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imally Invasive Pericranial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after Endo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of 30 Consecutive Patients
1
作者 Joel Caballero-García Iosmill Morales Pérez +3 位作者 Adolfo Michel Giol álvarez Nélido Gonzáles Fernández Bismark Rafael Barcia Sánchez Roxana Bethzave Ortega Pine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18年第4期199-208,共10页
Objectives/Hypothesis: The introduction of intranasal pedicled flaps has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leaks to less than 5%. Nevertheless, in malignant tumors those flaps are not al... Objectives/Hypothesis: The introduction of intranasal pedicled flaps has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leaks to less than 5%. Nevertheless, in malignant tumors those flaps are not always available because of nasal septum invasion. Minimally invasive pericranial flaps (PCF) are associated with minimal adverse effects and good cosmetic appearance. In spite of that, there are only a few reports of this reconstructive technic limited to short surgical series and radio-anatomical analysis. Clinical results of a surgical cohort are presented. Study Design: Cohort prospective study. Methods: Clinical data, including age, gender, stage,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appearance of PCF at fifth day and two months postoperative were recorded. Postoperative morbidities were recorded as wound abnormalities, nasosinusal, orbital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omplications. Chi-squared test was used to correlate qualitative variables and Student-t-test to correlat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variables. Items were consid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ith a p value of less than 0.0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95%). Results: Thirty patients (18 males and 12 females) were registered. Mean age was 51.5 years ± 23.0 and range between 20 and 71 years. Most common histologic subtypes were adenocarcinoma, epidermoid 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omplete resection of the tumor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including surgical margins. Length of the PCF varies between 9.9 cm and 13.9 cm with a mean of 11.8 cm. There wa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length of the flaps and the covering structure with the nose apex relation. None patient experienced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leak, frontal sinusitis or other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Minimally invasive PCF constitute a good and inexpensive reconstructive option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anterior cranial base tumors in whose nasoseptal flap was not a feasible o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ALLY Invasive Pericranial FLAP anterior cranial base RECONSTRUCTION
下载PDF
外伤性前颅底缺损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4
2
