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文明的浪漫式反动——试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2-17,共6页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一场重大的思想运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高扬个性,崇尚天性,主张有机共同体的价值,并提出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实现其理想。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具有主体中心主义、机缘主义、折中主义等特征,它是德国知...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一场重大的思想运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高扬个性,崇尚天性,主张有机共同体的价值,并提出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实现其理想。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具有主体中心主义、机缘主义、折中主义等特征,它是德国知识界对现代文明浪漫式反动的精神产物。考察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对于全面理解西方现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现代 启蒙 反启蒙
下载PDF
《爱丁堡评论》反浪漫主义潮流探源——文学期刊与文化领导权之战
2
作者 陈礼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61-66,共6页
本文旨在研究《爱丁堡评论》自创刊伊始就带有的反浪漫主义倾向,分析这种文学价值取向背后的政治涵义。本文从文化研究视角切入英国文学研究,指出以《爱丁堡评论》为代表的文学期刊如何参与到19世纪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和贵族阶层文化领导... 本文旨在研究《爱丁堡评论》自创刊伊始就带有的反浪漫主义倾向,分析这种文学价值取向背后的政治涵义。本文从文化研究视角切入英国文学研究,指出以《爱丁堡评论》为代表的文学期刊如何参与到19世纪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和贵族阶层文化领导权的斗争之中,其中的反浪漫主义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了19世纪前期英国的主流文学评论话语,按照资产阶级兴味在审美意识形态上塑造了英国年轻一代的文化价值观。本文关注文学期刊在社会政治和历史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从文化角度拓展英国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丁堡评论》 期刊 反浪漫主义 文化领导权
下载PDF
浪漫的间歇——抗战初期郭沫若的寓湘之旅
3
作者 张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3-160,共8页
1938年抗战初期,郭沫若的两次寓湘之旅,是其在上海、武汉时期积极将浪漫主义融入动员式文艺活动的短暂间歇。在湘期间,因于复杂政治现实和残酷战争灾害,郭沫若一度表现出了对于宏大主题观念的疏离,而呈现有对于世俗生活日常、战争灾难... 1938年抗战初期,郭沫若的两次寓湘之旅,是其在上海、武汉时期积极将浪漫主义融入动员式文艺活动的短暂间歇。在湘期间,因于复杂政治现实和残酷战争灾害,郭沫若一度表现出了对于宏大主题观念的疏离,而呈现有对于世俗生活日常、战争灾难记忆的偏移。其聚焦视野,由作为宣传观念的"应然",转向具体经验的"实然",由宏大抒情的"大我",转向个体经验的"小我",构成了他战时浪漫倾向和乐观情绪的休止,也显现出抗战文艺自身存在的思想张力和更多书写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抗战文艺 郭沫若 寓湘之旅
下载PDF
多维度透视尼采的反科学倾向
4
作者 孙红霞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4-31,共8页
尼采从怀疑主义、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解构主义维度批判科学理性、科学真理、科学方法与科学价值。他从怀疑主义维度,以虚无意向为思想特征,质疑客观性逻辑、因果律和科学语言;从浪漫主义维度,以"回归自然"透视科学,驳斥... 尼采从怀疑主义、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解构主义维度批判科学理性、科学真理、科学方法与科学价值。他从怀疑主义维度,以虚无意向为思想特征,质疑客观性逻辑、因果律和科学语言;从浪漫主义维度,以"回归自然"透视科学,驳斥科学机械世界观与科学方法;从非理性主义维度,以权力意志为世界本质,责难科学理论、理性,否定科学真理的存在;从解构主义维度,颠覆现代文明,抹煞科学进步。尼采在吸收近代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搭建起通往现代反主流文化反科学思潮及后现代解构主义反科学思潮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反科学 怀疑主义 浪漫主义 非理性主义 解构主义
下载PDF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反基础主义转向和反讽概念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淑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8-129,共12页
18世纪末19世纪初施勒格尔兄弟、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等德国早期浪漫派学者敏锐地洞悉了启蒙运动以来基础主义哲学体系的专制,从源于费希特的自我意识概念出发,提出了反讽的概念,以作为反基础主义的哲学方案,试图恢复有限物、感性因素... 18世纪末19世纪初施勒格尔兄弟、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等德国早期浪漫派学者敏锐地洞悉了启蒙运动以来基础主义哲学体系的专制,从源于费希特的自我意识概念出发,提出了反讽的概念,以作为反基础主义的哲学方案,试图恢复有限物、感性因素、个体性在无限彼岸、理性体系、普遍性面前不可消解的地位,并提供了普遍历史意义上的民族精神概念。但是由于浪漫派在主观性的方向上走得太远,个体自我意识难以承担自我设限的重任,陷入了个体的绝对主宰与绝对臣服、追求至善与虚无主义、无限变化与寂静主义、革命性与保守主义的重重悖论,最终错失了启蒙的遗产和个体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早期浪漫派 反基础主义 反讽
下载PDF
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20世纪初德国文化氛围及其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曹学聪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62-69,123,共9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尤其是德国知识分子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潮流,这种潮流对德国知识分子、德国文化乃至德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之所以弥漫在世纪之交的德国知识阶层,一方面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尤其是德国知识分子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潮流,这种潮流对德国知识分子、德国文化乃至德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之所以弥漫在世纪之交的德国知识阶层,一方面有着其深层的社会动因,另一方面德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学术机制也使其达到特别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 德国文化传统 学术机制 社会学
