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Liver Fibrosis in HBsAg-Negative and Anti HBc Positive Patients
1
作者 Kounpiélimé Sosthène Somda Aboubacar Coulibaly +4 位作者 Oyétoundé Taofick Amanda Sandrine Marie Odile Soudre Lawagoulé Joseph Emile Ky Christiane Bere Arsène Roger Sombie 《Ope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CAS 2024年第10期331-339,共9页
Background: Surface antigen (HBsAg) is the mean marker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infection, some patients lose the HBsAg and only the presence of anti-HBc antibody indicates previous con... Background: Surface antigen (HBsAg) is the mean marker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infection, some patients lose the HBsAg and only the presence of anti-HBc antibody indicates previous contact with the virus. Among these patients, some have detectable viral load (occult infection) but most without viral replication. There is no guideline regarding these pati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hepatic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only the hepatitis B virus contact marker “total anti-HBc”. Patients and methods: it was a descriptive and analytical cross-sectional study, conducted in three private hospitals from January to August 2022. Were included HBsAg-negative and HBc-positive patients, consulting in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s. Noninvasive methods (APRI, FIB-4 and FIBROSCAN) were used to evaluate liver stiffness because of their easy accessibility and low-cost. The hepatic fibrosis was considered significant when the score determined by APRI, FIB-4 and FIBROSCAN® tests was respectively greater than 1.5;2.67 and 8 kPa corresponding to fibrosis level 2 (F2). Results: A total of 63 HBsAg-negative/total HBcAg-positiv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mean age was 49.9 ± 13.4 years. The male/female sex ratio was 1.78. Of the 63 patients, 19 had significant liver fibrosis (30.1%) among which 9 patients had HCC. The FIB-4 score outperformed the APRI score in assessing liver fibrosis, with a sensitivity of 84.2%, a specificity of 100% and a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93.6%. In univariate analysi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significant liver fibrosis and age over 40 years, dyslipidaemia, obesity, alcohol consumption, smoking, herbal medicine, negative anti-HBs immunological status and detectable viral load. Conclusion: Our study revealed a high prevalence of significant to severe hepatic fibrosis in anti-HBc positive patients. In most of the cases, the fibrosis was severe. Progression to HCC has also been possible.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the follow-up strategy for those patients. However, screening for hepatic fibrosis using noninvasive methods should be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aged over 40 years, alcohol or herbal medicine users,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or occult hepatitis B. In HBsAg-negative/anti-HBc-positive patients, liver stiffness should be evaluated and if it is greater than F2, HCC screening should be sta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 hbc Positives Liver Fibrosis Sub-Saharan Hepatitis B Virus
下载PDF
基线Anti-HBc联合HBsAg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恩替卡韦经治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答 被引量:11
2
作者 廖金瑶 陈学福 +1 位作者 陈小苹 肖艺 《循证医学》 CSCD 2017年第5期287-292,共6页
