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irrigation on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s of Xinjiang,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Yong ZHAO YongJie FANG +1 位作者 CaiXia CUI AnNing HU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12年第2期132-139,共8页
Soil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 and atmosphere. It is the sec- ond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climate change, next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Most previous studi... Soil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 and atmosphere. It is the sec- ond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climate change, next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Most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the monsoon regions in East China, and only a few laid emphases on arid environments. In Xinjiang, which is located in Northwest China, the climate is typically arid and semi-arid.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the pre- cipitation in Xinjiang has shown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oasis irrig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whether abnormal soil moisture in spring can be the signal to forecast summer precipitation. The effects of abnormal soil moisture due to farm irrigation in spring in arid environments on regional climate are inves- tigated by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sitive soil moisture anomaly in irrigated cropland surface in May led to an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as well as across the whole summer. The impact could last for about four months. The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on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howed a time-lagging trend. The summer air temperature declined by a maximum amplitude of 0.8℃. The increased soil moisture could enhance evaporation and ascending motion in the low troposphere, which brought in more precipi- tation. The soil moisture affected regional weather and climate mainly by altering the surfac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RIGATION abnormal soil moisture weather and climate effects PRECIPITATION arid region xinjiang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changes of evapotranspiration in arid Central Asia and Xinjiang of China 被引量:8
2
作者 Xi CHEN BaiLian LI +2 位作者 Qin LI JunLi LI Saparnov ABDULL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12年第1期105-112,共8页
Accurate inversion of land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ET) in arid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global eco-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ecological response... Accurate inversion of land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ET) in arid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global eco-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ecological response of water resources. It is also important in the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regional water cycle and water balance, as well as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This study, based on model validation analysis at varied scales in fiw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s Xinjiang, developed an appropriate approach for ET inversion in arid lands. The actual ET during growing seasons of the study area was defined, and the changes in water participating in evaporation in regional water cycle were then educed. The results show the simulation error of SEBS (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 model under cloud amount consideration was 1.34% at 30-m spatial scale, 2.75% at 1-km spatial scale and 6,37% at 4-kin spatial scale. ET inversion for 1980-2007 applying SEBS model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s: (1) the evaporation depth (May-September) by land types descends in the order of waters (660.24 ram) 〉 cultivated land (464.66 mm) 〉 woodland (388.44 mm) 