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s Mainland 被引量:23
1
作者 Society of Cardi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763-1767,共5页
Background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a common arrhythmia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factors and evaluate the current sta... Background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a common arrhythmia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factors and evalu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F in China's Mainland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ospital records were taken from patients with primary diagnosis of AF, discharged from January 1999 to December 2001 A total of 9297 cases (mean age 65 5 years) with AF were enrolled from 40 hospitals in major parts of China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hospital admissions with AF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comparing to those of total cardiovascular admission during three years, with the average of 7 9% The cases distribution progressively rose with age The causes and associated conditions of AF: advanced age 58 1%, hypertension 40 3%, coronary heart disease 34 8%, heart failure 33 1%, rheumatic valvular disease 23 9%, idiopathic AF 7 4%, cardiomyopathy 5 4%, diabetes 4 1% The most common coexistence among these variables was advanced age with hypertension Permanent AF almost accounted for half of these cases (49 5%), paroxysmal and persistent AF were 33 7% and 16 7%, respectively Paroxysmal AF was mainly treated with rhythm control (56 4%) However, 82 8%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F had therapeutic strategy of rat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F, the cardioversion had been attempted in cases more than 50%, with only 31 1% of these patients who could maintain stabilized sinus rhythm The prevalence of stroke in this group was 17 5% In nonvalvular AF patients the risk factors tha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troke included advanced age,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type of AF Sixty four point five percent of these patients received antithrombotic therapy with dominated use of antiplatelet agents The long term prevention with anticoagulants only accounted for 6 6% In this investigation patients with antiplatelets as well as patients with anticoagulants showed significant lower stroke rate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managed neither Howev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tiplatelets and anticoagulants in terms of stroke rate was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Most epidemiological factors of AF from this group showed highly in accordance with those from the reports from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age distribution, causes and associated conditions, type of AF, dominantly with approach of rate control Both antiplatelet and anticoagulant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stroke rat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treatments in reducing stroke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al fibrillation anti arrhythmia agents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原文传递
伊布利特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冯泽瑞 王志敏 +6 位作者 陈保增 王芬 董爱芝 左兆凯 孙泽刚 张云 马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3-595,共3页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和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住院的持续时间≤3个月的AF、AFL患者32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7...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和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住院的持续时间≤3个月的AF、AFL患者32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7例)与胺碘酮组(15例)。伊布利特组首次剂量1mg伊布利特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10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胺碘酮组首次剂量150mg胺碘酮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10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50mg。结果伊布利特组的AF和AFL转复及总转复率分别为64.3%、66.7%和64.7%,胺碘酮组的AF和AFL转复及总转复率分别为41.7%、33.3%和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为(29.28±12.57)min,胺碘酮组平均转复时间为(70.59±16.83)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2组血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7.6%vs 26.7%,P>0.05)。结论伊布利特转复AF、AFL具有起效快,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其疗效优于胺碘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胺碘酮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环肺静脉隔离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会永 李广平 +3 位作者 许纲 陈欣 叶岚 徐延敏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0-783,共4页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隔离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选取402例房颤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策略分为消融组(n=143)和药物组(n=259),其中阵发性房颤344例,持续性房颤58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对其定期进行随访,以...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隔离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选取402例房颤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策略分为消融组(n=143)和药物组(n=259),其中阵发性房颤344例,持续性房颤58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对其定期进行随访,以房颤复发为主要研究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2组房颤复发在随访期内的累积复发率。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房颤复发的因素。结果:消融组维持窦性心律者82例(57.3%),总有效率为83.2%。药物组维持窦性心律者63例(24.3%),总有效率为50.2%。生存分析显示:消融组对窦律维持率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消融治疗是影响房颤复发的保护因素(OR=0.395,P<0.001)。房颤病程长、左房内径大是影响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24、1.048,P<0.05)。结论:环肺静脉隔离可显著减少房颤复发,使更多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 窦性随访研究 复发
