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合、节:传统和合思想的三重内涵 被引量:1
1
作者 齐卫华 纪光欣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和合通常被理解为承认差异、对立(即“和”)与融合、统一(即“合”)这两重基本涵义,和合就是“融突”或对立(差异)间的统一。但是,传统和合思想还有第三重涵义——“节”:“以礼节和”,即作为融突、...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和合通常被理解为承认差异、对立(即“和”)与融合、统一(即“合”)这两重基本涵义,和合就是“融突”或对立(差异)间的统一。但是,传统和合思想还有第三重涵义——“节”:“以礼节和”,即作为融突、统一前提的“节”。和合是以“礼”作为“节”而对差异、对立因素的融通与整合,和、合、节三重内涵的“和合”,才是彰显和合这一传统文化独特精神和中国智慧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以礼节和
下载PDF
礼宜乐和:礼乐文明之枢机——从教化维度对中华文明韧性之根由的探赜
2
作者 张自慧 徐佰义 唐亚萍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31,198,共16页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从理论维度看,礼乐教化之机理可以溯源至《周易》中“文明以止”的思想,中国古代圣哲基于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洞察,以天人合一为依据,提出了“文明以止”的中国方案,陶铸了中华文明“因时而中”“合宜而止”的精神特质,使中华民族规避了极端化思维的“偏伤”。从实践维度看,先秦儒家通过“文之以礼乐”找到了“文明以止”的路径和方法;通过“礼之用,和为贵”澄明了礼的本质;通过“礼别异,乐合同”以及“中和位育”,昭示了礼宜乐和的文明枢机,揭橥了中华民族不勉而中、保合太和、生生不已之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宜乐和 礼乐文明 文明以止 礼乐教化
下载PDF
论礼崩乐坏与礼学的形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 平 纪 兴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5-19,共5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内涵是以周礼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瓦解。这一危机促使一些思想家从理论上对礼的本质、功能及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孔子的礼论挖掘和增强了礼的内在精神价值,将礼由制度典章层面提升到思想...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内涵是以周礼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瓦解。这一危机促使一些思想家从理论上对礼的本质、功能及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孔子的礼论挖掘和增强了礼的内在精神价值,将礼由制度典章层面提升到思想学术层面,实现了礼的理论化、意识形态化。荀子一方面将礼同人的内在本质及宇宙秩序联系在一起,确立了礼的超越性和绝对性价值源头;另一方面以法来充实和改造礼,建立了道德与政治有机结合的礼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崩乐坏 礼学 礼治
下载PDF
“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研究:概念、关系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7
4
作者 郭园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44,共6页
"克己复礼为仁"内含儒家思想系统的基本范畴,是掌握孔子思想的关键。后世尤其是现当代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从未停止,且争论不断。"克己"涵盖修身、"约己"等含义,"礼"可诠释为周礼、节文乃至人性修... "克己复礼为仁"内含儒家思想系统的基本范畴,是掌握孔子思想的关键。后世尤其是现当代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从未停止,且争论不断。"克己"涵盖修身、"约己"等含义,"礼"可诠释为周礼、节文乃至人性修养,"仁"可诠释为人际关系乃至内在德性、实践理性。"礼""仁"之间至少有仁先礼后、礼先仁后、仁礼统一、仁礼分疏等不同关系。"克己复礼为仁"研究属政治学、社会学抑或伦理学,争议明显,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也存在治学方法旨趣上的差异,作为内证文本的《论语》《左传》也有优劣之别。未来研究中,我们应从诠释个案出发,立足多维视域,予以综合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己复礼为仁” 概念 关系 研究路径
下载PDF
王船山夷夏观辨正——以礼以分殊辨别人禽与夷夏为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力祥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1,共5页
船山是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儒家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学术界多把他的夷夏观理解为一种狭隘的夷夏观:即从船山的夷夏观推断船山将禽兽与夷狄等同;二是认为船山是典型的华夏主义者,也即大汉族主义者,这是对船山夷夏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如... 船山是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儒家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学术界多把他的夷夏观理解为一种狭隘的夷夏观:即从船山的夷夏观推断船山将禽兽与夷狄等同;二是认为船山是典型的华夏主义者,也即大汉族主义者,这是对船山夷夏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如果还原船山原典语境和抽离引用者自身的语境,从礼以分殊辨别夷夏为视角,即可还原船山夷夏观的真实存在:即船山本意并非将夷夏等同于禽兽,同时他也并非主张大汉族主义。一旦抽离船山原典的语境和置换引用者自身的语境,就会导致对船山夷夏观的误解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观 王船山 礼学思想
