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les Sheeler's Paragone: Literary Influence and the Shaping of a Hierarchy
1
作者 Heather L. Stark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3期226-234,共9页
This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the literary and aesthetic influences that led to Charles Sheeler's formation of a paragone in his early 20th century work. This painter, photographer, printmaker, and experimental filmma... This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the literary and aesthetic influences that led to Charles Sheeler's formation of a paragone in his early 20th century work. This painter, photographer, printmaker, and experimental filmmaker had very specific ideas concerning the hierarchy of the visual arts. While he is known for embracing a wide range of media and materials, by 1919 his aesthetic thought reveals a desire to elevate the painting over all other media. This formation of a visual paragone was initially influenced by his involvement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ircles which surrounded both Alfred Stieglitz and Walter and Louise Arensberg in New York City. In particular, his lifelong friendship with the poet and writer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would shape his aesthetic thought leading to his elevation of painting over all other media. Sheeler's paragone would begin to form during his stays at the rural Doylestown House in Bucks County, Pennsylvania. This rural home, which he first rented with fellow painter Morton Schamberg in 1916, would become an artistic refuge for both artists. While commercial photography was beginning to take up more if his time in Philadelphia, it was the retreats to the Doylestown house that enabled Sheeler to continue experiments in painting and begin to think of the photograph as something other than a document of architectural work. At this early stage in his artistic career, Sheeler was beginning to form his own hierarchy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argument of painting versus phot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StheTICS early 20th century American art interdisciplinarity LOCALISM
下载PDF
20世纪英美教育史学研究取向变化的回顾与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史静寰 延建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2,共5页
20世纪的英美教育史学是在变革中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受教育史研究处境变化的影响以及英美主流史学理念变革的驱动,20世纪英美教育史学的研究取向,先后经历从辉格教育史学到社会教育史学,再到文化教育史学的转换。这种教育史学研究取向... 20世纪的英美教育史学是在变革中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受教育史研究处境变化的影响以及英美主流史学理念变革的驱动,20世纪英美教育史学的研究取向,先后经历从辉格教育史学到社会教育史学,再到文化教育史学的转换。这种教育史学研究取向的转换,是英美教育史学者适应学术生存环境变化做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结果是为英美教育史学的创新与繁荣开辟出新的路径。科学认识和把握20世纪英美教育史学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教育史学的创新与变革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英美教育史学 辉格教育史学 社会教育史学 文化教育史学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几个“主题范式”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旭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120,226,共7页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是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延续和有机组成,也是在延续承传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剧变的历史。在世纪百年艺术批评的风云起伏中,必然有一些基本的问题、矛盾、焦点是反复出现甚至贯穿始终的。文章认为:外来/本土、传统/...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是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延续和有机组成,也是在延续承传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剧变的历史。在世纪百年艺术批评的风云起伏中,必然有一些基本的问题、矛盾、焦点是反复出现甚至贯穿始终的。文章认为:外来/本土、传统/创新:中西文化的对立与融合,主流/支流: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消长纠葛,正统/多元: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的沉浮即与其他批评流派或方法的关系,现代/后现代:超越、反叛与融合的混杂等基本问题或基本矛盾,也即一种基本的"主题范式",构成为贯穿20世纪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之始终的重要线索,应该成为研究20世纪艺术批评的自觉参照。文章秉持一种全局的艺术批评视野和开放动态的历史意识,对20世纪艺术批评史的几个重要的主题范式进行了总结与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20世纪 艺术史 中国艺术批评史 主题范式
下载PDF
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的思考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4-91,共8页
由于教育史学的跨学科性质,它一直受到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影响,并处于学术取向还是职业取向的两难境地。反思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史学的发展不应脱离历史学"母"学科主流,同时也应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传... 由于教育史学的跨学科性质,它一直受到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影响,并处于学术取向还是职业取向的两难境地。反思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史学的发展不应脱离历史学"母"学科主流,同时也应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传统教育史学和新教育史学各有其利弊,对于教育史的再认识是教育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随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外国教育史学的未来发展可有两条并行不悖的路线:一是继续教科书传统,以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二是摆脱学校教育史传统模式的束缚,加大学术研究的力度,提升教育史家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 反思 启示
