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gnitive analysis of discourse coherence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晓琳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8年第3期70-73,共4页
ICM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theory put forward by Lakoff has a guiding function in the analysis of discourse coherence without the coherent devices, based on which WANG Yin mentioned cognitive world. The cogniti... ICM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theory put forward by Lakoff has a guiding function in the analysis of discourse coherence without the coherent devices, based on which WANG Yin mentioned cognitive world. The cognitive world is of two kinds: ICM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discourse is the process of activating the human's ICM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so that coherence is real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ourse coherence cognitive world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 (ICM) background knowledge
下载PDF
On the Role of Cognitive Environment of Translation for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2
作者 Huanrong Xu 《Review of Educational Theory》 2022年第1期1-5,共5页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ognitive environment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gnitive context and proposed world knowledge,language knowledge and translation knowledge as its three constituent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ognitive environment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gnitive context and proposed world knowledge,language knowledge and translation knowledge as its three constituents.World knowledge can also be referred to as encyclopedic knowledge,including all the knowledge acquired about diverse aspec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fe through direct and indirect experience.Language knowledge refers to all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phonetics,phonology,lexicology,syntax,pragmatics,stylistics,etc.of the two languages involved and the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featur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Translation knowledge concerns all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translation in general and specific solutions applicable for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question.The three types of knowledge get involv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ranslation:world knowledge and language knowledge about the source text facilitat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knowledge about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knowledge about the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features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in combination with translation knowledge help with the translation process.All the knowledge can be activated more than once in case any uncertainty occurred at understanding or translation stages.As rega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translators are expected to use Chinese words,syntactic and textual structures most acceptable to the Chinese readers to replace the original English text,rendering them as close as possible in content,style and receptor effect.Efforts must be made to cater to the Chinese conventions of language use.Three major suggestions,among others,can be summarized in the paper.The first one is to use suitable words or expressions to match the Chinese ways of expression in various cases.The second one is to break the chains off the long and sophisticated English sentences,using shorter Chinese ones with a subject or theme,converting the nouns in English back to the verb or adjective they are derived from,etc.The third is to re-organize the textual structure of the target text according to the temporal,spatial and logical ways of expression in Chine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gnitive environment of translation world knowledge Language knowledge Translation knowledg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下载PDF
