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of Permian Mafic Igneous Rocks from the Napo-Qinzhou Tectonic Belt in Southwest Guangxi, Sou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rc-Back Arc Basin Magmatic Evolution 被引量:19
1
作者 QIN Xiaofeng WANG Zongqi +3 位作者 ZHANG Yingli PAN Luozhong HU Guiang ZHOU Fus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182-1199,共18页
The Napo-Qinzhou Tectonic Belt (NQTB) lie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Yangtze, Cathaysia and Indochina (North Vietnam) Blocks, which is composed of five major lithotectonic subunits: the Qinzhou-Fangcheng Suture Zone... The Napo-Qinzhou Tectonic Belt (NQTB) lie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Yangtze, Cathaysia and Indochina (North Vietnam) Blocks, which is composed of five major lithotectonic subunits: the Qinzhou-Fangcheng Suture Zone (QFSZ), the Shiwandashan Basin (SB), the Pingxiang-Nanning Suture Zone (PNSZ), the Damingshan Block (DB) and the Babu-Lingma Suture Zone (BLSZ). On the basis of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the Permian mafic igneous roc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stinct groups: (1) mafic igneous rocks (Group 1) from the Longjing region in the PNSZ and Hurun region in the BLSZ,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rmediate Ti, P and Zr with low Ni and Cr contents; (2) mafic igneous rocks (Group 2) from the Naxiao and Chongzuo region in the DB, characterized by low-intermediate Ti, P and Zr with high Ni and Cr concentrations; and (3) mafic igneous rocks (Group 3) from the Siming region in the Jingxi carbonate platform of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QTB, with intermediate-high Ti, P and Zr and low Ni and Cr contents. The Group 1 rocks yield a weighted mean 206 Pb/ 238 U age of 250.5±2.8 Ma and are geochemically similar to basalts occurring in back-arc basin settings. The Group 2 rocks exhibit geochemical features to those basalts in island arcs, whereas the Group 3 rocks show geochemical similarity to that of ocean island basalts. All three group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low ε Nd (t) values (-2.61 to +1.10) and high initial 87 Sr/ 86 Sr isotopic ratios (0.705309-0.707434),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derived from a subduction-modified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experienced assimilation,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nd crustal contamination or mixing during magmatic evolution. Accordingly, we propose the existence of an arc-back arc basin system that developed along the NQTB at the border of SW Guangxi Province (SW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and it was formed by continued north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Cathaysian (or Yunkai) Block under the Yangtze Block, and northea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Indochina Block beneath the Yangtze Block during Permia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 mafic igneous rocks GEOCHEMISTRY petrogenesis arc-back arc basin the Napo- Qinzhou tectonic belt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Late Neoarchean crustal growth under paired continental arc-back arc system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2
