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铁路沙害治理典型模式研究
1
作者 柳小平 杨斌元 +2 位作者 王润心 陈永昌 陈思航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6期96-98,共3页
对兰铁局辖区60多年干旱沙区风沙危害铁路治理模式进行总结,为干旱区铁路沙害防治提供技术方案。在灌溉条件下,建立的以乔灌木为主体铁路沙害防护体系,一级沙害区;在无灌溉条件下,建立工程固沙+植物固沙雨养型铁路沙害防护体系,适合年... 对兰铁局辖区60多年干旱沙区风沙危害铁路治理模式进行总结,为干旱区铁路沙害防治提供技术方案。在灌溉条件下,建立的以乔灌木为主体铁路沙害防护体系,一级沙害区;在无灌溉条件下,建立工程固沙+植物固沙雨养型铁路沙害防护体系,适合年降雨量160 mm以上沙害地区,二级沙害区;在无灌溉条件下,建立工程固沙铁路沙害防护体系,适合年降雨量160 mm以下的沙害地区,三级沙害区;“高立式沙障+格状沙障”适合一级沙害地区;“高立式沙障+积沙沟”适合二级沙害地区、“格状沙障”适合三级沙害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铁路 风沙危害 治理模式 防护效益
下载PDF
裸露与沙埋对极端干旱区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袁萍 韩欢 +1 位作者 赵红梅 李从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300,共8页
为了评估沙漠公路防护林林带裸露与沙埋处理下的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特征,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同化枝、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用凋落物分解袋法进行分解... 为了评估沙漠公路防护林林带裸露与沙埋处理下的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特征,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同化枝、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用凋落物分解袋法进行分解试验。结果表明:(1)3种凋落物的质量损失在2种处理下均存在显著差异,沙埋处理下凋落物质量损失大于裸露处理,至分解试验结束,裸露处理下梭梭、乔木状沙拐枣和多枝柽柳的失重率分别为7%、6.8%、18.1%;沙埋处理下梭梭、乔木状沙拐枣和多枝柽柳的失重率分别为23.7%、9.7%、21.9%;(2)分解过程中,2种处理下凋落物C、N、P含量变化不太一致,梭梭与乔木状沙拐枣同化枝的N与P含量均呈净富集状态,而C含量则呈现净释放状态;多枝柽柳叶的N和P含量分别呈净富集、净释放状态,C含量为富集-释放状态;(3)分解速率k值与相关因素分析表明,凋落物初始N、P、C:N与C:P含量对分解速率影响显著(P<0.01)。这些结果说明,在极端干旱区,沙埋对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凋落物分解 沙埋 质量残留率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Gravel Mulched Years on Soil Microbial Flora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Gravelsand Mulched Fields 被引量:1
3
作者 Pang Lei Lu Jianlong +3 位作者 Zhou Maoxian Xiao Honglang Fan Zhilong Chai Shoux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8年第1期75-82,共8页
Soil microbial flora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microbes in soil and gravel-sand mixed layer( SGSML),roots denseness layer( RDL),eluviate layer( EL) and calcium accumulation layer( CAL) in gravel-sand mul... Soil microbial flora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microbes in soil and gravel-sand mixed layer( SGSML),roots denseness layer( RDL),eluviate layer( EL) and calcium accumulation layer( CAL) in gravel-sand mulched fields( GSMFs) with different gravel mulched years( 1,6,12,19 and 25 year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composition of soil microbes in the GSMFs,the quantity of bacteria was the largest,followed by actinomycetes,while the number of fungi was the smallest. The total quantity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the GSMFs dropped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sudden de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bacteria. The number of microbes in the RDL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SGSML with few roots due to the effects of root distribution. The number of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 in the growing season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non-growing season,while the quantity of fungi in the growing season was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non-growing season. The quantity of bacteria and fungi was the largest in the GSMFs which had been mulched with gravel for 6-12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mulching time,the GSMFs aged