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for cervical kyphosis in a girl with Ehlers-Danlos syndrome: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1
作者 Huang Fang Peng-Fei Liu +4 位作者 Chang Ge Wen-Zhi Zhang Xi-Fu Shang Cai-Liang Shen Rui H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4期532-537,共6页
BACKGROUND Spinal deformities in Ehlers-Danlos syndrome(EDS; type VI) are generally progressive and severe. Surgical treatment has been described for kyphoscoliosis in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However, there are few s... BACKGROUND Spinal deformities in Ehlers-Danlos syndrome(EDS; type VI) are generally progressive and severe. Surgical treatment has been described for kyphoscoliosis in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describ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n anterior approach in cervical kyphosis. An anterior approach may not be able to fully decompress the spinal canal and restore the normal curvature of the cervical spine. Therefore, the anterior approach for cervical kyphosis in young children is hard. We describe the first case in an EDS girl with cervical kyphosis who received satisfactory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CASE SUMMARY The chief complaints of a 16-year-old girl with EDS were double upper limb weakness for 7 years and double lower limb walking instability for 2 years.Moreover, the imaging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degree of kyphosis from cervical vertebra 2 to 4 accompanying with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was 30°. An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involving cervical vertebra 3 and a titanium mesh implant were perform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The results at 3 mo after surgery demonstrated that the anterior fusion was solid, and the kyphosis of the cervical spine was corrected. Additionally, the power of all four extremitie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cervical kyphosis in EDS is rar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ese patients, especially an anterior approach, is challenging. Therefore, to develop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treat cervical kyphosis in EDS,there is still much work to d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KYPHOSIS EHLERS-DANLOS syndrome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 in treating four-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被引量:7
2
作者 Ji-Liang Zhai Shi-Gong Guo +1 位作者 Li Nie Jian-Hua H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3期2816-2821,共6页
Background:The optimal surgical approach for four-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remains controversial.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a... Background:The optimal surgical approach for four-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remains controversial.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for four-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ethods:A total of 19 patients underwent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nd 25 patients underwent posterior laminoplasty and instrumentation in this study.Perioperative information,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and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score,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score and cervical alignment were assessed.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JOA scores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group preoperatively(11.6±1.6 vs.12.1±1.5),immediately postoperatively(14.4±1.1 vs.13.8±1.3),or at the last follow-up(14.6±1.0 vs.14.2±1.1)(P>0.05).The JOA scor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mmediately postoperatively and at the last follow-up in both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ir preoperative values.The recovery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nterior group both immediately postoperatively and at the last follow-up.The SF-36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nterior group at the last follow-up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value(69.4 vs.61.7).Imaging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bb angle at C2-C7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reoperatively(-2.0°±7.3°vs.-1.4°±7.5°).The Cobb angl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mmediately postoperatively(12.3°±4.2°vs.9.2°±3.6°)and at the last follow-up(12.4°±3.5°vs.9.0°±2.6°)in both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ir preoperative values(P=0.00).Three patients had temporary dysphagia in the anterior group and four patients had persistent axial symptoms in the posterior group.Conclusions:Both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 were effective in treating four-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in terms of neurological clinical outcomes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However,the JOA score recovery rate and SF-36 score in the anterior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ersistent axial pain could be a major concern when undertaking the posterior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ur-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LAMINOPLASTY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3
