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4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imple atomization approach enables monolayer dispersion of nano graphenes in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with excellent strength gains
1
作者 Nanxi Dang Rijiao Yang +4 位作者 Chengji Xu Yu Peng Qiang Zeng Weijian Zhao Zhidong Zhang 《Nano Materials Scienc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Carbon nano additives(CNAs)are critical to achieving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functionalized composites,however,controlling the dispersion of CNAs in material matrix is always a challenging task.In this study,a simple... Carbon nano additives(CNAs)are critical to achieving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functionalized composites,however,controlling the dispersion of CNAs in material matrix is always a challenging task.In this study,a simple atomization approach wa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o promote the dispersion efficiency of graphene nanoplatelets(GNPs)in cement composites.This atomization approach can be integrated with the direct,indirect and combined ultrasonic stirrings in a homemade automatic stirring-atomization device.Mechanical and microstructure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hardened cement pastes blended with GNPs in different stirring and mixing approaches.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 ultrasonic stirrings enabled more homogeneous dispersions of GNP particles with a smaller size for a longer duration.The atomized droplets with the mean size of~100μm largely mitigated GNPs’agglomerations.Monolayer GNPs were observed in the cement matrix with the strength gain by up to 54%,and the total porosity decrease by 21%in 0.3 wt%GNPs dosage.The greatly enhanced dispersion efficiency of GNPs in cement also raised the cement hydration.This work provides an effective and manpower saving technique toward dispersing CNAs in engineering materials with great industrialization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MATERIALS DISPERSION atomization STRENGTH Microstructure
下载PDF
Coordination of distinctive pesticide adjuvants and atomization nozzles on droplet spectrum evolution for spatial drift reduction
2
作者 Shidong Xue Jingkun Han +3 位作者 Xi Xi Zhong Lan Rongfu Wen Xuehu M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50-262,共13页
Pesticide adjuvants,as crop protection products,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reduce drift loss and improv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by regulating droplet spectrum.However,the coordinated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adjuvants a... Pesticide adjuvants,as crop protection products,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reduce drift loss and improv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by regulating droplet spectrum.However,the coordinated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adjuvants and nozzles on droplet spectrum remain unclear.Here,we establis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oplet spectrum evolution and liquid atomization by investigating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plet diameter distribution near the nozzle.Based on this,the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distinctive pesticide adjuvants on droplet spectrum were clarified,and the corresponding drift reduction performances were quantitively evaluated by wind tunnel experiments.It shows that the droplet diameter firstly shifts to the smaller due to the liquid sheet breakup and then prefers to increase caused by droplet interactions.Reducing the surface tension of sprayed liquid facilitates the uniform liquid breakup and increasing the viscosity inhibits the liquid deformation,which prolong the atomization proces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roplet spectrum.As a result,the drift losses of flat-fan and hollow cone nozzles are reduced by about 50%after adding organosilicon and vegetable oil adjuvants.By contrast,the air induction nozzle shows a superior anti-drift ability,regardless of distinctive adjuvants.Our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s into rational adjuvant design and nozzle selection in the field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sticide drift Spray droplet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Spray atomization Transport processes ADJUVANTS
