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applied anatomical features for thoracic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uncture on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s 被引量:3
1
作者 Ran Wang Wei-Wei Sun +4 位作者 Ying Han Xiao-Xue Fan Xue-Qin Pan Shi-Chong Wang Li-Juan L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18期4607-4616,共10页
BACKGROUND Thoracic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uncture is the key step f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n the thoracic nerve roots or dorsal root ganglia.The anatomical features of the thoracic spine are complex,and puncture ... BACKGROUND Thoracic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uncture is the key step f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n the thoracic nerve roots or dorsal root ganglia.The anatomical features of the thoracic spine are complex,and puncture injury to the pleura,blood vessels,spinal cord,and other tissues may cause serious complications.The spatial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parameters for thoracic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uncture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AIM To observe and summarize the spatially applied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uncture on different vertebral segments.METHODS A total of 88 patients(41 males and 47 females)who underwent thoracic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t Nanjing Drum Towe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une 2020 were included.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s of 167 thoracic vertebral segments scanned in the prone position were collected.The width of the intertransverse space(D_(P)),the height of the rib neck/head above the lower transverse process(D_(R)),the width of the lateral border of the articular process/lamina(W_(P)),and the width of the posterior border of the vertebral body(W_(V))were measured.At the upper 1/3 of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ina,the horizontal inclination angle(α)from the lateral border of the articular process/lamina to the posterolateral border of the vertebral body was measured.The ratios D_(R)/D_(P) and W_(P)/W_(V) were calculated.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segments.RESULTS No rib head/neck occlusion(D_(R)/D_(P)>0)was found in the intertransverse spaces of T1-2 and T12-L1.The incidence of occlusion for the upper thoracic segments(T1-5,n=138),middle thoracic segments(T5-9,n=116),and lower thoracic segments(T9-L1,n=80)were 76.81%,100%,and 82.50%,respectively.The incidence of occlusion for the middle thoracic segm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upper and lower thoracic segments(P<0.05).The incidence of>1/2 occlusion(D_(R)/D_(P)>1/2)for the upper,middle,and lower thoracic segments was 7.97%,74.14%,and 32.50%,respectively.The incidence of>1/2 occlusion for the middle thoracic segm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upper and lower thoracic segments(P<0.05).W_(P) was longer than W_(V) on T1-2 to T9-10 and shorter than W_(V) on T10-11 to T12-L1.The horizontal puncture angle(α)into the external opening of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ina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gments of the thoracic vertebrae from the cephalic to caudal portion(left:r=0.772,P<0.01;right:r=0.771,P<0.01),and the horizontal inclination angle for T11-12 and T12-L1 was 90°.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impact of the rib head/neck on the puncture path of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ina and design appropriate puncture angles for different seg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acic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uncture Computed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RIB
下载PDF
新型防损伤型胸腔穿刺置管设备治疗闭合性血气胸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陈萌萌 张美清 +4 位作者 庄聪文 杨杰 陈金兰 丁越玲 李毅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0-904,共5页
