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pplication of thin flap repairing method after reascularization in femoral anterolateral free flap
1
作者 Youming Pang Wu Li 《Discussion of Clinical Cases》 2018年第2期15-19,共5页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thin flap repairing method after reascularization in femoral anterolateral free flap. Methods: From May 2013 to October 2015, 20 cases of patients received femoral...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thin flap repairing method after reascularization in femoral anterolateral free flap. Methods: From May 2013 to October 2015, 20 cases of patients received femoral anterolateral free flap transplantation, with the flap transported to the recipient site. After reascularization, the phase I of thin flap repairing was performed in each 'vein type'area. Among those, there existed 8 cases of direct suture in the donor site, and 12 cases of skin transplantation by intermediate split thickness skin graft. Results: All the postoperative flaps survived, with 2 cases of vascular crisis and 2 cases of poor venous return at the edge of flap.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flap infection and necrosis occurred. Wounds and incisions in donor and recipient sites were healed in phase I. 20 cases of patients had been followed up for 5-24 months, and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15 months. The skin texture of flap was similar to the surrounding skin, with good abrasion resistance, no ulceration and no phase II flap repairing;the sensation of flap recovered to S3-S4 level;the two-point discrimination was 3.5-6.0 mm, with the average value of 5.0 mm. The function of patients' fingers recovered well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 such as contracture and deformity etc. In the last follow-up, Testativ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Upper Limb Function,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Chinese Medical Society for Surgery of Hand, was used to assess efficacy,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excellent in 9 cases, good in 5 cases, fair in 6 cases;in accordance with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listed in Michigan Hand Outcome Questionnaire (used to assess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appearance of flap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very satisfactory in 9 cases, satisfactory in 9 cases, and moderate in 2 cases. Conclusions: After reascularization in femoral anterolateral free flap grafting, phase I of thin repairing has small effects on flap vascularization, with a satisfactory appearance of the fl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oral anterolateral free flap Reascularization THIN flap repairing
下载PDF
Free Flow-through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 for Wrist High-tension Electrical Burns: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被引量:11
2
作者 WANG Cheng SHEN Yu Ming +1 位作者 QIN Feng Jun HU Xiao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7期510-517,共8页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port was to demonstr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ree flow-through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 for the treatment of high-tension electrical wrist burns.Methods We collected the data ...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port was to demonstr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ree flow-through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 for the treatment of high-tension electrical wrist burns.Methods We collected the data of 8 patients with high-tension electrical wrist burns admitted to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8.