作者 宋仁谦 周英杰 +3 位作者 郑怀亮 禚汉杰 闫飞鸿 王彦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7,共9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V-osteotomy 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VY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椎体...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V-osteotomy 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VY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椎体层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ACVYF治疗(ACVYF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65岁(61.0±6.4岁),体质指数16.8~28.1kg/m^(2)(23.67±2.86kg/m^(2));病程10~80个月(37.5±20.1个月);手术节段:C32例、C45例、C513例、C610例。30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CF)治疗(ACCF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4~68岁(59.5±6.8岁);体质指数16.6~26.4kg/m^(2)(23.30±2.56kg/m^(2));病程13~72个月(35.8±18.8个月);手术节段:C33例、C46例、C512例、C69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计算术后12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融合区高度、C2~7 Cobb角;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在X线片或CT片上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CVYF组手术时间为88.2±19.7min,术中出血量为133.3±24.4mL;ACCF组手术时间为91.5+24.1min,术中出血量为137.7±29.4mL,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与ACCF组术后各有3例患者发生吞咽困难,1~2周后均自行缓解,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颈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融合区高度和C2~7 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ACVYF组均大于ACCF组(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ACVYF组颈椎JOA评分改善率为(72.39±10.54)%,ACCF组术为(75.92±10.3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术后3个月与6个月随访时植骨融合率(70.0%和93.3%)优于ACCF组(40.0%和73.3%)(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均已骨性融合(P>0.05)。结论:ACVYF能有效解除椎体层面后纵韧带对脊髓的压迫,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相较于ACCF,ACVYF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加快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置入物沉降 临床疗效
下载PDF
ACDF与ACC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效果对比分析
4
作者 徐东阳 吴杰 +1 位作者 管礼安 薛书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8期153-157,共5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在双节段颈椎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 目的:分析并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在双节段颈椎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淮安八十二医院接收的90例双节段颈椎病患者,利用最新统计学软件生成随机序列后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ACCF治疗,观察组予以ACDF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缓解情况、颈椎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4 d及1、2个月,两组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两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最狭窄处脊髓面积、颈椎生理曲线、椎管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ACC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但ACDF手术时间较短,且出血量较少,更适用于对手术耐受度较低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围手术期 疼痛缓解 颈椎恢复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前路联合术式与后路单开门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5
作者 朱佳福 严宁 +4 位作者 徐卫星 侯铁胜 虞舜志 刘宏 翟利锋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63例(男39例,女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3例行ACDF联合ACCF(前路组),2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8个月。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3.70±6.21)min和(118.70±5.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85.23±7.51)ml和(107.18±9.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发生轴性症状6例,吞咽困难1例,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3℅(7/43);后路组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未发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前路联合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因此对于连续性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倾向于前路联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 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
下载PDF