〉 urbanized land (168.16 mm) 〉 grassland (160.48 mm) 〉 unused land (83.08 mm); and (2) ET during the 2005 growing season in Xinjiang and Central Asia was 2,168.68x108 m3 (with an evaporation/precipitation ratio of 1.05) and 9,741.03x108 m3 (with an evaporation/precipitation ratio of 1.4),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unveil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rules of ET process in arid area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water cycle and water balance in similar arid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potranspiration (ET) arid areas SEBS model remote sensing Central Asia xinjiang of China
下载PDF
Crop yield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in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in an extremely arid region of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LYU Jinling LIU Hua +3 位作者 WANG Xihe Rodrigo OLAVE TIAN Changyan LIU Xueju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345-354,共10页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was set up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to evaluate the dynamics of crop producti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from 1990 to 2012 with seven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The seven ... A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was set up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to evaluate the dynamics of crop producti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from 1990 to 2012 with seven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The seven treatments included an unfertilized control (CK) and six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hosphorus (P), potassium (K), nitrogen (N), straw (S) and animal manure (M). The balanced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had significantly (P〈0.05) higher average yields than the unbalanced ones. The treatment with 2/3 N from potassium sulfate (NPK) and 1/3 N from farmyard manure (NPKM) had a higher average yield than the other treatments. The average yields (over the 23 years) in the treatments of NPK, and urea, calcium superphosphate (NP)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P〉0.05) but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eatment with urea and potassium sulfate (NK; P〈0.05).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highest increases in SOC (P〈0.05) occurred in NPKM with a potential increase of 1.2 t C/(hm2.a). The increase in SOC was only 0.31, 0.30 and 0.12 t C/(hm2.a) for NPKS (9/10 N from NPK and 1/10 N from straw), NPK and NP, respectively; and the SOC in the NP, NK and CK treatments were approaching equilibrium and so did not rise or fall significantly over the 23-year experiment. A complete NPK plus manure fertilization program is recommended for this extremely arid region to maximize both yield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extremely arid conditions soil organic carbon organic C inputs xinjiang
下载PDF
新疆南部暴雨研究:科学认知与主要进展
4
作者 姚俊强 陈静 +1 位作者 周桂香 毛炜峄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新疆南部(简称“南疆”)是典型的干旱区,地形和下垫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南疆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通过综述南疆干旱区暴雨的科学认知、研究进程和最新研究进展,... 新疆南部(简称“南疆”)是典型的干旱区,地形和下垫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南疆暴雨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通过综述南疆干旱区暴雨的科学认知、研究进程和最新研究进展,得出南疆暴雨具有降水集中度高、相对强度大、极端性强、空间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南疆暴雨研究经过了从大降水个例到多尺度相互作用机理和数值模拟发展应用的阶段,目前在南疆暴雨的重要影响天气系统和水汽输送等方面取得新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科学认知 研究进展 发展历程 新疆南部 干旱区
下载PDF
藏粮于地视角下新疆灌区土肥水关联效应分析
5
作者 崔师胜 周和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136,共7页