作者 Xin He Wei Wang +5 位作者 M.Santosh Jiachen Yao Kangting Gao Yuhan Zhang Denggang Lu Lishuang Guo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437-457,共21页
The late Archean(~3.0-2.5 Ga)was a key period of continental growth globally,which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reflect the onset of vigorous plate tectonic activity,although related continental growth modes remain content... The late Archean(~3.0-2.5 Ga)was a key period of continental growth globally,which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reflect the onset of vigorous plate tectonic activity,although related continental growth modes remain contentious.Here we investigate a suite of late Neoarchean metavolcanic rocks from the southwest Qixia area of the Jiaobei terrane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The rocks in this suite include amphibolites,clinopyroxene amphibolites,and hornblende plagioclase gneisses.We present zircon U-Pb isotopic data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protoliths of these rocks formed during~2549-2511 Ma.The(clinopyroxene)amphibolites correspond to meta-basaltic rocks,with some containing high modal content of titanite.These rocks show moderate to high FeO_(T)(8.96-13.62 wt.%)and TiO_(2)(0.59-1.59 wt.%),flat to less fractionated REE patterns,and mildly negative Th,Nb,and Ta anomalies,resembling those of Fe-tholeiites.In addition,they display positive zirconε_(Hf)(t)values(+2.6 to+8.7),and are devoid of crustal contamination or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Combined with the low Nb/Yb(mostly<1.60)and(Hf/Sm)_N(mostly<0.95),low to moderate Th/Yb(0.08-0.54),and low V/Sc(5.53-9.19)ratios,these basaltic rocks are interpreted to have been derived from a relatively reduced and depleted mantle source that was mildly metasomatized by hydrous fluids.The hornblende plagioclase gneisses are meta-andesitic rocks,and occur interlayered with the basaltic rocks.They are transitional between tholeiitic and calc-alkaline rock series,and show fractionated REE patterns with evidently negative Th,Nb,and Ta anomalies.The depleted zirconε_(Hf)(t)values(+2.4 to+8.4)and quantitative chemical modeling suggest that the andesitic rocks were most likely generated by injection and mixing of juvenile felsic magmas with the tholeiitic basaltic magmas.In general,the chemical features and genesis of late Neoarchean meta-basaltic rocks in our study area resemble those of Mariana back-arc basin basalts.Combined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it is proposed that the Jiaobei terrane witnessed late Neoarchean crustal growth under a paired continental arc-back arc setting.On a regional context,we propose two distinct geodynamic mode of late Neoarchean continental growth across North China Craton(particularly the Eastern Block),i.e.,(1)arc-continent accretion along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Eastern Block;and(2)paired continental arc-back arc system surrounding the~3.8-2.7 Ga continental nuclei to the southe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Neoarchean metavolcanic rocks Continental growth Paired continental arc-back arc Jiaobei terrane North China Craton
下载PDF
玉树北部二叠纪镁铁质岩的成因及其对大陆弧后盆地形成的指示
3
作者 刘彬 蔡昊龙 +4 位作者 马昌前 吴栾 程琦 李福林 孙洋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9,共16页