两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恩良 王楠 全仁夫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9期841-847,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22例,年龄43~69岁,平均54.6岁。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CDF治疗组(A组,17例)和ACCF治疗组(B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分别为(106.3±22.6)min、(52.2±26.4)ml,B组分别为(115.6±16.8)min、(61.7±20.7)ml,手术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大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曲度和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A组分别为(11.28±1.40)°、(17.56±1.90)°、(16.64±1.80)°和(4.93±4.20)°、(9.44±2.60)°、(9.25±2.80)°,B组分别为(10.59±1.20)°、(16.26±2.10)°、(15.76±2.50)°和(4.75±3.90)°、(7.98±2.10)°、(7.79±3.00)°。两组患者术后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A组较B组恢复更明显(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JOA评分A组分别为9.46±1.70、11.56±1.40、14.86±1.20,B组分别为9.11±1.50、11.40±1.30、15.12±1.60。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组出现吞咽梗阻感2例,cage移位1例,未发生钛板螺钉松动;B组出现吞咽梗阻感4例,钛网沉降2例,钛板螺钉松动1例。结论:两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有效减压,改善病椎Cobb角及颈椎生理曲度。ACDF术式可直接去除椎间水平的致压物,椎体破坏小,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ACCF术式椎体次全切除,操作空间大,易于去除椎体后缘骨赘及钙化的后纵韧带。长期随访显示,ACDF与ACCF术式效果良好,技术成熟,疗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 减压术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ACDF与ACCF治疗相邻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张磊 鲍杰 +5 位作者 唐晓菊 刘汝专 刘锐 龚德飞 黄立 魏纪湖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608-613,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相邻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目的系统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相邻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应用ACDF与ACCF治疗相邻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筛选文献并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与ACCF组相比,ACDF组手术出血量更少,内置物融合率更高,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更低,术后颈椎Cobb角更大(均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相邻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ACCF的JOA评分优于ACDF,但ACDF在减少手术出血量及术后C5神经根麻痹、提高内置物融合率、恢复术后颈椎生理曲度方面优于ACC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3节段 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疗效 安全性 META分析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结核 被引量:15
8
作者 沈生军 官众 +2 位作者 任磊 赵宇 杨杰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2-616,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6年12月~2010年7月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2~71岁,平均52.1岁。病灶累及2个椎体者7例,其中C3~C4 1例,C4~C5 1例,C5~C6 3例,C6~...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6年12月~2010年7月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2~71岁,平均52.1岁。病灶累及2个椎体者7例,其中C3~C4 1例,C4~C5 1例,C5~C6 3例,C6~C7 2例;累及3个椎体者3例,均为C5~C7。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低热、盗汗,6例患者伴有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按Frankel评级:B级1例,C级2例,D级3例,E级4例。5例伴有寒性脓肿,脓液均未穿破后纵韧带。术前后凸Cobb角10°~30°(19.1°±5.1°)。术前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至少2周,均采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6~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大血管、脊髓、食道、气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窦道形成。随访10~24个月,平均14.5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伴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从B级恢复到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颈椎后凸畸形矫正良好,术后1周后凸Cobb角为0°~5°(2.9°±1.6°),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0°~7°(4.7°±2.3°),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均显示良好的骨性融合征象,末次随访时钛笼植骨与上下椎体间完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折断等并发症。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下颈椎 一期病灶清除术 钛笼植骨 内固定
下载PDF
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假体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国际首例报道 被引量:5
9
作者 蔡璇 秦杰 +10 位作者 贺西京 董军 张廷 杨文龙 王雄勋 王自力 王栋 李浩鹏 贺高乐 卢腾 李凌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6期5810-5813,共4页
背景:目前,颈椎椎体切除减压后必须施行融合手术重建颈椎的稳定性,但融合牺牲了手术节段颈椎的活动功能,同时众多文献报道融合术后存在潜在的局部应力转移、邻近节段退变等远期问题。作者在颈椎前路椎体、椎间盘次全切后保留颈椎运动单... 背景:目前,颈椎椎体切除减压后必须施行融合手术重建颈椎的稳定性,但融合牺牲了手术节段颈椎的活动功能,同时众多文献报道融合术后存在潜在的局部应力转移、邻近节段退变等远期问题。作者在颈椎前路椎体、椎间盘次全切后保留颈椎运动单元活动功能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与探索,结合3D打印技术研制出了"人工颈椎椎体-椎间盘复合体",简称可动人工颈椎。目的:探讨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椎体置入治疗2例颈段脊髓压迫症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与术后颈椎活动度保留情况。方法:为了保留椎体次全切除术后颈椎节段运动功能,2020年12月采用自主研发的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椎体置入到2例因巨大椎间盘脱出行椎体次全切除的颈椎椎间缺损区。截止投稿时2021年4月共随访16周,分别于术后1,6,12,16周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及JOA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动力位X射线片及三维CT等影像学技术评价植假体位置及颈椎节段运动功能保留情况,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随访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经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件号:202012。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术后次日疼痛、麻木均明显减轻,四肢肌力部分恢复。(2)术后1,6,12,16周随访时,患者四肢肌力、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头颈部活动功能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切口内血肿、喉返神经损伤、食管损伤、脑脊液漏、切口感染、螺钉松动等情况。(3)术后1,6,12,16周随访时,X射线片检查可见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椎间高度维持良好;3D-CT显示减压效果良好,人工椎体部件与周边颈椎骨质贴合良好;动力位X射线片可见假体终板部件在屈伸及侧屈活动时具有一定的角度开合变化,无颈椎失稳,提示假体保留了部分颈椎运动功能。(4)结果提示,可动人工颈椎椎体能够在重建颈椎稳定性的基础上保留椎间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人工颈椎 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 颈椎融合术 非融合 3D打印 表面陶瓷化 相邻节段退变