作者 邓跃飞 林吉惠 +2 位作者 钟志光 郑亿庆 刘安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前颅底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36例患者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分别采用如下手术方法进行缺损修复:①游离骨膜片5例;②鼻内窥镜下修补3例;③带蒂额帽状鹏膜骨膜瓣16例;④带蒂颞肌筋膜骨膜瓣12例。所有患者均未移植骨修复... 目的 探讨外伤性前颅底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36例患者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分别采用如下手术方法进行缺损修复:①游离骨膜片5例;②鼻内窥镜下修补3例;③带蒂额帽状鹏膜骨膜瓣16例;④带蒂颞肌筋膜骨膜瓣12例。所有患者均未移植骨修复颅底。结果 平均住院16 d,术前有脑脊液(CSF)漏、气颅、脑膜脑膨出及眼球突出或凹陷者术后均消失,无CSF漏、气颅及感染再发生。31例随访6个月至10年(平均4年),未发现有脑膜脑膨出发生。结论 颅底缺损直径<1cm且无合并颅内损伤、感染及异物存留的患者可经鼻内窥镜下手术修复缺损,但对急性复杂性颅脑-颅底颌面损伤或颅底缺损较大伴有异物、脓肿、脑膜脑膨出或气颅和CSF漏超过2周不愈者应尽早予清创和修复颅底缺损;带蒂额帽状腹膜骨膜瓣是修复颅底缺损最好的材料,但对于有额部皮肤软组织严重损伤患者则应选择带蒂颞肌筋膜骨膜瓣来修复颅底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前颅底缺损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鼻内窥镜 临床表现
下载PDF
前颅底缺损重建的长期临床随访 被引量:45
3
作者 宋冬雷 周良辅 李士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4-75,共2页
目的随访观察50例前颅底缺损重建病例的长期疗效。方法手术中前颅底缺损只重建硬脑膜不行骨移植,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及行CT、MRI检查。结果50例病人的前颅底骨缺损范围为:前后径2~6cm(平均35cm),左右径2~5c... 目的随访观察50例前颅底缺损重建病例的长期疗效。方法手术中前颅底缺损只重建硬脑膜不行骨移植,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及行CT、MRI检查。结果50例病人的前颅底骨缺损范围为:前后径2~6cm(平均35cm),左右径2~5cm(平均28cm),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5年(平均2年),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脑膜脑膨出现象,其中32例病人得到CT或MRI证实。结论手术中只要将颅底正常硬脑膜修补完整,或选用力学性能接近甚至超过正常硬脑膜的材料进行修补,再辅以带蒂颅骨膜瓣等方法加强颅底重建后,术后颅内压不高,在通常的颅底缺损范围内(缺损直径不超过4cm),一般不会发生脑膜脑疝出,不必行颅底骨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缺损 前颅底重建 修复术 脑外科手术
下载PDF
60例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宇平 王闽 +4 位作者 刘劲松 马杰科 吕扬成 王光辉 张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13-616,共4页
目的:探讨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60例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均行外科治疗,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39例。手术入路的选择为颅面联合入路44例,眶内容物剜除术5... 目的:探讨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60例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均行外科治疗,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39例。手术入路的选择为颅面联合入路44例,眶内容物剜除术5例,鼻侧切开术3例,前额硬膜外入路5例,眶外侧入路3例。结果:肿瘤全切5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5例。肿瘤切除后前颅底区组织缺损的修复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裂层瓣修复27例。术后45例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主要为颅神经损伤5例,伤口感染4例,其中局部加强换药愈合2例,清创缝合愈合2例,暂时性的脑脊液漏2例。术后放射治疗23例,剂量为45Gy~65Gy,术前或术后化疗15例,主要方案为DDP(顺铂)、5-FU(5-氟脲嘧啶)、平阳霉素。经信访或门诊随访1年~9年,死亡11例,失访2例。结论:前颅底区沟通性肿瘤以外科治疗为主,手术治疗是有效的,颅面联合入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肿瘤切除后前颅底区组织缺损的修复采用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裂层瓣修复是可靠和安全的。此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难以达到肿瘤切除的"安全界",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主要的死亡原因,需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区 沟通性肿瘤 外科治疗
下载PDF
扩大的经前颅底入路切除蝶筛窦及斜坡区肿瘤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晓平 刘建民 +4 位作者 岳志健 胡小吾 许奕 孙志扬 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08-710,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扩大的经前颅底入路切除蝶筛窦及侵犯斜坡区肿瘤的临床应用。 方法 :自 1 997年 6月至 2 0 0 1年 3月采用该入路切除蝶筛窦及斜坡区肿瘤 2 6例 ,其中肿瘤位于筛板 8例 ,筛蝶窦 8例 ,鼻筛窦 5例 ,蝶斜坡区 5例。结果 :2 6... 目的 :探讨采用扩大的经前颅底入路切除蝶筛窦及侵犯斜坡区肿瘤的临床应用。 方法 :自 1 997年 6月至 2 0 0 1年 3月采用该入路切除蝶筛窦及斜坡区肿瘤 2 6例 ,其中肿瘤位于筛板 8例 ,筛蝶窦 8例 ,鼻筛窦 5例 ,蝶斜坡区 5例。结果 :2 6例中肿瘤全切除 1 7例 ,次全切除 7例 ,大部切除 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 8例。