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aulic Geometry,Hydraulics and Sediment Properties of Forest Brooks after Extensive Erosion from Upland Peatland Drainage
1
作者 Hannu Marttila Simo Tammela Bjorn Klove 《Open Journal of Modern Hydrology》 2012年第3期59-69,共11页
Peatland drainage can affect headwater systems, causing changes in bed substrate composition and hydraulic geome-try in small brooks. We studied hydraulic geometry and sediment properties in 14 boreal forest brook rea... Peatland drainage can affect headwater systems, causing changes in bed substrate composition and hydraulic geome-try in small brooks. We studied hydraulic geometry and sediment properties in 14 boreal forest brook reaches (width < 2 m), characterised by well-vegetated banks, high sinuosity and low width-to-depth ratio, in north-east Finland. The aims were to obtain information from channel geometry and to study brook response to extensive sediment load from land us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ed sediment in brooks is almost continuously mobile, which negatively reflect to ecological status of the brooks. These headwater meandering parts have limited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and require a long period to recover from artificially increased sediment input from peat drainage. However, different reaches can be prioritised for restor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lted bed sediment or sediment origins. Brook width appeared to have large natural variation, causing great local velocity variations. This need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restoring straightened reaches in small headwater areas, e.g., width in restored reaches cannot be uniform but should include var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Brook HEADWATER hydraulic geometry hydraulics Peatland Drainage SEDIMENT
下载PDF
Hydraulic Power Take-off and Buoy Geometries Charac-terisation for a Wave Energy Converter
2
作者 Pedro Beirao Candida Malca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3年第4期72-77,共6页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world energy consumption grew considerably. Regarding this fact, wave energy should not be discarded as a valid alternative for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ity. Devices suitable to harness this ...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world energy consumption grew considerably. Regarding this fact, wave energy should not be discarded as a valid alternative for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ity. Devices suitable to harness this kind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and turn it into electricity are not yet commercially competitive. The work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is field of research. It is focused o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robust, simple and affordable hydraulic Power Take-Off using hydraulic commercial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ulic Power Take-off wave Energy Converter SIMULATION Structural Analysis Buoy Geometries
下载PDF
