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ase study on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fresh groundwater in the north of Alashan of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1
《Global Geology》 1998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A case study on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fresh groundwater in the north of Alashan of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CASE
下载PDF
Abiotic and biotic drivers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understory layers of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in North China 被引量:8
2
作者 Hui Wang Mengtao Zhang Hongwei Na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213-2225,共13页
Understory plan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community structures,function realization,and community succession.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abiotic and bi... Understory plan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community structures,function realization,and community succession.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abiotic and biotic drivers affect the diversity of understory species in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in the semiarid climate region of North China.We hypothesized that(1)topographic factors ar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understory strata,and(2)different understory strata respond differently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shrubs may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overstory stratum,and herbs may be more affected by surface soil conditions.To test these hypotheses,we used the boosted regression tree method to analyze abiotic and biotic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using data from 280 subplots across 56 sites in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of North China.Elevation and slope aspect were the dominant and indirect abiotic drivers affecting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and individual tree size inequality(DBH variation)was the dominant biotic driver of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soil water content was the main edaphic factors affecting herb layers.Elevation,slope aspect,and DBH variation accounted for 36.4,14.5,and 12.1%,respectively,of shrub stratum diversity.Shrub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elevation within the range of altitude of this study,but increased with DBH variation;shrub diversity was highest on north-oriented slopes.The strongest factor affecting herb stratum species diversity was slope aspect,accounting for 25.9%of the diversity,followed by elevation(15.7%),slope(12.2%),and soil water content(10.3%).The highest herb diversity was found on southeast-oriented slopes and the lowest on northeast-oriented slopes;herb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elevation and soil water content,but increased with slope.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in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of Nor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IOTIC and biotic DRIVERS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north china semi-arid region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
下载PDF