下载PDF
Refuting the Misconception:Li Bai as an Impolite Person
6
作者 HE Xiangju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4年第10期635-640,共6页
This essay endeavors to dispel the lingering misconception that Li Bai,the celebrated Tang Dynasty poet,was a man devoid of propriety.Through a meticulous 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literary works,and contempor... This essay endeavors to dispel the lingering misconception that Li Bai,the celebrated Tang Dynasty poet,was a man devoid of propriety.Through a meticulous 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literary works,and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this study presents a nuanced portrait of Li Bai as a poet who,despite his eccentricities and wanderlust,possessed a profound sense of etiquette and respect for societal norms.This essay argues that his unique personality in life and free expression in poetry are all driven by the need for artistic creation,rather than challenging for ancient propr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 Bai propriety culture rituals Great Preface poetry expresses aspirations
下载PDF
荀子哲学的两大原理——“天生人成”与“礼义之统”及疏解 被引量:1
7
作者 路德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130,共13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荀子哲学是一个少有的、具有系统性建构的思想体系。具体说,其哲学有两大基本原理:一曰"天生人成",一曰"礼义之统"。在荀学体系中,两大原理纵横经纬,统领全体,于其思想之梳理,精神之把握,借用荀子... 在中国哲学史上,荀子哲学是一个少有的、具有系统性建构的思想体系。具体说,其哲学有两大基本原理:一曰"天生人成",一曰"礼义之统"。在荀学体系中,两大原理纵横经纬,统领全体,于其思想之梳理,精神之把握,借用荀子自己的一句话说,即"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生人成 礼义之统
下载PDF
“仁、义、礼、智、信”乃构建和谐社会之精髓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惠文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2期6-9,共4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行不悖;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不能违背自然或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原始儒家尤其是其创始人孔子于《论语》中所提及的学术思想,至今仍然有着建构社会和谐秩序的实践意蕴。这对于增强...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行不悖;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不能违背自然或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原始儒家尤其是其创始人孔子于《论语》中所提及的学术思想,至今仍然有着建构社会和谐秩序的实践意蕴。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有着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精髓
下载PDF
关于得体性原则的再认识 被引量:2
9
作者 孟建安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6,共6页
在各个领域的语文实践中,修辞主体在修辞应用上只有做到得体,才能取得理想的修辞效果。依规合体、合情合理、解释得通、认同接受是得体原则的基本要求,而对语言语境、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的适应则是得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得体性原则 得体要求 得体表现
下载PDF
论先秦时代的音乐哲学
10
作者 罗志野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9-34,58,共7页