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were extracted from electronic hospital medical records.We obtained follow-up information through clinic visits.Results The injury sites for all 8 patients were the wrists,specifically 5 right and 3 left wrists,all of which were on the flexor side.Five patients had ulnar artery embolism necrosis and patency,with injury to the radial artery.Two patients had ulnar and radial arterial embolization and necrosis.The last patient had ulnar arterial embolization and necrosis with a normal radial artery.After debridement,the wound area ranged from 12 cm×9 cm to 25 cm×16 cm.The diagnoses for the eight patients were type II to type III high-tension electrical wrist burns.Free flow-through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combined with great saphenous vein transplantation if necessary)were used to repair the wounds.The prognosis for all patients was good after six months to one year of follow-up.Conclusion Treating wrist types II and III high-tension electrical burns is still challenging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use of free flow-through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combined with great saphenous vein transplantation if necessary)to repair the wound and to restore the blood supply for the hand at the same time is a good choice for treating severe wrist electrical bu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tension electrical burns Wrist flap surgery Free flow-through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
下载PDF
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手部复杂性断指再植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3
作者 周福成 何智阔 +1 位作者 吕永源 赵胡瑞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手部复杂性断指再植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2016年5月-2022年11月,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急诊修复15例手部复杂性断指再植创面。通过旋股外侧降支动脉主干或穿支串联断指,完成...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手部复杂性断指再植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2016年5月-2022年11月,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急诊修复15例手部复杂性断指再植创面。通过旋股外侧降支动脉主干或穿支串联断指,完成复杂性断指血运重建,其中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7.0 cm×8.0 cm~12.0 cm×23.0 cm,主干血管缺损长度3.5~10.0 cm,对于合并血管、神经或肌腱缺损者,行血管移植、神经移植或携带阔筋膜张肌重建,合并手部死腔嵌合穿支肌皮瓣移植修复,术后门诊或微信随访分析患指及皮瓣情况评估并指导锻炼。结果除1例断指再植坏死,其余皮瓣及断指再植全部成活。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断指及皮瓣成活质量良好,皮瓣厚度与周围皮肤接近,质地柔软,无严重瘢痕,恢复部分保护性感觉;断指指体轻度萎缩,恢复指体外形,功能恢复满意,两点辨别觉达5~11 mm;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植指功能:优3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80%。结论应用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急诊修复手部复杂性断指再植创面,利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或分支与缺损的主干动脉桥接,实现了重建远端血液循环及覆盖创面的双重功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皮瓣及指体血运重建率,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through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断指再植 修复
下载PDF
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解剖学特征与定位方法的专家共识(2024版)
4
作者 徐永清 唐举玉 +39 位作者 刘元波 周征兵 蒋灿华 张兴 张世民 芮永军 杨晓东 巨积辉 孙向东 丁小珩 周小兵 魏在荣 杜青晏 臧梦青 俞芳 刘族安 杨曦 魏鹏 宋达疆 李赞 战杰 聂开瑜 郭峰 吴攀峰 王欣 崔怀瑞 谢松林 刘俊 刘亦杨 李士民 范新宇 何晓清 王腾 聂广辰 赵刚 刘军 石小田 张春 唐茂林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9-499,共11页
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是以股前外侧为组织供区、主要以旋股外侧动脉(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LCFA)穿支为供血系统的外科皮瓣。ALTF作为一种经典的“万能皮瓣”广泛应用于临床修复重建领域。为了对A... 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是以股前外侧为组织供区、主要以旋股外侧动脉(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LCFA)穿支为供血系统的外科皮瓣。ALTF作为一种经典的“万能皮瓣”广泛应用于临床修复重建领域。为了对ALTF穿支解剖特征与定位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由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与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牵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多名从事显微修复重建外科的专家共同讨论,拟定《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解剖特征与定位方法的专家共识(2024版)》,旨在进一步推广其临床应用并展示我国学者在ALTF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
5
作者 于峻懿 宋达疆 +7 位作者 李赞 周波 吕春柳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张锐 杨丽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5-559,共5页
