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steochondroma formation after avulsion fracture of 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A case report
1
作者 Hyung Gyu Cho Hoi Young Kwon +2 位作者 Yeong Chang Lee Yong Chan Lee Suc Hyun Kweon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0年第8期357-363,共7页
BACKGROUNDHip avulsion fractures occur mostly during adolescence when actions such askicking or running cause forceful contraction of attached muscle.Osteochondroma is benign tumor that mostly occurs at the metaphysis... BACKGROUNDHip avulsion fractures occur mostly during adolescence when actions such askicking or running cause forceful contraction of attached muscle.Osteochondroma is benign tumor that mostly occurs at the metaphysis of a longbone, being usually asymptomatic.CASE SUMMARYA 15-year-old patient experienced feeling and sound of a break while kicking aball in soccer game three years prior to his visit to our hospital. A simple X-rayrevealed an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apophysis of the 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AIIS). Later in the follow-up X-ray, a palpable mass was found and demonstrated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o be a pedunculated osteochondroma in thesuperolateral aspect of the AIIS. For surgical treatment, we performed osteotomyfor surgical excision and excisional biopsy. A mass with smooth surface and anunclear superolateral AIIS border was found intraoperatively. Pathologic examshowed definite diagnosis of osteochondroma. Postoperatively, discomfort duringhip flexion was improved, and the hip joint range of motion during walking wasrecovered at the last follow-up, which was three weeks after the surgery.CONCLUSIONThis is a rare case to demonstrate relevant previous trauma history prior to theformation of osteochondr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hysis 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 Avulsion fracture Posttraumatic osteochondroma Apophysis avulsion fracture Apophysis osteochondroma Case report
下载PDF
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2
作者 汪方 唐昊 +4 位作者 王秋根 党瑞山 杨庆 黄会龙 郭晓丹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7-380,共4页
目的:为髋臼上方置钉进行骨盆外固定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对20例40侧尸体骨盆的髂前下棘区域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与股动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旋髂深动脉等毗邻血管神经的距离。对髋臼上置钉的钉道进行测量... 目的:为髋臼上方置钉进行骨盆外固定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对20例40侧尸体骨盆的髂前下棘区域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与股动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旋髂深动脉等毗邻血管神经的距离。对髋臼上置钉的钉道进行测量.获取钉道的长度、宽度。钉道与髋臼边缘及坐骨大切迹的距离等。所得数据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髂前下棘为股直肌起始部,表面为髂肌覆盖,缝匠肌由外上至内下斜行越过髂前下棘外下方。男性股动脉位于髂前下棘内侧(27.54±3.53)mm,女性为(27.15±0.81)mm;男性股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内侧(17.61±3.47)mm,女性为(19.26±4.21)mm。男性股外侧皮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外侧(23.24±5.33)mm,女性为(17.82±3.26)mm;男性旋髂深动脉位于髂前下棘上方(16.26±1.77)mm,女性为(14.06±2.16)mm。男性髋臼上钉道长度为(147.76±7.39)mm,女性为(142.75±6.36)mm;男性钉道位于髋臼上方(25.10±4.43)mm,女性为(19.35±3.54)mm;男性钉道位于坐骨大切迹上方(25.01±3.61)mm,女性为(21.34±3.17)mm。结论: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手术,应选取在腹股沟韧带外侧1/14下方约1cm处作一平行切口,采用纵形钝性劈开髂肌的方式,以套筒保护下在髂前下棘处置入固定钉,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由髂前下棘到髂后上棘间的钉道为一完整连续的骨性钉道,可为骨盆外固定提供足够的钉道长度和同定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外固定支架 髂前下棘 髋臼上
下载PDF
髂前下棘的解剖及其在骨盆骨折外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汪方 党瑞山 +4 位作者 王秋根 唐昊 黄会龙 郭晓丹 杨庆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7-569,共3页