Effect of nozzle geometry on pressure drop in submerged gas injec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XIAO Jun-bing YAN Hong-jie LIU Li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2068-2076,共9页
Submerged gas injection into liquid leads to complex multiphase flow, in which nozzle geometries are crucial important for the operational expenditure in terms of pressure drop. The influence of the nozzle geometry on... Submerged gas injection into liquid leads to complex multiphase flow, in which nozzle geometries are crucial important for the operational expenditure in terms of pressure drop. The influence of the nozzle geometry on pressure drop between nozzle inlet and outlet has been experimentally studied for different gas flow rates and bath depths. Nozzles with circular, gear-like and four-leaf cross-sectional shape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esides the hydraulic diameter of the outlet, the orifice area and the perimeter of the nozzle tip also play significant roles. For the same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 the average pressure drop from the four-leaf-shaped geometry is the least. The influence of bath depth was found negligible. A correlation for the modified Euler number considering the pressure drop is proposed depending on nozzle geometric parameter and on the modified Froude number with the hydraulic diameter of the nozzle do as characteristic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merged gas injection nozzle geometry hydraulic diameter pressure drop modified Euler number
下载PDF
松花江干流造床水沙动力及河相关系的探究
4
作者 张幸农 假冬冬 陈长英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2,66,共7页
在分析松花江干流河道特性的基础上,基于实测资料,探究了造床水沙动力条件和河相关系。结果表明,枯水期和涨水期水流的造床作用不甚明显,主汛期水流是主要造床动力,退水期水流也具有一定造床作用;通过对比河道特征流量和计算得到的造床... 在分析松花江干流河道特性的基础上,基于实测资料,探究了造床水沙动力条件和河相关系。结果表明,枯水期和涨水期水流的造床作用不甚明显,主汛期水流是主要造床动力,退水期水流也具有一定造床作用;通过对比河道特征流量和计算得到的造床流量,说明常年洪水的造床作用依然十分有限,只有3~5年一遇的较大洪水才会形成较为明显的造床作用;河道河床呈现宽浅型,主槽相对窄小,洪漫滩地宽阔,中游段主槽河相关系系数√B/H在2~5之间,上游段和下游段大多超过5;基于河床最小活动性假设,得到河相关系与流量及含沙量之间的关系式,采用造床流量针对主槽进行检验,公式相符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 水流动力 造床作用 河相关系
下载PDF
向后微分公式在六角形几何物理-热工耦合上的应用
5
作者 蔡云 李庆 +2 位作者 向宏志 魏彦琴 于颖锐 《现代应用物理》 2024年第5期66-71,共6页
针对六角形几何物理-热工耦合求解问题,提出了一种二阶变步长向后微分公式,物理和热工采用相同的步长和时间离散格式,并利用变步长技巧,提高计算效率。物理-热工采用模块化方式耦合,物理模块采用基于六角形几何的节块法,热工采用子通道... 针对六角形几何物理-热工耦合求解问题,提出了一种二阶变步长向后微分公式,物理和热工采用相同的步长和时间离散格式,并利用变步长技巧,提高计算效率。物理-热工采用模块化方式耦合,物理模块采用基于六角形几何的节块法,热工采用子通道程序,2个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通过共享内存的方式实现,开发了基于向后微分公式的HEXCOB-BDF程序。利用两个VVER堆芯弹棒事故验证该方法在物理-热工耦合上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计算结果表明,HEXCOB-BDF程序与KIKO3D,DYN3D,PARCS计算结果相符,同时计算时间约为隐式Euler法计算时间的1/4。表明本文算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较高的计算效率,可为六角形几何物理-热工耦合求解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热工耦合 六角形几何 变步长 向后微分公式 VVER算例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形态 被引量:3
6