gradually,so their quantity reduced gradually. The quantity of actinomycetes was the smallest in the GSMFs which had been mulched with gravel for 6-12 years an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mulching time. The number of soil microbes in the GSMFs had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soil moisture content,p H and mulching time. Soil total carbon content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quantity of soil microbes in the GSM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Gravel-sand mulched fields (GSMFs) Different gravel mulched years Soil microb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下载PD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and carbon stock in a dune ecosystem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of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
4
作者 FeiLong HU WenKai SHOU +2 位作者 Bo LIU ZhiMin LIU Carlos A BUSSO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82-93,共12页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carbon allocation and carbon stocks in the plant-soil system of different dune ecosystems in northeastern China. We quantifi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 masses, a...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carbon allocation and carbon stocks in the plant-soil system of different dune ecosystems in northeastern China. We quantifi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 masses, and carbon stocks of three dune types (i.e. active dunes, semi-stabilized dunes and stabilized dun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inter-dune lowlands (i.e. interdune lowlands of active dunes, interdune lowlands of semi-stabilized dunes and interdune lowlands of stabilized dunes)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ccession series on interdune lowlands of the Horqin Sandy Land confirmed differenc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various dune types. Aboveground carbon (AGC) on the interdune lowlands of semi-stabilized dunes (33.04 g C/m2) was greater (P〈0.05) than that on the interdune lowlands of active dunes (10.73 g C/m2).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t dune types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0.05) in belowground plant carbon (BGC). However, the percentage of plant BGC in interdune lowlands of active dunes (81.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than that in the interdune lowlands of semi-stabilized dunes (58.9%). The predominant carbon pool in the study dune ecosystem was in the soil. It accounted for 95% to 99% of total carbon storag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was at least 55% greater (P〈0.05) in the interdunes than in the dunes. Stabilized dunes showed at least a 37% greater (P〈0.05) SOC content than active dunes up to a 1-m soil depth. Meanwhile, SOC content of interdune lowlands of semi-stabilized dunes was greater (P〈0.05) than that of interdune lowlands of active dunes only up to a 20-cm soil depth. The dune ecosystem showed a great potential to store carbon when interdune lowlands of active dunes were conversed to interdune lowlands of semi-stabilized dunes, which stored up to twice as much carbon per unit volume as interdune lowlands of active du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es diversity carbon storage sand dunes interdune lowlands semi-arid areas
下载PDF
