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DD AND EVEN SYMMETRY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PART Ⅱ:MEASUREMENT AND ANOMALY ANALYSIS
1
作者 王盘兴 管兆勇 徐建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4年第3期365-371,共7页
First of all,for the odd and even symmetry components of both hemisphere circulations are given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measurements with which to examine the seasonal change and interannual abnormality of the compo... First of all,for the odd and even symmetry components of both hemisphere circulations are given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measurements with which to examine the seasonal change and interannual abnormality of the components on the 1980—1986 monthly mean 500-hPa height charts.Results show a notice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major El Nino event and the component anomaly,with the even part anomaly almost-synchronizing with its culmination and that of the odd part about half a year prior to the event,a relation that is still more sharply manifested at the 200-hPa height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mmetry measurement anomaly analysis
原文传递
山西北部极端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及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响应
2
作者 蔡霞 梁桂花 +3 位作者 张冬峰 蔡琳 白樱 李锐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402,共12页
基于山西北部28个国家气象站点,1972—2020年逐日降水资料,选用8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分析、连续小波和交叉小波变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西北部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相关性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 基于山西北部28个国家气象站点,1972—2020年逐日降水资料,选用8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分析、连续小波和交叉小波变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西北部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相关性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山西北部8个极端降水指数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21世纪00年代后期到10年代,年总降水量(PRCPTOT)、中雨以上日数(R10mm)、强降水量(R95P)、极强降水量(R99P)、1 d最大降水量(Rx1day)、5 d最大降水量(Rx5day)均增多,日降水强度(SDII)显著增强,持续湿期日数(CWD)也略有增多。整个20世纪80年代降水异常偏少。(2)在空间上,极端降水指数呈从东北向西南地区逐步增加的态势。从站点趋势变化来分析,大多数站点的极端降水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上升趋势最显著的站点均位于忻州市境内西南部。朔州市境内和忻州市东南部站点PRCPTOT和SDII都呈增加趋势,但CWD则呈减少趋势,由此说明朔州市境内和忻州市东南部地区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较大。(3)通过小波变换分析发现,1990—2020年山西北部极端降水指数表现出约4 a左右的周期特征。在选取的大气环流指数中,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对山西北部极端降水影响最明显,NAO越大,PRCPTOT、R10mm、R95p、R99p、Rx1day、Rx5day、SDII则越小,同时CWD也越少,山西北部产生少雨干旱的几率较大,反之,易发生多雨、洪涝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山西北部气象灾害的防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指数 时空分布 大气环流异常因子 小波分析 山西北部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温跃层海温异常联合模及其演变 被引量:7
3
作者 黎鑫 李崇银 +2 位作者 谭言科 张韧 李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270-3284,共15页
利用SODA次表层海温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海面高度异常数据,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温跃层海温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太平洋—印度洋温跃层海温异常联合模(PITM)的概念、并定义了该联合模指数.结果表明,联合模指数具有准两年和3~5年的年... 利用SODA次表层海温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海面高度异常数据,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温跃层海温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太平洋—印度洋温跃层海温异常联合模(PITM)的概念、并定义了该联合模指数.结果表明,联合模指数具有准两年和3~5年的年际变化周期以及2011—2012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并具有季节锁相和振幅不对称等特征.联合模的演变过程与温跃层海温异常(TOTA)的发展和传播过程紧密相联:在太平洋,TOTA一般从西太平洋出发沿赤道(5°S—5°N)向东传播,到达东太平洋之后折向北,再沿10°N—14°N纬度带向西传播到达太平洋西岸并向赤道西太平洋扩展,形成一条回路;南太平洋也有类似回路但信号较弱;在印度洋,则主要沿8°S—12°S纬度带向西传播,到达西岸后折向北,然后迅速沿赤道(1.25°S—1.25°N)向东扩展,也形成一条回路.对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的合成分析则表明,联合模的演变过程与大气环流尤其是纬向垂直环流(Walker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联合模的正位相对应着赤道印度洋区域顺时针的Walker环流以及赤道太平洋区域逆时针的Walker环流;而联合模的负相位则有相反的情况.此外,联合模演变过程中,TOTA的传播发展与850hPa异常纬向风的传播发展有很好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海温异常(TOTA) 太平洋一印度洋TOTA联合模(PITM) 大气环流异常 合成分析