系统地调查与研究弧后盆地岩浆作用能为探究汇聚板块边缘的壳幔相互作用、板块俯冲动力学和弧后盆地形成-演化机制等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以最近在青海玉树北部地区发现的二叠纪镁铁质岩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 系统地调查与研究弧后盆地岩浆作用能为探究汇聚板块边缘的壳幔相互作用、板块俯冲动力学和弧后盆地形成-演化机制等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以最近在青海玉树北部地区发现的二叠纪镁铁质岩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质学等研究,以期为深入认识大陆弧后盆地形成机制及有关镁铁质岩浆的起源提供关键线索。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玉树北部辉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60±1 Ma。玄武岩样品具有相对低的TiO2和Nb/Y值以及相对高的Ce/Nb值,其相对于原始地幔要显著富集轻稀土和Th等元素,亏损Nb、Ta、Ti和P等元素,可与世界上典型弧后盆地玄武岩(例如Okinawa Trough BABBs)成分特征类比。而辉长岩样品具有相对高的TiO2和Nb/Y值以及相对低的Ce/Nb值,其相对于原始地幔要显著富集轻稀土和Th等元素,轻微亏损Nb、Ta和Ti,总体上具有与OIB类似的成分特征。玄武岩样品具有变化较大的ISr(0.706~0.709)和εNd(t)值(-1.8~+1.3),而辉长岩样品则具有相对均一的ISr(0.709)和εNd(t)值(-1.8~-1.5)。综合本次研究成果可以确定,玄武岩应该起源于一个受俯冲组分改造的岩石圈地幔,而辉长岩应该来自于一个与地幔柱相关的源区。结合区域最新研究资料可以进一步判断研究区镁铁质岩应该形成于大陆弧后盆地扩张的背景中,并且该弧后盆地的产生很可能与洋壳深俯冲导致的板块回撤、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岩 大陆弧后盆地 二叠纪 北羌塘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网格指纹匹配的光伏阵列电弧故障定位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金辉 高伟 +1 位作者 林亮世 杨耿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5-815,I0030,共12页
考虑到传统的基于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radiation,EMR)信号的光伏阵列电弧故障定位方法存在采样条件严苛、定位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格指纹匹配的电弧故障定位新方法。首先,使用低采样率获取电弧EMR信号,并提取其均方根值作... 考虑到传统的基于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radiation,EMR)信号的光伏阵列电弧故障定位方法存在采样条件严苛、定位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格指纹匹配的电弧故障定位新方法。首先,使用低采样率获取电弧EMR信号,并提取其均方根值作为代表EMR强度的特征指标。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eural network,BPNN)挖掘辐照度、信号接收距离与电弧EMR信号强度的内在联系,建立预测模型。接着,根据BPNN输出的双天线阵列与电弧间的预测距离,利用三角定位法初步求得电弧所在区域。最后,网格化划分电弧所在区域的光伏组件,生成网格指纹信息,并将预测距离与指纹信息最匹配的网格的中心坐标作为电弧发生位置的最终预测坐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备良好的定位能力与适应性,对电弧故障定位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306m,在定位精度与经济性上均优于EMR衰减模型定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电弧故障定位 电磁辐射 BP神经网络 网格指纹匹配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
5
作者 王晓青 刘敏 毛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560,共15页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结合前人碎屑锆石年龄、源区特征和火山岩夹层年龄得出,中条群形成于2.1 Ga左右的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担山石群为一套砾岩-砂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碎屑锆石年龄显示,担山石群形成于1.85 Ga左右的碰撞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内。结合前人研究,认为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模式为,约2.1 Ga开始,西部陆块的前导洋向东部陆块活动大陆边缘之下持续俯冲,东部陆块西缘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沉积了中条群,约1.85 Ga开始,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之间的大洋闭合,陆陆碰撞开始,中条群发生挤压褶皱变形,陆壳加厚及随后的快速抬升和剥蚀形成前陆盆地的担山石群磨拉石。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的转化支持华北克拉通最初西部陆块向东俯冲,经历了约1.85 Ga的东、西陆块碰撞并最终克拉通化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部造山带 中条山 弧后盆地 前陆磨拉石盆地 地质调查工程 古元古代
下载PDF
内蒙朝克山辉长岩中单斜辉石矿物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6
作者 张永玲 张治国 +4 位作者 刘希军 田昊 李得超 肖让 肖尧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8,共17页