基于fMRI图论网络探索脑小血管病性轻度认知障碍的虚、实证候拓扑属性对照研究
3
作者 王建军 杨卫敏 +5 位作者 郑浩涛 陈建湘 蔡东滨 吕涵青 秦秀德 刘兰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基于图论网络探索性分析皮质下脑小血管病性轻度认知障碍虚证、实证的全脑及局部脑网络拓扑属性组间差异。方法前瞻性招募诊断为皮层下小血管病所致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基于GRETNA平台,计算虚证、实证和健康对照比较... 目的基于图论网络探索性分析皮质下脑小血管病性轻度认知障碍虚证、实证的全脑及局部脑网络拓扑属性组间差异。方法前瞻性招募诊断为皮层下小血管病所致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基于GRETNA平台,计算虚证、实证和健康对照比较的组间全局小世界拓扑属性和局部节点强度、节点效率的组间差异。结果三组均具有小世界属性,但仅实证组患者在稀疏度为0.05-0.26内小世界属性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涉及额、顶及小脑等多个脑区的节点效率和节点强度指标均显著区分实证组、虚证组,但虚证患者在节点效率上无阳性脑区(P>0.05),在节点强度上仅表现为少数脑区的节点效率增高(P<0.05)。结论实组在全局拓扑属性及局部拓扑属性上均显著有别于虚证组,说明虚实证候具有显著差异的影像表型,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证候在疾病生物学分型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认知障碍 证候 脑网络 小世界
下载PDF
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历程及其演变逻辑
4
作者 阮建平 何诗雨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4年第2期1-14,85,89,共16页
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对国际秩序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俄罗斯全盘接受并极力融入美西方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2007年,俄罗斯开始质疑和反思美西方自由国际秩序的制度标准和地缘安排... 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对国际秩序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俄罗斯全盘接受并极力融入美西方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2007年,俄罗斯开始质疑和反思美西方自由国际秩序的制度标准和地缘安排,但依然希望被接纳;2008年至今,俄罗斯逐渐放弃对美西方自由国际秩序的幻想,并开始反击其地缘安排。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意味着俄罗斯对美西方秩序的彻底反击,并提出和推进其多极世界秩序构想。俄罗斯对国际秩序的认知历程是其自我认知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不断调适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主要包括俄罗斯的大国梦想和历史文化传统、美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以及世界政治的客观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自由国际秩序 多极世界秩序 认知历程 演变逻辑
下载PDF
认知叙事学融入学科教学知识的价值与路径
5
作者 杨瑶 彭虹斌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教育领域的“叙事转向”是课程改革的趋势,认知叙事学作为认知科学和叙事学交叉产生的新学科,其研究成果对于充实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认知叙事学理论的融入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师的移情性理解,深化教师对教学模式... 教育领域的“叙事转向”是课程改革的趋势,认知叙事学作为认知科学和叙事学交叉产生的新学科,其研究成果对于充实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认知叙事学理论的融入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师的移情性理解,深化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认知,优化教师的学科素养体系;基于认知叙事学的学科教学知识选择有如下策略:调控认知叙事情绪,构建课堂认知叙事地图,整合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探索课堂中的可能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叙事学 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素养 可能世界
下载PDF
个体信息实践的动态性与政策认知差异关联
6
作者 李承晋 邢泽丹 周文杰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7,共11页
面对严峻的信息贫富分化,需要探究个人信息世界中动力维度与政策认知水平之间的关联。文章基于个人信息世界概念框架,采用实验设计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在将受访者根据政策认知水平区分为认知组与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受访者信息实践的动... 面对严峻的信息贫富分化,需要探究个人信息世界中动力维度与政策认知水平之间的关联。文章基于个人信息世界概念框架,采用实验设计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在将受访者根据政策认知水平区分为认知组与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受访者信息实践的动态性与其政策认知水平之间的联系及差异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政策认知水平与个体信息实践的动态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高政策认知水平的个体,其个人信息世界动力维度得分也较高;重视信息主体实践性的加强、积极开展信息实践活动、积累信息资产以提高认知水平是信息贫困治理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世界 信息贫富分化 认知水平 认知差异
下载PDF
认知叙述学中不确定元素之商榷
7
