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设施条件对人工栽培桑黄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郝哲 张彦飞 +5 位作者 史建国 李佳奇 李红 李惠霞 思瑞琳 惠景豪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4期44-47,53,共5页
针对目前桑黄人工栽培菌丝生长速度慢、长势弱、子实体产量低等瓶颈问题,从菌丝生长条件、割口方法、覆盖遮阳网及子实体生长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桑黄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基质含水量为65%,适宜... 针对目前桑黄人工栽培菌丝生长速度慢、长势弱、子实体产量低等瓶颈问题,从菌丝生长条件、割口方法、覆盖遮阳网及子实体生长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桑黄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基质含水量为65%,适宜的栽培袋割口方式为深度0.5 cm、宽度0.5 cm,摆袋后宜覆盖9针遮阳网。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6~28℃、湿度为85%~95%。试验进一步优化了桑黄人工栽培技术,加快了珍稀天然药用资源桑黄的开发利用进程,为桑黄规范化栽培和管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人工栽培 割口方法 子实体
下载PDF
寄生桑树的粗毛纤孔菌的人工栽培试验 被引量:13
2
作者 宋永学 王晖 +3 位作者 张东豪 杨帆 甄占萱 杨贵明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5-1091,共7页
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从河北省承德地区采集到寄生于桑树树干的野生粗毛纤孔菌并进行人工栽培试验,探究不同培养方法和培养基配方对人工培养各阶段粗毛纤孔菌生长的影响。室内培养试验的结果是:(1)在野... 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从河北省承德地区采集到寄生于桑树树干的野生粗毛纤孔菌并进行人工栽培试验,探究不同培养方法和培养基配方对人工培养各阶段粗毛纤孔菌生长的影响。室内培养试验的结果是:(1)在野生粗毛纤孔菌的菌种(母种)分离培养阶段,用25μg/m L氯霉素溶液处理PDA培养基表面可以有效防止菌种分离培养过程的细菌感染;(2)原种培养阶段,当菌丝生长至2 cm厚时通过人工拍瓶混匀培养基可显著加快原种菌丝的生长,菌丝长满培养瓶的时间较未经混匀处理的缩短约5 d,且用谷粒培养基较麦粒培养基更为适用;(3)栽培生产子实体阶段,采用桑枝培养基较桦木培养基可以显著提高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产量,其中用1年生桑枝培养基培养比用多年生桑枝培养基培养的子实体产量高,多年生桑枝+棉籽壳培养基可以加快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速率,但对子实体产量没有明显影响。在桑园中以桑树行间搭建小拱棚进行的粗毛纤孔菌栽培试验中,用新桑枝培养基培养的菌袋在树阴下(最大光照强度为1 800 lx,温度20~33℃,相对湿度>80%)成功培养出子实体。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可以采用桑枝培养基在室内和室外进行粗毛纤孔菌的人工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毛纤孔菌 桑枝培养基 子实体 人工栽培
下载PDF
野生与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中的粗多糖和粗酚含量及药用活性比较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有贵 钟石 计东风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83-891,共9页
为了明确人工栽培桑黄(Phellinus spp.)的药用价值,以野生桑黄和人工栽培桑黄的子实体为材料,检测分析其水溶性活性物质粗多糖和粗酚的含量,以及其抗肿瘤、抗感染活性。采用乙醇浸提及甲醇萃取的方法提取栽培桑黄子实体粗酚的得率显著... 为了明确人工栽培桑黄(Phellinus spp.)的药用价值,以野生桑黄和人工栽培桑黄的子实体为材料,检测分析其水溶性活性物质粗多糖和粗酚的含量,以及其抗肿瘤、抗感染活性。采用乙醇浸提及甲醇萃取的方法提取栽培桑黄子实体粗酚的得率显著高于野生桑黄子实体,经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MS)技术分析2种桑黄子实体中的桑黄酚主要由丁香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4种单体酚组成。采用MTT法检测2种桑黄子实体来源粗多糖、粗酚以及4种单体酚物质对体外培养HCT116、HT-29、HepG 2肿瘤细胞的增殖均有较强抑制作用,2种来源的活性成分样品在相同剂量下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著,其中原儿茶醛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较强。用流式细胞术体外检测桑黄粗酚中的单体酚物质对结肠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具有诱导活性,且咖啡酸、原儿茶酸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活性较强。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其中多糖和原儿茶醛成分是抑制结肠癌、肝癌细胞增殖的主要活性物质,丁香酸、原儿茶酸通过诱导CD4+T细胞凋亡发挥抗感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子实体 人工栽培 粗多糖 桑黄酚 肿瘤细胞 抑制活性 抗感染
下载PDF
花菇菌棒新型保水膜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魏海龙 吴学谦 +3 位作者 吴庆其 李海波 付立忠 吴岩课 《食用菌学报》 2008年第4期35-39,共5页
