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1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密度对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杂交F1仔鱼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董艳珍 曾丽娟 +1 位作者 徐大勇 邓思红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48-50,共3页
将同批孵出9 d的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杂交F1代仔鱼随机分成4个密度组(A组2尾/L、B组3尾/L、C组4尾/L、D组5尾/L),在相同条件下饲养28 d,比较各组仔鱼的存活率、全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青海湖裸鲤(♀)... 将同批孵出9 d的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杂交F1代仔鱼随机分成4个密度组(A组2尾/L、B组3尾/L、C组4尾/L、D组5尾/L),在相同条件下饲养28 d,比较各组仔鱼的存活率、全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杂交F1代仔鱼生长和存活有显著影响,仔鱼的成活率、全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随密度升高而降低。A组仔鱼生长最好,其全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B组和C组除特定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长和体重差异不显著;D组仔鱼生长最差,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大部分指标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存活率、全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等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2尾/L的养殖密度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花斑裸鲤 密度 杂交F1 生长
下载PDF
双酚AF对海水青鳉仔鱼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毒性效应
2
作者 周天洋 陈月碧 +3 位作者 高佳豪 王中铎 郭昱嵩 董忠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24-2732,共9页
为研究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以及毒性效应是否在环境恢复后可逆,本研究将海水青鳉仔鱼在7.96和82.91μg/L BPAF中暴露7d随后恢复7d,探讨了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存活、生长、心率和游泳行为的影响,并结合仔鱼神经系统、心... 为研究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以及毒性效应是否在环境恢复后可逆,本研究将海水青鳉仔鱼在7.96和82.91μg/L BPAF中暴露7d随后恢复7d,探讨了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存活、生长、心率和游泳行为的影响,并结合仔鱼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探究了BPAF对海水青鳉仔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82.91μg/L BPAF暴露显著降低了仔鱼的存活率;7.96和82.91μg/L BPAF暴露均显著抑制了仔鱼的生长、游泳行为和心率,恢复7d后仔鱼的生长得以恢复,但游泳行为和心率仍被抑制;在分子水平上,7.96μg/LBPAF暴露导致神经系统基因ache、心血管统基因tbx2b和抗氧化系统基因cat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30%、47%和56%,恢复后对ache和cat的抑制效应消失,而82.91μg/L BPAF暴露则显著下调了神经系统基因syn2a(80%)、shha(58%)、xdh(59%)、gap43(47%)、elav13(54%),心血管统基因,atp2a1(44%)、crhr1(84%)、tbx2b(60%)、arnt2(32%)、tbx6(68%)的表达水平,恢复7d后elav13的表达恢复正常水平,而gap43的表达则显著上调,抗氧化系统基因cat、sod、cox和gpx的表达水平分别比对照组低61%、71%、51%和53%.本研究为BPAF的海洋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和水质基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青鳉 BPAF 行为 发育毒性
下载PDF
大鼻吻鮈胚胎发育特征和初孵仔鱼形态观察
3
作者 杨瑞兰 刘彦斌 +10 位作者 赵红雪 刘凯 杨立强 肖伟 赛清云 田永华 赖章龙 阮超岭 柳婷 刘哲 连总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8,共10页
【目的】为建立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并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生的大鼻吻鮈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记录并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大鼻吻... 【目的】为建立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并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生的大鼻吻鮈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记录并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大鼻吻鮈成熟卵呈圆球形,浅绿色,为漂流性卵,卵径(0.60±0.08)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0.76±0.08)mm。在水温(23.2±1.0)℃,pH 8.71~8.86条件下,受精卵3.67 h发育至囊胚期,5.95 h发育至原肠期,9.55 h胚体形成,13.38 h器官开始形成,19.98 h出现肌肉效应情况,24.05 h心跳出现,40.43 h完成出膜,至仔鱼期。大鼻吻鮈初孵仔鱼全长3.00~4.00 mm,心跳101~132次/min;在水温26℃条件下,仔鱼2 d全部吸收完卵黄,部分泄殖孔已开,3 d全部开口摄食。【结论】利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记录、分析和描述了大鼻吻鮈的胚胎发育过程,并且成功获得了大鼻吻鮈初孵仔鱼,其胚胎发育过程经历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孵化出膜7个阶段,每个发育阶段又有若干个发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鼻吻鮈 胚胎发育 形态特征