内蒙贺根山带广泛发育古生代基性岩浆岩,为探讨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进一步了解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生代构造背景,笔者对朝克山蛇绿岩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矿物电子探针结果显示,辉长岩中单斜辉石均属于透辉石,既有碱性特征,也有拉斑特征,S... 内蒙贺根山带广泛发育古生代基性岩浆岩,为探讨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进一步了解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生代构造背景,笔者对朝克山蛇绿岩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矿物电子探针结果显示,辉长岩中单斜辉石均属于透辉石,既有碱性特征,也有拉斑特征,SiO2含量为50.75%~52.99%,具有高的Al2O3,含量为2.03%~3.77%,相对亏损轻稀土元素(La/Sm)_(N)=0.12~0.22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Hf、Ti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与辉长岩全岩的特征程度相一致,共同指示岩体母岩浆可能为亚碱性的拉斑玄武质岩浆向碱性玄武质岩浆演化的趋势。单斜辉石的平衡温度为1099~1242℃,平衡压力为1.5~6.4 kbar,深度为5~21 km,显示明显的深源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朝克山蛇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克山蛇绿岩 单斜辉石 矿物学 弧后盆地
下载PDF
北秦岭二郎坪群抱树坪组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
7
作者 翟文建 张永 +2 位作者 唐国胜 赵焕 翟文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82,共24页
二郎坪群抱树坪组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重要的沉积记录,其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抱树坪组内火山岩夹层和花岗斑岩脉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旨在进一步确定其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夏馆地区抱树坪组... 二郎坪群抱树坪组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重要的沉积记录,其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抱树坪组内火山岩夹层和花岗斑岩脉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旨在进一步确定其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夏馆地区抱树坪组火山岩夹层已变质为(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常与黑云石英片岩呈“互层状”产出;岩石原岩为安山质凝灰岩,具有相对低的SiO_(2)(52.56%~62.04%)、较高的Al_(2)O_(3)(10.70%~18.55%)、低的MgO(4.06%~6.21%)和FeO^(T)/MgO(1.23~1.81),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镁安山质岩石的特点;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研究认为,抱树坪组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后盆地。获得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原岩的结晶锆石U-Pb年龄为446.0±1.7 Ma,以及侵入其中花岗斑岩脉的成岩年龄为430.0±3.0 Ma,首次将抱树坪组的形成时代准确地限定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综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小寨组和抱树坪组在地层层序和地层时代上符合广义二郎坪群的划分方案,但大庙组、火神庙组及由小寨组和抱树坪组构成的整体三者在形成时代上表现为近于同时性,在空间上主体呈现近平行关系,可能主体属时代大体相当的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在大地构造属性方面,认为二郎坪群是在约470 Ma之前由于商丹洋向北俯冲而形成的火山岛弧,在470~436 Ma转化为弧后盆地,至约430 Ma之前最终完成消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郎坪群 抱树坪组 火山岩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火山岛弧—弧后盆地
下载PDF
小兴安岭西北部卧都河地区落马湖岩群年代学及构造背景
8
作者 付俊彧 那福超 +5 位作者 钱程 杨晓平 孙巍 钟辉 张广宇 刘英才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1期1-13,78,共14页
出露于小兴安岭西北部的“落马湖岩群”是多宝山矿集区重要的地质建造之一,由于缺少化石及顶底不全,其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制约了对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背景的认识.为了探讨其形成时代及古构造背景,采用锆石U-Pb(LA-ICP-MS)方法对卧都... 出露于小兴安岭西北部的“落马湖岩群”是多宝山矿集区重要的地质建造之一,由于缺少化石及顶底不全,其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制约了对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背景的认识.为了探讨其形成时代及古构造背景,采用锆石U-Pb(LA-ICP-MS)方法对卧都河乡附近的“落马湖岩群”变粉砂质泥岩的碎屑锆石进行了年代学研究,85个测点中68个有效测点年龄介于216~2636 Ma,分为8个年龄组:216~347 Ma(n=8)、430~443 Ma(n=2)、463~502 Ma(加权平均485±5 Ma,n=21)、513~572 Ma(加权平均528±7Ma,n=16)、596~613 Ma(加权平均606±12 Ma,n=7)、718~739 Ma(加权平均730±12 Ma,n=3)、830~882 Ma(加权平均850±26 Ma,n=5)、1769~2636 Ma(n=6),以第Ⅲ—第Ⅶ年龄组构成明显的峰值.综合分析锆石晶态、CL图像、U含量特征及地质体宏观岩相学特点,认为第Ⅲ年龄组代表样品层位沉积下限.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落马湖岩群”形成于奥陶纪至志留纪罗德洛世;其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额尔古纳-兴安联合地块”及奥陶纪弧火山岩区,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背景;其与多宝山弧岩浆岩带共同构成早古生代弧-盆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马湖岩群 变粉砂质泥岩 锆石U-PB年龄 弧后盆地 地质年代学 小兴安岭
下载PDF
