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Disequilibrium Hybridization in Hybrid and Backcross Progenies of Saccharum officinarum × Erianthus arundinaceus 被引量:9
1
作者 DENG Zu-hu ZHANG Mu-qing +6 位作者 LIN Wei-le CHENG Fu ZHANG Chui-ming LI Yu-chang LAI Li-ping LIN Yan-quan CHEN Ru-ka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0年第9期1271-1277,共7页
Erianthus arundinaceus is an important, closely related genus of Saccharum officinarum L.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the chromosomes are transmitted when it hybridizes with sugarcane. The hybrids and ... Erianthus arundinaceus is an important, closely related genus of Saccharum officinarum L.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the chromosomes are transmitted when it hybridizes with sugarcane. The hybrids and backcross progenies of S. officinarum and E. arundinaceus and their parents were used for Karyotype analysis and to study the law of chromosome transmis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matic chromosome number of both of the E. arundinaceus Hainan92-105 and Hainan92-77 were 2n = 60 = 60sm, belonging to type 1 A, and the BC1 YC01-21 was 2n = 104 = 100m + 4sm, belonging to type 2C. The other six tested clones belonged to type 2B. The both F1s YC96-66 and YC96-40 that originated from Badila (2n = 80 = 70m + 10sm) with E. Arundinaceus were 2n = 70 = 68m + 2sm, which suggests an n + n transmission. The cross between YC96-66 (female parent) and CP84-1198 (male parent, 2n = 120 = 114m + 6sm) also followed the same genetic law and the somatic chromosome number of their progeny, YC01-3 (2n = 105 = 95m + 10sm). The cross derived from YC96- 40 (female) and CP84-1198 (male), YC01-21 had 2n = 104 = 100m + 4sm chromosomes, following the same genetic law of n + n. However, YC01-36 had 2n = 132 = 130m + 2sm chromosomes, which suggests a 2n + n chromosome transmission.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chromosomes was very complex in the BC1. The difference in chromosome number between clones was as high as 28. Thi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2n + n transmission of chromosomes. In addition, as there was not be a regular number of haploids, this phenomenon is termed as disequilibrium hybrid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GARCANE Erianthus arundinaceus intergeneric hybrids cytogenetic analysis disequilibrium hybridization
下载PDF
Root Morphology and Anatomy of Field-Grown Erianthus arundinaceus
2
作者 Fumitaka Shiotsu Jun Abe +2 位作者 Tetsuya Doi Mitsuru Gau Shigenori Morita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5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Erianthus species are perennial C4 grasses with such high biomass productivity and high toleranc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 that they can be grown in marginal land to supply raw material for cellulosic bioethanol. Bec... Erianthus species are perennial C4 grasses with such high biomass productivity and high toleranc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 that they can be grown in marginal land to supply raw material for cellulosic bioethanol. Because high biomass production and strong toleranc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 might be based on their large and deep-root system, we closely examined the morphology and anatomy of roots in first-year seedlings of field-grown Erianthus arundinaceus. The deep-root system of E. arundinaceus consists of many nodal roots growing with steep growth angles. Diameter of nodal roots with large variations (0.5 - 5 mm) correlates