以应用较为广泛的石蜡保水膜为对照,比较了三种菌兴保水膜和免割袋对花菇菌棒保水效果、花菇产量和花菇发生率的影响。出菇前保水结果表明,应用菌兴102保水膜的花菇菌棒日均失水量为4.6 g,比对照石蜡膜低0.8 g,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应用... 以应用较为广泛的石蜡保水膜为对照,比较了三种菌兴保水膜和免割袋对花菇菌棒保水效果、花菇产量和花菇发生率的影响。出菇前保水结果表明,应用菌兴102保水膜的花菇菌棒日均失水量为4.6 g,比对照石蜡膜低0.8 g,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应用免割袋的花菇菌棒日均失水量为6.8 g,比对照石蜡膜高1.4 g,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应用各种保水膜的干花菇袋单产均可达到70 g以上。应用菌兴100、101、102保水膜和免割袋与对照石蜡膜的花菇发生率分别为50.9%、51.0%、54.1%、42.9%和53.7%。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菌兴系列保水膜与石蜡膜的差异不显著,而免割袋与石蜡膜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从保水效果、花菇产量、花菇发生率和生产成本来看,菌兴102保水膜可替代石蜡保水膜用于花菇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花菇 保水膜 菌棒栽培
下载PDF
粉褶白环伞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贺新生 杨维刚 《中国食用菌》 2005年第4期17-19,共3页
对粉褶白环伞的形态学特征,用液体培养基对其生长所需的氮源、碳源、pH、温度、有机营养等环境条件的研究,揭示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子实体培养方法。
关键词 粉褶白环伞 形态学特性 生理学特性 子实体培养
下载PDF
青海野生黄绿蜜环菌人工驯化技术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渝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4-76,共3页
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围绕获取母种和生产子实体两大主题,从菌种的分离、纯化,结菇试验,种性鉴定,栽培方法,原生质融合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驯化栽培野生黄绿蜜环菌的技术对策和实施步骤.
关键词 黄绿蜜环菌 人工驯化 母种 子实体
下载PDF
一株野生芬娜冬菇菌株的鉴定与驯化栽培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智 谭武平 +6 位作者 刘远超 莫伟鹏 黄龙花 黄志勇 陈冬梅 胡惠萍 于荣利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49,共5页
对从内蒙古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柳树上采集到的野生冬菇(Flammulina sp.)进行形态学研究和ITS分析,鉴定为芬娜冬菇(F.fennae)。使用培养料(50%棉籽壳,38%木屑,10%麸皮,2%碳酸钙)栽培,菌丝满袋时间为30d,从接种到第一潮菇采收为54d,子实... 对从内蒙古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柳树上采集到的野生冬菇(Flammulina sp.)进行形态学研究和ITS分析,鉴定为芬娜冬菇(F.fennae)。使用培养料(50%棉籽壳,38%木屑,10%麸皮,2%碳酸钙)栽培,菌丝满袋时间为30d,从接种到第一潮菇采收为54d,子实体呈淡黄至黄色,子实体柄长(13~18cm),出菇整齐度好,袋产量200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娜冬菇 形态学 ITS分析 栽培
下载PDF
人工培养的蝉花子实体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开国银 周伟 +1 位作者 孙延芳 谭悠久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20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研究人工培养的蝉花子实体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设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为0.083 g/kg、0.167 g/kg、0.5 g/kg,相当于人体推荐摄入量的5倍、10倍和30倍,取蒸馏水作为阴性对照组,进行碳廓清实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 目的:研究人工培养的蝉花子实体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设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为0.083 g/kg、0.167 g/kg、0.5 g/kg,相当于人体推荐摄入量的5倍、10倍和30倍,取蒸馏水作为阴性对照组,进行碳廓清实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以及NK细胞活性鉴定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均能提高小鼠的吞噬指数(P 【0.05);蝉花虫草子实体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NK细胞活性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蝉花子实体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培养 蝉花 子实体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野外繁育蝉花菌株的筛选及分子标记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谭悠久 龙文君 +5 位作者 朱冰舟 董建飞 唐瑶 李春如 江可 孙长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35-1839,共5页