柴北缘赛什腾山滩间山群晚奥陶世富铌玄武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庄玉军 彭璇 +4 位作者 周艳龙 何世平 王盼龙 王立轩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80,共18页
产于柴北缘构造带西段赛什腾山地区滩间山群中的变玄武岩的结晶年龄为(444±4)Ma,具有富Na_(2)O、贫K_(2)O、高TiO_(2)、Nb及低LILE/HFSE和HREE/HFSE值等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整体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平坦... 产于柴北缘构造带西段赛什腾山地区滩间山群中的变玄武岩的结晶年龄为(444±4)Ma,具有富Na_(2)O、贫K_(2)O、高TiO_(2)、Nb及低LILE/HFSE和HREE/HFSE值等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整体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平坦的略向右缓倾型配分模式,且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显示Nb、Ta弱正异常,与富铌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综合分析表明,赛什腾山富铌玄武岩岩浆源区为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是俯冲大洋板片陡角度回转引起的上涌软流圈地幔在弧后盆地边缘(靠近岛弧侧)与亏损地幔楔混合的产物,指示晚奥陶世柴北缘西段仍处于弧后伸展阶段,陆陆碰撞尚未开始。结合区域已有资料,认为柴北缘滩间山群是晚寒武世—早中志留世洋陆转换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构造背景下(包括洋岛、岛弧、弧后等)的火山-沉积产物,其经历了自大洋俯冲至陆陆碰撞前的整个俯冲消减过程,各类岩石因构造混杂最终保存于柴北缘狭长构造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铌玄武岩 岩石成因 弧后伸展 晚奥陶世 滩间山群 柴北缘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海勒斯台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飞 黄蔚 +2 位作者 何翔 张克信 骆满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9-218,共20页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兴蒙造山带东北部东乌珠穆沁旗海勒斯台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以讨论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岩石学研究表明,海勒斯台岩体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兴蒙造山带东北部东乌珠穆沁旗海勒斯台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以讨论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岩石学研究表明,海勒斯台岩体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海勒斯台花岗斑岩的年龄为463.5±2.0 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中奥陶世。花岗斑岩具有富硅(75.14%~77.88%)、富碱(6.15%~7.92%)、低钛(0.15%~0.17%)和铝(11.25%~12.61%)、贫钙(0.18%~1.25%)和镁(0.14%~0.3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及高场强元素Zr、Hf,强烈亏损Sr、Eu、P、Ti,中等亏损Ba、Nb、Ta等元素,10000Ga/Al值和Zr+Nb+Ce+Y含量较高,属于A2型花岗岩。花岗斑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878~899℃之间,同时具有非常低的Sr和高Yb特征,指示岩石形成于低压高温的伸展构造背景,可能为减薄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花岗斑岩可能形成于古亚洲洋沿着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一线向西伯利亚板块俯冲引起的陆缘弧后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A型花岗岩 奥陶世 弧后伸展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山弯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探讨
11
作者 朱明帅 罗晔 +4 位作者 贾朝媛 苗来成 张福勤 SANCHIR Dorjgochoo 于剑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47-3460,共14页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呈北东向从蒙古中部延至鄂霍茨克海的乌地湾,被认为是蒙古-鄂霍茨克洋侏罗纪-白垩纪闭合产物,其对于探讨东北亚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以及欧亚大陆中生代聚合具有重要意义。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具有典型的山弯构造格架,...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呈北东向从蒙古中部延至鄂霍茨克海的乌地湾,被认为是蒙古-鄂霍茨克洋侏罗纪-白垩纪闭合产物,其对于探讨东北亚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以及欧亚大陆中生代聚合具有重要意义。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具有典型的山弯构造格架,其“对折”的两翼发生了强烈的“自碰撞”造山作用。关于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形成动力学机制,前人将其归因于西伯利亚与华北-阿穆尔陆块之间的挤压缩短、古亚洲洋俯冲板片不断的后撤和西伯利亚与华北的相向旋转等动力学过程,却忽视了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作用对蒙古-鄂霍茨克马蹄形弯曲过程的影响。最近,弧岩浆活动的迁移和山弯构造转折端构造变形解析研究暗示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板片后撤可能在山弯构造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一新的解释模式还缺乏地质证据的支持和验证。