下载PDF
碳酸盐碱度对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4
作者 许海鑫 朱洪赓 +3 位作者 张家敏 朱明 王海华 陈建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2,共7页
为探究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及仔鱼对碳酸盐碱度的适应性,将发育至囊胚期的胚胎分别放置于碳酸盐碱度为0、10、20、30和40 mmol·L^(-1)的水体中培养,记录胚胎的孵化率、孵化时间,统计仔鱼的畸形率、成活率、特... 为探究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及仔鱼对碳酸盐碱度的适应性,将发育至囊胚期的胚胎分别放置于碳酸盐碱度为0、10、20、30和40 mmol·L^(-1)的水体中培养,记录胚胎的孵化率、孵化时间,统计仔鱼的畸形率、成活率、特定成长率及卵黄囊吸收率,并测定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1)碳酸盐碱度为10 mmol·L^(-1)时,胚胎孵化率最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碳酸盐碱度在10~20 mmol·L^(-1)时,孵化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初孵仔鱼的畸形率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3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dah)仔鱼成活率则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3)初孵仔鱼全长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而3 dah仔鱼全长随碳酸盐碱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特定生长率及卵黄囊吸收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4)随着碳酸盐碱度的增加,仔鱼SAI先升后降,其中10 mmol·L^(-1)组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碳酸盐碱度在0~10 mmol·L^(-1)范围内适宜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碳酸盐碱度 胚胎发育 不投饵存活系数
下载PDF
金沙江中游金沙鲈鲤仔鱼形态发育及生长特性研究
5
作者 左鹏翔 金方彭 +8 位作者 冷云 王志飞 吴俊颉 于虹漫 邓育林 祖学鹏 李明辉 王建波 张星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88-90,94,共4页
为了解金沙鲈鲤仔鱼生长发育的特点,对其仔鱼发育阶段进行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分析其生长发育特性。结果显示,金沙鲈鲤初孵仔鱼全长9.24 mm,体长8.97 mm;8日龄开始摄食,摄食率为10%;9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34日龄鳍条... 为了解金沙鲈鲤仔鱼生长发育的特点,对其仔鱼发育阶段进行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分析其生长发育特性。结果显示,金沙鲈鲤初孵仔鱼全长9.24 mm,体长8.97 mm;8日龄开始摄食,摄食率为10%;9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34日龄鳍条基本分化完毕,进入稚鱼期,此时全长27.04 mm,体长22.13 mm;仔鱼生长模型为y=0.0059x^(2)+0.322x+10.09(R^(2)=0.99),快速生长转为慢速生长的拐点发生在8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鲈鲤 形态发育 生长特性
下载PDF
延迟投饵和不同开口饵料对中华花鳅仔鱼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杨骏 张云德 +2 位作者 邹成坤 梁勤彪 孙治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61-366,共6页
为积累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人工繁育技术基础资料,通过人工繁殖得到中华花鳅仔鱼,探究延迟投饵和不同开口饵料对其死亡率和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中华花鳅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实验结果表明:仔鱼出膜1.5 d后开口摄食... 为积累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人工繁育技术基础资料,通过人工繁殖得到中华花鳅仔鱼,探究延迟投饵和不同开口饵料对其死亡率和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中华花鳅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实验结果表明:仔鱼出膜1.5 d后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85%,2.5 d达到100%,5.0 d后下降;饥饿不可逆点发生在8.5~9.0 d;中华花鳅仔鱼的最适投饵时间应为仔鱼孵化后1.5 d,可以选择鸡蛋黄悬浊液作为中华花鳅仔鱼开口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花鳅 延迟投饵 开口饵料 生长
下载PDF
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7