下载PDF
夏季黑潮区域SSTA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倪东鸿 孙照渤 +1 位作者 陈海山 朱伟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0-316,共7页
采用海温、降水、OLR和NCEP/NCAR40a再分析资料,利用REOF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半球海温异常(SSTA)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第4个REOF空间型是黑潮海温异常的典型形态。相关、合成分析表明,夏季黑潮海温正异常年时,长江流域降水偏多,洞庭湖流... 采用海温、降水、OLR和NCEP/NCAR40a再分析资料,利用REOF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半球海温异常(SSTA)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第4个REOF空间型是黑潮海温异常的典型形态。相关、合成分析表明,夏季黑潮海温正异常年时,长江流域降水偏多,洞庭湖流域显著偏多;负异常年时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SSTA 黑潮区 大气环流异常 夏季降水异常 REOF方法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多模态特征:不同再分析资料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黄燕玲 陈海山 +2 位作者 蒋薇 许蓓 李忠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5-160,共16页
利用1979~2002年ERA-40、ERA interim、JRA-25和NCEP-DOE AMIP-Ⅱ(简称为NCEP-2)再分析资料,采用扩展经验正交分解(E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资料所揭示的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多模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亚夏季风... 利用1979~2002年ERA-40、ERA interim、JRA-25和NCEP-DOE AMIP-Ⅱ(简称为NCEP-2)再分析资料,采用扩展经验正交分解(E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资料所揭示的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多模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各模态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分布型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四套再分析资料所揭示的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均存在三种差异显著的空间模态,且各套资料对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空间多模态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仅NCEP-2的结果与其他资料略有差异.(2)第一模态体现了夏季风年际异常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反相变化,并具有显著的3~6年和准8年周期;与正(负)时间系数相对应,850 hPa风场、500hPa高度场、SLP均显示东亚沿岸存在从西北太平洋经过日本以南到达鄂霍次克海的“-+-”(“+-+”)经向三极型结构;相应的降水变化在长江中下游为显著的负(正)异常,而在我国东北东部、东南沿海及云南西部则为正(负)异常.(3)第二模态反映了夏季风活动主导模态的一致性变化且在1993年左右发生年代际转折,并呈现准12年周期的强弱交替分布.当对应的时间系数为正(负)时,850hPa风场在环贝加尔湖地区受强大的异常反气旋(气旋)控制;500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地区表现为异常的纬向波列结构,具体表现为起源于欧洲大陆西部经西西伯利亚平原向东南方向延伸至东北亚地区的“+-+”(“-+-”)的波列;SLP在我国大陆主要为正(负)异常,东亚夏季风整体减弱(加强);对应的夏季降水异常场呈现“南涝北旱”(“南旱北涝”)的分布形势.(4)第三模态表明了夏季风异常活动的东西反相变化,且有12~16年的准周期变化.对应正(负)的时间系数,115°E以东地区盛行异常偏南(北)风,而115°E以西地区主要盛行异常偏北(南)风;500hPa高度场、SLP均显示出东亚沿岸地区、鄂霍次克海至日本以南洋面的“-+”(“+-”)波列以及欧亚大陆北部的准纬向遥相关波列;夏季降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偏多(偏少),显著变化主要位于黄淮及附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空间多模态 大气环流异常 夏季降水 比较分析
下载PDF
欧洲冬季500hPa环流异常及与中国气候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潘敖大 李忠贤 +1 位作者 倪东鸿 曾刚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用中国160气象站月平均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EOF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冬季欧洲500 hPa高度异常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1)EOF第1模态主要反映了欧洲东部大槽和西欧脊的空间变化特征,定义... 用中国160气象站月平均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EOF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冬季欧洲500 hPa高度异常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1)EOF第1模态主要反映了欧洲东部大槽和西欧脊的空间变化特征,定义了主模态的两种异常型:西高东低型和西低东高型;(2)主模态时间系数与40°N以南中国中东部一直到华南地区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中国东北、内蒙古中东部以及长江下游沿海的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西高东低异常型年,有利于欧洲中高纬冷空气向中国南方地区传输,不利于向中国北方地区传输;有利于孟加拉湾水汽向中国华南地区输送,也有利于西北太平洋水汽向中国东部以及北方输送;欧亚高纬度高压系统减弱,而西北太平洋海面低压系统减弱,东亚冬季风减弱;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异常 EOF分析
