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sand sedimentation and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around HDPE sheet sand barrier under different wind angles
1
作者 ZHANG Kai ZHANG Peili +3 位作者 ZHANG Hailong TIAN Jianjin WANG Zhenghui XIAO Jianhu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538-554,共17页
For the safety of railroad operations,sand barriers are utilized to mitigate wind-sand disaster effects.These disasters,characterized by multi-directional wind patterns,result in diverse angles among the barriers.In t... For the safety of railroad operations,sand barriers are utilized to mitigate wind-sand disaster effects.These disasters,characterized by multi-directional wind patterns,result in diverse angles among the barriers.In this study,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we examined the behavior of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HDPE)sheet sand barriers under different wind angles,focusing on flow field distribution,windproof efficiency,and sedimentation erosion dynamics.This study discovered that at a steady wind speed,airflow velocity varies as the angle between the airflow and the HDPE barrier changes.Specifically,a 90°angle results in the widest low-speed airflow area on the barrier’s downwind side.If the airflow is not perpendicular to the barrier,it prompts a lateral airflow movement which decreases as the angle expands.The windproof efficiency correlates directly with this angle but inversely with the wind’s speed.Notably,with a wind angle of 90°,wind speed drops by 81%.The minimum wind speed is found at 5.1H(the sand barrier height)on the barrier’s downwind side.As the angle grows,the barrier’s windproof efficiency improves,extending its protective reach.Sedimentation is most prominent on the barrier’s downwind side,as the wind angle shifts from 30°to 90°,the sand sedimentation area on the barrier’s downwind side enlarges by 14.8H.As the angle grows,sedimentation intensifies,eventually overtakes the forward erosion and enlarges the sedimentatio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wind direction HDPE sheet sand barrier Numerical simulation Windproof efficiency sedimentation erosion
下载PDF
Utilizing sediment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y–sand barriers in reducing aeolian erosion in Minqin desert area,China
2
作者 SONG Dacheng ZHAO Wenzhi +5 位作者 LI Guangyu WEI Lemin WANG Lide YANG Jingyi WU Hao MA Quanli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668-684,共17页
The clay–sand barriers in Minqin desert area,China,represent a pioneering windbreak and sand fixation project with a venerable history of 60 a.However,studies on evaluating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clay–sand b... The clay–sand barriers in Minqin desert area,China,represent a pioneering windbreak and sand fixation project with a venerable history of 60 a.However,studies on evaluating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clay–sand barriers against aeolian erosion,particula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rface sediment grain size,are limited and thus insufficient to ascertain the protective impact of these barriers on regional aeolian activities.