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the Mascarene High and Australian High on the Summer Monsoon in East Asia: Ensemble Simulation 被引量:20
1
作者 薛峰 姜大膀 +1 位作者 郎咸梅 王会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99-809,共11页
By using a nine-leve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developed at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IAP 9L AGCM), two set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Mascar... By using a nine-leve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developed at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IAP 9L AGCM), two set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Mascarene high (MH) and Australian high (AH) over the southern subtropics up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East Asia. The use of ensemble statistics is adopted to reduce the simulation erro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MH, the Somali low-level jet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ogether with the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in the tropical Asia and western Pacific region. Furthermore, the anticyclonic anomaly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o the east of the Philippines may induce a weak East-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 In the meantime, geopotential height in the Tropics is enhanced while it is reduced over most regions of mid-high latitudes, thus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t 500 hPa extends southwestward, resulting in more rainfall in southern China arid less rainfall in northern China. A similar anomaly pattern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s is found in the experiment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H.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the cross-equatorial currents associated with AH are much weaker than the Somali jet, the anomaly magnitude caused b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H is generally weak, and the influence of AH on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seems to be localized in southern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experiments indicates that MH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teractions of gene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etween the two hemisphe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scarene high australian high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下载PD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Mascarene high and Australian high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 Asia 被引量:48
2
作者 XUEFeng WANGHuijun HEJinha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5期492-497,共6页
Based on the reanalysis data fromNCEP/NCAR and other observational data, interannualvariability of Mascarene high (MH) and Australian high (AH) from 1970 to 1999 is examined. It is shown tha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 Based on the reanalysis data fromNCEP/NCAR and other observational data, interannualvariability of Mascarene high (MH) and Australian high (AH) from 1970 to 1999 is examined. It is shown tha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MH is dominated by the Antarctic oscillation (AAO), when the circumpolar low in the high southern lati-tudes deepens, the intensity of MH will be intensified. On the other hand, AH is correlated by AAO as well as El Nio and South Oscillation (ENSO), the intensity of AH will be inten-sified when El Nio occurs. Bot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case study demonstrate that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 Asia is closely related to MH and AH. When MH intensifies from boreal spring to summer (i.e. from austral autumn to winter)there is more rainfall over regions from the Yangtze Rivervalley to Japan, in contrast, less rainfall is found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western Pacific to the east of Taiwan, andmost of regions in mid-latitudes of East Asia. Compared with MH, the effect of AH on summer rainfall in East Asia is lim-ited to localized regions, there is more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H. The results in this study show that AAO is a strong signal on interannual time-scal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 Asia. This discovery is of real importance to revealing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ast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predic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州东部 夏季 降雨量 年际变化率 马斯克林高压 澳大利亚高压
