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犬心房室隔内细胞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瑜莹 牛小麟 +2 位作者 张超英 党寅虎 凌凤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犬心房室隔内细胞形态学特征 ,探讨其可能的功能意义。方法 利用光学显微镜 ,通过HE和Masson染色对犬心房室隔标本的细胞形态、排列方式、直径和染色深浅进行细致观察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证实光镜所见细胞特征。结果 ①... 目的 通过观察犬心房室隔内细胞形态学特征 ,探讨其可能的功能意义。方法 利用光学显微镜 ,通过HE和Masson染色对犬心房室隔标本的细胞形态、排列方式、直径和染色深浅进行细致观察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证实光镜所见细胞特征。结果 ①心房扩展部可见到四条过渡细胞束与房室结相连 :Ⅰ径自冠状窦壁沿锥形间隙或室间隔肌与右房肌之间向前至房室结后端 ;Ⅱ径自冠状窦口周围沿右房心内膜下至房室结浅层 ;Ⅲ径经三尖瓣隔侧瓣与冠状窦口之间向前经心内膜下至房室结右后端并至房室结的浅层 ;Ⅳ径自左侧心房肌向右下沿室间隔肌上缘至房室结左后端。低倍镜下纤维排列较疏松 ,纤细 ,直径约 9.5 μm ,染色浅淡。高倍镜下细胞呈长形 ,核长圆形与细胞长轴方向一致 ,细胞质染色淡。电镜下细胞特征符合过渡细胞特点。②冠状窦周围见到大量T细胞和少量P细胞及浦肯野细胞。结论 犬心房室隔内有过渡细胞构成的新传导径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隔 形态学 组织学 超微结构 过渡细胞
下载PDF
心脏房室隔不同区域细胞复极异质性及其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谢松梅 牛小麟 +2 位作者 张超英 党寅虎 凌凤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研究房室隔内不同部位细胞复极特性及相应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 ,对30只家兔房室隔内普通房肌、房室结 (atrioventricularnode ,AVN)、射频消融慢径的有效靶点部位 ,即 :希氏束与冠状窦口连线的中 1/3(M区 ... 目的 研究房室隔内不同部位细胞复极特性及相应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 ,对30只家兔房室隔内普通房肌、房室结 (atrioventricularnode ,AVN)、射频消融慢径的有效靶点部位 ,即 :希氏束与冠状窦口连线的中 1/3(M区 )及下 1/3(P区 )进行细胞动作电位的引导 ,之后行组织连续切片 ,光镜下观察M区和P区的形态学特点。结果 房室交界区中不同部位细胞动作电位复极特性 :AVN细胞的动作电位复极 90 %时程 [APD90 ,( 182± 17)ms]分别长于M区、P区及普通房肌细胞的APD90 [( 16 0± 9)ms,( 15 7± 8)ms ,( 15 1± 10 )ms ,P <0 .0 5 ]。普通房肌细胞的APD50 和APD3 0 [( 90± 6 )ms和 ( 70± 7)ms]分别短于AVN、M及P区过渡细胞的APD50 和APD3 0 [( 12 8± 13)ms和 ( 10 9± 12 )ms ,( 114± 9)ms和 ( 93± 8)ms ,( 10 6± 6 )ms和 ( 87± 6 )ms ,P <0 .0 1]。此外 ,在APD50 和APD3 0 上 ,AVN与P区的细胞间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M区可见一大束疏松平行排列的过渡细胞束 ,为房室结后延伸。P区可见一些过渡细胞束分别来自冠状窦口前方、下方和左房后壁。结论 房室交界区不同区域细胞间存在复极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房室隔 复极异质性 形态学 房室结后延伸 房结束 复极时程 房肌细胞
下载PDF
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金骁琦 盛晓东 +3 位作者 周建龙 范韬 季勇 朱宗成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5年第5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因起搏部位不同是否对心功能产生不同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因高度房室阻滞行双腔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共148例。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及中位室间隔组,随访术后18个... 目的探讨右室中位间隔部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因起搏部位不同是否对心功能产生不同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因高度房室阻滞行双腔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共148例。随机分为高位室间隔组及中位室间隔组,随访术后18个月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Tei指数,并测定NTpro-BNP浓度。结果术后18个月中位室间隔组与高位室间隔组比较,LVEF明显提高,LVEDD则明显缩小;中位室间隔组NTpro-BNP和Tei指数明显低于高位室间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位室间隔组术后与术前比较,LVEF有降低趋势,LVEDD有增大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室间隔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同样LVEF有降低趋势,LVEDD有增大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中位起搏较右室间隔部高位起搏可明显减少对心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阻滞 间隔部起搏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家兔房室隔内过渡细胞束的形态学及细胞动作电位特征
4
作者 谢松梅 牛小麟 +2 位作者 党寅虎 张超英 凌凤东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3期207-210,共4页