with the size and number of large xylem vessels. The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he nodal roots with dense root hairs developed soil sheath, hypodermis with lignified sclerenchyma in the outer cortex, and aerenchyma in the mid-cortex. In addition, starch grains were densely accumulated in the stele of nodal roots in winter. In the first year, E. arundinaceus developed less lateral roots than other reported grass species. The lateral roots formed a large xylem vessel in the center of the stele and no hypodermis in the outer cortex. Morphology and anatomy of E. arundinaceus root we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strong toleranc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ianthus arundinaceus ROOT Diameter SCLERENCHYMA Soil SHEATH STARCH Grain XYLEM VESSEL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Common Cuckoo parasitism on the annual productivity of a host population
3
作者 Alfred Trnka 《Avian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287-291,共5页
Avian interspecific brood parasitism is an excellent system for studying coevolutionary processes in nature because brood parasites directly affect host reproductive success.Most research on avian brood parasitism has... Avian interspecific brood parasitism is an excellent system for studying coevolutionary processes in nature because brood parasites directly affect host reproductive success.Most research on avian brood parasitism has,therefore,focused primarily on specific host anti-parasite behaviours and parasite counter-adaptations.However,the population-level consequences of brood parasitism for host species are poorly understood.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Common Cuckoo(Cuculus canorus)parasitism on the productivity of a local population of the Great Reed Warbler(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host in south-western Slovakia.A total of 495 females nesting at the studied site successfully fledged 1321 of their own young and 63 young of the Common Cuckoo over the course of 15 years(2008-2022),and the annual rate of successful parasitism ranged from 18% to 44% over this period.As predicted,higher rates of successful cuckoo parasitism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annual productivity of the local Great Reed Warbler population,and its contribution to decreased host reproductive success was at about the same rate as overall nest failure caused by preda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Such a heavily parasitized population was probably maintained by immigrants from other populations and density-dependent selection,which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source-sink dynamics.However,further long-term studies monitoring parasitized populations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these fin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Cuculus canorus Great Reed Warbler Population growth Reproductive success
下载PDF
中国斑茅种质资源分子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张木清 洪艺珣 +3 位作者 李奇伟 刘少谋 张垂明 杨荣仲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8省区的30个斑茅〔Erianthusarundinaceus(Retz.)Jesw.〕无性系的分子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共扩增出87条多态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5.1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64.89%,多态信息量(PIC)为0.58...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8省区的30个斑茅〔Erianthusarundinaceus(Retz.)Jesw.〕无性系的分子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共扩增出87条多态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5.1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64.89%,多态信息量(PIC)为0.58,说明我国斑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可将30个斑茅无性系归为4大类,同一地区的斑茅无性系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斑茅 种质资源 分子多态性 ISSR分子标记技术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GISH的甘蔗与斑茅F_1染色体遗传与核型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黄永吉 吴嘉云 +6 位作者 刘少谋 邓祖湖 符成 林彦铨 李奇伟 黄忠兴 陈如凯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398,共5页
