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tiheroes' Allusive Meaning in Symbolic and Waiting for Godot
1
作者 王岚霄 《跨世纪》 2009年第1期88-88,共1页
关键词 教育学 教育理论 教育改革 教育发展
下载PDF
The Antiheroes' Symbolic and Allusive Meaning in Waiting for Godot
2
作者 王岚霄 《跨世纪》 2009年第2期67-67,共1页
关键词 政治理论 科学社会义 阶层 阶级
下载PDF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温洁霞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1,共5页
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 ,在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中 ,他运用了《圣经》的原型和典故 ,尤其是借用了《旧约·出埃及记》的神话模式 ,为小说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 ,同时也使小说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 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 ,在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中 ,他运用了《圣经》的原型和典故 ,尤其是借用了《旧约·出埃及记》的神话模式 ,为小说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 ,同时也使小说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的象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愤怒的葡萄》 《圣经》 小说 神话模式 广泛 斯坦贝克 象征意义 旧约 现代启示 丰富
下载PDF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与暗示 被引量:6
4
作者 陈珍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31-133,共3页
象征和暗示是哈代作品的一大特色。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匠心独具地巧妙运用象征和暗示,使作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同时也给小说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读之耐人寻味,回味悠长。
关键词 哈代 创作风格 象征和暗示
下载PDF
《喧哗与骚动》宗教神话和象征隐喻模式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穆大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1-72,共2页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创造性地借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引证《圣经》典故、叙事手法等,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对圣经文化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生动刻...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创造性地借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引证《圣经》典故、叙事手法等,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对圣经文化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增加小说的道德和情感深度,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神话模式 隐喻 《圣经》
下载PDF
《喧哗与骚动》的艺术表现手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敏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76-80,共5页
《喧哗与骚动》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是令人惊叹的,威廉·福克纳为了能准确描写及传达出美国南方的没落和精神世界的危机,以看似混乱矛盾的"多角度"、"时序颠倒"、"意识流"、"象征"... 《喧哗与骚动》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是令人惊叹的,威廉·福克纳为了能准确描写及传达出美国南方的没落和精神世界的危机,以看似混乱矛盾的"多角度"、"时序颠倒"、"意识流"、"象征"、"引喻"、"反讽"等叙事和表现手法,来强调叙述者混沌迷乱的内心世界,以及叙述者所生活的外部世界的激烈的历史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多角度 时序颠倒 意识流 象征 引喻 反讽
下载PDF
情歌的悖论──从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看其诗艺 被引量:5
7
作者 姚本标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4-68,共5页
情歌的主题是爱情 ,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却是一首无情的情歌。艾略特在诗中以悖论为框架 ,佐以象征手法、内心独白和典故法等 ,反映了他早期的诗歌理论 ,即创作过程“非个性化”和营造“客观对应物”。其诗艺的标新立异影响了他以后... 情歌的主题是爱情 ,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却是一首无情的情歌。艾略特在诗中以悖论为框架 ,佐以象征手法、内心独白和典故法等 ,反映了他早期的诗歌理论 ,即创作过程“非个性化”和营造“客观对应物”。其诗艺的标新立异影响了他以后的诗歌创作 ,奠定了艾略特现代主义诗坛领袖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歌 艾略特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爱情 诗歌理论 诗歌创作 现代主义 英国
下载PDF
论《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3
8
作者 舒玲娥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5年第1期4-5,13,共3页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揭示了西方现代人格分裂的深刻主题,并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鲜明的独创性。艾略特在诗中以悖论为框架,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刻分析,佐以象征、内心独白和典故等手法,其诗艺的标新立异影响了他...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揭示了西方现代人格分裂的深刻主题,并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鲜明的独创性。艾略特在诗中以悖论为框架,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刻分析,佐以象征、内心独白和典故等手法,其诗艺的标新立异影响了他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艾略特现代主义诗坛领袖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特色 艺术形式 人物形象 现代主义 代表作 独创性 诗歌 象征 创作
