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花生焦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1
作者 韩宁 孙继军 +3 位作者 史普想 孙泓希 王一波 王海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1,共7页
为明确辽宁省花生焦斑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依据科赫氏法则进行致病力测定,并对菌落形态以及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进行观察,对病菌的LSU、ITS和Tub2基因进行测序,然后做多基因联合建树分析。结果发现,花生焦斑... 为明确辽宁省花生焦斑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依据科赫氏法则进行致病力测定,并对菌落形态以及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进行观察,对病菌的LSU、ITS和Tub2基因进行测序,然后做多基因联合建树分析。结果发现,花生焦斑病菌株菌落扁平,气生菌丝稀疏,菌落边缘呈叶状,在生长初期菌丝体最初呈白色,然后从菌落中心开始向外逐渐变成黑褐色;子囊孢子呈椭圆形,具有凝胶状鞘,有隔;结合多基因序列联合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引起辽宁省花生焦斑病的病原菌为Leptosphaerulina arachidicola。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花生焦斑病病原菌的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5,最适生长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生长氮源为胰蛋白胨,致死温度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焦斑病 Leptosphaerulina arachidicola 形态学鉴定 分子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花生褐斑病生防菌筛选及田间防效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海东 刘晓舟 +1 位作者 梁春浩 臧超群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47,共6页
为获得花生褐斑病生防资源,对从阜新、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的60份健康花生叶片进行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从中筛选出对花生褐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18株,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为TL6菌株,其对花生褐斑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64.3 mm... 为获得花生褐斑病生防资源,对从阜新、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的60份健康花生叶片进行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从中筛选出对花生褐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18株,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为TL6菌株,其对花生褐斑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64.3 mm。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保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TL6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TL6菌液对花生褐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发酵液原液对花生褐斑病防治效果为69.17%,发酵原液200倍稀释液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42.48%,TL6发酵原液200倍+50%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1.33%,联合使用能够显著增效,解淀粉芽孢杆菌TL6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花生尾孢 生物防治 解淀粉芽孢杆菌 防效评价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何晶晶 周如军 +3 位作者 崔健潮 徐喆 傅俊范 吴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531,共7页
由Phoma arachidicol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生产中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为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防治效果好的新型药剂,本试验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 由Phoma arachidicol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生产中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为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防治效果好的新型药剂,本试验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30%苯甲·丙环唑EC的毒力最强,EC50为1.934 4mg/L;50%啶酰菌胺WG、30%醚菌·啶酰菌SC、50%多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G的EC50均小于6mg/L,抑菌效果较好。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30%苯甲·丙环唑EC 100.00mg/L倍液的防效最好,可达67.90%;其次为60%唑醚·代森联WG、50%啶酰菌胺WG,防效分别为64.93%和62.84%。30%苯甲·丙环唑EC较对照增产43.86%。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苯甲·丙环唑EC、50%啶酰菌胺WG、60%唑醚·代森联WG、30%醚菌·啶酰菌SC、10%苯醚甲环唑WG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在田间发病不同时期,可以轮换使用以上药剂,以降低抗药性,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杀菌剂 毒力测定 田间防效
下载PDF