下载PDF
Investigations on High-Speed Flash Boiling Atomization of Fuel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3
作者 Wei Zhong Zhenfang Xin +1 位作者 Lihua Wang Haiping Liu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4年第5期1427-1453,共27页
Flash boiling atomization(FBA)is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enhancing spray atomization,which can generate a fine and more evenly distributed spray by increasing the fuel injection temperature or reducing the ambient pr... Flash boiling atomization(FBA)is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enhancing spray atomization,which can generate a fine and more evenly distributed spray by increasing the fuel injection temperature or reducing the ambient pressure.However,when the outlet speed of the nozzle exceeds 400 m/s,investigating high-speed flash boiling atomization(HFBA)becomes quite challenging.This difficulty arises fromthe involvement ofmany complex physical processes and the requirement for a very fine mesh in numerical simulations.In this study,an HFBA model for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is established.This model incorporat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atomization,as well as vaporization and boilingmodels,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flash boiling spray.Compared to lowspeed FBA,these physical processes significantly impact HFBA.In this model,the Eulerian description is utilized for modeling the gas,and the Lagrangian description is applied to model the droplets,which effectively captures the movement of the droplets and avoids excessive mesh in the Eulerian coordinates.Under various conditions,numerical solutions of the Sauter mean diameter(SMD)for GDI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validating the proposed model’s performance.Simulations based on this HFBA model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fuel injection temperature and ambient pressure on the atomization process.Numerical analyses of the velocity field,temperature field,vapor mass fraction distribution,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and spray penetration length under different superheat degrees reveal that high injection temperature or low ambient pressure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small and dispersed droplet distribution.This effect is conducive to the refinement of spray particles and enhances atom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flash boiling atomiz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Eulerian description Lagrangian description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
下载PDF
Investig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two typical jet crushing methods on the atomization and dust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nozzles
4
作者 Han Han Hetang Wang +3 位作者 Qi Zhang Yunhe Du Haojie Wang Hui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92-106,共15页
Single-fuid nozzles and dual-fuid nozzles are the two typical jet crushing methods used in spray dust reduction. To distinguish the atomization mechanism of single-fuid and dual-fuid nozzles and improve dust control e... Single-fuid nozzles and dual-fuid nozzles are the two typical jet crushing methods used in spray dust reduction. To distinguish the atomization mechanism of single-fuid and dual-fuid nozzles and improve dust control efciency at the coal mining faces, the atom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ust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two nozzles were quantitatively compared. Results of experiments show that, as water supply pressure increased, the atomization