原文传递
高结晶水澳洲矿应用于球团生产的研究
3
作者 易陆杰 彭道胜 +3 位作者 黄代亮 梁海源 李孟土 廖忠南 《矿业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52-56,共5页
以细磨后的高结晶水澳洲矿为原料进行了造球、焙烧试验研究,并开展了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澳洲矿配比的增加,生球抗压强度变化不大,而爆裂温度降低;随澳洲矿配比提高需相应提高适宜的预热和焙烧温度,澳洲矿比例≤20%时,对原预热焙烧... 以细磨后的高结晶水澳洲矿为原料进行了造球、焙烧试验研究,并开展了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澳洲矿配比的增加,生球抗压强度变化不大,而爆裂温度降低;随澳洲矿配比提高需相应提高适宜的预热和焙烧温度,澳洲矿比例≤20%时,对原预热焙烧制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进一步提高比例时,不利影响明显加大;澳洲矿配比在20%~40%时,可通过优化造球水分、优化焙烧制度来制备合格的成品球;工业试验用链篦机-回转窑法焙烧高结晶水澳洲矿球团时,通过提高焙烧温度和延长焙烧时间,制备的球团性能可满足大型高炉冶炼要求。研究成果为高结晶水澳洲矿应用于球团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结晶水澳洲矿 湿式球磨 冶金性能 微观结构
下载PDF
2005年夏季中国登陆台风的环流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9-918,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台风网提供的2005年台风资料,研究了2005年夏季台风登陆及中国东部频发性台风暴雨的环流特征及南北半球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2005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即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台风网提供的2005年台风资料,研究了2005年夏季台风登陆及中国东部频发性台风暴雨的环流特征及南北半球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2005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即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繁活动,造成登陆我国台风间隔时间短、频数高、强度强,使得我国东部台风暴雨频繁发生。研究指出,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越赤道气流较弱、东亚热带辐合带(5°N^15°N,120°E^150°E)对流偏弱有关。而在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与西风槽的多次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断裂(或东撤)、东亚热带辐合带对流加强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气候平均态的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分别位于125°E和145°E附近,2005年夏季125°E和14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减弱,然而在7月12日~9月30日,130°E^13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加强并维持时间较长。130°E^135°E附近越赤道气流加强与澳大利亚高压东移以及140°E^180°E赤道低压加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赤道辐合带 越赤道气流 澳大利亚高压 赤道低压
下载PDF
澳大利亚东侧环流及海温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33
5
作者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SST资料和1951~2005年中国160站月降水总量资料,研究了南极涛动,特别是澳大利亚东侧的环流及局地海温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显...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SST资料和1951~2005年中国160站月降水总量资料,研究了南极涛动,特别是澳大利亚东侧的环流及局地海温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并由此定义了一个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指数(GHIEA)。当GHIEA指数偏大(小)时,也即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偏高(偏低),这种气压异常扰动可能通过Rossby波传播到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形成南北半球高度场的遥相关,使我国南海至菲律宾北部副热带地区位势高度增加(减小),也即副高较强(弱)且偏南西伸(偏北偏东),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夏季南极涛动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显著相关的原因主要是澳大利亚东侧局地位势高度异常造成的。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偏高(低),南极涛动指数(IAO)也随之偏大(小),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通过南北半球高度场遥相关影响到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进而使长江中游夏季降水偏多(少)。另外,从局地海温异常角度也能部分解释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可能成因:当澳大利亚东侧局地海域SST偏高(低)时,对应GHIEA指数偏高(低),也即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偏高(低)。同时,当澳大利亚东侧局地海域SST偏高(低)时,南海地区SST也易于偏高(低),使西太平洋副高较强并偏南西伸(较弱并偏北偏东),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夏季旱涝 澳大利亚高压 南极涛动 SST
下载PDF
华南地区汛期极端降水的概率分布特征 被引量:91
6
作者 张婷 魏凤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2-451,共10页
利用1960—2005年华南地区71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再分析资料,采用LePage检验、广义极值分布等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华南地区近46a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概率分布特... 利用1960—2005年华南地区71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再分析资料,采用LePage检验、广义极值分布等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华南地区近46a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概率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和马斯克林高压强度指数与华南汛期暴雨日数间年代际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1992年华南地区降水发生了由减少趋势到增多趋势的突变,降水趋势发生突变后前汛期极端降水量和日极端降水强度有所下降,而后汛期则是显著增强。(2)华南汛期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50a一遇日最大降水量极值和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即前汛期的空间分布自南向北呈现"低—高—低"的分布趋势,后汛期呈现由沿海到内陆的"高—低"的分布趋势。(3)1992年发生突变后,前、后汛期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和年平均暴雨日数显著增加和减少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4)就年代际变化而言,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和马斯克林高压的强度变化是华南汛期降水异常的重要气候背景,即当两高压处在同时增强时期时,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处于偏少阶段,后汛期则处于偏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极端降水 概率分布 澳大利亚高压 马斯克林高压