下载PDF
李力扬写作手法分析——以《玫瑰花》《我的夜晚集》和《在我爱你的那座城市》为例
9
作者 屈荣英 李丙奎 +1 位作者 王阿芳 梁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13-118,共6页
李力扬的诗歌具有很多后现代派特征,写作手法也有其独到之处。但同时为了阐述爱与死亡的主题,诗人也不乏使用了许多传统的诗歌创作技巧如意象、象征、圣经典故、排比等写作手法。李力扬用玫瑰意象来阐述爱的主题,用黑夜、衣服、雨、等... 李力扬的诗歌具有很多后现代派特征,写作手法也有其独到之处。但同时为了阐述爱与死亡的主题,诗人也不乏使用了许多传统的诗歌创作技巧如意象、象征、圣经典故、排比等写作手法。李力扬用玫瑰意象来阐述爱的主题,用黑夜、衣服、雨、等具有死亡象征意义的意象来阐述死亡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力扬 后现代派诗歌 意象 象征 圣经典故 排比
下载PDF
《拍卖第49批邮票》中的隐喻与意象解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孔丽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2-74,共3页
美国后现代作家托马斯.品钦在他的长篇小说《拍卖第49批邮票》中大量地运用了隐喻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充满了各种代码符号、科技术语、神秘言语、历史典故和各种比喻。通过解读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隐喻和意象,旨在揭示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 美国后现代作家托马斯.品钦在他的长篇小说《拍卖第49批邮票》中大量地运用了隐喻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充满了各种代码符号、科技术语、神秘言语、历史典故和各种比喻。通过解读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隐喻和意象,旨在揭示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层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品钦 《拍卖第49批邮票》 隐喻 意象
下载PDF
《滕王阁序》用典的人文阐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阮巧玲 《南昌高专学报》 2005年第6期68-71,共4页
通过对王勃《滕王阁序》文学用典形式与内涵的双重揭示,指出初唐时期宗儒的宦游文士较为普遍的文化心理动因和人文精神特点,即建功立业的迫切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勃发。从而得出文学典故保持生命力的文化机制在于文学符号在历史过程中... 通过对王勃《滕王阁序》文学用典形式与内涵的双重揭示,指出初唐时期宗儒的宦游文士较为普遍的文化心理动因和人文精神特点,即建功立业的迫切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勃发。从而得出文学典故保持生命力的文化机制在于文学符号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审美语境内涵的多种阐释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用典 诱因 符号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反讽性典故和特·斯·艾略特的“传统观”
12
作者 江群 张敬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66-69,共4页
反讽和典故是特·斯·艾略特诗歌的两大特色。在其早期诗歌中,艾略特将两者结合起来,采取"反讽性典故"的手法,将典故中的人物和情节与其早期诗歌中著名的反英雄人物斯威尼和普鲁弗洛克相关联、并置和对照,以古讽今。... 反讽和典故是特·斯·艾略特诗歌的两大特色。在其早期诗歌中,艾略特将两者结合起来,采取"反讽性典故"的手法,将典故中的人物和情节与其早期诗歌中著名的反英雄人物斯威尼和普鲁弗洛克相关联、并置和对照,以古讽今。反讽性典故的创作手法与艾略特尊重传统又强调将过去和现在有机结合的传统观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讽性典故 反英雄人物 以古讽今 艾略特的传统观
下载PDF
论白先勇小说传达人文精神的艺术策略
13
作者 白碧慧 《河西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3-45,共3页
在白先勇那些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中,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得以继承和重新组合、排列,而且成为创新的酵母.在白先勇小说中,传达人文精神主要有三个策略,即:撷取"古典",以求高远;"原型"变奏,以求转化;取法象征,以求深厚.... 在白先勇那些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中,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得以继承和重新组合、排列,而且成为创新的酵母.在白先勇小说中,传达人文精神主要有三个策略,即:撷取"古典",以求高远;"原型"变奏,以求转化;取法象征,以求深厚.这些策略提高了作家创作主体的思辨水准,提升了作家作品的风格境界,从而形成了白先勇小说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人文 古典 原型 象征
下载PDF
论《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模式和圣经隐喻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捷 高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95-96,共2页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从四个不同角度叙述了同一个故事,追述了一个南方贵族家庭衰败的历史,反映作家对人性和仁爱的呼唤。作品中的意识流、多视点叙事、内心独白、时空变化和象征主义等艺术手法已经广为研究。通过对比《喧哗与骚...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从四个不同角度叙述了同一个故事,追述了一个南方贵族家庭衰败的历史,反映作家对人性和仁爱的呼唤。作品中的意识流、多视点叙事、内心独白、时空变化和象征主义等艺术手法已经广为研究。通过对比《喧哗与骚动》和《圣经》的结构内容的异同,可以探讨作品中蕴涵的象征模式和圣经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模式 《圣经》 《喧哗与骚动》
下载PDF
论卞之琳诗歌中中国传统诗歌同西方象征主义的交融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晶晶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71-74,共4页
