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its response to drought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under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1
1
作者 ZHAO Xuqin LUO Min +3 位作者 MENG Fanhao SA Chula BAO Shanhu BAO Yuha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46-70,共25页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of veget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 and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drought.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droughts on different types of vegetation...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of veget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 and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drought.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droughts on different types of vegetation GPP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aiding efforts to mitigate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In this study,we utilized th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data from the Climatic Research Unit,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and the simulated vegetation GPP using the eddy covariance-light use efficiency(EC-LUE)model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GPP and its response to different drought indices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during 1982-2018.The main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vegetation GPP decreased in 50.53% of the plateau,mainly in its northern and northeastern parts,while it increased in the remaining 49.47%area.Specifically,meadow steppe(78.92%)and deciduous forest(79.46%)witness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vegetation GPP,while alpine steppe(75.08%),cropland(76.27%),and sandy vegetation(87.88%)recovered well.Warming aridification areas accounted for 71.39% of the affected areas,while 28.53% of the areas underwent severe aridification,mainly located in the south and central regions.Notably,the warming aridification areas of desert steppe(92.68%)and sandy vegetation(90.24%)were significant.Climate warming was found to amplify the sensitivity of coniferous forest,deciduous forest,meadow steppe,and alpine steppe GPP to drought.Additionally,the drought sensitivity of vegetation GPP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gradually decreased as altitude increased.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drought on vegetation GPP persisted for 3.00-8.00 months.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ill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drought influences veget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 climate change warming aridification areas drought sensitivity cumulative effect duration(CED) Mongolian Plateau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中中新世—早上新世黏土矿物及其古气候意义
2
作者 胡飞 殷科 +6 位作者 姬凯鹏 刘钊 肖唐付 黄蔚 何翔 骆满生 张克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1309,共1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可能受控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局地地形变化的影响。为解析气候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西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古地磁年龄约束基础上,分析了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沉积物中黏土...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可能受控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局地地形变化的影响。为解析气候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西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古地磁年龄约束基础上,分析了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西沟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组成,其中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为59.3%;蒙脱石次之,平均为18.2%,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3%,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0.2%。根据剖面中黏土矿物含量和比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循化盆地西沟剖面的沉积速率、孢粉记录、有机质碳同位素和沉积岩地球化学比值,并与深海氧同位素值(δ^(18)O)变化曲线对比,将循化盆地14.6~5.0 Ma气候环境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4.6~12.7 Ma,气候干冷期,与北半球冰盖扩展引发的全球性降温事件有关;12.7~8.0 Ma,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期,可能与循化盆地周围山体隆升有关,即积石山在~12.7 Ma隆升至临界高度,成为西风带输送水汽的地形屏障,使得循化盆地内的降水增强;8.0~5.0 Ma,气候再次转向干冷期,该阶段气候的干旱化对应于青藏高原在8 Ma左右的快速隆升,高原进一步的隆升阻碍东亚季风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向内陆的输送,从而引起区域干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早上新世 黏土矿物 循化盆地 干旱化 全球变冷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青藏苔草叶片解剖结构对生境干旱化的响应
3
作者 蔡惠文 王洪斌 张大才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72-1784,共13页
