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与“五四”“废文言论”考释
1
作者 张卫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101,共8页
现代社会有效率优先的原则,不可能平行使用两种书面语,白话文运动本质上应当是文言、白话的生死之争,因而文言的废存是这个运动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受时代环境的限制,晚清知识者虽然提出了“废文言崇白话”的口号,但只是扩大了白话文... 现代社会有效率优先的原则,不可能平行使用两种书面语,白话文运动本质上应当是文言、白话的生死之争,因而文言的废存是这个运动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受时代环境的限制,晚清知识者虽然提出了“废文言崇白话”的口号,但只是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并未撬动文言的根基。到了“五四”时期,胡适是从晚清改革者止步之处起步,一开始关注的就是诗歌中的语言问题。他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贡献不仅是他提出了废文言的口号,更重要的是他成功颠倒了人们对文言与白话的认识,认定即便在诗歌中,白话也有优于文言的价值,为废文言提供了坚实的逻辑依据。事实上,“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宗旨不是以白话为正宗,而是对文言的整体废弃。“五四”以来,有关白话文运动的研究虽已相当丰厚,但离开对“废文言”这个宗旨的讨论,就很难理清这个运动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与“五四” 文言与白话 白话文运动 “废文言论”
下载PDF
倾听历史:从史料史观之分到史论之合 被引量:10
2
作者 桑兵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76,共10页
史论关系,为治史必须面对却长期聚讼纷纭的问题。此事因缘于清季以来史料与史学的区分,并由民国时期史料与史观的纷争而日益凸显。文言改白话,造成著史和读史时引文与行文的进一步分离,使得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更加隔膜。20世纪50年代以... 史论关系,为治史必须面对却长期聚讼纷纭的问题。此事因缘于清季以来史料与史学的区分,并由民国时期史料与史观的纷争而日益凸显。文言改白话,造成著史和读史时引文与行文的进一步分离,使得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更加隔膜。20世纪50年代以来,史论关系经过持续争论,依然莫衷一是。受此影响,治史日渐重视说理,相对忽视叙事,举证为据的办法,往往脱离材料的时空位置及联系,用后出外来的架构系统条理裁量史事,把后人的认识当成历史的事实。应当努力从倾听历史的原声中把握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寓说理于叙事之中,视引文行文为一体,呈现历史原汁原味的无穷精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史观 史论关系 文白 史学理论
下载PDF
从征引五经看《文心雕龙》的“依经立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朱供罗 李笑频 《昆明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26-132,共7页
"依经立义"是研究《文心雕龙》的一个较新的角度。《文心雕龙》对五经的征引达1 000多次,可归为八类:袭用特有词语、评论儒家经典、评论历史人物、评论作家作品、评析文化现象、支撑材料例证、阐发儒家义理、建立文论主张。... "依经立义"是研究《文心雕龙》的一个较新的角度。《文心雕龙》对五经的征引达1 000多次,可归为八类:袭用特有词语、评论儒家经典、评论历史人物、评论作家作品、评析文化现象、支撑材料例证、阐发儒家义理、建立文论主张。除袭用特有词语外,其他七类征引都体现了"依经立义"。其内涵又可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文体风格上的"依经立体";二是理论内涵上的"依经立论";三是思维方式上的"依经而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征引 五经 依经立义
下载PDF
新编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文言文注释献疑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若愚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12-15,共4页
新编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 ,文言文注释需作修正改进处 ,本文讨论了二十一条 ,供编著者采择、语文老师参考。
关键词 高中 《语文》教科书 第一册 文言文 注释 修正
下载PDF
论《文心雕龙》艺术和谐观的实现方式及其对儒经的依立
5
作者 朱供罗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76-85,共10页
《文心雕龙》艺术和谐观可用“弥纶一篇,杂而不越”一语来概括,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镕裁》《章句》《附会》等篇体现出的篇章整体和谐理论;二、《声律》篇论述的声律和谐理论。篇章整体和谐有六种实现方式:“改韵从调,节文辞气”“... 《文心雕龙》艺术和谐观可用“弥纶一篇,杂而不越”一语来概括,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镕裁》《章句》《附会》等篇体现出的篇章整体和谐理论;二、《声律》篇论述的声律和谐理论。篇章整体和谐有六种实现方式:“改韵从调,节文辞气”“字句章篇,交相为用”“规范本体,剪截浮词”“首尾周密,表里一体”“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献可替否,以裁阙中”。声律和谐理论以“和”来标示“调律”的目的,并对声律和谐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但其实现方式并不具体细致。《文心》的艺术和谐观是对《周易》《左传》《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和”“中和”“中庸”“时中”等思想观念的依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艺术和谐观 儒家经典 依经立义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文言白话之争及其影响
6
作者 罗玉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5-79,68,共6页
本文主要阐述了发生在 2 0世纪 3 0年代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争论的原因、争论双方的基本观点 ,分析了这次争论对中小学课程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文言文 白话文 争论 影响
下载PDF
论辩与鉴赏:典籍英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
