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tachycardia pacing programming i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A systematic review
1
作者 Elia De Maria Daniele Giacopelli +2 位作者 Ambra Borghi Letizia Modonesi Stefano Cappelli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7年第5期429-436,共8页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 programminginvolves several parameters. In recent years 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 has gained an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whether ...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 programminginvolves several parameters. In recent years 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 has gained an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whether slow or fast. It reduces the number of unnecessary and inappropriate shocks and improves both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device longevity. There is no clear indication regarding the type of ATP to be used, except for the treatment of fas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s(188 bpm-250 bpm) where it has been shown a greater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urst compared to ramp; 8 impulses in each sequence of ATP appears to be the best programming option in this setting. Beyond ATP use, excellent clinical results were obtained with programming standardization following these principles: extended detection time in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zone; supraventricular discrimination criteria up to 200 bpm; first shock in VF zone at the maximum energ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 of multiple shocks. The MADIT-RIT trial and some observational registries have also recently demonstrated that programming with a widespread use of ATP, higher cut-off rates or delayed intervention reduces the number of inappropriate and unnecessary therapies and improves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during mid-term follow-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programming antitachycardia pacing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Electrical antitachycardia therapy
下载PDF
体外无创性起搏终止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顾刚 钱剑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2期80-81,共2页
为评价体外无创性程控起搏终止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对3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房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扑动和2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体外程控... 为评价体外无创性程控起搏终止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对3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房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扑动和2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体外程控起搏终止心动过速的治疗。47例AVRT和AVNRT患者的67次发作中61次(91.0%)被成功终止,其中AVRT的有效率(93.5%)高于AVNRT(85.7%),P<0.05。1例室性心动过速被终止。所有房性心律失常都未被终止。同一输出电流强度下,递减刺激法终止AVRT和AVNRT的总成功率(86.4%)高于期前刺激法(41.0%)和短阵超速抑制法(55.0%),P均<0.05。部分患者有胸部皮肤疼痛感,但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且无心肌损伤。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起搏 抗心动过速起搏 心律失常
下载PDF
抗心动过速起搏模式终止室上速的疗效比较
3
作者 顾刚 沈永初 沈卫峰 《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9年第2期76-77,共2页
】目的评估短阵超速抑制和递减刺激法在室上速终止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在右室心尖部,随机选用短阵超速抑制和递减刺激等方法,对44例室上速患者进行抗心动过速起搏研究。结果首选递减刺激法与短阵超速抑制法终止室上速的有效率分别为... 】目的评估短阵超速抑制和递减刺激法在室上速终止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在右室心尖部,随机选用短阵超速抑制和递减刺激等方法,对44例室上速患者进行抗心动过速起搏研究。结果首选递减刺激法与短阵超速抑制法终止室上速的有效率分别为92%和68.4%(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主动过速起搏 室上性 心动过速 治疗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患者术后电风暴的预防和处理
4
作者 陈泗林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8年第6期832-835,共4页
The term "electrical storm"(ES)in patients with a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indicates a state of cardiac electrical instability manifested by several episodes of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 The term "electrical storm"(ES)in patients with a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indicates a state of cardiac electrical instability manifested by several episodes of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VTs)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within a short time.In this article,we have reviewed the definition,incidence,triggers,treatment,prevention and prognosis of ES in patients with ICD.The role of ICD programming such as 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is highly effective,equally safety,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life.ATP may be the preferred fasicula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herapy in most ICD patients.The reduction of the elevated sympathetic tone by beta blockers is one of the key intervention in ES.The combination of amiodarone therapy is determined by the individual condition of patients.ES seems to have an impaired prognosis and frequently leads to hospitalization.Long-term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ES are uncl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电风暴 抗心动过速起搏 Β受体阻滞剂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心房抗心动过速起搏在心动过缓合并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魏冰倩 蓝荣芳 +4 位作者 徐伟 吴翔 王天琦 王宇 王吉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5期114-118,共5页
目的分析心房抗心动过速起搏(aATP)在心动过缓合并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AT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血管内科植入具有aATP功能的双腔永久起搏器的心动过缓合并ATA患者8... 目的分析心房抗心动过速起搏(aATP)在心动过缓合并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AT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血管内科植入具有aATP功能的双腔永久起搏器的心动过缓合并ATA患者8例为研究对象,其均于术中或随访期间开启aATP功能,起搏器识别到ATA发作时会自动开启aATP干预[如为心房颤动(AF)发作,则不进行干预],所有患者首先采用周长递减起搏(Ramp)方案进行起搏,若ATA终止失败,则继续尝试以Ramp或短阵快速起搏(Burst+)方案进行起搏。收集并分析患者腔内心电图检查结果,记录患者首次aATP干预前ATA负荷、每日ATA持续时间,首次aATP干预后3个月ATA负荷、每日ATA持续时间、ATA周长、ATA终止成功率。结果1例患者开启aATP功能后发生了ATA,但其自行终止,因而未接受aATP干预,之后未再复发;1例患者开启aATP功能后发生了心房扑动(AFL),但其转为了AF,因而未接受aATP干预;其余6例患者开启aATP功能后发生了AFL或房性心动过速(AT),随后接受了aATP干预。腔内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6例接受aATP干预患者的ATA均为来源于右心房的典型AFL,且aATP干预可终止的AFL节律均相对规则且缓慢。6例接受aATP干预患者首次aATP干预前ATA负荷为<0.1%~93.3%,每日ATA持续时间为<0.1~22.4 h;首次aATP干预后3个月ATA负荷为0~40.2%,每日ATA持续时间为0~9.6 h,ATA周长为249~395 ms,ATA终止成功率为17.2%~100.0%,总ATA终止成功率为32.1%(1222/3806)。结论aATP干预可终止的AFL节律均相对规则且缓慢;aATP可降低心动过缓合并ATA患者ATA负荷,缩短ATA持续时间,但其ATA终止成功率不高,为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缓 心律失常 心性 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 心房抗心动过速起搏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 被引量:13
