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estions on Optimization of Measurement of Total Electron Content in Ionosphere with GPS
1
作者 Arif Shafayat Mehdiyev Ramiz Ahmed Eminov +1 位作者 Hikmat Hamid Asadov Natig Hajiaga Javadov 《Positioning》 2014年第3期66-69,共4页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method for calculation of total content of electrons (TEC) in ionosphere using GPS occultation method does show that due to different values of signal/noise ration in GPS signals ?and , the ne...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method for calculation of total content of electrons (TEC) in ionosphere using GPS occultation method does show that due to different values of signal/noise ration in GPS signals ?and , the new method of optimum measurements of relevant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TEC measured by phase and code methods should be developed. 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easurements of the above-mentioned frequency components is determin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imitation imposed on general number of necessary measu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RECEIVER IONOSPHERE OPTIMIZATION total electron content Measurements
下载PDF
基于GPS探测汶川地震电离层TEC的异常 被引量:46
2
作者 林剑 吴云 +2 位作者 祝芙英 乔学军 周义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7-300,共4页
利用球谐模型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基准站的GPS观测数据,分别计算了中国区域及全球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汶川震中上空及邻近区域的TEC进... 利用球谐模型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基准站的GPS观测数据,分别计算了中国区域及全球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汶川震中上空及邻近区域的TEC进行检查.结果发现:震前后一个星期,孕震区上空连续出现电离层异常扰动,其异常形态具有共轭结构,且呈现向磁赤道漂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电子总含量(tec) 球谐模型 电离层 地震
下载PDF
基于GPS技术实时监测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长三角区域电离层TEC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王虎 王解先 +3 位作者 白贵霞 王潜心 李浩军 朱卫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18-1726,共9页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其全食带覆盖了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为研究日全食对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为此本文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实时求解TEC和GPS系统硬件延迟,为实时监测日全食...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其全食带覆盖了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为研究日全食对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为此本文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实时求解TEC和GPS系统硬件延迟,为实时监测日全食期间电离层变化提供了绝对的电离层TEC.采用上海和浙江区域内GPS网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实时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进而计算出了实时的VTEC和TEC变化率.同时考虑太阳和地磁活动参数,综合上述方法详细分析和讨论了长三角区域在此次日全食期间的TEC变化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全食 电离层 tec Vtec gps 卡尔曼滤波 gps系统硬件延迟
下载PDF
基于GPS的南极中山站电离层TEC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孟泱 安家春 +1 位作者 王泽民 鄂栋臣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利用2000—2006年南极中山站GPS观测数据,研究中山站电离层TEC随太阳活动、地磁环境、单日、年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GPS-TEC随太阳活动和地磁环境的影响呈线性变化特征,单日、年和季节性TEC变化表现出电离层气候学特征的同时,也... 利用2000—2006年南极中山站GPS观测数据,研究中山站电离层TEC随太阳活动、地磁环境、单日、年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GPS-TEC随太阳活动和地磁环境的影响呈线性变化特征,单日、年和季节性TEC变化表现出电离层气候学特征的同时,也出现了磁中午异常的极区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中山站 全球定位系统 电离层 电子总含量(tec) 周期性变化
下载PDF
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满莲 刘立波 +1 位作者 万卫星 宁百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尝试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简称PEC)的变化规律.首先介绍从低轨卫星对GPS的顶部TEC观测资料提取等离子体层垂直电子含量的方法,然后利用该方法提取2008年全年的PEC数据,进而研究了2... 本文尝试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简称PEC)的变化规律.首先介绍从低轨卫星对GPS的顶部TEC观测资料提取等离子体层垂直电子含量的方法,然后利用该方法提取2008年全年的PEC数据,进而研究了2008年这一太阳活动低年PEC随地磁纬度(MLAT)、磁地方时(MLT)以及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此外,还利用提取的120°E和300°E经度链上的数据对比研究了PEC的经度变化情形.研究结果表明:(1)PEC主要集中分布在磁赤道±45°之间的一个绕地球的环带状区域中;(2)PEC表现出以下的昼夜变化规律特征:白天时段之值高于夜间,约在12—16MLT之间达到最高峰值,而最小PEC值出现在日出前大约4—5MLT左右的时段;(3)相比其他季节月份而言,PEC在北半球夏季月份(5—8月)具有最小值;(4)PEC存在明显的经度变化,不同经度链上的PEC存在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层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tec) 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