叶片是暴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最大且可塑性较敏感的营养器官。为探讨生境干旱化对湿地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该文以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叶片为研究对象,沿生境干旱化梯度设置样地,并分析了青藏苔草叶片解剖结构对生境干旱化的... 叶片是暴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最大且可塑性较敏感的营养器官。为探讨生境干旱化对湿地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该文以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叶片为研究对象,沿生境干旱化梯度设置样地,并分析了青藏苔草叶片解剖结构对生境干旱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叶尖和叶基部位远轴面的表皮细胞、泡状细胞和气腔面积,以及叶基部位的叶片厚度和机械组织厚度均与土壤体积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R^(2)=0.06~0.34,P<0.01);叶尖、叶中和叶基部位近轴面角质层厚度、细胞面积、维管束数量,叶中部位维管束直径均与土壤体积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R^(2)=0.08~0.53,P<0.01)。(2)青藏苔草叶片解剖结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0.53~0.94)和变异性(18%~63%),泡状细胞、气腔、近轴面表皮细胞的可塑性和变异性最大,叶基解剖结构可塑性指数与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叶尖和叶中部位(P<0.05)。当生境干旱化时,青藏苔草叶片近轴面角质层加厚、表皮细胞面积增大、气腔面积减小、分化出泡状细胞等特征适应干旱生境,主要采取保护型和节约型策略适应干旱生境。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青藏苔草叶片解剖结构应对干旱生境的响应策略,为高寒草甸的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苔草 叶片 解剖结构 土壤体积含水率 生境干旱化
下载PDF
东秦岭晚白垩世恐龙多样性降低的气候因素
4
作者 王学婷 蒋凯 +7 位作者 梁耀 苏柏 李建刚 郑博洋 梁文天 姜兆霞 王强 靳春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74-3788,共15页
气候与环境变化是影响生物群演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因此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所处的古气候与古环境背景对于探讨生物盛衰甚至灭绝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盛产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但迄今对于古气候-环境演化与恐龙种群数量和多样性演化联系的研... 气候与环境变化是影响生物群演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因此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所处的古气候与古环境背景对于探讨生物盛衰甚至灭绝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盛产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但迄今对于古气候-环境演化与恐龙种群数量和多样性演化联系的研究相对匮乏.东秦岭地区发育多个晚中生代-早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蕴含大量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和蛋、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是开展古气候与恐龙动物群多样性演化关系,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理想场所.本研究对东秦岭灵宝盆地好阳河剖面开展环境磁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重建了该区晚白垩世-早始新世期间的化学风化强度和古水文循环过程,以揭示生物-环境协同演化的关系.化学风化强度和磁化率记录表明晚白垩世-早始新世期间灵宝盆地古气候-水文环境发生了三次大的阶段性变化:在约74.4~68.0 Ma,研究区处于水动力较稳定的深湖相沉积环境和逐渐变冷的气候状态;随后68.0~65.8 Ma时期研究区逐渐干旱化,水文波动变强;在65.8~54.7 Ma,区域气候变化强烈,呈现明显增强的干湿水文循环.本研究揭示了古气候-水文环境变化与恐龙种群演化的关系,提出东秦岭地区在晚白垩世末期(约68~66 Ma)的气候干旱化及变强的水文波动可能是驱动该区恐龙动物群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为深入理解生物-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新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宝盆地 晚白垩世 古气候 水文环境 干旱化 恐龙多样性
下载PDF
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高分辨率岩石磁学记录与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及原因 被引量:78
5
作者 方小敏 徐先海 +3 位作者 宋春晖 韩文霞 孟庆泉 鸟居雅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9-1000,共12页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与新生代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甘肃临夏盆地几乎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系统岩石磁学性质研究,获取了高分辨率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记录,揭示在29.0...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与新生代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甘肃临夏盆地几乎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系统岩石磁学性质研究,获取了高分辨率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记录,揭示在29.0~8.6Ma的漫长的以湖相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的渐新世晚期和中新世早、中期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从8.6Ma开始持续增加,尤其从6.4Ma和5.3Ma开始表现出两次快速持续增加。同时,以8.6Ma为界磁性矿物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此前以赤铁矿为主,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次之,此后以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赤铁矿次之,磁性矿物类型和性质类似于风成红粘土和黄土。因此,我们将这种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组合、性质和含量的长期变化解释为流域外风成物质的加入,指示我国西北内陆现代干旱气候可能从8.6Ma开始,7.4~6.4Ma后急剧加速变干,5.3Ma后再次加速变干,并最终形成今天的干旱区的过程。9~8Ma开始的青藏高原阶段性快速隆升和随后的全球变冷可能是驱动亚洲内陆干旱化进程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岩石磁学 亚洲内陆 干旱化
下载PDF
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 被引量:203
6
作者 刘东生 郑绵平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4-204,共11页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形成,可称为成形季风阶段。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形成的“红粘土”的风尘特性是冬季风和中国北方与中亚干旱化的重要标志。第四纪以来中国环境发生的重要转变表现为季风强度的变化与气候波动周期的改变。上述重大环境事件在时代上分别与两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东亚构造运动有较好的吻合性。我们认为,这种季风一冰盖一构造的耦合关系可能是通过不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季风系统 起源 冰盖 区域构造运动 古气候
下载PDF
1980—2005年松嫩平原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3
7
作者 姜丽霞 李帅 +5 位作者 纪仰慧 朱海霞 闫平 王萍 王晨轶 韩俊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7,共7页
