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based on random field model of soil mechanical parameters 被引量:1
1
作者 Chao Ma Shenghui Zhou Jingwei Chi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2年第4期3-10,共8页
Soils with spatial variability are the product of natural history.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ed by soil samples from boreholes in the same soil layer may be different.Underground structure service in surrounding so... Soils with spatial variability are the product of natural history.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ed by soil samples from boreholes in the same soil layer may be different.Underground structure service in surrounding soils,their seismic response is controlled by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soils.The variability of soil mechanical parameters was not considered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Therefore,a random field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urrounding soils based on the random field theory.The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 the random field was simulated based on the time-domain explicit global FEM analysis,and the soil mechanical parameters and earthquake intensity influencing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urrounding soils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s were studied.Numerical results presented that,the randomness of soil parameters does not change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mode of surrounding soils significantly.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inter-story deformation of structures and lateral deformation of columns are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mechanical parameters,and the randomness of soil parameters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structures Random field Seismic performance FEM analysis Variable coefficient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shallow buried underground structure with isolation devices 被引量:1
2
作者 Jianning Wang Guangyu Zhang +2 位作者 Haiyang Zhuang Jing Yang Chen Li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2年第4期11-21,共11页
A design procedure for improv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unequal-span underground structures by installing isolation devices at the top end of column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eismic failure mode of frame-type und... A design procedure for improv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unequal-span underground structures by installing isolation devices at the top end of column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eismic failure mode of frame-type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nd the design concept of critical support columns.A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FEM)for a soil-underground structure with an unequal-span interac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o shed light on the effects of a complex subway station with elastic sliding bearings(ESB)and lead rubber bearings(LRB)on seismic mitigation.It was found that the stiffness and internal force distribution of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changed remarkably with the installation of isolation devices at the top end of the columns.The constraints of the beam-column j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weakened,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the overall lateral stiffnes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structural lateral displacement.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solation device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internal force and seismic damage of the frame column;however,the tensile damage to the isolation structure,such as the roof,bottom plate,and sidewall,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non-isolation structure.Although the relative slip of the ESB remains within a controllable range under strong earthquake excitation as well as frame columns with stable vertical support and self-restoration functions,the LRB shows a better performance during seismic failure and better lateral 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the unequal-span underground structure.The analysis results provide new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y in underground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structure Seismic performance Isolation device Elastic sliding bearing Lead rubber bea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下载PDF