下载PDF
利用地基GPS探测震前电离层TEC异常 被引量:81
6
作者 吴云 乔学军 周义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40,共5页
利用地基GPS测量获得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亚洲3次大地震震前VTEC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在临震前10天之内,孕震区上空的VTEC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扰动,异常的增加一般出现在异常减少之前,但距发震时刻较远,该异... 利用地基GPS测量获得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亚洲3次大地震震前VTEC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在临震前10天之内,孕震区上空的VTEC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扰动,异常的增加一般出现在异常减少之前,但距发震时刻较远,该异常可能与太阳或地磁活动增强有关;异常的减少一般临近发震时刻,基本可以归结为地震引起的电离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ps 地震 电离层 垂直电子总含量 tec 异常现象
下载PDF
利用GPS计算TEC的方法及其对电离层扰动的观测 被引量:66
7
作者 张东和 萧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1-458,共8页
在总结用GPS研究电离层电子总量TEC的数据处理方法基础上,分析了利用伪距观测量和载波相位观测量计算电离层TEC的特点及误差来源.在处理过程中考虑了卫星的硬件延迟偏差,分析了应用IRI模型进行接收机硬件延迟偏差修正的... 在总结用GPS研究电离层电子总量TEC的数据处理方法基础上,分析了利用伪距观测量和载波相位观测量计算电离层TEC的特点及误差来源.在处理过程中考虑了卫星的硬件延迟偏差,分析了应用IRI模型进行接收机硬件延迟偏差修正的可能性,发现利用少量GPS数据和IRI模型修正接收机硬件延迟偏差有一定的困难.最后,利用一些GPS观测数据有针对性地研究了电离层对若干次扰动事件的响应.包括一次大的太阳耀斑期间的电离层TEC变化、一次较典型的电离层行扰以及日食期间的电离层TEC的相对变化等电离层物理问题.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TEC的精度可满足电离层扰动现象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距 总电子含量 电离层行扰 gps
下载PDF
几种VTEC模型提取的GPS硬件组合延迟偏差比较
8
作者 李秀海 杜国明 +4 位作者 张玉娟 曹先革 张为成 司海燕 赵晓明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5-8,共4页
介绍GPS硬件组合延迟偏差概念及几种电离层竖向总电子含量VTEC模型,基于哈尔滨市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网络的GPS双频观测数据进行建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的建模效果及提取的硬件组合延迟偏差存在差异;随着模型阶数的增加,拟合残差减小... 介绍GPS硬件组合延迟偏差概念及几种电离层竖向总电子含量VTEC模型,基于哈尔滨市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网络的GPS双频观测数据进行建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的建模效果及提取的硬件组合延迟偏差存在差异;随着模型阶数的增加,拟合残差减小,则提取的GPS硬件延迟偏差较干净,建模效果较好;不同基站的模型提取的GPS硬件延迟偏差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和较大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硬件组合延迟偏差 电离层 竖向总电子含量 拟合模型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值提取分析西南地区电离层TEC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兵 殷兴辉 《电子设计工程》 2013年第23期20-23,共4页
为了能够准确监测西南地区电离层TEC变化规律,采用VBA编程创建宏的方法在Excel中提取GPS观测值,运用Matlab计算得到了西南地区TEC变化曲线,并对西南地区TEC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时间12点至19点之间,西南地区电离层TEC值较高... 为了能够准确监测西南地区电离层TEC变化规律,采用VBA编程创建宏的方法在Excel中提取GPS观测值,运用Matlab计算得到了西南地区TEC变化曲线,并对西南地区TEC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时间12点至19点之间,西南地区电离层TEC值较高,峰值出现在14点至16点之间,并且变化比较活跃;在23点至7点之间,电离层TEC值较低,并且变化相对平稳;春秋两季TEC峰值要高于夏冬两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值 电离层 tec VBA编程
下载PDF
利用GPS观测研究我国赤道异常驼峰区电离层TEC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侯芳 朱云舟 邓忠新 《全球定位系统》 CSCD 2017年第6期24-29,共6页
利用中国南部地区七个站点的2004年GPS观测数据,对赤道异常中国扇区电离层TEC的北驼峰位置和时间以及驼峰北侧电离层梯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驼峰位置随季节改变,介于地理北纬17.5°~22.5°之间,冬季月份相对为低,分季月份相... 利用中国南部地区七个站点的2004年GPS观测数据,对赤道异常中国扇区电离层TEC的北驼峰位置和时间以及驼峰北侧电离层梯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驼峰位置随季节改变,介于地理北纬17.5°~22.5°之间,冬季月份相对为低,分季月份相对为高,年平均位置约在北纬20°附近;驼峰出现时间也随季节在地方时13~16h之间变化,冬季月份相对为早,夏季月份相对为晚,其出现时间的年平均值前者在地方时14h前后,后者约在地方时15~16h之间。驼峰区电离层TEC存在纬向梯度,其梯度也随地方时和季节而改变,夜侧梯度在地方时4.5h前后为极小,且在不同季节其变化幅度不大,而日侧梯度在地方时13.5~16.5h时段出现极大,且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分季要高于冬季和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总电子含量 赤道异常区 电离层梯度
下载PDF
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disturbance associated with May 12, 2008,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3
11
作者 Li Jianyong Meng Guojie +3 位作者 You Xinzhao Zhang Rui Shi Hongbo Han Yufe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5年第2期126-134,共9页