下载PDF
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应的亚澳季风 被引量:16
7
作者 滕代高 刘宣飞 +1 位作者 张增信 吴胜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2,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48-2002年澳大利亚高压(简称澳高,下同)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亚澳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澳高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当澳高偏强时,亚澳季风环流系统其他各成员(100~160°E高、低层越赤道气流,近赤...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48-2002年澳大利亚高压(简称澳高,下同)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亚澳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澳高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当澳高偏强时,亚澳季风环流系统其他各成员(100~160°E高、低层越赤道气流,近赤道ITCZ,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梅雨锋,南亚高压,近赤道东风急流,季风经圈环流,Hadley环流等)也随之得到加强,从而导致整个亚澳季风环流系统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高压 年际变化 越赤道气流 亚澳季风环流
下载PDF
SVD分析揭示的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张蓬勃 管兆勇 +1 位作者 孙密娜 曹舒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8-917,共10页
澳大利亚高压是东亚夏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对中国夏季气候存在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弄清年际时间尺度上的澳大利亚高压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降水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 澳大利亚高压是东亚夏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对中国夏季气候存在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弄清年际时间尺度上的澳大利亚高压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降水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得到:SVD的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的澳大利亚高压指数相关可达到0.98。在有无考虑ENSO的影响时,SVD的第1模态均反映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密切联系,也即澳大利亚高压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降水增多(减少)。澳大利亚高压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大利亚高压通过影响赤道纬向气流和越赤道气流并通过类似PJ波列的方式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澳大利亚高压增强时,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同时,105°E处越赤道气流显著加强,为江南地区提供充足水汽源,利于中国江南地区降水;澳大利亚高压减弱时,情况相反;在强(弱)澳大利亚高压年,印度尼西亚及热带辐合带海区SSTA负(正)异常使得低层风场的异常辐散(辐合),激发了澳大利亚南部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同时江南地区出现异常辐合(辐散),引起大气异常上升(下沉)运动,有利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高压 年际变化 中国夏季降水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及两份大气再分析资料的异同 被引量:34
9
作者 韩晋平 王会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66-1676,共11页
本文利用ERA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部分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末减弱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江淮地区表面温度降低,海平面气压升高,出现偏北风异常.研究... 本文利用ERA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部分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末减弱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江淮地区表面温度降低,海平面气压升高,出现偏北风异常.研究发现,这次年代际变化还体现在与东亚季风环流密切相关的重要环流因子,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欧亚西风、澳大利亚高压、南极涛动等,它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都进入高指数时期.此外,文章还揭示:ERA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上基本吻合,但也有很多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欧亚西风 马斯克林高压 澳大利亚高压 南极涛动
下载PDF
SVD分析揭示的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气温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蓬勃 管兆勇 蔡佳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6,共9页
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气温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以下简称澳高)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气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SVD的第一模态(简称SVD1)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澳高指数相关可达到0.97。SVD1表示... 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气温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以下简称澳高)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气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SVD的第一模态(简称SVD1)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澳高指数相关可达到0.97。SVD1表示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存在密切联系。澳高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偏低(偏高)。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海平面气压场、500hPa的高度场变化以及降水和总云量的变化都对夏季气温的形成有一定作用。澳高对中国夏季气温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高强(弱)年时,澳大利亚地区低层的异常辐散风场在菲律宾东侧的暖池附近产生辐合(辐散),引起正(负)涡度源,激发P-J型波列,伴随着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产生副高正异常(负异常),导致副高偏西(偏东),进而增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同时江南地区水汽和异常风场辐合(辐散),有利于(不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的发生和维持,有益于气温降低(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高压 年际变化 中国夏季气温