下载PDF
单节段颈椎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术后钛笼下沉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萌 朱灏宇 +3 位作者 朱庆三 刘昊川 宋显吉 张伯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81-685,共5页
目的 :分析单节段应用钛笼植骨的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钛笼下沉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统计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间应用钛笼植骨的单节段ACCF的44例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 :分析单节段应用钛笼植骨的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钛笼下沉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统计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间应用钛笼植骨的单节段ACCF的44例患者临床资料,测量术前、术后3d内和术后3个月复查时所拍摄的颈椎X线平片,根据术后3个月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与术后3d内融合节段相比高度变化,将患者分为下沉组(高度丢失>2mm)与未下沉组(高度丢失≤2mm),测量并分析两组间撑开角、钛笼倾斜角、钛笼深度、钉板夹角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钛笼下沉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时,17例(38.64%)患者纳入未下沉组(高度丢失≤2mm),27例(61.36%)患者纳入下沉组(高度丢失>2mm)。下沉组与未下沉组之间钛笼倾斜角、钛笼深度、钉板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钛笼倾斜角增加是钛笼下沉的危险因素[95%置信区间(1.065,1.374),P<0.05]。结论:钛笼下沉为ACCF术后常见的现象。钛笼倾斜角为钛笼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若该角度>8.6°将增加钛笼下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 并发症 钛笼下沉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两种减压融合方式治疗相邻两节段颈椎病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涛 王沛 +2 位作者 冯世庆 姜文学 高延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45-648,共4页
[目的]比较经椎间隙减压聚醚醚酮融合术(AIFC)和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ACFP)治疗相邻两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相邻两节段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IFC组和ACFP组,对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脊髓功能40分评分、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比较经椎间隙减压聚醚醚酮融合术(AIFC)和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ACFP)治疗相邻两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相邻两节段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IFC组和ACFP组,对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脊髓功能40分评分、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平均住院日、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40分评分无显著性差异,AIFC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供骨区并发症少于ACFP组;AIFC组术后融合节段Cobb’s角改善4·1°,明显大于ACFP组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AIFC组28个月,ACFP组25个月,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和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FC和ACFP治疗相邻两节段颈椎病短期结果均满意。AIFC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减少供骨区并发症和融合节段Cobb’s角矫正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减压 脊柱融合术 椎体次全切 融合器
下载PDF
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颈椎三维活动度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中洋 宋辉 +3 位作者 李宇欢 欧阳鹏荣 王一斌 贺西京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6±13.3)岁。患者术前经问诊、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均行单节段ACCF手术进行治疗。通过三维颈椎活动度测量仪对患者手术前后颈椎三维活动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和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入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9.4±1.6)个月。术后3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除左旋转外,其他方向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6个方向上的活动度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右侧屈、左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后3个月比较,后伸方向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9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后伸、右侧屈、左侧屈及左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P<0.05)。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单节段ACCF术后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变化表明,术后短期内活动度下降,之后活动度增加并优于术前水平,同时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但术后近期和远期活动度变化以及多节段ACCF术后活动度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 颈椎活动范围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况钟 王勇平 +2 位作者 周永强 陈晓 王林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第6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90例双节段CSM患者,其中48例行ACDF术治疗(观察组),42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疗效...