目的观察新型防损伤型胸腔穿刺置管设备治疗闭合性血气胸的效果。方法将4只健康成年比格犬随机分为两组(组1和组2),每组2只,采用交叉对照方法进行实验。两组比格犬建立血气胸模型后,组1比格犬左侧胸腔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右侧胸... 目的观察新型防损伤型胸腔穿刺置管设备治疗闭合性血气胸的效果。方法将4只健康成年比格犬随机分为两组(组1和组2),每组2只,采用交叉对照方法进行实验。两组比格犬建立血气胸模型后,组1比格犬左侧胸腔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右侧胸腔以新型防损伤型胸腔穿刺置管设备治疗;组2比格犬左侧胸腔以新型防损伤型胸腔穿刺置管设备治疗,右侧胸腔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治疗结束1个月后,将两组比格犬的实验方法互换。比较2种闭合性血气胸治疗方法的术中穿刺置管时间、胸管置管最大角度、术后切口炎症刺激情况、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新型防损伤型胸腔穿刺置管设备对比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在减少穿刺置管时间[(47.13±11.56)s vs(88.13±16.84)s,P=0.002]、调整胸管置管最大角度[(118.38±11.07)°vs(102.25±9.92)°,P=0.015]、减少切口炎症刺激、缩短术后拔管时间[(47.00±2.70)h vs(51.62±3.52)h,P=0.019]方面有一定优势。结论新型防损伤型胸腔穿刺置管设备治疗闭合性血气胸有一定的优势,适用于大批量伤员或战场伤病员的后送与急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血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术 防损伤型胸腔穿刺 急救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测量的胸椎间孔穿刺的可及性和安全性研究
3
作者 李晨 刘春华 +3 位作者 张毅 李怡帆 毛鹏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14-522,共9页
目的:为减小胸椎间孔穿刺时发生气胸、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基于CT(computed tomography)影像测量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人的差异,探究不同节段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影像数据库中18... 目的:为减小胸椎间孔穿刺时发生气胸、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基于CT(computed tomography)影像测量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人的差异,探究不同节段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中日友好医院影像数据库中180例成年住院病人胸部CT影像,以T_(2)~T_(12)左侧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en,IF)为穿刺靶点,选取可清楚显示胸椎间孔的CT横断面,模拟椎间孔穿刺操作,测量旁开距离、穿刺角度、穿刺深度和椎间孔至后正中线距离,计算出可行的安全穿刺范围,分析不同性别(男性、女性)、年龄(青年、中年、老年)、BMI(非超重、超重)的测量结果。结果:不同性别的病人相比,男性在各节段的旁开距离和穿刺深度均明显高于女性,在上胸段的穿刺角度低于女性,椎间孔至正中线距离明显大于女性;不同年龄的病人相比,老年病人在T_(2~3)至T_(4~5)节段的最小旁开距离大于青年、中年病人,在T_(3~4)和T_(4~5)节段的穿刺角度小于青年、中年病人;不同BMI病人相比较,超重病人在各节段的旁开距离、穿刺深度均高于非超重病人,在T_(9~10)以上节段的穿刺角度小于非超重病人。从总体规律来看,椎间孔至后正中线距离在T_(5~6)和T_(6~7)最短,旁开距离、穿刺角度、穿刺深度和椎间孔至正中线距离均在中胸段出现极值,向两侧逐渐减小或增大。结论:胸椎穿刺的旁开距离、穿刺角度、穿刺深度由T_(2~3)至T_(11~12)有一定变化规律,各参数在不同性别、年龄、BMI病人之间存在差异,对于临床进行不同节段和人群的椎间孔穿刺操作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间孔穿刺 可及性 安全性 疼痛 影像测量
下载PDF
CT引导下椎间孔穿刺射频热凝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对上胸段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4
作者 邢高升 张基红 唐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8期1964-1968,共5页
目的 探究CT引导下椎间孔穿刺射频热凝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对上胸段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疼痛科接受治疗的上胸段顽固性PHN患者106例,... 目的 探究CT引导下椎间孔穿刺射频热凝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对上胸段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疼痛科接受治疗的上胸段顽固性PHN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5)。对照组采用CT引导下椎间孔穿刺射频热凝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PRP注射治疗。治疗后2、4、8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L)分别评估所有患者的疼痛、睡眠质量、抑郁程度及生活质量变化。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4周,观察组VAS评分为(2.60±0.09)分,低于对照组[(3.24±0.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周,观察组PSQI评分分别为(11.07±0.96)、(7.50±0.44)分,均低于对照组[(12.04±2.23)、(8.94±0.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8周,观察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9.68±1.23)、(5.67±1.26)、(2.69±0.53)分,低于对照组[(12.74±3..02)、(7.08±0.24)、(3.69±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观察组DLQL评分为(3.25±0.73)分,低于对照组[(4.58±1.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CT引导下椎间孔穿刺射频热凝联合PRP注射治疗可成功缓解上胸段顽固性PHN患者的症状,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段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富血小板血浆注射 CT引导下椎间孔穿刺射频热凝 疼痛 抑郁程度 生活质量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锁骨上穿刺胸腔胃造瘘1例
5
作者 杨崇双 黄学全 +2 位作者 何闯 李良山 李东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6-167,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食管癌术后吞咽困难2年余,加重1周入院。患者3年前诊断上段食管癌,行胸上段食管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辅助放化疗。近2年来,患者因吞咽困难,进流质饮食时感吞咽哽噎,曾多次在内镜下予以Bo...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食管癌术后吞咽困难2年余,加重1周入院。患者3年前诊断上段食管癌,行胸上段食管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辅助放化疗。近2年来,患者因吞咽困难,进流质饮食时感吞咽哽噎,曾多次在内镜下予以Boston球囊扩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经皮锁骨上穿刺 胸腔胃造瘘
下载PDF
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行胸段硬膜外穿刺定位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朝辉 唐雪梅 +2 位作者 吴辉 高晓凤 刘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辅助胸段硬膜外穿刺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2例拟在胸段硬膜外阻滞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采用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成像(变换角度使成像质量最佳,6MHz凸阵探头)定位脊柱正中线、椎间隙并测量皮肤至硬膜外间隙的距... 目的评价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辅助胸段硬膜外穿刺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2例拟在胸段硬膜外阻滞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采用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成像(变换角度使成像质量最佳,6MHz凸阵探头)定位脊柱正中线、椎间隙并测量皮肤至硬膜外间隙的距离(超声深度UD),行硬膜外穿刺,记录成功的穿刺点,利用标记有刻度的Tuohy穿刺针和直尺测量经皮肤到达硬膜外间隙的深度(进针深度ND)。通过一致性相关系数分析和95%一致性限Bland-Altman分析来计算UD及ND间的一致性。结果患者UD为(4.82±1.02)cm,ND为(4.71±1.11)cm。超声辅助定位穿刺点成功率为86.5%,61.5%的患者不需调整进针方向。UD与ND之间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23,95%一致性限为-0.952~0.723cm。结论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定位胸段硬膜外穿刺点成功率较高,UD与ND的一致性较好。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法可以为胸段硬膜外穿刺提供可靠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横切斜扫描 硬膜外穿刺 胸段 定位