angle of the swirl pressure nozzle reaches a maximum of 62° at 6 MPa and then decreases, but its droplet size shows an opposite trend with a minimum of 41.7 μm. The water supply pressure helps to improve the droplet size and the atomization angle of the internal mixing air–liquid nozzle, while the air supply pressure has a suppressive efect for them. When the water supply pressure is 0.2 MPa and the air supply pressure reaches 0.4 MPa, the nozzle obtains the smallest droplet size which is 10% smaller than the swirl pressure nozzle. Combined with the dust reduc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when the water consumption at the working surface is not limited, using the swirl pressure nozzle will achieve a better dust reduction efect. However, the internal mixing air–liquid nozzle can achieve better and more economical dust reduction performance in working environments where water consumption is limi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control Spray nozzle atomization characteristics Dust reduction performance
下载PDF
Atomization Theorem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nd General Relativity
5
作者 Sergei Yurievich Eremenko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3年第1期158-191,共34页
Formulated Atomization Theorems extend the theory of Atomic AString Functions evolving since the 1970s allowing representation of polynomials, complex analytic functions, and solutions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differen... Formulated Atomization Theorems extend the theory of Atomic AString Functions evolving since the 1970s allowing representation of polynomials, complex analytic functions, and solutions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via Atomic Series over smooth finite Atomic Splines. Noting the preservation of analyticity for Ricci and Einstein tensors, special new theorems are formulated for General Relativity representing spacetime field via superpositions of flexible finite “solitonic atoms” resembling quanta. The novel Atomic Spacetime model correlates with A. Einstein’s 1933 paper predicting a new “atomic theory”. The theorems can be applied to many theories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elasticity, hydrodynamics, soliton, and field theories for unified representation of fields via series over finite Atomic AString Functions which may offer a unified theory under research where fields are connected with a common mathematical ances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mic Function AString Splines SERIES SPACETIME General Relativity
下载PDF
原子层制造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挑战
6
作者 钱林茂 陈蓉 +11 位作者 朱利民 赵德文 彭小强 周平 邓辉 余家欣 曹坤 杜春阳 武恩秀 江亮 石鹏飞 陈磊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14,共16页
原子层制造是指加工精度达到原子层量级的可控制造技术,包括原子层去除、添加、迁移等。针对信息、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核心零部件超高性能构建的发展需求,通过原子层可控去除制造全频段原子级精度无损表面,并结合原子层增材制造原子... 原子层制造是指加工精度达到原子层量级的可控制造技术,包括原子层去除、添加、迁移等。针对信息、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核心零部件超高性能构建的发展需求,通过原子层可控去除制造全频段原子级精度无损表面,并结合原子层增材制造原子级新结构,有望实现特殊功能的有效创成,保证超高性能的安全可靠。另外,后摩尔时代先进芯片的制造工艺将迈入亚纳米物理极限,原子层制造需求贯穿芯片制造工艺的全流程。本文阐述了原子层制造技术的发展需求与研究进展,围绕原子层抛光、原子层沉积/刻蚀、原子层损伤控制、原子层工艺与装备等领域,梳理了原子层制造的发展方向及研究目标,凝练了原子层制造领域未来的关键科学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前沿研究方向和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制造 原子层抛光 原子层沉积/刻蚀 原子层损伤控制 原子层制造工艺与装备
下载PDF
原子级制造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
7
作者 雒建斌 郭东明 +17 位作者 杨华勇 叶鑫 钱林茂 居冰峰 姜澜 邵金友 张振宇 陈磊 陈远流 胡洁 李祥明 冯俊元 韩伟娜 谭新峰 解国新 赖一楠 苗鸿雁 王岐东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8,共13页
人类的制造技术逐步向原子级推进,原子作为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虽然它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核、电子等,但是从制造的角度看,原子级制造可以说是人类制造的最底层技术,也是继微纳制造之后新的制造范式,可将制造精度以及产品性能推向极致... 人类的制造技术逐步向原子级推进,原子作为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虽然它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核、电子等,但是从制造的角度看,原子级制造可以说是人类制造的最底层技术,也是继微纳制造之后新的制造范式,可将制造精度以及产品性能推向极致水平,代表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知和制造能力发展的新阶段,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发展的战略性技术,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推动国计民生重大装备跨代升级的重要前沿方向。本文基于第330期双清论坛总结了原子级制造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机遇挑战,凝练出未来5~10年原子级制造的焦点问题和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级制造 原子层制造 团簇与器件制造 原子级精度制造 原子级测量与表征 学科交叉