多层交通荷载下非对称一体化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钱劲松 陈正 +2 位作者 欧阳韦 刘海洋 周毅恒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185,212,共9页
地下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对其运营期的安全稳定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大断面非对称一体化地下结构在多层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依据工程典型断面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施加路表、市政、轨道三层交通荷载,分析了非对称... 地下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对其运营期的安全稳定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大断面非对称一体化地下结构在多层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依据工程典型断面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施加路表、市政、轨道三层交通荷载,分析了非对称一体化地下结构的振动响应和应力分布特征,探究了多层交通荷载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构动力响应叠加规律。结果表明:非对称一体化结构的振动响应在市政交通层的左幅顶板中部最大,达0.5~0.7 m/s^(2),动应力在轨道交通层底角处最大,达0.08~0.10 MPa;地铁列车荷载是结构动应力的主要影响源,但土钉支护与桩基支撑能够有效降低动应力的影响;作用于地面的车辆荷载会对一体化结构的振动响应产生较显著影响,运营期应重点关注位于地面车辆行驶密集路段的结构。研究结果可为地下非对称一体化结构的优化设计、运营期养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地下结构 多层交通荷载 振动响应 动应力 结构性能
下载PDF
集中荷载下新型带斜支撑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
4
作者 胡智敏 陈伟 毛启元 《特种结构》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为解决常规地下空间转换结构尺寸大、设计施工困难的难题,提出一种自重轻、截面小、跨越能力大的新型带斜支撑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简称新型结构)作为大跨度地下空间的转换结构。通过midas有限元软件分析新型结构在集中荷载下的受力模式... 为解决常规地下空间转换结构尺寸大、设计施工困难的难题,提出一种自重轻、截面小、跨越能力大的新型带斜支撑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简称新型结构)作为大跨度地下空间的转换结构。通过midas有限元软件分析新型结构在集中荷载下的受力模式,并与常规无斜支撑框架结构对比,结果表明:新型结构梁正、负弯矩分别降低72%、17%,柱外侧弯矩降低20%;新型结构斜支撑内侧梁、柱轴力和剪力与斜支撑布置有关;新型结构梁挠度降低33%,柱侧向变形增加20%。经济性分析表明:相比常规结构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新型结构转换梁可降低自重27%,节约钢材10%,综合造价降低约10%,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转换结构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 斜支撑 受力性能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超大型地下结构系统地震响应高性能弹塑性流固耦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余嘉轲 王荣鑫 +3 位作者 王睿 张建民 孙俊岭 王永成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199,共10页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进行加快,地下结构的抗震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了研究饱和土层,尤其是可液化场地中超大型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必须解决高性能计算、弹塑性本构模型、流固耦合等关键问题。该文基于高性能数值仿真平台GEOSX,开...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进行加快,地下结构的抗震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了研究饱和土层,尤其是可液化场地中超大型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必须解决高性能计算、弹塑性本构模型、流固耦合等关键问题。该文基于高性能数值仿真平台GEOSX,开发一套高性能弹塑性流固耦合分析方法。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例,采用砂土液化大变形模型进行动力弹塑性流固耦合分析,计算规模超千万自由度。计算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并行计算效率,可以实现可液化场地地下结构系统的大规模高效弹塑性流固耦合模拟。对于这一主要处于饱和砂土地层中的超大型地下结构系统,在基本地震作用下,饱和砂土层的最大超静孔压比达到约0.5,产生较为明显的弱化;结构地震层间位移角和内力均满足规范要求,由于存在开洞等断面变化,结构响应三维效应明显;由于与地下结构相连的地上结构相对较小,地上结构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可液化场地 动力分析 高性能计算 流固耦合 弹塑性模型
下载PDF
明挖法装配式地下车站的结构性能研究进展
6
作者 夏生祥 李鹏 +2 位作者 康鹏程 管东芝 冯帅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目的]当前,我国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体系呈现多样化发展特征,但缺乏系统梳理,故对明挖法装配式地下车站的结构性能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方法]针对当前主流的结构形式,系统总结了明挖法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体系特点;从预制构件、节点连接... [目的]当前,我国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体系呈现多样化发展特征,但缺乏系统梳理,故对明挖法装配式地下车站的结构性能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方法]针对当前主流的结构形式,系统总结了明挖法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体系特点;从预制构件、节点连接和整体结构等3个层面梳理了明挖法装配式地下车站的结构性能研究情况;提出了明挖法装配式地下车站的发展方向。[结果及结论]明挖法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可分为装配整体式和全拼装式两种;装配式地下车站预制构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装配式板类构件的承载性能;预制构件的节点连接,关系到装配式地下车站整体结构的承载和抗震性能,是研究的重点;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承载和抗震性能主要通过数值分析手段进行研究,较为缺乏整体结构的试验数据;考虑全寿命周期的装配式地下车站受力性能研究将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装配式 明挖法地下车站 结构体系 结构性能
下载PDF
地震-移动荷载耦合作用下地铁车站动力性能研究
7
作者 刘士龙 高盟 +1 位作者 矫慧慧 邢晨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2-231,共10页