下载PDF
胸交感神经毁损性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 被引量:4
7
作者 倪家骧 郭玉娜 +2 位作者 付建峰 薛纪秀 任玉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 :观察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神经毁损性阻滞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17例顽固性心绞痛患者 ,男 10例 ,女 7例 ,年龄 4 9~ 6 7岁 ,病程 4~ 9年。透视引导穿刺 ,经造影确认穿刺针的方向和穿刺针尖部的位... 目的 :观察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神经毁损性阻滞术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17例顽固性心绞痛患者 ,男 10例 ,女 7例 ,年龄 4 9~ 6 7岁 ,病程 4~ 9年。透视引导穿刺 ,经造影确认穿刺针的方向和穿刺针尖部的位置 ,注入无水乙醇 3ml阻滞胸交感神经。结果 :治疗后 2周 ,14例患者完全无痛 ,3例患者疼痛减轻 ,均无并发症。结论 :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神经毁损性阻滞术对 17例顽固性心绞痛的疗效好 ,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交感神经毁损性阻滞 治疗 顽固性心绞痛 X线引导穿刺 并发症 心功能
下载PDF
CT引导下椎弓根后外侧途径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胸椎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珑 倪才方 +4 位作者 肖湘生 刘一之 金泳海 朱晓黎 邹建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6-489,共4页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椎弓根后外侧途径经皮穿刺活检对胸椎病变诊断的成功率、诊断正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采用经椎弓根后外侧途径对12例胸椎病变行经皮穿刺活检。结果 12例病变接受13次活检,其中1例接受2次穿刺活检。CT证实1...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椎弓根后外侧途径经皮穿刺活检对胸椎病变诊断的成功率、诊断正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采用经椎弓根后外侧途径对12例胸椎病变行经皮穿刺活检。结果 12例病变接受13次活检,其中1例接受2次穿刺活检。CT证实13次穿刺活检,活检针均在病灶内,其中12次活检病理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相一致,诊断准确率92.3%。所有病例无穿刺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椎弓根后外侧途径穿刺活检诊断胸椎病变是安全、准确、微创的介入诊断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CT引导 穿刺活检 椎弓根后外侧途径
下载PDF
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蔡强 陆志斌 +2 位作者 周存荣 徐晓晗 吴延虎 《中国医药导刊》 2012年第10期1705-1705,1707,共2页
目的:比较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方法:将5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 目的:比较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方法:将5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83.3%(P<0.05);观察组肺复张时间、术后胸痛时间、操作时间、切口大小及患者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损伤小、恢复快,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理想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术 微创
下载PDF
超声检查在外周型胸腔肿块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桂宏 李智贤 +1 位作者 何云 廖新红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外周型胸腔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8例性质待定的外周型胸腔肿块的声像图表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结果胸腔肿块的二维超声表现分为低回声型、稍强回声型、混合回声型、不均质...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外周型胸腔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8例性质待定的外周型胸腔肿块的声像图表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结果胸腔肿块的二维超声表现分为低回声型、稍强回声型、混合回声型、不均质回声型及肺实变;CDFI表现分为无血流信号、少许血流信号、丰富血流信号及正常肺血流。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与病理诊断符合74例(94.8%)。结论超声定位和超声引导穿刺自动活检在诊断不明性质的外周型胸腔肿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胸腔肿块 穿刺活检
下载PDF
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胸椎症状性血管瘤 被引量:2
11
作者 晏雄伟 张洪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52期8993-8998,共6页
背景:自从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技术成功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后,一直在尝试用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例胸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患者,男2例,女7例,均... 背景:自从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技术成功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后,一直在尝试用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例胸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患者,男2例,女7例,均有背部疼痛等症状,其中2例有神经根刺激症状。采用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与结论:操作成功率100%,均未出现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示均无椎管内或椎间孔渗漏。治疗后24 h症状均有缓解,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显示原有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血管瘤无复发。结果可见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安全有效,它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预防压缩性骨折、防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脊椎穿刺 血管瘤 脊柱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椎体稳定性