目的总结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肿瘤根治术后遗留大面积胸壁全层缺损的疗效和经验。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钛合金支架或骨水泥重建完成22例胸壁全层重建术,患者胸壁缺损面积为300~700... 目的总结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肿瘤根治术后遗留大面积胸壁全层缺损的疗效和经验。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钛合金支架或骨水泥重建完成22例胸壁全层重建术,患者胸壁缺损面积为300~700 cm^(2)(中位面积360 cm^(2)),共设计切取44块肌皮瓣,其中皮肤面积(173.55±67.78)cm^(2),肌瓣面积(158.68±94.93)cm^(2)。将皮瓣转移至胸壁缺损处,动脉行端-端吻合,根据可用受区动脉数量,采取外增压或内增压的方式重建2块肌皮瓣动脉血运。吻合静脉时,根据血管蒂及受区静脉数量与形态,采取不同的吻合策略。结果肌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块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清创后创面愈合。双侧大腿供区伤口全部顺利愈合,遗留线性瘢痕。术后随访6~36月,平均(18.27±8.62)月,所有患者未见局部复发,1例乳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重建胸壁质地良好,患者呼吸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肌力、关节活动正常,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能很好地覆盖胸壁缺损,根据不同的血管解剖特点切取肌皮瓣能最大程度保护供区功能,是行胸壁重建术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肌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血管吻合 胸壁修复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6
作者 张兴 吴攀峰 +2 位作者 李诚 周小兵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542,共8页
目的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 目的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像进行解剖验证。结果在65侧有效标本中共观察到大腿前外侧皮肤穿支408支(平均每侧6.3支),其中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系统391支,占95.8%(391/408),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的占比分别为:升支9.1%(37/408)、横支16.4%(67/408)、降支60.8%(248/408)、斜支9.6%(39/408),其穿支起始部外径分别为(0.7±0.3)、(0.9±0.4)、(1.1±0.5)、(0.8±0.3)mm;来源于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旋髂浅动脉17支,占比4.2%,穿支起始部外径为(0.7±0.3)mm。结论(1)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仍然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主要源血管;(2)高位皮肤穿支主要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与升支;(3)斜支多起源于升支与横支的共干部,具备一定的外径与蒂长,可以斜支为蒂切取皮瓣;(4)旋股外侧动脉来源穿支纤细或缺如时,可以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等源血管来源的高位皮肤穿支切取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穿支皮瓣
下载PDF
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复杂创面
7
作者 丁桂友 李文涛 +1 位作者 唐阳平 张桂红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5期625-625,共1页
2019年6月~2020年12月,我科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8例四肢复杂创面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9~5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例,机器挤压伤5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手部1例,前臂2... 2019年6月~2020年12月,我科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8例四肢复杂创面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9~5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例,机器挤压伤5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手部1例,前臂2例,小腿2例,足踝部3例。创面均伴有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外露,且软组织多处、不规则缺损,缺损面积10 cm×4 cm~25 cm×13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叶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 股前外侧皮瓣
下载PDF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比较
8
作者 华振 荆银磊 +1 位作者 戴炜 赵卓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0期1638-1642,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移植分别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移植分别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A组47例接受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其中男24例、女23例,年龄(53.26±11.52)岁,创面范围4.2 cm×5.4 cm~8.3 cm×10.2 cm,病变部位分布为足背15例、足踝18例、足跟14例;B组47例接受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移植,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51.34±10.89)岁,创面范围3.5 cm×4.5 cm~7.5 cm×9.5 cm,病变部位分布为足背17例、足踝16例、足跟14例;两组术前均行封闭负压引流清创。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创面愈合情况、创面生长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皮瓣感觉功能、行走能力[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评估]。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后6个月,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97.87%(46/47)比87.23%(4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P=0.049);A组创面愈合时间(28.98±4.49)d、住院时间(18.98±5.36)d、肉芽组织形成时间(21.58±4.22)d,均短于B组的(31.38±4.76)d、(22.38±6.42)d、(23.65±4.