寒旱-盐渍土环境下风积沙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俊臣 褚菁晶 +1 位作者 何青虎 牛恒茂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3年第10期27-31,36,共6页
针对沙漠腹地与近沙漠区农业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短缺、服役环境差、混凝土耐久性能差等问题,采用西部寒旱-盐渍地区的风积沙为原材料制备了C25风积沙混凝土(ASC),得到了最优配合比,并基于微观分析研究了盐冻、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 针对沙漠腹地与近沙漠区农业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短缺、服役环境差、混凝土耐久性能差等问题,采用西部寒旱-盐渍地区的风积沙为原材料制备了C25风积沙混凝土(ASC),得到了最优配合比,并基于微观分析研究了盐冻、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ASC的耐久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风积沙掺量从0增加到100%,ASC的损伤速度越慢,其抗盐冻、干湿循环耦合作用的能力也越好;高掺量(≥60%)ASC试件抗盐冻、干湿循环耦合作用的性能良好;高掺量ASC在寒旱-盐渍土地区道路与水利工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沙混凝土 寒旱-盐渍地区 配合比设计 耐久性能 微观结构
下载PDF
干旱风沙区典型退耕还林地集沙监测与评价——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
6
作者 张宇 王云霞 +4 位作者 左忠 孔丽婷 王治啸 高红军 范金鑫 《林草政策研究》 2023年第1期31-36,共6页
文中以集沙池(集沙槽)法分别对干旱风沙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典型退耕还林柠条灌木林地、樟子松乔木林地、旱作农田、放牧草地的近地表集沙量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表明:旱作农田的年均总集沙量最大,为319288.43 g,分别是樟子松乔木林... 文中以集沙池(集沙槽)法分别对干旱风沙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典型退耕还林柠条灌木林地、樟子松乔木林地、旱作农田、放牧草地的近地表集沙量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表明:旱作农田的年均总集沙量最大,为319288.43 g,分别是樟子松乔木林地、退耕还林柠条灌木林地、放牧草地的241.43、351.88、1.96倍;旱作农田及放牧草地均是当地主要沙尘源,而退耕还林柠条灌木林地防风固沙效果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提供技术支撑,对干旱风沙区生态修复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地 干旱风沙区 集沙池法 集沙量 盐池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下载PDF
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对防风固沙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曰军 潘鸿 韩薇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期167-169,共3页
主要针对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对防风固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先阐述了林业发展在西北干旱区防风固沙的作用,然后根据西北干旱地区林业防风固沙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包括采取科学的方式种植、注重水资源的利用、选择合适... 主要针对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对防风固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先阐述了林业发展在西北干旱区防风固沙的作用,然后根据西北干旱地区林业防风固沙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包括采取科学的方式种植、注重水资源的利用、选择合适的树种、改善土质条件、完善林业建设管理模式等,旨在促进西北干旱地区林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地区 林业 防风固沙
下载PDF
花棒液流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3
8
作者 金红喜 徐先英 +1 位作者 唐进年 张盹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4-361,共8页
在西北干旱沙区,采用茎流热平衡技术对花棒主茎、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液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内液流速率日变化曲线峰型表现各异,但在短时间段内其液流速率日变化有较强的规律性.主茎和一级分枝液流速率的曲线在生长季中期... 在西北干旱沙区,采用茎流热平衡技术对花棒主茎、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液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内液流速率日变化曲线峰型表现各异,但在短时间段内其液流速率日变化有较强的规律性.主茎和一级分枝液流速率的曲线在生长季中期出现了剧烈动荡,在生长季末期到达最大值后同一数值维持较长时间;二级分枝的液流量在生长季初期出现了“昼低夜高”、生长季中期的液流量低于6、9月份液流量;主茎和一级分枝单日液流量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分别为5 781.6 g和3 180 g,二级分枝的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480 g).日液流量大小依次为主茎>一级分枝>二级分枝,而液流通量在整个生长期内表现比较复杂.通过对同时观测的气象因子的分析,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影响花棒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是土壤含水率,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光照强度、气温和水汽压亏缺则是影响花棒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平衡法 干旱沙区 花棒 主茎 一级分枝 二级分枝 液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我国固沙植物抗旱性及基于水量平衡的沙地造林合理密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蒋德明 张娜 +4 位作者 阿拉木萨 李雪华 周全来 押田敏雄 郭守业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83,共9页