Revisit of event-based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t Shapotou area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XinPing Wang YaFeng Zhang +5 位作者 RuiHu YanXia Pan HaoJie Xu Wei Shi YanXia Jin Hiroshi Yasud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6期477-484,共8页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event sizes and interval lengths between events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Understanding their importance will contribute to 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ecosys...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event sizes and interval lengths between events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Understanding their importance will contribute to 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ecosystem dynamics in these regions. Rainfall event timing and magnitude are important driver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are instrumental in creating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Rainfall event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using an automatic tip-ping-bucket rain-gauge record across the entire summer monsoon season from 2008 to 2015 at the arid desert area of Shapotou in the Tengger Desert, China. Changing the minimum inter-event time (MIT) from 30 min to 24 h alters the number of rainfall events from 64 to 25 for the event depth larger than 0.1 mm. The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declined from 0.95 mm/h to 0.53 mm/h, and the geometric mean event duration rose from 0.55 h to 4.4 h. The number of rainfall events,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geometric mean event duration differed under different criteria of individual rainfall depths, except that for an individual rainfall depth of 0.5, 1.0, and 5.0 mm. The aforementioned features differed only at the lowest range of the mea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depth for MIT=3 and 6 h.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dentification of event-based rainfall in this specific arid region can be better achieved by setting the MIT at six hours. The wide variation in rainfall event properties indicate the need for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per selection and reporting of event criteria in studies that adopt event-based data analysi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quantifying effective rainfall for soil water replenishment in terms of rainfall depth and intensity with infrequent rainfall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desert ecosystems rainfall event Shapotou area in northern china
下载PDF
2000−2020年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黄艳 刘晓曼 +2 位作者 袁静芳 付卓 乔青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861,共13页
生态工程背景下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议题.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区域,其碳储量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对促进碳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修正碳密度数据,... 生态工程背景下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议题.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区域,其碳储量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对促进碳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修正碳密度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了华北干旱半干旱区2000−2020年碳储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探讨了影响碳储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华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减少以及林地、灌木、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之和由52.94%增至54.47%,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达60.59%.②华北干旱半干旱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总碳储量分别为7542.46 Tg、7570.94 Tg、7733.11 Tg、7909.20 Tg、8210.84 Tg,平均变化速率为33.501 Tg/a,21年间累计增加668.38 Tg.③碳储量稳定区域的面积占92.39%;碳储量增加区域面积占5.17%,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的绿洲地区及山地林区,与林地、草地转入区域存在一定重叠;碳储量减少区域面积占2.45%,主要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中草地-未利用地交界处以及河北省居民用地.④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碳汇的首要因素,其次为年均降水量和累计造林面积.不同因子交互作用后会增强单因子对碳汇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表明区域内碳汇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碳储量持续增加,其碳汇能力主要受限于自然因素,但生态工程等积极人为措施也能显著提升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华北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113
