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低纬地区局地Hadley环流特征及其与大气臭氧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郭世昌 李琼 +4 位作者 刘煜 吕达仁 苏锦兰 段雪梅 李慧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8-486,共9页
利用1975—2008年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1975—2001年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比资料,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东亚低纬度地区之局地Hadley环流的结构及年代际演变特征,分析了该区域局地Hadley环流异常时对应大气臭氧... 利用1975—2008年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1975—2001年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比资料,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东亚低纬度地区之局地Hadley环流的结构及年代际演变特征,分析了该区域局地Hadley环流异常时对应大气臭氧的空间距平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东亚低纬度地区局地Hadley环流既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又具有明显区别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的自身结构特征:除冬季存在明显向南、向北输送的两闭合环流圈外,局地Hadley环流在其余季节均以向南输送为主;(2)该局地Hadley环流具有不同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在整个研究时段上以振荡变化为主,并没有表现出象纬圈平均值那样明显的增强趋势;(3)区域赤道上空平流层20~50 hPa大气臭氧的正负距平异常中包含有局地Hadley环流的异常信息:当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强时,区域赤道上空20~50 hPa大气臭氧有一显著负距平异常中心,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Hadley环流 纬圈平均Hadley环流 臭氧质量混合比 大气环流三维分解 东亚低纬度地区
下载PDF
区域酸性沉降的数值研究Ⅱ.个例模拟和试验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体健 李宗恺 南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20-734,共15页
利用建立的区域酸性污染物沉降模式,配合中尺度模式MM4预报的气象场,以1991年6月12-14日淮河流域的一次降雨过程作为实例,对我国东半部及其相邻地区的酸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模式基本上能够模拟出... 利用建立的区域酸性污染物沉降模式,配合中尺度模式MM4预报的气象场,以1991年6月12-14日淮河流域的一次降雨过程作为实例,对我国东半部及其相邻地区的酸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模式基本上能够模拟出区域酸性沉降的特征,具有良好的综合模拟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中尺度 酸性污染物 沉降模式 空气污染
下载PDF
冷暖事件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韬 吴国雄 郭裕福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3-526,共14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GOALS 5全球海 陆 气耦合模式研究了暖事件 (ElNi no)和冷事件 (LaNina)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的影响 ,并用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GOALS 5全球海 陆 气耦合模式研究了暖事件 (ElNi no)和冷事件 (LaNina)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的影响 ,并用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纬向平均资料来说 ,冷、暖事件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相关量的反相变化特征非常清晰 ,中高纬度地区并不明显。此外 ,还发现 ,暖事件时定常涡动的经向热通量的变化是北半球对流层热带外地区温度异常的主要原因 ,而瞬变波的影响则起抵消作用。冷事件时定常波和瞬变波相互抵消的局地特征也依然存在 ,但瞬变波的影响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暖事件 大气 耦合模式 能量循环 纬向平均环流 厄尔尼诺 海温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全球纬向平均大气环流基本模态年代际变化的凝聚小波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荻 曹杰 +1 位作者 常有礼 李思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81-788,共8页
应用1871—2008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1948—2008年期间全球纬向平均大气环流基本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小波凝聚谱的结果表明全球纬向平均大气环流基本模态存在显著的20年左右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小波凝聚位相的结果清楚地显示... 应用1871—2008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1948—2008年期间全球纬向平均大气环流基本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小波凝聚谱的结果表明全球纬向平均大气环流基本模态存在显著的20年左右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小波凝聚位相的结果清楚地显示了纬向平均大气环流基本模态的变化顺序.在2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时间尺度上,全球纬向平均温度超前纬向平均位势高度2个月,同时超前纬向平均流10个月出现变化;全球纬向平均位势高度又超前纬向平均流8个月出现变化.全球温度上升(下降),将使高纬度的纬向平均位势高度降低(升高),中低纬度的纬向平均位势高度升高(降低);进而使得中高纬和热带的纬向平均西风加(减)速或东风减(加)速,同时使极地和副热带的西风减(加)速或东风加(减)速.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全球显著增暖的异常信号最早出现在南半球对流层顶附近,其次出现在南半球对流层低层、北半球对流层顶附近和北半球对流层低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增暖 大气环流基本模态 年代际变化 凝聚小波
下载PDF
瞬变涡动强迫对大气环流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袁建强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128-132,共5页
以吴国雄的北半球长波谱模式为基础,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初步探讨了瞬变涡动强迫对形成大气环流的特定结构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得到,瞬变涡动强迫对纬向平均气流的强度、位置以及定常波的温、压结构有着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 瞬变涡动 大气 环流