斑茅在甘蔗育种的利用是现代甘蔗育种种质创新的热点,育种者期望把斑茅中优异的特性通过杂交渗透到甘蔗中。甘蔗与斑茅的F1是斑茅利用研究的难点也是基础。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分析甘蔗与斑茅的F1染色体构成和核型,... 斑茅在甘蔗育种的利用是现代甘蔗育种种质创新的热点,育种者期望把斑茅中优异的特性通过杂交渗透到甘蔗中。甘蔗与斑茅的F1是斑茅利用研究的难点也是基础。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分析甘蔗与斑茅的F1染色体构成和核型,探讨甘蔗与斑茅F1染色体的遗传行为。GISH结果表明,甘蔗与斑茅杂交F1的染色体众数68-69条,其中40条来自甘蔗热带种Badila,28-29来自海南斑茅,未发现有染色体的交换或易位现象。参试材料大部分染色体都属于中部着丝点(m)的染色体,少数为近中部着丝点(sm),YCE95-41核型属2B型,其余的核型都属为1B型。甘蔗与斑茅的染色体按n + n的方式传递给F1,本研究结果为斑茅种质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细胞遗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染色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 核型
下载PDF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分析甘蔗-斑茅杂种及回交后代的染色体组成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健文 Nathalie Piperidis (nee Reffay) +5 位作者 李奇伟 陈勇生 符成 Phillip Jackson George Pipendis 邓海华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93-296,共4页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 Retz)是甘蔗的近缘属植物,具有多种优良特性,是甘蔗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本实验使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分析了甘蔗-斑茅杂种及回交后代F1、BC1和BC2的染色体构成与传递行为。结果表明:在F1代,来...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 Retz)是甘蔗的近缘属植物,具有多种优良特性,是甘蔗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本实验使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分析了甘蔗-斑茅杂种及回交后代F1、BC1和BC2的染色体构成与传递行为。结果表明:在F1代,来自斑茅HN92-77的染色体数目介于28~30条,来自热带种Badila的染色体数目介于38~40条,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68~70,基本符合n+n的染色体传递方式;在BC1和BC2代,来自斑茅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2~28条和13~15条,来自甘蔗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7~94条和98~101条,其体细胞染色体数2n分别为110~121条和112~115条,基本上分别符合2n+n和n+n的染色体传递方式。在所观察的渐渗系中,均存在有染色体丢失的现象,但未观察到染色体发生交换与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甘蔗 染色体遗传 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斑茅两个看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基因芯片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积森 李伟 +3 位作者 阙友雄 阮妙鸿 张木清 陈如凯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7-283,共7页
根据已发表的同源基因序列,利用RT-PCR技术分离了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的GAPDH和APRT两个看家基因片段,用它们作为cDNA芯片阳性参照,以未经聚乙二醇(PEG)胁迫处理的斑茅叶片为对照,和PEG胁迫的4组材料同cDNA芯片进行杂交分析。... 根据已发表的同源基因序列,利用RT-PCR技术分离了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的GAPDH和APRT两个看家基因片段,用它们作为cDNA芯片阳性参照,以未经聚乙二醇(PEG)胁迫处理的斑茅叶片为对照,和PEG胁迫的4组材料同cDNA芯片进行杂交分析。杂交结果显示,GAPDH杂交的Cy5与Cy3平均信噪比(Signal/Noise,S/N)分别为56.12和60.8,APRT杂交的Cy5与Cy3平均信噪比分别为51.06和47.25,信噪比均很高;同时两个看家基因的杂交都显示出极强的信号,其中GAPDH的杂交信号值大于10000,APRT也在8000以上,杂交结果可靠。分析了PEG胁迫4个时段BADH与两个看家基因的表达,BADH的表达有明显变化,而看家基因表达均较稳定。上述结果表明所克隆的两个看家基因在斑茅中表达量高,且PEG胁迫下表达较为稳定,是基因芯片理想的阳性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看家基因 基因芯片 PEG
下载PDF
斑茅蔗后代杂种的分子标记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何慧怡 劳方业 +1 位作者 刘睿 陈健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3-577,共5页