下载PDF
1970—2012年河南省初秋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玉周 张录军 +1 位作者 廖荣伟 李元寿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6期93-100,共8页
利用1970—2012年河南省114个气象站9月日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海温数据,采用统计诊断与合成方法对河南省初秋降水的气候特征、异常年份大气环流特征及降水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初秋(9月)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和... 利用1970—2012年河南省114个气象站9月日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海温数据,采用统计诊断与合成方法对河南省初秋降水的气候特征、异常年份大气环流特征及降水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初秋(9月)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80年代前期降水偏多,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至2003年降水偏少,2000年后降水呈波动变化。河南省初秋的降水场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降水区,两个分区降水无显著的线性趋势和突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3年两个降水分区降水均偏少。旱涝年合成高度的差值场表明欧洲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蒙古至中国北方地区及西太平洋区域均是影响河南省初秋降水的关键区;西伯利亚地区为正高度异常、中国北方至蒙古为负高度异常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的环流形势易造成河南省初秋降水偏多;降水偏少年份的环流形势则相反。ENSO为冷位相年,河南省初秋降水易偏多;河南省初秋降水偏少年除受ENSO的影响外,中高纬度环流的影响可能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秋降水 降水区划 趋势分析 大气环流异常 ENSO
下载PDF
辽宁区域性春旱的大气环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阎琦 崔锦 +1 位作者 吴艳青 常国旭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6期29-33,共5页
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逐月海温资料(HadiSST)和辽宁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对辽宁区域性春旱大气环流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山脊和东亚大槽减弱,位相比历年平均位相偏东,中高纬大气环流经向度减小,是导... 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逐月海温资料(HadiSST)和辽宁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对辽宁区域性春旱大气环流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山脊和东亚大槽减弱,位相比历年平均位相偏东,中高纬大气环流经向度减小,是导致中国辽宁区域性春季降水减少的大气环流背景;区域性春旱同期,大陆气压升高,海上气压降低;辽宁上空湿度明显小于历年均值,贝湖到中国辽宁一带盛行西北气流。区域性春旱前冬,辽宁上空200 hPa高度场出现正距平;地面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Nino3海温异常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春旱 大气环流 影响因子 距平合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渭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特征与我国若干气候背景的联系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润春 张秀芝 +1 位作者 吕心艳 贾海源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利用中国1981—2007年土壤湿度资料、地面气象观测旬资料及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NCEPⅡ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探讨了土壤湿度变化的敏感区——渭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与我国若干气候背景的联系。合成分析显示,渭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干年... 利用中国1981—2007年土壤湿度资料、地面气象观测旬资料及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NCEPⅡ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探讨了土壤湿度变化的敏感区——渭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与我国若干气候背景的联系。合成分析显示,渭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干年,中国北方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土壤偏干,降水量偏少,蒸发皿蒸发偏强,空气相对湿度偏小,湿年反之;大气环流也呈完全相反的形势,干年亚洲中高纬位势高度距平分布西正东负,湿年反之。滞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湿度的变化可引起500 h Pa大气高度场的变化,从而使定常波的位置和强度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降水场的变化;渭河流域13—16旬土壤湿度与17—20旬500 h Pa大气环流表现出欧亚—太平洋遥相关(EUP)型,表明土壤湿度对大气的影响可通过大气遥相关的作用传播到其他区域;土壤湿度蒸发对低层大气水汽通量有正贡献,但这种贡献对产生降水所需的水汽而言是次要的,在我国中东部,前期土壤湿度对夏季降水的影响小,对秋季降水则有明显影响;渭河流域前一年秋季和当年春季土壤湿度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显著正相关,表明秋季和春季陆面土壤湿度状况对东亚夏季风的强弱有正反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土壤湿度异常 大气环流变化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大气环流的奇偶对称性(Ⅱ)度量方法和异常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盘兴 管兆勇 徐建军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首先给出南、北半球环流奇、偶对称分量的绝对、相对度量方法。