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The Antiheroes' Allusive Meaning in Symbolic and Waiting for Godot |
王岚霄
|
《跨世纪》
|
2009 |
0 |
|
2
|
The Antiheroes' Symbolic and Allusive Meaning in Waiting for Godot |
王岚霄
|
《跨世纪》
|
2009 |
0 |
|
3
|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
温洁霞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18
|
|
4
|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与暗示 |
陈珍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6
|
|
5
|
《喧哗与骚动》宗教神话和象征隐喻模式解读 |
穆大江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 |
3
|
|
6
|
《喧哗与骚动》的艺术表现手法 |
吴敏
|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
2005 |
1
|
|
7
|
情歌的悖论──从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看其诗艺 |
姚本标
|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5
|
|
8
|
论《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艺术特色 |
舒玲娥
|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
2005 |
3
|
|
9
|
李力扬写作手法分析——以《玫瑰花》《我的夜晚集》和《在我爱你的那座城市》为例 |
屈荣英
李丙奎
王阿芳
梁艳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0
|
《拍卖第49批邮票》中的隐喻与意象解读 |
孔丽霞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11
|
《滕王阁序》用典的人文阐释 |
阮巧玲
|
《南昌高专学报》
|
2005 |
1
|
|
12
|
反讽性典故和特·斯·艾略特的“传统观” |
江群
张敬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3
|
论白先勇小说传达人文精神的艺术策略 |
白碧慧
|
《河西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4
|
论《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模式和圣经隐喻 |
陈捷
高红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5 |
1
|
|
15
|
论卞之琳诗歌中中国传统诗歌同西方象征主义的交融 |
许晶晶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0 |
1
|
|
16
|
含蓄还是比兴?——朱利安“间接书写”传统的再考察与校正 |
蒋向艳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7
|
妙笔生花 典故增辉——冯子振作品中的用典现象浅谈 |
陈安国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18
|
试论《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及象征作用 |
赵会婷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9
|
论莫里森《爱》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
郭晓青
|
《黑河学院学报》
|
2019 |
0 |
|
20
|
试论朦胧诗的模糊性与象征手法 |
韩芍夷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