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surface sediments(topsoil of 0–3 cm depth)of clay–sand barriers in Minqin desert area to explain their erosion resis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rface sediment grain size.In March 2023,six clay–sand barrier sampling plots with clay–sand barriers of different deployment durations(1,5,10,20,40,and 60 a)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plots,and one control sampling plot was set in an adjacent mobile sandy area without sand barriers.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topsoil of each sampling plot in the study area in April 2023 and sediment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Results indicated a predominance of fine and medium sand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study area.The deployment of clay–sand barriers cultivated a fine quality in grain size composition of the regional surface sediments,increasing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very fine sand,silt,and clay by 30.82%,417.38%,and 381.52%,respectively.This trend became markedly pronounced a decade after the deployment of clay–sand barriers.The effectiveness of clay–sand barriers in erosion resistance was manifested through reduced wind velocity,the interception of sand flow,and the promotion of fine surface sediment particles.Coarser particles such as medium,coarse,and very coarse sands predominantly accumulated on the external side of the barriers,while finer particles such as fine and very fine sands concentrated in the upwind(northwest)region of the barriers.By contrast,the contents of finest particles such as silt and clay were higher in the downwind(southeast)region of the sampling plots.For the study area,the deployment of clay–sand barriers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cost-effective engineering solutions for aeolian erosion control,with sediment grain size parameters serving as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se barriers in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indbreak and sand fixation system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artificial sand control projects in arid deser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sand barriers sediment grain siz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eolian erosion windbreak and sand fixation Minqin desert area
下载PDF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AQUATIC ENVIRONMENT IN CRATER AND BARRIER LAKES IN NORTHEAST OF CHINA
3
作者 阎百兴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8年第4期65-74,共0页
I.INTRODUCTIONMostvolcanoesaredistributedinnortheastofChina.Thevolcaniceruptionscanchangethegeneralmorpholog... I.INTRODUCTIONMostvolcanoesaredistributedinnortheastofChina.Thevolcaniceruptionscanchangethegeneralmorphologicconfiguration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TER LAKE barrier LAKE water and sediment GEOCHEMICAL feature NORTHEAST of China
下载PDF
Mapping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Bottom of the Ouladine Lagoon in Grand-Bassam (Ivory Coast_West Africa)
4
作者 Bi Kassia Francis Koffi Samassy Rokyatou Epouse Yeo Kouassi Kouamé Alfred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10期163-175,共13页