下载PDF
大鼠CLP与LPS两种败血症心室动力学及血管张力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夏满莉 王敏 +3 位作者 柴荣奎 徐策 王会平 夏强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2-576,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败血症模型对大鼠心室动力学及血管张力变化影响的异同。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手术20 h致腹膜炎诱导和腹腔注射脂多糖(LPS)6 h诱导败血症模型;在体颈动脉插管和心室内导管术,测定颈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动力学指标;用离... 目的:探讨两种败血症模型对大鼠心室动力学及血管张力变化影响的异同。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手术20 h致腹膜炎诱导和腹腔注射脂多糖(LPS)6 h诱导败血症模型;在体颈动脉插管和心室内导管术,测定颈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动力学指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测定大鼠胸主动脉环的张力。结果:①CLP组大鼠的死亡率为65.2%,LPS组大鼠均存活;②CLP组和LPS组大鼠的血压均显著降低,且CLP组降幅更大(P<0.01);③CLP组和LPS组大鼠的左心室动力学指标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在HR与LVDP两项指标上,CLP组降低程度比LPS组更为明显(P<0.01);④两种模型的内皮完整和去内皮主动脉环对KC l和苯肾上腺素(PE)的收缩反应性均下降(P<0.01),且LPS败血症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两种败血症模型对大鼠心室动力学及血管张力均产生不良后果;CLP败血症在心室动力学方面恶化更加显著;LPS败血症在血管张力方面恶化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脓毒性 疾病模型 动物 结扎术 盲肠 心室功能 败血症 盲肠结扎穿孔 脂多糖类 主动脉 心室动力学
下载PDF
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在胸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邹红梅 徐晟伟 邓凯 《中国医学装备》 2016年第7期67-70,共4页
目的:评价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TNB)对胸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对46例胸部肿块或结节,包括6例胸膜病变行TNB,采用Precisa 18 G同轴套管半自动枪进行穿刺取病理。结果:46例患者中44例取得明确病理结果,准确率为95.6%,其中鳞... 目的:评价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TNB)对胸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对46例胸部肿块或结节,包括6例胸膜病变行TNB,采用Precisa 18 G同轴套管半自动枪进行穿刺取病理。结果:46例患者中44例取得明确病理结果,准确率为95.6%,其中鳞癌9例,腺癌24例,小细胞癌3例,转移瘤1例,结核1例,炎症5例,正常胸膜反折1例。未能获得明确诊断2例。结论:CT引导TNB诊断创伤小,准确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胸部病变 活组织检查 CT引导经皮穿刺
下载PDF
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和技术总结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小伟 潘玉林 +3 位作者 焦云龙 张猛 李保田 郭营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评估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总结PVP穿刺技术和骨水泥注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单侧PVP治疗的108例(154个椎体)骨质疏松性O... 目的:评估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总结PVP穿刺技术和骨水泥注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单侧PVP治疗的108例(154个椎体)骨质疏松性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症状,依照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90 min(平均55 min);骨水泥注射量为胸椎1.5~5.8 mL(平均3.9 mL)、腰椎2.7~7.0 mL(平均4.7 mL)。17个椎体(11.0%)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椎间隙渗漏9个、椎体前方及椎旁渗漏7个、椎管内渗漏1个(术后3个月复查CT时发现),均无神经病学症状。随访时间13~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患者1年随访时胸腰背部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1.71±0.28)分 vs(7.80±1.43)分、(90±13)分 vs(49±11)分]。结论单侧PVP治疗骨质疏松性OVCF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可靠等优点;但应熟练掌握穿刺方法及骨水泥注射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脊椎穿刺 骨水泥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术在胸腔积液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剑明 梁锦松 饶新辉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术在胸腔积液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奇偶顺序进行分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胸腔穿刺术治疗,研...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术在胸腔积液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奇偶顺序进行分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胸腔穿刺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接受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术治疗,对2组患者总引流量、操作时间、一次操作成功率、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期间并发症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总引流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一次操作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积液吸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引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腔积液治疗中实施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一次操作成功率,而且减少操作时间、积液吸收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引流术 胸腔穿刺术 作用
下载PDF