为探究新疆干旱纯灌溉农业灌区土肥水要素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效应,本文以藏粮于地新视角,应用逐步回归统计检验法,对多维投入因素与产出指标筛选分析,形成了灌区土壤质地壤土面积占比、化肥纯施用量、灌溉用水量与主要作物产量关系;采用... 为探究新疆干旱纯灌溉农业灌区土肥水要素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效应,本文以藏粮于地新视角,应用逐步回归统计检验法,对多维投入因素与产出指标筛选分析,形成了灌区土壤质地壤土面积占比、化肥纯施用量、灌溉用水量与主要作物产量关系;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分析灌区土肥水关联效应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耕地质量(基于壤土面积占比)和施肥水平及灌溉用水量(即土肥水),是灌区投入产出系统的基本要素。2)灌区耕地质量和施肥水平及灌溉用水量对作物产出边际效应大小顺序为化肥纯施用量Δf>灌溉用水量Δs>土壤质地壤土面积占比Δt。3)土肥水对作物产出影响占比系数大小顺序为K_(灌溉用水)>K_(施肥)>K_(耕地),反映了灌溉、肥料及土壤质地条件主次关系,表征土肥水是高标准农田水利核心内容。4)灌区优化分析灌溉用水量8 203 m^(3)/hm^(2)与现状相近,略高出新疆地标灌溉用水定额的5.98%,优化肥施量260 kg/hm^(2)比现状可节省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粮于地的视角 新疆干旱区 农业灌区 土肥水相关性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南疆地区水资源问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0
6
作者 尹立河 张俊 +6 位作者 姜军 张鹏伟 顾小凡 董佳秋 郭培宏 杨炳超 李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研究目的】南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和诸多国家战略的核心区。该区地处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主要因素,查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 【研究目的】南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和诸多国家战略的核心区。该区地处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主要因素,查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前人已有成果,从南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3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结果】南疆地区的水资源主要形成于山区,山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源。河流出山后,地表水与地下水频繁转化,最终以蒸散发的形式消亡于流域下游。南疆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45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32亿m^(3),地下水资源量268亿m^(3),重复量249亿m^(3)。近年的开发利用量已达327亿m^(3),开发利用程度超过70%,远超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警戒线,总体上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南疆地区的地表水水质总体较好,优于Ⅲ类水的地表水占94%。地下水的水质从山前倾斜平原向盆地腹部,浅层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由Ⅰ-Ⅲ类转变成Ⅳ-Ⅴ类地下水(高矿化度水),部分地区常规水化学、有机物含量等超标。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偏低、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生态需水量的估算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不足等。【结论】针对以上问题,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及提高咸水的资源化利用程度,统筹上、中、下游的水资源调度,优化水资源在生活、生态、生产之间的配置,加强南疆地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以及生态需水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沙漠 干旱区 问题 对策建议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南疆
下载PDF
新疆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董翰林 王文婷 +3 位作者 谢云 阿依达娜·叶斯那力 江源天 徐嘉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75-1884,共10页
基于新疆56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过去59 a间新疆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新疆正经历显著的由干向湿的转变。在1961—2019年期间,区域平均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AI)以0.01·(10a)^(-1)的... 基于新疆56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过去59 a间新疆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新疆正经历显著的由干向湿的转变。在1961—2019年期间,区域平均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AI)以0.01·(10a)^(-1)的速率上升(P<0.01),并于1987年前后发生突变。全区呈显著上升趋势的站点占比为57.1%。(2)1961—2019年间新疆年降水量以8.6 mm·(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突变时间与AI突变时间一致。年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ET0)在1961—2019年可检测到显著的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15.7 mm·(10a)^(-1)。但值得注意的是,年ET0在1990年前后发生转变,1990年以前持续下降,1990年后转为波动上升。(3)ET0的变化主要受风速与相对湿度两种气候因子的控制。在1961—2019年间,全区风速基本呈下降趋势,有接近一半站点的相对湿度也呈下降趋势,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新疆50%站点的ET0显著下降。而ET0在1990年前后的转变也是由于相对湿度和风速变化趋势在1990年前后的转变引起的。1990年左右,相对湿度由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风速则由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共同导致了ET0在两个时期变化趋势的差别。该结论加深了对新疆干湿变化及其成因的认识,并对新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干湿变化 干燥度指数 蒸散量 影响因素 新疆
下载PDF
两种河道洪水演进方法在新疆山区的应用比较
8
作者 汪翔 吕海深 +1 位作者 朱永华 郭晨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40-1247,共8页
以呼图壁河流域石门水文站以上山区河道为研究区域,利用石门站2015—2019年的日流量观测数据和1978—1983年、2008—2019年的年平均流量数据,以GFS降水资料为WRF-Hydro模型的输入,用其内置的扩散波模式、马斯京根-康吉模式两种河道演算... 以呼图壁河流域石门水文站以上山区河道为研究区域,利用石门站2015—2019年的日流量观测数据和1978—1983年、2008—2019年的年平均流量数据,以GFS降水资料为WRF-Hydro模型的输入,用其内置的扩散波模式、马斯京根-康吉模式两种河道演算方式进行径流模拟,对比分析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的差异,探讨基于WRFHydro模型的洪水演进方法在新疆内陆干旱区的径流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扩散波模式模拟效果总体优于马斯京根-康吉模式的模拟效果。分析了WRF-Hydro两种河道演算模式模拟洪水的一些特征,其中扩散波模式模拟结果较好,用时较长;马斯京根-康吉模式模拟结果不太理想,但用时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内陆干旱区 扩散波 马斯京根-康吉 洪水演进