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固沙成林出现早衰甚至枯死问题,本文对沙地典型固沙植物抗旱性特征、固沙林地水分平衡特征和基于水分平衡的沙地合理造林密度研究进行了论述,明确了沙地植被恢复中,应根据植物的抗旱性特征,对水分循环规律进行量化研究... 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固沙成林出现早衰甚至枯死问题,本文对沙地典型固沙植物抗旱性特征、固沙林地水分平衡特征和基于水分平衡的沙地合理造林密度研究进行了论述,明确了沙地植被恢复中,应根据植物的抗旱性特征,对水分循环规律进行量化研究,并参照其地带性植被的特征和立地条件的空间异质性,进行植物种类和密度的规划确定,以期为建立稳定的人工固沙植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固沙植被 耐旱性 水分平衡 造林密度
下载PDF
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107
10
作者 贾晓红 李新荣 李元寿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8-525,共8页
统计分析了干旱沙漠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沙粒(〉0.05mm)、粉粒(0.05~0.002mm)和粘粒(〈0.002mm)含量和土壤养分状况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随恢复时间延长有增大的趋势,土壤颗粒分... 统计分析了干旱沙漠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沙粒(〉0.05mm)、粉粒(0.05~0.002mm)和粘粒(〈0.002mm)含量和土壤养分状况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随恢复时间延长有增大的趋势,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与土壤质地的细粒化有一致的变化趋势。0.05mm粒径成为土壤各粒径的分界值——即土壤分形维数的临界粒径,大于这一粒径颗粒含量越高,土壤分形维数越小;而小于这一粒径的颗粒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大。土壤各养分状况均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01),表明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能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特征。在干旱沙漠地区,伴随着植被恢复和流沙固定,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一个评价土壤演变程度的综合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沙区 植被恢复 分形维数 土壤特性
下载PDF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人工纯林土壤性质极化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增文 段而军 +1 位作者 刘卓玛姐 冯顺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共9页
在人工或天然纯林内,由于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单一性、对物质吸收利用的选择性和对环境效应的特殊性,土壤性质呈现偏离原平衡态、并朝某个方向非平衡或极端化发展的现象被作者称为极化。充分认识和了解土壤极化的方向和程度对维持森林... 在人工或天然纯林内,由于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单一性、对物质吸收利用的选择性和对环境效应的特殊性,土壤性质呈现偏离原平衡态、并朝某个方向非平衡或极端化发展的现象被作者称为极化。充分认识和了解土壤极化的方向和程度对维持森林可持续发展和防止土壤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土壤极化的概念,提出了抗极化域(W)、抗极化度(R)、极化度(P)和极抗比(I)等土壤极化的表征指标,并采用多样地多样点混合采土法,对陕北半干旱风沙区进入成熟生长期的不同树种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性质进行了广泛测定和极化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树种林地属于强度以上极化(|P|〉0.15)的土壤性质分别为:油松林地的生物学性质;小叶杨林地的微量元素和化学性质;刺槐、旱柳和柠条林地的生物学、化学性质;沙棘林地的微量元素和生物学性质;紫穗槐林地的化学、生物学性质和微量元素。②除了油松纯林会引起土壤的严重贫养化外,刺槐纯林会引起土壤的富养化,柠条和旱柳纯林会引起土壤的富养化和生物学性质改善,小叶杨、沙棘和紫穗槐纯林会引起土壤的严重富养化和微量元素富集。③主要树种纯林抗土壤各种性质极化能力大小顺序均为小叶杨〉油松〉刺槐;相对于林木抗极化能力,油松纯林土壤各种性质的绝对综合极抗比均在轻微之下(Ia≤0.40),小叶杨纯林均属基本稳定(Ia≤0.15),刺槐纯林土壤的微量元素极化程度严重(Ia=0.61)、生物和化学性质极化程度中等(Ia为0.47~0.54)、物理性质极化程度轻微(Ia=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风沙区 人工林 土壤退化 土壤极化
下载PDF
干旱区陆面过程野外观测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姚德良 李家春 +2 位作者 李新荣 张景光 刘立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4-259,共6页
主要论述了陆 -气相互作用研究在干旱区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同时 ,介绍了观测场地以及野外观测情况。最后 ,对干旱区腾格里沙漠宁夏沙坡头无灌溉的植物固沙区、青海海北高寒草甸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灌溉的绿洲农田... 主要论述了陆 -气相互作用研究在干旱区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同时 ,介绍了观测场地以及野外观测情况。最后 ,对干旱区腾格里沙漠宁夏沙坡头无灌溉的植物固沙区、青海海北高寒草甸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灌溉的绿洲农田的陆 -气水热交换过程观测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且 ,研究了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陆 -气相互作用规律 ,可为研究局地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植物固沙 高寒草甸 绿洲农田 野外观测 下垫面 陆-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下载PDF