用它分析了1980-1986年月平均500hPa高度场中奇、偶对称分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结果表明:重大EINi-no事件与全球月平均环流奇、偶对称分量的异常存在明显联系,... 本文首先给出南、北半球环流奇、偶对称分量的绝对、相对度量方法。用它分析了1980-1986年月平均500hPa高度场中奇、偶对称分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结果表明:重大EINi-no事件与全球月平均环流奇、偶对称分量的异常存在明显联系,环流偶对称分量的异常与EINino事件盛期准同时出现,奇对称分量的异常在EINino事件发生前半年出现。这一联系在200hPa高度场中甚至表现得更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奇偶对称性 度量法 异常分析
下载PDF
冬季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环流指数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晓娟 王盘兴 汪学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5-795,共11页
利用1850—2009年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场资料(SLP2r),按统一方法定义和计算了北半球冬季5个大气活动中心(Atmospheric Center of Action,ACA)—冰岛低压(ICelandic Low,LIC)、北大西洋高压(North ... 利用1850—2009年Hadley气候中心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场资料(SLP2r),按统一方法定义和计算了北半球冬季5个大气活动中心(Atmospheric Center of Action,ACA)—冰岛低压(ICelandic Low,LIC)、北大西洋高压(North Atlantic subtropical High,HNA)、蒙古高压(MOngolian High,HMO)、阿留申低压(ALeutian Low,LAL)和北太平洋高压(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HNP)的160 a季(月)环流指数序列,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5个ACA冬季、1月的强度指数P均与面积指数S强正相关,二者不独立,P和位置指数λc、φc不完全独立。2)HNA、LAL在160 a间和近年来(1950—2009年)均显著增强,HM O在160 a间亦显著增强,而LIC则在近年来显著增强。3)LIC和HNA均经历了弱→强→弱→强的变化过程,强弱转折时段大致相当。HMO强度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850—1910年偏弱,1910—1940's中期变化较平缓,1940's末—2009年偏强。LAL大致上经历了弱→强→弱→强的变化过程,1856—1895年、1945—1973年偏弱,1895—1945年、1973—2009年偏强。HNP的阶段性变化不明显。4)影响中国冬季气候及异常的ACA主要是HMO,在HMO强年,全国(除西南地区外)冬季气温偏低,四川和华北局部地区降水偏多;其次是位于上游的LIC、HNA,在LIC、HNA强年,我国"三北"部分地区气温偏高;而LAL、HNP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则相对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活动中心 环流指数 中国气候异常 年代际变化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500hPa候平均高度场异常持续性的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剑民 钱传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00-206,共7页
本文应用环流持续性异常判据和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对1951-1986年间夏季北半球500hPa逐俊平均高度场进行了计算分析,探讨夏季持续性环流异常的地理分布及持续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前11项旋转主分量的主要高荷载中心,与持续异常... 本文应用环流持续性异常判据和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对1951-1986年间夏季北半球500hPa逐俊平均高度场进行了计算分析,探讨夏季持续性环流异常的地理分布及持续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前11项旋转主分量的主要高荷载中心,与持续异常的高频数中心或其邻近区域大都基本吻合;候平均环流异常的持续性略高于马尔柯夫过程。但某些区域季节性环流异常及多年趋势性环流异常,通常是由某些环流系统或作用中心多次替换、反复出现的持续性异常所组成的。夏季副热带系统是这类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异常 持续期 高度场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中国南方地区盛夏高温类型及其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和海温异常 被引量:14
13
作者 贾子康 郑志海 封国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8-944,共17页
利用中国2374个站点的日最高气温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以及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南方盛夏高温的主要类型,比较了各类型高温对应的大尺度环流以及与海表温度异常信号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地区年高温日数有明显的增多... 利用中国2374个站点的日最高气温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以及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南方盛夏高温的主要类型,比较了各类型高温对应的大尺度环流以及与海表温度异常信号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地区年高温日数有明显的增多趋势,利用聚类分析将中国南方盛夏高温分为江淮型、华南型和华中型3类。江淮型高温中心区域位于江淮地区,该类型高温空间范围大、发生频次高,典型的环流系统为高、低空呈现异常反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强偏西,南北位置略偏北。该类型高温是西太副高直接控制下的高温类型,与前冬到夏季中部型厄尔尼诺衰减和春季赤道大西洋地区海温偏高有关。华南型高温中心区域在江南南部到华南地区,典型的环流系统是东亚副热带急流的位置偏南,西太副高偏强、偏西和脊线偏南,华南型高温也是西太副高直接控制下的高温,且伴随着西南季风的减弱,干热特征明显,该类型高温与东部型厄尔尼诺衰减及其与之相联系的印度洋“电容器”效应密切相关。华中型高温主要位于湖北和湖南两省,对应的环流型为西太副高偏弱、偏东,在中高纬度与北大西洋-欧亚遥相关型类似,是大陆高压控制下的高温,使得水汽条件比另两类高温好。北大西洋-欧亚遥相关型是华中型高温的可能信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夏高温 聚类分析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下载PDF