下载PDF
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于忠 项美香 +2 位作者 马长生 张树龙 杨延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依布利特组首剂1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0mg。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转复率:依布利特组69.39%(34/49),普罗帕酮组44.00%(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依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6.79±12.31)min对(36.92±11.38)min,P<0.01。不良反应:依布利特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生率6.12%(3/49),普罗帕酮组多为一过性低血压及长间歇,一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药 治疗应用 普罗帕酮 治疗应用 心房颤动 药物疗法 心房扑动 药物疗法 输注 静脉内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和抗心律失常治疗 被引量:7
5
作者 杨建中 汤宝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2409-2413,共5页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心房颤动是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最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可能与炎性反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基础疾病、内毒素、心功能障碍、电解质等因素有关,但内在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且...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心房颤动是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最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可能与炎性反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基础疾病、内毒素、心功能障碍、电解质等因素有关,但内在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且目前治疗药物多样,缺乏特异性,因此,针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和抗心律失常治疗提出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休克 脓毒性 心房颤动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徐新娜 张萍 +7 位作者 李学斌 李鼎 王龙 吴寸草 段江波 昃峰 郭飞 郭继鸿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2期95-100,共6页
目的 比较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连续入选644例房颤患者,获取基线特征,应用倾向评分方法进行匹配分组,获得两组不同治疗策略的入选人群(257例),进行为期约18个月的随访,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导... 目的 比较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连续入选644例房颤患者,获取基线特征,应用倾向评分方法进行匹配分组,获得两组不同治疗策略的入选人群(257例),进行为期约18个月的随访,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对房颤患者一级终点房颤复发事件以及二级终点因心力衰竭住院率、血栓栓塞事件、累积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结果 (1)无房颤复发终点:导管消融术组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HR:3.12,95%CI:1.93~5.03,P〈0.01)。(2)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导管消融术组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4,95%CI:0.67~1.94,P=0.34)。(3)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在导管消融术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8,95%CI:0.44~2.20,P=0.38)。(4)累积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5,95%CI:0.33~3.32,P=0.73)。(5)生活质量评分:抗心律失常药物组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而导管消融术组仅对精神方面评分有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和12个月均为P=0.04)。结论 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房颤复发率更低,并可以改善精神方面的生活质量,但未能降低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风险,两种治疗手段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及心房颤动前后脑钠肽和心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胡立群 李红旗 +1 位作者 章琦 范西真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586-589,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脑钠肽浓度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心房颤动患者98例,随机分成伊布利特组(n=47)和胺碘酮组(n=51),观察两组的转复率及不良反应,测定98例心房颤动患者...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脑钠肽浓度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心房颤动患者98例,随机分成伊布利特组(n=47)和胺碘酮组(n=51),观察两组的转复率及不良反应,测定98例心房颤动患者转复前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BNP)浓度、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两组转复后NT-BNP水平明显降低(P<0.05)。转复后LVEDV、LVEF增加,与转复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复后LVESV无明显变化。伊布利特组转复心房颤动的成功率高于胺碘酮组(70.21%vs 52.94%,P<0.05),发作的持续时间低于24 h的心房颤动转复率(77.7%)明显高于持续时间高于24 h者(60%);伊布利特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2.77%。结论伊布利特对心房颤动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转复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利钠肽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晔 国建萍 +3 位作者 单兆亮 郭红阳 官媛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6-268,共3页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23例,其中1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4例房颤患者(房颤CRT患者)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另6例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患者)继续服用抗心...