为研究房室隔形态学特点和细胞电生理学特性 ,选用 10只家兔做房室隔连续切片观察形态学特征后 ,在 30只家兔房室隔标本上 ,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引导细胞动作电位 (AP) ,配合微电泳技术等方法对所记录细胞进行定位判断。结果 :①光镜... 为研究房室隔形态学特点和细胞电生理学特性 ,选用 10只家兔做房室隔连续切片观察形态学特征后 ,在 30只家兔房室隔标本上 ,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引导细胞动作电位 (AP) ,配合微电泳技术等方法对所记录细胞进行定位判断。结果 :①光镜下 ,房室隔内可见三条主要由过渡细胞 (TC)组成的房结束 (ANBs) ,向前延续成一大束TC束 ,为结后延伸 (PNE) ,其与AVN后端自然延续。②PNE及ANBs中TC的AP特性与AVN细胞相似 ,最大舒张电位 (MDP)负值 (- 6 2± 4 ,- 6 3± 9,- 6 2± 6mV)小于普通右房肌细胞 (- 70± 6mV ,P <0 .0 5 ) ;动作电位幅度 (APA)较低 ;0期最大上升速度 (Vmax) (19± 2 ,18± 1,14± 1V/s)明显慢于普通右房肌细胞 (93± 2V/s,P <0 .0 1) ;有 4期缓慢自动除极 ,但PNE及ANBs中TC的 4期自动除极速度 (V4) (5 7± 4 ,5 7± 1mV/s)明显慢于AVN细胞 (92± 5mV/s,P<0 .0 5 )。结论 :①PNE、ANBs中TC有自律性 ,传导性低。②结合形态学特点 ,认为PNE和ANBs共同参与房室交界区大折返环路中的慢径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房室隔 过渡细胞束 形态学 细胞动作电位 电生理学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祖荣 《浙江临床医学》 2011年第12期1345-1347,共3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9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SP组(15例)和RVAP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术后1...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9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SP组(15例)和RVAP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术后12个月的心电图、心脏彩超EF值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心室电极导线过三尖瓣后的X线曝光时间、术中各项参数的测试结果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RVOTSP组QRS波时限、左心室重量、NYHA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R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血浆脑钠肽水平与术前比较,RVOTS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P组升高(P〈0.05)。结论RVOTS起搏较RVA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对心功能及心电的不良影响也小于RVA起搏,且安全可靠,能改善患者远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右心室流出道 室间隔 起搏 远期心功能指标
下载PDF
兔心房室隔过渡细胞的传导性及其电生理基础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涓 牛小麟 +3 位作者 谢松梅 党寅虎 张超英 凌凤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 探索过渡细胞电生理特性与形态特征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选 10只家兔做房室隔水平面及矢状面连续切片 ,HE染色观察。另 2 0只家兔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测定房室隔区正向传导速度。结果 房室结后方有两束过渡纤维分别延续至冠... 目的 探索过渡细胞电生理特性与形态特征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选 10只家兔做房室隔水平面及矢状面连续切片 ,HE染色观察。另 2 0只家兔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测定房室隔区正向传导速度。结果 房室结后方有两束过渡纤维分别延续至冠状窦口及其下方 ,分别为右后房结束和右下房结束 ,传导速度分别为 (0 .0 5 9± 0 .0 18)m·s-1和(0 .0 5 8± 0 .0 15 )m·s-1(P >0 .0 5 )。界嵴下段普通房肌传导速度为 (0 .2 0 3± 0 .0 4 0 )m·s-1。与前两者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另外 ,过渡细胞动作电位有 4期自动除极 ,最大舒张电位 (- 6 3± 6 )mV ,普通房肌细胞无 4期自动除极 ,静息电位 (- 72± 4 )mV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过渡细胞属慢反应自律细胞 ,传导速度比普通房肌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过渡细胞 传导速度 房室隔 形态
下载PDF
人心房室隔左侧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罗发明 杨开清 姚素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7年第3期127-129,共3页
用原位解剖观察和组织切片的方法研究32例成人心脏的房室隔。结果:中心纤维体为房室隔后上部的主要结构,充当左室流出道后隐窝右壁的“骨架”;房室结贴于中心纤维体下份的右侧,紧位于二尖瓣前、后叶在房室隔上附着的交点的前方;房... 用原位解剖观察和组织切片的方法研究32例成人心脏的房室隔。结果:中心纤维体为房室隔后上部的主要结构,充当左室流出道后隐窝右壁的“骨架”;房室结贴于中心纤维体下份的右侧,紧位于二尖瓣前、后叶在房室隔上附着的交点的前方;房室束沿室间隔肌部的后缘走向上前,至室间隔膜部的后下缘分出左束支。结合心导管插管术的临床,本文讨论了这些结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心房 房室隔 解剖学
下载PDF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不同心房起搏部位及频率对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毛明洁 王巧凤 +2 位作者 李红梅 袁森 张院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分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不同心房起搏部位及频率对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市北方医院心血管内一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S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 目的分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不同心房起搏部位及频率对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市北方医院心血管内一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S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将心房电极植入右心耳,观察组将心房电极植入低位房间隔。