对斑茅蔗BC1和BC2两个群体的397个无性系进行SSR和Alu-like分子标记分析,发现其中23个品系疑为假杂种,5个品系不具有斑茅血缘。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是鉴定杂交后代真实性的较好的方法,而引物SC597CS、SMC1527cl、SSCIR36鉴定出疑似假杂... 对斑茅蔗BC1和BC2两个群体的397个无性系进行SSR和Alu-like分子标记分析,发现其中23个品系疑为假杂种,5个品系不具有斑茅血缘。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是鉴定杂交后代真实性的较好的方法,而引物SC597CS、SMC1527cl、SSCIR36鉴定出疑似假杂种总个数较多且互补性好,是鉴定斑茅蔗后代杂种真假的一组较好的引物。与Alu-like标记结合使用能较好地检测杂交后代是否含有斑茅血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杂种鉴定 SSR Alu—like
下载PDF
斑茅F_1杂交可育亲本选择及其回交后代鉴定和主要经济性状 被引量:8
9
作者 邓海华 符成 +5 位作者 李奇伟 廖兆周 陈西文 梁计南 张垂明 谭中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97-101,共5页
选用8个Badila(甘蔗热带种)与斑茅属间杂交F1品系与9个甘蔗栽培品种配制了24个回交组合,其中6个F1品系的13个组合杂交可育,共获346株BC1实生苗.经同工酶分析,其中320个株系具有斑茅的特征酶带,为斑茅的真实后代。在杂交可育性和BC1后代... 选用8个Badila(甘蔗热带种)与斑茅属间杂交F1品系与9个甘蔗栽培品种配制了24个回交组合,其中6个F1品系的13个组合杂交可育,共获346株BC1实生苗.经同工酶分析,其中320个株系具有斑茅的特征酶带,为斑茅的真实后代。在杂交可育性和BC1后代主要经济性状方面,斑茅F1品系间和杂交组合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斑茅BC1后代的产量性状和糖分仍与甘蔗栽培品种有较大差距,但各性状的最大值已与栽培品种的相当。初步研究结果表明,YC96-40和YC95-41是较好的斑茅F1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杂交 栽培品种 性状 品系 亲本选择 回交后代 鉴定 初步研究 配制
下载PDF
3个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后代BC_1的染色体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永吉 符成 +6 位作者 林炜乐 刘少谋 高嘉慧 邓祖湖 黄忠兴 林彦铨 陈如凯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8,共6页
对3个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后代BC1进行真实性鉴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探讨甘蔗与斑茅BC1的染色体传递方式。利用2对鉴定斑茅真实杂交后代的特异引物对3个甘蔗与斑茅BC1进行鉴定,采用根尖分生区细胞去壁低渗涂片法制片,显微拍照计数染色... 对3个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后代BC1进行真实性鉴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探讨甘蔗与斑茅BC1的染色体传递方式。利用2对鉴定斑茅真实杂交后代的特异引物对3个甘蔗与斑茅BC1进行鉴定,采用根尖分生区细胞去壁低渗涂片法制片,显微拍照计数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3个BC1材料均为斑茅的真实杂交后代,崖城01-69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1=120 m+1 sm,其染色体按2n+n方式传递;崖城01-116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2=118 m+4 sm,其染色体传递方式为2n+n;崖城01-134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1=120 m+1 sm,其染色体传递为2n+n。推断甘蔗与斑茅BC1的染色体以2n+n的方式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核型分析 染色体传递方式
下载PDF
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邱永生 王勤南 +6 位作者 周峰 陈俊吕 刘壮 许环映 常海龙 张伟 刘少谋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06-1311,共6页
为了探究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的光合特性,本研究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的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为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抗逆性评价及含斑茅血缘甘蔗品种的选育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具有较强的实... 为了探究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的光合特性,本研究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的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为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抗逆性评价及含斑茅血缘甘蔗品种的选育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具有较强的实际光能捕获效率,能将所捕获的光能更多地利用于光化学反应,具有较强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低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较低的最小饱和光强和强光耐受能力,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原初光能捕获效率,较多的ATP和NADPH形成,为碳同化提供充分的能量和还原能力,但其光合机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光能过剩时用于热耗散的比例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甘蔗 亲本 叶绿素荧光特性
下载PDF
斑茅杂种后代分子检测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荣仲 谭裕模 +5 位作者 黎焕光 何为中 李松 谭芳 陈廷速 李杨瑞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57-62,共6页
利用 RAPD随机引物和斑茅 5 S r RNA间隔序列 (ITS)引物对斑茅与甘蔗的杂种 F1 、 F2 代进行了分子鉴定 ,获得了与含有斑茅血缘有关的 RAPD分子标记 3个及 5 S r RNA间隔序列标记 1个 ;其中 ,5 S r RNA间隔序列标记可用于斑茅杂种后代碱... 利用 RAPD随机引物和斑茅 5 S r RNA间隔序列 (ITS)引物对斑茅与甘蔗的杂种 F1 、 F2 代进行了分子鉴定 ,获得了与含有斑茅血缘有关的 RAPD分子标记 3个及 5 S r RNA间隔序列标记 1个 ;其中 ,5 S r RNA间隔序列标记可用于斑茅杂种后代碱法 DNA模板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杂种后代 分子检测 RAPD随机引物 甘蔗 基因序列 育种
