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Ultimate Anti-Seismic Design Method
1
作者 Ioannis N. Lymperis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23年第4期771-801,共31页
The design mechanisms and methods of the invention are intended to minimiz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afety of structures in the event of natural phenomena such as earthquakes, tornadoes, and strong winds. It is achiev... The design mechanisms and methods of the invention are intended to minimiz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afety of structures in the event of natural phenomena such as earthquakes, tornadoes, and strong winds. It is achieved by controlling the deformations of the structure. Damage and deform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concepts since the control of deformations also controls the damage. The design method of applying artificial compression to the ends of all longitudinal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s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necting the ends of the walls to the ground using ground anchors placed at the depths of the boreholes, transfers the inertial stresses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ground, which reacts as an external force in the structure’s response to seismic displacements. The wall with the artificial compression acquires dynamic, larger active cross-section and high axial and torsional stiffness, preventing all failures caused by inelastic deformation. By connecting the ends of all walls to the ground, we control the eigenfrequency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ground during each seismic loading cycle, preventing inelastic displacem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ensure the strong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 soil and the structure. By designing the walls correctly and placing them in proper locations, we prevent the torsional flexural buckling that occurs in asymmetrical floor plans, and metal and tall structures. Compression of the wall sections at the ends and their anchoring to the ground mitigates the transfer of deformations to the connection nodes, strengthens the wall section in terms of base shear force and shear stress of the sections, and increases the strength of the cross-sections to the tensile at the ends of the walls by introducing counteractive forces. The use of tendons within the ducts prevents longitudinal shear in the overlay concrete, while anchoring the walls to the foundation not only dissipates inertial forces to the ground but also prevents rotation of the walls, thus maintaining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the beams. The prestressing at the bilateral ends of the walls restores the structure to its original position even inelastic displacements by closing the opening of the developing cra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IMATE Control-System anti-seismic EARTHQUAKES CONSTRUCTION METHOD design
下载PDF
Dynamic response of a slope reinforced by double-row antisliding piles and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s 被引量:10
2
作者 FAN Gang ZHANG Jian-jing +1 位作者 QI Shun-chao WU Jin-bi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226-241,共16页