下载PDF
干旱区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及作用机制研究——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姚岚博 冶建明 +1 位作者 王芸 朱现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3-1023,共11页
干旱区人居环境受到干旱自然条件的制约呈现出系统失衡的态势,如何促进系统耦合协调对干旱区人居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为探索系统耦合协调视野下干旱区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化机制,以新疆14地州市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构建干旱区人居环境系统... 干旱区人居环境受到干旱自然条件的制约呈现出系统失衡的态势,如何促进系统耦合协调对干旱区人居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为探索系统耦合协调视野下干旱区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化机制,以新疆14地州市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构建干旱区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基于5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运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探索2003—2019年新疆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与耦合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2003—2019年新疆人居环境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4地州市之间增速不均匀。(2)在空间维度上,形成“中间高、两侧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东西方向由“一字型”向“倒U型”演变,在南北方向由“一字型”向“U型”再到“斜线型”演变。(3)在作用机制方面,主要形成“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以及“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的作用路径,其作用效应依次为0.570、0.972、0.953、-1.189。其中,人类系统是干旱区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社会系统正向或负向地间接作用于其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人居环境 系统耦合 空间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新疆
下载PDF
新疆平原区天然绿洲生态需水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郝天鹏 李旗进 周和平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5期64-70,共7页
为研究新疆山区以下流域平原河谷林草及河流尾闾湿地湖泊天然绿洲生态需水量,选择白杨河流域上游达坂城区和下游托克逊区代表性河谷林草及河流尾闾湿地生境区,采用气象土壤和植被生理三维技术同步监测,运用植被耗水及地统模型进行研究... 为研究新疆山区以下流域平原河谷林草及河流尾闾湿地湖泊天然绿洲生态需水量,选择白杨河流域上游达坂城区和下游托克逊区代表性河谷林草及河流尾闾湿地生境区,采用气象土壤和植被生理三维技术同步监测,运用植被耗水及地统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谷林草耗水强度北疆为245~325mm/a,东疆为400~500mm/a,南疆为370~455mm/a;依靠河流补给生态需水量197亿m^(3);生态需水河道年径流量占比23%~26%,生态基流调控宜遵循河谷林草生长过程及河流“浅漫湿-枯平丰”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经济社会生态补水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新疆 平原绿洲 生态需水 分析
下载PDF
新疆生态用水量的初步估算 被引量:216
11
作者 贾宝全 慈龙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43-250,共8页
以新疆为例 ,在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与分类基础上 ,依据部分试验资料及理论公式推导结果 ,确定了各类生态用水的用水定额 ,并以林业、草场资源等统计数据为依据 ,对新疆 1 995年的生态用水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 ,全疆生态用水总量... 以新疆为例 ,在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与分类基础上 ,依据部分试验资料及理论公式推导结果 ,确定了各类生态用水的用水定额 ,并以林业、草场资源等统计数据为依据 ,对新疆 1 995年的生态用水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 ,全疆生态用水总量达 2 3 7.9× 1 0 8m3。其地区分布情况是北疆占 1 7.8%,东疆占 5.4 %,南疆占 76.8%。就其类型而言 ,天然植被生态用水量最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水 分类 用水定额 总量估算 新疆
下载PDF
新疆干旱区湿地景观格局遥感动态监测与时空变异 被引量:25
12
作者 朱长明 李均力 +2 位作者 常存 张新 骆剑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29-238,F0003,共11页
为了解和掌握全球变化环境下中国干旱区湿地的分布现状、变化过程和时空格局特征,该文通过多源遥感技术手段,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完成了干旱区湿地信息的多期监测,实现了新疆地区2000、2005和2010年的湿地分布制图,... 为了解和掌握全球变化环境下中国干旱区湿地的分布现状、变化过程和时空格局特征,该文通过多源遥感技术手段,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完成了干旱区湿地信息的多期监测,实现了新疆地区2000、2005和2010年的湿地分布制图,并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地统计方法计算了近10 a时空变化情况,分析了湿地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近10 a来全疆干旱区湿地约增加了10.1%,2010年新疆湿地总面积达到22 438 km2,较2000年约增加了2 065 km2;2)在类型构成上,2010年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所占比例分别为42.73%、29.43%、17.98%、8.92%和0.94%;3)在空间分布上,南北疆呈现不均衡,南疆湿地约占总体的76%,北疆湿地仅占24%;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流域,以河流湿地为主,空间分布差异显著;4)新疆湿地面积总体上呈增多的趋势,不同类型的湿地面积变化幅度差异较大。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动态度分别为:2.58%、2.43%,河流湿地与湖泊湿地的动态度为:0.59%、0.43%;净增量最大的是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分别增加了827.92和531.86 km2,占湿地净增量的65.85%。在变化原因上,全球变暖、新疆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是湿地近年来增加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了湿地变化的复杂性和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以及湿地资源的保护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和结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遥感 监测 时空变化 新疆 干旱区