【目的】拟通过蝉花野外繁育菌株的子实体培养筛选和分子标记分析,建立蝉花野外繁育菌株鉴别体系,获得可用于生产的优质菌株。【方法】以蝉花A17-7-1菌株野外繁育获得的7个蝉花菌株进行子实体培养筛选,并用A17-7-1菌株特异的SCAR分子标... 【目的】拟通过蝉花野外繁育菌株的子实体培养筛选和分子标记分析,建立蝉花野外繁育菌株鉴别体系,获得可用于生产的优质菌株。【方法】以蝉花A17-7-1菌株野外繁育获得的7个蝉花菌株进行子实体培养筛选,并用A17-7-1菌株特异的SCAR分子标记对菌株进行分析。经SCAR标记确认的繁育菌株再以ISSR分子标记分析判定繁育菌株遗传性状。【结果】经子实体培养筛选,2个菌株子实体产量高于A17-7-1;SCAR分子标记分析显示,从这2个子实体产量提高的菌株基因组NDA中扩增出A17-7-1菌株特有的DNA片段;ISSR分子标记分析表明,一株子实体产量明显提高的菌株与A17-7-1具有完全相同的条带,另一个子实体产量提高不显著的菌株有2个条带缺失。【结论】野外繁育蝉花可提高子实体产量,SCAR标记可快速鉴别菌株是否为繁育菌株,ISSR标记能够初步判断菌株遗传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花 野外繁育 子实体 筛选 SCAR分子标记 ISSR分子标记
下载PDF
加压辅助碱法提取蝉花子实体多糖工艺优化及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瑾 隋志方 +2 位作者 秦令祥 赵俊芳 丁昱婵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96-103,共8页
目的优化加压辅助碱法提取蝉花子实体(人工培植)多糖的工艺,并研究其免疫活性。方法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基础上,经正交实验优化其提取工艺。同时以小鼠体重增长率、脏器指数,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 目的优化加压辅助碱法提取蝉花子实体(人工培植)多糖的工艺,并研究其免疫活性。方法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基础上,经正交实验优化其提取工艺。同时以小鼠体重增长率、脏器指数,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的含量以及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作为指标来评价免疫活性。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0.2 mol/L、提取压力1.0 MPa、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8.68%,该方法提取效果优于单一提取法。体外免疫活性实验表明,蝉花子实体多糖能有效增加模型小鼠的体重增长率及脏器指数,细胞因子(TNF-α、IL-2和IL-6)、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的含量和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力作用。结论优化后的提取条件能够有效提取蝉花子实体多糖,所得多糖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力作用。该研究可为蝉花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及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花子实体 人工培植 多糖 提取工艺 免疫活性
下载PDF
不同来源人工培养蝉花子实体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11
作者 韩彬 高琴 +3 位作者 于士军 柴新义 张胜利 王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1,共9页
目的 探究不同来源蝉花子实体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差异。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两个不同来源的7个蝉花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7个样品共鉴定出95种挥发性化合物,酯类化合物21种、烯烃类化合物21种... 目的 探究不同来源蝉花子实体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差异。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两个不同来源的7个蝉花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7个样品共鉴定出95种挥发性化合物,酯类化合物21种、烯烃类化合物21种、酮类化合物17种、烷烃类化合物9种、醛类化合物6种、醇类化合物6种、酸类化合物5种、炔烃类化合物1种、其他化合物9种,其中10种为共有化合物。相对含量分析表明, A实验室样品挥发成分以烯烃类化合物为主, B实验室样品挥发成分以酯类、烯烃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主成分分析提取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3个,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1.2%,可对不同来源的蝉花子实体样品进行初步区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鉴别出两实验室培养蝉花子实体的主要差异挥发性化合物有8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A、B实验室培养样品各自聚为一类,聚类热图分析表明两实验室培养蝉花子实体在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可将二者进行区分。结论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两个不同来源的蝉花子实体样品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但同一来源不同批次样品间差异小于不同来源之间的差异。可为蝉花子实体的品质控制和鉴定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花子实体 挥发性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暗褐网柄牛肝菌半人工模拟栽培及“宿主树”根系上菌丝生长的持久性 被引量:23
