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膝关节腘肌腱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冯华 张辉 +1 位作者 张晋 蒋协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5-689,共5页
目的:进一步研究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与腘肌复合体的解剖特点,设计关节镜下重建腘肌腱的手术方法。方法:通过10例成人膝关节尸体标本进行两部分研究,每部分各取5例标本:第一部分进行大体解剖研究,对腘肌... 目的:进一步研究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与腘肌复合体的解剖特点,设计关节镜下重建腘肌腱的手术方法。方法:通过10例成人膝关节尸体标本进行两部分研究,每部分各取5例标本:第一部分进行大体解剖研究,对腘肌复合体(包括腘肌腱、肌腹、股骨附着点、肌腱-肌腹交界区)的解剖特点以及周围相邻解剖结构(包括胫骨平台、外侧半月板后角、后交叉韧带、腘腓韧带、血管)进行观察和测量。第二部分进行关节镜下手术重建技术的流程设计。设计显露腘肌腱的股骨附着点和肌腱-肌腹交界点的关节镜入路以及股骨和胫骨隧道的定位与制备方法,引入移植物并固定,完成腘肌腱的重建。结果:第一部分:腘肌腱的股骨附着点位于滑膜反折区,属滑膜外结构;止于股骨的腘肌腱沟的最近端,与关节软骨边缘紧邻,与外侧副韧带股骨附着点中心相距1.5-1.6cm。腘肌腱走行于腘肌腱浅沟内、肌腱-肌腹交界点位于胫骨后外侧平台的内、外中线与关节软骨面远侧1.0cm线的交点上,内侧距离后交叉韧带外侧边缘1.2-2.0cm、外侧与上胫腓关节的内侧缘紧邻。第二部分:进行膝关节镜下手术操作。采用前外入路及外侧辅助关节镜入路切除腘肌腱近端附着点周围滑膜反折,显露整个附着区,并利用克氏针确定中心点,自外向内制备股骨隧道。通过后外、后内及穿后间隔关节镜入路,沿腘肌腱走行局部切开与后关节囊的结合部,显露肌腱-肌腹交界点,并利用前交叉韧带重建胫骨导向器定位,自Gerdy结节向该交界点制备前后方向胫骨骨隧道。将移植物引入两隧道,并用挤压螺钉固定。5例标本手术均获成功,移植物可有效控制外旋稳定性。结论:根据解剖研究确定腘肌腱远近端的定位标志,通过关节镜技术进行显露及定位,在关节镜下完成腘肌腱的重建手术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后外复合体 腘肌腱 解剖
下载PDF
模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核心韧带后膝关节稳定性评估 被引量:8
2
作者 仲鹤鹤 孙鹏鹏 +2 位作者 桑鹏 吴术红 刘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1-825,共5页
背景: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是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常见类型,后外侧复合体重建能够恢复膝关节后外侧稳定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目的:探讨取自体腓骨长肌腱移植物采用改良LaPrade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 背景: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是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常见类型,后外侧复合体重建能够恢复膝关节后外侧稳定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目的:探讨取自体腓骨长肌腱移植物采用改良LaPrade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14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患者,一期同时重建后交叉韧带及后外侧复合体结构,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结构损伤均为Fanelli分型C性,采用改良LaPrade法取自体腓骨长肌腱功能重建,模拟重建后外侧复合体核心韧带的解剖形态和功能。术后随访大于1年,比较手术前后后向应力下胫骨后移距离、伸膝0°位内翻应力下外侧间隙张开距离、屈膝30°位拨号试验胫骨外旋角度变化,以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和Lysholm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患者随访12-18个月,部分患者合并屈膝受限,所有患者无伸膝受限;②至末次随访,胫骨后移距离、外侧间隙张开距离及屈膝30°拨号试验结果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③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由术前的D级改善为A级8例、B级6例;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32.4±5.6)分提高至(82.7±6.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④提示采用改良LaPrade法取单根腓骨长肌腱可以完成后外侧复合体主要韧带的重建,模拟重建后外侧复合体核心韧带,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外侧复合体 自体 腓骨 长肌腱 改良 LaPrade法 关节镜
下载PDF
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重建术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叶俊武 李箭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99-1203,共5页
目的通过对正常成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重建术中骨隧道定位及移植物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自愿捐献的成人新鲜下肢截肢标本23个,防腐下肢标本9个,解剖观察并测量标本膝关节后外侧复... 目的通过对正常成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重建术中骨隧道定位及移植物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自愿捐献的成人新鲜下肢截肢标本23个,防腐下肢标本9个,解剖观察并测量标本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主要结构,获取解剖学量化指标。取其中6个新鲜标本的腘肌腱、外侧副韧带和腘腓韧带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定其最大抗张强度及载荷。结果腘肌肌肉-肌腱移行处位于胫骨平台下7.02~11.52mm,腓骨头尖内侧8.22~13.94mm。