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local elasticity of SiO_x film by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被引量:2
1
作者 何存富 张改梅 吴斌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8期449-455,共7页
In this paper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SiOx film are investigated quantitatively for local fixed point and qualitatively for overall area by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AFAM) in which the sample is vibrated a... In this paper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SiOx film are investigated quantitatively for local fixed point and qualitatively for overall area by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AFAM) in which the sample is vibrated at the ultrasonic frequency while the sample surface is touched and scanned with the tip contacting the sample respectively for fixed point and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The SiOx films on the silicon wafers are prepared by the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PECVD), The local contact stiffness of the tip-SiOx film is calculated from the contact resonance spectrum measured with the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Using the reference approach, indentation modulus of SiOx film for fixed point is obtained. The images of cantilever amplitude are also visualized and analysed when the SiOx surface is excited at a fixed frequ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oustic amplitude images can reflect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mic force acoustic microscopy SiOx film contact resonance frequency local elasticity
下载PDF
Orientation of molecular interface dipole on metal surface investigated by noncontact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被引量:2
2
作者 YUAN BingKai CHEN PengCheng +3 位作者 ZHANG Jun CHENG ZhiHai QIU XiaoHui WANG Ch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0期3630-3635,共6页
We investigated the orientations of interface dipole moments of individual non-planar titanyl phthalocyanine(TiOPc)molecules on Cu(111)and Cu(100)substrates using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and noncontact atomi... We investigated the orientations of interface dipole moments of individual non-planar titanyl phthalocyanine(TiOPc)molecules on Cu(111)and Cu(100)substrates using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and noncontact atomic force microscope(NC-AFM).The dipole moment orientations corresponding to two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individual TiOPc molecules were determined unambiguously.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ctual molecular structur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M topographie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ub-molecular resolution imaging and local contact potential difference(LCPD)measurements.Comparing with the pristine substrate,the LCPD shift due to the adsorption of non-planar molecule is dependent on the permanent molecular dipole,the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the molecule,and the molecular configurations.This work would shed light on tailoring interfacial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controlling local physical properties via polar molecule adsor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分子结构 非接触式 金属表面 偶极子 界面 CU(100) CU(111)
原文传递
Dynamic fric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enhanced contrast in high frequency bimodal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被引量:3
3
作者 Xinfeng TAN Dan GUO Jianbin LUO 《Friction》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748-761,共14页