下载PDF
新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吉玫 张毓涛 +2 位作者 白志强 韩燕梁 李翔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102,共6页
依据LY/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采用第8次新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新疆天山和新疆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以及社会公共数据,对新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14种主要林分类型、2种林... 依据LY/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采用第8次新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新疆天山和新疆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以及社会公共数据,对新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14种主要林分类型、2种林地类型和5种乔木龄组的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新疆山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862.46×108元/a;各功能价值量的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育>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乔木林和灌木林生态服务价值量分别占总价值量的69.27%和30.72%;天山和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分别占总价值量的57.34%和42.46%;各龄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依次为成熟林>过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为3.59×104元/(hm^2·a);乔木和灌木单位面积价值量分别为5.09×104元/(hm^2·a)和2.01×104元/(hm^2·a);天山和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分别为3.30×104元/(hm^2·a)和3.77×104元/(hm^2·a);单位面积价值量为过熟林>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近熟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山地森林 生态系统 干旱区 新疆
下载PDF
干旱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评价: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雷 杨波 程晓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3-718,共6页
作为生态脆弱的干旱地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基础的极大制约。一方面,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新疆的资源环境基础脆弱、要素结构的稳定性差。此种特征决定了新疆的现代化发展有赖于资源环境基础的稳定,其中尤以淡水资... 作为生态脆弱的干旱地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基础的极大制约。一方面,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新疆的资源环境基础脆弱、要素结构的稳定性差。此种特征决定了新疆的现代化发展有赖于资源环境基础的稳定,其中尤以淡水资源来源和农用地(主要为草场和耕地)的稳定最为重要。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空间组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北疆和南疆的资源环境开发是全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东疆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则决定着全疆资源环境开发的效果和政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基础 可持续发展 干旱区 新疆
下载PDF
新疆旱区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强 顾元国 +3 位作者 王娟 贾东海 张乐 陈跃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0,共7页
【目的】探寻在新疆旱区不同密度处理花生的光合生理及产量变化,找出在新疆特殊生态条件下密度与产量的最佳配置,以指导生产实践。【方法】设置5种(A^E)不同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花生光合生理变化及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种... 【目的】探寻在新疆旱区不同密度处理花生的光合生理及产量变化,找出在新疆特殊生态条件下密度与产量的最佳配置,以指导生产实践。【方法】设置5种(A^E)不同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花生光合生理变化及产量性状变化规律。【结果】种植密度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势影响较大,在出苗后44 d,在低密度范围内(1.35×105~1.5×105穴/hm2),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高密度范围内(1.65×105~1.95×105穴/hm2),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不同群体密度下的叶面积系数随着生育期的增长不断增加,出苗后98 d达到最大值,出苗后107 d,密度进一步增加,叶面积系数反而下降。叶绿素含量整体趋势高密度处理(1.65×105~1.95×105穴/hm2)叶绿素含量高于低密度处理(1.35×105~1.5×105穴/hm2)。光合势在出苗后64~77 d的群体光合势最大,约占整个生育阶段的18%~20%。群体光合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结论】高密度处理(1.65×105~1.95×105穴/hm2)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变化相对均衡,而在经济性状及产量性状均优于低密度处理,相应的高密度配置在生产上更有利于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旱区 花生 密度 光合生理 产量性状
下载PDF
