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imics软件分析新型复合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
1
作者 侯志鹏 叶森琦 +3 位作者 张吉辉 赵刘军 顾勇杰 于亮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分析新型复合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方式——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TPS)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50例行颈椎CT扫描的正常人行C_(1)-C_(7)节段扫描...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分析新型复合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方式——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TPS)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50例行颈椎CT扫描的正常人行C_(1)-C_(7)节段扫描,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5~65(46.0±9.0)岁。导出Dicom格式,刻入光盘,通过Mimics软件对各节段进行三维重建。并在图像上置入模拟螺钉,按照零切迹螺钉的临界值(头尾倾角44。,内倾角29。)置入,观察每个节段零切迹螺钉所在位置,确定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于上位零切迹螺钉,50例研究对象的颈椎三维图像在C_(3)-C_(7)节段中均处于安全位置中,且没有出现上位零切迹螺钉与ATPS螺钉相交。对于下位零切迹螺钉,在C_(3)-C_(4)、C_(4)-C_(5)中,50例研究对象的颈椎三维图像中有4例处于安全位置,46例在最大尾倾角分别为(32.3±1.9)°和(36.1±2.2)°时可实现安全置钉;在C_(5)-C_(6)、C_(6)-C_(7)2个节段中,没有出现下位零切迹螺钉与ATPS螺钉相交,螺钉均处于安全位置。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通过选择的进钉点、位置可以实现置钉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MIMICS软件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One Stage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被引量:1
2
作者 Khaled Omran Hesham Ali +3 位作者 Ahmed Saleh Ahmed Omar Ibrahim Elhawery Ali Zein A. A. Alkhooly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1期6-15,共10页
Background: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are PLIF, TLIF, lateral extracaviatary and transpedicular techniques w... Background: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are PLIF, TLIF, lateral extracaviatary and transpedicular techniques which are increasingly used to perform partial or total corpectomies and anterior reconstructions from a posterior approach. These techniques were being alternative to the standard anterior approach with les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between 2011 and 2014 on 100 patients with acute unstable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30 patients underwent (TLIF), 28 patients underwent (PLIF), 28 patients underwent (PA) and 14 patients underwent (TPA). Neurological outcome, complications, operative times, kyphotic angle, vertebral height loss, spinal canal compromise, pulmonary functions, Denis pain and work scale, VAS score, ODI score, hospital stay, and estimated blood loss (EBL)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in between the four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a higher complication rate, increased EBL, and longer operative time with posteroanterior (PA) compared with PLIF, TLIF and (TPA). Patients undergoing PLIF, TLIF and TPA had a greater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than those in whom PA were performed. Conclusion: TPA appeared to have more favorable results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 and no complications were reported apart from superficial wound infection which healed rapidly. The PLIF, TLIF and TPA appeared to have a comparable morbidity rate to PA.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from posterior approach are more favorable, applicable and convenient than PA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pedicular APPROACH (TPA) Postero-anterior APPROACH (PA)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下载PDF
