the end of this study. Woven fabric had annual gross returns greater than annual costs in the fourth year after planting by $8,181 ha-1 relative to herbicide strip, and had cumulative net returns greater than total costs of all previous years in the sixth year after planting by $17,796 ha-1 over herbicide strip. However, to establish a sweet cherry orchard with woven fabric, the grower would spend an additional $4,332 ha-1 over herbicide strip. In conclusion, woven fabric is a profitable and sustainable in-row ground management alternative to herbicide strip for orchards from a long-term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PROPYLENE Ground cover Sweet CHERRY Leaf NUTRITION Fruit STORABILITY annual Gross Returns annual Cost annual NET Returns Cumulative NET Returns Present Value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玛纳斯河山区雪盖年内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林金堂 冯学智 +1 位作者 肖鹏峰 李晖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2期20-24,80,共6页
基于2000年~2010年的MODIS/Terra积雪8d合成数据(MOD10A2)与DEM数据,通过计算和分析不同高程带、不同坡向和不同坡度的积雪覆盖率,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山区雪盖的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平均积雪覆盖率最高为一月中旬的67.8%,... 基于2000年~2010年的MODIS/Terra积雪8d合成数据(MOD10A2)与DEM数据,通过计算和分析不同高程带、不同坡向和不同坡度的积雪覆盖率,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山区雪盖的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平均积雪覆盖率最高为一月中旬的67.8%,最低为七月中旬的11.9%,年内变化总体上呈V字型,积雪分布与气温关系密切;②可将研究区雪盖年内分布情况归纳为1600m以下、1600m~3800m和3800m以上共三个高程带,各高程带内雪盖分布的年内变化较为相似,不同高程带则差异明显。从年内波动情况来看,低海拔地区年内波动幅度最大,随着海拔上升,波动幅度逐渐减小;③3800m以下各坡向和坡度地区积雪覆盖率均表现为一月最高,七月最低,四月和十月介于二者之间,而3800m以上地区积雪覆盖率全年最高值则出现在四月和十月;④各坡度和坡向区域雪盖的年内变化与所在高程带的总体情况基本相似,说明坡度和坡向对雪盖分布的影响是在高程影响的基础上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 卫星雪盖 年内变化 积雪覆盖率
下载PDF
使用树轮资料重建阿勒泰西部年积雪深度≥0cm日数的长期变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同文 袁玉江 +6 位作者 魏文寿 喻树龙 尚华明 陈峰 张瑞波 范子昂 张冰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0年第3期6-11,共6页
利用阿勒泰西部柯姆采点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宽度年表重建了大致反映该地区1720/1721年至2004/2005年年积雪深度≥0 cm日数变化情况的序列。自1720/1721年至1956/1957年以来,该地区年积雪日数变化存在9个偏少阶段和8个偏多阶段。积雪... 利用阿勒泰西部柯姆采点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宽度年表重建了大致反映该地区1720/1721年至2004/2005年年积雪深度≥0 cm日数变化情况的序列。自1720/1721年至1956/1957年以来,该地区年积雪日数变化存在9个偏少阶段和8个偏多阶段。积雪日数最少阶段出现在1906/1907年至1920/1921年,而积雪日数最多阶段出现在1787/1788年至1797/1798年。功率谱分析检测到该地区年积雪日数重建序列存在10.7~11 a、6.7 a和2.1 a的显著准周期及16.5~17.2 a和2.4~6.6 a的较显著准周期。滑动t检验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年积雪日数重建序列没有发生明显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西部 西伯利亚落叶松 树木年轮 年积雪深度≥0cm日数
下载PDF
中国西部积雪变化特征 被引量:107
6
作者 李培基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05-515,共11页
综合中国西部175个地面气象台站1957—1987年逐日积雪深度、密度和月积雪日数资料,1978年-1987年SMMR周积雪深度资料,1973—1987年NOAA周积雪面积资料,以及50余幅DMSP影像图,本文阐述中国西部积雪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年际波动特征,并... 综合中国西部175个地面气象台站1957—1987年逐日积雪深度、密度和月积雪日数资料,1978年-1987年SMMR周积雪深度资料,1973—1987年NOAA周积雪面积资料,以及50余幅DMSP影像图,本文阐述中国西部积雪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年际波动特征,并对中国西部积雪大尺度气候效应和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覆盖 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潮河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年径流影响模拟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宁 李秀彬 +1 位作者 李子君 余新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2-30,共9页
该文以北京潮河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00年期间降雨、径流以及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情况,利用一个集总式的水文模型(IHACRE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40年来,潮河上游流域降雨--径流的... 该文以北京潮河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00年期间降雨、径流以及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情况,利用一个集总式的水文模型(IHACRE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40年来,潮河上游流域降雨--径流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961—1978年(第一阶段)、1979—1993年(第二阶段)、1994—2000年(第三阶段)。相对第1阶段而言,第2和第3阶段流域降雨的产流能力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流域内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比较明显,主要变化趋势是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草地及未利用土地向林地的转换构成了土地覆被变化的主导过程,成为影响流域年径流的主要因子。第2阶段,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增长了7.47%和7.78%,流域内水库和塘坝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及大规模利用也发生在这一阶段;第3阶段,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11.81%)。利用IHACRES模型模拟了第2和第3阶段的"基准年径流",通过对比实测年径流和基准年径流的差异,得出了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减少了流域年径流的结论。其中第2阶段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影响程度为27.76%,第3阶段为26.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河上游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 年径流变化 水文模型 IHACRES模型 水源保护
