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ng the reasons of 25 apheresis platelets contaminated with over age RBCs
1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391-,共1页
关键词 Discussing the reasons of 25 apheresis platelets contaminated with over age RBCs OVER
下载PD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 of apheresis platelet concentrates in Guangzhou from 1995~2000
2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392-,共1页
关键词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 of apheresis platelet concentrates in Guangzhou from 1995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platelet functions between apheresis and handmade sources after thawed from cryopreservation at-80℃
3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351-,共1页
关键词 Comparison of platelet functions between apheresis and handmade sources after thawed from cryopreservation at-80
下载PDF
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阳性细菌筛查结果评估
4
作者 杨剑豪 邱颖婕 +3 位作者 章舜玮 杜祎 胡天彦 徐蓓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4期499-505,共7页
目的对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405392袋单采血小板细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细菌污染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23年12月,上海市血液中心将采集至少间隔24 h的单... 目的对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405392袋单采血小板细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细菌污染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23年12月,上海市血液中心将采集至少间隔24 h的单采血小板从母袋中取样至留样袋,并接种于需氧培养瓶内,使用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进行细菌筛查,统计分析阳性细菌数据。结果2017年1月—2023年12月使用3种培养系统共检测到423例初始阳性标本,通过统计分析,初始阳性率为10.43×10^(-4)、确认阳性率为1.95×10^(-4)、不确定阳性率为1.33×10^(-4)、不一致阳性率为0.12×10^(-4)、取样污染引起的假阳性率为0.32×10^(-4)、仪器误报引起的假阳性率为6.71×10^(-4),3种培养系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MALDITOF MS质谱共检测出32种,151株细菌。其中确认阳性结果中表皮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在不确定结果中短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在不一致阳性结果中主要是解淀粉芽孢杆菌、星座链球菌、自溶菌、坚韧类芽孢杆菌;在假阳性(取样污染)结果中短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莫哈维芽孢杆菌、人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确认阳性结果中初始报阳时间在12 h内被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蜡样芽胞杆菌、加氏乳球菌、地衣芽孢杆菌;在(12~24)h内被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泛血败菌属、停乳链球菌。确认阳性细菌中,皮肤条件致病菌组的数量明显高于环境条件致病菌和常见致病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使用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对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查,能有效地控制细菌污染的发生,保障单采血小板制品输注安全,同时本研究也可为献血者皮肤消毒流程优化及有效性评估措施的标准或规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细菌污染 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 血液安全
下载PDF
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
5
作者 张巧琳 韩凤娇 +2 位作者 刘静怡 刘东 谢成兵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0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初次、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评估血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现有血小板献血招募及血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6-2020年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IV项...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初次、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评估血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现有血小板献血招募及血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6-2020年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IV项目的初筛和确证试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并用发病率-窗口期模型进行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HIV确认阳性14例,阳性率为0.155%,重复献血者确认阳性16例,阳性率为0.027%,二者间HIV确认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23,P<0.05)。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及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分组的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36、1.357,P>0.05);不同性别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4.986,P<0.05);不同学历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863、12.049,P<0.05)。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为1/275851。结论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HIV残余风险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初次献血、低学历、男性人群;加强初次献血者的前端征询、筛查,以及定期对献血者进行健康知识科普,优化固定志愿献血者队伍,可进一步降低重庆地区经血小板输注传播HIV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残余风险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血液筛查 重复献血者