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混合侵染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周如军 崔建潮 +2 位作者 傅俊范 徐喆 薛彩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4264-4271,共8页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探讨病害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多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育期、接种浓度和叶面保湿时间处理下,对白沙1016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分析不同因子对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的影响,探索病菌混合侵染与其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关系。[结果]单独接种2种病菌,其侵染概率均随花生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始花期<盛花期<开花末期。在同一生育期接种,随着保湿时间延长,接菌量增加,侵染概率逐渐增大。2种病菌混合接种其侵染概率有显著差异,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侵染概率均相应降低,并随着接种量的增加、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混合侵染概率较单一接种下降明显。不同生育期单一病菌接种,2种病菌的潜育期存在差异,在始花期和开花末期,褐斑病潜育期均为20 d,而在盛花期为16 d;网斑病在始花期潜育期较长为10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均为7 d。潜育期的长短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的影响,病害潜育期在生育前期较长,后期相对较短,而受冠层温湿度的影响不大。混合侵染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病菌的潜育期。在始花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的潜育期分别较单独接种长2 d和5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潜育期比单独接种分别延长了4 d和2 d,网斑病潜育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均为7 d。[结论]单独接种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均随着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和接种菌量的增加而增大,混合接种与单一接种相比,混合病菌侵染其侵染概率均较单独侵染有所降低,潜育期延长。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潜育期的长短除受病菌与寄主互作影响外,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影响,而与冠层温湿度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褐斑病菌 花生网斑病菌 侵染概率 潜育期 混合侵染
下载PDF
贝莱斯芽胞杆菌BP−1筛选、鉴定及其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臧超群 赵颖 +4 位作者 谢瑾卉 林英 裴雪 刘晓舟 梁春浩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5,共7页
为获得用于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有效生防资源,从阜新、沈阳、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健康叶片60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其中细菌435株,真菌98株,放线菌30株。其中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菌株共34株,抑制... 为获得用于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有效生防资源,从阜新、沈阳、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健康叶片60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其中细菌435株,真菌98株,放线菌30株。其中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菌株共34株,抑制作用最强的为菌株BP−1,其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抑菌带宽度达27.0 mm。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供试的11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不同强度的抑制作用,抑菌带宽度为5.6~22.8 mm。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同源性分析,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BP−1菌液对花生网斑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其发酵原液稀释200倍后,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5%,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 生物防治 抑制作用 贝莱斯芽胞杆菌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病原菌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许欣然 张新友 +7 位作者 汤丰收 燕照玲 王东国 黄冰艳 董文召 杜培 苗利娟 刘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95,共5页
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叶部病害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了系统研究该病害,对河南省发生的花生网斑病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花生网斑病的发生规律探索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鉴定,明确... 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叶部病害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了系统研究该病害,对河南省发生的花生网斑病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花生网斑病的发生规律探索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鉴定,明确花生网斑病是由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侵染所致。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以PDA培养基最为适合;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低于5℃或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50℃作用10min可将病原菌致死;在pH值4~1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7;光暗交替能促进菌丝生长。