目的:对髂前下棘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骨盆外固定钉直径的选择和微创置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2例44侧骨盆的髂前下棘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横、矢径,以及体表投影等数据,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应用于26例骨盆... 目的:对髂前下棘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骨盆外固定钉直径的选择和微创置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2例44侧骨盆的髂前下棘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横、矢径,以及体表投影等数据,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应用于26例骨盆骨折外固定手术。结果:男性髂前下棘横、矢径分别为(12.23±1.91)mm和(20.09±2.43)mm;女性分别为(11.05±1.56)mm和(19.25±1.85)mm。男性髂前下棘在髂前上棘下方(29.49±7.66)mm,内侧(21.79±6.48)mm;在耻骨结节上方(51.70±9.31)mm,外侧(67.74±5.36)mm。女性髂前下棘在髂前上棘下方(23.74±8.89)mm,内侧(16.86±8.92)mm;在耻骨结节上方(43.93±9.04)mm,外侧(70.16±6.39)mm。依据本研究数据对26例骨盆骨折髋臼上方行外固定手术,有效的减少术中放射学暴露和手术时间。结论:根据解剖学测量数据进行固定钉选择和术中定位,使得髋臼上置钉外固定支架可迅速准确实施,适应骨盆骨折急诊处理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前下棘 骨盆骨折 外固定 髋臼上
下载PDF
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建东 王秋根 马金忠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Tile-B型骨盆骨折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可行性、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复位和固定23例Tile-B型骨盆骨折,并分析其临床结果。结果23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本组优17例、... 目的探讨Tile-B型骨盆骨折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可行性、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复位和固定23例Tile-B型骨盆骨折,并分析其临床结果。结果23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本组优1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5.65%。结论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患者可以迅速获得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是治疗B型骨盆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稳定性 髂前下棘 单根钉 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髂前下棘撞击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磊 赵卫 何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0期1-5,共5页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做为一项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主要原因已被广泛接受和了解,随着髋关节镜应用经验的增长和对髋关节撞击认识的提高,许多以前未确诊的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也得到了认可,各种导致髋关节外撞击的因素也列入研究范围,对撞击综...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做为一项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主要原因已被广泛接受和了解,随着髋关节镜应用经验的增长和对髋关节撞击认识的提高,许多以前未确诊的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也得到了认可,各种导致髋关节外撞击的因素也列入研究范围,对撞击综合征定义的范畴不断扩展。目前对于髋关节外撞击进行专项研究的文献较少,为提高临床对髂前下棘撞击征的诊治的理论理解。本文就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行初步梳理归纳,并对其中一类型:髂前下棘撞击综合征现阶段研究的病理机制、解剖学分类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归纳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髂前下棘 髋臼
下载PDF
髋臼上区域置钉安全范围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谭山 高仕长 +1 位作者 张安维 陈剑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探究髋臼上区域螺钉的进钉位置、角度以及安全范围。方法收集男女骨盆CT数据各50例,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髋臼上置钉区域三维模型(髂前下棘至髂后上棘方向)。同一横断面上,通道狭窄处中点连线方向确定为螺钉方向,沿该方向每2.5 mm... 目的探究髋臼上区域螺钉的进钉位置、角度以及安全范围。方法收集男女骨盆CT数据各50例,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髋臼上置钉区域三维模型(髂前下棘至髂后上棘方向)。同一横断面上,通道狭窄处中点连线方向确定为螺钉方向,沿该方向每2.5 mm为一层,逐层测量安全范围相关指标。在1/2高度层面放置中心钉,测量中心钉进钉点与髂前下棘的位置关系及螺钉方向,在水平面和矢状面上移动钉尖,测量安全倾角范围。结果髋臼上骨通道存在前、后两狭窄点,不同层面其宽度不同,从下至上,前狭窄由窄变宽再变窄,后狭窄逐层增宽。螺钉通道中间层较宽,上下层较窄;中心通道宽度90%的男、女性分别大于7 mm和6 mm;进钉约50 mm至前狭窄,70 mm至坐骨大切迹顶上方,100 mm至后狭窄,全程长约130 mm;螺钉为内倾、头倾方向,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夹角均约为30°;97%的进钉点位于髂前下棘中心外侧,其中外下方占71%。结论髋臼上螺钉的进钉点主要位于髂前下棘外方,内倾、头倾方向,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夹角均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上固定 骨盆骨折 髂前下棘 影像学
下载PDF
关节镜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杨伟铭 曹学伟 赵彩琼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髋关节镜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诊断为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56岁,平均(32.8±10.8)岁。30例患者在... 目的探讨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髋关节镜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诊断为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56岁,平均(32.8±10.8)岁。30例患者在髋关节镜下行盂唇修复术、髂前下棘成形术及股骨成形术。术前利用X线片、三维CT和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诊断,术后复查CT了解减压情况。选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日常活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ip outcome score-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HOS-ADL),体育运动专用髋关节评分(hip outcome score-sports specific subscale,HOS-SSS)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随访(10.2±5.6)个月。