围绕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发育的与岛弧岩浆岩同时期的弧后盆地蛇绿岩、双峰式火山岩、A2型和S型花岗岩和伴生的沉积岩等地质记录,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发育多期次弧后伸展,总的延伸长度超过5000km,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大规模俯冲板片后撤有关。弧后盆地带的厘定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洋发育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而非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另外,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弧后伸展盆地形成时间与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弯曲的时间一致,进一步证实俯冲板片沿走向不均匀后撤在蒙古-鄂霍茨克山弯构造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 山弯构造 弧后伸展 板片后撤
下载PDF
马里亚纳海槽岩浆作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胡延斌 来志庆 +4 位作者 李梦 乔则文 赵广涛 韩宗珠 国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72,共9页
西太平洋俯冲带是世界上最典型、最活跃的俯冲带,分布众多的海沟-岛弧-弧后盆地(沟弧盆)系统。马里亚纳俯冲带是典型的洋-洋俯冲带,而马里亚纳海槽作为马里亚纳俯冲带的重要构造单元,是研究不受陆壳物质影响的俯冲作用的理想区域。前人... 西太平洋俯冲带是世界上最典型、最活跃的俯冲带,分布众多的海沟-岛弧-弧后盆地(沟弧盆)系统。马里亚纳俯冲带是典型的洋-洋俯冲带,而马里亚纳海槽作为马里亚纳俯冲带的重要构造单元,是研究不受陆壳物质影响的俯冲作用的理想区域。前人对马里亚纳海槽岩浆地幔源区性状、俯冲组分的影响、岩浆演化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马里亚纳海槽岩浆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岩性主要为橄榄岩,且不同区段具有不一致的地幔部分熔融程度;(2)不同区段受到来自蚀变洋壳及沉积物的俯冲组分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并由此影响了不同区段的地幔熔融程度和初始岩浆成分;(3)俯冲组分的影响自中段向南北两段逐渐加强,中段主要受到来自沉积物熔体的影响,南、北段受到板片释放的含水流体的影响则更为明显;(4)不同区段甚至同一区段的岩浆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等斑晶矿物的差异性分离结晶过程,这也很好地解释了该区丰富的岩石类型和玄武质岩石的不同矿物组合特征。以上研究很好地促进了对马里亚纳海槽岩浆作用过程的认识,也深化了对俯冲带构造-岩浆作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熔融 俯冲组分 岩浆演化 弧后盆地 西太平洋
下载PDF
扬子北缘大洪山造山带中新元古代基性岩和浊积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弧后盆地演化的指示
13
作者 杨振宁 蔡晓芸 +2 位作者 杨坤光 刘雨 李宁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3-1440,共18页
扬子北缘~820Ma可能记录了从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的重要转换,是解决扬子新元古代演化争议的关键时间节点。本研究在扬子北缘大洪山造山带圆潭地区识别出一套基性岩和浊积岩组合。其中基性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845Ma±81Ma(MSWD=1.... 扬子北缘~820Ma可能记录了从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的重要转换,是解决扬子新元古代演化争议的关键时间节点。本研究在扬子北缘大洪山造山带圆潭地区识别出一套基性岩和浊积岩组合。其中基性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845Ma±81Ma(MSWD=1.5),浊积岩碎屑锆石年龄谱包括四个主要峰值年龄(~835Ma、~1597Ma、~2002Ma、~2482Ma)和两个次要峰值年龄(~2680Ma、~2934Ma),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浊积岩的形成时代约束在835~820Ma。浊积岩与花山群的形成时代一致,应代表花山群的北向延伸。浊积岩的物源来自扬子北缘桐柏-大别地区,不同于前人对花山群的分析结果,指示花山群可能具有多个物源。以上地层碎屑锆石年龄谱和地层层序特征与弧后盆地相似。本研究基性岩样品具有低的SiO_(2)(45.41%~50.29%)、K 2O(0.03%~1.49%),高的TiO_(2)(1.42%~3.03%),和低的U/Th(0.15~0.29)、Th/Zr(0.003~0.011)和Nb/Y(0.059~0.147)以及正的εNd(t)(+1.18~+1.57),类似N-MORB地球化学特征。基性岩来自于软流圈,经历<3%部分熔融而生成,并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这些基性岩和浊积岩共同构成一套弧后背景环境岩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北缘 新元古代 基性岩 浊积岩 弧后盆地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缘陆良地区牛头山组火山岩的厘定及对Rodinia超大陆演化规律的指示
14
作者 黄亮 段向东 +5 位作者 孙载波 王晓林 汝珊珊 杨仕潘 方雄 陈光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7-566,共20页