结论 :该入路可充分暴露病变 ,术野开阔 ,对脑组织损伤小 ,适合作蝶筛窦区及侵犯斜坡肿瘤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 脑肿瘤 蝶窦 筛窦 斜坡 颅骨切开术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前颅窝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5 位作者 成侃 孙青芳 濮春华 林东 李云峰 胡锦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探讨和评价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前颅窝底脑膜瘤68例,将其分为前部和后部二组,大、中小三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肿瘤的全切除率与... 目的 探讨和评价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前颅窝底脑膜瘤68例,将其分为前部和后部二组,大、中小三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中、小型肿瘤和前部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翼点入路和眶颧入路明显优于双侧或单侧额下入路,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效果好。结论 前颅窝底前部脑膜瘤宜采用眶颧侧裂入路,后部脑膜瘤宜采用翼点侧裂入路切除肿瘤,双侧额下入路应尽量少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 脑膜瘤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前颅底及颅鼻眶沟通脑膜瘤切除及颅底重建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石磊 王连元 +3 位作者 卢明 彭立辉 张彭 陈静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6期330-332,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及颅底重建的适应证。方法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据肿瘤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并行颅底修复重建。本组颅底脑膜瘤110例,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35例,经额鼻筛眶...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及颅底重建的适应证。方法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据肿瘤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并行颅底修复重建。本组颅底脑膜瘤110例,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35例,经额鼻筛眶入路38例,经翼点入路切除4例,经冠状开颅切除33例。结果镜下全切除肿瘤88例,次全切除17例,大部分切除5例。临床痊愈85例,好转23例,死亡2例。随访79例,肿瘤复发5例,行第二次手术切除,死亡5例,余恢复良好。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前颅底脑膜瘤及必要时颅底修复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 脑膜瘤 颅底重建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前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手术治疗80例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江 李成 +2 位作者 马杰科 王光辉 刘劲松 《中国医药》 2009年第10期778-780,共3页
目的探讨前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前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并经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和术后结局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或硬膜内手术入路修补... 目的探讨前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前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并经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和术后结局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或硬膜内手术入路修补硬脑膜。结果80例患者中,首次手术治愈72例(90%),术后出现脑脊液漏8例(10%)。对这8例患者采用经蝶窦人路或二次颅内入路手术治疗,术后均未再发。4例发生脑膜炎,经静脉应用抗生素后治愈;3例术后死亡。42例并发颅神经损伤,2例运动功能障碍,13例脑外伤后综合征。随访2—36个月,结局良好者69例(86.3%),中度残疾7例(8.8%),重度残疾1例(1.3%),术后死亡3例(3.8%)。结论选择颅内入路还是颅外入路需根据患者骨折特征来决定。颅内入路可使术者采用硬膜外和硬膜下联合入路精确修补破损硬脑膜。这一入路常适用于伴有颅底广泛骨质缺损的脑脊液漏、筛骨多处骨折、额窦后壁骨折,也适用于伴有颅神经损伤、颅内血肿或伤后颅内感染的脑脊液漏患者。内镜经鼻入路更适用于简单的脑脊液漏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漏 前颅底骨折 鼻漏 脑膜炎 颅内积气
下载PDF
眶颧入路切除蝶眶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严勇 陈菊祥 +4 位作者 徐涛 徐汉冲 王洪祥 黄麒霖 卢亦成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眶颧入路治疗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和操作技巧,以提高全切率,降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21例蝶眶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症状、影像学、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率... 目的探讨经眶颧入路治疗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和操作技巧,以提高全切率,降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21例蝶眶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症状、影像学、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率等。