Possible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relating to the May 12, 2008, MsS.0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identifi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derived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ion- osonde observations, the glob... Possible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relating to the May 12, 2008, MsS.0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identifi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derived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ion- osonde observations, the global ionospheric map (GIM), and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detected by the Constellation Observation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 (COSMIC). We applied a statistical test to detect anomalous TEC signals and found that a unique enhancement in TEC, recorded at 16 GPS stations, appeared on May 9, 2008. The critical fre- quency at F2 peak (foF2), observed by the Chinese ionosondes, and maximal plasma frequency, derived from COSMIC data, revealed a characteristic similar to GPS TEC variations. The GIM showed that the anomalous variations of May 9 were located southeast of the epicenter. Using GPS data from 13 stations near the epicenter, we analyzed the TEC variations of satellite orbit traces during 04:00-11:00 UT. We found that TEC decreased to the east and increased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epicenter during this perio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bnormal disturbance on May 9 was probably an ionosphenc precursor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May 12, 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Wenchuan earthquake Global ionospheric map (GIM) COSMIC F0F2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下载PDF
GPS-TEC Variation during Low to High Solar Activity Period (2010-2014) under the Northern Crest of Indian Equatorial Ionization Anomaly Region 被引量:2
12
作者 Nilesh C. Patel Sheetal P. Karia Kamlesh N. Pathak 《Positioning》 2017年第2期13-35,共23页
The measurements of ionospheric TE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are conducted at a low latitude Indian station Surat (21.16°N, 72.78°E Geog.), which lies under the northern crest of the equatorial anomaly in In... The measurements of ionospheric TE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are conducted at a low latitude Indian station Surat (21.16°N, 72.78°E Geog.), which lies under the northern crest of the equatorial anomaly in Indian region. The data obtained are for a period of five years from low to high solar activity (2010- 2014) using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ceiver.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GPS-TEC, dependence of GPS-TEC with solar activity, geomagnetic condition and EEJ strength. From the seasonal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greater values of the GPS-TEC are observed during equinox season followed by winter and summer. The appearance (in the year 2011 and 2014) and disappearance (in the year 2010 and 2012) of “winter anomaly” have been observed at the station. From the correlation of GPS-TEC with different solar indices, i.e. solar EUV flux, F10.7 cm solar radio flux and Zurich sunspot number (SS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olar index EUV flux is a better controller of GPS-TEC, compared to F10.7 cm and SSN. Further, it is observed that there is no effect of rising solar activity on correlation. Moreover, the percentage variability of GPS-TEC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GPS-TEC obtained for quiet and disturbed days show that dependence of GPS-TEC on geomagnetic condition is seasonal. Also,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observed between GPS-TEC and EEJ str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EQUATORIAL Ionization Anomaly (EIA) Solar Cycle EQUATORIAL ELECTROJET (EEJ) Strength
下载PDF
Ionospheric Responses to a Total Solar Eclipse Deduced by the GPS Beacon Observations 被引量:1
13