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频率的心房起搏下,P波到左房的传导时间和左侧房室的间期,对比不同起搏部位对术后发生房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起搏和感知功能障碍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房颤发生率(0 vs 15.6%)、60 bpm、70 bpm及80 bpm P波到左房的传导时间[(46.2±11.3)ms、(42.1±12.7)ms、(44.1±17.3)ms vs(101.1±26.4)ms、(105.8±13.8)ms、(115.3±13.4)ms]、60 bpm、70 bpm及80 bpm左侧房室间期[(126.3±26.1)、(131.1±28.5)、(150.2±31.6)ms vs(108.2±29.4)ms、(111.3±24.4)ms、(125.1±21.2)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低起搏频率比较,高起搏频率能够明显延长左侧房室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房间隔起搏时,SSS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更低,在临床中可适当提高心房起搏频率,降低房颤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房起搏 房颤 房室传导 低位房间隔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与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近中期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司晓云 李伟 +4 位作者 周典华 莫显刚 郑红梅 范亚红 舒建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14-817,共4页
目的探讨希氏束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近中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的老年患者36例为右心室起搏组,行希氏束起搏置入的老年患者29例为希氏束起搏组。分析术后即... 目的探讨希氏束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近中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的老年患者36例为右心室起搏组,行希氏束起搏置入的老年患者29例为希氏束起搏组。分析术后即刻、3、6个月2组起搏参数(起搏阈值、R波幅度及电极阻抗)、QRS时限,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2组心脏超声及B型钠尿肽(BNP)水平。结果术后即刻、3、6个月,2组起搏阈值、R波幅度及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3、6个月右心室起搏组QRS时限明显长于术前,且明显长于同期希氏束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前心排血量、每搏量、心脏指数、LVEF、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右心室起搏组术后6个月心排血量、每搏量及LVEF明显降低,BN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右心室起搏组比较,希氏束起搏组术后3、6个月心排血量、术后6个月每搏量、心脏指数及LVEF水平明显升高,术后3、6个月BNP水平明显降低[(30.77±5.60)ng/L vs (34.58±7.32)ng/L,P=0.02;(28.20±6.30)ng/L vs (41.40±7.32)ng/L,P=0.00]。结论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中期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室间隔 房室传导阻滞 每搏输出量
下载PDF
人心房室隔内新的兴奋传导通路 被引量:16
10
作者 凌凤东 赵根然 +1 位作者 林奇 郭尚温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421-425,共5页
根据对35例国人正常心脏标本、2例房室隔水平连续切片和2例房室交点区矢状连续切片的观察,发现从右房经界嵴至房室隔内的居室结有三条传导兴奋的通路:①从冠状窦下壁至房室结后缘;②从冠状窦口周围沿右房心内膜下至房室结浅层;③经... 根据对35例国人正常心脏标本、2例房室隔水平连续切片和2例房室交点区矢状连续切片的观察,发现从右房经界嵴至房室隔内的居室结有三条传导兴奋的通路:①从冠状窦下壁至房室结后缘;②从冠状窦口周围沿右房心内膜下至房室结浅层;③经冠状窦口下方,沿三尖瓣隔侧瓣上方右房心内膜下至房室结下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隔 兴奋传导通路 心脏 肌纤维 界嵴
下载PDF
房室隔疏松组织间隙及其有关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奇 凌凤东 +1 位作者 赵根然 贺建广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72-374,共3页
利用4例人心房室隔水平连续组织切片,观察了房室隔内的疏松组织间隙和与其有关的组织结构:包括心房肌至房室结的过渡性心肌纤维,冠状窦末段的形态结构以及冠状窦口后方的右房后窝等。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房室隔 疏松组织间隙 冠状窦 右房后窝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贾凤英 石鑫 李艳霞 《医学综述》 2015年第8期1511-1513,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植入起搏器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奎屯市伊犁州奎屯医院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植入起搏器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奎屯市伊犁州奎屯医院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条件者82例,依据患者起搏器植入位置不同分为RVS组(43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组(39例)。分析RVS对Pd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与RVA相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RVS组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显著低于RVA组(P〈0.01),QRS时限、QRS增量均显著低于RVA组(P〈0.05或P〈0.01),QRS波开始到主动脉血流出现时间-QRS波开始时间到肺动脉血流出现时间差值显著低于RVA组(P〈0.01)。RVS组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低于RVA组(P〈0.05),而房性心律失常为1~2级的比例显著高于RVA组(P〈0.01)。RVS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低于RVA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心脏起搏器时,相对于RVA,RVS可减少对Pd的影响,降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术后心脏收缩不同步性,改善心脏收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房室传导阻滞 右心室间隔部 心脏起搏器 P波离散度