下载PDF
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层温室气体CH_4和CO_2释放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马占云 李海玲 +2 位作者 岳波 高庆先 董路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399-405,共7页
针对北京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区覆盖层开展了为期1 a的CH4和CO2释放通量监测,分析了填埋场封场区CH4和CO2释放通量年变化规律和不同季节的日变化规律,并对CH4和CO2释放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0个监测点... 针对北京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区覆盖层开展了为期1 a的CH4和CO2释放通量监测,分析了填埋场封场区CH4和CO2释放通量年变化规律和不同季节的日变化规律,并对CH4和CO2释放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0个监测点间、相同监测点不同监测时段间CH4释放通量差异较大。不同监测点覆盖层表面CH4和CO2释放通量年变化规律表现为,CH4释放通量随CO2释放通量年变化规律波动,二者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在春、夏、秋季CH4释放通量变化较为平稳,冬季CH4释放通量随CO2释放通量变化规律波动;24 h内CH4释放通量变化规律存在随机性;周围大气中CH4的浓度直接影响覆盖层对大气中CH4的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层 CH4释放通量 年变化 日变化 甲烷氧化作用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科尔沁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生勇 王晓卿 李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8-122,127,共6页
我国植被覆盖辽阔,自然环境相对优越,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植被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对植被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及时的研究至关重要。以通辽市科尔沁区为例,利用该区域2004—2013年的MODIS遥感数据产品,结合时间序列、均值法、插值... 我国植被覆盖辽阔,自然环境相对优越,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植被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对植被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及时的研究至关重要。以通辽市科尔沁区为例,利用该区域2004—2013年的MODIS遥感数据产品,结合时间序列、均值法、插值法等理论,分析科尔沁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得出了科尔沁区近10 a的植被覆盖演变情况:近10 a间科尔沁区植被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33/a,其中植被覆盖度较好的年份是2005,2010,2011,2012和2013年,对整个科尔沁区而言,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最高;从NDVI值看出,对植被覆盖度贡献最大的为夏季,增加速率为0.002 8/a。研究成果将为科尔沁地区日后地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数据 科尔沁区 植被覆盖 NDVI 时空变化分析 年均变化率
下载PDF
基于连清体系的省域森林面积年度出数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求来 薛春泉 +5 位作者 林寿明 陈传国 杨志刚 温小荣 叶金盛 郑文松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6期34-39,共6页
以广东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为基础,采用系统成数抽样方法分别产出2012年、2016年和2017年全省森林资源面积数据,对比分析2016—2017年、2012—2016年和2012—2017年3个间隔期森林覆盖率变化量、抽样精度、变化趋势判断等,并通过成本... 以广东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为基础,采用系统成数抽样方法分别产出2012年、2016年和2017年全省森林资源面积数据,对比分析2016—2017年、2012—2016年和2012—2017年3个间隔期森林覆盖率变化量、抽样精度、变化趋势判断等,并通过成本比较基于遥感抽样和遥感全面更新的优化方案,提出可行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全省2012、2016和2017年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1.26%、53%、53.51%,平均抽样精度达到96.93%,2016—2017年、2012—2016年和2012—2017年间全省森林覆盖率净增量分别为0.51%、1.74%、2.25%,抽样精度低于53.03%。基于现行连清体系估计的森林覆盖率年度或周期变化均无精度保证,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判读加密样地可实现精度保证、成本可接受的森林覆盖率年度变化监测,较遥感全面更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 年度出数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颜色地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贤忠 赵锦梅 +2 位作者 李毅 董建国 汪有科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3-49,共7页
【目的】探索不同颜色地膜全年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方法】在陕北米脂试验站进行野外试验,分别设置裸地(CK)、白色薄膜(TF)与黑色膜(BF)3种处理,观测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1)覆膜显著提高土壤温度,白... 【目的】探索不同颜色地膜全年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方法】在陕北米脂试验站进行野外试验,分别设置裸地(CK)、白色薄膜(TF)与黑色膜(BF)3种处理,观测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1)覆膜显著提高土壤温度,白色薄膜垄内土壤温度与黑色膜差异不显著;昼夜温度变化幅度最大的是TF处理,最大温差达到3.74℃;最小的是BF处理,温度变幅只有3.15℃;(2)在0~30 cm土层,夏季TF处理土壤温度变幅最大,冬季最小,春季BF处理最小,秋季TF、BF处理较CK更加明显;冬春季2种覆膜差异显著(P<0.05),BF处理较CK差异不显著;夏秋季2种覆膜土温差异不显著,TF、BF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3)TF、BF处理土壤温度在45 cm土层以下各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CK在90 cm土层以下各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温度振幅随深度向下减小,在45 cm以上土层BF处理振幅变化小于TF处理,45 cm土层往下BF处理振幅变化最小,BF处理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结论】综上可知,覆膜可显著提高土壤温度,白色膜在冬、春季覆盖较为适宜,黑色膜在夏、秋季覆盖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全年覆盖 温度 季节变化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上海近十年来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变化的评估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黎治华 高志强 +2 位作者 高炜 施润和 刘朝顺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11年第2期124-129,共6页