胸穿置管间断与持续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光艳 包义波 《中外医疗》 2016年第20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一次性引流导管胸膜腔穿刺置管间断与持续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方便选择在2013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就诊于该院的符合标准的中-大量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间断引流组)及... 目的探讨一次性引流导管胸膜腔穿刺置管间断与持续引流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方便选择在2013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就诊于该院的符合标准的中-大量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间断引流组)及对照组(持续引流组),每组30例,在全身抗结核药物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胸膜腔穿刺置管的方法引流胸水,并定期经胸膜腔穿刺置管的引流管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分别进行间断引流与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8.77±1.25)、(10.77±1.19)d,引流天数分别为(5.17±0.913)、(5.97±0.765)d,胸水完全消失时间(35.83±2.52)、(44.8±3.178)d,两组在状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微创的一次性引流管胸膜腔穿刺置管间断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面优于持续引流。结论在全身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微创的一次性引流管胸膜腔穿刺置管引流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入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操作简单、安全、可行,一次性引流管胸膜腔穿刺置管间断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疗效优于持续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穿置管 持续引流 间断引流 结核性胸膜炎 尿激酶
下载PDF
椎旁胸神经阻滞穿刺点定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建祥 鞠晓华 +3 位作者 苑代君 盛书凤 于浩 蒋吉英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年第4期16-18,21,共4页
目的为椎旁胸神经阻滞穿刺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将胸神经和椎板外侧缘的交叉点设为靶点,测量靶点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靶点到正中线距离以及靶点到皮肤距离。结果(1)靶点到各自上一椎体棘突中点平面距离:... 目的为椎旁胸神经阻滞穿刺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将胸神经和椎板外侧缘的交叉点设为靶点,测量靶点所在水平面到上位胸椎棘突中点水平面之间距离、靶点到正中线距离以及靶点到皮肤距离。结果(1)靶点到各自上一椎体棘突中点平面距离:T1-3靶点为20.3±4.1mm,T4-6靶点为5.1±3.2mm,T7-9靶点为5.3±2.4mm,T10-12靶点为20.6±5.0mm。(2)T7离正中线最近为15.1±3.8mm,向上或向下逐渐变宽,在T1处达20.6±4.6mm,在T12处达19.1±7.3mm。(3)靶点到皮肤距离:T5离皮肤距离最近,其距离为43.3±3.1mm,向上或向下逐渐增宽,在T1处达51.4±4.1mm,在T12处达49.4±5.0mm,其平均值为3.5±5mm。结论椎旁胸神经可以经上位棘突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胸神经阻滞 椎板外侧缘 棘突 穿刺点定位
下载PDF
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150例疗效分析与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群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1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患者的疗效。方法择取300例患者,其中150例患者为研究组,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其余150例为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反复胸腔穿刺引流胸腔积液,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引流效果、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患者的疗效。方法择取300例患者,其中150例患者为研究组,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其余150例为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反复胸腔穿刺引流胸腔积液,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引流效果、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引流效果、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好于对照组。结论胸腔闭式引流的方法,操作性强,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痛苦,且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闭式引流 胸腔积液 胸腔穿刺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在儿童胸腹腔积液穿刺置管引流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卫凯 魏林 +1 位作者 赵平 徐瑞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27期21-22,共2页
目的观察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在儿童胸腹腔积液穿刺置管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7例胸腹腔积液需穿刺置管引流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中心... 目的观察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在儿童胸腹腔积液穿刺置管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7例胸腹腔积液需穿刺置管引流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中心静脉导管(艾贝尔)置管引流。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胸腹水消失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脱落次数、导管堵塞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染、出血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引流在儿童胸腹腔积液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和胸腹水消失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中心静脉导管 穿刺置管引流 儿童胸腹腔积液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战炜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350-1351,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40 mL和丹参注射液20 mL治疗,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住院时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40 mL和丹参注射液20 mL治疗,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20例,治愈15例,好转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0%;对照组19例,治愈9例,好转6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7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黄芪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吸氧 止咳 胸腔穿刺抽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