快速成形3D导板辅助下置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与徒手置钉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杰 赵刘军 +8 位作者 郑敏哲 干开丰 陈意磊 冯宗贤 潘凌霄 徐君翔 范腾迪 陈景阳 赵凤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比较快速成形3D导板辅助下和徒手置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差异,评价两种置钉方法的安全性。方法:8具甲醛浸泡后的成人下颈椎尸体标本,男4具,女4具;年龄32~65(40.3±5.6)岁,行X线片检查排除骨质破坏和畸形后,随机选取其... 目的:比较快速成形3D导板辅助下和徒手置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差异,评价两种置钉方法的安全性。方法:8具甲醛浸泡后的成人下颈椎尸体标本,男4具,女4具;年龄32~65(40.3±5.6)岁,行X线片检查排除骨质破坏和畸形后,随机选取其中4具(3D导板组)行CT扫描后获得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建模,设计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cervical transpedicular screw,ATPS)理想进钉点和钉道,获得钉道的个性化导板后以STL数据导出,通过快速成形和3D打印技术打印个体化导板,依次在3D导板辅助下在之前选取的4具下颈椎尸体标本上一对一的个性化置入ATPS螺钉,另外4具(徒手组)下颈椎尸体标本采用徒手技术置入ATPS螺钉。术后对所有标本行CT薄层扫描加三维重建,采用Tomasino法分别在CT横断位和矢状位图像上评价螺钉的安全性,以明确是否有椎弓根下缘、内缘皮质穿破。根据CT评级结果Ⅰ级和Ⅱ级是安全,Ⅲ-Ⅴ级为危险,记录并统计分析两组ATPS螺钉的准确性评级情况。结果:8具尸体分别在C3-C7节段,每节置入2枚螺钉。共计置入螺钉80枚,3D导板组40枚,徒手组40枚。根据Tomasino螺钉评级法进行螺钉的安全性评级,3D导板组Ⅰ级21枚,Ⅱ级14枚,Ⅲ级3枚,Ⅳ级1枚,Ⅴ级2枚;徒手组Ⅰ级14枚,Ⅱ级8枚,Ⅲ级8枚,Ⅳ级6枚,Ⅴ级2枚;螺钉的安全率3D导板组为87.5%,徒手组为55.0%(χ^2=8.7,P=0.003)。结论:3D打印快速成形导板辅助下置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可明显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椎弓根螺钉 快速成形 3D导板
下载PDF
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及前半四壁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侯黎升 白雪东 +4 位作者 葛丰 何勍 阮狄克 陈春 李欢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52-1157,共6页
目的对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及椎弓根前半的四壁皮质厚度行CT影像学测量,为前路椎弓根钉准确置入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正常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进行CT扫描并重建图像。用AutoCAD 2007软件的"对齐标注"测量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上(S... 目的对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及椎弓根前半的四壁皮质厚度行CT影像学测量,为前路椎弓根钉准确置入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正常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进行CT扫描并重建图像。用AutoCAD 2007软件的"对齐标注"测量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上(SAE)、内(MAE)、下(IAE)和外(LAE)以及椎弓根前半上(SPA)、内(MPA)、下(IPA)和外(LPA)的皮质厚度(精确度0.1mm),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3~7左侧和右侧的平均SAE、MAE、IAE、LAE、SPA、MPA、IPA及LPA厚度分别为(1.9±0.6)和(1.9±0.5)mm、(1.9±0.7)和(1.9±0.4)mm、(2.4±0.6)和(2.4±0.5)mm、(0.9±0.5)和(0.9±0.6)mm、(2.3±0.9)和(2.3±0.7)mm、(2.1±0.5)和(2.1±0.6)mm、(2.2±0.8)和(2.2±0.7)mm及(1.0±0.7)和(1.0±0.6)mm。同一颈椎同一测量指标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对同一颈椎同侧的不同测量指标行单因素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示LAE与LPA最薄,均薄于其他6个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LAE与LPA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椎弓根LAE及LPA较其他侧壁皮质菲薄,如皮质厚度与抵抗外力强度一致,则LAE和LPA抵抗外力的强度最小。提示颈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寻找前入口时应避免靠近LAE,在螺钉置入过程中应避免靠近L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椎弓根螺钉 椎弓根前入口 椎弓根前半 皮质厚度 影像学测量 AutoCAD ImageViewer