5
作者 陈渭南 董光荣 董治宝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4年第5期6-12,共7页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土壤风蚀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区域性的土壤风蚀分布地带性规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规律,描述性的风蚀强度分级与危害评价,单因子风蚀过程的风洞实验,...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土壤风蚀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区域性的土壤风蚀分布地带性规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规律,描述性的风蚀强度分级与危害评价,单因子风蚀过程的风洞实验,农田风蚀防治等方面。今后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土壤风蚀的物理本质、影响因素及发展动态的综合研究,土壤理化性质与表面性质对抗蚀性的影响及其与风蚀的反馈关系,土壤风蚀的基本过程及防治原理,土壤风蚀预报方程与数字模拟,土壤风蚀影响评价模型,土壤风蚀与土地利用以及全球变化的关系,各种观测与实验设备的研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干旱地理 中国 北方
下载PDF
北方寒旱区白菜型冬油菜安全越冬的临界指标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孙万仓 刘海卿 +7 位作者 刘自刚 武军艳 李学才 方彦 曾秀存 许耀照 张亚宏 董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9-618,共10页
利用2011—2014年北方13个省、市、区48个不同生态点的试验数据,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点的越冬率、产量变化,越冬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旨在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区的越冬安全性,确定北方冬油菜通用的安全越冬的越冬率临界值,... 利用2011—2014年北方13个省、市、区48个不同生态点的试验数据,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点的越冬率、产量变化,越冬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旨在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区的越冬安全性,确定北方冬油菜通用的安全越冬的越冬率临界值,明确影响北方冬油菜越冬率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北方不同生态地区越冬率差异较大,产量也差异较大,越冬率变幅为10%~99%,强抗寒品种越冬率〉70%。回归分析表明,越冬率与产量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回归方程符合y=ax+b,当越冬率〈70%时,产量随越冬率的增加而增加,当越冬率为70%时单位面积产量基本趋于稳定,越冬率大于70%时,越冬率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协方差分析表明,与冬油菜越冬率相关性最为密切的因子是品种,其次是极端最低气温、冬季气温、年均气温、≤0℃的冬季负积温、纬度、经度等。因此,70%的越冬率可作为北方地区冬油菜通用安全越冬的越冬率临界值,采用强抗寒品种,极端最低气温–31.79℃、冬季气温–7.20℃、年均气温6.38℃、负积温–997.57℃,纬度低于44.83°,经度高于80.34°是保证冬油菜安全越冬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 冬油菜 北方寒旱区 越冬率 影响因子 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区感热及潜热的异常特征 被引量:20
7
作者 惠小英 王澄海 +1 位作者 左洪超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5-421,共7页
通过对1949-1999年逐月NCEP/NCAR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再分析资料的分析,发现在我国北方干旱区感、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存在着2~3个敏感区,分别位于西北和华北及内蒙一带。其中以东部的华北-内蒙区最为显著。代表上述两个地区通量的平均... 通过对1949-1999年逐月NCEP/NCAR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再分析资料的分析,发现在我国北方干旱区感、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存在着2~3个敏感区,分别位于西北和华北及内蒙一带。其中以东部的华北-内蒙区最为显著。代表上述两个地区通量的平均年际变化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感、潜热通量存在一个突变;进入70年代以后,上述两个地区的感热通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潜热通量的变化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干旱区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异常特征
下载PDF
若尔盖地区湿地萎缩、草地退化沙化与北方沙尘干旱地区因果关系探索 被引量:11
8
作者 梁玉祥 易美桂 +7 位作者 楚可要 夏先玖 常春平 刘经星 杨满业 余徽 付兵 陈明惠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3-238,共6页
分析若尔盖高原盆地的地质地貌、高原特有的热力学特性、流经此地的季风与控制北方干旱区的西风带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退化后下垫面改变引起的地空传递关系变化等因素;对近半个世纪以来若尔盖的降雨等气候条件与北方地区的干旱沙尘天气... 分析若尔盖高原盆地的地质地貌、高原特有的热力学特性、流经此地的季风与控制北方干旱区的西风带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退化后下垫面改变引起的地空传递关系变化等因素;对近半个世纪以来若尔盖的降雨等气候条件与北方地区的干旱沙尘天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北方地区的干旱风沙天气与若尔盖的降水频率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互关系。表明沙化中的若尔盖地区是一个潜在的沙源地,并有可能通过季风影响到我国北方主要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在研究卫星图片、大量的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探索若尔盖地区与我国北方干旱沙尘地区关系研究的野外考查路线,并组成了多学科的联合研究小组展开了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北方干旱区 风沙 降水
下载PDF