下载PDF
论20世纪上半叶"乡村教育"运动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5
5
作者 苗春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17-123,共7页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活跃一时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改革运动。尽管这一思潮和运动已经过去六七十年了,但"乡村教育"各流派创始人所具有的深固的...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活跃一时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改革运动。尽管这一思潮和运动已经过去六七十年了,但"乡村教育"各流派创始人所具有的深固的忧患意识,忠贞的爱国热忱,崇高的使命感和事业心,执著的探索精神却是显而易见的。"乡村教育"先驱们呕心沥血地用教育手段和方式所塑造的中华民族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和谱写的乡村教育发展史,至今仍在历史的文库中熠熠生辉,启人睿智,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乡村教育 基本特点 教育史 中国
下载PDF
20世纪美国人文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施晓光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11,16,共6页
本文通过考察20世纪美国人文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历史,归纳总结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帮助人们加深对世界高等教育思想的认识,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20世纪 美国 人文主义 高等教育 教育思想 特点 教育哲学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述论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先强 《西藏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90-95,共6页
文章对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康区师范教育发展概况作了详尽的梳理。不难发现,康区师范教育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其间闪光之处可圈可点:既有民众的自觉自为,又有当局的不懈努力;既有地方... 文章对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康区师范教育发展概况作了详尽的梳理。不难发现,康区师范教育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其间闪光之处可圈可点:既有民众的自觉自为,又有当局的不懈努力;既有地方政府与乡村名流的解囊相助,又有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使康区师范教育从附设的简易师范班发展到边疆师范区,为当地教育、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芈叶 康区 师范教育 述论
下载PDF
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省思——20世纪前半叶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陆道坤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43,共4页
中国师范教育在其110年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10年来师范教育发展的教训有:未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理论,导致师范教育行而不远;速成师范过多,影响师范教育长远发展;对基础教育研究过少,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 中国师范教育在其110年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10年来师范教育发展的教训有:未能形成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理论,导致师范教育行而不远;速成师范过多,影响师范教育长远发展;对基础教育研究过少,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教学;管理制度弹性过大,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教育 历史省思 20世纪前半叶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的分期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包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37,共7页
我国现代农业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历刚刚过去的百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体系。回顾20世纪的发展轨迹,有筚路蓝缕的艰辛,有曲折动荡的苦涩,也有辉煌成就的慰藉。本文以20世纪中国农业教育的思想变革... 我国现代农业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历刚刚过去的百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体系。回顾20世纪的发展轨迹,有筚路蓝缕的艰辛,有曲折动荡的苦涩,也有辉煌成就的慰藉。本文以20世纪中国农业教育的思想变革和学制发展为主线,尝试将百年农业教育划分为四个历史发展时期,并研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农业教育 历史分期 发展研究
下载PDF
20世纪初期教育期刊与西方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建华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94,共6页
西方教学方法在中国的传播,是在清朝末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各种途径展开的。其中,教育期刊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的要求,主动探求,积极引进西方的教学方法,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初期西方教育方法在中国的传播。
关键词 20世纪初期 教育期刊 西方教学法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发展及其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53,共4页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是在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研究主体的实践活动为线索而展开并发展壮大。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基本特征是:鲜明的时...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是在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研究主体的实践活动为线索而展开并发展壮大。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基本特征是:鲜明的时代性、在多学科参与下显示其边缘性、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原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发展及特征
下载PDF
居住变革——西方现代派住宅发展回顾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诗岩 《时代建筑》 2002年第6期16-21,共6页
本文从本土资源、现代技术、居住艺术和居住卫生乃至建筑出版物水平等方面,追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住宅的发展轨迹,指出居住设计的理想——创造能够赋予日常生活以新维度和新意义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 现代住宅 乡土源泉 居住艺术 居住卫生
下载PDF
二十世纪的古代儒家文艺思想研究
13
作者 黄念然 胡立新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33-38,共6页