下载PDF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柱损伤模型中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海昊 汤涛 +2 位作者 庞清江 袁欣华 周春光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3种传统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3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各原始标本(原始标本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 目的: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3种传统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3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各原始标本(原始标本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骨后依次行ATPS、前路钢板固定(AP)、前路钢板+侧块螺钉固定(AP+LMS)、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TPS),测量4种内固定技术下的三维运动范围,将结果标准化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ATPS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分别为(77.17±4.75)%、(82.00±2.61)%、(83.17±2.23)%,均明显小于原始标本组的100%、100%、100%(P<0.05)。AP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分别为(119.67±7.42)%、(116.33±7.53)%、(112.67±5.99)%,均明显大于原始标本组(P<0.05)。AP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均明显大于ATPS组(P<0.05)。PTPS组屈伸、侧弯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与ATP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为(86.83±2.48)%,明显大于ATPS组(P=0.009)。AP+LMS组屈伸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为(68.50±2.43)%,小于ATPS组(P=0.003);其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与ATP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S可在下颈椎三柱损伤模型中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其在生物力学性能方面优于AP、PTPS,和AP+LMS相近,适用于无需后路切开减压复位的下颈椎三柱损伤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前路椎弓根螺钉 三柱损伤 稳定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31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利斌 杨素敏 +1 位作者 侯文根 路坦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972-4974,共3页
目的探讨前路清除病灶、植骨联合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病变部位为下腰椎及骶椎,术前抗结核治疗3周以上,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 目的探讨前路清除病灶、植骨联合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病变部位为下腰椎及骶椎,术前抗结核治疗3周以上,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问植骨(髂骨)。术后卧床休息6~12周,持续使用抗结核药物12~18个月。结果随访12~43个月,有1例形成窦道,双侧形成脓肿,经再次手术切除窦道、清脓后愈合,植骨块无移位,结核病灶均愈合;13例有神经症状者基本恢复;31例术后随访未见椎体滑移,椎体高度、后突畸形矫正及椎体稳定性恢复满意,植骨于术后5~9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前后联合入路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和充分脊髓神经减压,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坚强的三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 结核 前后入路 经椎弓根固定 椎间植骨
下载PDF
椎间融合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廖宏喜 刘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评价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USS/RSS)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分析2008~2011年在该院经过CT、MRI诊断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T...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评价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USS/RSS)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分析2008~2011年在该院经过CT、MRI诊断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T10-11~T12L1)17例,高位腰椎组(L1-2~L2-3)13例。30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侧前方入路,摘除胸腰段突出的椎间盘并进行椎管减压,椎间应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用钉棒(USS/RSS)系统内固定。结果 30例患者术后能早期离床功能锻炼,疗效可靠,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结果表明,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系统(USS/RSS)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可稳定脊柱,减压彻底,避免损伤脊髓,融合和固定可靠,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间盘切除 椎间融合 椎弓根系统内固定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新型3D打印导板辅助颈椎前路双侧椎弓根置钉的安全及可行性 被引量:1