下载PDF
NIM5驾驭氢钟守时能力分析
8
作者 王玉琢 徐倩 +2 位作者 刘昆 房芳 张爱敏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时间频率量值源头的独立自主是建设我国综合PNT体系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评估基于我国国家秒长基准的原子时标守时能力,利用改进的有限脉冲响应钟差预测与频率调控方法,对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与氢钟的频差实测数据进行后处理,分别产生... 时间频率量值源头的独立自主是建设我国综合PNT体系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评估基于我国国家秒长基准的原子时标守时能力,利用改进的有限脉冲响应钟差预测与频率调控方法,对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与氢钟的频差实测数据进行后处理,分别产生了自主型时标和溯源型时标。通过国际原子时合作链路将两个时标与协调世界时进行了长期比对实验,结果表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两个时标的时间偏差均优于±4 ns、频率稳定度均优于8×10^(-16)/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铯原子喷泉钟 秒长基准 原子时标 原子钟 驾驭算法
下载PDF
制造发展的三个范式:制造发展规律的研究
9
作者 房丰洲 赖敏 +11 位作者 王金石 吕鹏 于楠 罗熙淳 胡春光 陈远流 陈磊 邓辉 徐涛 康城玮 韩伟 冯俊元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71,共13页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本文详细分析了制造发展的三个范式,论证了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是制造范式III的核心使能技术。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各机构对原子级制造研发规划现状,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原子级制造技术...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本文详细分析了制造发展的三个范式,论证了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是制造范式III的核心使能技术。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各机构对原子级制造研发规划现状,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原子级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从设计、材料、加工和检测等角度分析了原子级制造的技术体系内涵;梳理了原子级表面制造、原子级结构制造、原子级测量与表征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呈现了当前具有原子级制造能力的部分代表性技术,包括原子级切削、原子级抛光、电化学加工、等离子体原子级加工技术、原子精准操控以及原子分辨测量与表征技术,并对原子级制造战略规划提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制造范式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 原子精度制造 原子级制造
下载PDF
原子精度制造新原理和新方法
10
作者 张振宇 李琳 +16 位作者 巨阳 陈云飞 许剑锋 闫永达 徐飞飞 周天丰 段辉高 黄志权 徐凯臣 朱吴乐 彭小强 邓辉 司伟 王吉 王金石 吕鹏 冯俊元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8,共13页
目前航空航天、核物理、微电子、光电子和半导体等国家战略领域高性能装备的性能需求日渐严苛,核心零部件的制造精度必须迈进原子级水平,亟需研究原子精度的高性能制造新原理和新方法。本文归纳并提出了目前迫切需求的原子级表面精度、... 目前航空航天、核物理、微电子、光电子和半导体等国家战略领域高性能装备的性能需求日渐严苛,核心零部件的制造精度必须迈进原子级水平,亟需研究原子精度的高性能制造新原理和新方法。本文归纳并提出了目前迫切需求的原子级表面精度、原子级结构精度、原子级损伤控制以及原子级特征尺寸结构创成四大原子精度制造核心能力,从能场辅助原子级切削、多能场辅助原子有序排布、表面能弱化原子精度材料去除以及超光学衍射极限的原子精度制造四大方向进行系统梳理,介绍了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原子精度制造新原理和新方法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各类方法的优势和缺点,从中提炼出多能场耦合条件下的能量和原子间相互作用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并从四大方向上对未来我国原子级制造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精度制造 原子级切削 原子有序排布 表面能弱化加工 超光学衍射极限加工
下载PDF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国产光抽运小铯钟频率控制算法
11
作者 宋会杰 董绍武 +4 位作者 王翔 姜萌 章宇 郭栋 张继海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8,共11页
原子钟频率控制是时间保持工作中的关键技术.当前守时工作中的频率控制主要针对国外微波钟采用开环控制算法,但由于国产光抽运小铯钟(下称国产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不同于国外同类型原子钟,因此该算法不能很好适应国产钟.为了提升我国标... 原子钟频率控制是时间保持工作中的关键技术.当前守时工作中的频率控制主要针对国外微波钟采用开环控制算法,但由于国产光抽运小铯钟(下称国产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不同于国外同类型原子钟,因此该算法不能很好适应国产钟.为了提升我国标准时间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本文基于国产钟的噪声特性,在最优控制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线性二次高斯控制算法,该算法属于闭环控制算法,从同步时间、频率控制准确度和频率控制稳定度方面研究国产钟性能,最后分析了不同控制间隔对国产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二次损失函数中约束矩阵W_(R)的增大,同步时间延长,控制准确度降低,控制短期稳定度提高.W_(R)相同情况下,随着控制间隔的增大,同步时间延长,控制准确度降低,控制短期稳定度提高,对于W_(R)=1时,控制间隔为1 h的同步时间为5小时,控制准确度为1.83 ns,1 h的Allan偏差为1.81×10^(-13);控制间隔为8 h的同步时间为28 h,控制准确度为4.48 ns,1 h的Allan偏差为1.48×10^(-13).控制国产光抽运小铯钟的中长期稳定度都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钟状态模型 线性二次高斯控制 KALMAN滤波 原子钟噪声
下载PDF
原子级制造测量与表征研究现状综述
12
作者 居冰峰 姜澜 +10 位作者 孙立涛 陈远流 胡洁 韩伟娜 徐涛 刘大猛 杨琛 张军辉 唐金岩 孙靖雅 郭宝山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5,共14页