地下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线,由于我国地震频发以及列车进出站频率增加,地铁车站结构易受地震荷载和列车荷载共同影响,然而目前地铁车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中未考虑地震-列车荷载耦合作用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保证地震和列车进出站同时... 地下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线,由于我国地震频发以及列车进出站频率增加,地铁车站结构易受地震荷载和列车荷载共同影响,然而目前地铁车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中未考虑地震-列车荷载耦合作用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保证地震和列车进出站同时发生时地铁车站结构的安全,建立土体-地铁车站-轨道相互作用的三维精细化计算模型,选取列车制动进站的荷载形式施加在轨道表面,并在模型底部输入三向地震波,对比分析地铁车站结构在地震作用和地震-列车耦合作用2种工况下的应力、位移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列车耦合作用下,下层柱的柱底峰值应力最大,是车站结构最薄弱的位置,发生变形后首先达到最大屈服应力值并产生塑性破坏;在列车进站前期(0~5 s),板在地震-列车耦合作用下的加速度及位移幅值均大于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及位移幅值,列车进站后期,板在2种工况下的加速度及位移基本一致;在地震-列车耦合作用下,当地震加速度较小且列车速度较大时,两者振频接近产生共振,并导致对板的振动放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列车耦合作用 地下车站结构 动力性能 共振放大现象
下载PDF
斜入射地震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路德春 李云 +1 位作者 马超 杜修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4,共8页
为了分析斜入射地震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性能,以苏州地铁一号线星海广场车站双层地下结构为分析对象,建立了地震反应三维实体有限元模拟模型,模拟了斜入射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与围岩土体系统的三维地震反应,系统分析了大型地下结构... 为了分析斜入射地震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性能,以苏州地铁一号线星海广场车站双层地下结构为分析对象,建立了地震反应三维实体有限元模拟模型,模拟了斜入射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与围岩土体系统的三维地震反应,系统分析了大型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空间效应与永久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土体在地震作用下产生了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主要为地表沉降,并显著受地震动入射角度的影响.大型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空间效应显著,纵向地震反应表现为中柱较边柱强烈,永久变形大;横向地震反应表现为内侧柱较外侧柱强烈,永久变形大.中柱是地下结构抗震最薄弱的部位,结构设计时建议中柱采用铰接,只承担竖向荷载,不承担水平剪力,将有利于提高地下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三维 抗震性能 斜入射 空间效应
下载PDF
两层三跨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弹塑性工作状态与抗震性能水平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庄海洋 任佳伟 +2 位作者 王瑞 苗雨 陈国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138,共8页
针对目前缺乏对现有地铁地下车站结构抗震性能水平的认识,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设计了7种研究不同场地类别,并考虑输入地震动强度,分析了两层三跨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动力损伤特性及其抗震水平。结果表明,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弹性和... 针对目前缺乏对现有地铁地下车站结构抗震性能水平的认识,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设计了7种研究不同场地类别,并考虑输入地震动强度,分析了两层三跨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动力损伤特性及其抗震水平。结果表明,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弹性和弹塑性工作性态层间位移角限值分别小于地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对应值;同时,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从弹性极限工作状态到弹塑性极限工作状态所对应的层间位移角的差值也较小,说明其抗震延性明显比地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要差。基于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输入地震动强度下地下结构层间位移角、结构与土体的刚度比和输入峰值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该类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层间位移角随地下结构与地基的刚度比和输入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变化的预测公式,以及该类地下车站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与抗震性能水平的一一对应关系,初步给出了该类地下车站结构基于层间位移角的抗震性能水平划分和物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地下车站结构 结构与地基的刚度比 抗震性能水平 弹塑性工作性态 层间位移角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综述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合华 王曙光 +4 位作者 彭立敏 黄宏伟 朱宏平 吴波 白廷辉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283,310,共12页
针对地下结构性能演化机制难清、健康状态难知以及地下结构损坏极其难修等工程科学难题,研究人员通过国家“973计划”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系统研究动态服役环境中地下结构材料全寿命期性能演化机制、地... 针对地下结构性能演化机制难清、健康状态难知以及地下结构损坏极其难修等工程科学难题,研究人员通过国家“973计划”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系统研究动态服役环境中地下结构材料全寿命期性能演化机制、地下结构性能与环境耦合作用机制、超长线状地下结构状态智慧感知理论与方法、动态时空环境效应下的地下结构健康诊断与服役性能预知理论、地下水环境下的结构智能自修复与加固理论、地下结构健康服役的数字化保障与控制体系等,在地下结构全寿命期性能演化多尺度模型与预测方法、超长线状地下结构的智慧感知与损伤识别方法、地下结构管片的混凝土自修复与加固方法以及地下结构健康服役的数字化保障与控制体系4个方面取得代表性成果,并应用于多项重大工程,实现了地下结构服役状态的可知、可控,为轨道交通地下结构长寿命健康服役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下结构 性能演化 健康服役 混凝土自修复
下载PDF
深部地下空间周围岩体性能研究浅探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德荣 李杰 钱七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542-546,共5页
目前,我国防护工程的动力计算和设计理论都是建立在连续介质波动力学基础上的,这些方法和理论无法解释开发深部地下结构时出现的一些现象。作者从深部岩体的结构、变形、高应力状态及其结构与介质的相互作用出发,总结出深部岩块体系的... 目前,我国防护工程的动力计算和设计理论都是建立在连续介质波动力学基础上的,这些方法和理论无法解释开发深部地下结构时出现的一些现象。作者从深部岩体的结构、变形、高应力状态及其结构与介质的相互作用出发,总结出深部岩块体系的五个特点,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下岩块 开发运用 块系结构 性能研究
下载PDF
装配式混凝土地下车站结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邵莹 胡双平 +1 位作者 高志宏 胡翔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93,104,共6页