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90例双节段CSM患者,其中48例行ACDF术治疗(观察组),42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数据、临床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节段融合率均为100%,术后1、6月融合节段高度较术前增高(P<0.05),融合节段Cobb's角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3、6月颈椎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较术前升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ACDF和ACCF治疗双节段CSM均可取得较好疗效,有效改善颈椎功能和疼痛情况,且并发症发生较少,ACDF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更小,更有利于维持颈椎生理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 植骨融合术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浩 刘洋 +5 位作者 王贝宇 丁琛 孟阳 王宏 戎鑫 洪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2-601,共10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X-shape-corpectomy and fusion,ACX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行ACX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X-shape-corpectomy and fusion,ACX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骨科行ACX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比较。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及1年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和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测量ACXF组术中前方截骨距离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活动度及高度、后方减压范围、骨性椎管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APD)和面积(spinal canal area,SCA)等影像学参数,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其中17例行ACXF,29例行ACCF。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ACXF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44.71±30.44min、109.41±55.51ml和8.35±1.46d,ACCF组分别为155.17±27.86min、126.90±51.55ml和12.03±3.34d,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ACXF组住院时间显著性少于ACCF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JOA评分、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NDI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两组同时间点的JOA评分、VAS评分和ND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颈椎曲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6个月和1年时ACXF组显著性大于ACCF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FSU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1),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即刻FSU高度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1),ACXF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XF组后方减压范围为11.66±1.31mm,显著性小于ACCF组(16.32±2.00mm)(P<0.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骨性椎管APD和SCA均术前显著性增大,ACXF组术后各时间点的骨性椎管SCA及术后1年时的APD小于同时点ACCF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融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XF组内置物下沉的发生率分为别17.65%(3/17)、23.53%(4/17)及23.53%(4/17),均显著性低于同时间点ACCF组(P<0.05)。ACXF组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予以保守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出院时症状消失;无脑脊液漏发生。ACCF组术后出现4例吞咽困难,行康复训练,出院时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予以延迟拔管等对症治疗,出院时治愈。结论:ACXF可以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临床疗效与ACCF一致;且在保证充足减压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术后内置物沉降的发生,是治疗合并椎体段狭窄的双节段颈椎病的一种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节段颈椎病 颈椎前路X形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固定术 椎体段狭窄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对比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崎 秦练 +2 位作者 李名武 陈又年 周赤兵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6期38-42,共5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以下简称前路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以下简称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以下简称前路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以下简称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OPLL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骨化块节段数和椎管狭窄率将患者分为A组(36例)与B组(52例)。A组患者采用前路手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术后住院天数显著短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B组(P<0.05)。术后3个月和9个月B组患者JOA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手术前后A组患者颈椎曲度均明显大于B组(P<0.05),骨化块面积均明显小于B组(P<0.05),椎管狭窄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对于OPLL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骨化块<3个节段、有明显椎间盘突出或伴有显著神经根受压症状的患者以前路手术治疗为主;对于骨化块节段数较多、椎管狭窄率较高的患者,后路手术能够有效恢复其神经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操作灵活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椎管狭窄率
下载PDF
“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宝君 雷伟 +2 位作者 吴子祥 赵雄 余剑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2013-2016,共4页
目的:优化"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artificialcervical joint complex"ACJC)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在前期设计的基础上,以及通过测量工作得到的关于正常人体颈椎解剖和运动学参数,优化ACJC.新鲜的人体颈椎标本1... 目的:优化"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artificialcervical joint complex"ACJC)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在前期设计的基础上,以及通过测量工作得到的关于正常人体颈椎解剖和运动学参数,优化ACJC.新鲜的人体颈椎标本14具,随机取出7具作为正常颈椎组,在MTS858Mini Bionix II生物材料实验系统进行稳定性实验并测定各节段椎间活动度.随后将标本随机分为钢板固定组和假体植入组,每组7例,对每组标本分别进行实验前处理:钢板固定组依次行前路C5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假体植入组依次行C5椎体次全切、假体植入术.试验同正常颈椎组.结果:稳定性实验显示假体植入组与正常颈椎组相比,下颈椎在三维六自由度的ROM均无显著差异.而钢板固定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中的活动范围(ROM)均小于显著其余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测定显示,钢板固定组的各向ROM均显著小于其余两组,而假体植入组仅在后伸运动中ROM显著大于正常颈椎组,其余活动中均与正常颈椎组无显著差异.