12
作者 纪开萍 何明霞 +3 位作者 张春霞 刘静 王文兵 侯建勇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7-382,共6页
用暗褐网柄牛肝菌纯培养菌种,接种盆栽及袋栽的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 L.)苗、田间小粒咖啡树的根系,结果表明:接种30d~90d,子实体幼蕾紧靠苗(树)的茎基或于茎基四周土壤中生长子实体并发育成熟。子实体单生或丛生,出菇至成熟3d~4d... 用暗褐网柄牛肝菌纯培养菌种,接种盆栽及袋栽的小粒咖啡(Coffea arabica L.)苗、田间小粒咖啡树的根系,结果表明:接种30d~90d,子实体幼蕾紧靠苗(树)的茎基或于茎基四周土壤中生长子实体并发育成熟。子实体单生或丛生,出菇至成熟3d~4d,单个子实体重20.0g~62.0g;小粒咖啡苗(树)的根茎、主根及侧根被茶褐色的菌索和菌膜包裹,而根尖及靠近根尖的侧根上没有菌丝和菌索生长或生长很少;盆栽小粒咖啡苗,在接种90d后其根系表面的菌索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褐网柄牛肝菌 半人工模拟栽培 成熟予实体 “宿主树”根系 菌丝持久性
原文传递
蝉棒束孢子实体的致畸性评价及对高血糖小鼠血糖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玉芹 崔俏俏 +2 位作者 李春如 龙文君 陈桃宝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90-2401,共12页
对妊娠第7–16天Wistar大鼠连续给予口服蝉棒束孢子实体低、中、高3个剂量(0.85、1.70、3.40g/kg)10d,观察给药组对大鼠孕期体重、死胎率、吸收胎率、活胎数、每窝平均胎仔数、胎鼠重、胎鼠身长、前囟宽度、子宫连胎重及胎鼠外观、内脏... 对妊娠第7–16天Wistar大鼠连续给予口服蝉棒束孢子实体低、中、高3个剂量(0.85、1.70、3.40g/kg)10d,观察给药组对大鼠孕期体重、死胎率、吸收胎率、活胎数、每窝平均胎仔数、胎鼠重、胎鼠身长、前囟宽度、子宫连胎重及胎鼠外观、内脏发育、骨骼发育的影响,研究妊娠动物接触蝉棒束孢子实体后引起的致畸可能性。对正常小鼠、STZ致高血糖模型小鼠给予口服不同剂量的人工培植蝉棒束孢子实体(0.4、0.25、0.125g/kg),测定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评价蝉棒束孢子实体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人工培植蝉棒束孢子实体各剂量组在大鼠孕期体重、死胎率、吸收胎率、胎鼠重、胎鼠身长和前囟宽度、胎鼠外观、内脏和骨骼发育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0g/kgBW)相比,人工培植蝉棒束孢子实体中、低两个剂量组均能降低STZ致高血糖模型小鼠给葡萄糖后0.5h血糖水平(P<0.05),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0–2h血糖曲线下面积,且对小鼠体重及正常小鼠空腹血糖均无不良影响。提示人工培植蝉棒束孢子实体对大鼠无明显的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对高血糖小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培植蝉棒束孢子实体 高血糖小鼠模型 降血糖 致畸
原文传递
蝉棒束孢菌子实体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
14
作者 覃丽霞 尹彬 +3 位作者 任盼 王静春 王玉芹 王春丽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01-1509,共9页
对蝉棒束孢菌子实体(0.75g/kg)重复灌胃SD雄性大鼠90d及恢复28d的早期肾损伤生物标记物肾损伤分子-1(KIM-1)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进行测定,评估蝉棒束孢菌子实体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研究不同剂量蝉棒束孢菌子实体(0... 对蝉棒束孢菌子实体(0.75g/kg)重复灌胃SD雄性大鼠90d及恢复28d的早期肾损伤生物标记物肾损伤分子-1(KIM-1)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进行测定,评估蝉棒束孢菌子实体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影响;研究不同剂量蝉棒束孢菌子实体(0.25g/kg、0.5g/kg、1.0g/kg)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增生能力的影响。给药30、60、90d及恢复28d时,SD大鼠血清中KIM-1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给药30d、60d时,SD大鼠血清中NGAL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给药90d及恢复28d时,SD大鼠血清中NGAL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给药90d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法(PCNA)及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蝉棒束孢菌子实体能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能力增强,未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棒束孢菌子实体 肾损伤分子-1(KIM-1)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 肾小管上皮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