作者 CHEN An hua, YU Sheng bing, XU Ji she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1999年第4期439-444,共6页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data during the total eclipse of March 9, 1997 were collected, which were observed by means of nine GPS receivers located at the eastern Asia. The responses of total TEC to the eclipse...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data during the total eclipse of March 9, 1997 were collected, which were observed by means of nine GPS receivers located at the eastern Asia. The responses of total TEC to the eclips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eclipse led to apparent decrement in TEC that lasted for six to eight hours; 2) the maximum decrement occurred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eclipse with time delays varying from twenty minutes to about three hours; 3) the maximum absolute deviations of TEC on the eclipse day do not show a simple and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to the maximum solar obscu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eclipse IONOSPHER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gps beacon
下载PDF
Total Electron Content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Response to Solar Events at Koudougou Station in Burkina Faso
14
作者 Yacouba Sawadogo M’Bi Kaboré +2 位作者 Somaïla Koala Arouna Mandé Jean Louis Zerb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23年第9期827-839,共13页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seasonal behavior of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during a part of solar cycle 24 ascending, maximum and decreasing phases at Koudougou station (Latitude: 12°15'09"N Lon...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seasonal behavior of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during a part of solar cycle 24 ascending, maximum and decreasing phases at Koudougou station (Latitude: 12°15'09"N Longitude: 2°21'45"W). Response of TEC to solar recurrent events is presented. The highest values of the TEC in 2014, 2015 and 2016 were recorded on March and October, while in 2013 they were recorded on April and November, corresponding to equinox months. This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EC values at the equinox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olstices. Moreover, the monthly TEC varies in phase with the sunspots number showing a linear dependence of the TEC on solar activity. The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tents are generally very low both before noon and during the night, but quite high at noon and after noon. This pattern of TEC variation is due to the fluctuation of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on the Earth’s equatorial ionosphere. During quiet periods, the number of free electrons generated is lower than that generated during recurrent periods, which shows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of recurrent activity to the level of the TEC. Investigations have also highlighted a winter anomaly and equinoctial asymmetry in TEC behavior at Koudougou 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Recurrent Activity Quiet Activity Seasonal Variation
下载PDF
利用GPS监测电离层不均匀结构探讨 被引量:15
15
作者 朱文耀 章红平 +1 位作者 黄珹 金双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41-948,共8页
利用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双频GPS观测资料 ,研究了该区域内一电离层不均匀体的产生、消亡过程 .首先 ,采用Kalman滤波的方法改善双频伪距之差的观测精度 ,并利用参数估计的方法计算该时段内相应的硬件延迟 .再根... 利用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双频GPS观测资料 ,研究了该区域内一电离层不均匀体的产生、消亡过程 .首先 ,采用Kalman滤波的方法改善双频伪距之差的观测精度 ,并利用参数估计的方法计算该时段内相应的硬件延迟 .再根据电离层单层模型 ,利用GPS双频观测量、测站位置和GPS精密星历 ,求出GPS信号穿刺点的坐标和垂直方向电离层的电子含量 ;然后内插并获取其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受等离子体湍流的影响 ,2 0 0 3年 9月 8日北京时间 9时 4 0分左右在 38°N、118°E左右产生了一电离层不均匀体 ,其尺度大约在 5 0km左右 ,生存时间大约为 5min .受地球重力场和高空风场的影响 ,该不均匀体向东北方向扩散 .然后 ,利用大气扩散模型 ,按扩散方程计算分析了该不均匀体可能发生的电离层层区 .理论计算表明 ,该不均匀体发生在电离层扩展F区 ,高度在 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总电子含量 扩散方程 电离层不均匀体
下载PDF
2003年10月29~31日太阳耀斑对中国大陆电离层扰动的GPS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乔学军 郭利民 +2 位作者 杜瑞林 王琪 吴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45,共5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中28个GPS基准站和中国周边地区10个IGS站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2003年10月29日~31日期间,X10级太阳耀斑引起的中国大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本次太阳磁暴对我国不同地区电离层的影...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中28个GPS基准站和中国周边地区10个IGS站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2003年10月29日~31日期间,X10级太阳耀斑引起的中国大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本次太阳磁暴对我国不同地区电离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耀斑对中国大陆电离层的影响从29日中午10~11时开始,其影响强度与纬度有关,纬度越低,影响越大,且自东向西移动,TEC最大值达到120TECU,峰值比正常情况下高40多个TECU;且下午电离层对耀斑的响应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电离层扰动 太阳耀斑 gps监测 地球定位系统 总电子含量 tec 太阳磁暴
