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病毒无菌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国刚 宋少江 +3 位作者 徐绥绪 张红霞 段淑敏 李晓红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33-434,447,共3页
目的为明确抗病毒粉针剂体内外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MTT染色法 ,检测抗病毒粉针剂对不同病毒株的作用 ,通过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抗病毒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通过建立病毒性流感动物模型 ,采用组织病理... 目的为明确抗病毒粉针剂体内外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MTT染色法 ,检测抗病毒粉针剂对不同病毒株的作用 ,通过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抗病毒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通过建立病毒性流感动物模型 ,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法 ,观察抗病毒粉针剂对感染动物的保护作用。结果抗病毒粉针剂具有明显的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的作用 ,抗病毒作用是多途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粉针剂 抗病毒 细胞病变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双黄连粉针中抗病毒部位的活性与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钮旭升 闫海霞 +2 位作者 高慧媛 谢海燕 吴立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06年第1期16-18,27,共4页
目的:对双黄连粉针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病毒活性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考察双黄连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病毒活性;应用化学和光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结构研究。结果:乙酸乙酯部位(C)、正丁醇部位(D)、水层部位(E... 目的:对双黄连粉针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病毒活性及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考察双黄连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病毒活性;应用化学和光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结构研究。结果:乙酸乙酯部位(C)、正丁醇部位(D)、水层部位(E)的抗病毒作用较强。并从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a-谷甾醇(a-sitosterol,Ⅰ)、汉黄芩素(wogonin,Ⅱ)、黄芩苷(baicalin,Ⅲ)、连翘苷(phillyrin,Ⅳ)、木犀草苷(luteoloside,Ⅴ)、绿原酸(chlorogenicacid,Ⅵ)。结论:研究结果为双黄连粉针的二次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粉针 抗病毒活性 化学成分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唑来膦酸原料药及粉针剂中主成分唑来膦酸
3
作者 刘钦伟 张敏 +5 位作者 朱汉帅 闫占宽 张燕 李军毅 王维平 王洪森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2515-2519,共5页
目的建立测定唑来膦酸原料药及粉针剂中主成分唑来膦酸含量的HPLC法。方法采用Kromasil100-5-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制备0.2%的三乙胺溶液、用磷酸调pH至4.0作为缓冲液,乙腈-缓冲液(4∶96)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8 mL&#... 目的建立测定唑来膦酸原料药及粉针剂中主成分唑来膦酸含量的HPLC法。方法采用Kromasil100-5-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制备0.2%的三乙胺溶液、用磷酸调pH至4.0作为缓冲液,乙腈-缓冲液(4∶96)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为25℃,进样量10μL。结果唑来膦酸与相邻峰的分离效果良好,分离度为3.9,主成分唑来膦酸在100.2~1002.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86,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75.2、250.5 ng·mL^(-1),回收率在105.2%~111.4%,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耐用性符合要求。3批原料药和粉针剂的检测结果显示,唑来膦酸的质量分数均≥95.0%。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所建立方法灵敏、高效、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作为测定唑来膦酸原料药及粉针剂主成分唑来膦酸含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检测 原料药 粉针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