Dynamic friction occurs not only between two contact objects sliding against each other,but also between two relative sliding surfaces several nanometres apart.Many emerging micro-and nano-mechanical systems that prom... Dynamic friction occurs not only between two contact objects sliding against each other,but also between two relative sliding surfaces several nanometres apart.Many emerging micro-and nano-mechanical systems that promise new applications in sensors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y suffer or benefit from noncontact friction.Herein we demonstrate the distance-dependent friction energy dissipation between the tip and the heterogeneous polymers by the bimodal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method driving the second order flexural and the first order torsional vibration simultaneously.The pull-in problem caused by the attractive force is avoided,and the friction dissipation can be imaged near the surface.The friction dissipation coefficient concept is proposed and three different contact states are determined from phase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urves.Image contrast is enhanced in the intermediate setpoint region.The work offer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directly detecting the friction dissipation and high resolution images,which overcomes the disadvantages of existing methods such as contact mode AFM or other contact friction and wear measuring instru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friction energy dissipation contact states image contrast bimodal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
原文传递
探索微纳尺度润湿动力学:长针式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与进展
4
作者 关东石 聂鹏程 +2 位作者 闫财山 郭永杰 童彭尔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7-1510,共14页
“如何在微观层面测量界面现象”是微纳尺度实验流体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被列入世界前沿125个科学问题名单(Sanders S,Science,2021).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光学手段很难直接测量微纳尺度下的流动与界面现象.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 “如何在微观层面测量界面现象”是微纳尺度实验流体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被列入世界前沿125个科学问题名单(Sanders S,Science,2021).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光学手段很难直接测量微纳尺度下的流动与界面现象.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精准操控和小尺度力学测量等优势,结合长针式探针组装成的微流变计可以直接测量气-液-固三相接触线上的毛细力,并监测探针在垂直方向运动中力的动态变化.通过该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流体界面的动力学行为以及各类材料在液体环境中力学性质在微纳尺度的精确表征.文章将系统介绍长针式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微纳尺度非理想界面润湿动力学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低能垒表面毛细力的速度依赖性与非对称性、无序粗糙表面接触线黏滑运动的统计学规律、柔性表面接触线动力学的状态与速度定律、以及离子液体-金属界面处电场对接触角迟滞的调控等,最后展望了该技术在新兴领域中的应用.该实验手段为检验各类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提供了可信数据,为探究界面上复杂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流动与界面流动 三相接触线 润湿动力学 原子力显微镜 流固界面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在有机缓蚀剂研究中的应用
5
作者 王伦滔 王慧如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8,共21页
有机缓蚀剂具有低毒性和高性价比等优点,在低浓度的注射剂量下可以实现优良的缓蚀效果,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碳钢)、电子工业(铜)、车辆船舶和航空航天工业(铝),保护合金材料免受腐蚀危害。现有的电化学测试技术已经在有机缓蚀剂领域... 有机缓蚀剂具有低毒性和高性价比等优点,在低浓度的注射剂量下可以实现优良的缓蚀效果,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碳钢)、电子工业(铜)、车辆船舶和航空航天工业(铝),保护合金材料免受腐蚀危害。现有的电化学测试技术已经在有机缓蚀剂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有关界面电化学反应的平均动力学信息,但是无法直接解析缓蚀剂的吸附及作用机制。随着金属腐蚀与缓蚀剂研究的微观化和系统化发展,电化学分析手段逐渐与其他分析技术(如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等)紧密结合,开展了对缓蚀剂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在这些分析技术中,原子力显微镜(AFM)由于空间分辨率成像能力高,受工作环境和样品性质的局限较少,在有机缓蚀剂于金属/溶液界面的直观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原子力显微镜在有机缓蚀剂领域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几种操作模式,详述了AFM的接触模式在有机缓蚀剂研究中的普遍应用和其局限性,总结了AFM的敲击模式在表面活性剂吸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研究现状并延伸到有机缓蚀剂的吸附研究,综述了AFM几个衍生功能(包括纳米刮擦、力-距离曲线、摩擦力和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在有机缓蚀剂研究中获得的缓蚀剂膜的力学和电化学相关信息,最后对AFM在有机缓蚀剂领域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表面技术 有机缓蚀剂 表面活性剂 接触模式 敲击模式
下载PDF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工程优化研究
6
作者 王烨 焦忆楠 +8 位作者 郭军霞 刘欢 李睿 尚子璇 张士东 王永浩 耿海川 侯登录 赵晋津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23-1330,I0011,共9页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低能耗和低成本等优点,但PSCs界面缺陷引起的非辐射复合严重阻碍了其光电转换性能提升。本研究通过降低氧化镍空穴传输层的粒径尺寸,提高粒径均匀性,实现了光生空穴在电池界面...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低能耗和低成本等优点,但PSCs界面缺陷引起的非辐射复合严重阻碍了其光电转换性能提升。本研究通过降低氧化镍空穴传输层的粒径尺寸,提高粒径均匀性,实现了光生空穴在电池界面的高效传输;并通过优化钙钛矿薄膜的反溶剂作用时间提升结晶质量,降低界面非辐射复合,改善空穴传输层和钙钛矿的界面问题,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从10.11%提高到18.37%。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研究表明,界面优化后的钙钛矿薄膜在亮态下的表面接触电位差相比于暗态下增加了120.39 mV。采用压电力原子力显微镜(PFM)分析钙钛矿薄膜明暗态铁电性能,发现界面优化后的钙钛矿铁电极化变化微弱,说明优化界面有效降低了电池界面缺陷和迟滞效应。该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氧化镍空穴传输层,提高钙钛矿薄膜质量,减少了界面缺陷,降低了非辐射复合和电池迟滞效应,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原子力显微镜 接触电位差 铁电极化