目的探究使用恩替卡韦治疗96周后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基线Anti-HBc在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103例经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试验组56例,在恩替... 目的探究使用恩替卡韦治疗96周后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基线Anti-HBc在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103例经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试验组56例,在恩替卡韦治疗基础上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2周后改为单药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照组47例,持续接受单药恩替卡韦治疗。每12周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功能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Anti-HBs、HBeAg、Anti-HBe含量,ELISA检测Anti-HBc,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含量,并比较治疗48周后两组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sAg消失率。结果治疗12周,对照组HBsAg的中位数值相对稳定,试验组呈下降趋势;治疗48周,试验组较对照组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sAg消失率皆有所提高。结论结合基线Anti-HBc定量和HBsAg可作为预测疗效的指标,观察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基线anti-hbc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恩替卡韦
下载PDF
基于血清抗-HBc定量建立慢性HBV感染者显著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无创诊断模型
3
作者 林维佳 陆伟 +1 位作者 王雁冰 张占卿 《肝脏》 2024年第3期278-284,共7页
目的建立慢性HBV感染者显著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诊断模型,并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7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胆内科住院并进行肝活检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457例慢性HBV感染者,收集患者的肝活检病理结果及... 目的建立慢性HBV感染者显著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诊断模型,并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7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胆内科住院并进行肝活检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457例慢性HBV感染者,收集患者的肝活检病理结果及常规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抗-HBc定量检测。依据Scheuer方法进行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分为显著与非显著肝坏死性炎症、肝纤维化和肝损伤组。根据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显著肝坏死性炎症、显著肝纤维化和显著肝损伤的数学模型,并与FIB-4、GPR、APRI、RPR利用ROC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价值。结果457例患者中显著肝坏死性炎症(G≥2)178例,非显著肝坏死性炎症(G<2)279例,显著肝纤维化(S≥2)248例,非显著肝纤维化(S<2)209例,显著肝损伤(G≥2或/和S≥2)264例,非显著肝坏死性炎症(G<2和S<2)193例。根据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别建立由抗-HBc、AST、PLT、TTR等指标组成的预测显著肝坏死性炎症的数学模型M-SHN,由抗-HBc、PLT、ChE、TTR、性别等指标组成的预测显著肝纤维化的数学模型M-SHF,及由抗-HBc、PLT、TTR、性别等指标组成的预测显著肝损伤的数学模型M-SHI,并通过ROC曲线分析各模型的预测价值,M-SHN模型的AUC为0.826(95%CI:0.788~0.860),M-SHF模型的AUC为0.776(95%CI:0.735~0.814),M-SHI模型的AUC为0.789(95%CI:0.748~0.825)。结论基于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及血清抗-HBc定量,建立了M-SHN、M-SHF、M-SHI模型,对于显著肝坏死性炎症、显著肝纤维化、显著肝损伤有较为可靠的预测价值,可帮助临床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HBV感染 抗-hbc定量 炎症 纤维化 诊断
下载PDF
Anti HBc titres and HBV DNA in Indian blood donors
4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332-,共1页
关键词 hbc HBV anti hbc titres and HBV DNA in Indian blood donors DNA
下载PDF
Anti-HBc-IgM检测试剂盒性能评估
5
作者 孙会芳 李春艳 +1 位作者 董瑞静 张晓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A0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新技术-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在检测Anti-HBc-IgM方面的优势,评估国产试剂的临床检测可行性。方法对国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各项性能指标评估来了解该试剂盒的性能,试剂盒检出限、精密度、交叉... 目的探讨新技术-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在检测Anti-HBc-IgM方面的优势,评估国产试剂的临床检测可行性。方法对国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各项性能指标评估来了解该试剂盒的性能,试剂盒检出限、精密度、交叉干扰、参考值范围等分析性能进行详细评估,并与市售某主流厂家临床对比进行评估及性能对照。结果评估的Anti-HBc-IgM,各项性能指标优异,其中检出限、精密度达到国际产品相同水平;与市售某主流厂家临床对比3100例样本,阴性符合率为99.56%,阳性符合率为99.16%,总符合率为99.52%。结论评估的Anti-HBc-IgM检测试剂盒可以用于临床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anti-hbc-IGM 精密度评估 类风湿因子
下载PDF
OBI感染中单独抗-HBc+和非单独抗-HBc+献血者S区变异情况分析
6
作者 郑建勋 吴世泉 +1 位作者 刘珍珍 江素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797-801,共5页
目的 了解本市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OBI)感染中单独抗-HBc+和非单独抗-HBc+献血者S区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ELISA与NAT筛查OBI标本,扩增和外送测序,获得单独抗-HBc+20份及非单独抗-HBc+25份测序标本。结果 本市献血者OBI检出率为0.10%(155/... 目的 了解本市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OBI)感染中单独抗-HBc+和非单独抗-HBc+献血者S区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ELISA与NAT筛查OBI标本,扩增和外送测序,获得单独抗-HBc+20份及非单独抗-HBc+25份测序标本。结果 本市献血者OBI检出率为0.10%(155/161 045),其中,抗-HBc阳性率为74.19%(115/155);OBI检出率与性别无关,随献血者年龄增高而增高(P<0.05);单独抗-HBc阳性率为22.58%(35/155),非单独抗-HBc阳性率为51.61%(80/155);45份OBI测序标本中,B基因型占比为73.33%(33/45),C型为20.00%(9/45),单独抗-HBc+组献血者突变位点多于非单独抗-HBc+组,位于MHR上的S114T和V168A变异率有差异(P<0.05)。结论 衢州市OBI感染基因型以B型为主,单独抗-HBc+组献血者突变位点高于非单独抗-HBc+组,可能更适合作为血液OBI筛查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肝病毒 抗-hbc+ 变异位点