中东亚地区表土碳酸盐含量和pH值的空间变化及其气候代用指标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黄代宽 李心清 +2 位作者 江伟 赵彦龙 丁文慈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黄土-古土壤以及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作为常用的气候指标,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古气候研究,然而碳酸盐含量的气候意义却缺乏足够的验证。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覆盖我国西北部和蒙古国全境,区域内温度和降水等具有显... 黄土-古土壤以及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作为常用的气候指标,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古气候研究,然而碳酸盐含量的气候意义却缺乏足够的验证。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覆盖我国西北部和蒙古国全境,区域内温度和降水等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为验证包括碳酸盐矿物含量在内的地球化学代用指标的气候意义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场所。为此,选取了一条横跨该区不同气候带的采样线,对采样线上表土碳酸盐含量、pH值以及气象站的记录资料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1)表土碳酸盐含量的分布特征沿着纬度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总体趋势,在北纬34.50°~42.50°的广大黄土、类黄土地区,碳酸盐含量较高,而北纬42.5°以北地区碳酸盐含量则相对较少,局部地区由于土壤母质为碳酸盐岩而具有较高的碳酸盐含量;(2)表土碳酸盐含量与pH值的非线性拟合特征反映出土壤碳酸盐矿物含量与pH值之间的化学平衡,两者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1)。酸性土壤地区的碳酸盐体系难处于饱和状态,碳酸盐易于淋失含量低,此时,碳酸盐矿物含量不宜作为气候指标,而碱性土壤地区的碳酸盐矿物含量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3)高温、干燥的气候环境使降水被迅速蒸发,加剧了碳酸盐类物质的表聚作用,使黄土、类黄土地区表土碳酸盐含量与降水量、温度都呈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4)黄土、类黄土地区表土pH值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关系密切(pH>7,R2=0.90),可以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过去大气降水量变化的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PH值 碳酸盐 气候 干旱 半干旱地区 蒙古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0
作者 方创琳 张小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163-1170,共8页
从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干旱区生态系统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成功经验、政策与管理措施等的分析中得出如下进展 :世界各国都在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 ,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 从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干旱区生态系统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成功经验、政策与管理措施等的分析中得出如下进展 :世界各国都在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 ,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府行为 ;采用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法 ;初步建立起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开始加强生态预报 ,建立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 ;开始研究国家生态安全地理定位 ,并制定国家外部生态安全战略 ;涌现出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建 经济可持续发展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刚 季国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3-290,共8页
提出一种利用地方气象台站测得的地表宽谱 ( 0 .3~ 4 μm)逐日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 (包括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 )来估算晴空无云天气条件下背景大气中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的方法 ,这主要是基于地表的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对... 提出一种利用地方气象台站测得的地表宽谱 ( 0 .3~ 4 μm)逐日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 (包括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 )来估算晴空无云天气条件下背景大气中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的方法 ,这主要是基于地表的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对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特性的敏感性。该方法建立在观测数据和模式计算结果相互比较的基础上 ,而不需要知道某地相关的云、臭氧或水汽的探空资料。利用此方法 ,我们使用来自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6个地方气象台站 (兰州、敦煌、民勤、格尔木、乌鲁木齐、喀什 ) 1986— 1992年的逐日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反演方法 中国 西北干旱地区 大气气溶胶 散射光学厚度
下载PDF
地表覆被因子对华北寒旱区土壤抗风蚀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岩 张立峰 +2 位作者 刘玉华 窦铁岭 张继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0,共6页