作者 乔劲松 李淑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46-154,共9页
典籍英译课程教学对于培养专门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外译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教学模式的选取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论辩作为一种社会性言语手段,旨在克服双(或多)方之间的冲突或分歧,在或然性领域中作用明显。典籍英译鉴赏者在对典... 典籍英译课程教学对于培养专门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外译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教学模式的选取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论辩作为一种社会性言语手段,旨在克服双(或多)方之间的冲突或分歧,在或然性领域中作用明显。典籍英译鉴赏者在对典籍英译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过程中,往往会对同一种译法产生不同的看法和主张。为了使这些不同的看法和主张达致同一,任课教师可尝试“论辩式”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文化词“莲步”的英译鉴赏,探讨“论辩式”教学模式在典籍英译鉴赏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鉴赏课程 “论辩式”教学模式
下载PDF
新编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文言文注释献疑
8
作者 陈若愚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0-43,共4页
新编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 ,文言文注释需作修正改进处 ,文章讨论了二十五条 ,供编著者采择。
关键词 文言文 注释 高中 《语文》 教科书 第三册 语文教学
下载PDF
话语权与中国美学文献学
9
作者 曹顺庆 郭明浩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4,共4页
话语权影响了中国美学文献的产生、发展、演变、构架与核心理念。从渊源与结构上看,儒释道话语构成了中国美学文献的基本来源与主体格局,并直接影响其价值祈向;从当下研究现状看,在话语权的影响下,导致学界对中国美学文献的探究有明显... 话语权影响了中国美学文献的产生、发展、演变、构架与核心理念。从渊源与结构上看,儒释道话语构成了中国美学文献的基本来源与主体格局,并直接影响其价值祈向;从当下研究现状看,在话语权的影响下,导致学界对中国美学文献的探究有明显的偏重与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话语权 中国美学文献学 依经立义 言意观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词论中的东坡论
10
作者 邱美琼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22-26,共5页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徽,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徽,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词 古典词论 以诗为词 正变
下载PDF
论辩对印度因明和中国名辩学的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李蟠 王全权 王克喜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7-112,共6页
治中国逻辑史的学者更多关注语言、数学、政治制度等对中国逻辑产生和发展的影响,而对论辩在因明和名辩学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关注不够充分。对比论辩在因明与名辩学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实际论辩情况以及对因明与中国古代逻辑发... 治中国逻辑史的学者更多关注语言、数学、政治制度等对中国逻辑产生和发展的影响,而对论辩在因明和名辩学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关注不够充分。对比论辩在因明与名辩学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实际论辩情况以及对因明与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的走向等方面,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以供研究中国逻辑史和因明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辩 因明 名辩学
下载PDF
典籍议论文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可行性——以《劝学》与Of Studies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斌 熊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79-85,共7页
在图尔敏论证模式下,汉语典籍议论文《劝学》论证发散、杂乱,与英语世界脍炙人口的议论文Of Studies论证模式迥异。议论文翻译可采用语篇作为翻译单位,并将其细分为翻译的转换单位和翻译的分析单位。议论文中语篇的本质是论点,转换单位... 在图尔敏论证模式下,汉语典籍议论文《劝学》论证发散、杂乱,与英语世界脍炙人口的议论文Of Studies论证模式迥异。议论文翻译可采用语篇作为翻译单位,并将其细分为翻译的转换单位和翻译的分析单位。议论文中语篇的本质是论点,转换单位和分析单位可以分别由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担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议论文英译 《劝学》 Of Studies 语篇 图尔敏论证模式
下载PDF
论宋代文言小说的篇末议论
13
作者 杨田春 赵章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574-580,共7页
文言小说中,在篇末附加议论的情况在唐传奇中就已经出现,这种篇末议论形式最早来自"史评",而后为小说家所采用。宋代文言小说中的篇末议论在依循唐人之模式的基础上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议论文字冗长且具备独立文体形式;议论... 文言小说中,在篇末附加议论的情况在唐传奇中就已经出现,这种篇末议论形式最早来自"史评",而后为小说家所采用。宋代文言小说中的篇末议论在依循唐人之模式的基础上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议论文字冗长且具备独立文体形式;议论中的教训意味加重;议论干预故事主题。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宋人的理学文化和科举用论的制度。篇末议论的垂诫意味加重、议论干预故事主题都可以从追求"存天理、灭人欲","改过迁善,克己复礼"以及"治国平天下"的理学思想中寻求根源。宋人小说中的这种与唐人有着种种不同的篇末议论也与宋代科举的"试论"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小说 篇末议论 理学 科举试论