下载PDF
深圳市18~25岁抗-HBc阳性合格献血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叶贤林 杜鹏 +2 位作者 冯旭 郑欣 许晓绚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12-1116,共5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18~25岁抗-HBc阳性合格献血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血清学和分子生物性特征。方法对HBs Ag(-)、NAT检测无反应性的18~25岁合格献血者血浆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和抗-HBs定量检测,对抗-HBc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 目的了解深圳市18~25岁抗-HBc阳性合格献血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血清学和分子生物性特征。方法对HBs Ag(-)、NAT检测无反应性的18~25岁合格献血者血浆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和抗-HBs定量检测,对抗-HBc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BCP/PC区及S区巢式PCR扩增,对扩增结果阳性产物纯化后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同时进行QPCR定量检测。结果在889名18~25岁HBs Ag(-)、NAT检测无反应性的合格献血者中,抗-HBc(+)共231名,占总人数25.98%(231/889),其中18~21岁组70名,占该组19.72%(70/355),22~25岁组161名,占该组30.15%(160/534);抗-HBs(+)共568名,占总人数63.89%(568/889),其中18~21岁组218名,占该组61.41%(218/355),22~25岁组350名,占该组65.54%(350/534);对197例抗-HBc(+)标本利用巢式PCR对HBV S区及BCP/PC区扩增,2例S区阳性,占1.02%(2/197),5例BCP区阳性,占2.54%(5/197),且均属于22~25岁组。对S区阳性PCR产物测序,发现2例均为B型,DNA序列与野生型相比,1例在532号位点由T变异为G,即T532G,氨基酸序列未发生变异。另1例氨基酸序列发生E44U变异。结论经HBs Ag及NAT检测合格的抗-HBc(+)献血者,其血液中仍有一定几率含有HBV DNA,需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HBV DNA
下载PDF
实时荧光PCR检测HBsAg阴性、抗HBc阳性献血者血液中HBV DNA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叶贤林 刘晓红 +3 位作者 马兰 张红 李活 曾劲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241-244,240,共5页
目的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献血者血液进行经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风险评估,为完善HBV血液筛查模式及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献血者血液常规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8×... 目的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献血者血液进行经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风险评估,为完善HBV血液筛查模式及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献血者血液常规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8×45μL汇集,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混样核酸检测HBVDNA。对血液常规筛查和混样核酸检测合格的标本,进行随机乙型肝炎血清学5项标志物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获得的HBsAg阴性、混样HBVDNA阴性、抗HBc阳性的标本,进一步采用单份样本(720μL)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并定量分析。结果混样标本共检测12552份,检出HBsAg阴性、HBVDNA阳性标本2份,阳性率为0.02%。随机筛查混样核酸检测阴性标本614份,检出抗HBc阳性标本320份,对此320份标本进行单份核酸检测,检出阳性标本1份,阳性率为0.31%。结论HBsAg阴性、抗HBc阳性献血者血液存在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应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HBVDNA能大大提高血液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献血者 核酸扩增技术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肝炎病毒 乙型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下载PDF
患者的ELISA一步法检测乙型肝炎抗-HBc、抗-HBe存在假阳性 被引量:9
9
作者 黄作美 黄光华 陈江萍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0-102,共3页
为证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步法检测抗-HBc和抗-HBe之间的相互交叉反应,用国产试剂对166例临床标本及266例体检标本,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检测并与Abbott产品结果比较发现其相对特异性,抗-HBc依次为50%、67.7%和98.2%、97... 为证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步法检测抗-HBc和抗-HBe之间的相互交叉反应,用国产试剂对166例临床标本及266例体检标本,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检测并与Abbott产品结果比较发现其相对特异性,抗-HBc依次为50%、67.7%和98.2%、97.5%。抗-HBe依次为89.3%、88.6%和98.8%、99.2%,一步法均明显低于两步法。将两法结果不符的再与Abbott产品结果比较,抗-HBc检测临床标本存在30%和体检标本存在16%的差异,抗-HBe也分别存在12.2%和11.9%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试剂特异性低引起的非特异性交叉反应。因此一步法检测抗-HBc和抗-HBe存在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抗-hbc 抗-HBE 假阳性 ELISA