先秦学者对音乐的认识和今人不同,他们从社会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音乐.他们认为太平时代,人们唱的歌曲是平和安详的;动乱时代,人们所唱的歌曲表现出怨恨;亡国时唱的歌曲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悲哀.所以古人用平和之音表示稳定的政治,用怨恨之... 先秦学者对音乐的认识和今人不同,他们从社会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音乐.他们认为太平时代,人们唱的歌曲是平和安详的;动乱时代,人们所唱的歌曲表现出怨恨;亡国时唱的歌曲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悲哀.所以古人用平和之音表示稳定的政治,用怨恨之音表示时代的动乱,用悲切之音表示亡国之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学者 音乐哲学 礼记 乐记
下载PDF
王光祈初到德国 被引量:12
11
作者 宫宏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21,39,共10页
王光祈旅德近十六年 ,其主要论著大都在此间完成 ,但国人对他此间的研究却不多。本文即就他在德国的情形 ,特别他初抵德国时的中国留学生界、他所经历的“德国人之研究东方热”、“辜鸿铭热”及他所作出的反应做一追溯 ,旨在通过研究文... 王光祈旅德近十六年 ,其主要论著大都在此间完成 ,但国人对他此间的研究却不多。本文即就他在德国的情形 ,特别他初抵德国时的中国留学生界、他所经历的“德国人之研究东方热”、“辜鸿铭热”及他所作出的反应做一追溯 ,旨在通过研究文本 (王光祈本人的著述 )与语境 (王氏在德时的生活环境 ,时代背境 )的互动 ,来进一步理解王光祈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笔者认为 ,王光祈后来之所以倡导礼乐复兴 ,并以音乐为实现其少年中国理想之手段而终身不辍 ,是与他对儒家学说的内在认同及其他在德国的外在经历密不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东方文化热 斯宾格勒 西方没落论 礼乐复兴
下载PDF
善意谎言的语用阐释与语用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苇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2期72-74,78,共4页
善意谎言是谎言的一种,但却对社会生活有积极意义。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它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符合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具有较高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 善意谎言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得体原则 语用价值
下载PDF
二程礼论的性理基础
13
作者 闫鑫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0-114,共5页
二程继承了儒家重视秩序的礼学传统,并创新性地从心性义理角度释礼。义理上认为礼依据天地万物差异一体的天理之序而设;心性上,纯善无恶的天命之性即性理是礼的形而上依据,自然存在的气禀之性即生性以及由此生发的人情,是礼的形而下依... 二程继承了儒家重视秩序的礼学传统,并创新性地从心性义理角度释礼。义理上认为礼依据天地万物差异一体的天理之序而设;心性上,纯善无恶的天命之性即性理是礼的形而上依据,自然存在的气禀之性即生性以及由此生发的人情,是礼的形而下依据。心性义理构成了礼的本体,性理是礼的本体,礼是性理的发用。理体礼用,理本礼末,理不变,礼因时而变。圣人掌握了礼的要义因此能够做到与理合一,因时变礼,乐在其中;常人通过克己复礼、礼乐教化达到安身立命的效果;背礼的人日践危地,难得安生。二程从心性义理高度谈礼,注重礼的要义,对礼进行抽象化内在化,提升了传统礼学的理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性即理
下载PDF
略论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5
14
作者 戴木才 《云梦学刊》 2018年第3期1-7,共7页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传统道德的产生、形成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传统价...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传统道德的产生、形成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总纲和根本,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我国传统社会思想道德的教化与进步。"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理念与我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变相联系,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它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路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传统 仁义礼智信 发展轨迹
下载PDF
古琴境界说
15
作者 欧阳祯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63-69,共7页
古琴的起源与发展,由伏羲到神农,由狩猎时代到农业文明,从儒家到道家,均赋予其艺术某种神圣性。研究古琴,离不开对上古历史文化背景、人与天的深刻关系的了解与探讨。古琴操缦的过程,也就是儒家“礼”“乐”思想对人的不断渗透、浸润的... 古琴的起源与发展,由伏羲到神农,由狩猎时代到农业文明,从儒家到道家,均赋予其艺术某种神圣性。研究古琴,离不开对上古历史文化背景、人与天的深刻关系的了解与探讨。古琴操缦的过程,也就是儒家“礼”“乐”思想对人的不断渗透、浸润的过程。古琴操缦的手法必须极尽娴熟、完美,从量变达到质变,从而实现精神的飞跃。依据《易经》《中庸》合说的理路,古琴操缦调养性情,“成于乐”“游于艺”“思无邪”的最高境界乃是人琴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 人琴合一 《乐记》 礼乐