为了明晰不同类型土壤的抗风蚀力特征与华北寒旱区农田地表覆被因子减降土壤风蚀的效果,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土壤风蚀测定装置",通过室内模拟与田间实证研究,分析砂砾、垡片覆被以及耕作措施、残茬存留等地表覆被因子对不同类... 为了明晰不同类型土壤的抗风蚀力特征与华北寒旱区农田地表覆被因子减降土壤风蚀的效果,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土壤风蚀测定装置",通过室内模拟与田间实证研究,分析砂砾、垡片覆被以及耕作措施、残茬存留等地表覆被因子对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抗风蚀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质栗钙土抗风蚀能力高于壤质草甸栗钙土,在连续吹蚀下地表土壤吹蚀量呈"L"形下降特征;砂砾与垡片覆被可显著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随覆被度增加土壤吹蚀量呈近线性指数型下降特征。华北寒旱区多年免耕的燕麦留茬农田,地表土壤吹蚀量较传统翻耕田降低70.28%~88.42%,多年免耕的地表砂砾覆被对增强砂质栗钙土农田的抗风蚀力起重要作用;而留茬覆被的粗糙度效应对增强壤质草甸栗钙土农田抗风蚀力更为重要。壤质草甸栗钙土秋耕立垡覆被,较传统翻耕田地表土壤吹蚀量降低92.21%。研究表明,生物性残茬覆被、非生物性砂砾与垡片覆被具有显著提高土壤抗风蚀力效应;在华北寒旱区农田,燕麦留茬免耕覆被可显著降低土壤吹蚀量;对无植被存留条件的壤质草甸栗钙土农田,秋耕立垡覆被同样具有显著提高土壤抗风蚀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寒旱区 抗风蚀力 地表覆被 砂砾覆被 垡片覆被 免耕留茬
下载PDF
对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若干规律性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1
13
作者 刘巽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 30年间对西北的考察 ,分析了该地半干旱区旱地农业的特征、进展与问题。强调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应遵循的五个规律性问题 :水肥耦合相互制约的规律、生态适应性规律、农业生态 (生产 )系统开放性规律、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有序发展... 通过 30年间对西北的考察 ,分析了该地半干旱区旱地农业的特征、进展与问题。强调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应遵循的五个规律性问题 :水肥耦合相互制约的规律、生态适应性规律、农业生态 (生产 )系统开放性规律、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有序发展的规律以及农业的集约化与持续化同步发展的规律。提出建议 :种植业→养殖业是一条主渠道 ;大力增施化肥 ;减轻水土流失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在“水”字上还要大做文章 ;面向市场扬长避短调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旱地农业 水肥耦合规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我国北方旱区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刍议 被引量:17
14
作者 林性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9-84,共6页
我国北方旱区水资源缺乏。全国有43%的国上面积,年均降水量小于400mm,这些地区都分布在我国北方。采取节水灌溉用水措施,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农业,实行灌区节水改造,将是旱区灌溉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其主要措施:(1)拟定... 我国北方旱区水资源缺乏。全国有43%的国上面积,年均降水量小于400mm,这些地区都分布在我国北方。采取节水灌溉用水措施,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农业,实行灌区节水改造,将是旱区灌溉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其主要措施:(1)拟定节水灌溉农业分区,因地制宜推广灌溉节水措施;(2)对可灌区实施以节水为目标的技术改造;(3)实行节水灌溉设备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4)加强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灌溉设备 灌溉技术 灌溉管理 北方旱区节水灌溉农业分区
下载PDF
华北寒旱区开放型农作制度的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继宗 张立峰 杜雄 《耕作与栽培》 2015年第3期4-7,共4页
华北寒旱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冀、晋、蒙长城沿线,区域资源匮乏、生境恶劣。经过多年封闭的农牧业过度开发产生低产低效、经济贫困、环境退化演替等问题。区域通过发展冷凉蔬菜生产,发挥区域间互补优势引进外部资源,同时结合国家的... 华北寒旱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冀、晋、蒙长城沿线,区域资源匮乏、生境恶劣。经过多年封闭的农牧业过度开发产生低产低效、经济贫困、环境退化演替等问题。区域通过发展冷凉蔬菜生产,发挥区域间互补优势引进外部资源,同时结合国家的退耕政策该区域成功开启了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增产增收、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寒旱区 适地开发 互补生产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华北寒旱区甜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韩凯虹 张继宗 +3 位作者 王伟婧 郝雅星 张立峰 刘玉华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6,共6页
为明确华北寒旱区阶段性土壤水分胁迫对糖用甜菜生产的影响,在防雨棚内设置控水试验,监测不同生育时段缺水与复水条件下的甜菜生长、品质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水分胁迫甜菜产量较对照降低了7.44%~85.08%,复水后较对照降低了17.... 为明确华北寒旱区阶段性土壤水分胁迫对糖用甜菜生产的影响,在防雨棚内设置控水试验,监测不同生育时段缺水与复水条件下的甜菜生长、品质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水分胁迫甜菜产量较对照降低了7.44%~85.08%,复水后较对照降低了17.56%~49.75%;不同时期水分胁迫甜菜含糖率较对照提高了0.44%~5.47%,复水后较对照提高了0.82%~2.57%。增加耗水量极显著增加甜菜产量,且与块根含糖率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甜菜产量与叶面积间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不同时期水分胁迫明显抑制甜菜株高、叶面积及根粗的生长,复水后虽然较水分胁迫时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相比不能实现等量补偿,未现超补偿效应。因此,前期"增叶数促叶增大"、后期"保叶片保功能期"的"两增两保"田间水分调控技术措施可促进甜菜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寒旱区 水分胁迫 复水 甜菜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轮作下华北寒旱区作物生产的氮磷养分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姚兆磊 张立峰 +2 位作者 刘玉华 张继宗 杜玉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0-700,共11页