结果蝶眶脑膜瘤患者眼球突出和局部疼痛是主要的发病症状,少数可伴有视力轻度下降。肿瘤长径3~7cm,平均4.5cm。18例采用适当剪裁的眶颧(orbito—zygomatie approach,OZ)入路开颅,3例翼点开颅保留眶缘、仅磨除肿瘤周围骨质(其中1例术后52个月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21例患者其中切除14例(66.7%),近全切除6例(28.6%),部分切除1例(4.8%)。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术后患者出现眼睑下垂、瞳孔扩大3例(14.3%),术后3个月复查时症状消失;1例偏瘫,后肌力恢复至IV^+级。结论采用“适当剪裁”的眶颧入路,蝶眶处的脑膜瘤可良好显露;硬膜外预先处理肿瘤基底,血供可大大减少肿瘤出血;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可获满意的肿瘤切除效果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肿瘤 脑膜瘤 前颅底 眼球突出
下载PDF
颅前窝内外沟通性肿瘤切除术后的颅底重建 被引量:11
10
作者 肖新如 吴震 +7 位作者 张力伟 贾桂军 汤劼 耿素民 刘巍 任同 王永刚 张俊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29-532,共4页
目的总结手术切除颅前窝内外沟通性肿瘤后颅底重建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颅底重建经验。对颅底小缺损(<1.0cm×1.5cm),行颞肌筋膜修补7例;对颅骨大缺损(≥1.0cm×1.5cm),采用"四步法"行颅... 目的总结手术切除颅前窝内外沟通性肿瘤后颅底重建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颅底重建经验。对颅底小缺损(<1.0cm×1.5cm),行颞肌筋膜修补7例;对颅骨大缺损(≥1.0cm×1.5cm),采用"四步法"行颅底重建:第一步取自体脂肪填塞肿瘤切除后的残腔;第二步用带血管蒂骨膜瓣覆盖颅底骨缺损,边缘严密缝合于周围硬脑膜;第三步用自体骨或钛板等颅骨修补材料修补骨缺损;第四步取自体筋膜修补硬脑膜;本组14例。结果颅底缺损修补均获得满意效果。术后脑脊液漏1例,经腰穿置管引流后痊愈。术后3个月出现局部感染1例,经抗炎治疗后缓解。无局部脑膨出、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四步法"重建颅底简单易行,能有效预防脑脊液漏、局部脑膨出和脑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颅窝 颅底重建 脑脊液漏
下载PDF
前床突切除后颈内动脉和视神经活动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陶存山 卢亦成 +1 位作者 张光霁 楼美清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10-812,F003,共4页
目的 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量化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 (即第二间隙 )在从硬膜外磨去前床突后显著的改善。方法 用 15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进行双侧解剖 ,并在前床突切除前后分别进行测量 ,收集 30组前床突切除前后... 目的 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量化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 (即第二间隙 )在从硬膜外磨去前床突后显著的改善。方法 用 15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进行双侧解剖 ,并在前床突切除前后分别进行测量 ,收集 30组前床突切除前后的测量数据。结果 在前床突切除前后 ,左右两侧结合起来测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如下。视神经长度 :9 5 6 1± 1 85 9mm和2 1 376± 2 944mm ;颈内动脉长度 :9 979± 2 0 6 5mm和 13 85 2± 2 5 83mm ;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OCT)宽度 :3 6 17± 1 0 2 0mm和 12 5 2 4± 2 397mm ;OCT长度 :9 6 46± 2 379mm和 2 2 0 0 9±2 3 2 32mm。结论 前床突切除后在显露视神经长度和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长度方面能增加 2倍 ,同时在最大OCT宽度方面能增加 3~ 4倍的显露。这极大地改善了鞍上和床突周围区手术视野的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床突切除 前床突 视神经 颈内动脉三角 颅底 解剖学
下载PDF
额眶区复杂开放性损伤的Ⅰ期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飞红 陈邱明 +2 位作者 曾冉 林立 袁邦清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额眶区复杂开放性损伤的Ⅰ期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额眶区复杂开放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患者均接受了Ⅰ期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颅底重建修补、颅眶畸形矫正、视神经探查,其中13例行视神经管... 目的探讨额眶区复杂开放性损伤的Ⅰ期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额眶区复杂开放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患者均接受了Ⅰ期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颅底重建修补、颅眶畸形矫正、视神经探查,其中13例行视神经管减压。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和面部整形评价标准,术后6个月GOS 5分14例,GOS 4分7例,GOS 3分2例。17例达到整形标准优秀级,6例达到良好级。术后无永久脑脊液漏,视神经管减压后视力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额眶区复杂开放性损伤,病情复杂,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术,Ⅰ期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颅底重建修补、颅眶畸形矫正、视神经管减压,外形结构和功能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骨折 颅底重建 视神经管减压