The Response of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to El Niño and La Niña Condi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o Seasonal Rainfall Variability over the Horn of Africa
14
作者 Solomon Gunta Hejamady Gangadhara Bhat Busnur Rachotappa Manjunatha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22年第2期475-492,共18页
In this study, we unvei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large-scale tropical teleconnections using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reanalysis dataset. Composite analyses have... In this study, we unvei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large-scale tropical teleconnections using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reanalysis dataset. Composite analyse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know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tropical circulations on the Horn of Africa. The composite analysis performed at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of 850 Mb and 200 Mb, and precipitation rate (mm/day) during six strong El Ni&#241;o and La Ni&#241;a episodes revealed that the large-scale tropical variability induced climate anomalies in space and time. A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upper-level height (200 Mb)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El Ni&#241;o composite years as compared to the La Ni&#241;a years. During El Ni&#241;o conditions, the upper-level divergence initiates low-level vertical motion, thereby enhancing convection, however, during La Ni&#241;a composite years, nearly contrasting situations are noticed in Belg (February to May) season in Ethiopia. However,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at 850 Mb are above-normal during the strong El Ni&#241;o years, suggesting suppressed convection due to vertical shrinking and enhancement of divergence at the lower level. Compared to the Belg (February to May), geopotential anomalies were generally positive during the Kiremt (June to September) season, thereby suppressing the rainfall, particularly in Southern Ethiopia and Northern Part of Kenya. In contrast, an increase in rainfall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Belg season (February to M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potential Height Composite analysis ENS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NCEP Reanalysis Tropical SST Anomalies TELECONNECTIONS Belg Kiremt
下载PDF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概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旰飞 张青 《山西气象》 2014年第2期26-30,共5页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1951年到2005年54个冬季的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发布的1854年-2005年月平均扩展重建海平面温度资料,通过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在年际变...