下载PDF
我国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Meta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沈龙强 冯慧慧 +1 位作者 牛迪 黄霞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23-237,共15页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总体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及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我国单采血小...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总体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及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我国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横断面研究,观察时间≥6个月,检索时间为1998年至2023年3月,通过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研究,并进行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通过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1篇文献,共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85769名,其中9102名发生献血不良反应。通过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总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2.65%[95%CI(2.04,3.45),P<0.0001];亚组分析显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分别为2.63%[95%CI(1.94,3.58)]、2.32%[95%CI(1.29,4.16)]、4.10%[95%CI(1.90,8.83)],存在地域差异(P<0.0001)。不同献血不良反应程度报告发生率为:非重度3.62%[95%CI(2.69,4.86)]、重度0.28%[95%CI(0.18,0.45)]。在不同单采仪器之间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也存在差异(P<0.0001),为Amicus 2.73%[95%CI(1.23,6.06)]、CS3000系列3.59%[95%CI(2.64,4.89)]、MCS+系列3.42%[95%CI(2.23,5.25)]、Trima 4.86%[95%CI(3.08,7.66)]、其他组1.71%[95%CI(0.15,20.02)]。另外,不同性别间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女性4.80%[95%CI(3.05,7.55)]、男性为1.39%[(95%CI(0.90,2.15)],女性高于男性(P<0.0001)。≤30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30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之间献血不良反应分别为2.31%[95%CI(1.34,3.98)]和1.95%[95%CI(1.19,3.20)],无统计学差异(P>0.01)。在不同献血史的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中,首次为2.16%[(95%CI(1.18,3.95)]、再次为1.12%[(95%CI(0.35,3.58)],首次献血高于再次(P<0.0001)。不同采集治疗量之间单采献血不良反应为单份1.67%[95%CI(0.57,4.89)]、双份3.13%[95%CI(1.11,8.86)],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有必要统一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监测标准,了解和掌握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以提高单采血小板献血服务质量和保障献血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META分析 献血不良反应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不同存储时间活化状态和微粒表达及个体差异分析
7
作者 王涛 熊玉琪 +1 位作者 黄瑶 王晓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5期597-603,共7页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及献血者个体差异与采集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为采供血机构血小板采集工作及临床个性化输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收集2023年90例捐献者的单采血小板,随机保存1、2、3、4、7天,共5组。采...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及献血者个体差异与采集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为采供血机构血小板采集工作及临床个性化输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收集2023年90例捐献者的单采血小板,随机保存1、2、3、4、7天,共5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血小板微粒(PMPs)、活化指标CD62p,进行统计学分析。收集各捐献者一般体检数据、捐献前血液检测数据和采集参数等数据,分析其与PMPs和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分析PMPs和CD62p的关系。结果储存1、2、3、4、7天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分别为(61.55±20.17)%、(69.05±13.09)%、(64.63±12.89)%、(70.34±9.504)%、(84.28±6.303)%;PMPs表达率分别为:(6.79±9.17)%、(7.01±9.13)%、(12.37±12.64)%、(7.51±5.70)%、(17.02±7.20)%;PMPs数量(×10^(3)/μL)分别为:2.69±4.84、4.80±9.20、3.59±3.38、7.94±8.89、145.1±190.3。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存储时长的各组单采血小板CD62p表达和PMPs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组两两比较,储存7天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和PMPs数量明显高于储存1、2、3、4天的血小板;其他各组间无明显差异。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活化率和PMPs数量呈增长趋势。Pearson双变量分析显示,血小板采集后最初PMPs数量与捐献者脉搏和白细胞数目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明显相关性;CD62p与PMPs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在保存4天时间内,活化和PMPs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之后出现活化和PMPs的表达增加的特点(P<0.05)。血小板采集后的活化与个体差异有关。可依据血小板储存过程中的活化和PMPs表达的特点选择相应产品应用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微粒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存储 个性化输注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1例