为了了解上海近十年来的变化,应用遥感变化检测方法来评估研究近十年来上海的城市范围及城市生态方面的扩展和变化,即一方面利用从土地覆盖衍生出的城市化面积指数(UAI)来反映城市扩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应用植被覆盖率(FVC)变化来评估城... 为了了解上海近十年来的变化,应用遥感变化检测方法来评估研究近十年来上海的城市范围及城市生态方面的扩展和变化,即一方面利用从土地覆盖衍生出的城市化面积指数(UAI)来反映城市扩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应用植被覆盖率(FVC)变化来评估城市生态环境的演变。研究中,首先对2000~2009年的MOD13Q1影像按照年叠加反演出NDVI时间序列,然后分析得到每年土地覆盖图和植被覆盖率图,最后逐年进行变化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年来,上海发生以下变化:①城市化范围持续扩展;②城市化面积指数年均增长率在1.73%以上,2008~2009年度最高达4.36%;③植被覆盖率总体上持续降低,但在建成区、远郊和岛屿区域植被覆盖率略有上升;④建成区的"变绿"是建立在耕地、植被减少为代价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NDVI时间序列 植被覆盖率(FVC) 最小距离分类(MDC) 土地覆盖动态度 城市化面积指数(UAI)
下载PDF
1962—2008年辽宁省积雪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严晓瑜 赵春雨 +1 位作者 任国玉 王颖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2期34-39,共6页
采用1962—2008年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积雪深度以及同期温度、降水资料,用统计方法和小波方法分析了辽宁省积雪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47 a辽宁省年积雪日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共增加了3 d;年最大雪深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增加趋势... 采用1962—2008年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积雪深度以及同期温度、降水资料,用统计方法和小波方法分析了辽宁省积雪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47 a辽宁省年积雪日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共增加了3 d;年最大雪深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0.2 cm;年累积雪深也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8.9 cm/10 a。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80年代前辽宁省年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和年累积雪深偏小;而20世纪80年代后至今,则经历了一个年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和年累积雪深均增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积雪日数 年最大雪深 年累积雪深 变化特征 辽宁
下载PDF
2000—2015年柴达木盆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斯琦 陈辉 +4 位作者 宋明华 付阳 牛慧慧 杨祎 张博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4-1132,共9页
基于MODIS-NDVI、DEM和气象数据,分析柴达木盆地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特征,并与降水、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蒸散量和海拔进行相关、偏相关或叠加分析,探讨FVC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FVC整体自东南向西北内... 基于MODIS-NDVI、DEM和气象数据,分析柴达木盆地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特征,并与降水、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蒸散量和海拔进行相关、偏相关或叠加分析,探讨FVC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FVC整体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呈半环状递减,FVC集中在20%以下,人类活动及径流等打破植被地带性规律;2000—2015年FVC明显改善,广泛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区,2001—2002年年际变化最显著;FVC与降水、相对湿度以正相关为主,与温度关系不显著,与日照时数和蒸散量主要为负相关,降水对FVC贡献最大,温度通过影响蒸散量等间接影响FVC,而土壤蒸发对蒸散量的影响大于植物蒸腾;FVC与等高线空间分布较吻合,FVC在2 800~2 900 m和4 600~4 700 m出现两个峰值,4 700 m以上FVC迅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年际变化 环境因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山区积雪覆盖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强 吕继强 +4 位作者 罗平平 刘俊 聂启阳 沈冰 韩波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6,共9页
利用2007-2017年MOD10A2积雪产品数据与数字高程、气象数据结合,分析地形、气象因素对新疆和田河流域山区积雪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覆盖率时空变化受高程影响,在海拔3500 m以下区域,年内变化逐渐呈现出由“U”型向“V”型的过渡。... 利用2007-2017年MOD10A2积雪产品数据与数字高程、气象数据结合,分析地形、气象因素对新疆和田河流域山区积雪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覆盖率时空变化受高程影响,在海拔3500 m以下区域,年内变化逐渐呈现出由“U”型向“V”型的过渡。海拔3500~5500 m的中高区域,积雪年内变化呈现“消融-积雪-消融-积雪”的二次过程;从不同坡度带积雪覆盖率差异较为明显,其中12.4°~19.5°带的平均积雪覆盖率为68.68%,0°~5.3°带的积雪覆盖率最高仅为28.01%;不同坡向带的积雪覆盖率最大为东坡带,近11 a平均积雪覆盖率为60%。积雪覆盖率随坡度、坡向及高程变化趋势相仿;受年内气象条件变化影响,年内最大积雪覆盖率常出现在2月和3月,且最大为76.9%。和田河流域积雪覆盖率与气温变化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河 MOD10A2 年内变化 积雪覆盖率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围封对蒙古荒漠草原和高山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廖晗茹 Indree Tuvshintogtokh +1 位作者 郭通 赵景学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1-478,共8页