下载PDF
甘蔗斑茅属间远缘杂种崖城01-87回交入选品系的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符成 刘少谋 +5 位作者 胡后祥 张垂明 杨业后 吴其卫 王勤南 周峰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39,共5页
斑茅杂种第二代品系崖城01-87与新台糖20号(ROC20)回交入选的19个品系的农艺性状分析表明,品系之间同一性状表型差异较大;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变异较显著;斑茅杂种BC1普遍具有的"低糖"性状在回交后提高较快,蔗茎锤度平均增长23.... 斑茅杂种第二代品系崖城01-87与新台糖20号(ROC20)回交入选的19个品系的农艺性状分析表明,品系之间同一性状表型差异较大;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变异较显著;斑茅杂种BC1普遍具有的"低糖"性状在回交后提高较快,蔗茎锤度平均增长23.8%;部分品系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已优于或达到国内当家良种的生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甘蔗斑茅杂交种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及组合经济育种值评价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勤南 谢静 +4 位作者 张垂明 吴其卫 吴嘉云 符成 刘少谋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74-1279,共6页
为评价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的遗传特点和组合的选配效果,采用澳大利亚家系试验法,借助R软件对25个家系F1群体的株高、茎径、有效茎、蔗茎产量、锤度等5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变异、遗传方差及经济育种值(EBV)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径... 为评价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的遗传特点和组合的选配效果,采用澳大利亚家系试验法,借助R软件对25个家系F1群体的株高、茎径、有效茎、蔗茎产量、锤度等5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变异、遗传方差及经济育种值(EBV)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径和锤度受父母本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所制约,蔗茎产量和有效茎受母本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所制约。10个母本经济育种值变幅为-1 724.93~908.78元,有5个母本经济育种值为正值;9个父本经济育种值变幅为-167.33~243.86元,有4个父本经济育种值为正值;25个家系经济育种值变幅为-1 749.43~1 474.77元,有14个家系经济育种值为正值。10个母本中,崖城11-31、崖城07-71和崖城06-140可作为生产性母本;9个父本中,崖城05-164和崖城07-20可作为生产性父本。25个家系中,桂糖02-761×崖城05-164、德蔗93-88×崖城06-61、崖城11-31×ROC22、崖城07-71×Ho CP02-623和崖城12-8×K86-110等5个家系可作为生产性家系,该批组合易选育出高经济效益的新品种,建议加大力度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亲本、实生苗 经济权重 经济育种值
下载PDF
斑茅-δOAT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杨 贺俐 +1 位作者 李伟 张木清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7-584,共8页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中分离出编码鸟氨酸-δ-氨基转氨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全长1 680 bp,编码454个氨基酸。通过对哺乳动物、高等植物、微生物的-δOA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发现斑茅-...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中分离出编码鸟氨酸-δ-氨基转氨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全长1 680 bp,编码454个氨基酸。通过对哺乳动物、高等植物、微生物的-δOA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发现斑茅-δOAT基因同其近缘属植物甘蔗的同源性最高(87%),同其他高等植物的同源性次之(约为70%),而同动物的同源性最低(约为60%)。在斑茅-δOA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5′端未发现线粒体定位序列,同甘蔗-δOAT基因一样。斑茅-δOAT基因具有完整的鸟氨酸转氨酶功能区rocD。利用定量RCR(real-tim e PCR)对30%PEG胁迫下的斑茅-δOAT基因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δOAT基因在胁迫12 h表达量达到最高,约为对照的4.1倍;胁迫2 h-δOAT基因表达量反而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鸟氨酸-δ-氨基转氨酶 鸟氨酸途径 定量PCR
下载PDF
甘蔗与斑茅若干杂交后代抗性初步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嘉云 刘少谋 +7 位作者 邓祖湖 杨川毓 廖振阳 符成 黄忠兴 黄永吉 林彦铨 陈如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5-569,共5页
本研究以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花叶病毒和黑穗病菌,人工水分胁迫,初步评价甘蔗和斑茅杂交后代的抗花叶病、抗黑穗病和抗旱性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的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抗黑穗病、抗花叶病和抗旱表现分离.初步评价出了甘... 本研究以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花叶病毒和黑穗病菌,人工水分胁迫,初步评价甘蔗和斑茅杂交后代的抗花叶病、抗黑穗病和抗旱性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的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抗黑穗病、抗花叶病和抗旱表现分离.初步评价出了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BC1YCE01-134和YCE01-116,其对花叶病和黑穗病表现"0"感染率且抗旱性生理指标良好,有望成为供甘蔗育种利用的高抗的抗源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抗病 抗旱 评价