基于松嫩平原16个农业气象站1980—2005年作物生长季的旬土壤湿度、月气温和月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0~30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松嫩平... 基于松嫩平原16个农业气象站1980—2005年作物生长季的旬土壤湿度、月气温和月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0~30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松嫩平原不同区域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均呈减小趋势,松嫩平原表层土壤存在干旱化趋向,其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尤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区表层土壤处于比较湿润阶段,之后土壤湿度持续降低,并发生了偏干现象;研究期间,松嫩平原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呈周期性波动上升,每6a一个周期,期间小幅波动,1992年开始明显上升;生长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幅较大,存在一个4~5a的波动周期;研究区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松嫩平原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土壤湿度 干旱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红粘土成因及上新世北方干旱化问题 被引量:116
8
作者 丁仲礼 孙继敏 +1 位作者 朱日祥 郭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的野外观察,以及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得到能证明红粘土为风成沉积的新证据。另外,佳县红粘土沉积的土壤学特征表明,上新世时期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总体强于第四纪。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红粘土成因 上新世 北方 干旱化
下载PDF
晚第三纪中国西北干旱化的发展及其与北极冰盖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111
9
作者 郭正堂 彭淑贞 +2 位作者 郝青振 陈习慧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6-567,共12页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频繁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不具明显的土壤发生学层次,其中的碳酸盐富积层不是成壤碳酸盐,而与地下水作用密切相关;上部(34~2.6MaB.P.)是典型的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由于中国西北和中亚干旱区的存在是黄河中游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该区风尘物质的堆积起始于6.2MaB.P.前后标志着源区干旱化的加剧,并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对整个序列的分析表明,源区干旱化程度在6.2~5.4MaB.P.期间较高,此后降低,在3.4MaB.P.和2.6MaB.P.又两次显著增强。上述历史与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若干重大转变与青藏高原隆升也有时代上的耦合性。本文认为,北极冰盖的形成演化和高原隆升都是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干旱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二者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高原对暖湿气流的阻挡可能是导致于旱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三纪 中国 干旱化 北极 冰盖形成 高原隆升
下载PDF
西昆仑山黄土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磁化率增强机制 被引量:47
10
作者 昝金波 杨胜利 +3 位作者 方小敏 李香钰 王九一 张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3,共8页
成壤过程中形成的细颗粒的软磁性矿物被认为是导致古土壤磁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但近来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地区,尤其是靠近沙漠边缘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源区对黄土磁化率的影响要远大于成壤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 成壤过程中形成的细颗粒的软磁性矿物被认为是导致古土壤磁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但近来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地区,尤其是靠近沙漠边缘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源区对黄土磁化率的影响要远大于成壤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典型黄土堆积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日前,我们在西昆仑山北侧钻取了一根长达671m的岩芯,这为研究极端干旱区黄土的岩石磁学性质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本文对第一期黄土钻探得到的207m岩芯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昆仑山黄土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同时还含有少量的针铁矿、赤铁矿;该地区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源区粗颗粒的软磁性矿物含量的影响,成壤作用形成的细颗粒磁性矿物对磁化率的贡献极小;磁化率、粒度在0.5Ma左右急剧升高和变粗,主要与气候干旱化加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黄土 磁化率 干旱化
下载PDF
我国北方干旱化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科学问题 被引量:92
11
作者 符淙斌 安芷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71-275,共5页
近几十年来 ,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也面临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重大生存环境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方地区的干旱化。其主要表现为 :降水量减少 ,雪线高度抬升 ,湖泊萎缩 ,河网干枯 (特别如黄河断流 ) ,土地荒漠... 近几十年来 ,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也面临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重大生存环境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方地区的干旱化。其主要表现为 :降水量减少 ,雪线高度抬升 ,湖泊萎缩 ,河网干枯 (特别如黄河断流 ) ,土地荒漠化 ,生态系统退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北方干旱化是怎样形成的 ?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将对中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应采取什么对策 ?政府和公众迫切要求回答这些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文中分析了北方干旱化问题的性质 ,提出了面对国家需求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简要介绍了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的支持下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 ,其中包括北方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湿变化的规律和干旱化的证据 ,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 (主要是水土资源的利用 )对干旱化的影响 ,主要生态系统对干旱化的响应和适应以及组织有序人类活动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干旱化影响的虚拟试验的结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全球变化 中国北方 人类活动 土地荒漠化 生态系统 降水量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干旱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陆桂华 闫桂霞 +1 位作者 吴志勇 何海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82,共5页