作者 方正 陈勉 +4 位作者 王溯 李嘉成 吕嘉昕 余延波 焦冀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0,共9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区页岩水平井的微地震侧视数据云图中均出现了平行于层理方向数据点的密度与扩展程度都远远大于垂直方向的现象,与传统的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解释结果矛盾,但是目前没有明确的三维水力压裂裂...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区页岩水平井的微地震侧视数据云图中均出现了平行于层理方向数据点的密度与扩展程度都远远大于垂直方向的现象,与传统的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解释结果矛盾,但是目前没有明确的三维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建立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并对反演结果进行了二次重构,给出了页岩水平井三维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并通过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对裂缝形态以及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裂缝在三维空间中主要呈现出1条主裂缝与多条次生裂缝相互交错的形态,结合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说明了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呈水平垂直交错;通过对比声发射实验结果和吉木萨尔凹陷露头样品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后呈现出的裂缝形态,验证了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的可靠性以及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 水平井 储集层 微地震 水力压裂 裂缝形态
下载PDF
真三轴应力状态下海相与陆相页岩射孔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对比研究
7
作者 郭鹏 李晓 +2 位作者 李守定 郑博 毛天桥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3-1280,共8页
页岩油气高效开发需要对储层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水力裂缝垂向扩展激活纹层弱面是形成复杂压裂缝网的关键。然而,由于海相页岩与陆相页岩沉积环境、矿物成分和岩体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水力压裂效果差异较大,亟需对水力裂缝扩展规律进... 页岩油气高效开发需要对储层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水力裂缝垂向扩展激活纹层弱面是形成复杂压裂缝网的关键。然而,由于海相页岩与陆相页岩沉积环境、矿物成分和岩体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水力压裂效果差异较大,亟需对水力裂缝扩展规律进行深入探索。本文选取了龙马溪海相页岩和长7段陆相页岩,开展了力学特性试验和真三轴应力状态下水力裂缝扩展规律研究。分析了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力学各向异性、注入压力曲线、压裂缝网形态与裂缝扩展过程的声发射能量。结果表明:(1)海相页岩力学强度和弹性模量明显高于陆相页岩,抗压强度相差61.4~102.2 MPa,抗拉强度差值约为1.7~2.6 MPa,弹性模量差值约为7.0~25.7 GPa,表明层理弱面对陆相页岩力学特性和破裂模式影响更为显著。(2)海相页岩破裂压力和声发射能量高于陆相页岩,水力裂缝起裂和扩展特征明显。陆相页岩注入压力曲线明显不同于海相页岩,压裂液沿层理缝滤失,造成注入压力曲线非线性增长。陆相页岩水力裂缝起裂和主破裂特征不明显,声发射能量较低。(3)海相页岩水力裂缝形态较为平直,射孔起裂后形成两条主裂缝。陆相页岩水力裂缝形态曲折,垂向扩展受到层理弱面抑制,裂缝高度较小。当压裂液黏度由60 MPa·s增大至240 MPa·s时,陆相页岩水力裂缝垂向扩展高度增大,裂缝形态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海相页岩 长7段陆相页岩 力学特性 水力裂缝形态 压裂液黏度
下载PDF
河道水力几何关系研究进展
8
作者 冯乐 金中武 +2 位作者 陈鹏 李志晶 朱家熙 《长江技术经济》 2024年第1期74-82,共9页
河道水力几何关系(河相关系)研究旨在寻求流域因子与河床地貌形态的定量关系。系统回顾了断面水力几何和沿程水力几何关系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经验分析法、稳定性理论、极值假说及变分方法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1)这4种方法... 河道水力几何关系(河相关系)研究旨在寻求流域因子与河床地貌形态的定量关系。系统回顾了断面水力几何和沿程水力几何关系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经验分析法、稳定性理论、极值假说及变分方法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1)这4种方法既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又彼此相关。(2)经验分析法是探究普适性水力几何关系式的必经之路;稳定性理论由于设置太多限定条件,难以推广;极值假说在河流地貌调整规律中尚缺少理论支撑;变分方法澄清了最大、最小极值假说的争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断面水力几何和沿程水力几何关系分别在空间和时间维度有所延伸,尤其是多断面水力几何关系在估测河段流量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几何关系 河床地貌形态 冲积河流
下载PDF
基于压裂停泵曲线的压裂裂缝形态分析方法:以玛湖致密砾岩储层M井区为例
9
作者 滕桓 唐慧莹 +4 位作者 丁艺 覃建华 崔二龙 张景 牛有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14205-14215,共11页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可显著提升单井产能,但井间或段间增产效果差异较大,明确压裂效果差异原因的一大关键是明确人工裂缝形态。现有压裂裂缝形态监测手段成本高昂,难以实现所有井的动态监测。压裂施工曲线数据量较大且容易获得,但目前对...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可显著提升单井产能,但井间或段间增产效果差异较大,明确压裂效果差异原因的一大关键是明确人工裂缝形态。现有压裂裂缝形态监测手段成本高昂,难以实现所有井的动态监测。压裂施工曲线数据量较大且容易获得,但目前对其利用十分有限,如何充分利用大量的压裂施工曲线,获取地层关键参数及认识人工裂缝形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玛湖砾岩油藏压裂泵注曲线的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压裂施工曲线停泵阶段的水锤特征判断裂缝复杂程度,明确压裂段的裂缝发育情况;利用分形理论结合不稳定渗流理论形成砾岩油藏压裂停泵曲线分析方法,该方法可结合微地震监测结果,根据泵注曲线压降特征反演得到人工裂缝总缝长等信息。研究方法得到的裂缝总缝长与一体化压裂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能够高效、有效地评价压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泵曲线 裂缝形态 砾岩油藏 泵注曲线分析 水力压裂