下载PDF
竞争抑制法检测抗-HBc总抗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淑梅 林云 +2 位作者 王辉 唐平 沈茜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6-379,共4页
目的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待测血清标本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体(抗-HBc-HRP)加入间隔时间对抗-HBc总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HBV标志物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分A、B、C 3组:A组,加样后延长室... 目的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待测血清标本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体(抗-HBc-HRP)加入间隔时间对抗-HBc总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HBV标志物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分A、B、C 3组:A组,加样后延长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再加入抗-HBc-HRP;B组,加样同时加入抗-HBc-HRP延长室温放置不同时间;C组,A组方式测定的阴性转阳性标本再用ELISA试剂2和化学发光(CLIA)试剂重复测定,确认阴、阳性结果。结果A组加样方式对抗-HBc总抗体检测结果影响明显,且加样和加入抗-HBc-HRP的间隔时间越长,标本的假阳性越多;B组加样方式对抗-HBc总抗体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C组ELISA试剂1和试剂2有72.8%的检测结果一致;20例ELISA阴性转阳性标本经过CLIA方法验证仍为阴性。结论A组的不公平竞争在不同时间内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抗-HBc总抗体假阳性;B组加样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抗-HBc总抗体假阳性,保证检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假阳性
下载PDF
抗HBc-ScFv基因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外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汤正好 马会慧 +3 位作者 臧国庆 余永胜 李刚 姚集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4-738,共5页
目的:构建表达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单链抗体(抗HBc ScFv)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并检测其能否在真核细胞中有效表达目的基因. 方法:采用DNA重组技术将特异性人源性抗卜HBc单链抗体基因克隆于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与5 型腺病... 目的:构建表达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单链抗体(抗HBc ScFv)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并检测其能否在真核细胞中有效表达目的基因. 方法:采用DNA重组技术将特异性人源性抗卜HBc单链抗体基因克隆于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与5 型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共转染B15183细菌,经细菌内同源重组产生携带抗HBc ScFv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ScFV,经脂质体法转染293细胞,包装产生携带抗HBc scFv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scFv,体外转染HepG2细胞,PCR和ELISA法检测目的基因及其表达. 结果:构建了表达抗HBc ScFv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病毒滴度达4×1015 PFU/L,并能在真核细胞中有效表达目的基因. 结论:成功构建表达抗HBc ScFv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开展抗HBc ScFv在抗HBV基因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型腺病毒载体 体外表达 基因复制 人源性抗hbc单链抗体 ScFv基因 复制缺陷型腺病毒 ELISA法检测 DNA重组技术 重组腺病毒载体 HepG2细胞 病毒核心蛋白 目的基因 构建表达 真核细胞 293细胞 乙型肝炎 穿梭质粒 基因克隆
下载PDF
HBsAg阴性、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肝硬化病因特点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珍珍 范晓棠 +4 位作者 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石绣江 哈丽达.夏尔甫哈孜 陈兰 何方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1期4844-4848,共5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中高流行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epatitis B e antibody/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中高流行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epatitis B e antibody/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Bs/anti-HBe/anti-HBc)阳性肝硬化的病因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001-01/2013-1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年的肝硬化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结果将HBsAg阴性,但抗-HBs、抗-HBe、抗-HBc中任意一项阳性的肝硬化作为研究组,将同时期临床确诊为隐源性肝硬化的住院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合并代谢综合征水平及肝细胞肝癌发生情况等.结果:7012例肝硬化住院病例中,符合HBsAg阴性、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肝硬化220例(占3.14%),符合隐源性肝硬化147例(占2.10%).两组患者,研究组年龄均数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男性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汉族患者比例高(P<0.05),研究组具有更高的肝癌发生率(P<0.05),而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性低于隐源性肝硬化组(P<0.05).结论:HBsAg阴性、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肝硬化与隐源性肝硬化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代谢综合征水平及肝细胞肝癌发生情况等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组肝硬化患者的病因与隐源性肝硬化存在不同的致病因素,该项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对两组肝硬化患者的病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阴性 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肝硬化 隐源性肝硬化 高血压 糖尿病 肝细胞肝癌