临近椎间活动度测定显示,三组间下位椎间隙活动度无显著差异;对于上位椎间隙,假体植入组与正常颈椎组无显著差异.钢板固定组前屈、后伸活动度均较其余两组显著增大.结论:应用该系统进行颈椎前柱重建,既重建了颈椎稳定性,又一定程度地保留了手术节段活动度,更符合颈椎生理性重建的要求.同时该方法避免了手术邻近节段椎间隙活动代偿性增大,对避免远期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次全切除术 生物力学 颈椎前路内固定 榷体间融合 颈椎重建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松凯 倪斌 +4 位作者 蓝旭 张军华 王世勇 甄平 文益民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10期865-868,872,共5页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2~71岁,平均55岁。病灶累及两个椎体者11例,其中C3~...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2~71岁,平均55岁。病灶累及两个椎体者11例,其中C3~4 1例,C4~5 2例,C5~6 4例,C6~7 4例;累及3个椎体者4例,均为C5~7。颈椎后凸Cobb角为22°~46°,平均3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8例,E级2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大血管、脊髓、食道、气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窦道形成。随访20~60个月,平均30.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神经功能1例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达E级。术后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0°~5°,平均2.6°,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折断、结核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脊柱结核 前路病灶清除术 钛网植骨 内固定
下载PDF
颈椎过伸性损伤后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玉良 周杨 陆建强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3-947,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颈椎过伸性损伤后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05—2014—02我院收治的62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者3l例(观察组),行颈后路减压植... 目的研究分析颈椎过伸性损伤后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05—2014—02我院收治的62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者3l例(观察组),行颈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者31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8个月的Frankel分级恢复情况;并根据患者术前年龄分段、MRI分型等因素于术后8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JOA评分评估。结果6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无神经、血管、脊髓损伤。2例于术后1h发生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情况,急诊行手术发现椎管内血肿脊髓受压,重新清除血肿,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所提高。治疗医师对所有患者通过上门或门诊方式对所有患者均行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8.87±3.12)个月;术后随访发现,两组组内比较,〈55岁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大于等于55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55岁和355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5岁和355岁患者术后8个月、JOA改善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并进行组内比较,术前MRI检查分型中,Ⅰ型患者术后效果显著高于Ⅱ型和Ⅲ型患者,Ⅱ型患者术后效果显著高于Ⅲ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8个月和JOA改善分数Ⅰ型、Ⅱ型患者术后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但Ⅲ型两组术后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创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整体临床疗效恢复更好,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过伸性损伤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 植骨融合内固定
下载PDF
前路通道与开放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璇 陈华佑 +4 位作者 李陵江 张廷 徐思越 李浩鹏 贺西京 《骨科》 CAS 2020年第5期398-404,共7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微创通道辅助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常规开放ACCF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 目的观察并比较微创通道辅助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常规开放ACCF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4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采用微创通道辅助下ACCF手术治疗者32例(微创通道组),常规开放ACCF手术者22例(常规手术组)。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一般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并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吞咽困难、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通道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常规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微创通道组和常规手术组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及N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及N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微创通道组在随访期间内未见并发症,常规手术组有4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通道辅助下ACCF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与常规开放手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 微创通道
下载PDF
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广清 胡亚宁 唐明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1678-1681,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四节段颈椎病患者病例17例,以JOA评分评估患者的脊髓神经...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四节段颈椎病患者病例17例,以JOA评分评估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所拍摄的颈椎X线片测量手术融合节段的Cobb角,并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8.2±0.4(6~11)改善为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13.6±0.5(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由术前的12.4±1.5度(-3~22度)恢复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17.5±1.6度(7~25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手术安全效果良好,并可较好的改善颈椎矢状面生理前凸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多节段颈椎病 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