下载PDF
斑茅过氧化氢酶基因(EaCAT-1a)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洋 姚艳丽 +3 位作者 胡小文 徐磊 邢淑莲 张树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35-1541,共7页
斑茅是栽培种甘蔗最重要的近缘物种之一,具有抗逆性强等特点。本文以高粱过氧化氢酶基因(NCBI登录号为XM002437586.1)c DNA序列为探针,对甘蔗属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和拼接,后经基因组PCR、分子克隆、序列分析验证成功分离了1个... 斑茅是栽培种甘蔗最重要的近缘物种之一,具有抗逆性强等特点。本文以高粱过氧化氢酶基因(NCBI登录号为XM002437586.1)c DNA序列为探针,对甘蔗属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和拼接,后经基因组PCR、分子克隆、序列分析验证成功分离了1个斑茅过氧化氢酶基因DNA序列(Ea CAT-1a,Gen Bank登录号为KF864223)。该序列全长3831 bp,包含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c DNA序列长为1532 bp,包含10 bp的5’非翻译区(UTR)和43 bp的3’UTR,以及一个1479 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492个氨基酸,此蛋白序列具有过氧化氢酶保守结构域,属于CAT家族。将推测的Ea CAT-1a蛋白序列与高粱、水稻、玉米等物种进行同源进化分析,均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过氧化氢酶 基因克隆 同源进化分析
下载PDF
利用斑茅cDNA芯片研究甘蔗受黑穗病菌侵染后基因差异表达 被引量:5
18
作者 阙友雄 许莉萍 +4 位作者 林剑伟 徐景升 张积森 张木清 陈如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0-945,共6页
为了解甘蔗抗黑穗病的分子机制,利用斑茅干旱胁迫cDNA芯片检测了甘蔗受黑穗病菌胁迫后的基因差异表达。经杂交,在cDNA芯片的3860个模板中,有效差异表达(Ratio值≥2.0或≤0.5)的基因为101个,其中上调55个,下调46个。部分基因的定量PCR验... 为了解甘蔗抗黑穗病的分子机制,利用斑茅干旱胁迫cDNA芯片检测了甘蔗受黑穗病菌胁迫后的基因差异表达。经杂交,在cDNA芯片的3860个模板中,有效差异表达(Ratio值≥2.0或≤0.5)的基因为101个,其中上调55个,下调46个。部分基因的定量PCR验证表明,芯片杂交结果可靠。上调表达基因经测序、冗余序列剔除,一共获得36个uniqueESTs。已知功能的22个上调表达基因,涉及多条生理代谢途径,如光合作用、离子转运和核酸代谢途径;以及多种分子水平的进程,如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与修饰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等。另外,还检测到14个未知功能基因。结果表明,甘蔗对黑穗病的抗性具有复杂的机制。本研究为解释甘蔗受黑穗病菌胁迫后的基因差异表达及其网络构建奠定了基础,还为今后系统研究甘蔗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机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黑穗病菌 斑茅 CDNA芯片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甘蔗与斑茅杂交组合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陆鑫 蔡青 +2 位作者 王丽萍 马丽 范源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03-106,共4页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1个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组合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各杂交组合及后代选择潜力。结果表明,云蔗2000-514×云南82-28、云蔗2000-514×海南92-19、96NG16×云南83-183、Co419×云南83-58、Co285×云南...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1个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组合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各杂交组合及后代选择潜力。结果表明,云蔗2000-514×云南82-28、云蔗2000-514×海南92-19、96NG16×云南83-183、Co419×云南83-58、Co285×云南83-198、96NG16×云南82-28六个组合为强优组合,Keongjeav×海南92-97、斐济×云南82-133表现较差,予以淘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杂种F1代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斑茅蔗后代主要生理生化性状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勇生 邓海华 +2 位作者 梁计南 李奇伟 谭中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8-602,共5页
对10个斑茅BC1品系及其亲本在相关生理生化性状方面的差异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正常供水条件下的叶片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作为鉴定甘蔗抗旱性能的指标,BC1品系的比值均小于母本YC96-40。母本YC96-40叶片酸性转化酶活性较高,到BC1代则... 对10个斑茅BC1品系及其亲本在相关生理生化性状方面的差异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正常供水条件下的叶片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作为鉴定甘蔗抗旱性能的指标,BC1品系的比值均小于母本YC96-40。母本YC96-40叶片酸性转化酶活性较高,到BC1代则其活性大大降低,这可认为是斑茅BC1品系糖分和锤度等改良速度较快的内在生化原因之一。另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双亲在叶片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上的遗传距离均较大,而其后代在这2个性状上表现为前者大多数与母本YC96-40遗传距离较大,后者大多数与母本YC96-40遗传距离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BC1品系 生理生化性状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