下载PDF
原子分辨显微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袁秉凯 陈鹏程 +3 位作者 仉君 程志海 裘晓辉 王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70-1384,共15页
非接触原子力显微技术(NC-AFM)近年来发展迅速.NC-AFM对单个分子的成像和谱学实现了原子分辨和单个化学键分辨.NC-AFM自身功能的拓展及其与不同探针技术的联用将为材料、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有关的研究提供崭新的思路.本文首先介绍NC-... 非接触原子力显微技术(NC-AFM)近年来发展迅速.NC-AFM对单个分子的成像和谱学实现了原子分辨和单个化学键分辨.NC-AFM自身功能的拓展及其与不同探针技术的联用将为材料、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有关的研究提供崭新的思路.本文首先介绍NC-AFM和qPlus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然后讨论原子尺度的相互作用力和短程力的精确测量,总结近年来NC-AFM在原子尺度的化学结构成像、化学识别、电子结构性质分析以及原子操纵技术中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开尔文探针力显微技术(KPFM)在局域接触势差(LCPD)测量方面的应用.最后展望了NC-AFM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 非接触原子力显微技术 qPlus传感器 化学识别 原子操纵 电子结构 开尔文探针力显微技术
下载PDF
活体细胞骨架的原子力显微成像 被引量:4
8
作者 林丹樱 王秀凤 +2 位作者 韩东 马万云 陈瓞延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为研究原子力显微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实现对活体细胞骨架纳米尺度的实时观察,采用轻敲模式和接触模式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成像。结果显示不同模式在分辨细胞超微结构及质膜下细胞骨架纤维束等方面各有特点,可从不... 为研究原子力显微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实现对活体细胞骨架纳米尺度的实时观察,采用轻敲模式和接触模式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成像。结果显示不同模式在分辨细胞超微结构及质膜下细胞骨架纤维束等方面各有特点,可从不同角度获取细胞骨架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成像 大鼠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骨架 轻敲模式 接触模式
下载PDF
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炬 程先华 +2 位作者 上官倩芡 白涛 王梁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利用分子自组装方法在羟基化的玻璃基片表面制备了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单层膜,采用接触角测定仪考察了其成膜速率,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自组装单层膜表面典型元素的化学状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薄膜的表面形貌,并... 利用分子自组装方法在羟基化的玻璃基片表面制备了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单层膜,采用接触角测定仪考察了其成膜速率,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自组装单层膜表面典型元素的化学状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薄膜的表面形貌,并采用静-动摩擦系数测定仪评价了单层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当成膜时间达到15min后,相应的自组装单层膜与水的接触角达到103°,此后接触角随成膜时间的继续延长基本保持不变;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单层膜可以降低基片的摩擦系数,并且在较低载荷下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三甲氧基硅烷 自组装单层膜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纳米尺度接触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晓京 詹胜鹏 迟毅林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0-255,共6页
为研究纳米尺度接触过程力学行为,以刚性半球体接触压入单晶硅表面为分析对象,建立分子动力学模型并求解仿真,得到纳米尺度接触过程中微观接触区域的状态变化和接触作用力变化规律。由于粘附力作用,两表面尚未完全接触时,基体原子发生... 为研究纳米尺度接触过程力学行为,以刚性半球体接触压入单晶硅表面为分析对象,建立分子动力学模型并求解仿真,得到纳米尺度接触过程中微观接触区域的状态变化和接触作用力变化规律。由于粘附力作用,两表面尚未完全接触时,基体原子发生纳米尺度接触所特有的"突跳"现象。随着接触深度增加,基体原子位错和滑移带相继出现,接触区域的硅材料由初期弹性变形转向后期塑性变形。在脱离接触过程中,基体材料有部分弹性恢复,接触完全脱离时,球面仍粘附着部分硅原子。然后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时的参数条件和接触过程,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动力学模拟不但对纳米尺度接触过程力学行为的分析是可行和有效的,而且可以观察到实验无法反映的微观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尺度 接触 分子动力学模拟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空气电晕辐照对聚酯薄膜表面组成及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向东 盛德鲲 +1 位作者 高秀梅 杨宇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50-756,共7页
分析了聚酯薄膜经空气电晕等离子体辐照处理后,其表面组成和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聚酯薄膜表面的活性基团在亲水环境中更倾向于迁移至表面,而不是向次表面或者基材本体内迁移。薄膜表面CO和O—H的引入量随电晕辐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分析了聚酯薄膜经空气电晕等离子体辐照处理后,其表面组成和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聚酯薄膜表面的活性基团在亲水环境中更倾向于迁移至表面,而不是向次表面或者基材本体内迁移。薄膜表面CO和O—H的引入量随电晕辐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XPS结果表明,C—O、CO和OCO的总含量增大,O1s谱图中新峰的结合能为532.49 eV,对应于聚酯薄膜表面过氧化物的—O—O—键。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表明,聚酯薄膜经电晕辐照后,表面形成离散的球状颗粒,表面粗糙度变化范围在10 n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晕辐照 聚酯薄膜 表面改性 接触角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AFM针尖“突跳”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樊康旗 贾建援 王卫东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9-343,共5页