下载PDF
2008年5—6月华南地区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婷 魏凤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3-640,共8页
利用华南地区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6月华南连续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及其与南半球相联系的环流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南;鄂霍次克海地区... 利用华南地区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6月华南连续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及其与南半球相联系的环流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南;鄂霍次克海地区多有阻高出现,形成一脊两槽的经向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分裂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2)4次强降水期间索马里急流的水汽输送均异常偏强,孟加拉湾及南海的水汽输送亦偏强;4次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又有所差异。(3)4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与越赤道气流及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澳大利亚高压的加强密切相关,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特别强劲是华南发生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前期马斯克林高压、澳大利亚高压以及索马里、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异常活动,对于华南强降水过程具有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环流特征 水汽输送 越赤道气流 澳大利亚高压 马斯克林高压
下载PDF
澳洲北部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配置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向文 孙照渤 +1 位作者 李维京 黄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48-1362,共15页
采用1980~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挑选5~8月中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的极强和极弱年作为典型样本,探讨了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系统的配置特征。结果表明:强越赤道气流通常对应北半球辐合带维持较强,或南半球澳高维持较强,亦... 采用1980~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挑选5~8月中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的极强和极弱年作为典型样本,探讨了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系统的配置特征。结果表明:强越赤道气流通常对应北半球辐合带维持较强,或南半球澳高维持较强,亦或澳洲冷空气活动频繁发生的环流形势,同期西太平洋副高通常偏东或偏北;弱越赤道气流通常对应西太平洋副高的偏西或偏南,或者是西太平洋副高-辐合带共同演进过程的多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澳高 澳洲冷空气活动 辐合带 西太平洋副高
下载PDF
南极绕极波动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关联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基平 郭品文 王艳玲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6-383,共8页
利用NCEP/NCAR逐月SLP再分析资料,通过复经验正交函数展开(CEOF),借助其第1模态恢复场研究了1952—1998年期间南极绕极波动的年代际变化和传播特征。结果表明,东南太平洋是研究南极绕极波动(ACW)的关键区,并由此定义东南太平洋ACW活动指... 利用NCEP/NCAR逐月SLP再分析资料,通过复经验正交函数展开(CEOF),借助其第1模态恢复场研究了1952—1998年期间南极绕极波动的年代际变化和传播特征。结果表明,东南太平洋是研究南极绕极波动(ACW)的关键区,并由此定义东南太平洋ACW活动指数(EPAI)。相关分析揭示了秋季EPAI与次年中国夏季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秋季EPAI出现异常正位相时,即当东南太平洋SLP距平出现正异常时,次年春、夏季澳大利亚高压偏强,进而由于越赤道气流的增强及西太平洋副高调整引起次年夏季中国出现华南多雨、江淮少雨的雨型分布,证实了ACW是另一个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有密切关联的年际变化强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经验正交函数 南极绕极波动 夏季降水 澳大利亚高压
下载PDF
澳大利亚机载成像光谱仪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洪周 房晓钟 +1 位作者 张宗贵 甘甫平 《地质装备》 2005年第2期31-33,共3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今实用的澳大利亚机载成像光谱仪(HYMAP)主要特点和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首次在我国应用效果。
关键词 澳大利亚 机载成像光谱仪 HYMAP 技术指标 几何校正 新疆 成像光谱技术
下载PDF
学前教师高期望的内涵、价值及实施策略——来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经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恒波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6-51,共6页
学前教师高期望对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不少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学前教育理念。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便将高期望视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强调高期望对激发和促进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坚韧性具有重要价值,要求学前教师应对... 学前教师高期望对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不少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学前教育理念。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便将高期望视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强调高期望对激发和促进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坚韧性具有重要价值,要求学前教师应对每个儿童抱有高期望,能在实践中支持和促进儿童体验和实现高期望,并能通过完善自我信念和动力来不断巩固高期望实践。借鉴维多利亚州的经验,我国学前教师应以高期望为视野重塑教师的教育观念;以高期望为纽带提升共同体的教育合力;以高期望为抓手促进教学与反思的差异化,从而最终帮助每个儿童实现高期望并获得学业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 高期望 学前教师
下载PDF
澳大利亚高压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期的影响
16
作者 武亮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7年第2期74-82,共9页