滇中地区位于扬子陆块西缘,发育有新元古代火山岩,是开展Rodinia超大陆演化研究的重要窗口。其中牛头山组是滇中地区重要的新元古代地层,由于缺乏精确的年代学依据,严重影响了区域地层格架的划分,并制约了对Rodinia超大陆构造演化时限... 滇中地区位于扬子陆块西缘,发育有新元古代火山岩,是开展Rodinia超大陆演化研究的重要窗口。其中牛头山组是滇中地区重要的新元古代地层,由于缺乏精确的年代学依据,严重影响了区域地层格架的划分,并制约了对Rodinia超大陆构造演化时限的认识。本文对牛头山组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锆石微量元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凝灰岩均由火山物质组成,锆石具明显岩浆震荡环带和自形程度高等特征;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为817.9±7.7Ma、818.3±8.3Ma和822±13Ma,锆石ε_(Hf)(t)值兼具正值和负值,岩浆源区伴有地幔物质的混入,及主要与古元古代(1523.9~2107Ma)陆壳物质的熔融有关;锆石研究显示凝灰岩形成于岩浆弧,属陆壳锆石类。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凝灰岩属硅质火山岩类,具弧火山岩性质。综合研究认为,牛头山组是华夏陆块向扬子陆块俯冲末期的沉积-岩浆响应,形成于扬子陆块西缘的弧后盆地环境,该弧后盆地可能是华南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的初期阶段。牛头山组沉积作用的结束,指示了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已完成汇聚,Rodinia超大陆可能形成了统一板块,同时Rodinia超大陆开始向裂解转换,及转换时间约为82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头山组 新元古代 弧后盆地 RODINIA超大陆 扬子陆块 滇中
下载PDF
川西江浪穹窿二叠纪变玄武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15
作者 余祥龙 钟康惠 +3 位作者 王雄荣 杨光源 王昌南 胡晓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2期330-338,共9页
江浪穹窿二叠纪大理岩之中发育一套变玄武岩夹层,其主要成分为角闪石(约75%)和斜长石(约25%)。本文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旨在修定原岩的形成年代与探究其成因。定年数据显示,变玄武岩中发育2453.7~258.9Ma的捕获锆石。... 江浪穹窿二叠纪大理岩之中发育一套变玄武岩夹层,其主要成分为角闪石(约75%)和斜长石(约25%)。本文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旨在修定原岩的形成年代与探究其成因。定年数据显示,变玄武岩中发育2453.7~258.9Ma的捕获锆石。这一结果表明,变玄武岩的原岩最有可能形成于晚二叠世,并且具有古老变质基底(2453.7~2125.0Ma锆石)、Rodinia超大陆会聚—裂解事件(1144.5~853.5Ma锆石)和加里东期岩浆活动(430.4~427.1Ma锆石)的地质记录。主微量元素分析数据显示,变玄武岩具有低的SiO_(2)含量(45.53%~40.94%)与高的Mg#值(78.4~70.6)、Cr(1670×10#值(78.4~70.6)、Cr(1670×10^(-6)~1310×10(-6)~1310×10^(-6))含量,其稀土((La/Yb)N=3.07~1.15)与微量元素配分型式平坦,表明原岩岩浆很可能起源于高度部分熔融的亏损地幔源区。岩石的La/Sm(2.34~1.16)、(Th/Yb)_(PM)(1.95~1.23)、(Th/Ta)_(PM)(0.74~0.43)和(La/Nb)_(PM)(1.44~0.27)比值很低,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地壳物质的混染程度微弱。微量元素比值及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变玄武岩的化学构成同MORB相当,暗示原岩大概在古特提斯洋成熟的弧后盆地背景下形成。另外成分对比显示,江浪穹窿的二叠纪变玄武岩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浆活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变玄武岩 亏损地幔 弧后盆地 松潘-甘孜造山带 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内蒙古阿巴嘎旗阿德拉嘎碱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泽南 魏民 +5 位作者 杨建坤 倪克庆 张建珍 申晋青 刘腾飞 葛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9-794,共16页
阿巴嘎旗阿德拉嘎碱长花岗岩位于贺根山蛇绿岩带北侧。为了确定该碱长花岗岩体的岩石成因类型,探讨其构造环境,对该岩体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阿德拉嘎碱长花岗... 阿巴嘎旗阿德拉嘎碱长花岗岩位于贺根山蛇绿岩带北侧。为了确定该碱长花岗岩体的岩石成因类型,探讨其构造环境,对该岩体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阿德拉嘎碱长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为310.7±2.6 Ma,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阿德拉嘎碱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Na_(2)O+K_(2)O含量和较高的Ga/Al、(Na_(2)O+K_(2)O)/CaO值,相对贫CaO、MgO、Sr、Ba、Eu、Ti和P。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性,负铕异常明显(δEu=0.15~0.37)。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碱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形成于弧后伸展构造环境,为晚石炭世古亚洲洋向西伯利亚俯冲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长花岗岩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晚石炭世 弧后伸展环境 内蒙古阿巴嘎旗
下载PDF
苏丹红海州新元古代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17
作者 周佐民 李勇 +1 位作者 刘晓阳 吴兴源 《华北地质》 2023年第1期71-79,86,共10页
苏丹红海州位于努比亚地盾,本文在该地厘定出一套新元古代花岗岩,由中粗粒-中细粒正长花岗岩、中细粒碱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岩体形成于713±4Ma,属于泛非造山事件的产物。花岗岩SiO_(2)含量较高,为70.80%~77.83%,A/... 苏丹红海州位于努比亚地盾,本文在该地厘定出一套新元古代花岗岩,由中粗粒-中细粒正长花岗岩、中细粒碱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岩体形成于713±4Ma,属于泛非造山事件的产物。花岗岩SiO_(2)含量较高,为70.80%~77.83%,A/CNK为0.94~1.08,A/NK为1.12~1.44,为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V字形曲线,轻重稀土分异中等(LREE/HREE=2.46~7.13),δEu为0.30~0.57,负铕异常中等-强烈。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Th、U、K和高场强元素Zr、Hf,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Sr、P和Ti。花岗岩具有低I_(Sr)比值、亏损ε_(Nd)(t)值和ε_(Hf)(t)值,T_(DM1)与T_(DM2)值较为一致。岩体为A_(2)型花岗岩,形成于俯冲阶段弧后拉张环境,因弧后伸展减薄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明显的升温、减压促使新生地壳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红海州 努比亚地盾 新元古代 A型花岗岩 新生地壳 弧后拉张