原子级制造是指将能量作用于原子,通过原子级材料的可控去除或者原子/分子级结构的大规模操控及组装,实现产品性能与功能跃迁的前沿制造技术,是一种可以大规模、批量化的先进制造技术。该过程需要在10-10m空间尺度下精确操控原子。同时... 原子级制造是指将能量作用于原子,通过原子级材料的可控去除或者原子/分子级结构的大规模操控及组装,实现产品性能与功能跃迁的前沿制造技术,是一种可以大规模、批量化的先进制造技术。该过程需要在10-10m空间尺度下精确操控原子。同时,制造过程中原子的键合时间、电子动力学变化均发生在飞秒(10-15s)至阿秒(10-18s)量级。因此,只有具备超快时间和空间分辨在线检测与表征能力,才能够深入了解并利用原子级制造过程中原子尺度的新原理、新效应,保障原子级制造的可达性与可控性;只有实现原子级制造过程的高通量、大范围的在线监测,才能保障原子级制造的可靠性。基于此,原子级制造的测量与表征是指在原子级的时间、空间、能量尺度上对材料、结构或器件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表征,以保障原子级制造的可达性、可控性与可靠性。本文介绍了原子级制造所需的测量表征手段的研究现状,从原子级超快动力学过程观测、原子结构演变原位表征、原子级制造过程在线质量监测三大方向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目前原子级制造测量与表征的挑战并针对未来发展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级制造测量与表征 超高时空分辨 原子结构演变动态表征 原子级制造过程在线监测
下载PDF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配合饲料中铜、铁和锰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13
作者 朱叶萌 黎雄才 王刚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120,共6页
研究旨在建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配合饲料中铜、铁和锰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真实反映测量的置信度和准确性。首先分析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对不确定度分量进行量化,然后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出饲料中铜、铁和锰含量,合成扩展不... 研究旨在建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配合饲料中铜、铁和锰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真实反映测量的置信度和准确性。首先分析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对不确定度分量进行量化,然后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出饲料中铜、铁和锰含量,合成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显示:饲料中铜、铁和锰的含量分别为(11±2)、(214±10)、(92±4)mg/kg,不确定度为扩展不确定度,包含因子为2,对应的置信水平是95%。本研究发现样品消解、样品溶液浓度测定和含量重复性测量是影响饲料中铜、铁、锰含量测量中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应特别关注样品的前处理过程、标准工作液的配制,并使待测样品的浓度落在曲线的中间位置,以提高检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在类芬顿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孙天礼 朱国 +3 位作者 何海 黄炳坤 熊兆锟 赖波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9,共13页
单原子催化剂(SACs)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性,特别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子和提高内在催化活性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基于SACs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已成为水污染控制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广泛应用于去除各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本... 单原子催化剂(SACs)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性,特别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子和提高内在催化活性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基于SACs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已成为水污染控制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广泛应用于去除各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本文分析了SACs的合成及表征方法,着重介绍了SACs在不同类芬顿催化反应中的性能及其作用机理。此外,还介绍了将SACs固定在膜状或柱状过滤器上连续流的测试,以探究SACs在类芬顿反应中实际应用的潜力。最后,对合理的SACs设计、类芬顿反应机理探索等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提高SACs应用于类芬顿反应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催化剂 类芬顿反应 污染物降解
下载PDF
一种能温和产氢且具有高活性保持能力的Al-Bi-Zn基复合粉体
15
作者 王翠萍 余方拯 +6 位作者 黄岩 王明帅 邓睿 郭毅慧 张锦彬 杨水源 刘兴军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427-1440,共14页
通过相图计算和气体雾化的方法,设计并制备Al-10Bi-7Zn和Al-10Bi-7Zn-1.5X (X:Cu, Fe, Ni)(质量分数,%)复合粉体。研究Cu、Fe和Ni对Al-Bi-Zn基复合粉体水解制氢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能量色散谱(EDS... 通过相图计算和气体雾化的方法,设计并制备Al-10Bi-7Zn和Al-10Bi-7Zn-1.5X (X:Cu, Fe, Ni)(质量分数,%)复合粉体。研究Cu、Fe和Ni对Al-Bi-Zn基复合粉体水解制氢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能量色散谱(EDS)分析对粉体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水解制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加Cu、Fe或Ni可以改变Al-10Bi-7Zn三元合金复合粉体的制氢速率,并且提高其抗氧化性能。在四元复合粉体体系中,Al-10Bi-7Zn-1.5Ni表现出最佳的制氢性能,在60℃下与蒸馏水反应时,500 min内的产氢率为75.3%(954.1 m L/g),在储存7 d后(30℃,相对湿度60%),1500 min内保持57.9%(733.7 m L/g)的产氢率。此外,机理研究表明,在Al-Bi-Zn基复合粉体中添加Cu、Fe或Ni可以稳定Al基体,抑制复合粉体在空气中的开裂,保持粉体的高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气雾化 水解反应 制氢 抗氧化
下载PDF
激光轰击金属液面溅射过程的数值模拟
16
作者 张兴权 刘航轩 +3 位作者 段士伟 裴善报 左立生 张晖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5-297,共13页