明晰华北寒旱区主栽作物的氮、磷养分利用效果,能够发挥作物生态适生性与养分高效性优势,是作物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社会资源进行生产配置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在河北省张北县砂质栗钙土农田,采用交叉式种植方法,设计了包括马铃薯、亚麻... 明晰华北寒旱区主栽作物的氮、磷养分利用效果,能够发挥作物生态适生性与养分高效性优势,是作物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社会资源进行生产配置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在河北省张北县砂质栗钙土农田,采用交叉式种植方法,设计了包括马铃薯、亚麻、谷子、莜麦、甜菜等5种作物的轮作试验,研究在轮作条件下华北寒旱区主栽作物的养分利用效果。结果表明,5种作物间生物产量相差1.17~2.34倍,甜菜最高(10291 kg·hm^-2),莜麦次之,亚麻最低(4393kg·hm^-2),作物间产量差异性显著;5种作物氮、磷携出量分别相差1.03~2.10倍、1.00~1.92倍,甜菜氮素携出量最高(199 kg·hm^-2),莜麦磷素携出量最高(29 kg·hm^-2),亚麻氮、磷携出量均最低(分别为95 kg·hm^-2、15 kg·hm^-2);氮、磷养分生物学效率分别在43.82~53.11 kg·kg^-1、287.60~574.88 kg·kg^-1,其中甜菜氮、磷养分生物学效率最高;5种作物氮、磷产投比变化在0.50~1.65、0.34~1.83,莜麦氮、磷产投比最高。在华北寒旱区,作物种类是引起作物产量、氮磷携出量及氮磷养分生物学效率差异的主要因素,茬口对诸性状的影响不明显。甜菜是对氮、磷吸收高效利用的高产作物,莜麦是对农田供给氮、磷高效利用的作物;马铃薯作为甜菜的前茬、甜菜作为莜麦的前茬更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寒旱区 养分利用效率 养分产投比 甜菜 莜麦 马铃薯 亚麻 谷子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区边界范围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祖力卡尔·海力力 赵廷宁 姜群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35-1643,共9页
选取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1980—1995年和2010—2019年两段时间的逐日地面气象要素和逐月降水量等要素确定西北干旱荒漠区理论范围,基于该区域逐月降水量估算多年平均降水量,通... 选取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1980—1995年和2010—2019年两段时间的逐日地面气象要素和逐月降水量等要素确定西北干旱荒漠区理论范围,基于该区域逐月降水量估算多年平均降水量,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获得湿润指数空间分布;最后将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湿润指数进行叠加分析,识别西北干旱荒漠区的边界。结果表明:形成了南起昆仑山脉,北至阿尔泰山脉,西至贺兰山的西北干旱荒漠区范围,但天山北麓、乌鲁木齐绿洲、伊犁河谷和塔城部分地区除外;通过对研究区2个时间段数据的对比,明确了西北干旱荒漠区范围变化是由于降水量及潜在蒸散量低的地区明显减少和湿润指数高的地区明显增多导致的,发现干旱区分界线明显北移,半干旱区面积明显增大;区划结果与山系相结合将西北干旱荒漠区范围划分到区县级,为西北干旱荒漠区的资源开采利用、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公式 边界识别 变化分析 西北干旱荒漠区
下载PDF
近10年来北方干旱区水土流失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常书平 张璐 杨爱民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2-65,共4页
以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6个省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区域近10年水土流失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水土流失面积计算模型,并研究计算出近10年来研究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变化。研究表明,截至2008年末,研究区域水... 以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6个省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区域近10年水土流失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水土流失面积计算模型,并研究计算出近10年来研究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变化。研究表明,截至2008年末,研究区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 056.63万hm2,与1999年相比,绝对值减少489.29万hm2,相对值减少8.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干旱区 水土流失 动态演变 水土保持 治理面积 计算模型
下载PDF
中美半干旱区长期地表通量序列的构建及检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杉 符淙斌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基于中美半干旱区8个野外试验站点2003—2008年的观测数据,选择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以及双重回归拟合等方法,对NCEP再分析数据集的地表通量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对于日平均值,拟合订正效果相对较差,仅部... 基于中美半干旱区8个野外试验站点2003—2008年的观测数据,选择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以及双重回归拟合等方法,对NCEP再分析数据集的地表通量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对于日平均值,拟合订正效果相对较差,仅部分站点的土壤含水量以及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可以使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得以改进。对月平均值,3种方案都有不同程度的订正改进效果,订正的序列还原了数据的季节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线性回归和曲线拟合两种方法的优势,最大程度地还原资料的线性趋势,并减小因截断误差造成的信息损失,构建了中美半干旱区长期的地表通量数据序列。所构建的半干旱区长期地表通量序列也为深入认识中美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以及模式结果验证,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半干旱区 地表通量 构建 检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