8
作者 肖强 李小丹 +2 位作者 刘静莉 曾纪焕 邓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823-2828,共6页
背景: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可通过前方入路实现颈椎坚强固定,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目的:改良设计一种用于下颈椎双侧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3D打印导板,探讨其辅助颈椎前路椎... 背景: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可通过前方入路实现颈椎坚强固定,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目的:改良设计一种用于下颈椎双侧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3D打印导板,探讨其辅助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具正常成人颈椎标本,男女各3具,行薄层CT扫描后将影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7.0软件,三维重建后模拟设计出C3-C7双侧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导孔,再以颈椎椎体前面、椎体上面前1/2及双侧钩突关节面前1/2骨性结构为标志,反向增厚设计生成导孔基座,形成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经3D打印得到导板实体后,在导板辅助下行C3-C7双侧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将置钉后的颈椎标本再次行CT扫描,通过CT断面影像评价置钉准确性。同时利用Mimics17.0软件比较实际钉道与模拟钉道在横断面的内、外偏移角度(α1、α2)差异及其在矢状面的上、下偏移角度(β1、β2)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双侧共计60枚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均顺利置入,其中57枚完全位于椎弓根皮质内,判定为0级,准确率95.0%;另外3枚破出椎弓根皮质,其中1级2枚(3.3%),2级1枚(1.7%);②真实钉道与模拟钉道相比,其横断面内、外偏移角分别为(0.867±0.787)°、(0.783±0.79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矢状面上、下偏移角分别为(1.362±1.380)°、(1.314±1.3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在设计得到的3D打印导板辅助下可顺利完成下颈椎双侧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且具有良好的置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导板 颈椎 颈前路椎弓根螺钉 双侧 坚强内固定 改良
下载PDF
对“上胸椎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一文的看法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惠林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9-365,共7页
目的:通过放射解剖学研究及标本上的模拟手术操作来验证上胸椎(T1~T4)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在放射科CT数据库中选取40例层厚为0.625mm的正常上胸椎薄层CT扫描数据(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8岁,... 目的:通过放射解剖学研究及标本上的模拟手术操作来验证上胸椎(T1~T4)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在放射科CT数据库中选取40例层厚为0.625mm的正常上胸椎薄层CT扫描数据(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8岁,平均39.7岁),对数据进行MPR重建,在每侧椎弓根轴心上选取其横切面和矢状面进行观察和测量,测得每侧椎弓根的横径、高度、横切面进钉点距离、进钉角度、矢状面进钉点距离、进钉角度、钉道长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选取10具(男5例、女5例,年龄不详)完整的成人上胸椎防腐标本(包括C7~T6),外观无畸形和破损,完整保留T1~T4两旁肋椎关节及椎旁软组织,于椎体前方逆向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X线透视、CT扫描、剖面观察、测量,参照Rao等的椎弓根螺钉穿破分级标准对置钉优良率进行评测。结果:T1~T4椎弓根横径逐渐减小8.14~3.47mm;椎弓根高度逐渐增大6.89~10.29mm;横切面进钉角度逐渐减小32.96°~11.64°;横切面进钉点距离逐渐增大1.80~5.50mm;矢状面进钉角度逐渐增大104.95°~115.74°;矢状面进钉点距离逐渐增大5.95~8.76mm;钉道长度32.95~35.96mm。T3、T4椎弓根横径过于细小,不适合逆向椎弓根螺钉的置入,但在T3、T4逆向置入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是可行的。T1、T2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的规格为:直径4.0mm、长度35mm左右,T3、T4前路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的规格为:直径5.0mm、长度35mm左右。在10具上胸椎标本上共置钉80枚,根据Rao等的椎弓根螺钉穿破分级标准,总体优良率达90%,其中椎弓根侧壁穿破小于2mm未造成脊髓压迫的共7枚;椎弓根内侧壁穿破距离在2~4mm的共有5枚,分别为T1椎体1枚,T3椎体1枚,T4椎体3枚,有不同程度脊髓压迫;椎弓根内侧壁穿破距离大于4mm的2枚,其中T2椎体1枚,T4椎体1枚,脊髓受压严重;T2椎体有1枚椎弓根外侧壁穿破。结论:T1、T2椎体前路逆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和T3、T4椎体前路逆向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内固定技术可达到双皮质固定的目的,但其安全性及临床实用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前路 逆向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L_(5)~S_(1)椎前路经椎弓根安全置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笛 徐卫星 +3 位作者 徐彬 丁伟国 许新伟 盛红枫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11期1570-1572,共3页