Large-scale shaking table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a slope reinforced by double-row anti-sliding piles and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inforcement suppresse... Large-scale shaking table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a slope reinforced by double-row anti-sliding piles and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inforcement suppressed the acceleration amplification effectively. The axial force time histories are decomposed into a baseline part and a vibration part in this study. The baseline part of axial force well revealed the seismic slope stability, the peak vibration values of axial force of the anchor cable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area of the slope under seismic excitations. The peak lateral earth pressure acting on the back of the anti-sliding pile located at the slope toe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 acting on the back of the anti-sliding pile located at the slope waist.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an obvious load sharing ratio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anti-slide piles, the load sharing ratio between the two anti-sliding piles located at the slope toe and the slope waist varied mainly in a range of 2-5. The anti-slide pile at the slope waist suppressed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slop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stability anti-SLIDING PILE ANCHOR cable seismic design SHAKING table test Earthquake
下载PDF
多肢剪力墙-框架结构抗震优化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邢静忠 陈晓霞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78-84,共7页
提出一个多肢剪力墙 -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该模型既考虑了结构整体约束 ,又考虑了构件的局部约束 ,利用了基于解析公式的结构抗震分析新方法 ,以减少整体优化的计算量 ,通过作者编制的 WFEROD- 程序计算的工程实例计... 提出一个多肢剪力墙 -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该模型既考虑了结构整体约束 ,又考虑了构件的局部约束 ,利用了基于解析公式的结构抗震分析新方法 ,以减少整体优化的计算量 ,通过作者编制的 WFEROD- 程序计算的工程实例计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力墙 优化设计 数学模型 框架结构
下载PDF
某高层建筑-箱型基础动力响应分析
4
作者 钱德玲 李英超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4-70,共7页
文章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地震激励下的某超限高层建筑箱型基础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静力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确保其计算精度,并分别输入地震激励EL-centro波、Kobe波和... 文章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地震激励下的某超限高层建筑箱型基础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静力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确保其计算精度,并分别输入地震激励EL-centro波、Kobe波和上海人工波,分析箱型基础在不同激励下的层间位移、内力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箱基整体呈现出剪切变形模式,层间位移以底层为最大,轴力、剪力和弯矩也均是底层柱最大,因而箱基底层视为薄弱层;顶层由于围岩性质、上部结构嵌固以及地震耦合效应的影响,也容易成为薄弱部位;在地基-箱型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体系中,上部结构的刚度以及周围土体的约束,使箱基的整体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从而在设计地震加速度作用下其各个部位都能够处于正常工作的弹性阶段;箱基的中柱受到地震波耦合作用的影响要显著于边柱。分析结果为今后超限建筑的抗震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型基础 ANSYS软件 动力响应 -结构相互作用 层间位移 内力 薄弱层 抗震优化设计
下载PDF
负刚度-惯容阻尼器对隔震结构减震性能提升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孟亮 马洪伟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5-281,共7页