作者 刘旭 魏杰 +2 位作者 王永明 史晋绒 谢碧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13-117,共5页
为研究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寻其最佳转食策略,设置5个转食起始点,分别为孵化出膜后第7天(W7组)、第9天(W9组)、第11天(W11组)、第13天(W13组)和第15天(W15)组,设计5个转食过... 为研究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寻其最佳转食策略,设置5个转食起始点,分别为孵化出膜后第7天(W7组)、第9天(W9组)、第11天(W11组)、第13天(W13组)和第15天(W15)组,设计5个转食过渡时间,分别为2 d(W9-1组)、4 d(W9-2组)、6 d(W9-3组)、8 d(W9-4组)和10 d(W9-5组)。结果表明,孵化出膜23 d时,W13组试验鱼存活率最高,为83.33%,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孵化出膜11~15 d、15~19 d时,各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孵化出膜19~23 d时,W13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显著小于其余各组(P<0.05);W15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明显高于其余各组。W9-5组试验鱼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孵化出膜25 d时,W9-5组试验鱼存活率为89.30%;孵化出膜21~25 d时,W9-1、W9-2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W9-5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最大,其次是W9-4组,其余各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都随转食过度时间的缩短而降低。综合分析,推荐花斑副沙鳅仔鱼和稚鱼在孵化出膜13 d时开始转食,且以8 d作为转食的最佳过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 转食策略 和稚 生长 存活率
下载PDF
黄河调水调沙对河口及邻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杨艳艳 朱明明 +5 位作者 宋泉清 王秀霞 李凡 张孝民 逄志伟 苏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8-503,共16页
为了解调水调沙(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Scheme,WSRS)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分别于2017年(非调水调沙年)和2018年(调水调沙年)的6—7月在黄河口海域利用水平拖网开展了6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调... 为了解调水调沙(Water-Sediment Regulation Scheme,WSRS)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分别于2017年(非调水调沙年)和2018年(调水调沙年)的6—7月在黄河口海域利用水平拖网开展了6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海域非调水调沙年和调水调沙年的鱼卵、仔稚鱼丰度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子状况等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6个航次调查共采获鱼卵6212粒,仔稚鱼431尾,隶属于8目12科14属,其中,河口定居性鱼类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为控制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夏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演替格局的主要种类;鱼卵受环流和调水调沙的共同影响,其空间分布在各调查阶段有所不同,仔稚鱼则趋向于在河口近岸海域分布;河口东北部及东南部靠近莱州湾区域是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主要聚集区;调水调沙年鱼卵、仔稚鱼的采获总量以及底层鱼类鱼卵的采获数量均明显高于非调水调沙年,调水调沙带来的丰富径流和泥沙有利于黄河口海域渔业资源的补充;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海洋鱼类的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研究区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与盐度、水温、水深及浮游生物密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环境条件影响着鱼类对栖息地的选择。黄河调水调沙输送的丰富入海淡水和泥沙与其邻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生物资源构成了密切的响应关系,随着我们对调水调沙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建议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调水调沙的目标、时间和频次优化等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黄河口
下载PDF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暴露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
9
作者 田海军 姜汉军 +1 位作者 任胜杰 杨治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47,共7页