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1个月创面VEGF(113.13±12.82)ng/L、bFGF(70.08±6.87)ng/L、TGF-β1(9.08±0.91)μg/L,均高于B组的(102.35±13.11)ng/L、(65.33±6.37)ng/L、(8.09±0.8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皮瓣外观总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2,P=0.399),A组皮瓣感觉功能正常率高于B组[61.7%(29/47)比40.42%(1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7,P=0.039);A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情况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513,P=0.033)。结论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优于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移植,创面愈合速度快,较大程度地恢复了患者的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组织瓣 移植 封闭负压引流
下载PDF
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CTA及血管三维重建定位下股前外侧皮瓣的修复重建效果分析
9
作者 王雅楠 刘林林 +1 位作者 郭凯杰 周云超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8期1746-1750,共5页
目的分析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CT血管造影(CTA)及血管三维重建定位下股前外侧皮瓣的修复重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60例口腔癌术后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面部缺损软组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 目的分析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CT血管造影(CTA)及血管三维重建定位下股前外侧皮瓣的修复重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60例口腔癌术后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面部缺损软组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A及血管三维重建定位技术辅助设计制备皮瓣的32例患者作为A组,术前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定位辅助制备皮瓣的28例患者作为B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皮瓣存活情况、移植区感觉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不同影像标记穿支血管皮肤浅出点、起始点至髌骨上缘和至外侧缘直线距离以及动脉血管内径与术中实际测量值差值。结果A组手术时间较B组缩短(P<0.05);A组与B组皮瓣存活率比较无差异(P>0.05)。A组移植区皮瓣感觉功能优于B组(P<0.05)。A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9.38%vs 21.43%)(P<0.05)。A组穿支血管浅出点、起始点至髌骨上缘直线距离和起始点至大腿外侧缘直线距离以及血管内径术前测量值与术中测量值差值均小于B组(P<0.05)。结论CT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可辅助临床医师定位穿支血管,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软组织缺损 CT血管造影 血管三维重建 股前外侧皮瓣 修复重建
下载PDF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类型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被引量:71
10
作者 张春 吴恙 +1 位作者 陈中 曹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 :总结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起始走行的解剖学特点和规律 ,并作出临床分型。方法 :在 15 6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中 ,对皮血管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干上的起源、是否穿肌、穿肌的长短深浅、皮血管浅出点的高低等解剖学特点进行观... 目的 :总结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起始走行的解剖学特点和规律 ,并作出临床分型。方法 :在 15 6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中 ,对皮血管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干上的起源、是否穿肌、穿肌的长短深浅、皮血管浅出点的高低等解剖学特点进行观察总结。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主要有 8种 ,可分五个类型 :Ⅰ股皮穿支型 (5 5 .1% )包括深浅两个亚型 ;Ⅱ肌间隙皮支型 (2 6.9% ) ;Ⅲ混合型 ;Ⅳ无粗大皮支型 ;Ⅴ高位皮血管型 (2 1.5 % )。结论 :(1)尽管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和类型有多种 ,但作为皮血管的主干—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在绝大多数个体中 ,不仅恒定存在 ,而且肯定有一优势皮支发出。 (2 )皮瓣移植术遇到无粗大皮支型时 ,不必放弃手术 ,改用高位皮血管 ,仍可使皮瓣移植获取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皮血管 类型 解剖学 分型
下载PDF
轴型血管蒂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5
11
作者 肖添有 司徒朴 +2 位作者 陈伯华 徐达传 李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10,共4页
在12侧灌注颜料的新鲜下肢上,解剖观察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真皮下血管网的构筑及静脉回流,结果显示:①皮动脉穿出深筋膜后随即分成2~6支主要分支各自斜行浅筋膜途中发出浅筋膜分支、真皮... 在12侧灌注颜料的新鲜下肢上,解剖观察了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真皮下血管网的构筑及静脉回流,结果显示:①皮动脉穿出深筋膜后随即分成2~6支主要分支各自斜行浅筋膜途中发出浅筋膜分支、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和混合型三种分支;②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在真皮下层形成“血管树”或“蜘蛛痣”状吻合稠密的血管网;③在制备股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时需保留血管蒂周围2.5cm不超薄,其余周边部分超薄至保留皮下脂肪2~3mm;④真皮下静脉也吻合成网,通过皮动脉伴行静脉或股外侧浅静脉回流。文中讨论了皮瓣的血供特点和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下血管网 股前外侧 皮瓣 移植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设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3