新疆内陆干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罗岩 王新辉 +1 位作者 沈永平 王顺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3-287,共5页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有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水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从整体上分析了目前新疆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及其利用存在...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有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水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从整体上分析了目前新疆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及其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发利用潜力,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内陆干旱区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MODIS地表温度反演与验证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琴 陈曦 +3 位作者 包安明 王金林 Frank Veroustraete Dong qinghan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8年第6期643-647,I0004,I0005,共7页
劈窗算法是目前热红外遥感反演地表温度最常用的方法,根据Coll提出的劈窗算法建立基于MODIS适用干旱/半干旱区地表温度反演算法,并用同期的LP DAAC发布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和相应的53个气象站点的实际观测数据进行验证。通过分析,模型... 劈窗算法是目前热红外遥感反演地表温度最常用的方法,根据Coll提出的劈窗算法建立基于MODIS适用干旱/半干旱区地表温度反演算法,并用同期的LP DAAC发布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和相应的53个气象站点的实际观测数据进行验证。通过分析,模型的反演精度与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反演精度相当,与气象观测数据相一致,反演精度较好,能够较精确地反演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劈窗算法 地表温度 干旱区半干旱区 新疆
下载PDF
新疆极端降水概率分布特征的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李剑锋 张强 +1 位作者 陈晓宏 白云岗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2期11-17,共7页
依据新疆地区53个雨量站1957-2009年日降水资料,根据研究需要,定义了8个极端降水指标。运用K-S法确定降水指标最适概率分布函数,确定10年一遇极端降水量值;在此基础上,采用Copula非参数估计方法,通过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 依据新疆地区53个雨量站1957-2009年日降水资料,根据研究需要,定义了8个极端降水指标。运用K-S法确定降水指标最适概率分布函数,确定10年一遇极端降水量值;在此基础上,采用Copula非参数估计方法,通过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法确定两降水指标联合分布函数,系统分析1980年以后极端降水单变量极值及降水极值二维联合概率分布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新疆有湿润化趋势,北疆湿润化趋势比南疆显著;②从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天数角度来看,新疆极端强弱降水同时出现的概率减小,从极端降水雨量和强度来看新疆中部、南疆西部、北疆东部及北部极端强弱降水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减小,而天山西部与南疆北部的可能性增加;③1980年后新疆地区发生涝的概率增大,发生旱的概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联合分布函数 Copula法 干旱半干旱地区 新疆
下载PDF
基于多重时空数据的新疆绿洲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莹 吴世新 +1 位作者 张娟 刘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341,共9页
绿洲是在特定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因素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即是在干旱区或荒漠背景下,由自然及人类共同作用,有利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且生产力明显高于周边的地域。利用近期新疆... 绿洲是在特定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因素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即是在干旱区或荒漠背景下,由自然及人类共同作用,有利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且生产力明显高于周边的地域。利用近期新疆地区地形、降水、植被、草地、土壤等空间数据,以及2010年度新疆地区土地利用数据,应用GIS软件进行综合空间分析,获取了新疆地区干旱荒漠及绿洲区域的界线。2010年度新疆绿洲面积约占全疆总面积的9.54%,包括了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两部分面积几乎各占一半。新疆地区绿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了各类林地、中高覆盖度草地、除冰川和永久积雪地的各类水域,沼泽地、城镇工矿居民点建设用地,以及各类灌溉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绿洲 GIS 新疆
下载PDF
干旱区农业节水灌溉合作组织创建模式 被引量:11
20
作者 朱美玲 关全力 +1 位作者 李金 吴开波 《水利经济》 2012年第5期55-59,63,共6页
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自发地创造了不同的以节水首部工程为连接的灌溉合作组织,在节水灌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新疆典型地区的调查分析,将节水灌溉组织创建模式归纳为3种类型,即首部专管员主导型创建模式、中介组织... 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自发地创造了不同的以节水首部工程为连接的灌溉合作组织,在节水灌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新疆典型地区的调查分析,将节水灌溉组织创建模式归纳为3种类型,即首部专管员主导型创建模式、中介组织主导型创建模式和农户自助型创建模式,并对其治理模式、合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治理综合绩效等方面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完善节水灌溉合作组织,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创建灌溉服务公司组织模式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节水灌溉 合作组织 创建模式 干旱区 新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