病菌在燕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多,在水琼脂培养基上不能产孢,产孢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光暗交替有利于病菌产孢。总之,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PDA培养基、燕麦培养基,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pH值分别为7和6,光暗交替既能促进菌丝生长,又有利于病原菌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 鉴定 菌丝生长 产孢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不同地区花生网斑病菌致病性鉴定及环境条件对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许曼琳 吴菊香 +8 位作者 张霞 鄢洪海 吕宾 于建垒 刘同金 于静 郭志青 迟玉成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0-254,共5页
为了探明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致病力并筛选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以来自山东、云南和辽宁的6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为材料,用孢子悬浮液对离体叶片和花生植株进行接种,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WB-SY(分离自辽宁省沈阳市)。最佳... 为了探明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致病力并筛选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以来自山东、云南和辽宁的6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为材料,用孢子悬浮液对离体叶片和花生植株进行接种,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WB-SY(分离自辽宁省沈阳市)。最佳接种条件为:开花末期使用高浓度孢子悬浮液(10~6/mL),接种湿度保持在90%~100%之间,持续保湿36h以上,温度在25~28℃之间,接种前黑暗处理24h,接种后近紫光(波长340~380nm)处理。本文筛选出的菌株和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将为抗病品种的筛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网斑病菌 致病性鉴定 接种方法
下载PDF
5%烯唑醇微乳剂的研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福良 王仪 +2 位作者 郑斐能 张向才 周建华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3,共2页
对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的 5 %烯唑醇微乳剂制剂进行了研制 ,测定了其冷贮和热贮稳定性等理化性状及杀菌活性。对花生褐斑病菌进行测试 ,其生物活性为可湿性粉剂的 1.75倍。该制剂具有成本低、药效好、质量稳定、市场前景看好等特点。
关键词 微乳剂 烯唑醇 花生褐斑病菌 杀菌剂 杀菌活性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BP-1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抑菌机制初探 被引量:6
9
作者 臧超群 林英 +3 位作者 谢瑾卉 刘晓舟 裴雪 梁春浩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0-134,共5页
以不同浓度贝莱斯芽孢杆菌BP-1的发酵滤液处理花生网斑病菌孢子,采用显微观察法、电导率测定法和紫外吸收法测定发酵滤液对病菌细胞膜渗透性、麦角甾醇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BP-1发酵滤液对花生网斑病菌孢... 以不同浓度贝莱斯芽孢杆菌BP-1的发酵滤液处理花生网斑病菌孢子,采用显微观察法、电导率测定法和紫外吸收法测定发酵滤液对病菌细胞膜渗透性、麦角甾醇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BP-1发酵滤液对花生网斑病菌孢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BP-1发酵滤液可致花生网斑病菌孢子畸形、破裂;并可导致菌丝体内电解质泄漏,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合成受阻,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同时显著抑制菌丝体内蛋白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花生网斑病菌 发酵滤液 抑菌机制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原菌孢子差异及其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绍建 高蒙 +6 位作者 王娜 范腕腕 桑素玲 杨光 李航宇 崔小伟 王振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1348,共8页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产孢效率高、致病力强的菌株,研究病原菌进化机制和环境适应性,从来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叶片样本中分离病原菌菌株,研究分生孢子及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8个菌株中YY187的产孢时间最短,22℃黑暗条件下燕麦琼脂培养基培养7 d即可产孢;菌株YY187和NY206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显著多于其它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花生叶片,供试所有菌株均可造成叶片发病,其中菌株LY128和YY187在供试18个菌株中致病力相对较强。因此,综合评价产孢效率更高、致病力更强的本地菌株YY187适合作为花生抗网斑病研究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亚隔孢壳菌 分生孢子 产孢效率 致病力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菌和黄曲霉菌对花生几丁质酶诱导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曲明静 黄忠林 +3 位作者 鞠倩 刘魁 王磊 赵志强 《花生学报》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用网斑病菌和黄曲霉菌对17个花生品种室内接种结果表明,J11和金花1012为高抗黄曲霉品种,而莒南2号和抗青9号为高感黄曲霉品种。鲁花8号和花选9号对网斑病抗性较好,群育101和金花1012抗性最差。对多个花生品种的几丁质内切酶和外切酶活... 用网斑病菌和黄曲霉菌对17个花生品种室内接种结果表明,J11和金花1012为高抗黄曲霉品种,而莒南2号和抗青9号为高感黄曲霉品种。鲁花8号和花选9号对网斑病抗性较好,群育101和金花1012抗性最差。对多个花生品种的几丁质内切酶和外切酶活性进行测定表明,花生几丁质酶既有内切酶活性也有外切酶活性,且均可通过病菌诱导活性增加。通过比较几丁质酶活性与花生网斑病、黄曲霉发病程度表明,花生几丁质酶活性与花生抗网斑病和黄曲霉的程度成正比。说明花生几丁质酶是与花生抗网斑病、黄曲霉病密切相关的一种抗性相关(PR)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几丁质酶 网斑病 黄曲霉