利用基于网格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干旱的空间分布、发生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干旱范围等随时间的变化,揭示了近50年来中国的干旱化特征:自辽河平原—海河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形成一个干旱化带状区域... 利用基于网格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干旱的空间分布、发生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干旱范围等随时间的变化,揭示了近50年来中国的干旱化特征:自辽河平原—海河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形成一个干旱化带状区域,干旱频率增加,干旱较为严重;干旱化带状区域内辽宁、河北(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山西和陕西四省区,均呈现干旱历时增长、强度增大、范围增加的显著干旱化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干旱连年发生,旱情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干旱化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下载PDF
中天山北坡近30年相对湿润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曹兴 万瑜 +3 位作者 崔玉玲 蔡新婷 宫恒瑞 普宗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4-251,共8页
利用中天山北坡乌昌地区1981—2010年的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通过Thornthwaite方法计算潜在蒸散量确定气候相对湿润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应用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法,对相对湿润指数进行突变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呈... 利用中天山北坡乌昌地区1981—2010年的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通过Thornthwaite方法计算潜在蒸散量确定气候相对湿润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应用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法,对相对湿润指数进行突变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呈波动的增加过程,空间分布不均,气温增暖趋势明显;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潜在蒸散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分布差异显著(P〈0.01),各区变化趋势较一致,基本上保持同增同减的过程;相对湿润指数在-0.88~1.10间,由南至北递减,在时间序列上均呈弱的负趋势。进入21世纪,气候干旱化态势显著,秋季气候干旱化速率快于其它季节,但未出现明显的突变时间区域;各区振荡周期存在差异,但3 a和6 a的周期振荡一致性较好,同时不同时段内7~8 a的低频振荡周期表现得也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润指数 干旱 气候趋势 新疆
下载PDF
上新世-第四纪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柴达木中部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证据 被引量:43
14
作者 方小敏 吴福莉 +3 位作者 韩文霞 王亚东 张玺正 张伟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4-882,共9页
亚洲内陆干旱区是与亚洲季风区密切关联的一个环境系统,其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全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揭示其干旱化过程和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亚洲内陆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中央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的... 亚洲内陆干旱区是与亚洲季风区密切关联的一个环境系统,其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全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揭示其干旱化过程和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亚洲内陆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中央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的初步研究,表明5.3Ma时湖泊周围已分布着以蒿属、藜科、麻黄、禾本科等为主的草原,气候已经变干,由此期较高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及碳酸钙含量表明湖泊演化处于沉积碳酸盐和少量硫酸盐阶段;3.4Ma后草本植物含量略有增加,但离子含量普遍降低,推测气候季节性增强;2.6Ma后耐旱植物花粉含量与盐度指标均呈现明显长期增加趋势,气候快速向更干旱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孢粉记录 盐类指标 干旱化
下载PDF
中新世以来六盘山邻区黄土-红粘土成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对C_4植物早期扩张的指示 被引量:23
15
作者 张瑜 熊尚发 +2 位作者 丁仲礼 卢海建 姜文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0-811,共12页
晚新生代C_4植物扩张是地球环境-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事件,重建C_4植物地质演化历史是认识新生代地球气候变化、全球植被演化和大气CO_2演化历史及区域陆地生态系统转变模式的关键环节。通过最近20多年来对全球不同区域地质剖面中的植物... 晚新生代C_4植物扩张是地球环境-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事件,重建C_4植物地质演化历史是认识新生代地球气候变化、全球植被演化和大气CO_2演化历史及区域陆地生态系统转变模式的关键环节。通过最近20多年来对全球不同区域地质剖面中的植物化石、动物牙釉质及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等的分析,研究者认识到晚新生代C_4植物在全球成规模出现和扩张过程并不同时,不同记录反映的C_4扩张信号有所不同,目前对C_4植物扩张的全球格局还不明晰。亚洲季风区C_4植物扩张历史是理解全球C_4植物地质演化过程和机制的重要方面。南亚地质记录揭示的C_4植物扩张过程表现为8~4Ma前后的迁跃式转折,黄土高原已有研究揭示在约6Ma,3Ma前后及1Ma之后各有一个δ^(13)C_(SC)高值出现,在7~4Ma期间成土碳酸盐δ^(13)C_(SC)呈现自北向南变轻的格局,表明在晚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黄土高原C_4植物出现从北到南的扩张过程。对于黄土高原C_4植物在更早时期的演化扩张过程,目前限于记录尚不明晰。在此,本文通过分析六盘山邻区的平凉白水黄土-红粘土和庄浪红粘土剖面,获得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记录,揭示出C_4植物在黄土高原扩张时间至少可以下推到中新世早期(约20Ma),C_4植物比率在中新世变化于15%~40%之间。这一结果为拓展我们对C_4植物在黄土高原乃至东亚季风区早期演化历史的认识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植物 成土碳酸盐 碳同位素 中新世 季风 干旱化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1961~2000年干旱半干旱化趋势 被引量:47
16
作者 梁泽学 江静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7,共9页