CT提示该组患者均为髂前下棘Ⅱ型增生。患者术前HOS-ADL、HOS-SSS、mHHs评分分别为(50.8±8.3)分、(42.6±10.5)分、(60.5±13.5)分,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86.3±9.6)分、(83.8±8.5)分、(85.6±10.2)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术前VAS评分为(5.4±3.5)分,术后6个月时为(1.6±0.8)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结论利用髋关节镜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能对髂前下棘充分减压并可有效缓解症状,其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髂前下棘 髂前下棘撞击 盂唇损伤 股骨髋臼撞击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在Tile B型骨盆损伤中的新应用
8
作者 杨旭东 王小勇 朱祖巍 《中外医疗》 2016年第35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在Tile B型骨盆损伤中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作为内固定架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例Tile B型骨盆损伤选用椎弓根钉棒系统作为内固定架,实施经髂前下棘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目的探讨在Tile B型骨盆损伤中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作为内固定架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例Tile B型骨盆损伤选用椎弓根钉棒系统作为内固定架,实施经髂前下棘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平均时间6.2个月,采用Tornetta骨折复位标准进行评价,优5例、良3例、可1例。所有患者满意度高,1例单侧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术后2个月恢复。内固定架于术后4-6个月取出,骨折无再移位。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经髂前下棘固定术治疗Tile B型骨盆损伤,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早期活动方便,效果满意,患者满意度高,是治疗Tile B型骨盆损伤的一个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损伤 椎弓根钉棒系统 髂前下棘
下载PDF
低位髂前下棘有限元分析及与非低位髂前下棘的影像学差异
9
作者 赵辉 闫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862-2867,共6页
背景:低位髂前下棘引起的棘下撞击常易被忽略,而造成部分患者漏诊或治疗效果不佳。目的:对比分析髂前下棘撞击与无撞击患者的髋关节影像学差异,探讨常规X射线片及CT检查能否直接或间接判断低位髂前下棘的存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 背景:低位髂前下棘引起的棘下撞击常易被忽略,而造成部分患者漏诊或治疗效果不佳。目的:对比分析髂前下棘撞击与无撞击患者的髋关节影像学差异,探讨常规X射线片及CT检查能否直接或间接判断低位髂前下棘的存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髂前下棘撞击并行髋关节镜手术的患者15例,作为试验组;选择行标准骨盆前后位X射线片及骨盆三维CT检查的非髂前下棘撞击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通过X射线片与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α角、髋关节中心边缘角、Tönnis角、颈干角、髋臼前倾角,以及髂前下棘与髋臼前缘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及髂前下棘宽度。使用有限元分析模拟髂前下棘患者的髋关节生理活动,观察局部有无应压力变化。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患者的髋关节中心边缘角及髂前下棘与髋臼前缘的垂直距离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但仅髂前下棘与髋臼前缘的垂直距离测量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的其他指标测量值均稍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髂前下棘撞击的三维重建可见髂前下棘呈增生、肥大,向下延伸,但未突出至髋臼前缘,髂前下棘间隙消失,且髂前下棘突出的肥大增生部分在整个运动加载过程中与股骨近端未出现明显的接触表现;③不能通过X射线片及CT平扫推测或判断是否存在低位髂前下棘,对于低位髂前下棘的影像学诊断目前仍主要依赖于三维重建;髂前下棘撞击患者可能不存在髂前下棘肥大增生的远端与股骨近端的异常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髂前下棘 撞击 影像学 动态仿真 髋关节撞击症 髋关节镜
下载PDF
髋关节镜下棘下减压术治疗髂前下棘撞击的疗效
10
作者 赵辉 李强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在SSI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以其为临床工作和髋关节镜技术的开展提供指导。方法(1)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髂前下棘撞击并进行髋关节镜下棘下减压术的15例患者,患者髋关节功能利用iHO...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在SSI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以其为临床工作和髋关节镜技术的开展提供指导。方法(1)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髂前下棘撞击并进行髋关节镜下棘下减压术的15例患者,患者髋关节功能利用iHOT-33国际髋关节评分表、HOS-ADL评分表和mHHS评分表进行评估,髋关节疼痛利用VAS视觉评分表进行评估,并伴随髋关节活动度、肌力等指标评估;(2)术后对患者的疼痛、关节功能分别在术后2 w、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并以MCID法分析髋关节镜治疗髂前下棘撞击的有效性。结果(1)SSI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屈髋活动度与屈髋90°内旋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mHHS评分、HOS-ADL评分、iHOT-33评分与疼痛VAS评分数值的术前、术后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且术后mHHS评分、HOS-ADL评分、iHOT-33评分与疼痛VAS评分变化值分别为41.0、23.0、27.8和2.8,均大于各自的MCID值。结论髋关节镜下行棘下减压术可以有效改善SSI患者的低位髂前下棘撞击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髂前下棘 髋关节撞击 髋关节镜
下载PDF
自行车把伤致髂前下棘骨折1例
11
作者 李连友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1期16-16,共1页