作者 邱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6,共7页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认知叙述学融合了认知科学和叙述理论,致力于探讨叙事与思维或心理之间的关系,试图解释文学作品中的叙述元素是如何理解、处理和影响人类认知的。然而,由于认知固有的个体化、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认知叙述学无...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认知叙述学融合了认知科学和叙述理论,致力于探讨叙事与思维或心理之间的关系,试图解释文学作品中的叙述元素是如何理解、处理和影响人类认知的。然而,由于认知固有的个体化、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认知叙述学无法成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理论。通过对认知叙述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故事世界”“脚本”“体验性”“感受质”批判性地审视,不难发现认知叙述学依然面临一些不发达领域,并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因此,认知叙述学的理论假设、论证过程和研究发现是否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是需要进一步考察和验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叙述学 故事世界 脚本 体验性 感受质
下载PDF
认知叙述学之可能世界理论视野下的否叙述
8
作者 周子栋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63-71,共9页
否叙述是经典叙述学较少关注的领域,原因在于它超越了故事/话语二分的框架。认知叙述学发展了可能世界理论在文学中的相应内涵和使用范围,也较之经典叙述学更好地处理了由否叙述所引发的问题。在认知叙述学视野下的可能世界理论框架中,... 否叙述是经典叙述学较少关注的领域,原因在于它超越了故事/话语二分的框架。认知叙述学发展了可能世界理论在文学中的相应内涵和使用范围,也较之经典叙述学更好地处理了由否叙述所引发的问题。在认知叙述学视野下的可能世界理论框架中,根据否叙述对文本世界的影响性为区分标准,否叙述至少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对文本世界干涉性较小,在文本中作为叙述技巧或情节模式出现;另一种是高度破坏文本世界稳定性的形式实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叙述学 可能世界 否叙述 类型
下载PDF
基于真实世界艾灸督脉组穴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临床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才丰 王雪伟 +5 位作者 周冰原 洪伟 王明明 杨坤 潘洪萍 吴兆梅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36-41,共6页
目的 观察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下,艾灸督脉组穴治疗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MCI患者260例,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详细记录患者信息和治疗过程,试验结束后根据研究目的分别以不同艾灸... 目的 观察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下,艾灸督脉组穴治疗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MCI患者260例,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详细记录患者信息和治疗过程,试验结束后根据研究目的分别以不同艾灸温度、艾灸时长、灸治频率及灸治疗程分组,运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平衡组间混杂因素,比较不同艾灸温度(43.1~46℃,40.1~43℃)、艾灸时长(30 min,20 min)、灸治频率(每周6次,每周3次)及灸治疗程(8周,6周)下患者的总有效率,观察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us examinination,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分变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神经丝蛋白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fL)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匹配前艾灸督脉组穴治疗MCI的总有效率为88.46%(230/260);匹配后发现艾灸督脉疗法分别在艾灸温度为43.1~46℃、艾灸时长为30 min时疗效更佳,更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且可一定程度降低患者血浆Hcy、NfL水平。结论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艾灸督脉组穴可明显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机体氧化应激损伤从而保护脑部神经细胞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世界 轻度认知障碍 艾灸 督脉 同型半胱氨酸 神经丝蛋白轻链
下载PDF
金纳多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回顾性研究
10
作者 孙晓伟 景允南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0期1154-1159,共6页
目的评价金纳多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20年5月因血管性认知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随访期间是否连续服用金纳多进行分组,使用倾向性评分法进行匹配,观察随访2年... 目的评价金纳多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20年5月因血管性认知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随访期间是否连续服用金纳多进行分组,使用倾向性评分法进行匹配,观察随访2年后MoCA和功能活动问卷(functional activites questionnaire,FAQ)评分,评估金纳多的疗效。结果共纳入233例患者,金纳多组59例,对照组174例。无放回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金纳多组和对照组各匹配56例,两组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随访结束时,两组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金纳多组MoC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金纳多组FAQ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9),对照组FAQ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2年随访FA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结论金纳多有助于缓解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维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多 血管性认知障碍 真实世界研究 倾向评分匹配
下载PDF
语言体认概称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凌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37-47,111,共12页