下载PDF
地球大气纬向风系、副热带高压和太阳较差自转的形成机制
6
作者 叶更新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9-857,共9页
利用N-S(Navier-Stokes)方程和一个基本假设推导出星体大气平均纬向风和平均气压公式,根据公式讨论了地球大气纬向风系和平均气压以及副热带高压的成因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地球大气纬向风是大气微团密度与基准大气密度存在差异... 利用N-S(Navier-Stokes)方程和一个基本假设推导出星体大气平均纬向风和平均气压公式,根据公式讨论了地球大气纬向风系和平均气压以及副热带高压的成因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地球大气纬向风是大气微团密度与基准大气密度存在差异而形成的,大气微团的密度大于(小于)基准密度,则为西风(东风);密度的差距越大,风速越强。在中高纬度地区大气微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而向空间辐射多,导致其密度变大,因此在中高纬度盛行西风;而在低纬度地区,因为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使大气微团密度变小而盛行东风。夏季(冬季)太阳辐射增强(减弱)使得大气微团密度变小(增大),进而导致中高纬度地区西风减弱(增强)和低纬度地区的东风加强(减弱)。风速的大小还与纬度的余弦成正比,这就使得最大西风带位于中纬度地区而不是大气微团密度最大的极地附近;也使得最大的东风不是发生在太阳直射点附近而是靠近赤道一侧。根据气压公式和大气密度的经向差异可以得出中高纬度区域气压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分布特征,而太阳辐射所造成低纬地区密度的减小是该区域气压大于中高纬度的主要原因;在赤道上纬度的正弦为零,使得气压在赤道上存在极小值,导致了赤道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且太阳辐射越强、副热带高压越强。因为纬度正弦因子的存在,使得副高脊线总是位于太阳直射点的向极一侧。在假定太阳大气为理想气体的情况下,由N-S方程推导出太阳大气自转角速度随纬度的变化公式,由此解释了太阳较差自转的成因在于低纬地区的大气微团密度大于高纬度,并且在赤道上大气微团的密度最大。该公式与观测得到的经验公式在略去高阶小项后一致。由此认为,太阳大气的运动在形成机制上与地球大气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在太阳表面没有象地球表面那样受太阳辐射的影响,N-S方程是所有星体(包括恒星、行星)大气共同遵守的动力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风系 副热带高压 太阳较差自转 季节变化 太阳辐射
下载PDF
Extrem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drought event in the whol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the midsummer of 2022 被引量:1
7
作者 Zhuo-Zhuo LYU Hui GAO +1 位作者 Rong GAO Ting DING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642-650,共9页
Due to their huge socio-economic impacts and complex formation causes,extreme and continuous drought events have become the focus and nodus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In the midsummer(July-August)of 2022,a severe dro... Due to their huge socio-economic impacts and complex formation causes,extreme and continuous drought events have become the focus and nodus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In the midsummer(July-August)of 2022,a severe drought event occurred in the whole Yangtze River Basin(YRB),China.During that period,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RB dropped over 40%less than the 1961-2021 climatic mean,which had never happened previously.Furthermore,the temperature was the highest during 1961-2022.The record-breaking magnitude of less rainfall and high temperature directly led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is extreme drought event.An atmospheric moisture budge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YRB midsummer rainfall anomaly was dominated by the anomalous powerful vertical moisture advection,which was derived from the strongest descending motion over the whole YRB in the 2022 midsummer during 1981-2022.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during the midsummer remained stronger,more westward and lasted longer than the climatic mean.As a result,the whole YRB was controlled by a positive geopotential height centre.Further evidence revealed that the anomalous subtropical zonal flow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inducing the extreme descent over the YRB.Moreover,the anomalous upper-tropospheric easterly flow over the YRB in 2022 is the strongest during 1981-2022,modulating the generation of the unprecedented descent anomaly over the YRB.The likelihood that an integrated connection of severe drought in East Asia and flood in West Asia and northwestern South Asia would increase when the extremely strong easterly anomalie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emerged and induced descending adiabatic flow on the eastern sid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insights into the predictability of extreme drought events and provide ways to improve predi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River Basin Midsummer extreme drough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zonal flow Water vapour budget Subtropical hig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