本文从纵向上对20世纪以来的古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研究现状作了回顾,从横向上剖析了新时期以来的几个主要研究方面,并就研究现状作了相应的学术反思。
关键词 二十世纪 古代 儒家 文艺思想 研究
下载PDF
古代教育人物群体的最初建构——以20世纪上半叶38种教育史著作为中心的考察
14
作者 杜成宪 张月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3,共10页
清末民国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初建时期,将什么样的古代人物写入教科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1949年,全国共出版通论性质的中国教育史著作38种,共选入古代教育人物187人,按其选入频次可分为低频人物(162人)、中频人物(21人)和高频人... 清末民国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初建时期,将什么样的古代人物写入教科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1949年,全国共出版通论性质的中国教育史著作38种,共选入古代教育人物187人,按其选入频次可分为低频人物(162人)、中频人物(21人)和高频人物(4人),有86人只被选入1次。从所选入人物及其频次看:这些著作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宋以后则更侧重理学思想;从所选入人物的时代分布看:“厚古薄今”倾向明显;从所选中频人物、高频人物看:所选入人物身份比较混杂,教育家之外,传说人物、政治家、诗人、军事家、天文历算家、经学家等都有;从所选入人物学派背景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体现出儒墨道法相争而以儒家为主导、儒道法相抗衡的现象,而两宋时期的人物则体现出学派蜂起而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现实;从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看: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与被选入频次基本相称,同时也存在应当选入而未选入、所选入人物被高估或被低估等情况。在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中建构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古代教育人物群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具体实践中,可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38种教育史著作中中频人物、高频人物25人视为学科初建时期构建出来的古代教育人物基本群体,其中高频人物4人可以视为核心群体。基本群体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古代教育的实际状况,但核心群体却不足以反映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因此,如能让非儒家的一些中频人物进入核心群体,让一些低频人物进入基本群体,将会是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教育史著作 古代教育人物 选入频次 群体建构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初的湖南师范教育——以省立师范学校为例
15
作者 刘国武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87-90,共4页
湖南的师范教育兴起于清末"新政"之后,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办学思想,仿日本师范教育的框架,形成了师范教育的基本模式。民国初年,倡导"民本主义"教育,调整了学制,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这一时... 湖南的师范教育兴起于清末"新政"之后,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办学思想,仿日本师范教育的框架,形成了师范教育的基本模式。民国初年,倡导"民本主义"教育,调整了学制,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这一时期是湖南师范教育的雏形和奠基时期,凸显了以下特点:对师范教育的作用和特点认识较深刻,突出了师范教育特色,注重修身教育、通识教育、生计教育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大,机构设置简便,管理严格、细致。因此,不仅为全省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骨干教师,而且造就了一批改造中国的革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 湖南 师范教育 述评
下载PDF
现代中国美术史中的日本因素——兼论20世纪中日美术史海外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6
作者 苏文惠 《艺术探索》 2018年第1期13-19,共7页
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研究自1980年代兴起后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重要变化,特别是2000年之后蓬勃发展。学界过去认为西方是促成中国美术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日本是中国画家学习西方美术的窗口。然而,通过对20世纪海外研究与展览的观察可知,随... 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研究自1980年代兴起后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重要变化,特别是2000年之后蓬勃发展。学界过去认为西方是促成中国美术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日本是中国画家学习西方美术的窗口。然而,通过对20世纪海外研究与展览的观察可知,随着2000年后现代中日美术交流研究框架的扩展以及全球视野的介入,中日美术史研究还须考虑西方对中日互动的影响以及中国对日本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的影响。此外,许多日本学者也投入研究,梳理了中日画家的交往情况,揭示了中日交流除前一代学者所认为的充满矛盾与紧张外的另一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日本因素 20世纪 研究现状
下载PDF
20世纪和弦结构复杂化的途径与功能——以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为例
17
作者 廖彦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一在于频繁地运用了和弦结构复杂化手法。本文从高叠和弦、变化音和弦、倚音和弦、持续音与复合功能四个方面探析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中和弦结构复杂化的途径,揭示复杂化和弦在表现其作品思... 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一在于频繁地运用了和弦结构复杂化手法。本文从高叠和弦、变化音和弦、倚音和弦、持续音与复合功能四个方面探析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中和弦结构复杂化的途径,揭示复杂化和弦在表现其作品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的功用,为探明20世纪浪漫派音乐作品中"和弦结构复杂化"的表现手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当代应用复杂化和弦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和弦 理查·施特劳斯 艺术歌曲
下载PDF
观察与反思:20世纪下半叶美国教师教育改革
18
作者 王坤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109-112,共4页
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教师教育改革蕴涵着各界对教师与教育内部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复杂争论与融合,这种争论与融合推动了美国乃至世界教师教育专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应当从教师培养和认证的多元化、一体化以及教师教育... 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教师教育改革蕴涵着各界对教师与教育内部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复杂争论与融合,这种争论与融合推动了美国乃至世界教师教育专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应当从教师培养和认证的多元化、一体化以及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方面进行思考和寻求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 世纪 美国 教师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