The Ouladine lagoon has an irregular bottom lined with different substrates.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ke it possible to observe sediments ranging from silts to sands and mixed sediments of variable color. Th... The Ouladine lagoon has an irregular bottom lined with different substrates.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ke it possible to observe sediments ranging from silts to sands and mixed sediments of variable color. These different fractions have varying proportions. The coarse fraction (>63 μm) has percentages ranging from 0 to 77% and the fine fraction ( μm) from 22.46 to 100% in the different sediments collected. The minority fraction of fine sands occupies the northern banks where the greatest depths of the section parallel to the coastal strip are observ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andy fractions occupy the southern shore up to the vicinity of the Azuretti mangrove island. This sandy fraction is also present on almost the entire section from the Comoé-Ebrié lagoon confluence to the closed mouth. The grain size characters of the sediments, such as the diagram of the classification coefficient So and the mean Mz, show well-classified sands. These sediments are deposited in a slightly agitated environment coming mainly from dunes and rivers. The sands of the estuarine complex were emplaced by saltation for most samples and by ro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trate LITHOLOGY SILTS sediments barrier Beach Mouth Granulometric ESTUARINE SALTATION
下载PDF
乌珠穆沁沙地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PLA)沙障防风固沙效益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泊年 党晓宏 +2 位作者 蒙仲举 蔺博 刘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1-437,共7页
为了探究PLA沙障对乌珠穆沁沙地沙化治理的效果,以方格状铺设不同规格(方格边长0.5 m×0.5 m, 1 m×1 m, 2 m×2 m和3 m×3 m)PLA沙障,以不同规格沙障影响的风蚀特征为研究对象,裸沙地设置对照(CK),采用美国HOBO便携式... 为了探究PLA沙障对乌珠穆沁沙地沙化治理的效果,以方格状铺设不同规格(方格边长0.5 m×0.5 m, 1 m×1 m, 2 m×2 m和3 m×3 m)PLA沙障,以不同规格沙障影响的风蚀特征为研究对象,裸沙地设置对照(CK),采用美国HOBO便携式风速采集仪观测距地表10,20,50,100,200 cm高度的风速,同时使用自动旋转集沙仪收集近地表0—30 cm高度输沙量,分析了防风效能、固沙效益和风沙流挟沙粒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PLA沙障规格小于3 m×3 m时,风速廓线呈“S”型变化趋势;PLA沙障平均的地表粗糙度为0.64 cm, CK的平均粗糙度为0.51 cm,粗糙度提高了25.48%。(2)铺设PLA沙障后输沙量降低了38.72%~75.69%;PLA沙障输沙率随高度呈现良好的指数关系(R2>0.77);1 m×1 m和2 m×2 m沙障的固沙效益高于其他2种规格沙障,3 m×3 m规格的固沙效益最低,基本接近CK。(3)乌珠穆沁沙地风蚀物颗粒大小介于2~500μm,且大部分颗粒为100~250μm的细沙;铺设PLA沙障后,障格内细沙含量增加了8.70%~11.94%,中沙含量减少了10.63%~14.06%(p<0.05)。综上所述,铺设PLA沙障能有效降低乌珠穆沁沙地近地表风速,增加地表粗糙度并且能够降低近地表的输沙量,改变0—30 cm高度的风沙流结构,具有较好的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沙障 防风固沙 输沙量 机械组成 乌珠穆沁沙地
下载PDF
深水峡谷复合浊积砂体内隔夹层发育类型与沉积成因——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付超 谢玉洪 +5 位作者 王晖 宋来明 段锐 苑志旺 徐伟 陈国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33,共11页
深水油气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深水峡谷浊积水道内部复杂流动过程导致储层结构难以表征,隔夹层判识难度大,复杂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制约了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为此,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基于三维地震与岩心数据... 深水油气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深水峡谷浊积水道内部复杂流动过程导致储层结构难以表征,隔夹层判识难度大,复杂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制约了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为此,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基于三维地震与岩心数据,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开展了复合水道尺度隔夹层的识别与刻画,结合浊积充填过程划分了隔夹层类型,分析了其成因和控制因素,并基于沉积物输送体系参数的定量分析,建立了深水隔夹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隔夹层按照沉积成因可划分为侧(加)积浊积水道成因泥岩夹层(A型)、细粒浊积水道成因泥岩夹层(B型)、半远洋深水沉积成因隔层(C型)、钙质物性夹层(D型)4种类型。②隔夹层按充填期次可划分为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沉积物供给充足条件隔夹层序列(A型+C型)和(C型+B型)、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沉积物供给不足条件隔夹层序列(B型+C型)、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沉积物供给充足条件隔夹层序列(A型+D型)、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沉积物供给不足条件隔夹层序列(D型)4种组合。