下载PDF
经眶-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烈美 徐天启 +4 位作者 高卫真 贾锋 殷玉华 王宇 张晓华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03-308,共6页
目的总结经眶-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6例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0~67岁,中位年龄54.5岁,均采用经眶-额... 目的总结经眶-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6例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0~67岁,中位年龄54.5岁,均采用经眶-额窦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6例患者中5例肿瘤位于前颅底嗅沟区,其中1例累及筛窦;1例肿瘤位于鞍结节、鞍隔。6例患者中肿瘤最大径均在4 cm内。4例肿瘤获Simpson Ⅱ级切除,2例患者获Simpson Ⅰ级切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5 d后患者脑脊液鼻漏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可,未出现发热及感染征象。结论经眶-额窦入路是一种便捷、有效而且并发症较少的微创手术入路,因其可早期处理前颅底硬脑膜来源的血供,尤其适用于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前颅底 手术入路 前颅底修补 脑脊液鼻漏 眶-额窦入路
下载PDF
颅前窝底骨质缺损无骨性重建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秋航 冯燕军 +2 位作者 孔锋 陈革 郭宏川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88-391,共4页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术后大范围骨性缺损行骨性重建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颅前窝底肿瘤伴大范围骨质破坏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肿瘤切除;其未行骨性重建(观察组)30例,行骨性重建加软组织重建(对照组)15例。并对比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的...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术后大范围骨性缺损行骨性重建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颅前窝底肿瘤伴大范围骨质破坏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肿瘤切除;其未行骨性重建(观察组)30例,行骨性重建加软组织重建(对照组)15例。并对比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早期并发症5例,其中观察组脑脊液鼻漏1例,脑脊液鼻漏合并脑膜炎及脑积水2例;对照组钛网从鼻腔脱出1例,移植钛网产生排斥反应1例,均未发生脑脊液鼻漏。随访6~99个月,肿瘤复发5例,其中死亡4例,带瘤生存1例;两组均无迟发性脑脊液鼻漏、脑组织下沉、脑膜脑膨出、空蝶鞍综合征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颅前窝底骨质缺损没有必要一定重建其骨性结构,仅行软组织重建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颅底重建 颅窝
下载PDF
颅内—面联合进路治疗累及或邻近前颅底部肿瘤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敏妤 王辉萼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1996年第3期157-159,共3页
1986~1995年间以颅内—面联合进路治疗累及或邻近前颅底部肿瘤12例,其中颅—面联合进路7例及额—面联合进路5例。12例中恶性7例,良性5例。随访3~108个月,良性者效果良好,均无复发;恶性者3例无瘤健在1~5... 1986~1995年间以颅内—面联合进路治疗累及或邻近前颅底部肿瘤12例,其中颅—面联合进路7例及额—面联合进路5例。12例中恶性7例,良性5例。随访3~108个月,良性者效果良好,均无复发;恶性者3例无瘤健在1~5年,另4例术后3~36个月因局部复发及/或远处转移死亡。本文还讨论了颅内—面进路手术的优点、适应症、术式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面 联合入路 颅底部肿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带蒂颞深筋膜肌瓣修补前颅窝底缺损的应用解剖及临床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贵孝 彭玉平 +2 位作者 原林 钟世镇 任文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为前颅窝底缺损修复选用带蒂颞深筋膜肌瓣。方法:在50个头部标本上对颞深、浅筋膜和颞肌的形态及血供进行了观测。结果:设计了带蒂的颞深筋膜肌瓣,并对3例外伤性前颅窝底缺损患者施行了修复术。介绍了手术操作与解剖学有关... 目的:为前颅窝底缺损修复选用带蒂颞深筋膜肌瓣。方法:在50个头部标本上对颞深、浅筋膜和颞肌的形态及血供进行了观测。结果:设计了带蒂的颞深筋膜肌瓣,并对3例外伤性前颅窝底缺损患者施行了修复术。介绍了手术操作与解剖学有关的要点。结论:这种新型的筋膜肌瓣血供好、操作易、抗感染力强、防脑脊液漏性能确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深筋膜肌瓣 颅底缺损 颅脑损伤 解剖学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 被引量:8
17