该研究旨在探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科学评估水体中SDBS污染的环境生态风险。将受精后4 h的黄颡鱼胚胎暴露于质量浓度为0、0.2、0.4、0.6、0.8 mg·L^(-1)的... 该研究旨在探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科学评估水体中SDBS污染的环境生态风险。将受精后4 h的黄颡鱼胚胎暴露于质量浓度为0、0.2、0.4、0.6、0.8 mg·L^(-1)的SDBS中,观察胚胎孵化累计死亡率、畸形率;并通过检测5日龄仔鱼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5-羟色胺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探讨其神经毒性的潜在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暴露处理的黄颡鱼胚胎孵化畸形率提高4.5~14.5百分点(P<0.05),死亡率提高7.8~23.4百分点(P<0.05)。与对照相比,暴露处理正常仔鱼和畸形仔鱼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12.0%~50.5%和15.0%~53.9%(P<0.05),暴露处理仔鱼乙酰胆碱酯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下降;暴露处理正常仔鱼和畸形仔鱼5-羟色胺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6%~9.9%和3.0%~11.1%(P<0.05),暴露处理仔鱼5-羟色胺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暴露显著提高了黄颡鱼胚胎孵化的死亡率和畸形率;SDBS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5-羟色胺含量水平影响神经传导,抑制神经递质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对黄颡鱼产生胚胎发育毒性及神经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黄颡 神经毒性 胚胎发育毒性
下载PDF
诸氏鲻虾虎鱼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研究
10
作者 高彩霞 赖素群 曾进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是我国目前唯一一种已制定质量控制国家标准的海水实验鱼。为探究诸氏鲻虾虎鱼胚胎及早期仔鱼的发育特性,丰富其生物学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诸氏鲻虾虎鱼自繁胚胎、早期仔鱼的发育过程,同时拍照记... 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是我国目前唯一一种已制定质量控制国家标准的海水实验鱼。为探究诸氏鲻虾虎鱼胚胎及早期仔鱼的发育特性,丰富其生物学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诸氏鲻虾虎鱼自繁胚胎、早期仔鱼的发育过程,同时拍照记录其形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诸氏鲻虾虎鱼产黏性卵,卵呈圆球状,卵径(0.26±0.03)mm,其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呈长梭状,长径(0.81±0.05)mm,短径(0.39±0.01)mm。在水温(25.46±0.10)℃条件下,诸氏鲻虾虎鱼胚胎历时73 h 20 min孵出,总积温为1833.33℃·h。胚胎发育历经8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1.50±0.01)mm;孵出36 h后仔鱼可开口摄食轮虫;72 h后卵黄囊消失,仔鱼可在水中平游;120 h后仔鱼增长明显,内脏器官发育更加完善。研究结果表明,诸氏鲻虾虎鱼胚胎发育时间短,各发育时期特征明显,仔鱼开口摄食早,生长速度快。该研究可为诸氏鲻虾虎鱼后续研究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氏鲻虾虎 胚胎发育 发育分期 早期 形态特征
下载PDF
汤河水库亚洲公鱼人工增殖、胚胎与仔鱼发育研究
11
作者 李江维 韩晓光 +1 位作者 张荣坤 孙承鑫 《河北渔业》 2024年第3期16-25,共10页
针对采捕的野生亚洲公鱼(Hypomesus transpacificus nipponensis)雄亲鱼精液量少,传统上在亚洲公鱼发眼卵阶段即放流成活率低的特点,改进了繁殖方法,采用“湿法授精+孵化篓孵化”方式,2023年3月在辽宁省辽阳汤河水库进行了亚洲公鱼人工... 针对采捕的野生亚洲公鱼(Hypomesus transpacificus nipponensis)雄亲鱼精液量少,传统上在亚洲公鱼发眼卵阶段即放流成活率低的特点,改进了繁殖方法,采用“湿法授精+孵化篓孵化”方式,2023年3月在辽宁省辽阳汤河水库进行了亚洲公鱼人工增殖改进试验。3月19日至21日在汤河水库上游东河头采集亚洲公鱼亲鱼200 kg,获受精卵3 000万粒,受精率达83.4%,孵化率达65.4%。4月6日向水库投放1 637.6万尾仔鱼。胚胎与仔鱼显微观察:受精卵弱黏性,有黏丝。水温(10±2)℃,其胚胎发育历时429 h,孵化积温4 290℃·h。卵黄囊平均体积与日龄相关方程:V_(卵黄囊体积)=0.121 4-0.020 6d+0.000 9d~2(R~2=0.995 8)。此改进方法延长生长阶段至水花鱼苗阶段放流,提高了放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公(Hypomesus transpacificus nipponensis)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发育
下载PDF
不同饵料对观背青鳉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12
作者 沈弘 刘红健 +2 位作者 任少勇 康佳 王玉龙 《上海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80-82,共3页
为探明不同饵料对观背青鳉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现根据饵料不同,将同一批观背青鳉仔鱼分为熟蛋黄组、鱼粉组、草履虫+卤虫组、小球藻+草履虫+卤虫组,进行了开口饵料的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在投喂第21天调查,小球藻+草履虫+卤虫组的观... 为探明不同饵料对观背青鳉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现根据饵料不同,将同一批观背青鳉仔鱼分为熟蛋黄组、鱼粉组、草履虫+卤虫组、小球藻+草履虫+卤虫组,进行了开口饵料的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在投喂第21天调查,小球藻+草履虫+卤虫组的观背青鳉仔鱼的成活率最高,达87.78%,同时该组的观背青鳉仔鱼生长速度最快,体长达13.53 mm,这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背青鳉 开口饵料 生长 成活率 体长
下载PDF
