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WV差值方法分析沙尘暴期间GNSSPWV与大气颗粒物相关性
1
作者 谢鹏 《全球定位系统》 CSCD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针对2021年3月15日中国北方发生的沙尘暴事件,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气可降水量差值的方法,旨在探究GNSS站点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选取了位于宁夏中卫(NXZW)、北京房山(BJFS)和吉林长春(CHAN)的3个GNSS站点及附... 针对2021年3月15日中国北方发生的沙尘暴事件,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气可降水量差值的方法,旨在探究GNSS站点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选取了位于宁夏中卫(NXZW)、北京房山(BJFS)和吉林长春(CHAN)的3个GNSS站点及附近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非沙尘暴条件下,GNSS解算的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精度表现良好,其与ERA5模型的PWV的差值均值和标准差均约在2 mm,证明了解算结果的可靠性.沙尘暴发生前,各站点PWV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均低于20%,表现出较弱的相关性.在沙尘暴期间,该相关性显著提高,尤其在BJFS和CHAN站点,PWV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超过60%.相位滞后消除后,NXZW站点的相关性更是达到70.25%.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沙尘暴发生时,PWV差值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也显著提高,其中BJFS和CHAN站点的相关性超过70%.综合分析表明,沙尘暴发生时,PWV差值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进一步增高,这表明大气颗粒物对PWV差值的贡献比对PWV本身的贡献显著增加,从而说明了PWV差值方法在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因此,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气象条件之间复杂交互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PWV)差值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大气颗粒物浓度 沙尘暴 相关性
下载PDF
一次西南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诊断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辜旭赞 徐明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4期1-7,共7页
采用LAPS中尺度分析模式大气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诊断计算包括:可降水量、层结不稳定能量、对流可降水量、水汽权重平均风速、水汽通量散度、云水、云冰总量及其通量散度和... 采用LAPS中尺度分析模式大气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诊断计算包括:可降水量、层结不稳定能量、对流可降水量、水汽权重平均风速、水汽通量散度、云水、云冰总量及其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与凝结函数降水率等。结果表明:"西南涡—切变线"系统的暴雨发生在暖湿气团与变性冷气团之间的中尺度风场辐合上升运动区,中尺度雨团发生在层结不稳定的暖湿气团一侧。计算的中尺度垂直运动与凝结函数降水率场,降水率为暴雨到特大暴雨。计算的水汽通量辐合降水率与凝结函数降水率不会完全重合,且水汽通量辐合既可致中尺度"雨",又可成大尺度"云",并且云水、云冰通量辐合/辐散,可解释为它们的"正"/"负"碰并增长,而碰并增长产生水凝物增量(降水率)促成大暴雨。因此,在凝结函数降水率场中产生的中、小尺度对流雨团,加上水汽与云水、云冰通量辐合及其碰并增长,并且借助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可能产生的强迫"次级环流"及水汽与云水、云冰输送,是"西南涡—切变线"系统造成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暴雨 降水运动 LAPS中尺度分析 凝结函数降水率 水汽 云水和云冰通量散度 对流可降水量
下载PDF
GNSS数据在河源降水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郑菲菲 尹海燕 +2 位作者 张恩红 杨家军 肖明丽 《广东气象》 2023年第2期5-8,共4页
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观测数据,通过反演大气可降水量,融合国家级自动站的降雨观测数据,对所有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可用、有效的部分,逐月对河源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夏季,水汽含量充沛时,当出现PWV持续发展6~8 h,并伴随... 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观测数据,通过反演大气可降水量,融合国家级自动站的降雨观测数据,对所有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可用、有效的部分,逐月对河源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夏季,水汽含量充沛时,当出现PWV持续发展6~8 h,并伴随大气压迅速下降时,在未来2~3 h内,大概率出现降水;若没有伴随大气压迅速下降,则不会出现降水;在秋冬季节,当PWV最大值小于30 mm时,即使PWV有持续发展且有气压迅速下降的条件下,降水概率也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降水短临预报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大气可降水量 河源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