作者 章翔 蒋晓帆 +8 位作者 费舟 刘卫平 张剑宁 付洛安 王彦刚 李兵 宋少军 高大宽 王西玲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中的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89例,其中包括颅眶沟通瘤9例、颅鼻沟通瘤7例、颅眶鼻沟通瘤6例。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的...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中的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89例,其中包括颅眶沟通瘤9例、颅鼻沟通瘤7例、颅眶鼻沟通瘤6例。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的肿瘤部分,再用神经内镜寻找残余的肿瘤并切除。结果在常规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肿瘤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残余肿瘤,在内镜下进一步切除,80例(89.9%)肿瘤达全切除,6例(6.7%)获次全切除,3例(3.4%)为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前中颅窝底 沟通瘤 神经内镜 显微神经外科
下载PDF
影像学后处理在鼻内镜下前颅窝底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瑾瑜 谢民强 万良财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63-367,共5页
目的分析前颅窝底神经上皮囊肿病例的诊治,探讨无导航鼻内镜手术切除前颅窝良性病变的可行性,术前影像学处理及手术技巧。方法右前颅窝囊性病变患者行鼻内镜下颅底囊肿切除加一期原位修复术,术中证实为囊肿,完整切除。术中用软件Osiri ... 目的分析前颅窝底神经上皮囊肿病例的诊治,探讨无导航鼻内镜手术切除前颅窝良性病变的可行性,术前影像学处理及手术技巧。方法右前颅窝囊性病变患者行鼻内镜下颅底囊肿切除加一期原位修复术,术中证实为囊肿,完整切除。术中用软件Osiri X即时观察影像学资料。结果术后患者头痛消失,痊愈出院,无并发症;病理检查结果为神经上皮囊肿。结论鼻内镜下前颅窝底囊肿切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术式,恰当的影像学后处理有助于手术风险和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窝底 囊肿 鼻内镜 影像后处理 计算机
下载PDF
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杰 周帆 +3 位作者 黄云峰 袁金刚 陈风 李帆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2期63-65,共3页
目的:比较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2019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70例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眶上外侧入路组(35例)和经额... 目的:比较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2019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70例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眶上外侧入路组(35例)和经额下入路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全切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神经功能变化,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脑水肿、低钠血症、发热、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眶上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经额下入路组,肿瘤全切率高于经额下入路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经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NIHSS、N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NIHSS、ND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眶上外侧入路组术后1周NIHSS、NDS评分低于经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眶上外侧入路组脑水肿、低钠血症、发热、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颅前窝底脑膜瘤的疗效优于经额下入路,神经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眶上外侧入路 经额下入路 前颅窝底脑膜瘤
下载PDF
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晓雷 刘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颅骨标本20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3例应用该入路切除的颅底中线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与标准前颅底入路相比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暴... 目的探讨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颅骨标本20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3例应用该入路切除的颅底中线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与标准前颅底入路相比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暴露范围明显扩大。通过将鼻骨与眶板一起截除,可保留足够长度的鼻中隔粘膜。术式的暴露范围主要受限于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翼管、舌下神经管等结构。本组13例中,9例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具有暴露充分、脑损伤小、可有效保护嗅觉等优点。该入路是切除颅底中线部位侵犯眶、鼻、筛、蝶和斜坡肿瘤的较佳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 脑肿瘤 嗅觉 解剖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