研究目的:地铁系统是我国大中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地铁区间隧道已普遍采用装配式混凝土衬砌结构,但在地下车站方面仍以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为主。为了进一步提升地铁建设的工业化水平,有必要在地下车站中推广... 研究目的:地铁系统是我国大中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地铁区间隧道已普遍采用装配式混凝土衬砌结构,但在地下车站方面仍以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为主。为了进一步提升地铁建设的工业化水平,有必要在地下车站中推广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本文系统介绍目前工业与民用建筑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形式以及国内外有关装配式混凝土地下车站结构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地下车站结构的发展进行展望。研究结论:(1)在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我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这为装配式混凝土地下车站结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国外较早开展了装配式混凝土地下车站结构的工程应用但相关研究较少,我国的应用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加强;(3)为了加快推动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地下车站结构的发展,建议结合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的已有成果,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方案、关键连接接头受力性能、结构抗震性能与防水性能等方面开展重点攻关;(4)本研究结论可为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地下车站结构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车站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工程应用 受力性能研究
下载PDF
部分预制装配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郭建刚 王永伟 +1 位作者 庄海洋 陈文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5-224,共10页
文中以新型预制装配+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考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的叠合作用与连接设计,建立了土-地连墙-地下结构非线性静动力耦合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通过与传统现浇式车站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结构加... 文中以新型预制装配+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考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的叠合作用与连接设计,建立了土-地连墙-地下结构非线性静动力耦合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通过与传统现浇式车站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结构加速度和地震损伤的对比分析,探明了该部分预制装配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水平。结果表明:由于预制装配式构件采用高标号混凝土,使得预制装配+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对应的传统非装配现浇式车站结构;同时,输入具有明显低频振动特性的地震动时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最为强烈;预制+现浇叠合构件的横截面上,现浇部分混凝土的地震损伤明显大于同截面预制部分混凝土的地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结构 地铁地下车站 抗震性能 地震损伤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柱脚可更换的地下结构抗震截断柱技术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杜修力 阴孟莎 +1 位作者 刘洪涛 乔磊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4-534,共11页
基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抗震韧性设计目标,结合提升中柱水平变形能力的地下结构抗震截断柱技术,提出了可有效避免由于柱脚应力集中产生的破坏和震后可快速更换的地下结构中柱设计思路,其中复合截断中柱与顶、底纵梁采用剪力销栓连接,柱脚... 基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抗震韧性设计目标,结合提升中柱水平变形能力的地下结构抗震截断柱技术,提出了可有效避免由于柱脚应力集中产生的破坏和震后可快速更换的地下结构中柱设计思路,其中复合截断中柱与顶、底纵梁采用剪力销栓连接,柱脚部采用局部增强或增韧可更换材料进一步替代。采用数值模型分析了复合柱的承载力、变形能力以及柱脚采用不同材料时对复合柱变形和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并与整体现浇柱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一般截断柱的承载能力明显低于整体现浇柱,但其变形能力远远优于整体现浇柱。随着中柱变形的增加,一般截断柱中柱柱脚位置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局部增强或增韧材料的采用可有效避免复合截断柱脚部因应力集中而产生的破坏,提高了复合截断柱的水平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地下结构 剪力销栓 可更换部件 数值分析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地下结构抗震拟静力试验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修力 韩润波 +1 位作者 许成顺 许紫刚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0-859,共10页
拟静力试验由于几何缩尺比较大、可采用真实材料及可实现破坏性试验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结构抗震问题研究中。由于试验对象的不同,地下结构抗震拟静力试验可分为构件层面、结构层面及土-结构体系层面。列举了一些近年来开展的各层... 拟静力试验由于几何缩尺比较大、可采用真实材料及可实现破坏性试验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结构抗震问题研究中。由于试验对象的不同,地下结构抗震拟静力试验可分为构件层面、结构层面及土-结构体系层面。列举了一些近年来开展的各层面下典型地下结构抗震拟静力试验,分析了各类拟静力试验的优缺点,探讨了地下结构抗震拟静力试验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弹簧-地下结构体系拟静力推覆试验方案,基于此方案开展了试验,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初步验证了试验方法的有效性,总结了弹簧-地下结构体系拟静力推覆试验设计中的重、难点,为地下结构抗震拟静力试验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弹簧-地下结构体系 土-结构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矩形地下结构层间位移角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董正方 王君杰 姚毅超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848-1852,共5页