③隔夹层发育的类型与组合序列受控于峡谷中沉积物输送量与地形坡度变化,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浊积体空间充足,薄隔夹层发育受控于沉积物输送量,厚隔夹层发育受控于地形变化;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浊积体存在叠置发育与溢岸现象,沉积物供给主控隔夹层厚度,地形变化为次要因素。结论认为,隔夹层发育模式可用于同类型沉积背景下储层结构样式的刻画与预测,为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峡谷 隔夹层 浊积水道 沉积物输送系统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效果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林建伟 朱志良 +2 位作者 赵建夫 詹艳慧 马红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51-555,共5页
提出了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新方法,利用摇床振荡试验和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模拟试验,设计了5种底泥处理方案,重点针对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技术研究了其抑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方解石覆... 提出了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新方法,利用摇床振荡试验和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模拟试验,设计了5种底泥处理方案,重点针对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技术研究了其抑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方解石覆盖层可以较好地抑制底泥磷的释放,而对底泥氨氮释放的抑制效果较差.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氨氮的释放,而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磷的释放.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可以提高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率,模拟期间复合覆盖层对底泥磷释放通量的抑制率由天然沸石的84%提高到HCl改性沸石的91%.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降低了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系统有效控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持续时间,与天然沸石相比,相同投加量条件下HCl改性沸石有效控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持续时间缩短了1/3左右.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增强了复合覆盖系统抑制底泥磷释放效率的机理与HCl改性降低了沸石Na+的交换量并提高了沸石H+的交换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复合覆盖层 HCl改性沸石 方解石 氮磷
下载PDF
天然沸石覆盖层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8
作者 林建伟 朱志良 赵建夫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0-884,共5页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天然沸石活性覆盖层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包括天然沸石粒径、温度、覆盖层厚度以及人工曝气等,结果表明:厌氧状态下富营养化水体的底泥会释放大量的氨氮和总磷,而天然沸石覆盖层可以有效地控制氨氮的...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天然沸石活性覆盖层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包括天然沸石粒径、温度、覆盖层厚度以及人工曝气等,结果表明:厌氧状态下富营养化水体的底泥会释放大量的氨氮和总磷,而天然沸石覆盖层可以有效地控制氨氮的释放,并且能降低总磷的释放速率;温度、沸石粒径、覆盖层厚度和曝气对天然沸石覆盖层控制底泥氨氮的短期释放基本没有影响,而沸石粒径和覆盖层厚度对覆盖层控制氨氮的长效性影响较大,且粒径越小或者厚度越厚,控制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覆盖层抑制底泥总磷释放的效果越差;沸石粒径越小或者覆盖层厚度越厚,控制底泥总磷释放的效果越好;对1cm厚粒径3~5mm沸石覆盖层表面进行曝气,有助于降低底泥总磷的释放速率;而对3cm厚粒径3~5mm的沸石覆盖层表面进行曝气,总磷的控制效果反而下降;对1cm厚粒径〈2mm的沸石覆盖层表面进行曝气,初期对于底泥总磷释放的控制是不利的,而后期则可以降低底泥总磷的释放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沸石 覆盖层 底泥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技术抑制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林建伟 朱志良 +1 位作者 赵建夫 詹艳慧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97-402,共6页