引入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陕北风沙区针叶林土壤极化的防治效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增文 米彩红 +3 位作者 潘岱立 杨森浩 李卓青 罗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3-109,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针、阔叶树种的种间关系,为通过针、阔混交或枯落叶客置来防治人工针叶纯林土壤的极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风沙区的靖边县,选择覆盖度达到90%~100%的22年生油松和25年生樟子松纯林,建... 【目的】研究不同针、阔叶树种的种间关系,为通过针、阔混交或枯落叶客置来防治人工针叶纯林土壤的极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风沙区的靖边县,选择覆盖度达到90%~100%的22年生油松和25年生樟子松纯林,建立20 m×20 m的标准地,以5样方(1 m×1 m)混合采样法采集0~10 cm土层腐殖质土壤和附近不同针、阔叶树种的当年枯落叶后,进行室内混合培养试验。【结果】油松纯林会导致土壤养分含量、部分酶活性降低及真菌、放线菌数量明显减少的负向极化发展趋势,樟子松纯林会导致土壤部分酶(脲酶、蔗糖酶)活性降低和细菌数量明显减少的负向极化发展趋势。引入阔叶树种枯落叶防治油松纯林土壤极化的优先顺序为:引入白榆、沙棘和旱柳最好,其次为紫穗槐,而小叶杨、刺槐和柠条则均不适宜引入;引入阔叶树种枯落叶防治樟子松纯林土壤极化的优先顺序为:引入沙棘最好,其次为柠条,引入小叶杨和白榆效果不明显,而刺槐、紫穗槐和旱柳则均不适宜引入。【结论】不同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针叶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效应有明显差异;筛选出了防治陕北风沙区针叶林土壤极化的阔叶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风沙区 油松 樟子松 土壤退化 土壤极化
下载PDF
半干旱风沙区几种化学节水制剂马铃薯产量效应试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殿红 李建铃 +3 位作者 辛小桂 杨奇平 黄占斌 杨新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9-161,共3页
在半干旱风沙区的山西省天镇县台地比较研究田间试验条件下保水剂、保水肥剂、济农、复绿灵等化学抗旱节水制剂对马铃薯作物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开花期施用各种抗旱节水制剂,能不同程度地增加马铃薯产量,其中喷施济农和复绿灵... 在半干旱风沙区的山西省天镇县台地比较研究田间试验条件下保水剂、保水肥剂、济农、复绿灵等化学抗旱节水制剂对马铃薯作物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开花期施用各种抗旱节水制剂,能不同程度地增加马铃薯产量,其中喷施济农和复绿灵效果最明显,值得推广。保水剂和保水肥效果不甚明显,原因是施用时间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风沙区 化学节水制剂 保水利 马铃薯 产量
下载PDF
宁夏平罗西大滩人类有序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茂松 鲁小珍 +3 位作者 王汉杰 邓存恒 任荣荣 唐荣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3-88,共6页
对宁夏西大滩近 5 0a的开发历史及农、林、旅游等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对人类活动对系统生产力、对动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演替动态、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人类的有序活动如防护林、水... 对宁夏西大滩近 5 0a的开发历史及农、林、旅游等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对人类活动对系统生产力、对动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演替动态、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人类的有序活动如防护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可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增加系统抗干扰能力 ,使生态环境更加健康、稳定 ,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湖 干旱半干旱区 有序人类活动 环境效应 对策 多元开发 防护林 动植物群落
下载PDF
宁夏中部干旱带几类土壤可蚀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左忠 王峰 +2 位作者 张亚红 郭永忠 王顺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6-201,共6页
对比分析了旱作免耕农田、传统翻耕农田、冬小麦地、退耕草地(苜蓿地)和柠条林地地表粗糙度、风蚀量及其与地表附着物相关性等土壤可蚀性差异。结果表明:旱作传统翻耕农田就地起沙量最大,土壤可蚀性最小,是当地沙尘的主要来源之一;免耕... 对比分析了旱作免耕农田、传统翻耕农田、冬小麦地、退耕草地(苜蓿地)和柠条林地地表粗糙度、风蚀量及其与地表附着物相关性等土壤可蚀性差异。结果表明:旱作传统翻耕农田就地起沙量最大,土壤可蚀性最小,是当地沙尘的主要来源之一;免耕、退耕草地和柠条林地都能有效减少地表风蚀,土壤可蚀性明显较强;传统翻耕农田、冬小麦地风蚀颗粒主要集中在近地表,为就地起沙;提高"杂草频度"即植被覆盖率,对有效防治就地起沙、提高土壤可蚀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中部干旱带 土壤可蚀性 集沙量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斑块状植被空间格局及其防沙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7