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23例,其中1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4例房颤患者(房颤CRT患者)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另6例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患者)继续服用抗心衰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分级(NYHA),6 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测定各房室腔内径大小、LVEF、二尖瓣反流以及速度向量成像超声评价同步性参数的变化。结果 17例患者三腔起搏器置入术均取得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房颤CRT患者心功能分级[(3.00±0.00)级vs(2.25±0.50)级]、左心房内径[(52.75±3.50)mm vs (45.25±3.50)mm,P<0.05]、LVEF[(36.25±4.79)% vs (42.00±5.16)%]及二尖瓣反流(3.25±0.50 vs 1.50±0.58,P<0.01)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速度向量成像超声结果显示,室内不同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与药物治疗患者比较,房颤CRT患者LVEF、左心房内径、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结论对于慢性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在有效控制心室率的基础上行CRT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与窦性心律患者一样可以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房颤动 心脏起搏器 人工 抗心律失常药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被引量:17
9
作者 任自文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932-934,共3页
心律失常种类繁多,十分常见,临床中常将其分为缓慢和快速心律失常两大类,每类各有其共同的治疗原则。对于缓慢心律失常,迄今尚无可长期应用的有效口服药,起搏器依然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导管消融已经应用到几乎每种类型的快速心... 心律失常种类繁多,十分常见,临床中常将其分为缓慢和快速心律失常两大类,每类各有其共同的治疗原则。对于缓慢心律失常,迄今尚无可长期应用的有效口服药,起搏器依然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导管消融已经应用到几乎每种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由于治疗效果满意,导管消融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的首选治疗措施。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和各种类型的过早搏动(早搏),大部分患者仍然接受药物治疗。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和美西律是我国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本文概述了这些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抗心律失常药 药物疗法 快速心律失常 缓慢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过早搏动 胺碘酮
下载PDF
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对心房及肺静脉肌细胞动作电位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昊 方丕华 +3 位作者 孙华毅 赵兴山 康健 王继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比较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对心房及肺静脉组织动作电位的影响,探讨尼非卡兰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取15只大耳白兔右心房、左心房和肺静脉组织制成0.5 cm×1.5cm组织条,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各部位组织动作电位和有效... 目的比较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对心房及肺静脉组织动作电位的影响,探讨尼非卡兰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取15只大耳白兔右心房、左心房和肺静脉组织制成0.5 cm×1.5cm组织条,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各部位组织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先基础台氏液灌注15 min后,测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为对照组,随后分别用含2.13 mg/L尼非卡兰(尼非卡兰组)和含3.75 mg/L胺碘酮(胺碘酮组)的台氏液灌流15 min后,采用同样方法引发动作电位和测定有效不应期,比较各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非卡兰组和胺碘酮组左心房、右心房、肺静脉肌袖组织动作电位时程均显著延长,胺碘酮组左心房和肺静脉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P<0.05,P<0.01)。结论尼非卡兰的延长心房和肺静脉肌袖组织动作电位时相及不应期的电药理作用与胺碘酮相近,可能是其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胺碘酮 心房 肺静脉 动作电位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以往应用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新发房颤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书艳 王飞 +2 位作者 刘晓红 李月华 潘志红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9年第6期340-342,共3页
目的:观察既往应用他汀治疗的病人在日后患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时,对新发房颤(Af)的影响。方法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及2009年3月至8月在新华医院老年科住院的ACS患者,除外既往有Af、甲亢、严重瓣膜病,肝、肾功能严... 目的:观察既往应用他汀治疗的病人在日后患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时,对新发房颤(Af)的影响。方法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及2009年3月至8月在新华医院老年科住院的ACS患者,除外既往有Af、甲亢、严重瓣膜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共入选672例,分为他汀组:入院前已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者216洌,非他汀组:入院前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者456例,以住院期间发生Af为观察终点。结果他汀组新发Af较非他汀组减少(4.6%比9.4%,P〈0.01)。既往应用他汀类药物是ACS患者新发Af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既往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减少ACS患者A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药 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多非利特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震华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37-740,共4页
多非利特是一个新型的第 3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它通过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来终止折返激动。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律和转律后维持窦性节律。具有疗效显著。
关键词 多非利特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心房颤动药物复律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震华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31-635,共5页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药物复律是最常用的复律方法。应根据心房颤动类型、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引起心房颤动的基础疾病、左心功能等选择正确的治疗策略和合适的复律药物。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心律失常药 药物疗法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吡西卡尼在心房颤动复律治疗中的应用
14