下载PDF
花生褐斑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测试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勇 叶钟音 +1 位作者 刘经芬 方中达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7-70,共4页
根据菌落直径法、菌丝干重法、孢子萌芽法与抑菌圈法测定结果,菌落直径法最适于花生褐斑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测定,并将其测定方法进行了标准化。同时根据孢子萌芽法测定结果,采用病斑分生孢子直接测定,确定了花生褐斑病菌对多菌灵抗药... 根据菌落直径法、菌丝干重法、孢子萌芽法与抑菌圈法测定结果,菌落直径法最适于花生褐斑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测定,并将其测定方法进行了标准化。同时根据孢子萌芽法测定结果,采用病斑分生孢子直接测定,确定了花生褐斑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测定系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褐斑病菌 多菌灵 抗药性 测试
下载PDF
不同抗性花生感染网斑病菌的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樊堂群 迟玉成 +2 位作者 谢宏峰 袁堂玉 刘媛媛 《花生学报》 2009年第4期31-34,共4页
研究表明,接种网斑病菌后花生植株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花生接种网斑病菌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强度降低。植株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较对照有所提高,而且抗病品种群育101的... 研究表明,接种网斑病菌后花生植株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花生接种网斑病菌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强度降低。植株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较对照有所提高,而且抗病品种群育101的SOD酶和POD酶活性值高于感病品种鲁花8号,但MDA含量低于鲁花8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网斑病 叶绿素 光合强度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下载PDF
山东临沭花生焦斑菌株多菌灵抗药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晏立英 雷永 +2 位作者 万丽云 程柯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0-524,共5页
从山东临沭花生田表现焦斑病症状的花生叶片上分离病原菌,对该地及其他地方采集的焦斑病病原菌进行r DNA-ITS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测定多菌灵和其他杀菌剂对焦斑病菌的抑制能力,比较了不同焦斑病菌分离物在PS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结果表... 从山东临沭花生田表现焦斑病症状的花生叶片上分离病原菌,对该地及其他地方采集的焦斑病病原菌进行r DNA-ITS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测定多菌灵和其他杀菌剂对焦斑病菌的抑制能力,比较了不同焦斑病菌分离物在PS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焦斑症状的病原菌为落花生小光壳菌(Leptosphaerulina arachidicola)。12株临沭分离物中3株对多菌灵具有抗药性,抗药性比例达25%。在PSA平板上,33.33~1 666.7mg/L的多菌灵对临沭多菌灵抗性分离物的抑菌率为9.4%~14.2%,3 333.3mg/L的多菌灵对抗性菌的抑菌率为45.2%。多菌灵抗性菌对20%戊唑醇+烯肟菌胺悬浮剂,30%醚菌酯和70%代森联同样具有抗药性,但是对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30%戊唑醇悬浮剂、25%代森锰锌+8%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丙环唑乳油等敏感。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2d,临沭多菌灵抗性菌的生长速率曲线呈直线,与其他多菌灵敏感菌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焦斑菌 多菌灵 抗药性
下载PDF
水杨酸诱导花生对叶斑病抗性研究初报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桂兰 陈超 +3 位作者 杨余 刘根齐 赵世民 徐金相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6-10,共5页
本试验对3至4叶期花生幼苗分别用 1、3、和 5mmol浓度的水杨酸叶面喷雾处理.在 成株发病盛期进行病情调查.结果表明,各处理揭斑病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下降42.4%。 30.0%、 36. 3%.由此认为,水杨酸诱导花生... 本试验对3至4叶期花生幼苗分别用 1、3、和 5mmol浓度的水杨酸叶面喷雾处理.在 成株发病盛期进行病情调查.结果表明,各处理揭斑病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下降42.4%。 30.0%、 36. 3%.由此认为,水杨酸诱导花生对报斑病抗性具有较好的作用.此外,对各处理组进 行了酯酶,细胞色素氧化酶以及SDS蛋白电泳分析.发现它们的图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其 分子变化是否与抗病性的提高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花生 褐斑病 诱导抗性 同工酶 蛋白质
下载PDF
花生抗网斑病品种筛选及抗病性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曼琳 张霞 +7 位作者 吴菊香 于静 郭志青 李莹 谢宏峰 谭德云 周如军 迟玉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1-735,共5页