下载PDF
Hydraulic Geometry Relation for Navigable Canals Considering Ship Speed
10
作者 MAO Lilei CHEN Yimei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19年第3期299-304,共6页
Definition of hydraulic geometry of navigable canals and its expression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hydrodynamic and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navigable canals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fr... Definition of hydraulic geometry of navigable canals and its expression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hydrodynamic and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navigable canals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field surveys conducted at two segments of the Grand Canal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The channel morphologic factor and the ship hydrodynamic factor are adopted to describe the hydraulic geometry relation of navigable canals.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hip hydrodynamics can be a domin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channel evolution with larger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Furthermore,the undetermined index in the proposed hydraulic geometry relation is also discussed,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dex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water flow(qualitatively reflected by the integrated ship flow intensity)is within a range of 0.5 to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sectional morphology hydraulic geometry navigable canal ship speed water flow intensity
原文传递
不同岩性地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47
11
作者 赵益忠 曲连忠 +2 位作者 王幸尊 程远方 沈海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3-66,共4页
利用真三轴模拟压裂实验系统对玄武岩、巨砾岩、泥灰岩岩心进行了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及裂缝扩展模拟实验,得到了压后裂缝几何形态和压裂过程中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中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较低,抗拉强度较高,裂缝起裂会... 利用真三轴模拟压裂实验系统对玄武岩、巨砾岩、泥灰岩岩心进行了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及裂缝扩展模拟实验,得到了压后裂缝几何形态和压裂过程中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中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较低,抗拉强度较高,裂缝起裂会导致明显的压降,压后能够形成比较理想的双翼缝;巨砾岩中天然裂缝较为发育,裂缝起裂不会导致明显的压降,高排量压裂后形成的裂缝为多组复杂裂缝,裂缝扩展摩阻很大,裂缝延伸压力几乎与破裂压力相当;泥灰岩抗拉强度较低,部分发育有天然裂缝,破裂压力较低,裂缝起裂后延伸压力与最小水平地应力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模拟实验 几何形态
下载PDF
页岩水力裂缝扩展形态与声发射解释——以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36
12
作者 马新仿 李宁 +6 位作者 尹丛彬 李彦超 邹雨时 吴珊 何封 王小琼 周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74-981,共8页