黑斑原鮡仔鱼开口饵料的初步试验
13
作者 方媛林 刘晓锐 +6 位作者 吴雷 曾荣俊 耿庆宝 唐雪梅 张欢 顾正选 禹猛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和组合方式对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将(0.0206±0.004)g的仔鱼随机分成11个饵料组,放置在规格为3.6 m×0.5 m×0.2 m的孵化槽中进行为期42 d的投喂试验。... 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和组合方式对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将(0.0206±0.004)g的仔鱼随机分成11个饵料组,放置在规格为3.6 m×0.5 m×0.2 m的孵化槽中进行为期42 d的投喂试验。每天记录死亡仔鱼数量,每7 d测量生长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不同饵料组对黑斑原鮡仔鱼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摇蚊幼虫组的死亡率最低,其次是摇蚊幼虫+螺旋藻组,然后依次是鳗鱼饲料+螺旋藻组、鳗鱼饲料组、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和其他组合。在鱼体全长和鱼体质量生长方面,猪肝组的生长最慢,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的生长最快,其次是蚊幼虫+螺旋藻组。研究表明,黑斑原鮡仔鱼的开口饲料,选择使用摇蚊幼虫+螺旋藻或者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的饵料组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 开口饵料 敏感期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珠江口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孔啸兰 张帅 +3 位作者 陈作志 林昭进 蒋佩文 江艳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5,共14页
采用线粒体COⅠ和12S rRNA基因片段作为DNA条形码,分析珠江口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并探究两种条形码在鱼卵和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研究共扩增样本391个,成功鉴定的鱼卵和仔稚鱼共7目25科42属60种(2种未鉴定到种)... 采用线粒体COⅠ和12S rRNA基因片段作为DNA条形码,分析珠江口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并探究两种条形码在鱼卵和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研究共扩增样本391个,成功鉴定的鱼卵和仔稚鱼共7目25科42属60种(2种未鉴定到种)。其中,以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和数量最多,种类数占比为51.6%,数量占比为47.91%;其次为鲱形目(Clupeiformes),种类数占比为25%,数量占比为34.56%。优势种10种,其中凤鲚(Coilia mystus)优势度最高,为0.071;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最低,为0.014。COⅠ和12S rRNA基因片段扩增结果显示,鱼卵和仔稚鱼12S rRNA基因片段扩增成功率(95.60%)明显高于COⅠ基因(43.22%)。遗传距离和ABGD分析显示,COⅠ基因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5(平均0.003),种间遗传距离为0.061~0.376(平均0.253),两者间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隙”,ABGD划分结果与数据库比对结果一致;12S r RNA基因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1(平均0.007),种间遗传距离为0.007~0.487(平均0.283),龟(Chelon haematocheila)和前鳞龟(Chelon affinis)种间遗传距离与种内遗传距离不形成“条形码间隙”,ABGD将其划分为同一种。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种的分类阶元,所有物种均能聚为独立分支,得到有效区分。综上,线粒体COⅠ和12S rRNA条形码可有效鉴定珠江口大多数鱼卵和仔稚鱼,但是COⅠ基因扩增成功率较低,12S rRNA基因部分近缘物种存在区分困难的情况,两种基因结合使用更能提高鱼卵和仔稚鱼种类鉴定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Ⅰ基因 12S rRNA基因 卵和 DNA条形码
下载PDF
黄条鰤胚胎发育和早期仔鱼生长的温盐适应特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永江 崔爱君 +4 位作者 姜燕 王滨 周鹤庭 柳学周 刘新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4,共10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形态测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胚胎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内源性营养吸收利用、生长基因表达、存活指数(SAI)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的影响,并对早期仔鱼... 采用实验生态学、形态测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胚胎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内源性营养吸收利用、生长基因表达、存活指数(SAI)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的影响,并对早期仔鱼活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最适水温20~22℃条件下,胚胎孵化率最高,达75%~81%,且初孵仔鱼畸形率低于6.7%,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值最接近2,且初孵仔鱼全长和卵黄囊体积最大。受精卵在盐度>30时漂浮在水面,而在盐度为20~25时悬浮在水中,在盐度为10~15时下沉于水底部。