下载PDF
论王阳明礼学的特质及其精神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新宇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9-24,39,共7页
阳明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领衔者,其礼学思想同样有着丰富的内容及精神。阳明礼学秉承着"礼即理""礼根于心"和约礼与礼治的主要特质,分析这些特质,不仅是对阳明心学思想的进一步确认,同时也表明阳明学继承了宋代理学的... 阳明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领衔者,其礼学思想同样有着丰富的内容及精神。阳明礼学秉承着"礼即理""礼根于心"和约礼与礼治的主要特质,分析这些特质,不仅是对阳明心学思想的进一步确认,同时也表明阳明学继承了宋代理学的大传统。阳明礼学深刻影响了其后明清思想和社会的诸多方面,通过对其精神和影响的分析,可以深化对于阳明心学思想的认识,从一个更为深广的面向来理解宋明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礼学 礼即理 约礼 礼治
下载PDF
孔子之“礼”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17
作者 龚沁怡 何善秀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33-38,共6页
从《论语》中“礼”的英译及历代汉学家们对“礼”的诠释来看,孔子之“礼”在英语世界传播与接受过程十分曲折,主要是因为受到西方宗教思想、个人主义思想与本质主义思想影响。但随着海外学界反西方中心主义思潮兴起,礼学不仅被用以对... 从《论语》中“礼”的英译及历代汉学家们对“礼”的诠释来看,孔子之“礼”在英语世界传播与接受过程十分曲折,主要是因为受到西方宗教思想、个人主义思想与本质主义思想影响。但随着海外学界反西方中心主义思潮兴起,礼学不仅被用以对西方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进行反思,还有望成为开辟实用主义符号学新领域、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儒学 翻译传播 礼学
下载PDF
儒家经典教育中孔子道德观之对待
18
作者 于慧 《泰山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18-123,共6页
当前的儒家经典教育中,如何对待孔子道德观是一个颇为紧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孔子提出的中庸原则,去统摄、调节这些道德原则,做到适当不偏。就"仁"来说,既要爱人,又不能因爱人而失去自我;既要给差等之爱以适当的空间,又要追... 当前的儒家经典教育中,如何对待孔子道德观是一个颇为紧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孔子提出的中庸原则,去统摄、调节这些道德原则,做到适当不偏。就"仁"来说,既要爱人,又不能因爱人而失去自我;既要给差等之爱以适当的空间,又要追求平等、博爱。就"礼"来说,既要重视礼仪所规定的差序,又要真诚地尊重每一个人;既要以礼约束人们的行为,又要给人以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就"君子"人格而言,既要顾及集体利益,又要强调个体价值。就"乐"而言,既要有超越的精神追求,又要切实地享受世俗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道德观 对待 君子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的生态文明意蕴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云飞 黄顺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92,共6页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核心内容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也具有生态道德的价值。"仁"要求将道德扩展到自然事物上,做到爱护自然;"义"要求禁止灭绝自然和铺张浪费的行为,做到有益自然;"礼"要...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核心内容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也具有生态道德的价值。"仁"要求将道德扩展到自然事物上,做到爱护自然;"义"要求禁止灭绝自然和铺张浪费的行为,做到有益自然;"礼"要求效法天地自然,做到保护自然;"智"要求把握自然知识和自然规律,做到认识自然;"信"要求以真心对待自然,做到协和自然。以"五常"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是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的历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上博《诗论》简"以礼说《诗》"初探 被引量:3
20
作者 廖名春 《中国诗歌研究》 2004年第1期142-150,368,共10页
本文对上博《诗论》简"以礼说《诗》"的内容试加探讨,具体考察了《木瓜》诗说、"宾赠"、《大田》诗说、《鹿鸣》诗说等简文,发现"以礼说《诗》"既非始于郑《笺》,亦非始于毛《传》,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 本文对上博《诗论》简"以礼说《诗》"的内容试加探讨,具体考察了《木瓜》诗说、"宾赠"、《大田》诗说、《鹿鸣》诗说等简文,发现"以礼说《诗》"既非始于郑《笺》,亦非始于毛《传》,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已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诗论 孔子 以礼说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