在现有主要代表性语言观,尤其是王寅先生开创的体认语言学基础上,文章尝试提出语言体认概称论。语言体认概称论指出,语言是人类体验世界和认知加工,用来概称世界的方式、过程或者结果。语言的体认性与概称性互为表里,主要功能是用来指... 在现有主要代表性语言观,尤其是王寅先生开创的体认语言学基础上,文章尝试提出语言体认概称论。语言体认概称论指出,语言是人类体验世界和认知加工,用来概称世界的方式、过程或者结果。语言的体认性与概称性互为表里,主要功能是用来指称世界,但指称存在概率,即语言只能概称世界。世界在不断运动变化着,使用语言者体认世界时目的有别,情感不同或视角各异。语言文字一旦形成,其变化与世界发展的速度相比就会滞后,从而会影响他人或后人对世界的体认。这三个因素是语言体认概称论的基础和理据。语言体认概称论是一个全新的语言观,可以使人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主要功能和相关属性,更好地体认和解释语言的多义、隐喻、转喻、夸张等现象,裨益根据不同目的进行的语言研究、语言文化之间的概然传译与教学,促进人类文明的互鉴共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 体认 语言 概率 指称
下载PDF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小世界》中珀斯爱情脚本的多重意义探析
12
作者 李利敏 文旭 《英语研究》 2023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作为认知文体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脚本理论主要解释语篇中隐性知识结构的认知机制。本文以“脚本发展连续体”为基础,将“个人脚本”分为叙事者的、人物的和读者的,分析戴维·洛奇《小世界》中珀斯爱情脚本的意义。分析发现,珀斯爱情... 作为认知文体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脚本理论主要解释语篇中隐性知识结构的认知机制。本文以“脚本发展连续体”为基础,将“个人脚本”分为叙事者的、人物的和读者的,分析戴维·洛奇《小世界》中珀斯爱情脚本的意义。分析发现,珀斯爱情脚本具有跨文本边界和跨时空映射的特点;其“人生—旅途”隐喻凸显了《小世界》的“死亡—重生”主题,也揭示了洛奇的文学理论观和创作观;脚本的多重意义在偏离和多种并置中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文体学 脚本 隐喻 文学性 《小世界》
下载PDF
图绘世界——论詹姆逊《地缘政治美学》中的电影与空间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文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257-268,共12页
《地缘政治美学》在国内学界尚未受到充分重视,其作者詹姆逊在这部论文集中提出了以电影来图绘新世界体系的核心论题。本文一方面揭示了新世界体系的所指,探讨了电影图绘世界体系的可能性和方法路径,而且还结合了詹姆逊视野中的电影文本... 《地缘政治美学》在国内学界尚未受到充分重视,其作者詹姆逊在这部论文集中提出了以电影来图绘新世界体系的核心论题。本文一方面揭示了新世界体系的所指,探讨了电影图绘世界体系的可能性和方法路径,而且还结合了詹姆逊视野中的电影文本,阐发了他如何从空间的角度来解析电影的空间化叙事,从而释放出被高度物化的资本主义现实和意识形态的“遏制策略”抑制的“地缘政治无意识”。最后,本文指出詹姆逊对新世界体系的图绘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但他那另辟蹊径的全球化视角让我们窥见了笼罩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之上的跨国资本主义权力网,激活了主体被晚期资本主义体系日渐腐蚀的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认知图绘 世界体系 空间 无意识
下载PDF
关于物理教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物理认知与世界观培养的关系及教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映辉 《物理与工程》 2023年第1期71-76,共6页
本文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要求,承接以“ETA物理认知模型”[1]为基础的“科学认知能力培养”等课程思政观点,探讨一线教师如何进一步认识物理教学与“三观”培养的关系,以... 本文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要求,承接以“ETA物理认知模型”[1]为基础的“科学认知能力培养”等课程思政观点,探讨一线教师如何进一步认识物理教学与“三观”培养的关系,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融入思政内容、实现思政目标的具体方略等问题。第一部分,主要从物理学的特点出发,探讨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任务和要求的总体思路和逻辑路径。第二部分,主要结合案例(或相关内容提示),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三个维度论述和提出了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唯物辩证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和强化科学精神,以及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论)的内容、时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知能力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 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
下载PDF
语言的先在性与可能世界的构造
15
作者 林康廷 《学术探索》 CSSCI 2023年第7期29-35,共7页
哲学自产生以来就以求真作为其终极旨趣,语言是求真的手段,是认知的工具。近代主体哲学强调“我思”的先在性,把语言视为思维的附属物,着力解决认知主体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语言转向后,尽管对语言的重视成为共识,但求真的目标没有改... 哲学自产生以来就以求真作为其终极旨趣,语言是求真的手段,是认知的工具。近代主体哲学强调“我思”的先在性,把语言视为思维的附属物,着力解决认知主体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语言转向后,尽管对语言的重视成为共识,但求真的目标没有改变。主流语言哲学仍是传统认知哲学的延续,把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视为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认知活动必须以承认语言的先在性为前提,并且认知活动仅是语言众多使用方式中的一种。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除了试图描述经验世界,还通过语言来构造一种可能的世界。可能世界是对未发生事实的一种想象,是对理想性世界的一种描述。对于哲学家来说,仅满足观察语言、澄清概念是不够的,创造概念,发展出一种关于可能世界的理论同样是哲人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先在性 认知模式 语言游戏 概念创造 可能世界
下载PDF
语言文化能力:一种语言“世界图景”——弗·瓦·沃罗比约夫的语言文化能力理论
16
作者 В.В.Воробьев 孙旭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8期29-33,共5页