6
作者 华伟 张澍 +5 位作者 王方正 唐闽 陈柯萍 牛红霞 陈若涵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目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而大部分患者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继而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研究表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有效终止室速。本文观察了172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应用ATP终止室速的效果。方法17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性137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2.8岁。103例患者术前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史,其中75例有电击除颤史。137例术前记录到室速或室颤心电图。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随访时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记录,分析ICD治疗中ATP治疗室速的效果。结果在平均随访37个月中,ICD共记录室速1789阵。其中,316阵为短阵室速,在ICD治疗前自行终止;1473阵室速接受了ICD有效治疗。其中ATP治疗成功981阵(成功率66.6%),余492阵室速由低能量转复终止。在981阵ATP治疗成功的事件中,ICD第一次发放ATP成功终止室速513阵(成功率52.3%)。结论ICD抗室速起搏功能可有效终止大多数室速,对于植入ICD前有明确室速史的患者,ICD治疗应尽量先采用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及避免电击时的痛苦,即所谓的“无痛性IC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抗心动过速起搏 室性心动过速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抗心动过速起搏 室性心动过速 疗效评价 起搏治疗 ICD治疗 ATP治疗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短阵室速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邹建刚 单其俊 +8 位作者 陈明龙 廖铭扬 许迪 徐东杰 杨兵 陈椿 李文奇 蔡静波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6期405-408,共4页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抗心动过速起搏
原文传递
无痛治疗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余洪松 徐伟 +6 位作者 吉文庆 李晓宏 狄文成 裴力刚 蓝荣芳 施广飞 徐标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 随访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了解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作为室性心动过速(VT)无痛治疗手段在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符合ICD一级和二级预防标准并在我... 目的 随访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了解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作为室性心动过速(VT)无痛治疗手段在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符合ICD一级和二级预防标准并在我院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将ICD的诊断程序设置为VT、快速室速(FVT)和心室颤动(VF)3个工作区;治疗程序设置为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植入ICD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ICD程控仪获得其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ICD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共随访38例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患者18例,二级预防者20例.平均随访时间一级预防组(22.5±17.8)个月,二级预防组(30.2±21.9)个月.随访过程中一级预防组中有8例(44%)患者发生ICD干预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其中有52次VT,38次(73%)由ATP终止;二级预防组中12例(60%)患者发生ICD干预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其中有76次VT,49次(64%)由ATP终止.统计学分析两组间VT的发生率和ATP治疗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一级预防组VT持续时间(24.6±16.6)s短于二级预防组的(78.1±58.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患者VT事件发生率以及通过ATP治疗VT事件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P作为VT无痛治疗的手段可以有效终止大部分的VT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动过速起搏 心脏性猝死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抗心动过速起搏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加速的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巫逢铭 王子盾 +6 位作者 刘海雷 顾凯 杨刚 陈红武 居维竹 郦明芳 陈明龙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82-386,共5页
目的探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加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 目的探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加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86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33例有ATP事件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比较其临床特征,并对其1056次ATP事件进行ATP治疗后室速加速发生率、临床特点、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3例患者,男28例,女5例,年龄(51.49±12.39)岁。11例患者存在由ATP引起的室速加速。通过分析其1056次ATP事件,发现ATP所致的室速加速发生率为3.8%(40/1056)。同时,ICD/CRT-D记录的室速的种类数可以作为预测ATP加速的相关因素,其最佳切点为1(AUC=0.791,敏感性72.73%,特异性77.27%,P<0.001)。此外,短室速周长(OR=0.981,P<0.001)和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增加(OR=1.062,P<0.001)亦可预测ATP后室速加速。室速周长最佳切点为347 ms(AUC=0.665,敏感性82.50%,特异性47.64%,P<0.001),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最佳切点为7.33 ms(AUC=0.659,敏感性77.50%,特异性56.69%,P<0.001)。周长<347 ms的室速,脉冲数多的短阵快速刺激容易引起室速加速(OR=3.312,P<0.001)。结论器质性心脏病ICD术后患者中,多种室速类型,室速的周长短及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增加可导致室速加速,其中室速周长<347 ms的室速在短阵快速刺激下易引起加速,甚至蜕变为心室颤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抗心动过速起搏 室性心动过速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策略
10
作者 王钊 樊晓寒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3190-3192,共3页
ICD/CRT-D术后的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在临床较为常见,其治疗处理方法不多,是临床的处理难点。本文就ICD/CRT-D术后慢室率室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危害、处理策略及临床证据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处理策略包括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去除诱... ICD/CRT-D术后的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在临床较为常见,其治疗处理方法不多,是临床的处理难点。本文就ICD/CRT-D术后慢室率室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危害、处理策略及临床证据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处理策略包括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去除诱发因素,调整程控参数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导管消融治疗等,提出ICD/CRT-D术后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处理需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进行多种方法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室性心动过速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