目的对正常成人L_(5)~S_(1),脊椎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评价L_(5)~S_(1)前路经椎弓根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取30套正常成人L_(5)~S_(1)脊椎骨架标本,测量椎体高度、宽度、前后径,椎弓根高度、宽度,前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距椎体上下终板、椎体... 目的对正常成人L_(5)~S_(1),脊椎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评价L_(5)~S_(1)前路经椎弓根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取30套正常成人L_(5)~S_(1)脊椎骨架标本,测量椎体高度、宽度、前后径,椎弓根高度、宽度,前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距椎体上下终板、椎体中线的距离,椎骨螺钉通道长度(BSPL)。取30具其软组织结构完整的腰骶段成人尸体标本,测量腹主动脉分又与髂总静脉汇合点至Ls椎体下缘的距离,髂总静脉汇合点至Ls椎体下缘的距离,髂总静脉内缘在L_(5)~S_(1)椎间盘水平的距离,第一骶孔间距离,计算腰骶前路手术“安全工作区”区城面积。结果Ls椎体宽(47.5±3.2)mm,椎体前后径(33.6±1.7)mm,高(27.5±4.2)mm;椎弓根高(14.6±1.1)mm,椎弓根宽(14.0+1.2)mm;椎骨螺钉通道长(48.2+4.4)mm。L;前路进钉点距上终板为(12.4±1.3)mm,距下终板为(17.5±1.5)mm,距中线距离为(6.4±0.7)mm。S.椎体宽(29.5±3.8)mm,前后径(32.5±19)mm,高(31.2±3.2)mm;椎弓根高(17.5±1.4)mm,椎弓根宽(11.4±1.4)mm;椎骨螺钉通道长(45.4±4.3)mm。S前路进钉点距下终板(26.6±1.3)mm,距中线(6.6±0.7)mm。腹主动脉分叉至Ls椎体下缘的距离为(40.5±9.4)mm,髂总静脉汇合点至Ls椎体下缘的距离为(27.8±8.6)mm,髂总静脉内缘在Ls椎体下缘水平的距离为(37.5+1.3)mm,第一骶孔间距离为29.3±1.3mm,安全工作区面积为(2058.2±84.3)mm^(2)。结论通过分析L_(5)~S_(1)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同时证明L_(5)~S_(1)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腰骶段 前路 椎弓根螺钉 解剖研究
下载PDF
脊柱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影像解剖学
11
作者 洪锦炯 赵刘军 +3 位作者 祁峰 蒋伟宇 李杰 张增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颈椎及上胸椎螺旋CT扫描完整影像学资料,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获得颈胸段椎弓根二维图像.在颈胸段椎弓根水平面像及椎弓根矢状面像上对相关置钉参数进...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颈椎及上胸椎螺旋CT扫描完整影像学资料,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获得颈胸段椎弓根二维图像.在颈胸段椎弓根水平面像及椎弓根矢状面像上对相关置钉参数进行测量,分析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进针位置及进针方向.结果:颈胸段椎弓根宽度、高度、前路椎弓根螺钉外倾角、尾倾角各椎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据矢状面和水平面上椎弓根轴线与椎体前缘的交点集中分布区域,作为最优进钉点所在区域.前路椎弓根螺钉在第6颈椎椎体表面的进针点位于前正中线附近、椎体前缘的2区;在第7颈椎进针点多数位于中线偏拟置钉椎弓根的同侧C区,椎体前缘的2区;在第1胸椎进针点位于中线偏拟置钉椎弓根的同侧C区,以椎体前缘的2、3区为主;在第2胸椎则位于中线偏拟置钉椎弓根的同侧C区,以椎体前缘的3区为主.颈胸段前路椎弓根螺钉进针方向在椎弓根水平面上为外倾46.60°~19.40°,从第6颈椎~第2胸椎逐渐减小;在椎弓根矢状面像上,进针方向均尾倾,尾倾角在10°~25°.不同节段前路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及进针方向存在一定差异,且置钉方向存在胸廓入口骨性遮挡的可能.结论:颈胸段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是一项可行的技术,不同椎节间的进钉参数存在差异,需结合实际情况个体化置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前路椎弓根螺钉 影像解剖学
下载PDF
前路减压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重建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7
12
作者 巩腾 苏学涛 +1 位作者 夏群 王景贵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5期520-524,共5页
目的探讨经前外侧胸膜外和(或)腹膜后减压融合联合后路经皮短节段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未合并后方致压的胸腰椎不稳定性单节段骨折患者行T11~L2胸腰段前路减压联合后路经皮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 目的探讨经前外侧胸膜外和(或)腹膜后减压融合联合后路经皮短节段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未合并后方致压的胸腰椎不稳定性单节段骨折患者行T11~L2胸腰段前路减压联合后路经皮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记录背痛VAS评分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影像学观测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椎管占位率、伤椎楔形角和邻椎终板间后凸Cobb角矫正程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41个月。背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椎管占位率、伤椎楔形角及后凸Cobb角术后3、12个月均优于术前(P <0. 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12个月神经功能ASIA等级较术前分别提高(1. 0±0. 1)级和(1. 2±0. 2)级。结论常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具有减压彻底、显著提高伤椎整体高度和脊柱矢状及冠状序列、即刻获取并持续维持生物机械力学稳定等优势,是治疗未合并后方致压胸腰椎不稳定性单节段骨折的适宜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不稳定性骨折 前后联合入路 后柱韧带复合体 经皮椎弓根置钉