目前,极紫外光被认为是制备特征尺寸小于7 nm芯片所必备的光源,激光轰击液态金属锡靶是其产生的主要方式之一.采用体积分数(volurne of fluid,VOF)方法建立了激光轰击金属锡液面产生溅射的模型,并对液料溅射和雾化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 目前,极紫外光被认为是制备特征尺寸小于7 nm芯片所必备的光源,激光轰击液态金属锡靶是其产生的主要方式之一.采用体积分数(volurne of fluid,VOF)方法建立了激光轰击金属锡液面产生溅射的模型,并对液料溅射和雾化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冠状水花的产生机制以及雾化时的流场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金属液态锡在不同的能量、光斑直径和脉宽的激光轰击下溅射产生的冠的宽度和高度随时间演化情况.研究表明:在激光辐照产生的高压等离子体的高速冲击下,液膜经历快速运动、冠状射流和雾化3个阶段,液膜生长主要原因是惯性力作用;液膜上下两端存在较大的速度梯度是射流形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冠边缘处雾化现象的产生是由Rayleigh-Taylor和Plateau-Rayleigh不稳定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激光轰击下,冠的高度和宽度随激光能量增加而增大,但随着时间推移,冠宽和冠高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激光光斑和脉宽对冠宽及冠高的影响较为复杂,在前期影响较小,在后期冠宽及冠高随它们数值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高压等离子体 溅射 雾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腔内原位探测的空间冷原子微波钟
17
作者 吕德胜 任伟 +2 位作者 项静峰 赵剑波 邓思敏达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1,共7页
原子钟作为目前最精密的计时仪器,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地球轨道卫星上运行高精度原子钟,可以在地球大范围内开展高精度时间同步与比对。不同于以往通过抛射冷原子团两次经过微波腔实现Ramsey微波作用的空间冷... 原子钟作为目前最精密的计时仪器,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地球轨道卫星上运行高精度原子钟,可以在地球大范围内开展高精度时间同步与比对。不同于以往通过抛射冷原子团两次经过微波腔实现Ramsey微波作用的空间冷原子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腔内原位探测的空间冷原子微波钟方案,在同一微波谐振腔内先后完成铷87原子的激光冷却、原子微波相互作用、冷原子探测等过程。该方案可以更好的利用微重力环境提高钟周期中原子与微波相互作用时间的占空比,从而有效减小Dick效应对原子钟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冷原子微波钟系统设计与工作原理,给出了微重力环境下性能分析和预期指标,最后展示了冷原子微波钟地面测试中获得的大约为1.35×10^(-12)τ^(-1/2)的频率稳定度,初步展示了新型空间冷原子钟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钟 微重力 微波腔 空间站 频率稳定度
下载PDF
碳膜原子氧传感器研制及地面性能测试
18
作者 把得东 刘凤琼 +8 位作者 王鹢 卢子伟 郭兴 冯展祖 柳青 田海 贺援际 赵伟利 陈桐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研制低地球轨道(LEO)原子氧(AO)探测器并且开展AO环境在轨监测对于LEO航天器设计及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阻分析法的碳膜AO传感器因工作时间较长、响应线性度较好且无污染,在国内外得到较多应用。为优化AO在轨监测手段,设计了一种矩... 研制低地球轨道(LEO)原子氧(AO)探测器并且开展AO环境在轨监测对于LEO航天器设计及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阻分析法的碳膜AO传感器因工作时间较长、响应线性度较好且无污染,在国内外得到较多应用。为优化AO在轨监测手段,设计了一种矩形碳膜AO传感器:采用阴极电弧放电工艺制备了厚约2.5μm的AO敏感碳膜;利用AO地面模拟设备,测试了传感器的性能,并表征了碳膜在AO作用前后的形貌。结果显示,传感器碳膜的初始电阻与AO试验过程中的实时测量电阻的比值R0/R与AO积分通量F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根据测试结果推导,该传感器能探测的最大AO积分通量约为2.29×10^(21)atom·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氧 碳膜传感器 电阻测量 剥蚀率
下载PDF
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界面形成过程的原子扩散行为
19
作者 李成祥 许晨楠 +2 位作者 周言 陈丹 米彦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1,I0004,共11页
电磁脉冲焊接技术以高压脉冲放电驱使异种金属可靠连接而备受关注,但其界面结合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搭建了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综合试验平台,捕获了焊接的动力学过程,得到碰撞点速度与碰撞角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分子动力学... 电磁脉冲焊接技术以高压脉冲放电驱使异种金属可靠连接而备受关注,但其界面结合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搭建了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综合试验平台,捕获了焊接的动力学过程,得到碰撞点速度与碰撞角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电磁脉冲焊接典型界面(平直界面与涡旋界面)形成过程的对应模型,探究了焊接中的原子扩散行为,并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典型结合界面的扩散层厚度,同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结合界面的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剧烈碰撞驱使界面材料塑性变形,界面材料塑性形变形成冶金结合和机械咬合是铜-铝电磁脉冲焊接界面的结合机制,且涡旋界面处的原子扩散厚度大于平直界面.该文可为深入理解电磁脉冲焊接机理和调控焊接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脉冲焊接 界面形成 原子扩散行为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光偏转原理的AFM光电检测系统设计
20
作者 王旭东 温阳 +3 位作者 王慧云 秦丽 温焕飞 马宗敏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79,共4页
利用光偏转原理设计并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光电检测系统,研究了影响光偏转噪声的影响因素。设计了新型螺旋式嵌套结构调节准直光斑,使激光发散角降低到0.053°,利用压电陶瓷特性设计了高精度三维调节结构,可以在α,β,γ方向... 利用光偏转原理设计并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光电检测系统,研究了影响光偏转噪声的影响因素。设计了新型螺旋式嵌套结构调节准直光斑,使激光发散角降低到0.053°,利用压电陶瓷特性设计了高精度三维调节结构,可以在α,β,γ方向精准调节偏转角度,36mm的聚焦焦距满足了小型化、集成化的设计目标。基于该高灵敏度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AFM系统得到了清晰的硅材料表面台阶结构,系统分辨率达到了0.1nm,为今后的亚原子测量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光偏转 准直调节 压电陶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