8
作者 胡婷婷 王后云 +2 位作者 徐小雯 王芳 杨俊鸿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940-945,共6页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思路,避免献血不良反应或单采血小板报废,提升献血服务水平。方法依据文献证据制定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过程1例,并进行相应的文献...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思路,避免献血不良反应或单采血小板报废,提升献血服务水平。方法依据文献证据制定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过程1例,并进行相应的文献复习。结果通过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施行护理干预后,献血者感受良好未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未再出现红细胞溢出,血小板成功采集。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系统性总结红细胞溢出的发生率、原理、原因、处理方法、预防献血不良反应及心理护理方法等。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红细胞溢出偶有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可帮助血站工作人员快速鉴别出原因并正确处理,避免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反应或单采血小板报废,以获得良好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红细胞溢出 不良反应 护理
下载PDF
新冠病毒轻型感染对献血者血液学指标及捐献单采血小板适宜性的影响
9
作者 黄淑铭 林小枚 +5 位作者 江伟梅 纪淑华 林授 林洪铿 陈岑 褚晓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3-889,共7页
目的:通过对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轻型感染献血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分析,探讨新冠病毒轻型感染对成人血液学指标的影响,进而评估其对捐献单采血小板适宜性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12月-2023年1月期间出现新冠病毒轻型感染症状、连续捐献... 目的:通过对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轻型感染献血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分析,探讨新冠病毒轻型感染对成人血液学指标的影响,进而评估其对捐献单采血小板适宜性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12月-2023年1月期间出现新冠病毒轻型感染症状、连续捐献单采血小板3次的72例献血者(其中阳性组42例,疑似感染组30例)和2022年10月-11月期间未接种新冠疫苗、未感染新冠病毒、连续捐献3次单采血小板的42例献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回顾性比较阳性组和疑似感染组出现症状前(Time1)后(Time2和Time3)及对照组连续3次(Time1、Time2、Time3)的血常规变化,并采用贝叶斯判别法建立近期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判别方程式。结果:阳性组和疑似感染组组内测量次数的简单效应显著(F_(阳性组)=6.98,P<0.001,偏η^(2)=0.79;F_(疑似感染组)=4.31,P<0.001,偏η^(2)=0.70);阳性组、疑似感染组Time2与Time1、Time3血常规指标相比较,RBC、HCT、HGB降低,PLT与PCT明显升高(P<0.05),阳性组、疑似感染组Time3的RDW-CV、RDW-SD与Time1、Time2相比均明显升高(P<0.001)。对照组组内测量次数简单效应不显著(F=0.96,P=0.55,偏η^(2)=0.34);组内3次血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近期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判别方程式,方程特征值是0.22,典型相关性为0.43(χ^(2)=27.81,P<0.001),分析正确率为72.9%。结论:新冠病毒轻型感染献血者血液学指标中RBC、HCT、HGB、PLT、PCT、RDW-CV和RDW-SD呈动态变化,近期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判别方程式有较高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2(SARS-CoV-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 血常规 单采血小板 SARS-CoV-2 IgG抗体
下载PDF
机采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多种难愈性创面
10
作者 罗瑞献 石泽锋 +3 位作者 梁慧妍 李艳萍 单桂秋 莫柱宁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991-997,共7页
目的探索机采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难愈性创面模式,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34例难愈性创面患者,使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采集患者PRP,根据不同类型创面,选用PRP沿创面边缘点状注射和/或直接... 目的探索机采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难愈性创面模式,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34例难愈性创面患者,使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采集患者PRP,根据不同类型创面,选用PRP沿创面边缘点状注射和/或直接涂抹、血小板凝胶(PG)敷盖创面或填充窦道等方式进行治疗。治疗频次为每周1~2次,每疗程4~5次。观察记录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患者采集PRP前基础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分别为(321.85±114.64)×10^(9)/L、(9.52±3.21)×10^(9)/L、(4.34±0.62)×10^(12)/L,机采PRP制品中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计数分别为(1438.53±376.89)×10^(9)/L、(1.38±1.03)×10^(9)/L、(0.03±0.01)×10^(12)/L,PRP制品中血小板浓度平均提升4.47倍,抽样细菌培养均阴性。34例患者经PRP治疗后,33例患者症状改善,1例患者因疾病加重长期卧床、依从性差而效果不佳。有4例患者在PRP采集或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经规范处理后均能完成PRP采集或治疗。结论机采PRP制品具有质量稳定、安全可靠、可溯源等优点,能有效促进多种难愈性创面的愈合,其治疗过程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 富血小板血浆 难愈性创面