下载PDF
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测定人全血中抗HBc抗体 被引量:3
13
作者 邓为民 徐世文 潘菊芬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572-573,共2页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ot Immu no goldFiltrationAssayDIGFA)特点的快速全血诊断方法。方法:选择可瞬间分离血中细胞和血清的膜,依据DIGFA的原理对33份HBcAb阳性...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ot Immu no goldFiltrationAssayDIGFA)特点的快速全血诊断方法。方法:选择可瞬间分离血中细胞和血清的膜,依据DIGFA的原理对33份HBcAb阳性血样和48份阴性血样进行了全血抗HBcAg抗体的检测。结果:测定阳性标本符合率为96.7%,阴性标本符合率为100%。结论: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可行的全血检测抗HBcAg抗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c Ab 全血 DIGFA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Bc-IgM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静媛 田庚善 孙凤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31-32,共2页
抗HBc-IgM在鉴别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及慢性乙肝急性发作中的意义。应用亚培试剂盒检测抗HBc-IgM,追溯120例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各临床类型的抗体滴度水平分布,同时统计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急性发作共240例患者的抗HBc-Ig... 抗HBc-IgM在鉴别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及慢性乙肝急性发作中的意义。应用亚培试剂盒检测抗HBc-IgM,追溯120例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各临床类型的抗体滴度水平分布,同时统计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急性发作共240例患者的抗HBc-IgM检测结果,比较其抗体阳性率和滴度水平之间的差异。抗HBc-IgM阳性率,急乙肝组明显高于慢乙肝组和慢乙肝急性发作组。抗体滴度<2.0者,慢乙肝组和慢乙肝急性发作组的百分率明显高于急肝组。抗体滴度的检测对鉴别急乙肝和慢乙肝急性发作有较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c—IgM 急性乙肝慢乙肝急性发作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乙肝疫苗对单项抗-HBc、抗-HBe及抗-HBc均阳性者抗-HBs产生的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春兰 窦锡彬 +1 位作者 罗志胜 蓝波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4595-4596,共2页
[目的]探讨接种乙肝疫苗对促进乙肝抗-HBc单项阳性及抗-HBe、抗HBc 2项同时阳性者产生抗-HBs的作用。[方法]对抗-HBc单项阳性及抗-HBe、抗HBc 2项同时阳性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接种全程结束后1个月,抽血作抗-HBs检查。[结果]接种乙肝... [目的]探讨接种乙肝疫苗对促进乙肝抗-HBc单项阳性及抗-HBe、抗HBc 2项同时阳性者产生抗-HBs的作用。[方法]对抗-HBc单项阳性及抗-HBe、抗HBc 2项同时阳性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接种全程结束后1个月,抽血作抗-HBs检查。[结果]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总阳转率为92.59%,抗-HBc阳性者抗-HBs阳转率为94.74%,抗-HBe、抗-HBc 2项同时阳性者阳转率为87.5%。男性抗-HBs阳转率为93.33%,女性为91.67%。[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对抗-HBc单项阳性及抗-HBe、抗-HBc 2项同时阳性者,有促进抗-HBs产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疫苗 抗-hbc 抗-HBE 抗-HBS
下载PDF
急慢性乙肝患者血清preS1-Ag抗HBc-IgM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温先勇 蔡旭 苑冀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83-1685,共3页
目的观察急、慢性乙肝患者病变及治疗过程中Pre-S1Ag、抗HBc-IgM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化学法对145例急、慢性乙肝患者病变及治疗过程中血清Pre-S1Ag、抗HBc-IgM、HBV-DNA及肝功能(总蛋白、白... 目的观察急、慢性乙肝患者病变及治疗过程中Pre-S1Ag、抗HBc-IgM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化学法对145例急、慢性乙肝患者病变及治疗过程中血清Pre-S1Ag、抗HBc-IgM、HBV-DNA及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re-S1Ag、抗HBc-IgM在急性乙型肝炎中检出率高达95.2%和97.6%,治疗后,两项指标均显著下降;肝功能完全恢复组Pre-S1Ag、抗HBc-IgM阳性率显著低于未恢复组(P<0.05);慢性活动性乙肝中两项指标均为83.3%且活动性乙肝组显著高于非活动性乙肝组;Pre-S1Ag、抗HBc-IgM与HBV-DNA阳性率高度相关(r1=0.98,r2=0.96,P<0.05)。结论检测Pre-S1Ag和抗HBc-IgM对急性乙肝的早期诊断、监测复制及预后评估及慢性乙肝的分类均具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Pre—S1Ag hbc-IGM
下载PDF
抗HBc-IgM、前S_1抗原与HBV-DNA检测在乙肝诊断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健 庞新华 +4 位作者 李秀青 董海新 窦翠云 山锋 刘晓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7期535-536,共2页