基于蒙古国两种典型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荒漠草原和高山草原),采取围封和放牧两种处理方式,对2013-2018年这两种草地类型的群落盖度进行系统分析。按植物分类学法,将群落内的所有物种划分为五大功能群--杂草类、蒿类、豆科、禾本科和莎草... 基于蒙古国两种典型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荒漠草原和高山草原),采取围封和放牧两种处理方式,对2013-2018年这两种草地类型的群落盖度进行系统分析。按植物分类学法,将群落内的所有物种划分为五大功能群--杂草类、蒿类、豆科、禾本科和莎草科,采用Gordon稳定性方法评估围封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封显著增加荒漠草原杂草类植物覆盖度,减少蒿类和禾本科植物覆盖度,年际间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而对于高山草原,围封对不同功能群盖度无显著影响;2)围封增加荒漠草原的群落稳定性,而对高山草原无明显影响;3)群落稳定性与优势种盖度占群落的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荒漠草原的优势种占比高于高山草原,导致荒漠草原的群落稳定性更好。根据上述结果,建议在对草地进行围封管理前,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条件及围封对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同时辅以休牧、轮牧或季节性放牧等措施,才能真正提高草原生态系统服务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群落结构 功能群 Gordon稳定性 植物覆盖度
下载PDF
Intra-annual variability albedo associated with China of satellite observed surface typical land cover types in 被引量:2
17
作者 LIU Zhengjia SHAO Quanqin +1 位作者 TAO Jian CHI Wenf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35-44,共10页
Surface albedo is a primary causative variabl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surface energy exchange. Numerous studies have examined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albedo at a regional scale;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 Surface albedo is a primary causative variabl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surface energy exchange. Numerous studies have examined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albedo at a regional scale;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analyzed the intra-annual variations of surface albedo in concurrence with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In this study, we amalgamated surface albedo product data (MCD43) from 2001 to 2008, land-use data (in 2000 and 2008) and land cover data (in 2000);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surface albedo variation pertaining to diverse land cover types and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ce/absence of ground snow were undertaken.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ra-annual surface albedo values exhibit flat Gaussian or triangular distributions depending upon land cover types. During snow-free periods, satellite observed surface albedo associated with the non-growing season was lower than that associated with the growing season. Satellite observed surface albedo during the presence of ground snow period was 2-4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bserved during snow-free periods. Surface albedo reference values in typical land cover types have been calculated; notably, grassland, cropland and built-up land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urface albedo reference values than barren while ground snow was present. Irrespective of land cover types, the lowest surface albedo reference values were associated with forested areas. Proposed reference values may prove extremely useful in diverse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ecological modeling, land surface process modeling and radiation energy balanc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annual pattern analysis surface albcdo MODIS land cover land-use snow cover
原文传递
流域下垫面特征对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石扬旭 张友静 +1 位作者 李鑫川 宋军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8-147,154,共11页
【目的】分析流域地貌结构特征、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以及土壤物理性质对其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的影响,确定影响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的重要下垫面因子,为流域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建设、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人类开发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分析流域地貌结构特征、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以及土壤物理性质对其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的影响,确定影响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的重要下垫面因子,为流域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建设、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人类开发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淮河上游23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10.3等软件处理得到坡度、面积高程积分、曲率、河网分形维数等流域地貌结构特征因子,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5.1处理得到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并在EXCEL中对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和各下垫面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流域地貌结构因子中,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与平均坡度和面积高程积分关系最好,且均为正相关关系,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485 7和0.478 6。