为了研究原子力显微镜(AFM)“突跳”现象的产生机理,基于经典弹性理论和Lennard-Jones势能定律建立了AFM针尖与样品纳米接触的弹性模型。给出了在AFM针尖逐渐趋近样品表面的过程中,AFM针尖与样品间的粘着力、样品表面的轮廓曲线和样品... 为了研究原子力显微镜(AFM)“突跳”现象的产生机理,基于经典弹性理论和Lennard-Jones势能定律建立了AFM针尖与样品纳米接触的弹性模型。给出了在AFM针尖逐渐趋近样品表面的过程中,AFM针尖与样品间的粘着力、样品表面的轮廓曲线和样品表面的变形量随AFM针尖与样品表面间距的变化规律。分析了AFM“突跳”现象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AFM“突跳”现象主要是由样品表面在粘着引力的作用下产生拉伸变形并与AFM针尖“突跳”接触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突跳” 粘着 纳米接触模型
下载PDF
不同链长二元混合自组装薄膜的制备及其微观摩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蕾 宋仕永 张平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7-432,共6页
采用分步组装的方法,将正己酰氯、正癸酰氯、正十四碳酰氯和硬脂酰氯按不同比例混合,接枝到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乙烯基二胺(DA)氨基自组装膜表面,制备出一系列不同链长二元混合自组装薄膜;通过调节溶液中二元组分的相对比例,得到一... 采用分步组装的方法,将正己酰氯、正癸酰氯、正十四碳酰氯和硬脂酰氯按不同比例混合,接枝到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乙烯基二胺(DA)氨基自组装膜表面,制备出一系列不同链长二元混合自组装薄膜;通过调节溶液中二元组分的相对比例,得到一系列不同厚度和不同表面润湿性的纳米有机薄膜;对薄膜进行了接触角测量、椭圆偏光测厚以及原子力形貌分析,并用摩擦力显微镜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没有发现相分离现象,而且研究发现,随着长碳链分子所占比例的增大,薄膜的致密度增加,表面疏水性能增强,微观摩擦系数也随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薄膜 微观摩擦力 混合薄膜 接触角 椭圆偏光厚度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悬臂梁在超声波激励下的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存富 吴再奇 +1 位作者 吴斌 张改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09-1014,共6页
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原子力显微镜的悬臂在超声激励下的振动行为进行数值计算,对实验结果进行预估,并将计算结果与超声原子力显微镜实验方法获得的谐振频谱进行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可靠性.同时,分析了悬臂上探针... 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原子力显微镜的悬臂在超声激励下的振动行为进行数值计算,对实验结果进行预估,并将计算结果与超声原子力显微镜实验方法获得的谐振频谱进行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可靠性.同时,分析了悬臂上探针的位置对谐振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悬臂梁振动的谐振频率随着接触刚度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随着探针位置与悬臂固定端的距离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原子力显微镜 悬臂 谐振频谱 接触刚度
下载PDF
原子力声显微镜的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旖旎 白文坤 胡兵 《声学技术》 CSCD 2014年第6期508-511,共4页
原子力声显微镜结合了超声检测技术的三维成像能力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尺度成像的近场显微技术。它在商用的原子力显微镜设备的基础上加以压电超声传感器产生声激励,并使用锁相放大器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既可得到三维的纳米级的清晰形... 原子力声显微镜结合了超声检测技术的三维成像能力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尺度成像的近场显微技术。它在商用的原子力显微镜设备的基础上加以压电超声传感器产生声激励,并使用锁相放大器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既可得到三维的纳米级的清晰形貌图,又能通过建模分析样品表面的接触刚度及样品的弹性模量。目前,原子力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材料领域,用于检测样品的机械性能,比如样品的接触刚度、薄膜高分子材料的弹性模量,同时还运用于医学生物领域,用于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表面和亚表面的弹性模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声显微镜 纳米图像 弹性模量 接触刚度
下载PDF
钼/全氟聚醚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世红 王金清 +1 位作者 王博 刘维民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68-471,共4页
利用电子束蒸镀和浸涂技术在GCr15轴承钢表面制备了钼/全氟聚醚复合润滑膜(Mo/PFPE);利用接触角测定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复合润滑膜的表面性质和化学状态;采用DF-PM型动-静摩擦系数精密测定仪考察了复合薄膜的摩擦学性能,采用... 利用电子束蒸镀和浸涂技术在GCr15轴承钢表面制备了钼/全氟聚醚复合润滑膜(Mo/PFPE);利用接触角测定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复合润滑膜的表面性质和化学状态;采用DF-PM型动-静摩擦系数精密测定仪考察了复合薄膜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薄膜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与金属Mo薄膜相比,Mo/PFPE复合薄膜同钢对摩时的摩擦系数显著降低,耐磨性能明显改善,Mo/PFPE复合薄膜同钢对摩时主要呈现轻微磨粒磨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15轴承钢 Mo/PFPE复合薄膜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射频等离子体聚合多层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丹琴 杨利营 +1 位作者 董波 印寿根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采用等离子体聚合方法,分别以甲基丙烯酸甲酯、正硅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为原料制备了3种聚合物薄膜,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接触角(ContactAngle)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所得的聚合物... 采用等离子体聚合方法,分别以甲基丙烯酸甲酯、正硅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为原料制备了3种聚合物薄膜,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接触角(ContactAngle)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所得的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光学透明性及疏水性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具有最好的可见光透过率和最佳的表面粗糙度(RMS).聚正硅酸乙酯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随射频功率变化不大.聚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薄膜在低功率下有较低的表面粗糙度,但随着入射功率的增加,等离子体刻蚀作用使得表面粗糙度增加.SEM照片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表面平坦致密无针孔.静态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三种聚合物薄膜都有较好的疏水性能,以聚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薄膜的疏水性能最佳.利用等离子连续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聚正硅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3层复合薄膜,并对复合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聚合 接触角 原子力显微镜 疏水性能 表面粗糙度 多层膜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中化学成键对力的贡献(英文)