提出了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新技术,并对该技术抑制底泥磷释放的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不仅可以有效抑制底泥氨氮释放,也可以有效抑制磷的释放.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 提出了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新技术,并对该技术抑制底泥磷释放的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不仅可以有效抑制底泥氨氮释放,也可以有效抑制磷的释放.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率受天然沸石投加量、方解石投加量、天然沸石粒径、沸石与方解石组合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随天然沸石和方解石投加量的增加,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率明显提高;随天然沸石粒径的减小,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果略微增强.沸石和方解石的组合方式对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规律为:先覆盖沸石后覆盖方解石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效果明显强于先覆盖方解石再覆盖沸石条件下的情况,与沸石方解石混合均匀覆盖情况相比,先覆盖沸石后覆盖方解石对底泥磷释放的效果也略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沸石 方解石 复合覆盖层 底泥 磷释放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无机盐改性对沸石覆盖技术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林建伟 朱志良 +1 位作者 赵建夫 詹艳慧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7,共6页
通过试验,考察了无机盐改性对沸石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效果的影响,并对沸石覆盖技术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NaCl及CaCl_2改性对沸石吸附氨氮的性能影响不大;CaCl_2改性可以提高沸石Ca^(2+)的交换量而降低Na^... 通过试验,考察了无机盐改性对沸石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效果的影响,并对沸石覆盖技术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NaCl及CaCl_2改性对沸石吸附氨氮的性能影响不大;CaCl_2改性可以提高沸石Ca^(2+)的交换量而降低Na^+的交换量,NaCl改性则可以明显降低Ca^(2+)的交换量和增加Na^+的交换量.②NaCl及CaCl_2改性对沸石覆盖技术控制底泥氨氮的释放影响不大,而对控制底泥磷的释放则影响较大,沸石覆盖控制底泥磷释放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CaCl_2改性沸石>天然沸石>NaCl改性沸石.③沸石覆盖技术控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机理为沸石的物理吸附和阳离子交换作用,控制底泥磷释放的机理包括沸石的机械阻挡作用和沸石与铵所交换出来的Ca^(2+)对磷酸盐的固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覆盖 底泥 氮磷 无机盐改性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河床泥沙起动流速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杨奉广 刘兴年 +2 位作者 黄尔 杨克君 曹叔尤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4-89,共6页
对均匀沙在陡坡上的起动机理作了分析。利用几何关系对均匀沙的暴露度概率密度函数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概率密度函数随着相对暴露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有实验数据的间接支持。运用概率论与力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相对暴露度为基础,导出了泥沙... 对均匀沙在陡坡上的起动机理作了分析。利用几何关系对均匀沙的暴露度概率密度函数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概率密度函数随着相对暴露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有实验数据的间接支持。运用概率论与力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相对暴露度为基础,导出了泥沙颗粒力臂的数学期望,进而导出了考虑均匀沙隐暴效应的起动概率表达式。在起动概率的基础上建立了陡坡上均匀沙的起动流速公式。通过已有的陡坡均匀沙起动流速试验数据,确定了计算公式的参数。野外资料表明所得公式同时也适用缓坡的起动流速。分析表明:随着冲刷的进行,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河床坡度变缓,泥沙起动流速变大。从而抑制河床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山堰塞湖 起动流速 均匀沙 陡坡 缓坡
下载PDF
方解石活性覆盖系统抑制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林建伟 朱志良 +1 位作者 赵建夫 詹艳慧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126,共6页
通过摇床振荡试验和底泥磷释放控制模拟试验,考察了覆盖系统厚度、上覆水Ca2+浓度、温度、方解石粒径以及人工曝气等对方解石活性覆盖系统抑制底泥磷释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方解石覆盖系统可以抑制厌氧状态下底泥磷的释放,且抑制效果... 通过摇床振荡试验和底泥磷释放控制模拟试验,考察了覆盖系统厚度、上覆水Ca2+浓度、温度、方解石粒径以及人工曝气等对方解石活性覆盖系统抑制底泥磷释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方解石覆盖系统可以抑制厌氧状态下底泥磷的释放,且抑制效果受覆盖系统厚度、上覆水Ca2+浓度、温度、方解石粒径及人工曝气等的影响.方解石覆盖系统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效率随厚度的增加而明显提高,方解石投加量由12.7 kg/m2增加到38.2 kg/m2,模拟期间覆盖系统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率则由56%增加到99%;上覆水的Ca2+会增强方解石覆盖系统对底泥磷释放抑制的效率,上覆水Ca2+浓度由1 mmol/L增加到5mmol/L,模拟期间上覆水的磷浓度下降36%左右;对于方解石投加量较少的情况下,高温条件与低温条件相比,底泥向上覆水释放更多的磷,而通过增加覆盖系统的厚度可以消除高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方解石覆盖系统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效率随粒径的减小而明显增强;对方解石覆盖系统表面进行人工曝气,不仅可以降低底泥氨氮的释放速率,而且还可以降低底泥磷的释放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活性覆盖系统 方解石 释放控制 影响因素 磷酸盐