在土地利用/覆盖方面,林地、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对多年平均径流系数有较大影响,其中林草地面积占比与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呈正相关关系,耕地面积占比与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呈负相关关系,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292和0.262 3。在土壤条件方面,各因子与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相关性均较为微弱。【结论】在研究区内众多地貌结构因子中,平均坡度和面积高程积分对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影响最大,林地、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影响较大,土壤物理性质则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平均径流系数 下垫面 地貌结构特征 土地利用/覆盖 土壤物理性质 淮河流域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对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言超 王晓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4-1398,共15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提供的1981-2016年雪深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春季雪深异常对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的影响。BSISO包括周期为30~60天的BSISO1模态和周期为10~30天的B... 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提供的1981-2016年雪深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春季雪深异常对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的影响。BSISO包括周期为30~60天的BSISO1模态和周期为10~30天的BSISO2模态。结果表明,当青藏高原积雪偏多(偏少)时,与BSISO1相关的对流在印度、孟加拉湾以及“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区域偏多(偏少),而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区域偏少(偏多);与BSISO2相关的对流在北印度洋、MC以及东海南海区域偏多(偏少),而在西北太平洋区域偏少(偏多)。高原积雪可以通过改变背景风场以及湿度场来影响BSISO1的对流活动。当高原春季积雪异常增多(减少)时,垂直东北风切变在北印度洋区域增强(减弱),北印度洋与孟加拉湾间的湿度梯度增加(减小),有(不)利于与BSISO1相关的对流活动传播到孟加拉湾及MC区域;MC区域水汽减少(增多),不(有)利于与BSISO1相关的对流活动继续传播到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 青藏高原积雪异常
下载PDF
Probable effects of heat advection on the adjacent environment during oil production at Prudhoe Bay, Alaska
20
作者 Stuart A.Harris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6期451-460,共10页
The latest available data for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at sites away from the Arctic coast in both Alaska and the Yukon Territory show no significant warming in the last 30-50 years. However, around the Arctic coas... The latest available data for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at sites away from the Arctic coast in both Alaska and the Yukon Territory show no significant warming in the last 30-50 years. However, around the Arctic coast of northwest North America centered on Prudhoe Bay, the weather stations show significant warming of both the air and the ocean water, resulting in substantial losses in sea ice west of Prudhoe Bay. These changes appeared shortly after the commencement of shipment of oil through the Trans-Alaska Pipeline in 1977, but have now reached a quasi-stable thermal state. Since more than 17 trillion barrels of oil have passed through the pipeline after being cooled by the adjacent air, which in turn, can then result in the melting of the adjacent sea ice, there appears to be a very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events, and a marked lack of correlation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content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atmosphere. This contrasts with the IPCC interpretation of the available climatic data, which assumes that the maximum climatic warming at Prudhoe Bay is typical of the entire region and is the result of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es. Engineers need to consider heat advection by oil or gas from underground when designing pipeline facilities, and to take account of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that they may ca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udhoe Bay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heat advection due to oil Arctic ice cover Trans-Alaska Pipeline greenhouse gases Arctic marine ecosyste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