为进一步控制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融合负刚度与惯容的减震优势,开展了负刚度-惯容阻尼器(Negative Stiffness Inerter Damper,NSID)对隔震结构减震性能提升研究。基于NSID-隔震结构耦合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推导了Clough-P... 为进一步控制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融合负刚度与惯容的减震优势,开展了负刚度-惯容阻尼器(Negative Stiffness Inerter Damper,NSID)对隔震结构减震性能提升研究。基于NSID-隔震结构耦合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推导了Clough-Penzien谱输入下耦合系统随机地震响应;综合NSID设计成本和隔震结构减震性能提升需求,提出了基于成本控制的NSID参数优化方法;通过对比NSID、黏滞阻尼器(Viscous Damper,VD)、负刚度阻尼器(Negative Stiffness Damper,NSD)、惯容阻尼器(Viscous Inerter Damper,VID)对隔震结构在近场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的控制效果,阐明了NSID对隔震结构减震控制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基础隔震复合NSID的减震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隔震结构的隔震层位移,以及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和绝对加速度响应;由于负刚度元件的存在,NSID对隔震结构位移的控制效果稍劣于VID,但优于NSD和VD;优化设计的NSID综合了惯容和负刚度对隔震结构层间位移和绝对加速度的控制优势,对隔震结构层间位移和绝对加速度的控制效果优于VD、VID和N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基础隔震 负刚度 惯容 优化设计 抗震性能提升
下载PDF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编制要点介绍 被引量:5
6
作者 赵锂 朱跃云 +1 位作者 宋孝春 张青 《建设科技》 2018年第16期84-86,97,共4页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地表的破坏和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与倒塌。据对世界上130余次伤亡较大地震灾害进行的分类统计表明,其中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破坏、倒塌造成的。因此,对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依法进行相应的抗...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地表的破坏和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与倒塌。据对世界上130余次伤亡较大地震灾害进行的分类统计表明,其中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破坏、倒塌造成的。因此,对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依法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使其在破坏性地震中不损坏、不倒塌,是避免人员伤亡的关键。建筑设计考虑抗震设计,严格遵守抗震规范,已经成为特别重要的环节。但之前我国机电各专业(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煤气)无建筑物内的管道、风道、电缆桥架的相关抗震设计规范,本规范的编制和实施,完善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体系,保证在结构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机电系统的安全,杜绝次生灾害(火灾等)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 抗震支承 抗震支吊架
下载PDF
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优化设计的分析
7
作者 李天民 卢朝阳 《城市建筑》 2014年第33期46-46,共1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公认的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它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框架与剪力墙的优点,使整体结构抗侧刚度适中,并能提供相应的竖向和水平承载力。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抗震 优化
下载PDF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地震作用与抗震性能分析
8
作者 杨佳 陈奋飞 +3 位作者 贾传果 吕峻逸 邢挺 张家玮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96,共6页
研究目的:高地震烈度区域电气化铁路沿线途经多条地震断裂带,接触网系统在地震作用下易出现损坏,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本文结合高地震烈度区电气化铁路,基于接触网系统服役特性,开展了4柱3跨原型足尺振动台试验,建立并验证地震响应下的... 研究目的:高地震烈度区域电气化铁路沿线途经多条地震断裂带,接触网系统在地震作用下易出现损坏,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本文结合高地震烈度区电气化铁路,基于接触网系统服役特性,开展了4柱3跨原型足尺振动台试验,建立并验证地震响应下的接触网系统有限元模型,开展地震作用下接触网系统的地震响应仿真计算,对比分析接触网导线、腕臂、定位器、支柱等关键装备的抗震性能,并比较分析不同的接触网导线工作张力、跨距以及锚段长度对接触网系统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高地震烈度区接触网系统的抗震设计原则及措施,全面分析与研究地震作用下接触网系统响应规律和抗震性能。本文提出的关于接触网系统抗震性能分析数据及研究结论,能有效补充和完善接触网抗震设计规范及标准,有力支撑铁路工程建设,提升电气化铁路防灾抗灾能力。研究结论:(1)地震激励对接触网腕臂装置的影响较小,定位器出现受压,导致钩环结构易脱落;(2)地震激励对接触网支柱、接触线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可造成支柱柱底应力增大和接触线跨中位移增大;(3)锚段长度对抗震性能无明显影响,适当增大接触线工作张力、减小跨距可有效降低接触网系统的地震响应;(4)本研究成果可为轨道交通领域防灾减灾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高地震烈度 地震响应 抗震设计 性能