腘肌腱股骨止点距股骨外髁下缘10.52~14.38mm,距股骨外髁后缘14.24~26.18mm。腘腓韧带起自腘肌肌肉-肌腱移行处,腓骨止点位于腓骨头尖稍内侧。外侧副韧带腓骨端附着点位于腓骨头尖下方10.54~16.48mm,股骨止点距股骨外髁下缘14.92~19.62mm,距股骨外髁后缘14.66~27.08mm。腘肌腱最大抗牵张载荷为579.60~888.40N,最大抗牵张强度为20.50~43.70MPa;外侧副韧带分别为673.80~1003.20N及24.30~56.40MPa;腘腓韧带分别为101.56~567.35N及8.94~36.16MPa。结论解剖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骨隧道定位,以股骨外髁、腓骨头及胫骨平台作解剖标志,依照相应测量值可进行精确定位。而选择移植物其最大抗牵张载荷应>833N,最大抗牵张强度应>36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 胭肌腱 胭腓韧带 外侧副韧带 应用解剖学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术中骨隧道定位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章伟 蔡春元 +2 位作者 张力成 杨国敬 杨新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30-1333,共4页
目的测量国人膝关节后外侧角(posterolateral corner of the knee,PLC)中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腘肌腱(popliteus tendon,PT)和腘腓韧带(popliteofibular ligament,PFL)止点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PLC重建术中骨... 目的测量国人膝关节后外侧角(posterolateral corner of the knee,PLC)中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腘肌腱(popliteus tendon,PT)和腘腓韧带(popliteofibular ligament,PFL)止点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PLC重建术中骨隧道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30个成年膝关节甲醛固定标本,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5~71岁,平均55岁。对PLC结构进行观察,测量LCL、PT和PFL附丽部中心点与股骨外上髁和腓骨茎突最近点的位置关系以及附丽部的横截面积,并将每个标本测量值进行标准化。结果股骨侧:LCL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7±3.10)mm、后方(2.99±1.29)mm,PT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85±3.38)mm、后方(3.83±1.95)mm。腓骨侧:LCL附丽部中心点在腓骨茎突最近点远端(10.56±2.17)mm、前方(7.51±1.81)mm,PFL附丽部中心点在腓骨茎突最近点远端(1.31±0.55)mm、前方(0.49±1.36)mm。LCL和PT在股骨上附丽部的横截面积分别为(44.96±13.29)mm2和(52.52±11.93)mm2,LCL和PFL在腓骨上附丽部的横截面积分别为(35.93±11.21)mm2和(14.71±6.91)mm2。结论 LCL、PFL及PT的附丽部中心点具有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外侧角 外侧副韧带 腘肌腱 腘腓韧带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MRI表现 被引量:8
5
作者 孙玲玲 邢伟 +3 位作者 陈杰 丁玖乐 田小娟 陈蕾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6期441-447,共7页
目的 探讨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节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节无手术史及外伤史,... 目的 探讨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节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节无手术史及外伤史,且体格检查正常.受试体位:仰卧、膝关节伸直并轻度外旋10&#176;~15&#176;;扫描序列: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 WI、T2 WI,冠状位、斜矢状位及轴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观察分析组成PLC的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豆腓韧带、弓状韧带的形态、止点、走行、信号强度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 PDWI可以清晰显示呈低信号强度的正常PLC的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弓状韧带、豆腓韧带,显示率分别为100%(32/32,侧)、100%(32/32,侧)、87.5%(28/32,侧)、81.3%(26/32,侧)和37.5%(12/32,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位置及走行固定.腓侧副韧带全长(50.88&#177;4.72)mm,中点宽(4.72&#177;0.33)mm、厚(2.55&#177;0.40)mm;腘肌腱全长(45.31&#177;1.66)mm,腘肌裂孔处宽(3.26&#177;0.39)mm、厚(3.15&#177;0.26)mm;腘腓韧带全长(11.66&#177;0.78)mm,中点宽(3.24&#177;0.32)mm、厚(1.24&#177;0.11)mm;弓状韧带及豆腓韧带显示率不高、变异较多,韧带起止点、大小、形态因个体差异可有所不同.左右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性腓侧副韧带长度及厚度、腘肌腱长度及宽度比较,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熟悉PLC的正常解剖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该区域的细微异常改变,了解其正常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提高放射科医师对PLC损伤的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外侧角 腓侧副韧带 腘肌腱 腘腓韧带 解剖学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