采用真三轴压裂模拟系统对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露头页岩开展了压裂模拟实验,将通过岩样剖分和CT扫描获得的水力裂缝扩展形态与声发射监测解释结果进行对比以揭示裂缝扩展过程中的声发射响应特征,并分析水力裂缝连通区域与未连通区域... 采用真三轴压裂模拟系统对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露头页岩开展了压裂模拟实验,将通过岩样剖分和CT扫描获得的水力裂缝扩展形态与声发射监测解释结果进行对比以揭示裂缝扩展过程中的声发射响应特征,并分析水力裂缝连通区域与未连通区域在声发射事件类型上的差异。研究表明,声发射事件点的空间分布能够反映岩样内部水力裂缝扩展形态。水力裂缝起裂的位置声发射事件点较多、分布集中;水力裂缝激活的层理面附近声发射事件点稀疏;裂缝密度越大,声发射事件点的分布越密集。水力裂缝沟通范围与声发射事件点的分布范围存在差别,基于声发射事件的改造体积解释结果偏大。水力裂缝沟通范围内声发射事件以剪切事件和张性事件为主,未被水力裂缝沟通的原始开启层理面附近以剪切事件为主,将二者进行区分可以提高储集层改造体积解释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层理 水力裂缝 扩展形态 声发射 CT扫描
下载PDF
煤层压裂裂缝延伸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程远方 吴百烈 +2 位作者 李娜 袁征 王欣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6-129,157,共4页
为提高煤层压裂效果,采用拟三维裂缝延伸模型,系统全面分析了岩石物性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断裂韧性)、地应力差、产层厚度、施工条件(排量、黏度、压裂液滤失性)等对裂缝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差、排量、产层厚度等与缝长... 为提高煤层压裂效果,采用拟三维裂缝延伸模型,系统全面分析了岩石物性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断裂韧性)、地应力差、产层厚度、施工条件(排量、黏度、压裂液滤失性)等对裂缝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差、排量、产层厚度等与缝长、缝宽成正相关;弹性模量、泊松比、断裂韧性、排量、黏度等与缝高成正相关;滤失与缝高、缝长、缝宽三者成负相关。此研究结果对获取理想的裂缝几何形态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力压裂 裂缝 几何形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多裂缝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理试验 被引量:42
14
作者 周健 陈勉 +1 位作者 金衍 张广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54,59,共5页
采用大尺寸真三轴试验系统,对多裂缝储层水力裂缝与多裂缝干扰后影响水力裂缝走向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压力曲线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水平主应力差和逼近角是决定水力裂缝走向的主要因素,高水平应力差和高逼近角有利于水力裂缝... 采用大尺寸真三轴试验系统,对多裂缝储层水力裂缝与多裂缝干扰后影响水力裂缝走向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压力曲线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水平主应力差和逼近角是决定水力裂缝走向的主要因素,高水平应力差和高逼近角有利于水力裂缝穿过多裂缝,水平主应力差越大,水力裂缝形态越平直;天然裂缝带发育程度和天然裂缝面摩擦系数也是影响裂缝走向的主要因素,天然多裂缝越发育,越易造成压裂液大量滤失进而产生多水力裂缝,摩擦系数越小,水力裂缝越易沿天然裂缝转向;天然多裂缝带的存在,会造成水力裂缝形态的非对称性;水力裂缝的扩展具有非稳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缝储层 水力压裂 裂缝形态 裂缝扩展机理
下载PDF
井下微地震裂缝监测设计及压裂效果评价 被引量:68
15
作者 王治中 邓金根 +3 位作者 赵振峰 慕立俊 刘建安 田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78,共3页
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作为监测压裂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首次在长庆油田的庄19井区得到了应用。本文在简要介绍井下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的基础上,论述了选井选层设计、测震传感器的布置优化、井筒体液设计和压裂设计,并利用微地震压裂监测... 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作为监测压裂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首次在长庆油田的庄19井区得到了应用。本文在简要介绍井下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的基础上,论述了选井选层设计、测震传感器的布置优化、井筒体液设计和压裂设计,并利用微地震压裂监测结果分析了压裂井的裂缝展布特征,验证了压裂施工效果。该方法对于验证传统方法的准确性、提高裂缝测试水平及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技术 水力压裂 施工设计 监测 裂缝展布 油田应用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射孔对页岩水力裂缝形态影响的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2
16
作者 解经宇 蒋国盛 +2 位作者 王荣璟 蔡记华 彭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76-783,共8页
通过XRD、扫描电镜及力学强度测试等实验对龙马溪组页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并采用真三轴压裂改造模拟器开展水平井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探究射孔参数及页岩物理力学性质对裂缝形态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具有3种不同射孔类... 通过XRD、扫描电镜及力学强度测试等实验对龙马溪组页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并采用真三轴压裂改造模拟器开展水平井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探究射孔参数及页岩物理力学性质对裂缝形态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具有3种不同射孔类型的试样,在压裂后主要形成4种水力裂缝的形态模式,其中组合型射孔对于复杂裂缝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射孔间相位角和间距过小时,缝间应力干扰增大,不利于扩大裂缝规模。(2)试样在压裂过程中的泵压-时间曲线,会因射孔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曲线的波动程度和裂缝的复杂程度呈一定的正相关。(3)水力裂缝在延伸过程中与结构面相交时出现的穿透、分叉等现象是形成裂缝网络的前提。各向异性、微裂缝和微孔隙、脆性指数等页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会影响裂缝的扩展路径和迂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水力压裂 射孔 裂缝形态 物理力学性质