下载PDF
有机改性沸石覆盖抑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效果 被引量:7
13
作者 林建伟 朱志良 +1 位作者 赵建夫 马红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51-1655,共5页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铵(HDTMA)有机改性沸石,研究了该改性沸石覆盖底泥对底泥中氮磷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①当HDTMA负载量为沸石外部阳离子交换容量(ECEC)的207%时,有机改性沸石吸附磷酸盐的效果最佳;最佳负载量条件下的有机改...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铵(HDTMA)有机改性沸石,研究了该改性沸石覆盖底泥对底泥中氮磷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①当HDTMA负载量为沸石外部阳离子交换容量(ECEC)的207%时,有机改性沸石吸附磷酸盐的效果最佳;最佳负载量条件下的有机改性沸石,对磷酸盐的吸附能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饱和吸附量为0.644 mg.g-1,常数K为0.295 L.mg-1;pH值对有机改性沸石吸附磷酸盐的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pH值的增加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共存阴离子(NO3-,HCO3-和SO42-)的存在会抑制有机改性沸石对磷酸盐的吸附.②最佳HDTMA负载量条件下有机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吸附作用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饱和吸附量为13.0 mg.g-1,常数K为0.011 9 L.mg-1,且与天然沸石相比单位质量改性沸石的吸附量降低了20%左右.③有机改性沸石覆盖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氨氮的释放,但有效抑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持续时间与天然沸石相比缩短了1/5;有机改性沸石覆盖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率与天然沸石相比大大加强,且投加的有机改性沸石越多,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十六烷基三甲基铵改性沸石 氮磷 释放 覆盖
下载PDF
沙坝-泻湖海岸动力地貌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何为 李春初 雷亚平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65-572,共8页
国内外对沙坝 泻湖海岸的研究主要采取动力地貌学的方法 ,本文评述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波浪、潮汐、径流等特殊的动力场决定了泥沙输运的方式和路径 ,从而形成了与其相应的沙坝、泻湖。
关键词 沙坝-泻湖海岸 潮汐通道 动力地貌 泥沙运动 波浪 潮汐 径流
下载PDF
不同沙埋程度下带状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袁立敏 黄海广 +1 位作者 闫德仁 胡小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72-179,共8页
沙障在防护过程中,易发生沙障沙埋现象。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沙埋程度下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差异,该文通过风洞模拟和野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沙袋沙障在裸露、浅埋、深埋3种状态下,防护区近地层风流场、输沙通量等风沙运动规律,并以未... 沙障在防护过程中,易发生沙障沙埋现象。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沙埋程度下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差异,该文通过风洞模拟和野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沙袋沙障在裸露、浅埋、深埋3种状态下,防护区近地层风流场、输沙通量等风沙运动规律,并以未设置沙障的流沙区作为对照,明确了沙埋过程中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障在经历裸露至深埋过程中:1)对过境气流的防护距离、防护高度逐渐减小,近地层风速廓线变化趋势与对照相同,并逐渐服从对数函数;2)沙障防护区输沙分布高度显著降低(P<0.01),输沙分布高度由42 cm(裸露)降低至34 cm(浅埋),最终降至28 cm(深埋),而对照的输沙分布高度为24 cm;3)近地层输沙率分布曲线逐渐服从对数函数,0~50 cm高度范围输沙量也呈现递增趋势;4)3种埋设深度野外试验说明,经过两个风季后,裸露、浅埋、深埋的沙袋沙障防护区土壤风蚀呈现降低趋势,风蚀深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8.53%、72.97%、80.40%。研究可以为沙障高度优化及应用技术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沙障 风蚀 风速流场 风速廓线 输沙量
下载PDF
青岛汇泉湾海滩地貌与沉积物变化特征探讨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潇潇 周旻玥 +6 位作者 韦龙明 王然 陈雪峰 孙积悦 孙明行 肖方源 蒋杨权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6-272,共7页
2010和2011年两次对青岛汇泉湾海滩表层沉积物进行观察、取样,按照泰勒标准筛制对样品进行筛分与统计并作图分析,探讨了2种环境下的沉积物分布规律:在正常潮汐流作用下,在高潮线附近发育一个纵向沙堤,从岬角由近到远,沙堤的宽度与高度... 2010和2011年两次对青岛汇泉湾海滩表层沉积物进行观察、取样,按照泰勒标准筛制对样品进行筛分与统计并作图分析,探讨了2种环境下的沉积物分布规律:在正常潮汐流作用下,在高潮线附近发育一个纵向沙堤,从岬角由近到远,沙堤的宽度与高度由大变小并逐步消失,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经过风暴流的改造作用后,原有沙堤被破坏消失,出现横向沙脊韵律地形,从岬角由近到远,沙脊规模先由小到大,然后再逐步变小。在横向上由岸到海,两种环境下形成的海滩表层沉积物均出现细→粗→细→粗→细的复杂变化。通过滨海潮间带海洋地质作用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沙堤的纵向变化规律是在岬角地形背景条件下,不仅受沿岸流的控制,也受岬角物质供给的控制,具有双重控制特点;而在强大风暴流的改造下,海滩形貌被改造,原有沉积物经过搬运、再沉积,形成条形横向沙脊韵律地形;潮间带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复杂变化,特别是存在一个砂砾混合带,是潮汐进流与退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 表层沉积物 沙堤 沙脊 潮汐流 风暴流 汇泉湾 青岛