患者,男,40岁。2009年9月9日骑自行车行驶时发生碰撞,被自行车把戳伤左髂部,伤后因剧烈疼痛来院就诊。查体:左腹股沟部肿胀淤血,皮肤青紫,左髋关节活动受限。摄骨盆正位X线片示:左髂前下棘骨折伴分离移位(图1)。于2009年9月1... 患者,男,40岁。2009年9月9日骑自行车行驶时发生碰撞,被自行车把戳伤左髂部,伤后因剧烈疼痛来院就诊。查体:左腹股沟部肿胀淤血,皮肤青紫,左髋关节活动受限。摄骨盆正位X线片示:左髂前下棘骨折伴分离移位(图1)。于2009年9月11日予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把伤 髂前下棘骨折
下载PDF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
12
作者 张善星 陈疾忤 《中华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随访1年以上的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FAI患者23例(23髋),男10例、女13例,年...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随访1年以上的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FAI患者23例(23髋),男10例、女13例,年龄(31.3±4.6)岁(范围25~45岁),左侧9例、右侧14例,合并2型髂前下棘20例、3型髂前下棘3例。在常规髋臼缘成形、股骨头颈成形、盂唇缝合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成形棘下减压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骨盆正位X线片LCE角、屈髋45°Dunn位X线片α角、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屈髋和伸膝肌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无一例行髋关节镜或开放的翻修手术。LCE角由术前33.3°±6.1°减小到31.7°±4.1°(t=1.076,P=0.288),α角由术前63.7°±8.5°减小到50.0°±6.6°(t=6.116,P<0.001),髋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107.4°±6.0°增加到120.2°±4.4°(t=8.269,P<0.001),VAS评分由术前(4.0±1.1)分下降到(1.0±1.1)分(t=9.591,P<0.001),mHHS评分由术前(62.6±4.9)分增加到(87.5±8.1)分(t=12.700,P<0.001),iHOT-12评分由术前(51.4±4.9)分增加到(75.7±7.7)分(t=12.593,P<0.001)。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屈髋肌力和伸膝肌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0,P=0.357;t=0.050,P=0.96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牵引相关的皮肤坏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以及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内感染、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髋关节不稳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髋关节镜手术中行髂前下棘成形棘下减压术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FAI安全有效,术后1年屈髋角度、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髋臼撞击征 关节囊 关节镜检查 治疗结果 髂前下棘 棘下撞击
原文传递
髂前下棘解剖学形态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影响研究
13
作者 孙豪君 韩文锋 +2 位作者 刘斌 王铮 王宁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4年第4期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髂前下棘不同的解剖学形态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2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手术中安装假体后脱位测试是... 目的探讨髂前下棘不同的解剖学形态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2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手术中安装假体后脱位测试是否发生髂前下棘撞击,分为撞击组(n=46)与非撞击组(n=77)。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下肢屈曲90°内旋时的脱位角度,旋转中心上移距离,术后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等。结果撞击组与非撞击组患者在术中屈曲90°并内旋时发生脱位的内旋脱位角度分别为(25.26°±5.89°)、(57.32°±9.9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撞击组患者在进行髂前下棘成形术后的内旋脱位角度为(55.63°±4.90°),与成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前下棘成形术后,撞击组与非撞击组患者的脱位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撞击组与非撞击组患者THA术后旋转中心上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撞击组与非撞击组患者在疼痛、功能方面的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屈曲内旋时,可能造成股骨与髂前下棘的撞击,术中进行髂前下棘及股骨前缘的成型,可以有效改善术后关节活动度,降低脱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髂前下棘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骨盆双源CT三维重建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武志兵 郭兴 +3 位作者 刘学敏 李和平 李建斌 李富德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1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应用双源CT研究骨盆三维重建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术前预测和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利用骨盆无病变的成年男、女性CT扫描资料各30例。采用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扫描数据,进行骨盆三维重建,观测骨盆解剖标志相互关系... 目的应用双源CT研究骨盆三维重建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术前预测和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利用骨盆无病变的成年男、女性CT扫描资料各30例。采用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扫描数据,进行骨盆三维重建,观测骨盆解剖标志相互关系。结果成功重建出骨盆三维图像,该图像可任意角度,任意平面清楚显示骨盆空间立体位置关系。男性髂前上棘在髂前下棘上方(31.04±7.24)mm,外侧(22.16±6.58)mm;耻骨结节在髂前下棘下方(52.13±9.08)mm,内侧(68.47±5.63)mm。女性髂前上棘在髂前下棘上方(24.47±9.01)mm,外侧(17.48±9.00)mm;耻骨结节在髂前下棘下方(44.30±8.94)mm,内侧(71.61±6.84)mm。结论骨盆三维重建为临床诊断,术前预测和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三维重建 髂前下棘 解剖测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