目的通过对乙肝最常见的大三阳和小三阳患者进行抗HBc—IgM、前S_1抗原及HBV—DNA检测,找出三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取大三阳和小三阳患者各100例进行抗HBc—IgM、前S_1抗原及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S_1抗原与HBV... 目的通过对乙肝最常见的大三阳和小三阳患者进行抗HBc—IgM、前S_1抗原及HBV—DNA检测,找出三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取大三阳和小三阳患者各100例进行抗HBc—IgM、前S_1抗原及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S_1抗原与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对乙肝复制检测有相关性。抗HBc-IgM与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存在密切关系。结论大三阳和小三阳的抗HBc—IgM、前S_1抗原及HBV—DNA,三项指标阳性率不同,反映的临床意义也不同,对乙肝患者不能只是诊断了大三阳或小三阳,还应进行抗HBc—IgM与前S_1抗原检测尤其进行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并进行长期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c-IGM 前S1抗原 HBV-DNA 肝炎 乙型
下载PDF
苏州地区抗-HBc阳性合格青年献血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1期2990-2992,共3页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合格的青年献血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生物学及血清学特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核酸检测(NAT)有反应性的青年献血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乙型肝...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合格的青年献血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生物学及血清学特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核酸检测(NAT)有反应性的青年献血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检测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对抗-HBc阳性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提取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区)/前C区(PC区)及S区巢式PCR扩增,对扩增结果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120例献血者中,抗-HBc(+)31例,其中22~25岁组25例,18~21岁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89例,其中22~25岁组16例,18~21岁组73例。利用巢式PCR扩增法对抗-HBc(+)标本进行PCR扩增,其中1例BCP区阳性,2例S区阳性,均属于22~25岁组。S区阳性标本的分型和测序结果显示:2例均为B型HBV,与野生型DNA序列相比,其中1例存在氨基酸序列E44U变异,1例存在T532G变异。结论对于HBsAg检测合格的抗-HBc(+)青年献血者,并不能保证其血液中一定不含有HBV DNA。为降低HBV经输血传播的风险,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乙肝高流行地区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DNA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献血者
下载PDF
2274名HBsAg阴性献血员抗-HBs、抗-HBc、HBV-DNA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顺姬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3551-3552,共2页
[目的]检测2274名HBsAg阴性献血员血清抗-HBs、抗-HBc、HBV-DNA,探讨献血员筛查中检测抗-HBs、抗-HBc的必要性。[方法]对2274名HBsAg阴性献血员血清ELISA法检测抗-HBs、抗-HBc,用PCR法检测HBV-DNA。[结果]检测者2274名中①抗-HBs阳性/抗... [目的]检测2274名HBsAg阴性献血员血清抗-HBs、抗-HBc、HBV-DNA,探讨献血员筛查中检测抗-HBs、抗-HBc的必要性。[方法]对2274名HBsAg阴性献血员血清ELISA法检测抗-HBs、抗-HBc,用PCR法检测HBV-DNA。[结果]检测者2274名中①抗-HBs阳性/抗-HBc阴性59.3%,HBV-DNA阳性率0.2%;②抗-HBs阴性/抗-HBc阴性17.4%,HBV-DNA阳性率0.3%;③抗-HBs阴性/抗-HBc阳性1.4%,HBV-DNA阳性率6.3%;④抗-HBs阳性/抗-HBc阳性21.9%,HBV-DNA阳性率0.2%。[结论]抗-HBs阴性/抗-HBc阳性群体中HBV-DNA阳性率最高(6.3%),提示献血员筛查中检测抗-HBs、抗-HBc,可以降低通过输血途径的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阴性献血员 抗-HBS 抗-hbc HBV-DNA
下载PDF
早期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新指标:抗HBc-IgM/HBV DNA定量log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伟 陈艳清 +3 位作者 季媛媛 程琳 周海东 郭长峰 《肝脏》 2022年第6期655-657,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指标。方法收集132例急性乙型肝炎和27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入院48 h内的抗HBc-IgM/DNA定量...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指标。方法收集132例急性乙型肝炎和27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入院48 h内的抗HBc-IgM/DNA定量log值,急性乙型肝炎组为5.18(0.03,13.65),较慢性乙型肝炎组的0.04(0.01,3.4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抗HBc-IgM/DNA定量log值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敏感度95.45%,特异性97.47%,最佳约登指数0.929,AUC为0.991,cutoff值1.025,简化为1时敏感度和特异性不变。抗HBc-IgM/DNA定量log值与传统指标抗HBc-IgM相比,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入院48 h内的抗HBc-IgM/DNA定量log值,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一个新指标,≥1考虑急性乙型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c-IgM/DNA定量log值 早期诊断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