下载PDF
术前深度单采自体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储血技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11
作者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 陈冠伊 +2 位作者 查占山 欧阳锡林 李志强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2期145-155,共11页
术前深度单采自体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储血技术(简称:深度单采自体储血技术)是储存式自体输血的一种新型方式,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多家医院相继开展,但其实施过程与质量控制方面尚未形成共识或技术操作规范。为此,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 术前深度单采自体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储血技术(简称:深度单采自体储血技术)是储存式自体输血的一种新型方式,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多家医院相继开展,但其实施过程与质量控制方面尚未形成共识或技术操作规范。为此,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对术前深度单采自体储血技术的技术原理、准入要求、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不良反应防治、采集血液质量评价及处置等方面广泛深入探讨后,共同制定本共识。旨在更好地进行患者自体血液管理,同时为医护人员更加安全、规范地实施术前深度单采自体储血技术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自体储血 单采自体红细胞 单采自体血小板 质量控制 专家共识
下载PDF
保山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员铁蛋白水平调查
12
作者 朱碧姝 杨婧涓 +2 位作者 李家丛 朱荣华 黄苏金 《云南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9-31,共3页
目的 调查本地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关爱献血员健康,提供更好的献血服务。方法 对保山地区近两年42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员进行铁蛋白检测,按献血频次、性别、年龄分析血小板单采对铁蛋白的影响情况。结果 424例样本中铁蛋白... 目的 调查本地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关爱献血员健康,提供更好的献血服务。方法 对保山地区近两年42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员进行铁蛋白检测,按献血频次、性别、年龄分析血小板单采对铁蛋白的影响情况。结果 424例样本中铁蛋白低值率为:12.3%。其中男性:13.1%,女性:9.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49岁年龄组和>50岁年龄组铁蛋白低值率高于18~24岁年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血小板献血员铁蛋白低值率随年龄和献血频次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 男性年内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中低铁蛋白率增高明显,应引起采供血机构和献血员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单采 铁蛋白 铁蛋白低值率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不同储存时间免疫活化状态及个体差异分析
13
作者 王晓清 王涛 黄瑶 《常州实用医学》 2024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和献血者个体差异与采集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为采供血机构血小板采集工作及临床个性化输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3年67例捐献者的单采血小板,随机分为保存1、2、3、4、7天,共5组。采用流... 目的分析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和献血者个体差异与采集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为采供血机构血小板采集工作及临床个性化输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3年67例捐献者的单采血小板,随机分为保存1、2、3、4、7天,共5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进行统计学分析。收集各捐献者一般体检数据、捐献前血液检测数据、和采集参数数据,分析其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结果储存1、2、3、4、7天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分别为59.13±20.96%、68.26±11.92%、65.50±12.19%、71.53±10.02%、83.16±6.82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存储时长的各组单采血小板活化存在显著差异()。各组两两比较,储存7天的血小板活化明显高于储存1、2、3天的血小板。其他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活化率呈增长趋势。Spearman双变量分析显示,采集后血小板的活化率与采集过程中的循环血量和抗凝剂用量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在保存3天时间内,活化无明显变化,之后出现活化增加的特点。单采过程中的采集参数可影响采集后血小板的活化率。一方面,可依据血小板储存过程中的活化特点选择相应产品应用临床;另一方面,可通过控制采集参数,保证血小板产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储存时间 免疫活化状态 个体差异 分析
下载PDF
利用实时能量代谢检测技术研究贮存单采血小板的线粒体呼吸功能
14
作者 赵明 张琛 朱立国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013-1017,1041,共6页