在积累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卞之琳较多地接受了以艾略特和瓦莱里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的影响。使其诗歌兼具象征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质。其中以"契合"与"意境","含蓄"与"暗示"... 在积累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卞之琳较多地接受了以艾略特和瓦莱里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的影响。使其诗歌兼具象征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质。其中以"契合"与"意境","含蓄"与"暗示"最为明显,成为沟通中西诗歌的两大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诗歌 象征主义 契合 意象 含蓄 暗示
下载PDF
含蓄还是比兴?——朱利安“间接书写”传统的再考察与校正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向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0-109,173,共11页
法国哲学汉学家朱利安指出,中西都存在“间接书写”的诗学传统。在中国,源自《诗经》的比兴传统引致间接的情感表达,和“风”“味”“象外”等其他中国诗学的原创性范畴共同构建了“含蓄”的中国文学传统,与体现西方“间接书写”传统的... 法国哲学汉学家朱利安指出,中西都存在“间接书写”的诗学传统。在中国,源自《诗经》的比兴传统引致间接的情感表达,和“风”“味”“象外”等其他中国诗学的原创性范畴共同构建了“含蓄”的中国文学传统,与体现西方“间接书写”传统的象征相对应,突显了中西诗学传统的异质性。但事实上,“间接书写”在汉语里的意义对等词是“婉言”,而形成汉语文学婉言性的根源、方法和内容的是比兴尤其是兴。故比兴和象征方为中西之间平行对照的两个原创性诗学范畴,通过这两者中西诗学话语有可能实现“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蓄 比兴 象征 间接书写 朱利安
下载PDF
妙笔生花 典故增辉——冯子振作品中的用典现象浅谈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安国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51-56,共6页
攸州(湖南攸县)人、元代作家冯子振喜欢用典,几乎每一篇作品中都有用典的现象;用典强化了其作品类比联想、借代比喻、象征衬托、影射暗示等遣词造句的修辞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冯子振 用典 类比联想 借代比喻 象征衬托
下载PDF
试论《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及象征作用
18
作者 赵会婷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44-46,共3页
从西方文化发展历程来看,很多文学作品的出现,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圣经》的典故,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愤怒的葡萄》进行分析,注重把握"葡萄"体现出的《圣经》典故和现象,通过分析作者如何借助于《圣经》典... 从西方文化发展历程来看,很多文学作品的出现,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圣经》的典故,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愤怒的葡萄》进行分析,注重把握"葡萄"体现出的《圣经》典故和现象,通过分析作者如何借助于《圣经》典故对自身的理念和观点进行表达,深入地了解《愤怒的葡萄》的内涵,更好地感受西方文学中的精神层次内容,使西方文学作品的研读能够更加深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愤怒的葡萄》 《圣经》 典故 象征作用
下载PDF
论莫里森《爱》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19
作者 郭晓青 《黑河学院学报》 2019年第10期181-183,215,共4页
《爱》这部小说是莫里森创作史上重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描述白人主流文化主导下黑人生存现状到剖析黑人内部存在问题的质的飞跃。托尼·莫里森使用魔幻现实主义,通过对《爱》这部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刻画、魔幻的叙事方式、写作技巧... 《爱》这部小说是莫里森创作史上重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描述白人主流文化主导下黑人生存现状到剖析黑人内部存在问题的质的飞跃。托尼·莫里森使用魔幻现实主义,通过对《爱》这部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刻画、魔幻的叙事方式、写作技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侵蚀下,黑人自我身份认同缺失、自身存在弱点,然而面对现实他们却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魔幻来实现其梦想;从中探索出拯救黑人的唯一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幻现实主义 父权主义 百纳被的叙事手法 象征主义 文学典故
下载PDF
试论朦胧诗的模糊性与象征手法
20
作者 韩芍夷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14-117,共4页
文章从“朦胧诗”一词的导源、释名入手,指出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晦涩型(即诗意艰深难懂);二是多值型(即诗意亦此亦彼)。认为朦胧诗的模糊性有着多种致因,但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象征手法使然。象征的主要特征是“暗示... 文章从“朦胧诗”一词的导源、释名入手,指出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晦涩型(即诗意艰深难懂);二是多值型(即诗意亦此亦彼)。认为朦胧诗的模糊性有着多种致因,但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象征手法使然。象征的主要特征是“暗示性”(即通过某一特定形象以表现或暗示超越这一形象的含义)。象征的生成机制是相关事物间的“可拟性”(即相互对应关系)。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以及我国传统诗论的多重影响,诗人往往选择象征手法进行创作。而正是由于象征所具有的涵盖性及主观随意性等特质,导致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文章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辨角度,指出了朦胧诗的“朦胧度”应有的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模糊性 晦涩型 多值型 象征手法 暗示性 可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