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化学模拟在南北古脊梁岩溶裂隙水系统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余秋生 张发旺 +2 位作者 韩占涛 于艳青 薛忠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5-380,共6页
南北古脊梁是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的核心部分,为一条SN向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隆起。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其间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由于埋深大,构造情况复杂,南北古脊梁的岩溶裂隙水的分布和径流规律至... 南北古脊梁是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的核心部分,为一条SN向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隆起。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其间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由于埋深大,构造情况复杂,南北古脊梁的岩溶裂隙水的分布和径流规律至今仍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利用地球化学模拟的方法,对南北古脊梁深埋岩溶裂隙水的系统划分和各部分之间的水力联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系统Ⅰ和系统Ⅱ的边界应当在严湾和吕套之间,其边界为一条由第四系地下水补给形成的,地下水位较高的可移动地下分水岭;系统Ⅰ和系统Ⅲ之间存在水力联系,系统Ⅰ北端排泄口太阳泉的水量有46%来自系统Ⅲ的补给,在萌城泉和太阳泉之间可能存在一条导水断层形成的岩溶裂隙水的强径流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古脊梁 岩溶裂隙水 地球化学模拟 系统划分 地下水补给 应用 构造体系 水力联系 地下水位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三叠世“古脊梁”隆升地质证据及盆地原型西部边界的确定 被引量:10
2
作者 韩鹏 冯胜斌 +4 位作者 李雪梅 王康乐 袁效奇 贺静 胡爱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脊梁”晚三叠世的构造特征是一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通过区域角度不整合及“古脊梁”东西两侧沉积岩岩性、岩相综合特征分析,提出了“古脊梁”为一动态的隆升和下沉的构造演化带的新认识。认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脊梁”晚三叠世的构造特征是一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通过区域角度不整合及“古脊梁”东西两侧沉积岩岩性、岩相综合特征分析,提出了“古脊梁”为一动态的隆升和下沉的构造演化带的新认识。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脊梁”晚三叠世为构造隆升带,上三叠统延长组长1~长7油层组沉积期,“古脊梁”构成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边界,且为盆地西部沉积的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脊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盆地原型边界 晚三叠世
下载PDF
南北构造带北部“古脊梁”演化过程探讨
3
作者 赵晓辰 柯先启 白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5-1026,共12页
选择“古脊梁”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蓟县系奥陶系的展布特征和接触关系、周邻沉积区碎屑组分以及低温热年代学资料等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探讨“古脊梁”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古脊梁”地区广泛存在的古老地层... 选择“古脊梁”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蓟县系奥陶系的展布特征和接触关系、周邻沉积区碎屑组分以及低温热年代学资料等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探讨“古脊梁”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古脊梁”地区广泛存在的古老地层的陡立和各期地层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说明“古脊梁”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隆升作用;延长组下部(长8~长10)和中上部(长1~长7)在沉积特征和碎屑组分上的明显差异则表明,“古脊梁”在长8末期受到印支运动的强烈影响而发生了显著的构造隆升;“古脊梁”周邻的裂变径迹年龄统计结果进一步反映出,“古脊梁”在中—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隆升作用。研究认为,“古脊梁”发生了多期构造隆升事件,经历了复杂的、动态的构造演化过程,表现出构造活跃期与构造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特征:在构造活跃期内,发生强烈隆升,造成两侧沉积域的分隔;在平静期内,隆升作用减弱,广泛接受沉积,早期形成的山体被逐渐夷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脊梁” 南北构造带北部 隆升 动态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