18
作者 李娜 陈曦 薛其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5-209,共5页
迄今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它不仅能够得到表面的原子周期结构,还能给出分子内部的化学键信息.针尖和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原子力显微镜的有效信号,主要包括三种,即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和化学键... 迄今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它不仅能够得到表面的原子周期结构,还能给出分子内部的化学键信息.针尖和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原子力显微镜的有效信号,主要包括三种,即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相互作用.本文在生长于Si(111)-7×7的铅薄膜上测量了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化学键相互作用.通过获取该相互作用随偏压的变化,并且利用抛物线拟合有效局域接触势的位置,我们发现它是随着针尖和样品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这种趋势来自于针尖和样品之间波函数的交叠.从而可以得到电子的衰减长度.我们还测量到了该衰减长度随着铅薄膜厚度的变化会发生振荡,这种振荡归因于平顶楔形铅岛内电子的量子尺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Q-plus传感器 局域接触势 化学键 量子尺寸效应
下载PDF
表/界面水的扫描探针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尤思凡 孙鲁晔 +2 位作者 郭静 裘晓辉 江颖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3-144,共22页
表面和界面水在自然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技中无处不在.它在物理、化学、环境学、材料学、生物学、地质学等诸多基础学科和应用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表面和界面水的功能与特性的研究,是水基础科学的一项核心任务.然而,... 表面和界面水在自然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技中无处不在.它在物理、化学、环境学、材料学、生物学、地质学等诸多基础学科和应用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表面和界面水的功能与特性的研究,是水基础科学的一项核心任务.然而,由于水分子之间氢键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及其与水-固界面相互作用的竞争,使得表(界)面水对于局域环境的影响非常敏感,往往需要深入到分子层次研究其微观结构和动力学过程.近年来,新型扫描探针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单分子甚至亚分子尺度上对表(界)面水展开细致的实空间研究.本文着重介绍几种代表性的扫描探针技术及其在表(界)面水体系中的应用,包括: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术、单分子振动谱技术、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和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术.此外,本文还将对表(界)面水扫描探针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界面水 扫描隧道显微镜 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 单分子振动谱
下载PDF
The properties of surface nanobubbles formed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被引量:2
20
作者 Zheng-Lei Zou Nan-Nan Quan +5 位作者 Xing-Ya Wang Shuo Wang Li-Min Zhou Jun Hu Li-Juan Zhang Ya-Ming Do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8期455-459,共5页
The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the reported surface nanobubbles are related to the substrate used and the generation method. Here, we desig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hydrophobicity of the... The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the reported surface nanobubbles are related to the substrate used and the generation method. Here, we desig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hydrophobicity of the substrate and the produc- tion method on the form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anobubbles. We choose three different substrates, dodecyltrichlorosilane (DTS) modified silicon, octadecyltrichlorosilane (OTS) modified silicon, and 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HOPG) as nanohubble substrates, and two methods of ethanol-water exchange and 4-℃ cold water to produce nanobubbles. It is found that using ethanol-water exchange method could produce more and larger nanobubbles than the 4-℃ cold water method. The contact angle of nanobubbles produced by ethanol-water exchange depends on the hydrophobicity of sub- strates, an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ydrophobicity of substrates. More interestingly, nanoscopic contact angle approaches the macroscopic contact angle as the hydrophobicity of substrates increas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se results would be very useful to understand the stability of surface nanobubb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BUBBLES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contact angle hydrophobic modific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