利用NCEP/NCAR的在分析资料,分析了1948~2004年期间澳大利亚(以下简称澳高)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澳高强弱年这种影响有着不同的结果:在年际变化中,澳高与南海夏季风的相关性在澳高弱年明显大于强澳高年... 利用NCEP/NCAR的在分析资料,分析了1948~2004年期间澳大利亚(以下简称澳高)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澳高强弱年这种影响有着不同的结果:在年际变化中,澳高与南海夏季风的相关性在澳高弱年明显大于强澳高年;而日变化中,澳高与南海夏季风的相关性在澳高弱年为正,澳高强年则为负。进一步研究表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强弱澳高年,越赤道气流的通道变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位置偏向;马斯可林高压(以下简称马高)的作用的叠加效应.这些作用对于南海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赤道气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南海夏季风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高压 南海夏季风 越赤道气流
下载PDF
夏季菲律宾低空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闫一铭 孙照渤 +1 位作者 倪东鸿 李忠贤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3年第3期1-11,共11页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定义了1950—2009年菲律宾越赤道气流强度指数,并研究其与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菲律宾越赤道气流受南半球低层极地高压、绕极低压带和中纬度副热带高压,以及高层巨大的绕极低压影响;南半球环流对菲...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定义了1950—2009年菲律宾越赤道气流强度指数,并研究其与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菲律宾越赤道气流受南半球低层极地高压、绕极低压带和中纬度副热带高压,以及高层巨大的绕极低压影响;南半球环流对菲律宾越赤道气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南极涛动的调整,对澳大利亚高压产生影响来发挥作用,从南极涛动发生调整到对越赤道气流及北半球环流产生影响,有约4 a的时滞;澳大利亚高压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对菲律宾越越赤道气流有重要影响,关键区位于澳大利亚高压西北方向的洋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南极涛动 澳大利亚高压
下载PDF
与澳高相关的海洋性大陆区域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蓬勃 管兆勇 +2 位作者 刘蕾 姜玥宏 何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夏季站点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以及线性回归方法,找到了与澳大利亚高压(下称澳高)显著相关的海温关键区,并分析了此关键区海温异常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海洋性大陆... 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夏季站点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以及线性回归方法,找到了与澳大利亚高压(下称澳高)显著相关的海温关键区,并分析了此关键区海温异常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海洋性大陆区域附近海区是与澳高变化相关的海温异常关键区,其与澳高指数的时间序列相关系数高达-0.64。在不考虑ENSO的影响时,关键区海温的年际变化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存在密切联系,即当澳高指数偏强(偏弱)时,海洋性大陆区域附近的海温偏低(偏高),辽宁、吉林大部分以及江淮东部地区夏季降水较常年偏少(偏多),江南地区降水偏多(偏少)。关键区海温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途径是:印度尼西亚附近海温负异常时,低层风场异常辐散,辐散场作为涡度源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激发类似EAP或P—J型波列,在30°N以南形成异常气旋环流,30°N-50°N形成异常反气旋环流,50°N以北形成异常气旋环流,这样的异常分布有利于"南涝北旱"降水格局的形成。另外,降水异常时气温亦存在显著异常,我国东部气温为异常的"南低北高"分布。当海洋性大陆区域附近的海温为正异常时,情况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性大陆区域 海温异常 澳大利亚高压 年际变化 中国夏季气候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隋晓霞 武冰路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4期54-61,共8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ITCZω)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三者在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太平洋ITCZ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其强度的影...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ITCZω)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三者在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太平洋ITCZ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其强度的影响,对其位置的影响不明显。总体上来说,925 h Pa上各支越赤道气流强度与西北太平洋ITCZω强度的相关性都要好于850 h Pa;ITCZω强度与澳大利亚高压强度的相关只在对流层低层可以通过95%的信度检验。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期间,90°E及以东的越赤道气流偏弱;澳大利亚高压强度也偏弱;对应ITCZω偏弱、偏南;2003、2007年90°E、105°E、150°E附近越赤道气流的强度较多年平均都要偏弱,2007年125°E附近越赤道气流的强度较多年平均也较弱;2007年ITCZω偏弱的程度要大于2003年;2007年南半球冷空气偏弱持续的时间虽然长于2003年,但偏弱的程度却小于200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 越赤道气流 澳大利亚高压 淮河流域强降水
下载PDF
江苏6—7月降水与前期澳大利亚高压及相关海温异常的关系
20
作者 张蓬勃 裴海瑛 +2 位作者 钱玮 姜爱军 蒋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8-684,共7页
利用5月份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107站的6—7月降水资料,使用SVD方法揭示了5月份澳大利亚高压(简称澳高)与江苏汛期(6—7月)降水(简称汛期降水)的联系及可能原因,研究表明:当5月澳高偏强时,汛期环流特征表现为:(1)低层风场在30°... 利用5月份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107站的6—7月降水资料,使用SVD方法揭示了5月份澳大利亚高压(简称澳高)与江苏汛期(6—7月)降水(简称汛期降水)的联系及可能原因,研究表明:当5月澳高偏强时,汛期环流特征表现为:(1)低层风场在30°N附近存在明显的风向切变,上升气流显著,并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西,这样有利于降水增多;(2)13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显著加强,为降水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主要影响途径:当5月澳高偏强(偏弱)时,与澳高相联系的印度尼西亚附近海温持续性偏冷(偏暖),偏冷(偏暖)的海温一方面使得其区域低层风场的异常辐散(辐合),异常辐散(辐合)风场作为涡度源通过Gill型响应可引起西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偏西(偏弱偏东),也增强(减弱)了自南向北的暖湿气流的输送;另一方面引起其区域下沉(上升)气流异常,进而通过类似与EAP波列,激发江淮地区的异常上升(下沉)气流,使得汛期降水偏多(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澳大利亚高压 海温异常 正相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