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1951年到2005年54个冬季的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发布的1854年-2005年月平均扩展重建海平面温度资料,通过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表现为全国一致变化型(EOF1)和南北反相变化型(EOF2)两个主要模态,并可以解释总方差68.3%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别对EOF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时问序列进行小波分析发现两个模态都呈现多时间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一步对两个模态与大气环流场及海温场做相关分析表明:当全国冬季气温一直偏高(低)时,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一致偏弱(强),海陆气压差变小(大),以及与此相关的东亚大槽强度变浅(深)和东亚高空急流偏弱(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异常海温对这一模态的出现有一定的预示意义,而中国近海的海温则更多的是被动地随气温改变,尤其是在我国东海黑潮区域,这一状况尤为明显;当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反向变化时,与我国冬季气温相关的大气环流场存在一个北极地区与中低纬度地区的反向震荡,呈现出类似北极涛动(A0)的形态,与我国冬季气温相关的海温场则表现为大约30°N以北海温变化与我国冬季气温EFO第二模态时间序列负相关,30°N以南则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分析 小波分析 大气环流异常 海温异常
下载PDF
宁夏近60 a寒潮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异常
16
作者 黄莹 王素艳 +3 位作者 马阳 王岱 张雯 王璠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18-1728,共11页
利用1961—2020年宁夏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及同期位势高度、海平面气压场和风场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近60 a宁夏24 h、48 h、72 h不同历时寒潮、强寒潮、超强寒潮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寒潮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 利用1961—2020年宁夏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及同期位势高度、海平面气压场和风场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近60 a宁夏24 h、48 h、72 h不同历时寒潮、强寒潮、超强寒潮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寒潮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宁夏近60 a不同强度、不同历时寒潮一致表现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这与冷空气路径及宁夏地形有关。(2)全区寒潮、强寒潮、超强寒潮频次分别占全年总寒潮频次的71.7%、22.6%和5.7%,寒潮以24 h和48 h为主,而强寒潮及超强寒潮不同历时的频次比例相当;各类寒潮存在1—4月递减、10—12月递增的逐月变化特征。(3)宁夏近60 a寒潮、强寒潮、超强寒潮分别以4.5站次·(10a)^(-1)、2.8站次·(10a)^(-1)及0.18站次·(10a)^(-1)的速率减少,其中24 h及48 h短历时频次减少,但72 h长历时增多;且1960s最多,之后波动减少,1990s达到最少,2000s以来波动增多,20世纪80年代后期寒潮及强寒潮发生突变。(4)宁夏寒潮突变前后的大气环流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分布特征,之前环流形势利于极地冷空气活跃南下,之后则相反;但1961—2020年及突变前后宁夏寒潮的关键影响系统较为一致,当乌山阻高异常偏强、东亚大槽偏强、欧洲西岸高度场异常偏低、贝加尔湖西侧以气旋性环流为主、极地冷高压活跃时,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活跃南下,宁夏寒潮则偏多,反之则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时空演变 大气环流 异常分析 宁夏
下载PDF
海南岛春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和海温特征
17
作者 张天圣 赵蕾 蔡英缨 《广东气象》 2021年第3期14-18,共5页
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的逐月资料、美国NO-AA中心OISST1的海温逐月资料,研究了海南岛春季降水变化及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春季降水量较大的地区为东北部到中部地区。春季降水... 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的逐月资料、美国NO-AA中心OISST1的海温逐月资料,研究了海南岛春季降水变化及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春季降水量较大的地区为东北部到中部地区。春季降水量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为2和6年。降水偏多(或偏少)年,高层位势高度呈现北高(或低)南低(或高)的分布状态,中层贝加尔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高压脊偏强(或偏弱),东亚大槽偏强(或偏弱)、偏南(或偏北),副高偏弱(或偏强)、偏南(或偏北),有利于(或不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扩散到华南地区,中南半岛到南海中北部低压(或高压)异常。降水偏多年,西南风携带大量水汽经孟加拉湾南部、中南半岛南部进入南海后与冷空气汇合;降水偏少年,冷空气活动偏北,西南风偏弱。当赤道附近的中东太平洋海区的海温异常偏低、30N°附近的北太平洋海区和我国的黄海、东海附近海区的海温异常偏高时,有利于春季降水,反之则不利于春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降水异常 小波分析 合成分析 大气环流 海温 海南岛
下载PDF
呼和浩特地区2011年11月降水异常成因分析
18
作者 王晓云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年第6期82-83,104,共3页
文章对2011年11月呼和浩特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地区降水较为典型,主要呈现以下3个特点:降雨大值区集中在中部土默特左旗及呼和浩特市市区,南、北部偏小;阶段性显著;极端性强。11月500hPa高度场... 文章对2011年11月呼和浩特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地区降水较为典型,主要呈现以下3个特点:降雨大值区集中在中部土默特左旗及呼和浩特市市区,南、北部偏小;阶段性显著;极端性强。11月500hPa高度场上内蒙古中西部处于平直的西风环流中,期间多短波槽活动,南支槽活跃,副高偏西,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中国北方输送。对应中国西北东部、内蒙古中部偏南降水异常偏多,究其原因与2011年9月开始的拉尼娜事件响应,及此后拉尼娜状态发展加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异常 大气环流 拉尼娜 成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