下载PDF
模块式金属隔震支座设计方法与试验研究——以电流互感器为例
9
作者 张毅 夏旭忆 +4 位作者 李海洋 尚庆学 李吉超 刘如山 王涛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224,共13页
提出了模块式金属隔震支座的构造与解耦设计方法,通过电流互感器振动台试验验证了隔震装置和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隔震设备顶部加速度响应为非隔震设备的7.32%~32.57%;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自复位... 提出了模块式金属隔震支座的构造与解耦设计方法,通过电流互感器振动台试验验证了隔震装置和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隔震设备顶部加速度响应为非隔震设备的7.32%~32.57%;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实际残余位移在不同地震动类型、地震动强度下均小于设计值。隔震支座具有较强的抗倾覆能力,可满足支柱类电气设备层间隔震需求,竖向地震输入影响时隔震支座的性能有所削弱,变形增大。电气设备的隔震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本体的抗震性能与支架的动力放大作用,慎重选择隔震设计目标,避免支座达到极限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式金属隔震支座 振动台试验 设计方法 抗倾覆 自复位
下载PDF
基于显示器安装技术的核电站抗震屏风式OWP盘台的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伟 《自动化博览》 2024年第5期58-63,共6页
根据操作员在C项目主控室盘台Mock Up验证过程中,针对OWP盘台提出的关于实现显示器密集安装和避免显示器之间缝隙漏光的新要求,本项目研发了抗震屏风式OWP盘台。核电站抗震屏风式OWP盘台利用屏风和显示器支架的相互配合可实现上述新要求... 根据操作员在C项目主控室盘台Mock Up验证过程中,针对OWP盘台提出的关于实现显示器密集安装和避免显示器之间缝隙漏光的新要求,本项目研发了抗震屏风式OWP盘台。核电站抗震屏风式OWP盘台利用屏风和显示器支架的相互配合可实现上述新要求:屏风具有足够高的固有频率和贯穿宽度方向的滑道结构,作为显示器支架载体的同时还可实现显示器支架的左右移动,即实现显示器的左右移动;显示器支架自身可实现显示器前后移动及万向角度调整,且各自由度均可可靠锁紧,二者配合可实现显示器的密集安装要求;屏风作为一道物理屏障可实现避免显示器与显示器之间缝隙漏光的要求。通过验证,核电站抗震屏风式OWP盘台可避免显示器与显示器之间的缝隙漏光,可实现显示器的均匀分布且最小间距可达到10mm,并满足相关核电站的抗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 OWP 显示器 屏风 显示器支架 结构设计
下载PDF
金阳河特大桥超高桥墩设计关键技术
11
作者 钟川剑 王戈 +1 位作者 蒋建军 何锐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3,共9页
金阳河特大桥主桥为(106+2×200+115+40)m连续刚构桥,位于高山峡谷地带,桥址处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烈度7.7度,5~7号主墩分别高113、196、182 m。针对横桥向抗震响应突出且墩高差异大的特点,主墩采用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对墩高较大的6... 金阳河特大桥主桥为(106+2×200+115+40)m连续刚构桥,位于高山峡谷地带,桥址处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烈度7.7度,5~7号主墩分别高113、196、182 m。针对横桥向抗震响应突出且墩高差异大的特点,主墩采用钢管混凝土组合墩,对墩高较大的6号、7号主墩横桥向双侧放坡,各主墩顺桥向尺寸保持恒定以方便施工,梁端设置粘滞阻尼器以实现顺桥向耗能减震;各主墩刚度经匹配设计,控制截面的地震响应达到合理比例。主墩为外包混凝土的四肢钢管混凝土柱及柱间腹板形成的箱形构造,竖向每间隔12 m设置1道钢筋混凝土横隔板;墩梁固结采用钢管混凝土柱置于主梁0号块腹板外侧的连接构造,钢管混凝土柱与承台连接采用承压板+PBL剪力键的构造。大桥整体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持久状况和E2地震作用下,钢管混凝土组合墩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主墩墩顶水平位移小于规范规定的变形容许值。主墩施工先安装钢管骨架,再采用液压爬模工艺施工钢管外包层和柱间腹板,研发了多点同步重型提升系统代替大型塔吊,以降低高空作业安全风险,节省施工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钢管混凝土组合墩 超高桥墩 高烈度地震区 抗震体系 横向放坡 墩梁嵌固 结构设计
下载PDF
中关村广场结构加固改造设计
12
作者 李阳 毛伟中 +5 位作者 卢清刚 高玉珅 丁淼 房梦茜 赵润佳 尹浩然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6-81,12,共7页
针对中关村广场结构加固改造,对比不同的加固方法之后,确定了在原有楼层不拆除的情况下,先在拟增加楼板位置施工梁、板结构,后拆除原有结构梁、板的加固方法;同时,介绍了新增梁与原结构柱连接构造做法,减小了施工难度。通过对比分析改... 针对中关村广场结构加固改造,对比不同的加固方法之后,确定了在原有楼层不拆除的情况下,先在拟增加楼板位置施工梁、板结构,后拆除原有结构梁、板的加固方法;同时,介绍了新增梁与原结构柱连接构造做法,减小了施工难度。通过对比分析改造前后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及抗震等级,采取了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方法,并根据现状建筑大部分位于地下室的特点,采取了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避免了大范围加固框架柱,节约了加固成本。在保持现状顶板覆土不移除的情况下,通过托换技术,采用扩大截面法对梁下部进行加固,达到了建筑功能需求。最后对比了抗浮锚杆抗浮加固方案、增加底板刚度抗浮加固方案、回填压重材料加固方案的经济性,并最终选择了抗浮锚杆抗浮加固方案,解决了该项目抗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改造 抗震性能化设计 抗浮加固 边坡支护
下载PDF
川南某换流站复杂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制及抗震加固效果评价
13
作者 尹东 王尚洁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4期101-113,共13页