下载PDF
基于螺钉轴位透视法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最佳钉道及安全钉道角度的CT三维影像研究
13
作者 张吉辉 赵刘军 +4 位作者 顾勇杰 于亮 叶森琦 侯志鹏 徐荣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5期281-287,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螺钉轴位透视法CT三维影像解剖学研究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TPS)最佳钉道及安全钉道的角度范围。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7月宁波市第六医院颈椎CT扫描无明显异常的受检者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 目的探讨基于螺钉轴位透视法CT三维影像解剖学研究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TPS)最佳钉道及安全钉道的角度范围。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7月宁波市第六医院颈椎CT扫描无明显异常的受检者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2~52(31.9±5.4)岁。将CT扫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的影像之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上,分别将C_(3~7)的椎体前缘四等分。使用MEDcap模块模拟置钉,将螺钉置入右侧椎弓根内,采用螺钉轴位透视法,获得最佳钉道,记录水平位最佳进钉角度(螺钉与椎体后缘的夹角角度)、矢状位最佳进钉角度(螺钉与椎体前缘的夹角角度);移动螺钉头端,分别获得最大头倾、尾倾、内倾及外倾安全钉道,并记录最佳进钉角度与最大头倾、尾倾、内倾及外倾安全钉道的角度。以上指标的性别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50例模拟置钉矢状位最佳进钉区域在C_(3~5)为2区、在C_(6、7)为3区,分别占72%(36/50)、68%(34/50)、78%(39/50),以及70%(35/50)、76%(38/50);水平位最佳进钉区域在C_(3~5)为3区、在C_(6、7)为2区,分别占90%(45/50)、82%(41/50)、88%(44/50),以及80%(40/50)、84%(42/50)。男性从C_(3)~C_(7)不同节段矢状位及水平位最佳进钉角度均值为78.3°~69.9°和46.7°~50.1°,大于女性的76.1°~64.9°和44.7°~4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男性从C_(3)~C_(7)不同节段最大头倾、尾倾、内倾及外倾安全角度均值为8.7°~14.2°、8.9°~13.1°、5.4°~8.5°和5.3°~8.4°,大于女性的7.5°~13.4°、8.4°~12.8°、4.8°~8.0°和4.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螺钉轴位透视法,结合CT三维软件模拟置钉及测量,可获得ATPS的最佳钉道及安全钉道角度范围,为临床手术中下颈椎ATPS的安全置钉提供影像解剖学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弓根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 安全性 三维成像
原文传递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有限元法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杰 赵刘军 +7 位作者 祁峰 马维虎 徐荣明 蒋伟宇 刘王宓 张明 洪锦炯 于亮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41-846,共6页
目的 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ACTPS)和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钛板系统(ACLP)重建两节椎体次全切后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择一名28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采集颈椎(C1 -T1)的CT数据,应用Mimics 10.0、Rapidform XOR3、Hype... 目的 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ACTPS)和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钛板系统(ACLP)重建两节椎体次全切后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择一名28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采集颈椎(C1 -T1)的CT数据,应用Mimics 10.0、Rapidform XOR3、Hypermesh10.0、CATIA5 V19、ANSYS14.0软件建立下颈椎三维非线性的(C3-C7)完整模型.在C3上分别施加75 N的轴向压力和1N·m的纯力偶矩,使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上运动.将模型的椎间活动度与文献报道的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数据相比进行验证.建立ACTPS模型和ACLP模型,利用ANSYS计算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工况下的椎间活动度.