下载PDF
论“前文革时期”的小说创作
7
作者 赵歌东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6-29,共4页
从1957年反右运动到1966年文革之前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这个时期的文艺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两结合"等创作观念的实施在根本上是与"双百"方针背道而驰的。以50年代的创作积淀为基础,这个时期... 从1957年反右运动到1966年文革之前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这个时期的文艺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两结合"等创作观念的实施在根本上是与"双百"方针背道而驰的。以50年代的创作积淀为基础,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小说作品,但由于文艺政策的失误和文艺批判运动的扩大化,致使60年代初小说创作在整体上走向概念化和模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文革时期 反右倾 两结合 阶级论 主题先行
下载PDF
在浪漫与反浪漫中塑造完整的世界——论弗罗斯特诗中的乡村和城市
8
作者 李玲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1-84,共4页
从弗罗斯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叛逆两个方面阐述弗罗斯特诗中乡村和城市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继承和叛逆中,弗罗斯特塑造了完整的乡村和完整的城市。探索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社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反浪漫主义 乡村 城市
下载PDF
教育的“反浪漫”现象与浪漫传统重塑
9
作者 王乐 《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81,共12页
教育是由生命、自然、个性和创造构成的浪漫活动。教育因浪漫而多彩,浪漫因教育而深邃。浪漫有助于疏导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促进人的整全成长。尽管浪漫与反浪漫相伴而生,但受新自由主义、优绩主义、实证主义等思潮影响,教育表现出反浪漫... 教育是由生命、自然、个性和创造构成的浪漫活动。教育因浪漫而多彩,浪漫因教育而深邃。浪漫有助于疏导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促进人的整全成长。尽管浪漫与反浪漫相伴而生,但受新自由主义、优绩主义、实证主义等思潮影响,教育表现出反浪漫趋势,呈现“生命浪漫”以确定性为逻辑,“自然浪漫”以高效性为标准,“个性浪漫”以模式化为样态,“创造浪漫”以工具性为指向等特点。当社会对反浪漫潮流趋之若,教育将失去生命、自然、个性和创造的浪漫底色,使教育面临弱化生命生成性、忽视自然规律性、加剧个性同质化、诱发创造世俗化等风险。重塑教育浪漫的关键在于正视教育的浪漫属性,回归生命、自然、个性和创造的浪漫传统,并赋予时代的意涵。为此,教育需用“适度掌控”重塑“生命浪漫”,用“慢教育”重塑“自然浪漫”,用“定制化”重塑“个性浪漫”,用“美与艺术”重塑“创造浪漫”。教育浪漫传统的重塑并非摒弃理性,而是构建浪漫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用生活浪漫与职业理性指导行动、用诗意浪漫与科学理性构建理论、用设计浪漫与治理理性完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思想 浪漫主义 理性主义 反浪漫
原文传递
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一种另类认识论和方法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红霞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0-35,共6页
在西方反科学思潮的历史演化过程中,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浪漫主义的反科学思潮是其中一股重要的思想逆流,它对其后的表现形态文化和思想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考察卢梭的反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概述近代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探究其有... 在西方反科学思潮的历史演化过程中,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浪漫主义的反科学思潮是其中一股重要的思想逆流,它对其后的表现形态文化和思想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考察卢梭的反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概述近代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探究其有别于正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主观直觉主义和有机整体主义,为揭示西方近代反科学思潮的本质意蕴提供值得参考的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 认识论和方法论 主观直觉主义 有机整体主义
原文传递
反思浪漫主义的创造: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反科学叙事
11
作者 杨湃湃 王守仁 《英语文学研究》 2022年第1期38-52,共15页
《弗兰肯斯坦》创作于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讲述了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造人”的故事,被学界视为是一部审视科学与人关系的先驱之作。本文结合科学探索的内在规律以及以赛亚·伯林对浪漫主义的解读,从科学维度和... 《弗兰肯斯坦》创作于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讲述了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造人”的故事,被学界视为是一部审视科学与人关系的先驱之作。本文结合科学探索的内在规律以及以赛亚·伯林对浪漫主义的解读,从科学维度和浪漫主义维度对《弗兰肯斯坦》中的“创造”进行探究,认为小说虽看似讲述了“科学创造”的故事,但实则显示了“浪漫主义创造”的精神,体现了以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为原型的个人主义神话。作为“反科学叙事”的先声,《弗兰肯斯坦》不仅折射了科学无序发展的影响,还重新审视了浪漫主义的价值,揭示了把创造视为个人行为的危险性,反思了创造者的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肯斯坦》 创造 反科学叙事 浪漫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