下载PDF
真空灭弧室弧后介质特性仿真分析
18
作者 尚文祥 李继鹏 赵筱赫 《河南工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22-26,共5页
真空断路器在直流电路中应用广泛,但故障电流强迫过零后电弧的燃烧特性较为复杂,在考虑真空电弧等离子体中电子、离子以及铜蒸气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建立真空电弧等离子体流体-化学混合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过电压下,随着纵... 真空断路器在直流电路中应用广泛,但故障电流强迫过零后电弧的燃烧特性较为复杂,在考虑真空电弧等离子体中电子、离子以及铜蒸气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建立真空电弧等离子体流体-化学混合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过电压下,随着纵向磁场的增大,等离子体发展到局部稳定状态时电子逐渐向电极两侧扩散,电极中心线上电子密度依次减小,并且总区域内平均电子能也依次减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弧后重击穿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开关 电流强迫过零 电弧仿真 弧后重击穿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红柳沟组玄武岩发现及地质意义
19
作者 刘阁 杨硕 +2 位作者 腾宇翔 靳刘圆 郑海峰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33-140,共8页
新疆北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红柳沟组中发现玄武岩,测年结果显示,红柳沟组玄武安山岩形成于(428.1±2.5)Ma,属中志留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红柳沟组玄武安山岩Nb含量13.7×10^(-6)~14.8×10^(-6),Al2O3含量17.62%... 新疆北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红柳沟组中发现玄武岩,测年结果显示,红柳沟组玄武安山岩形成于(428.1±2.5)Ma,属中志留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红柳沟组玄武安山岩Nb含量13.7×10^(-6)~14.8×10^(-6),Al2O3含量17.62%~17.76%,均值17.71%,具富Nb玄武岩特征,为钙碱性系列。该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分布模式为无明显铕异常的右倾曲线,微量元素表现出不同程度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特征,具弱的Nb,Ta,Ti负异常。红柳沟组玄武安山岩原岩可能为具陆内弧后盆地玄武岩性质的岩石,源区受到俯冲板片熔体改造,岩浆作用期间发生一定程度混染。结合前人研究,认为红柳沟组玄武岩安山可能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板内伸展环境,代表北部卡拉麦里洋盆初期陆内拉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卡拉麦里 富Nb玄武岩 弧后盆地 中志留世
下载PDF
西昆仑冰山地区白垩纪E-MORB型辉长岩:新特提斯弧后伸展的新证据
20
作者 刘晓强 张传林 +3 位作者 杨志浩 关子鑫 孙仕林 木热地里·马木合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46-1467,共22页
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是研究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近期在西昆仑南部冰山地区新识别出白垩纪辉长岩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冰山辉长岩最年轻锆石集中在109~103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06.2±1.7... 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是研究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近期在西昆仑南部冰山地区新识别出白垩纪辉长岩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冰山辉长岩最年轻锆石集中在109~103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06.2±1.7 Ma,表明冰山辉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含有前寒武纪年龄锆石,指示区内地壳深部存在对应时代的基底物质。辉长岩低硅(48.52%~50.69%)、高铝(14.38%~16.34%)、高镁(MgO=6.88%~8.02%,Mg#=52~58)特征,以及类似E-MORB的稀土配分模式((La/Yb)N=1.36~1.81),不相容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蛛网图和亏损的全岩Nd同位素组成(εNd(t)=2.54~4.04),表明母岩浆形成于相对亏损的地幔源区,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混染程度有限。综合考虑以上特征并结合西昆仑—帕米尔地区晚中生代研究进展,认为冰山辉长岩脉形成于受俯冲板片释放流体交代形成的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其成因与白垩纪中期新特提斯北向平板俯冲引起的弧后伸展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E-MORB型辉长岩 弧后伸展 新特提斯 西昆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