12
作者 陈胜华 徐达传 +3 位作者 周小兵 安高 钟光明 吴坤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肌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游离异形股前外侧皮瓣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13
作者 施海峰 芮永军 +4 位作者 寿奎水 张全荣 孙振中 邱扬 程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28-731,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一期修复手部不同区域、不同面积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2002年5月~2004年5月,设计不同形状的股前外侧皮瓣和股前外侧分瓣(二者组合为异形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外科创伤中多发性多部位的皮肤缺损27例,其中男16例,女11例。左手... 目的介绍一种一期修复手部不同区域、不同面积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2002年5月~2004年5月,设计不同形状的股前外侧皮瓣和股前外侧分瓣(二者组合为异形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外科创伤中多发性多部位的皮肤缺损27例,其中男16例,女11例。左手9例,右手16例,左足2例。洞穿伤致手掌、背皮肤缺损5例,热压伤9例,齿轮伤6例,梳毛机伤5例,碾压伤致左足背、足底皮肤缺损2例,均伴有肌腱或骨、关节外露。采用“H”形皮瓣修复手掌贯穿伤5例,“Y”形或“K”形皮瓣修复手掌背伴手指皮肤缺损11例;“”形皮瓣修复手背伴手掌侧方或虎口皮肤缺损3例,足背伴足底皮肤缺损2例,“h”形皮瓣修复手背伴与之不相连的手指皮肤缺损6例。主瓣范围为6.5cm×4.8cm^17.0cm×12.0cm,分瓣为3.5cm×2.8cm^7.5cm×4.5cm。结果术后27例皮瓣全部成活,除1例筋膜瓣以外皮瓣受区伤口均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均获随访3~12个月,外形满意,皮瓣质地柔软。除2例洞穿伤、3例热压伤及1例梳毛机伤患者手功能恢复不理想,其余患者均恢复抓、捏功能,12个月以上患者恢复触、痛觉,两点辨别觉1.4~2.5cm。结论异形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手部复杂皮肤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股前外侧皮瓣 游离移植 多发性手损伤 修复
下载PDF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的变异与处理 被引量:27
14
作者 张春 陈土根 +1 位作者 徐德洪 张晓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5-67,共3页
经过57例58块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所见,皮血管大部属肌皮穿支型,且术前用多普勒血流仪作出的定位大多与实际相距较远。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下行途中发至皮瓣血管的穿支及浅出点的部位高低,深浅也有较大差异,这些均对术中皮血管的... 经过57例58块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所见,皮血管大部属肌皮穿支型,且术前用多普勒血流仪作出的定位大多与实际相距较远。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下行途中发至皮瓣血管的穿支及浅出点的部位高低,深浅也有较大差异,这些均对术中皮血管的选取,解剖游离带来困难,甚至失误。作者提出: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①延长皮溶内侧缘切口;②切开皮瓣上端时逐层切开浅深筋膜;③逆行自下而上游离皮瓣;④对穿行于肌中的穿支游离时带上3~5mm肌袖;⑤对皮血管细小者同时取用2支或对皮血管进行组合吻合等方法加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血管变异 处理
下载PDF
高位直接皮支型股前外侧皮瓣的应用 被引量:55
15
作者 罗力生 张立宪 胡志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06-207,共2页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缺乏第 1肌皮动脉穿支时皮瓣移植的可能性。方法 总结 15年来股前外侧皮瓣移植 16 0例的经验 ,及其临床所见的血管走行、分布、起始部位及血管外径等解剖特点与移植成活的关系。其中有 10例以高位直接皮支为蒂...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缺乏第 1肌皮动脉穿支时皮瓣移植的可能性。方法 总结 15年来股前外侧皮瓣移植 16 0例的经验 ,及其临床所见的血管走行、分布、起始部位及血管外径等解剖特点与移植成活的关系。其中有 10例以高位直接皮支为蒂的皮瓣移植术 ,占本组的 6 .3%。切取皮瓣的范围 10 cm× 14cm~ 12 cm×18cm ,修复体表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 术后 10例高位直接皮支皮瓣游离移植 ,均获得完全成活。结论 高位直接皮支型股前外侧皮瓣是一种血供良好 ,切取范围较大、简便的皮瓣 ,当股前外侧皮瓣降支的第 1穿支缺乏时 ,是一种最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直接皮穿支血管 游离移植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带髂胫束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跟后区组织缺损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晨霖 于东升 +3 位作者 丛海波 乔永平 隋海明 苏金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37-1039,共3页
目的评定带髂胫束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跟后区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跟腱合并跟后区皮肤缺损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45岁。6例为跟腱合并跟后区皮肤缺损,5例为跟腱、跟后区皮肤合并跟骨骨折或... 目的评定带髂胫束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一期修复跟后区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跟腱合并跟后区皮肤缺损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45岁。6例为跟腱合并跟后区皮肤缺损,5例为跟腱、跟后区皮肤合并跟骨骨折或部分跟骨缺损。皮肤缺损范围6cm×5cm^14cm×8cm,跟腱缺损长度5~11cm。皮瓣切取范围11cm×6cm^17cm×11cm。髂胫束的切取长度7~13cm,宽度3~5cm。将髂胫束内外侧缘内翻缝合成腱状形成双层髂胫束重建跟腱。供区创面直接缝合5例,余6例行游离全厚皮片植皮。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伤口期愈合。获随访6个月~4年。根据尹庆水疗效评价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Thompson试验和提踵试验均为阴性。无跟腱再断裂、跟区皮肤破溃等并发症发生,足跟部两点辨别觉6~8mm。