记录下ACTPS模型组和ACLP模型组的Von Mises应力云图及最大应力值,将ACTPS固定模型、ACLP固定模型的椎间活动度与完整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本次实验建立了健康人的下颈椎(C3-C7)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85 832个单元,23 612个节点,其外形逼真,椎间活动度与文献报道的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吻合.ACTPS模型组应力分布的相对比较均匀,ACLP模型组在螺钉与钛板接触部位出现应力集中.两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值相比差异较明显.ACTPS组固定节段与ACLP组相比,椎间活动度更小,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相比差异不明显;与完整组比较,ACTPS组和ACLP组整体椎间活动度在屈伸、侧屈、旋转方向上分别减小约25°、20°和8°,相应的邻近C3-4节段的椎间活动度代偿性的变化约0.3°、3°和0.1°.结论 ACTPS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ACLP,适用于2节段及以上颈椎前路减压后稳定性重建.与ACLP相比,ACTPS的断裂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有限元分析 前路椎弓根螺钉 颈前路锁定固定系统
原文传递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卫东 孙培栋 +3 位作者 刘雄 陈春 吴长福 欧阳钧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研究方法,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 AVB)与传统颈椎前路钉板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集1名38岁正常女性志愿者颈椎(CJ-TJ)CT数据,应用M... 目的利用有限元研究方法,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 AVB)与传统颈椎前路钉板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集1名38岁正常女性志愿者颈椎(CJ-TJ)CT数据,应用Mimics 14.0、Geomagic Studio 2013、ANSYS14.0软件建立下颈椎(C3~7)完整模型、颈椎前路钛板椎体钉(anterior screw plate system,AP)固定模型、AVB固定模型。在C3上分别施加74N轴向压力及1N·m纯力偶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和右旋运动,记录AP组及AVB组VonMises应力云图及最大应力值,计算并比较3组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实验建立了正常人下颈椎(C3~7)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286382个单元,414522个节点,其椎间ROM与Panjabi等及Kallemeyn等实验数据吻合度较好。AP组在钉板连接部位出现应力集中,AVB组应力分布较均匀。在74N轴向压力、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工况下,AP组与AVB组最大应力值差异明显。与AP组相比,AVB组固定节段ROM更小,邻近节段ROM相对较大;与完整组相比,AP组与AVB组的整体ROM减小约3°,但邻近C3、4及C6、7节段的ROM代偿增加约5°。结论AVB作为一种新型固定技术,其稳定性优于AP,且固定系统断裂的风险显著低于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前路椎弓根螺钉 人工椎体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的最佳进钉区域及进钉方向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刘军 张吉辉 +4 位作者 顾勇杰 于亮 王雷宁 肖武 徐荣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1期3235-3239,共5页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的最佳进钉区域及进钉方向。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行颈椎CT扫描无明显异常的健康体检者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49(32±5)岁。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的最佳进钉区域及进钉方向。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行颈椎CT扫描无明显异常的健康体检者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49(32±5)岁。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在冠状位平面上,将C3-7节段椎体前缘中线至左侧Z线(作过钩椎关节前缘和上终板交点与椎体前缘中线平行的线)之间的椎体等分为9个区域,再置入直径为3.5 mm的模拟螺钉。分别记录各个区域螺钉的长度(L),水平位螺钉与椎体后缘的角度(α),在矢状位螺钉与椎体前缘的角度(β)。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螺钉最佳区域分布,男性为C3、C4的9区,C5的8、9区,C6的2~3、5~9区,C7的1~9区。女性为C3的9区,C4、C5的3、6、8和9区,C6的2~3、5~9区,C7的1~9区。男女的最佳区域分布大致相同,每个节段的9区都是最佳区域,且螺钉长度最长。C3-7呈逐渐递增的趋势,C3的螺钉区域最少,C4和C5的区域较少,而C6和C7的区域最多。男女的C3-7椎体水平位角度范围在1、4和7区分别为44.0°~47.2°、40.2°~45.3°;2、5和8区分别为35.1°~41.4°、34.6°~38.7°;3、6和9区分别为30.0°~37.2°、30.2°~34.5°,均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男女的C3-7椎体矢状位角度范围在1~3区分别为85.3°~97.4°、80.5°~88.9°;4~6区分别为101.2°~113.7°、101.0°~109.3°;7~9区分别为116.6°~128.8°、119.9°~125.3°,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男女水平位和矢状位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弓根基底部螺钉是一种可行的内固定技术。其置钉区域较广,且可依据Z线作为置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 椎弓根基底部螺钉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中下颈椎前路椎体椎弓根螺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陈春 侯黎升 阮狄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81-1185,共5页