受精卵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胚胎孵化率达79%~80%,初孵仔鱼畸形率低于6.0%。在4个不同温度条件下(18、20、22、24℃)初孵仔鱼卵黄囊吸收利用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不同盐度条件下,初孵仔鱼的SAI值表明,盐度为30~35时,仔鱼的SAI值较高且峰值出现在盐度为30组,而盐度为10组仔鱼SAI值最低。在水温为20~22℃时,6 d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最高(78%),PNR出现在7~8 d。初孵仔鱼在水温为20~24℃、盐度为30~35条件下,IGF-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饥饿条件下,IGF-1 mRNA在饥饿后第2天显著升高,其后在第3~4天显著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随着饥饿的进行继续下降至显著低于开口期表达水平。本研究明确了黄条鰤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最适盐度为30~35,并建立了初孵仔鱼活力评价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建立规范化的黄条鰤胚胎孵化和苗种培育技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条鰤 胚胎发育 生长 水温 盐度
下载PDF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对鲢仔鱼形态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浩 蒲艳 +4 位作者 高雷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李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826,共8页
为了解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IPP)对鲢仔鱼生长抑制性在外部形态上的表现性状,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0.05、0.5、5和50μg/L共4个浓度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形态性状差异比较分析。利用PLYMPLUS系统获取鲢仔鱼样本图像信息... 为了解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IPP)对鲢仔鱼生长抑制性在外部形态上的表现性状,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0.05、0.5、5和50μg/L共4个浓度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形态性状差异比较分析。利用PLYMPLUS系统获取鲢仔鱼样本图像信息并测量体长,利用万分电子天平称量体重,使用TPS系列软件提取坐标点数据,并通过Morpho J软件完成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及结果可视化。除0.05μg/L浓度组外,其他浓度组鲢仔鱼的体长、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TDCIPP对鲢仔鱼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效应。主成分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共占总体变量的62.15%(分别为47.64%和14.51%);第一典型变量(CV1)和第二典型变量(CV2)共占总体变量的79.48%(分别为54.55%和24.93%),满足用于鲢仔鱼形态分析的要求。网格轮廓分析结果显示,各浓度组鲢仔鱼平均形态均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主要表现为头部、躯干纵轴和尾部发育迟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形态测量学 Morpho J TDCIPP 生长抑制
下载PDF
新疆裸重唇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17
作者 张涛 牛建功 +3 位作者 蔡林钢 曹文芝 沙文军 王小渝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95-1203,共9页
【目的】研究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仔鱼的饥饿耐受能力及最佳投喂时间,为其仔鱼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15.2~16.4℃条件下,研究新疆裸重唇鱼仔鱼在饥饿胁迫下的形态发育、生长及存活率... 【目的】研究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仔鱼的饥饿耐受能力及最佳投喂时间,为其仔鱼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15.2~16.4℃条件下,研究新疆裸重唇鱼仔鱼在饥饿胁迫下的形态发育、生长及存活率等的变化,通过记录饥饿组仔鱼每日的初次摄食率,测定其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PNR)。【结果】新疆裸重唇鱼仔鱼7日龄开口摄食,12~13日龄卵黄囊消失,混合营养期5~6 d。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5%,11日龄达到初次摄食率的最大值100%;17日龄后下降至50%,到达PNR,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10 d。9日龄前,两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12日龄后饥饿组仔鱼全长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组仔鱼负增长并出现生理性萎缩。饥饿组仔鱼进入PNR后,因饥饿出现身体扭曲、畸形,死亡率逐渐升高,至25日龄死亡率达100%。【结论】在水温15.2~16.4℃下,新疆裸重唇鱼具有一定的耐受饥饿能力,其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11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裸重唇 饥饿 不可逆点
下载PDF
大眼双锯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18