下载PDF
初中论说类文言文教材编写及教学建议——以现行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长颖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197-202,共6页
论说类文言文是初中文言文及议论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素养、 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现行沪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结合具体教学实际,从其论说类文言文的选文及所占比例、 课后练习题的设置等方面对教材的编... 论说类文言文是初中文言文及议论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素养、 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现行沪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结合具体教学实际,从其论说类文言文的选文及所占比例、 课后练习题的设置等方面对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说类文言文 编写 教学
下载PDF
宋传奇议论的文体价值和时代精神
15
作者 时娜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5,共10页
宋传奇的议论郑重又严冷,向为人们诟病。然若将宋传奇的议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去考察,则会发现它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也折射着宋代的时代气质。宋传奇议论的文本表现主要有:选题的防弊倾向,即选取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来汲取教训;观点的... 宋传奇的议论郑重又严冷,向为人们诟病。然若将宋传奇的议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去考察,则会发现它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也折射着宋代的时代气质。宋传奇议论的文本表现主要有:选题的防弊倾向,即选取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来汲取教训;观点的郑重表达,即作者在篇末所发议论往往因伦理意味过重而显得刻板。宋传奇通过这些议论来发明神道之不诬,并传扬“向善”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为因果报应等宗教色彩的道德观念和节义守礼等儒家伦理观念。宋传奇多议论,既是小说文体自身所固有的劝惩教化特色的凸显,也是宋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的外现,它体现出文学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是我国古代文学入世精神的一个典型切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传奇 古代小说 议论 社会功用 实用理性
原文传递
论阮元折衷汉宋的兼容并包思想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爱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97-105,共9页
阮元是清代汉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乾嘉学派的殿军。其学术思想中折衷汉宋,兼采二者之长的主张,自清末民初以来,学者多有指出及肯定,其所撰《拟国史儒林传序》一文,尤被学者视为"调和汉宋"的主要依据。但针对此文的学术倾... 阮元是清代汉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乾嘉学派的殿军。其学术思想中折衷汉宋,兼采二者之长的主张,自清末民初以来,学者多有指出及肯定,其所撰《拟国史儒林传序》一文,尤被学者视为"调和汉宋"的主要依据。但针对此文的学术倾向以及与之相关的阮元思想主张和学术实践,学术界亦有不同见解,近年来又有学者再次提出异议。本文通过分析《拟国史儒林传序》,考察《儒林传》的撰写情形和阮元自身的学术实践,认为阮元在国史《儒林传》的编纂过程中,从宗旨、凡例的确立,入传人物的考量,到撰写方法的制定,记述内容的采择,都在坚持汉学立场的前提下,鲜明地表现出折衷汉宋的思想倾向。阮元自己的学术研究,也以文字训诂为职志,以经书义理为归宿,努力追求训诂与义理的结合,走出了一条由训诂以明义理的治学途径,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拟国史儒林传序》一文,可谓集中体现了其力持汉宋之平的兼容并包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元 折衷汉宋 《儒林传》 训诂 义理
原文传递
上古汉语含“所”假设义片段中虚词“所”的定性及相关问题
17
作者 邓盾 《语言学论丛》 2020年第2期112-135,共24页
本文探讨上古汉语里“所不与舅氏同心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类含“所”的假设义片段中虚词“所”的性质与功能.文章反对以王引之(1819)为代表的著作将这类片段中的“所”判定为假设连词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个“所”与朱德熙(... 本文探讨上古汉语里“所不与舅氏同心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类含“所”的假设义片段中虚词“所”的性质与功能.文章反对以王引之(1819)为代表的著作将这类片段中的“所”判定为假设连词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个“所”与朱德熙(1983)讨论的用来提取动词或介词宾语、造成一个表示转指的名词性词组的名词化标记“所”是同一个词,在词类归属上是朱德熙(1982)所谓的结构助词.文章提出:假设义片段中“所”的功能也是提取动词的论元,只不过这类片段里的“所”提取的是动词的事件论元(event argument)而非受事、处所等论旨论元(thematic arguments).“所”提取事件论元后,整个“所”字词组指称“所”后谓词词组所表达的事件,该事件是说话人所假设的具体内容.这一处理可以将假设义片段中的“所”纳入到名词化标记之中,为虚词“所”看似迥异的两类分布提供统一的句法语义解释.文章认为“所不与舅氏同心者”这类片段所带有的假设语义并不来自片段内部的“所”或“者”,而是片段所处的句法环境赋予的.这一看法有利于保证“所”“者”功能的一致与完整以及上古假设义词项系统的完整.关于誓文中经常与含“所”的假设义片段一起使用的“有如……”的语义,文章支持杨伯峻(1981b)的观点,认为其表达的是发誓面对的对象而非假设情况发生后的后果或其他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 名词化标记 事件论元 假设语义 上古汉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