城市轨道交通矩形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时,除了强度验算外,还需要变形验算。矩形地下结构在横截面一般可简化为矩形框架,可以使用层间位移角作为变形控制指标。参考地面建筑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已有成果,通过分析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异同... 城市轨道交通矩形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时,除了强度验算外,还需要变形验算。矩形地下结构在横截面一般可简化为矩形框架,可以使用层间位移角作为变形控制指标。参考地面建筑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已有成果,通过分析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异同,并统计了国内46组钢管混凝土框架和145组型钢混凝土框架的层间位移角的试验数据,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特点和我国的国情,得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矩形地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的不同性能要求下的限值:小震、中震、大震下的限值分别为1/550、1/250、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位移角 地下结构 抗震性能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
下载PDF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概率的SVM分析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苏永华 罗正东 伍文国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4-808,共5页
以隧道周边收敛为准则构建了隧道围岩稳定功能函数的通用形式,分析指出了该形式在复杂地层隧道中的具体解析表达及其破坏概率求解方面存在的困难。引入具有较好拟合与预测能力的支持向量机(SVM)理论,建立了隧道周边收敛变形与岩体物理... 以隧道周边收敛为准则构建了隧道围岩稳定功能函数的通用形式,分析指出了该形式在复杂地层隧道中的具体解析表达及其破坏概率求解方面存在的困难。引入具有较好拟合与预测能力的支持向量机(SVM)理论,建立了隧道周边收敛变形与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解析关系的高精度近似表达式,导出了其相应的功能函数。将该功能函数嵌入以验算点和可靠性指标收敛为目标、循环迭代、逐步逼近的响应面求解思路中,构建了在变形准则下的隧道围岩破坏概率分析步骤,形成了一种效率较高的新算法。采用该方法分析了某隧道围岩变形破坏问题,与Monte-Carlo法对比得出,该方法计算量远小于Monte-Carlo法,计算结果与其相对差值仅为2.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力学 围岩变形 功能函数 破坏概率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治理矿井热害的复合隔热材料及其应用 被引量:28
18
作者 刘立民 张进鹏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46-53,共8页
针对深井热害问题,分析复合材料的隔热机理,介绍了冒泡复合隔热材料。通过原材料不同配比进行实验,结合实验室圆管法测量绝热材料热导率装置,确定原材料的最佳配比,记录最佳配比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利用巷道隔热结构放热量理论,推导出... 针对深井热害问题,分析复合材料的隔热机理,介绍了冒泡复合隔热材料。通过原材料不同配比进行实验,结合实验室圆管法测量绝热材料热导率装置,确定原材料的最佳配比,记录最佳配比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利用巷道隔热结构放热量理论,推导出巷道采用冒泡复合隔热材料与不含冒泡复合隔热材料时,围岩向巷道内释放热量的差值计算公式。结合霄云煤矿1307综采工作面热害现状,运用围岩向巷道内释放热量的差值计算式,得出采用冒泡复合隔热材料后,巷道出口气流温度降低4.956℃;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附加复合材料的巷道与不含复合材料的巷道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得出采用复合材料的巷道出口气流温度比不含复合材料的约低5℃;通过应用现场巷道空气温度测量,得出添加复合材料后,巷道出口气流温度平均降低4.9℃。结果表明:该复合隔热材料能够有效减少围岩放热,降低巷道内的气流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热害 冒泡复合隔热材料 性能分析 隔热结构 数值模拟 现场测量
下载PDF
预制+现浇装配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丁录董 徐军林 +1 位作者 庄海洋 陈文斌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7-166,共10页
目前对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较少,尤其对装配式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尤为缺乏。鉴于此,本文以实际新型预制装配+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土-地连墙-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的二维和三维两种非线... 目前对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较少,尤其对装配式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尤为缺乏。鉴于此,本文以实际新型预制装配+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框架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土-地连墙-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的二维和三维两种非线性整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该类新型车站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带肋梁预制装配板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叠合楼板和钢管混凝土中柱的施工工艺能够明显增强结构抗震性能;同时发现二维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高估了车站结构中柱顶底端的地震损伤程度,而低估了车站结构纵梁与中柱连接部位的地震损伤程度。在强地震作用下,建议采用土与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来真实反应车站结构中柱和纵梁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结构 地铁地下车站 抗震性能 三维有限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城市交通节点多层交叉隧道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光 张涛 +1 位作者 徐翔 戴惠兰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1-127,135,共8页
由于地下结构全部埋置于地基土中,其地震反应主要受周围土层地震影响,因此无法采用与地上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抗震分析。文章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中江南明挖段双层主隧道与双层匝道的交叉节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通... 由于地下结构全部埋置于地基土中,其地震反应主要受周围土层地震影响,因此无法采用与地上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抗震分析。文章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中江南明挖段双层主隧道与双层匝道的交叉节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建立隧道结构-地基土相互作用模型,采用El Centro波、Lomap波和Kobe波三条地震记录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结构沿y方向地基振动时受力最为不利;三类地震波作用下隧道应变反应峰值接近,其中El Centro波产生的反应相对较大,混凝土部分发生开裂;多遇地震及罕遇地震下层间位移角处于限值范围内,钢筋未屈服,隧道结构变形仍以弹性为主。通过动力有限元分析,双层隧道与双层匝道组成的交叉节点处结构设计方案满足规范对抗震性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地震波 抗震分析 动力时程计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