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在生产上普遍流行、危害严重,2018-2019年通过2年的田间接种试验对国内65份花生种质资源网斑病抗性进行测评。以采自山东莱西的病原菌菌株Wb2制备105/mL的孢... 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在生产上普遍流行、危害严重,2018-2019年通过2年的田间接种试验对国内65份花生种质资源网斑病抗性进行测评。以采自山东莱西的病原菌菌株Wb2制备105/mL的孢子悬浮液喷洒于花生叶片表面进行接种,对照区喷施50%咯菌腈WP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结果表明,65份种质中,抗病(resistant,R)资源8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2.3%;中度抗病(moderately resistant,MR)资源9份,占比13.8%;感病(susceptible,S)资源37份,占比56.9%;高度感病(high susceptible,HS)资源11份,占比16.9%。测定抗病性不同资源产量损失差异,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菌对花生产量影响显著,产量损失率随抗病性的降低而升高。本研究为花生抗网斑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并为病害产量损失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网斑病菌 抗性鉴定 产量损失
下载PDF
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瑾卉 林英 +2 位作者 臧超群 裴雪 梁春浩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82-86,共5页
为确定辽宁省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网斑病病原菌,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从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根据其形态学特性及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落生长法及凹载玻片萌发法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辽宁省... 为确定辽宁省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网斑病病原菌,采用柯赫氏法则,测定从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根据其形态学特性及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落生长法及凹载玻片萌发法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病原菌为Peyronellaea arachidicola。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适pH为7,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45℃。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光照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 花生网斑病 派伦霉(Peyronellaea arachidicola)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不同时期使用农抗120控制花生网斑病侵染源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秀娟 石延茂 +2 位作者 徐明显 毕国金 崔风高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3年第4期167-169,共3页
用农抗120防治花生网斑病,不同使用方法效果不一。用常规喷洒叶面方法控制再侵染源,防效为21.4%,相当于多菌灵(29.4%);用农抗120和杀菌剂(抗枯灵或多菌灵等)混合,在花生播种时喷洒地面一次,控制初侵染源,防效为48.6%,用农抗120同杀... 用农抗120防治花生网斑病,不同使用方法效果不一。用常规喷洒叶面方法控制再侵染源,防效为21.4%,相当于多菌灵(29.4%);用农抗120和杀菌剂(抗枯灵或多菌灵等)混合,在花生播种时喷洒地面一次,控制初侵染源,防效为48.6%,用农抗120同杀菌剂混合,播种时喷洒地面,以控制初侵染源,7月上旬再喷洒叶面,控制再侵染源,效果最佳,防效高达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抗120 花生 网斑病 农药混用
下载PDF
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对花生的抗病和保健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培松 于晓丽 +2 位作者 栾炳辉 刘洁 王英姿 《现代农药》 CAS 2016年第1期54-56,共3页
2012—2013年2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有效成分用量为103.2~154.8 g/hm2时,对花生褐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80%以上,且显著增加了花生饱果数和双果数,提高了花生产量,增产率在10%以上。
关键词 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 花生褐斑病 防效 保健作用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化学防治药剂及复配增效配方的筛选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瑾卉 林英 +2 位作者 臧超群 裴雪 梁春浩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3期101-105,共5页
为了筛选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的有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原药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活性,筛选出防效较好的杀菌剂;选取不同类型的杀菌剂进行复配,并对花生网斑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95%咯菌腈、98.6%... 为了筛选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的有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原药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活性,筛选出防效较好的杀菌剂;选取不同类型的杀菌剂进行复配,并对花生网斑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95%咯菌腈、98.6%嘧菌酯、97%咪鲜胺、95%苯醚甲环唑、95%己唑醇、95%甲基硫菌灵、97%戊唑醇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87%代森联与97%咪鲜胺按1:9复配时,具有增效作用,EC_(50)值为0.673μg/mL。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试验选取的单剂和复配药剂均对花生网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效果,该结果为花生网斑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田间防效试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花生派伦霉 杀菌剂 毒力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