作者 黄震华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25-628,共4页
吡西卡尼是一个新型有效的使心房颤动复律的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减慢心房内传导速度以及隔离肺静脉等重要作用。联合应用吡西卡尼和射频消融肺静脉隔离可提高心房颤动病人复律的成功率。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药 钠通道阻滞药 吡西卡尼 心房颤动 肺静脉
下载PDF
Cibenzoline对山羊持续性心房颤动蝉联现象的影响
15
作者 单兆亮 Duytschaever M Allessie M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 :分析Ic类抗心律失常药cibenzoline对心房颤动 (房颤 )时蝉联现象的影响。方法 :在 7只山羊的心房缝合心外膜电极 ,用自动房颤刺激器维持房颤 ,待持续性房颤维持 4周后 ,静脉滴注cibenzoline转复房颤。根据激动标测图分析左心房用... 目的 :分析Ic类抗心律失常药cibenzoline对心房颤动 (房颤 )时蝉联现象的影响。方法 :在 7只山羊的心房缝合心外膜电极 ,用自动房颤刺激器维持房颤 ,待持续性房颤维持 4周后 ,静脉滴注cibenzoline转复房颤。根据激动标测图分析左心房用药前及后蝉联心搏占总心搏数的比例并分析蝉联片段激动方向的规律。结果 :用药前连续 7次循相同路径的激动占 (9 6± 1 5 3) % ,在房颤转复前为 (30 7± 2 6 2 ) % (P <0 0 5) ;用药前后共有 2 7个蝉联片段 ,其激动方向相互垂直的 1 (3 7% )次 ,成 45°角的 2 (7 4% )次 ,一致或相反的 2 3(85 2 % )次 (P <0 0 5)。结论 :I类抗心律失常药cibenzoline可增加房颤时蝉联心搏的比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BENZOLINE 山羊 持续性心房颤动 蝉联现象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伊布利特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冬 李京波 魏盟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10-912,共3页
伊布利特是一种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终止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发作具有较高的疗效,本文主要对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关键词 伊布利特 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 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离子通道
下载PDF
18例预激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及治疗
17
作者 李金生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4期272-275,共4页
报道18例预激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的结果,其中旁道(AP)位置在左外侧8例,右外侧4例,左、右后膈旁各2例,右前膈旁1例,左外侧及右外侧1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显示主要是延长AP及室房(VA)传导的有效不应期(ERP),以阻断环行折返运动。房颤—... 报道18例预激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的结果,其中旁道(AP)位置在左外侧8例,右外侧4例,左、右后膈旁各2例,右前膈旁1例,左外侧及右外侧1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显示主要是延长AP及室房(VA)传导的有效不应期(ERP),以阻断环行折返运动。房颤—室颤—心脏性猝死(SCD)为预激综合征的主要危险,房颤最短R-R间期(R-R TSI)≤250ms及AP逆向(retro)ERP≤240ms,可能预测SC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电生理学
下载PDF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对心房颤动复律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苗状状 梁兆光 《医学综述》 2015年第8期1430-1432,共3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治疗方法包括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节律控制是房颤终极理想的选择,其可减少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抗心律失常药物为节律控制的一线用药,目前可用的及常用的药物存在局限性,原因...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治疗方法包括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节律控制是房颤终极理想的选择,其可减少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抗心律失常药物为节律控制的一线用药,目前可用的及常用的药物存在局限性,原因是其恢复以及维持窦性心律方面不确切的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房颤复律药物,在房颤复律治疗中各有利弊,但两者联用鲜有报道。该文将对两者联用的临床相关研究予以概述,同时结合两种药物的特点为房颤的药物复律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伊布利特 胺碘酮 抗心律失常药物
下载PDF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宋文华 王乔 +6 位作者 上官文锋 缪帅 赵志强 刘恩照 许纲 李广平 刘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79-1282,共4页
目的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的有效性,并分析其术后AF复发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内科行AF冷冻消融术的老年患者165例,术前收集受试者基线资料,平均随访(8.90... 目的探讨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的有效性,并分析其术后AF复发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内科行AF冷冻消融术的老年患者165例,术前收集受试者基线资料,平均随访(8.90±5.62)个月,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AF复发分为复发组40例和非复发组125例,对比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复发组阵发性AF比例明显低于非复发组,早期复发比例明显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早期复发(HR=10.098,95%CI:3.627~28.111,P=0.000)和右心房上下径(HR=1.130,95%CI:1.025~1.247,P=0.014)为老年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术可作为老年AF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3个月内早期复发和右心房上下径为老年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A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复发 抗心律失常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晚钠电流抑制剂雷诺嗪对犬急性心房电重构的影响
20
作者 李金银 杨威 +3 位作者 吕媛媛 赵瑞毓 乾叶子 韩红彦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晚钠电流抑制剂对犬急性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性晚钠电流抑制剂雷诺嗪在24只犬中建立急性心房电重构模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持续时间、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房颤诱发率等变化。... 目的探讨晚钠电流抑制剂对犬急性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性晚钠电流抑制剂雷诺嗪在24只犬中建立急性心房电重构模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持续时间、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房颤诱发率等变化。结果三个剂量组较对照组的房颤持续时间是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5,P=0.154);与对照组相比,三个剂量组的房颤诱发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5,P<0.01),其中低剂量组(53.4%比74.3%),中剂量组(41.6%比74.3%),高剂量组(34.0%比74.3%)。三个剂量组所测的ERP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诺嗪可通过减弱晚钠电流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房电重构并抑制房颤的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心律失常药 钠通道 心房电重构 雷诺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