目的对中下颈椎前路椎体椎弓根螺钉(cervical 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CATPS)内固定技术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关于中下颈椎CATPS内固定技术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下颈椎可以安全实施CATPS内固定技... 目的对中下颈椎前路椎体椎弓根螺钉(cervical 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CATPS)内固定技术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关于中下颈椎CATPS内固定技术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下颈椎可以安全实施CATPS内固定技术,并一期完成前路减压、融合,同时获得坚强内固定,为复杂颈椎疾患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该技术存在操作方法复杂、钢板需进一步优化设计及食管刺激等并发症缺点,远期疗效和适应证等需进一步研究。结论中下颈椎CATPS内固定技术安全有效,但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手术技术及内固定器械均需更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下颈椎 前路椎体椎弓根螺钉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两种颈椎前路内固定方法对邻近节段应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晋元 吴卫东 +4 位作者 房亚峰 钱蕾 樊继宏 毕振宇 欧阳钧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498-1502,共5页
[目的]采用非接触应变测量技术对颈椎前路钛板椎体钉系统(anterior screw plate system,AP)和颈椎前路人工椎体系统(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AVB)的邻近节段进行了应变分析,以评估两种固定方法对邻近... [目的]采用非接触应变测量技术对颈椎前路钛板椎体钉系统(anterior screw plate system,AP)和颈椎前路人工椎体系统(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AVB)的邻近节段进行了应变分析,以评估两种固定方法对邻近节段的力学影响。[方法]取8具新鲜成年男性C_2~C_7标本,剔除椎旁肌,去除颈椎前纵韧带及骨膜以暴露骨面,保留小关节囊、椎间盘及椎体节段。于标本前面喷涂散斑,并置于加载台上以1 N/m的力偶矩分别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六个方向运动。同时用标定后的非接触应变测量系统记录加载全过程图像。通过ARAMIS软件计算,可自动输出Von Mises应变云图。在软件中选择加载稳定后的云图,并统计该图C_3~C_4、C_6~C_7椎间盘应变均值,此为完整组。行C_5次全切,并分别安装AP、AVB,并按相同流程采集数据。[结果]同一运动状态下,AVB、AP组的上邻近节段应变均大于完整组,AP、AVB组的下邻近节段应变均小于完整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运动状态之间的邻近节段应变发现,前屈时邻近节段的应变显著大于其他运动状态(P<0.05),后伸时邻近节段应变则小于其他运动状态;同一组中上邻近节段的应变均大于下邻近节段,AP、AVB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获得了不同条件不同运动状态下,邻近节段椎间盘前面的应变云图。在装配固定器械后,上下节段间出现了应力分布不均的现象,提示可能与邻近节段退变有关。同AP相似,AVB也具有引起邻近节段退变的潜在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应变测量 应变 邻近节段 前路椎弓根螺钉
原文传递
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在上胸椎刚度的试验研究
19
作者 杨立井 肖增明 +2 位作者 梁栋柱 贺聚良 刘云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15期2051-2054,共4页
目的比较上胸椎前路椎弓根钉板系统(ATPSPS)、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PTPSRS)和前路普通椎体钉板系统(AVBSPS)在上胸椎的刚度。方法 12例防腐尸体标本分成3组,各组标本随机分配使用以上3种不同的内固定器械固定。测试各标本在原始状态下的... 目的比较上胸椎前路椎弓根钉板系统(ATPSPS)、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PTPSRS)和前路普通椎体钉板系统(AVBSPS)在上胸椎的刚度。方法 12例防腐尸体标本分成3组,各组标本随机分配使用以上3种不同的内固定器械固定。测试各标本在原始状态下的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5个方向的刚度。将所有标本模拟手术行T2椎体次全切除(损伤状态)后,再测试各标本在损伤状态下各方向的刚度。根据分组结果,选择相应的内固定系统进行安装固定,再测试各个方向上的刚度。结果在原始状态及损伤状态下,各组之间的各向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本行固定后,各组之间在各个方向上的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SPS组的前屈刚度大于其他两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SRS组的轴向压缩刚度和后伸刚度大于其他两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BSPS组的侧屈刚度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SPS在各方向上的刚度均高于AVBSPS,前屈刚度大于PTPSRS,而轴向压缩刚度和后伸刚度不及PTPSRS,左右侧屈刚度则与PTPSRS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前路椎弓根螺钉 前路椎弓根钉板系统 刚度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