目的探索利用实时能量代谢检测技术检测单采血小板(AP)中线粒体呼吸功能(MRF)的最佳条件参数,并研究AP在贮存过程中MRF的变化。方法收集AP标本,利用Seahorse XF检测其中MRF,通过调整AP的上样浓度、洗涤条件、线粒体呼吸调节药物浓度等... 目的探索利用实时能量代谢检测技术检测单采血小板(AP)中线粒体呼吸功能(MRF)的最佳条件参数,并研究AP在贮存过程中MRF的变化。方法收集AP标本,利用Seahorse XF检测其中MRF,通过调整AP的上样浓度、洗涤条件、线粒体呼吸调节药物浓度等多项参数,最后分别研究贮存1 d和5 d的AP中MRF。结果AP上样浓度为5×10^(7)/100μL时,基础呼吸值316±65为最优;洗涤组的基础呼吸值329±120比未洗涤组的57±7更优(P<0.05);FCCP浓度以2μmol/L为最优。贮存1 d AP的基础呼吸值为683±161,而贮存5 d AP的基础呼吸值为140±23(P<0.05);贮存1 d AP的最大呼吸值为1044±82,而贮存5 d AP最大呼吸值<200(P<0.05)。2组的MRF动力曲线有明显差异。结论实时能量代谢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AP中MRF的检测。AP在贮存过程中MRF明显受损,提示这可能是血小板贮存损伤的重要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线粒体 呼吸功能 实时能量代谢检测 贮存
下载PDF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在诊断单采血小板铁缺乏中的应用
15
作者 张月华 马玉琳 +1 位作者 任爱莉 张月靖 《系统医学》 2024年第9期33-37,共5页
目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在诊断单采血小板铁缺乏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5—10月东营市中心血站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检测;观察组采用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检... 目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在诊断单采血小板铁缺乏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5—10月东营市中心血站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检测;观察组采用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检测,比较两组检测有效率、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检测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测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铁代谢指标及红细胞数量相比,网织红血红蛋白含量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贫血状态,检验所需标本较少,检测速度快,检查费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 含量 单采血小板铁缺乏 诊断应用
下载PDF
一次性口服钙剂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6
作者 查小卉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142-144,共3页
目的:分析一次性口服钙剂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7月于扬州市中心血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 45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 480)与观察组(n=976)。对照组在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少量多... 目的:分析一次性口服钙剂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7月于扬州市中心血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 45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 480)与观察组(n=976)。对照组在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少量多次口服钙剂,观察组在单采血小板前一次性口服钙剂。比较两组钙离子、磷离子、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及枸橼酸盐中毒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采集前甲状旁腺激素、钙离子、磷离子水平以及采集后钙离子、磷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后,两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高于采集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枸橼酸钠中毒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一次性口服钙剂应用于单采血小板的效果较好,献血者枸橼酸钠中毒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葡萄糖酸钙 甲状旁腺素 献血 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创伤性大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17
作者 杨乐靖 潘小良 宋朝晖 《心电与循环》 2024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观察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创伤性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80例创伤性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予以单采血小板治疗40例,为对照组;单采... 目的观察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创伤性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80例创伤性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予以单采血小板治疗40例,为对照组;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4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常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α角度(Angle)、血栓形成最大振幅(MA)、纤维蛋白溶解指标LY30]以及止血情况、住院时间、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PT、APTT、TT、R较输血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Fib、Hb、HCT、PLT、Angle、MA、LY30较输血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Fib、HCT、Angle、MA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创伤性大出血能缩短止血时间,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但在改善临床结局方面较单采血小板治疗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出血 单采血小板 冷沉淀凝血因子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下载PDF
LncRNA SNHG9在正常机采血小板储存中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文娟 段勇 +3 位作者 纪玉强 冯娜 兰静 景媛媛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3期310-315,共6页