本文基于中国551站1961~200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对不同季节和全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地区除东北外近40a来气候呈现干旱化趋势,尤其是河套地区标志线明显东移,半干旱区逐年东移;年的干旱化主要发生在河套地区,各... 本文基于中国551站1961~200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对不同季节和全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地区除东北外近40a来气候呈现干旱化趋势,尤其是河套地区标志线明显东移,半干旱区逐年东移;年的干旱化主要发生在河套地区,各季的干旱化分布不尽相同,有强有弱,有早有迟,但多是以河套地区为主,四季均表现为干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化 半干旱区 河套地区 标志线
下载PDF
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Ⅰ):主要研究成果 被引量:46
17
作者 符淙斌 安芷生 郭维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57-1167,共11页
北方干旱化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存环境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干旱化相联系的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 000亿元以上。它已经成为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和华北能源基地建设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 北方干旱化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存环境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干旱化相联系的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 000亿元以上。它已经成为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和华北能源基地建设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一个主要障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G1999043400)以全球变化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实施对水、土、气、生组成的生存环境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从季风环境系统的整体变异的角度揭示干旱化形成的机理,并为干旱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影响评估和对策建议提供科学依据。项目实施5年来,在完成国家目标需求和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介绍了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代表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干旱化 全球变化 集成研究 研究成果
下载PDF
干旱化对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姜文英 韩家楙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7-435,共9页
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古环境变化的指标。本文对黄土高原地区S1以来成土碳酸盐和红粘土中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根据渭南、吉县、长武和会宁 4个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 ,探讨了不同气候条... 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古环境变化的指标。本文对黄土高原地区S1以来成土碳酸盐和红粘土中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根据渭南、吉县、长武和会宁 4个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 ,探讨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指出气候的干湿程度可能是影响黄土地区成土碳酸盐δ13C值的主要原因 ;西峰红粘土序列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记录表明 ,δ13C值在 4 0MaB .P .前后有一个明显增加的趋势 ,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上新世干旱化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红粘土 成土碳酸盐 碳同位素 干旱化 古环境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缘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滕晓华 张志高 +2 位作者 韩文霞 方亚会 叶程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1-950,共10页
黄土是地质时期沙尘天气形成的粉尘堆积物,其粒度特征记录了粉尘搬运过程中的古大气环流格局和古环境演化信息。本文对昆仑山北坡克里雅河支流的第5级阶地羊场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黄土粒度组成主要以粗粉砂和砂砾为... 黄土是地质时期沙尘天气形成的粉尘堆积物,其粒度特征记录了粉尘搬运过程中的古大气环流格局和古环境演化信息。本文对昆仑山北坡克里雅河支流的第5级阶地羊场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黄土粒度组成主要以粗粉砂和砂砾为主,分选较好;羊场黄土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近源风成堆积,粒度指标主要指示沙漠范围和源区气候干旱程度;粒度结果的详细分析及其与全球其他记录的对比表明,塔里木盆地南缘气候在8.5~3.6 ka B.P.较为湿润稳定,3.6 ka B.P.以来气候急剧变干并出现大幅度波动的千年尺度突变事件,与其他地区古气候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塔里木盆地南缘8.5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季风模式和千年尺度气候振荡的双重特点,可能同时受低纬度亚洲季风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影响;太阳辐射减弱引起的亚洲夏季风衰退可能导致了3.6 ka B.P.以来盆地的干旱化,同时,受太阳辐射驱动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通过增加西风环流的强度及其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剧了3.6 ka B.P.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气候的干旱化和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干旱化 克里雅河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粒度记录与亚洲内陆干旱化 被引量:13
20
作者 徐先海 方小敏 +2 位作者 宋春晖 范马洁 沈吉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75,共11页
临夏盆地毛沟剖面高分辨率粒度记录研究表明,29-7.4Ma间,临夏盆地的古气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其中短暂的沉积相的改变是盆地对该期间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事件的响应;从7.4Ma开始,流域外的风尘物质开始逐步被带人盆地,并经过了6.4Ma和5.3M... 临夏盆地毛沟剖面高分辨率粒度记录研究表明,29-7.4Ma间,临夏盆地的古气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其中短暂的沉积相的改变是盆地对该期间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事件的响应;从7.4Ma开始,流域外的风尘物质开始逐步被带人盆地,并经过了6.4Ma和5.3Ma的两次加速过程,揭示了我国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可能从7.4Ma左右开始,且在6.4Ma和5.3Ma左右经过两次加强.通过与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事件记录和全球气候记录对比。揭示高原在9-7Ma开始的逐步隆升和期后的阶段性加速隆升以及同期开始的全球变冷,尤其北极冰盖的形成和扩张可能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重要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粒度 干旱化 高原隆升 全球变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