作者 胡广录 赵文智 王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609-7616,共8页
斑块状植被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也是干旱区植被存在的主要形式。干旱荒漠区植被对土壤风蚀的防护功能不仅与盖度、高度有关,而且与植被空间格局有关。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植被盖度和高度对防护功能的影响,而对植被格... 斑块状植被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也是干旱区植被存在的主要形式。干旱荒漠区植被对土壤风蚀的防护功能不仅与盖度、高度有关,而且与植被空间格局有关。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植被盖度和高度对防护功能的影响,而对植被格局影响防沙效应的研究相对薄弱。干旱区斑块状格局的植被能否防沙、防沙效应如何一直是防沙治沙工程研究中的焦点问题。综述了干旱区斑块状植被空间格局特征、形成演化及防风固沙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应借助3S技术手段和模型模拟方法,加强对斑块状植被空间格局与风蚀风积过程的互馈关系、斑块动态的驱动因素和斑块状植被格局防沙功能的尺度效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植被 空间格局 风蚀风积 防沙效应 干旱荒漠区
下载PDF
中国的沙暴、尘暴及其防治 被引量:20
18
作者 申元村 杨勤业 +1 位作者 景可 许炯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0年第3期11-14,共4页
沙尘暴在进入 90年代以来有进一步加剧趋势 ,其原因在于此期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暖化态势明显 ,人类超负荷开发资源加剧 ,从而导致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但总体上仍属于正常的灾害现象。我国沙暴只能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区 ,尘暴则可波及半湿... 沙尘暴在进入 90年代以来有进一步加剧趋势 ,其原因在于此期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暖化态势明显 ,人类超负荷开发资源加剧 ,从而导致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但总体上仍属于正常的灾害现象。我国沙暴只能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区 ,尘暴则可波及半湿润与湿润区 ,由此而论 ,北京的沙尘暴属于尘暴范畴 ,北京不会形成沙漠区。防治沙尘暴必须采取水、土、植被综合防治措施 ,基本对策是 :1 .搞好流域为单元的水土资源合理利用规划 ,进行水土保持综合防治 ;2 .增加地表植被复盖 ,搞好防护林体系建设 ;3 .减轻土地利用强度 ,恢复提高土地抗蚀能力 ;4.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依法建设生态环境。建议国家设立水土保持为主要职能的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 ,统一协调布署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暴 尘暴 干旱 半干旱地区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化学固沙材料在干旱沙漠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32
19
作者 王银梅 韩文峰 谌文武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78-81,共4页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化学固沙原理。通过实地试验,较系统地分析了常用的化学固沙材料、效果及在干旱沙漠地区应用化学固沙材料的适宜性。新型化学固沙材料及其特性的研究是当今化学固沙的重要内容。文章简要介绍了新型化学固...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化学固沙原理。通过实地试验,较系统地分析了常用的化学固沙材料、效果及在干旱沙漠地区应用化学固沙材料的适宜性。新型化学固沙材料及其特性的研究是当今化学固沙的重要内容。文章简要介绍了新型化学固沙材料的研究进展。SH为新型高分子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耐水性、抗冻融和耐老化性能,成本低,喷洒工艺方便、简单,是固沙的理想产品。化学固沙快速方便,但防沙作用差,应开展化学-生物固沙一体化综合研究。固沙植被用新材料及低成本制备技术的研发,将在年降雨量只有数10mm的WN广大沙漠区防沙治沙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沙漠区 化学固沙材料 化学-生物固沙 沙漠综合治理
下载PDF
注水补灌对砂田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顾淑琴 沈宝云 +1 位作者 张好新 王进明 《中国马铃薯》 2016年第4期204-209,共6页
春夏季连旱是严重制约靖远县旱作区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为了探索利用田间地头的集雨水窖,用少量的水保障砂田马铃薯的生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旱作区砂田马铃薯高产稳产的目的,引进注水补灌技术,利用地头的集雨水窖... 春夏季连旱是严重制约靖远县旱作区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为了探索利用田间地头的集雨水窖,用少量的水保障砂田马铃薯的生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旱作区砂田马铃薯高产稳产的目的,引进注水补灌技术,利用地头的集雨水窖开展注水补灌次数对砂田马铃薯的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注水3次产量最高,达30 870 kg/hm^2,增产率49.89%,注水2次增产率33.50%,注水1次增产率23.89%;马铃薯注水3次单株鲜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商品薯数等经济性状明显改善,马铃薯单株商品薯重注水3次最高为0.59 kg,注水2次为0.53 kg,注水1次为0.49 kg,不注水的为0.34 kg。商品薯率、经济效益随着注水补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注水补灌是砂田马铃薯抗旱增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补灌 次数 旱作区 砂田马铃薯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