下载PDF
三维标测结合房间隔穿剌入路消融左侧旁道 被引量:1
13
作者 宗书峰 刘燕飞 +3 位作者 张斌 屈文华 王永乐 魏运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5-637,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结合房间隔穿剌入路消融左侧旁道(LAP)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 LAP 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 106 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标测和消融途径不同将患者...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结合房间隔穿剌入路消融左侧旁道(LAP)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 LAP 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 106 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标测和消融途径不同将患者分为房间隔穿刺入路组(A 组)和主动脉逆行入路组(B 组),比较两组 LAP 位置分布、手术时间、X 线曝光时间、放电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A、B 组间 LAP 位置分布、手术时间、放电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中 X 线曝光时间显著短于 B 组[(4.1±1.9) min 对(18.1±10.5) min,P<0.001]。结论三维标测结合房间隔穿剌入路射频消融 LAP 安全有效,X 线透视时间显著缩短,有望成为三维电生理时代 LAP消融常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标测 经房间隔穿剌 射频消融 房室旁道
下载PDF
RVSP与RVAP起搏对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程颖 许莎莎 卢先本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2期273-273,276,共2页
目的分析右室间隔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因CAVB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M50%、术后起搏比例M40%、随访Ml年并进行心超、心电图检查的患者... 目的分析右室间隔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因CAVB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M50%、术后起搏比例M40%、随访Ml年并进行心超、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依据右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AP组50例,RVSP组77例。采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基线数据(包括性别、植入时年龄、合并疾病)、植入前/后LVEF、植入前/后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IDd)、自身/起搏QRS时限,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ASP组起搏QRS波时限为(166.42±14.61)ms,明显大于RVSP(160.14±9.75)ms(P<0.05)。术后出现有临床意义的LVEP下降RASP组为10%、PVSP组为10.3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相比,起搏QRS时限短,但对心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右室心尖起搏 间隔起搏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QRS波群时限及心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崔姣姣 张申伟 《上海医药》 CAS 2022年第23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在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AV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右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治疗,观察组采用右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治疗,均随访6个月。比...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器植入在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AV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右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治疗,观察组采用右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治疗,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QRS波群时限、心功能指标、心率变化、血流动力学变化、起搏器参数、生活质量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QRS波群时限短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每搏量、心脏指数、左室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左室舒张晚期最大充盈速度、R波振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等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电压阈值、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治疗AVB效果更佳,能够保护心功能,减轻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右室间隔部 右室心尖部 心脏起搏器 心功能
下载PDF
心脏房室隔形态的超声观察
16