下载PDF
关于压裂裂缝形态模型的讨论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赵永胜 王秀娟 +1 位作者 兰玉波 王松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7-98,共2页
通过对“水力压裂裂缝形态判断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发展历程的回顾 ,从理论上指出该数学模型实质是将概念简单化外延的结果 ,即将基于厚壁筒理论的用以确定井壁处初始的与垂向应力无关的垂直裂隙需要的最小孔壁临界 (破裂 )压力的数学... 通过对“水力压裂裂缝形态判断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发展历程的回顾 ,从理论上指出该数学模型实质是将概念简单化外延的结果 ,即将基于厚壁筒理论的用以确定井壁处初始的与垂向应力无关的垂直裂隙需要的最小孔壁临界 (破裂 )压力的数学模型 ,直接推广应用于判断井间压裂缝的形态。用大庆油田 17口井 2 4层的水力压裂原始数据 ,采用“水力压裂裂缝形态判断数学模型”判断其压裂缝形态 ,结果证实判断结论不具有唯一性 ,该模型不能直接用于判断井间水力压裂缝的形态。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开裂 裂缝形态模型 增产措施
下载PDF
煤岩定向井水力裂缝起裂及非平面扩展实验 被引量:27
18
作者 谭鹏 金衍 +3 位作者 侯冰 韩珂 周英操 孟尚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9-445,共7页
基于真三轴压裂装置对天然煤岩开展室内压裂模拟实验,对比了直井和定向井两种井型压裂水力裂缝的起裂特征及扩展形态,主要研究了不同相对方位角条件下,地应力、煤岩割理对定向井压裂水力裂缝非平面扩展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力裂... 基于真三轴压裂装置对天然煤岩开展室内压裂模拟实验,对比了直井和定向井两种井型压裂水力裂缝的起裂特征及扩展形态,主要研究了不同相对方位角条件下,地应力、煤岩割理对定向井压裂水力裂缝非平面扩展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力裂缝的整体扩展方式由相对方位角、割理和地应力状态共同决定:随着相对方位角的增加,水力裂缝形态复杂程度、泵注压力以及裂缝延伸压力增加;当水力裂缝沿着与井筒斜交方向起裂时,受割理影响在扩展过程中裂缝转向并发生扭曲,引起近井筒区域裂缝形态复杂化,起裂点附近出现多裂缝。相比直井形成的"工"或"十"型裂缝形态,近井筒主裂缝扭曲扩展并伴随着多次级裂缝的复杂裂缝形态,是造成煤层定向井压裂水力裂缝延伸困难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定向井 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裂缝形态 非平面扩展
下载PDF
基于仙农熵理论的河相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拾兵 王燕 +1 位作者 杨立鹏 陈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5-98,共4页
在河流动力学理论研究中,已有的河相关系式大多是经验半经验性质的,往往不能明确地表达因素的影响,应用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能量均衡关系的基础上,利用仙农熵的理论,对影响沙质河床稳定河相关系的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理论分析,认为... 在河流动力学理论研究中,已有的河相关系式大多是经验半经验性质的,往往不能明确地表达因素的影响,应用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能量均衡关系的基础上,利用仙农熵的理论,对影响沙质河床稳定河相关系的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在取得所测河段上下边界测点相关资料后,用最大熵原理和变分法可以推导出稳定的河相关系式,最后通过试验对所得公式验证其合理性,认为其在计算试验区间任何时刻河相关系系数,均得到较好的吻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研究 理论分析 仙农熵 河相关系
下载PDF
滑溜水压裂裂缝内砂堤形成规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温庆志 胡蓝霄 +2 位作者 翟恒立 罗明良 陆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7-139,158,共3页
页岩气压裂施工规模大,常采用摩阻较低、容易沟通天然裂缝的滑溜水作为压裂液,但滑溜水黏度低,携砂能力差。采用透明平行板垂直裂缝物理模型,对滑溜水压裂过程中支撑剂在裂缝中的铺置过程进行了模拟。记录不同时刻砂堤的几何形态,对砂... 页岩气压裂施工规模大,常采用摩阻较低、容易沟通天然裂缝的滑溜水作为压裂液,但滑溜水黏度低,携砂能力差。采用透明平行板垂直裂缝物理模型,对滑溜水压裂过程中支撑剂在裂缝中的铺置过程进行了模拟。记录不同时刻砂堤的几何形态,对砂堤的形成规律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将砂堤形成过程分为3个阶段,并分别给出了每阶段砂堤形态的计算公式。将支撑剂沉降模型、平衡高度计算模型及砂堤形态计算模型相结合,编制了计算程序,程序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滑溜水压裂设计及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力压裂 滑溜水 平行板物理模型 砂堤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