结论带髂胫束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是一种有效且能一期修复跟腱合并跟后区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胫束 股前外侧皮瓣 跟腱缺损 跟后区皮肤缺损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秦兆英 廖莹 +4 位作者 黎晔 刘恒 韦春华 蒋黎 黄献玲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18期1684-1686,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的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9例采取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29例应...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的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9例采取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29例应用FTS理念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输液时间,术后负压引流管和术后胃管留置时间。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输液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负压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护理中灵活应用,可有效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缩短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输液时间,对患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使患者得到更多人文关怀,增加患者满意度,保证了医疗护理质量,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股前外侧皮瓣 口腔癌 护理
下载PDF
腓骨肌皮瓣供区发生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组织缺损的修复 被引量:5
18
作者 文建民 朱锋 +2 位作者 唐恩溢 杨旭东 孙国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2-743,747,共3页
目的:介绍腓骨肌皮瓣制备术后,小腿供区发生筋膜间室综合征致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修复方法。方法:对2例腓骨肌皮瓣行下颌骨缺损重建时,供区发生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造成的软组织缺损,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进行修复。结果:2例手术都获得成功... 目的:介绍腓骨肌皮瓣制备术后,小腿供区发生筋膜间室综合征致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修复方法。方法:对2例腓骨肌皮瓣行下颌骨缺损重建时,供区发生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造成的软组织缺损,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进行修复。结果:2例手术都获得成功,小腿外形满意,运动功能基本恢复,保留了足、踝关节功能,未行截肢。结论:股前外侧肌皮瓣血管恒定,制备方便,可以提供较大修复组织,对腓骨肌皮瓣供区的组织缺损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肌皮瓣 腓骨肌皮瓣 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组织缺损修复
下载PDF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治家 杨军 +7 位作者 罗旭松 田恒进 王志勇 靖树林 盛辉 李德保 沙震兴 刘洁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1932-1933,共2页
目的:探索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足踝区皮肤软组织的临床应用。方法:12例患者,13块皮瓣,踝区软组织缺损,根据创面大小选择股前外侧皮瓣给予修复。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11块皮瓣完全存活,2例2块皮瓣一侧尖端坏死,部分创面外露,经过局部1~2... 目的:探索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足踝区皮肤软组织的临床应用。方法:12例患者,13块皮瓣,踝区软组织缺损,根据创面大小选择股前外侧皮瓣给予修复。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11块皮瓣完全存活,2例2块皮瓣一侧尖端坏死,部分创面外露,经过局部1~2周的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皮瓣与创面贴附良好,无皮下积液、空腔及窦道形成。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可切取面积大,血运丰富,部位隐蔽,不损伤主要血管,阔筋膜可以I I期修复损伤的跟腱,是修复足踝区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理想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移植 足踝 穿支皮瓣
下载PDF
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韩雪峰 李健宁 +5 位作者 杨大平 徐学武 郭铁芳 郝晨光 刘国锋 马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究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的三维血管解剖分布。方法:10具新鲜尸体和10具防腐尸体,共40例成人下肢标本,30例经股动脉内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10例经旋股外侧动脉灌注中国墨汁。获取旋股外侧血管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的分布数... 目的:探究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的三维血管解剖分布。方法:10具新鲜尸体和10具防腐尸体,共40例成人下肢标本,30例经股动脉内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10例经旋股外侧动脉灌注中国墨汁。获取旋股外侧血管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的分布数据。结果:本组经股动脉内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的30例股外侧肌标本均属Ⅱ型,即含1个优势血管和2~3个次要血管。其优势动脉起自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和降支,2~3个次要血管起自股深动脉的第二、三穿动脉。优势动脉和次要动脉之间存在广泛的血管吻合,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及降支均发出骨膜支,分布于股骨骨膜上。结论:旋股外侧血管区域供应三维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为临床切取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 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 旋股外侧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