西南山区广泛分布的复杂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制对换流站建设具有重大制约作用。为解决白鹤滩—江苏某特高压输电工程换流站建设的紧迫需求,以拟建站址区堆积体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深部位移监测、原位试验和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 西南山区广泛分布的复杂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制对换流站建设具有重大制约作用。为解决白鹤滩—江苏某特高压输电工程换流站建设的紧迫需求,以拟建站址区堆积体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深部位移监测、原位试验和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该堆积体边坡开挖变形机制及不同设计方案、不同桩参数条件下的抗震加固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抗震加固机理。结果表明:①换流站“多成因类型土体”的复杂堆积体边坡开挖极易产生变形,失稳模式为“牵引式蠕滑-拉裂”;②开挖过程中形成的高陡临空面是导致此类堆积体边坡变形的主控因素,堆积体边坡土体的高水敏性是短历时强降雨后坡体变形加剧的内在诱因;③经过圆形抗滑桩和矩形抗滑桩两种边坡加固方案治理后,坡体变形量均显著降低,坡体内最大变形位置位于坡体中后部,堆积体边坡在天然、地震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均符合设计要求,采用矩形抗滑桩对此类型堆积体边坡的治理具有更高的抗滑支挡效益和经济效益;④地震工况下,抗滑桩桩顶变形最大,剪力和弯矩随着地震波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最终达到最大值的变化趋势,最大弯矩值位于抗滑桩桩身约1/2处,边坡的支挡设计应结合桩身剪力、弯矩等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成因类型土体 复杂堆积体边坡 开挖变形机制 抗滑桩优化设计 抗震加固效果评价
下载PDF
城市快速路与轨道交通合建高架桥桥墩设计研究
14
作者 聂立力 周迅 熊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4期107-110,121,I0008,共6页
为节省用地和减少工期,某机场快速路工程采用城轨共建的双层高架桥结构型式,下部结构采用Y形桥墩.城市快速路与轨道交通合建高架桥是一种节省空间、提高效率、美化环境的新型桥梁结构,但也面临着复杂的受力和抗震问题.为满足公路规范和... 为节省用地和减少工期,某机场快速路工程采用城轨共建的双层高架桥结构型式,下部结构采用Y形桥墩.城市快速路与轨道交通合建高架桥是一种节省空间、提高效率、美化环境的新型桥梁结构,但也面临着复杂的受力和抗震问题.为满足公路规范和铁路规范的要求,对下横梁及桥墩采用容许应力法和极限状态法双重控制设计.在抗震设计中,考虑轨道梁无缝线路长钢轨约束的影响以及加入基础和后继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更准确合理.计算结果表明桥梁的静动力性能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为该类桥梁的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高架 Y形桥墩 结构型式比选 结构设计原则 抗震
下载PDF
一场六馆多塔连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15
作者 赵伟 《福建建筑》 2024年第4期78-85,共8页
福州市长乐区“三馆三中心”项目属于抗震不规则结构,为地下一层,地上建筑为底部6个独立单塔(四~五层)、顶部整体串联而成的连体结构。底部塔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顶部两层连接体采用钢桁架结构。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 福州市长乐区“三馆三中心”项目属于抗震不规则结构,为地下一层,地上建筑为底部6个独立单塔(四~五层)、顶部整体串联而成的连体结构。底部塔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顶部两层连接体采用钢桁架结构。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竖向构件不连续、尺寸突变等不规则情况,属于特别不规则结构。以该项目为例,基于抗震设计方法,采用YJK-Paco软件对模型进行弹塑性分析,对比了单塔模型和多塔模型的动力特性,分析了连体结构传力路径和特征;通过罕遇地震工况下时程分析,掌握了关键构件在大震作用下的工作状态,保证连体关键构件性能不遭受破坏。研究结果可为此类多塔复杂连接项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塔连体结构 不规则结构 抗震设计 框剪结构 钢桁架
下载PDF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
16
作者 李俊珂 《工程建设(维泽科技)》 2024年第5期185-188,共4页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不可小觑,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实施抗震结构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抗震结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更是为了保障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基于此,...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不可小觑,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实施抗震结构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抗震结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更是为了保障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基于此,加强对抗震结构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成为了当前建筑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其在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和保障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结构设计 抗震
下载PDF
