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
1
作者 王孝文 王金平 +3 位作者 高培福 鞠学红 冷志敏 鞠晓华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动脉袢及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显微解剖关系。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个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动脉袢及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显微解剖关系。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个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在 4 4侧尸头标本中存在动脉袢的为 4 2侧 (95 .4 5 % )。每侧只有 1个动脉袢的 13侧 (30 .95 % ) ;有 2个动脉袢的 2 0侧 (47.6 2 % ) ;有 3个动脉袢的 2侧 (4.76 % ) ;有 4个和 5个动脉袢的各为1侧 (2 .38% )。②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由小脑下前动脉本干形成者 33侧 (78.5 7% ) ;由小脑下前动脉侧支形成者9侧 (2 1.93% )。③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类型中内耳门外型者 2 3侧 (5 4.76 % ) ;内耳门型者 5侧 (11.9% ) ;内耳道型者 14侧 (33.33% )。④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空间位置中水平位者 2 9侧 (6 9.0 5 % ) ;垂直位者 13侧 (30 .95 % )。⑤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位置关系有五种 ,其出现率分别为 :中间位 5 4.76 % (2 3侧 )、下位 11.96 % (5侧 )、后位 9.5 2 % (4侧 )、上位 4 .76 % (2侧 )和前位 2 .38% (1侧 )。⑥动脉袢与面神经根接触者出现率为77.0 2 % .结论 桥小脑角区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形成及空间位置复杂 ;并且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形成复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 面神经 小脑下前动脉 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 显微解剖 福尔马林 蛛红明胶
下载PDF
287例汉族成人颏孔区锥形束CT测量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婷雯 高清平 +2 位作者 高筱萌 余慧敏 伍艺伟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6年第6期715-719,共5页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患者下颌骨颏孔、副颏孔、下颌神经前环等结构进行测量分析,为颏孔区手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287例汉族患者的CBCT图像,对...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患者下颌骨颏孔、副颏孔、下颌神经前环等结构进行测量分析,为颏孔区手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287例汉族患者的CBCT图像,对颏孔区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颏孔多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方及下颌前磨牙之间(分别为60.80%、30.14%);副颏孔的发生率为4.88%,多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方,颏孔上方及远中;下颌神经前环的发生率为89.20%,长度为(1.99±1.39)mm;下颌第二前磨牙根尖到下颌神经前环或下颌管的距离为(5.21±2.50)mm。结论:颏孔区域可有副颏孔;中国汉族人下颌神经前环的出现率较高,变异大,颏孔区手术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下颌神经 颏孔 副颏孔 下颌神经前环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的下牙槽神经前袢测量分析
3
作者 郭艺 夏茜 +3 位作者 吴镭 李英 李治 董强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下牙槽神经前袢(anterior loop of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AL)进行测量分析,以降低颏孔区种植手术风险。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种植科就诊的...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下牙槽神经前袢(anterior loop of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AL)进行测量分析,以降低颏孔区种植手术风险。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种植科就诊的拟行种植手术的415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性别、年龄(20~<45岁组、45~<60岁组、60~75岁组)和下颌前磨牙缺失情况(下颌前磨牙完整组、下颌前磨牙缺失组)进行分组,采用CBCT斜横截面重建法分析不同组间AL发生率及长度差异。结果 415例患者中有338例患者存在AL,AL发生率为81.4%;AL长度为0.25~5.40 mm,平均(2.07±0.95)mm;左侧下颌骨AL长度[(2.24±1.10)mm]大于右侧[(1.98±1.0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40,P=0.002)。下颌前磨牙完整组AL发生率(83.8%)明显高于下颌前磨牙缺失组(59.0%),且20~<45岁组、45~<60岁组、60~75岁组AL发生率依次为86.3%、78.6%、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不同性别患者的AL发生率和AL长度,以及不同年龄、不同下颌前磨牙缺失情况患者的AL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AL发生率较高、长度变异大,下颌前磨牙完整患者和年轻患者在颏孔区进行种植手术时风险可能更高,术前应用CBCT检测是否存在AL及其长度对降低颏孔区种植手术潜在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牙槽神经前袢 口腔种植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