目的探讨正常机采血小板储存过程中伴随储存时间延长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9(SNHG9)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符合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标准的正常机采血小板32份,保存于专用(22±2)℃恒温振荡保存箱内,在不同储... 目的探讨正常机采血小板储存过程中伴随储存时间延长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9(SNHG9)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符合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标准的正常机采血小板32份,保存于专用(22±2)℃恒温振荡保存箱内,在不同储存时间(1、3、5、7、9 d)通过外观、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残留量计数、白细胞残余量计数、pH值及细菌培养检测血小板质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SNHG9在同一机采血小板样本不同储存时间的表达量,分析其对血小板储存损伤(PSL)的影响及意义。结果在第1、3、5、7、9天SNHG9表达量伴随储存时间延长逐渐增高,数据总体存在统计学差异(H=93.07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不同天数之间SNHG9表达量进行两两多重比较,第1天与第3天校正后的P值是0.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和第5天,第1天和第7天,第1天和第9天校正后的P值均小于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和第5天(P=0.031),第3天和第7天,第3天和第9天(P<0.001)校正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于临床治疗的正常机采血小板伴随储存时间延长,第5、7、9天样本中SNHG9表达量比第1天明显增高,SNHG9对血小板储存条件敏感,有可能成为PSL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长链非编码RNA 小核仁RNA宿主基因9 血小板储存损伤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复检检测模式的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元锋 吴晓玲 赵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统计现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初复检指标的筛查效果及评价该检测策略的适当性。方法收集本中心2019年1月~2021年12月(3年)的18510人单采献血者初筛(速率法ALT、金标法HBsAg)及复检(速率法ALT、ELISAHBsAg)结果数据,按照各年度、... 目的统计现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初复检指标的筛查效果及评价该检测策略的适当性。方法收集本中心2019年1月~2021年12月(3年)的18510人单采献血者初筛(速率法ALT、金标法HBsAg)及复检(速率法ALT、ELISAHBsAg)结果数据,按照各年度、不同献血次数做回顾性分析比较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筛查:1)2019至2021年初筛(ALT+HBsAg)不合格率为12.98%(2403/18510),其中ALT不合格率依次为13.19%(712/5398)、13.33%(873/6549)和11.05%(725/6563),2021年与其余两年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HBsAg不合格率依次为0.43%(23/5398)、0.66%(43/6549)和0.41%(27/6563),2021年与2019年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2020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2019至2021年复检(ALT+HBsAg)不合格率为0.26%(40/15412),其中ALT不合格率分别为0.20%(9/4410)、0.06%(3/5387)和0.07%(4/5615),HBsAg不合格率分别为0.18%(8/4410)、0.20%(11/5387)和0.09%(5/5615)(均为P>0.05);3)复检ALT不合格中68.75%(11/16)为初筛ALT≥45 U/L,复检ELISA HBsAg不合格中91.67%(22/24)是单试剂阳性。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ALT临界值设定为<45 U/L可以有效降低复检不合格率,仅对初次献血者做HBsAg筛查可降低检测成本。根据当地经血液传染病流行情况,献血前可增加相应指标的检测,将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单采血小板的报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血液筛查模式 检测策略 ALT/HBsAg初筛阳性率 复检阳性率 ELISA NAT
下载PDF
新冠疫情前后我国19家省级血液中心血小板成分血生产量研究
20
作者 张嫄 陈阳 +16 位作者 王林 张志安 李莹 张金彩 罗孟卓 孟慧灵 周娟 杜霞 卢长春 谢英 邓莉 安慧娟 梁社玲 张旸 兰艳 周源 邱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 研究我国省级血液中心疫情前后血小板成分血生产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和浓缩血小板制备量的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19家省级血液中心2016—2021年与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及浓缩血小板制备量相关的数据,分别计算疫情发生之前4年(2016—2019... 目的 研究我国省级血液中心疫情前后血小板成分血生产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和浓缩血小板制备量的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19家省级血液中心2016—2021年与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及浓缩血小板制备量相关的数据,分别计算疫情发生之前4年(2016—2019年)及新冠疫情期间(2020年和2021年)血小板成分血的生产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和浓缩血小板制备量,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2016—2019年19家血液中心血小板成分血生产总量稳步增长,2020年降低4.16%,2021年增加15.60%,超过疫情前水平。2020年42.11%(8/19)的血液中心血小板成分血的生产量较上一年有所降低,2021年94.74%(18/19)的血液中心血小板成分血的生产量较上一年有所增加。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变化趋势同血小板成分血生产量趋势基本一致。2017、2018年浓缩血小板制备总量较前一年均翻番;2019年浓缩血小板制备总量较前一年减少了67.98%;2020年增加30.38%,2021下降27.08%。结论 新冠疫情前血小板成分血生产总量稳步增长。受疫情影响,2020年生产总量减少,部分血液中心受到较大冲击。2021年,随着我国防控措施优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采供血机构采取的各种有力措施下,血小板成分血的生产总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血小板成分血 单采血小板 浓缩血小板 生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