宽幅无风撑中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总体设计
17
作者 范佐银 豆飞 保积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9期82-85,M0010,共5页
重点介绍嘉峪关市金港路上跨清嘉高速公路桥梁的总体设计和技术特色。该桥采用宽幅无风撑中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结构体系,桥位处地震烈度高,为有效减小地震作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在拱脚处设置摩擦摆减隔震支座,与传统中承式无铰拱桥有较... 重点介绍嘉峪关市金港路上跨清嘉高速公路桥梁的总体设计和技术特色。该桥采用宽幅无风撑中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结构体系,桥位处地震烈度高,为有效减小地震作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在拱脚处设置摩擦摆减隔震支座,与传统中承式无铰拱桥有较大区别,为国内首座无风撑中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主桥跨径布置为(22+65+22)m,桥宽36m,主梁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拱肋采用矩形薄壁钢箱,桥墩采用锥形实体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风撑 高烈度抗震 中承式 连续梁拱组合桥 钢箱拱 总体设计
下载PDF
渡槽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32
18
作者 高兑现 李正农 +2 位作者 唐永胜 简政 李哲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0-43,31,共5页
本文简述某渡槽工程结构布置 ,结合抗震设计对计算条件、工况进行了分析 ,采用动力有限元法程序对该渡槽结构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渡槽内是否有水 ,以及部分槽道有水对结构整体的动位移均有一定影响。其中 ,中槽有水比边槽有水所产生... 本文简述某渡槽工程结构布置 ,结合抗震设计对计算条件、工况进行了分析 ,采用动力有限元法程序对该渡槽结构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渡槽内是否有水 ,以及部分槽道有水对结构整体的动位移均有一定影响。其中 ,中槽有水比边槽有水所产生的位移大 ,且位移分布复杂 ;河道是否有水对结构位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结构 位移分析 有限元 抗震设计 渡槽结构
下载PDF
基于Pushdown分析的RC框架抗连续倒塌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李易 陆新征 +1 位作者 叶列平 陈适才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8,共9页
目的分析了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规律,为抗连续倒塌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非线性静力Pushdown方法,对不同抗震设防烈度的非整体现浇板框架和整体现浇板框架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层间不均匀内... 目的分析了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规律,为抗连续倒塌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非线性静力Pushdown方法,对不同抗震设防烈度的非整体现浇板框架和整体现浇板框架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层间不均匀内力是导致多层框架梁共同作用时相对承载力偏低的原因.梁机制和悬链线机制作用下框架结构的抗倒塌承载力分别由框架梁的抗弯承载力和抗拉承载力决定.结论抗震设计增强了框架在梁机制作用下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而对悬链线机制作用下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提高有限.楼板显著增强了框架在梁机制作用下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而对悬链线机制作用下的抗连续倒塌承载力的增强效果则取决于参与工作的楼板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框架 抗连续倒塌承载力 非线性静力Pushdown分析 抗震设计 楼板
下载PDF
盾构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抗震计算 被引量:20
20
作者 林志 朱合华 +1 位作者 杨超 杨林德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7-611,616,共6页
在广泛总结分析国内外关于地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文献的基础上 ,从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出发 ,采用时程分析法 ,计算盾构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地震反应 .详细论述了近几年来逐步成熟和完善的一种数值积分方法———连续介质快速... 在广泛总结分析国内外关于地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文献的基础上 ,从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平衡微分方程出发 ,采用时程分析法 ,计算盾构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地震反应 .详细论述了近几年来逐步成熟和完善的一种数值积分方法———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 .讨论了土体材料的动力特性 .建立了盾构区间隧道抗震设计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广州地铁二号线赤岗—客村区间隧道的抗震设计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隧道 抗震设计 时域分析法 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 Davidenkov模型ov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