语言文化学本质上诠释的是某一特定的文化、语言持有者的个体记忆是如何过渡到充分、规范反映语言文化能力要素(对象、片段、概念等)的社会文化记忆的,换言之,诠释的是语言文化词位的个体运用是如何向乔姆斯基理论中的抽象型、理想型说... 语言文化学本质上诠释的是某一特定的文化、语言持有者的个体记忆是如何过渡到充分、规范反映语言文化能力要素(对象、片段、概念等)的社会文化记忆的,换言之,诠释的是语言文化词位的个体运用是如何向乔姆斯基理论中的抽象型、理想型说话人/听话人的语言文化词位系统过渡的。语言文化能力作为一种语言“世界图景”是语言文化学领域的结论性知识。语言文化能力理论的提出符合现代科学范式,是语言文化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丰富、坚实的方法论基础。该文对语言文化能力的概念、模型进行了理论论证,对语言文化能力的结构进行了系统-功能与认知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化学 语言文化能力 语言世界图景 记忆印记 功能模型 认知结构
下载PDF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大脑fMRI网络小世界特性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湘彬 赵小虎 +2 位作者 江虹 席芊 王培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0-793,共4页
目的应用静息态fMRI观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大脑功能网络是否具有小世界特性。方法采集13例MCI患者(MCI组)和17名正常老年人(NC组)的大脑静息态BOLD-fMRI数据。采用SPM5软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将大脑分割为90个区域,计算9... 目的应用静息态fMRI观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大脑功能网络是否具有小世界特性。方法采集13例MCI患者(MCI组)和17名正常老年人(NC组)的大脑静息态BOLD-fMRI数据。采用SPM5软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将大脑分割为90个区域,计算90个区域间的相关系数。以矩阵稀疏度(Sparsity)为阈值,将相关矩阵转换为网络。计算网络的聚类系数(C)和平均路径长度(L),若满足γ=C/Crand〉1且λ=L/Lrandd≈1(rand代表相应随机网络),为则认为大脑功能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MCI组与NC组大脑功能网络小世界参数的差异。结果在0.10~0.40阈值范围内,MCI组和NC组均符合γ〉1且λ≈1。MCI组γ和δ均大于NC组,且在0.10≤sparsity≤0.18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λ在各阈值处均小于NC组,在Sparsity=0.18、0.28和0.32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I患者大脑fMRI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且与正常老年人相比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小世界特性 大脑功能网络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真实情境下地理诊断问题解决的专家认知模型 被引量:17
18
作者 苏小兵 杨向东 潘艳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7-113,共7页
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我国地理教学和评价提出了新挑战。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收集整理专家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地理诊断问题的过程信息,形成编码系统,并揭示专家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及其加工特征。研究发现,专家... 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我国地理教学和评价提出了新挑战。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收集整理专家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地理诊断问题的过程信息,形成编码系统,并揭示专家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及其加工特征。研究发现,专家解决地理诊断问题是一个"假设—验证"的迭代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问题形成""问题表征""计划—实施"和"因果解释"四个阶段,并运用"尺度思维""地理要素分析"和"类比编码"等思维方式和认知技能。研究的发现可以作为进一步探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模式和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情境 问题解决 专家认知模型
下载PDF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中医藏象学说考察 被引量:19
19
作者 谷浩荣 贾春华 谢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92-2095,共4页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本文以"五行藏象"模型为例,认为五行藏象体系是一个基于人类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是基于"可能世界"的类比;是一种"隐喻重描";是一个"信念系...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本文以"五行藏象"模型为例,认为五行藏象体系是一个基于人类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是基于"可能世界"的类比;是一种"隐喻重描";是一个"信念系统"。本文提出中医藏象学说研究的重点不是寻找其客观物质基础,而是要对其特有的语言进行分析,要注重揭示中医脏腑概念在那些层面是可核实的,以及隐喻认知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象学说 概念隐喻 隐喻认知 可能世界
下载PDF
学习科学:百年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9
20
作者 郑旭东 王美倩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19,共7页
文章基于历史与逻辑同一的方法论,对百余年来的学习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前瞻。研究发现:在教育研究中坚定贯彻心理学的方法,既推进了对学习的科学探索,也让教育学陷入了合法性危机;20世纪谱写了学习研究的"三部曲":"动物是... 文章基于历史与逻辑同一的方法论,对百余年来的学习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前瞻。研究发现:在教育研究中坚定贯彻心理学的方法,既推进了对学习的科学探索,也让教育学陷入了合法性危机;20世纪谱写了学习研究的"三部曲":"动物是如何学习的"、"机器是如何学习的"、"人是如何学习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科学在方法论上有三大主要突破:以基于设计的研究为代表的新基本框架,以会话分析为代表的新研究方法,以复杂性科学为代表的新思维模式;目前学习科学迎来了第二次重大转折,即教育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崛起,整合对大脑、心理与经验的探索,把学习研究的微观、中观和宇观"三个世界"统一起来,是其面临的最为巨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科学 学习研究三部曲 教育与认知神经科学 三个世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