下载PDF
沙袋沙障对流动沙丘地表风沙及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袁立敏 高永 +4 位作者 汪季 闫德仁 胡生荣 张兴源 吴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0,共5页
为了解沙袋沙障对风沙及植被生长的影响,通过野外观测和样方调查法对铺设沙袋沙障沙丘风速、植物种数、植株密度、高度和盖度进行了调查,测定了对0—30cm输沙量。对1m×1m,2m×2m,3m×3m方格沙袋沙障防风效能、地表粗糙度... 为了解沙袋沙障对风沙及植被生长的影响,通过野外观测和样方调查法对铺设沙袋沙障沙丘风速、植物种数、植株密度、高度和盖度进行了调查,测定了对0—30cm输沙量。对1m×1m,2m×2m,3m×3m方格沙袋沙障防风效能、地表粗糙度、输沙特征值及植被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袋沙障能够有效地提高防风效能和增加地表粗糙度,且随着规格的增大防风效能与地表粗糙度均减小;1m×1m,2m×2m和3m×3m规格沙袋沙障地表粗糙度为5.79,2.38和2.12cm,分别比对照高91.31%,78.88%和76.26%;沙袋沙障能够有效降低输沙量,使0—30cm各层输沙率均显著小于对照,3种规格沙袋沙障对输沙率的影响顺序为:1m×1m>2m×2m>3m×3m;沙袋沙障铺设1a后,植物种类比对照多出一种,平均高度、密度和盖度分别比对照高91.5%,71.1%和125.4%,并且随着沙袋沙障规格的增大,植被平均高度、密度和盖度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沙袋沙障 粗糙度 防风效能 输沙率 植被恢复
下载PDF
离岸沙坝-潟湖海岸拦门沙航道回淤——以渤海湾曹妃甸海域老龙沟拦门沙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左利钦 季荣耀 陆永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95,共9页
渤海湾曹妃甸老龙沟海区属于典型的离岸沙坝-潟湖海岸体系,口门处发育有拦门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二维波流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拦门沙成因及其开挖后的回淤情况。研究表明,涨落潮流路不一致、落潮流扩散是老龙沟拦门沙形成的主要... 渤海湾曹妃甸老龙沟海区属于典型的离岸沙坝-潟湖海岸体系,口门处发育有拦门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二维波流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拦门沙成因及其开挖后的回淤情况。研究表明,涨落潮流路不一致、落潮流扩散是老龙沟拦门沙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该海区波浪、潮流、泥沙及海床演变特点,进行了2006年、2007年大小潮潮流泥沙的验证及2008年8~12月试挖槽回淤的验证,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拦门沙航道正常情况下的泥沙回淤和大风天骤淤。试挖槽监测资料分析及数学模型计算表明,风浪掀沙是影响老龙沟拦门沙回淤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拦门沙 沙坝-潟湖海岸 风浪掀沙 回淤 航道 老龙沟 曹妃甸
下载PDF
沿海挡潮闸冲淤减淤调度运用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洪滨 黄敏 +1 位作者 曹恒军 陈军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7-100,共4页
修建于河口的挡潮闸会改变该地区原有的水动力条件,长时间后会造成闸下港道淤积,河床抬高,过水面积减小,大幅度降低挡潮闸的泄洪能力。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多年来对闸门不同开启方式的大量试验和探索,提出了利用上游来水冲淤、潮汐... 修建于河口的挡潮闸会改变该地区原有的水动力条件,长时间后会造成闸下港道淤积,河床抬高,过水面积减小,大幅度降低挡潮闸的泄洪能力。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多年来对闸门不同开启方式的大量试验和探索,提出了利用上游来水冲淤、潮汐动力冲淤、不同闸控方式冲淤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和闸群运行调度方式。研究表明,调节闸孔出流,充分利用有限的水源进行水力冲淤,是挡潮闸冲淤保港诸多技术手段中最直接、最便捷、最经济的实用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冲淤减淤效果,保障挡潮闸发挥有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潮闸 冲淤保港 闸门运用 闸控方式
下载PDF
太湖疏浚底泥堆场黏土防渗层阻隔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涛 张志红 唐保荣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3-998,共6页
底泥疏浚是治理太湖污染的必要途径之一。限于目前国内的经济与技术条件以及疏浚底泥的数量巨大,太湖雪浪底泥堆场只能直接采用下部的天然黏性土层作为防渗层而不加任何处理。为了确保疏浚污染底泥在堆放期间不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 底泥疏浚是治理太湖污染的必要途径之一。限于目前国内的经济与技术条件以及疏浚底泥的数量巨大,太湖雪浪底泥堆场只能直接采用下部的天然黏性土层作为防渗层而不加任何处理。为了确保疏浚污染底泥在堆放期间不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采用渗透与阻隔、静态吸附、动态土柱等试验测定和分析了黏土层对底泥中主要污染物(总氮、氨氮、硝氮、亚硝氮、总磷、化学耗氧量(COD))渗透和运移的阻隔能力,同时得到了可用于分析污染物在土层中运移和转化规律的一些重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雪浪堆场下部的黏土层对疏浚底泥中的主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和阻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疏浚底泥 黏土防渗层 渗透 运移 室内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