下载PDF
基于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观测研究Millstone Hill地区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 被引量:11
17
作者 种小燕 张满莲 +4 位作者 张顺荣 温晋 刘立波 宁百齐 万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8-745,共8页
本文尝试结合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 TEC观测数据提取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我们首先描述所用的技术方法,然后具体利用了Millstone Hill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上空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的变化情况.我们采用变化标高的Chap... 本文尝试结合非相干散射雷达和GPS TEC观测数据提取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我们首先描述所用的技术方法,然后具体利用了Millstone Hill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上空等离子体层总电子含量(PTEC)的变化情况.我们采用变化标高的Chapman函数对非相干散射雷达测得的电子浓度剖面数据进行拟合,然后通过对剖面积分得到100km到10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GPS提供的TEC数据为高度达20200km的总电子含量,两者之差可近似看成等离子体层的电子含量.本文分别选取太阳活动高年(2000,2002年)和太阳活动低年(2005,2008年)Millstone Hill台站的静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及其所占GPSTEC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周日变化.PTEC含量在白天高于夜间,而所占GPS TEC的百分比,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太阳活动高年所选月份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在4~14TECU(1TECU=1016el/m2)范围内变化,夜间所占比例可达60%左右.太阳活动低年所选月份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在3~7TECU范围内变化,所占比例夜间最高可达80%左右.我们所得到的结果与前人基于其它观测手段所得结果在变化趋势上一致,在量级上也大致相当.因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所用方法的可靠性.非相干散射雷达能够探测包括F2层峰值以下及以上高度的电子浓度,利用这一设备所观测得到的资料来推算电离层电子含量将比前人基于电离层垂测仪观测资料进行的推算更具真实性,由此得到的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也将更为接近真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 等离子体层 非相干散射雷达 gpstec 电离层
下载PDF
GPS实时监测和预报电离层电子含量 被引量:11
18
作者 金双根 J.Wang +1 位作者 章红平 朱文耀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3-219,共7页
GPS能高精度地实时监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变化,对纠正单频GPS接收机电离层延迟和监测电离层活动及其所反映的太阳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的建立,为监测长江三角洲地区电离层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利用这些双频... GPS能高精度地实时监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变化,对纠正单频GPS接收机电离层延迟和监测电离层活动及其所反映的太阳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的建立,为监测长江三角洲地区电离层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利用这些双频GPS接收机的连续观测资料,可近实时地监测和预报该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其内外符精度和外推预报30分钟的精度均优于0.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电离层 电子含量 gps 太阳活动规律
下载PDF
利用GPS无线电掩星数据研究震前电离层异常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杨剑 吴云 周义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2,64,共8页
利用COSMIC掩星观测得到的电离层电子密度,研究了2006年11月15日日本千岛Ms8.0地震和2007年2月25日青海海西Ms5.3地震临震前震区上空附近电子密度的异常变化,通过与K指数(磁暴)对比分析,发现其异常变化与外层空间的干扰无关。研究结果证... 利用COSMIC掩星观测得到的电离层电子密度,研究了2006年11月15日日本千岛Ms8.0地震和2007年2月25日青海海西Ms5.3地震临震前震区上空附近电子密度的异常变化,通过与K指数(磁暴)对比分析,发现其异常变化与外层空间的干扰无关。研究结果证实,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可以监测到临震前震中区上空附近的电子密度的异常变化,而异常变化极有可能是由地震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前电离层异常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 总电子含量(tec) 地磁K指数 短临前兆
下载PDF
LEO GPS接收机仪器偏差估计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剑 吴云 +2 位作者 熊晶 祝芙英 杨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4-1038,共5页
LEO GPS观测已成为空间电离层研究重要手段之一,通过GPS双频观测值获取的TEC则是电离层探测的一个重要参量,为获取高精度TEC需估计和消除GPS接收机仪器偏差(DCB).本文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LEOGPS接收机仪器偏差的估计方法:基于电离层球对... LEO GPS观测已成为空间电离层研究重要手段之一,通过GPS双频观测值获取的TEC则是电离层探测的一个重要参量,为获取高精度TEC需估计和消除GPS接收机仪器偏差(DCB).本文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LEOGPS接收机仪器偏差的估计方法:基于电离层球对称的假设,利用CHAMP和COSMIC原始GPS观测数据,采用几何映射函数,通过最小二乘解算出GPS接收机仪器偏差.结果表明:(1)2008年1月份期间,通过上述方法解算的仪器偏差都较稳定,相比COSMIC网上发布结果,标准偏差都在0.6 ns以内;(2)COSMIC(轨道高度大约800km)仪器偏差估计结果优于CHAMP(轨道高度大约400 km)的结果,原因为:对于不同轨道高度LEO GPS仪器偏差估计,其较高轨道高度的电离层球对称假设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电子总含量(tec) 仪器偏差 电离层球对称 CHAMP COSMI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