作者 叶雪存 程有生 +1 位作者 吕茹玲 林雪群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5年第6期356-357,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房室隔的超声观察及测量方法。方法通过尸解明确心脏房室隔的位置、边界及毗邻结构,并测量房室隔前缘长、下缘长、前部宽、中部宽及后部宽。另随机选择超声图像清晰的成人100例观察房室隔形态及毗邻结构,并采用不同心脏超... 目的探讨心脏房室隔的超声观察及测量方法。方法通过尸解明确心脏房室隔的位置、边界及毗邻结构,并测量房室隔前缘长、下缘长、前部宽、中部宽及后部宽。另随机选择超声图像清晰的成人100例观察房室隔形态及毗邻结构,并采用不同心脏超声切面测量房室隔前缘长、下缘长、前部宽、中部宽及后部宽,对超声和解剖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人房室隔超声测量值分别为:前部宽(0.6±0.61)cm、中部宽(1.1±0.22)cm、后部宽(0.61±0.44)cm、下缘长(3.4±0.69)cm及前缘长(1.8±0.62)cm,与解剖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观察房室隔的形态及毗邻结构,并测量房室隔前缘长、下缘长、前部宽、中部宽及后部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心脏房室隔 形态 测量方法
原文传递
兔心房室隔内过渡细胞移行带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庆暄 牛小麟 +4 位作者 谢松梅 任付先 周梁 张颖 凌凤东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过渡细胞移行带在折返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干预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医学三维可视化软件,以体素重建法,结合光照处理技术,利用兔心房室间隔区连续组织切片,对近年来解剖学及组织学上发现的过渡细胞移行带进行图像三维重建。结果... 目的 探讨过渡细胞移行带在折返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干预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医学三维可视化软件,以体素重建法,结合光照处理技术,利用兔心房室间隔区连续组织切片,对近年来解剖学及组织学上发现的过渡细胞移行带进行图像三维重建。结果 直观显示了 4条过渡细胞移行带的空间走向及与周围组织的立体位置关系。结论 4条过渡细胞移行带均有可能成为慢径解剖学基础;射频消融打断的往往是几条过渡细胞移行带汇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室隔 过渡细胞移行带 计算机辅助技术 三维重建 折返性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与游离壁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其鉴别诊断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婷婷 王一丹 王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7期86-91,共6页
背景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PVC)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多起源于左心室中后间隔和右心室流出道,但经临床实践发现,不少患者起源于非典型部位,如起源于左房室瓣环等,而该类患者的电生理特征目前尚无确切定论。目的分析邻近左房室瓣环... 背景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PVC)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多起源于左心室中后间隔和右心室流出道,但经临床实践发现,不少患者起源于非典型部位,如起源于左房室瓣环等,而该类患者的电生理特征目前尚无确切定论。目的分析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与游离壁起源的IPVC/IVT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北京航天总医院收治的96例邻近左房室瓣环起源的IPVC/I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源部位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起源)51例和B组(邻近左房室瓣环游离壁起源)45例。患者均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前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不同起源部位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心电图胸前导联R、S波振幅对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游离壁起源的IPVC/IVT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B组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高于A组(P<0.05)。A组不同起源部位患者Ⅱ、Ⅲ导联的r(R)、s(S)波,QS_(aVR)、R_(aVL)波,aVF、V1导联的r(R)、s(S)波,V_(3)导联的r(R)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同起源部位患者Ⅱ、Ⅲ导联的r(R)、s(S)波,R_(Ⅰ)、QS_(aVR)、R_(aVL)波,aVF导联的r(R)、s(S)波,V_(2)导联的s(S)波,V_(4)导联的r(R)波,RV_(5)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Ⅰ、aVL、V_(5)~V_(6)导联以R波多见,少见左房室瓣环前侧壁、前间隔起源者于aVL导联出现qs、qr波。A组前间隔起源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Ⅱ、Ⅲ、aVF导联QRS波群多为正向波,且r、R波振幅Ⅲ导联<aVF导联<Ⅱ导联,s、S波振幅Ⅱ导联<aVF导联<Ⅲ导联,aVR导联多为负向波。B组V1~V_(3)导联以rS波为多见,V_(4)导联则呈现R、Rs、RS、rS或rSr'波,B组由左房室瓣间隔、游离壁上部、中部、下部,下壁导联R波递增而S波呈递减趋势,r、R波振幅Ⅲ导联<aVF导联<Ⅱ导联,s、S波振幅Ⅱ导联<aVF导联<Ⅲ导联。A组胸前导联移行区<V_(3)导联、胸前导联移行指数<0、V1导联QRS波群以QS波为主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_(2)导联s(S)波振幅预测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游离壁起源的IPVC/IVT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最佳截断值为-1.80 mV,灵敏度为88.24%,特异度为95.56%。结论邻近左房室瓣环起源的IPVC/IVT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Ⅰ、aVL、V_(5)~V_(6)导联以R波多见,但不同起源部位的IPVC/IVT患者在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上存在不同的表现,V_(2)导联s(S)波振幅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和左房室瓣环游离壁起源的IPVC/IVT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左房室瓣环 间隔部 游离壁 心电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