作者 李涛 黄小林 +5 位作者 杨育凯 林黑着 胡静 彭嘉诚 黄忠 虞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72,共8页
为了解大眼双锯鱼(Amphiprion ephippium)早期发育特征,并为其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对其仔、稚、幼鱼的形态和生长特征进行了连续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0.5)℃下,大眼双锯鱼受精卵经约184 h孵化,0日龄(Days after... 为了解大眼双锯鱼(Amphiprion ephippium)早期发育特征,并为其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对其仔、稚、幼鱼的形态和生长特征进行了连续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0.5)℃下,大眼双锯鱼受精卵经约184 h孵化,0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 dah)仔鱼全长4.472~6.152 mm,身体半透明,鳍膜明显,卵黄囊仅小部分残留,并已开口摄食;7 dah全长5.213~12.985 mm,鳍膜消失,各鳍发育基本完成,头部开始出现纹带,进入稚鱼期,身体中部纹带开始出现,头部纹带形成;23 dah全长大于7.652 mm,身体被鳞,身体中部纹带向腹部延伸,各鳍颜色变为黄色,躯干部以红色素和黄色素为主,进入幼鱼期;28 dah幼鱼中部第二纹带完全形成,其后纹带开始从中部逐步消失;130 dah幼鱼中部纹带完全消失;160 dah幼鱼头部纹带完全消失,此时幼鱼外形、体色与成鱼基本相同。大眼双锯鱼仔、稚、幼鱼生长随日龄的增长呈现先慢后快再慢的生长趋势,大眼双锯鱼胚后发育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头部和身体中部白色纹带的形成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双锯 、稚 生长发育 纹带
下载PDF
花鲈仔稚鱼视觉、消化和运动等器官发育组织学观察
19
作者 韩枫 张凯强 +1 位作者 冯启超 温海深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9,共7页
2019年11月,本文系统观察孵出1~35日龄(dph,day post hatching)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仔稚鱼眼、卵黄囊和肌肉等与摄食行为密切相关的视觉、消化、运动器官的组织发育,测量不同日龄花鲈仔稚鱼背鳍起点横切右侧肌肉面积。结果显示:... 2019年11月,本文系统观察孵出1~35日龄(dph,day post hatching)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仔稚鱼眼、卵黄囊和肌肉等与摄食行为密切相关的视觉、消化、运动器官的组织发育,测量不同日龄花鲈仔稚鱼背鳍起点横切右侧肌肉面积。结果显示:1 dph仔鱼晶状体体积较小,视网膜结构不完整,油球饱满,卵黄囊充盈,背鳍起点横切右侧肌肉面积为(8448.56±342.13)μm^(2);此时期花鲈以卵黄囊为营养,视觉、运动能力开始发育。3 dph仔鱼眼球体积继续增大,眼球前后径增长速度快于左右径,卵黄囊及油球体积缩小,在卵黄囊后端可见少数肝脏细胞;此时期花鲈消化功能开始发育。5 dph仔鱼眼球发育基本完成,6 dph仔鱼的卵黄囊中卵黄质仅有零星分布,油球体积明显减少;此时期仔鱼视觉、消化能力已基本形成,处于混合营养阶段。35 dph仔稚鱼背鳍起点横切右侧肌肉面积为(392338.74±32138.61)μm^(2),肌肉总面积随发育天数呈上升趋势,前35 d中增长速率在不断加快,运动能力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石蜡切片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北极茴鱼胚胎及仔鱼发育 被引量:3
20
作者 邢君霞 杨茂源 +6 位作者 陈朋 李立伟 钟馨 陈立刚 伍仕焱 胡军 郭焱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8-656,共9页
研究对人工繁殖的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胚胎发育开展系统观察,记录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旨在为北极茴鱼的人工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北极茴鱼受精卵呈圆球形,金黄色,沉性卵... 研究对人工繁殖的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胚胎发育开展系统观察,记录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旨在为北极茴鱼的人工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北极茴鱼受精卵呈圆球形,金黄色,沉性卵,未吸水卵径(2.46±0.14)mm,吸水卵径(3.14±0.18)mm,卵黄质内有多个油球。油球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了规律性变化。在孵化水温(11.06±0.72)℃,溶氧8.3—9.8 mg/L条件下,历时301h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所需积温为3384.84h·℃,经历合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7个阶段,共26个时期。北极茴鱼仔鱼尾鳍、胸鳍的分化和眼色素沉积在受精卵胚胎发育后期就已经完成,背鳍、腹鳍、臀鳍和脂鳍等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相继分化。其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9.33±0.35)mm,仔鱼卵黄囊呈圆球形,18日龄时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消耗。其早期发育阶段(0—16日龄)的生长特性符合公式:y=0.0005x^(4)–0.0201x^(3)+0.2264x^(2)–0.3773x+9.6102(R^(2)=0.9968)。研究初步阐明了北极茴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的时序特征,为今后的苗种规模化繁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 形态 额尔齐斯河 北极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